⑴ 東陽市馬鞍山歷史
東陽市隸屬於浙江省地級市金華市,地處浙江省中部,屬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已有1800多年歷史,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東陽縣設東陽市。
1800多年前,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就已建縣制,名吳寧,屬會稽郡。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建東陽縣,素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春秋時(公元前770--前476年),吳越爭霸,屬越國;
戰國時(公元前475--前222年),楚伐越,又屬楚;
秦時(前221--前207年),推行郡縣制,東陽地為諸暨、烏傷縣之一部分,屬會稽郡。
西漢,郡、國並行,先後屬劉賈荊王國、劉濞吳王國、會稽郡、揚州刺史會稽郡。
東漢獻帝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建縣制,取「吳地安寧」之意,名吳寧,屬會稽郡。此為東陽建縣之始。
三國時,以吳寧縣屬吳揚州會稽郡。
吳寶鼎元年(266年)分會稽郡西部置東陽郡,治所長山縣(今金華)。吳寧縣屬東陽郡。取東陽名,是因郡「在金華山之陽,水之東」。
隋唐五代,唐武德四年(621年),罷郡治州,改會稽郡為越州,東陽郡為婺州。
唐垂拱二年(公元688年),析義烏(原烏傷縣)東沖要地及吳寧縣故地,襲舊郡名,建東陽縣。時有「婺之望縣」的美譽。
五代時,吳越王錢奏改東陽縣為東場縣。
宋,復東場縣為東陽縣,並行路治。
明,清承明制,東陽縣仍屬金華府。
朱元璋改婺州路為寧越路,又改為金華府。
民國時期,浙江省縣之間設行政督察區,前後多次劃屬不同行政督察區。1949年,東陽解放。
解放後,東陽屬金華地區(後為金華市)管轄,磐安縣先後在1958年劃入。
1983年磐安縣又劃出東陽,縣治相應變化。
1988年5月25日,東陽撤縣設市。
馬鞍山是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總面積4049 平方公里。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馬鋼所在地。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⑵ 馬鞍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因楚霸王項羽的坐騎烏騅馬的馬鞍落地而得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發生在馬鞍山當塗。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自古素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李白的衣冠冢和太白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三國朱然墓 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濮塘風景區里的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號稱江南魚米之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小九華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馬鋼集團 曾是中國十大鋼廠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現在安徽省融入長三角的計劃中,馬鞍山站在排頭兵的位置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以香樟樹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黃池茶干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江東第一橋 葉家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澄心寺隱居而聞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我國第一位獲論文工程博士學位者 徐大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首位國家法學博士 周道濟
⑶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 是在國有企業馬鞍山鋼鐵公司 (「原馬鋼」,現已更名為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 基礎上改組設立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1993年9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安徽省馬鞍山市注冊成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注冊號為企股皖總字第000970號。本公司總部位於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市紅旗中路8號。本公司所發行的人民幣普通股A股及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股票, 已分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香港聯交所」) 上市。 本公司原注冊資本為人民幣6,455,300,000元,股本總數645,530萬股,其中國有發起人持有383,056萬股,境內法人持有8,781萬股,社會公眾持有人民幣普通股A股80,400萬股、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173,293萬股。公司股票面值為每股人民幣1元。 2007年4月2日,境內法人持有的8,781萬股限售期屆滿,轉為人民幣普通股A股。 於2006年11月13日,本公司發行可分離交易的可轉換公司債券5,500萬張,每張債券的認購人無償獲得本公司派發的23份認股權證,即認股權證總量為126,500萬份。認股權證存續期限為自認股權證上市之日起24個月,每張權證可轉換為人民幣普通股A股一股。於2007年度,共計303,251,716份權證獲行權,合計增加人民幣普通股A股303,251,716股,行權價格為人民幣3.33元。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本公司累計發行股本總數675,855萬股,其中國有發起人持有383,056萬股,社會公眾持有人民幣普通股A股119,506萬股、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173,293萬股,每股面值人民幣1元。
⑷ 馬鞍山抗日遺址的歷史
馬鞍山,位於淄川區淄河鎮,主峰海拔616米,是一個由粗獷雄偉的山巒疊嶂,潺潺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水域,秀麗多姿的田園山莊及馬鞍山革命抗日遺址組成的自然風景區。其山勢峻峭,峰頂突兀,四周懸崖如削,只有山前一條石鑿的132級的石階小道能通往峰頂,易守難攻,實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之險,故為兵家必爭之地。 山巔石峰高數十米,東西兩頂相連,成凹形,遠望狀似馬鞍,故名馬鞍山。石峰四面懸崖峭壁,西南角有條石階,狹而陡,似天梯,直達南天門,是通向峰頂的唯一險道。馬鞍山周圍峰巒起伏,山上林木蒼蒼,山下淄水蜿蜒,道路縱橫交錯,曾為歷史上南北交通咽喉。抗日戰爭時期,它是扼沂蒙山區通往清河區的門戶,戰略位置重要。
1941年八路軍佔領此山,並控制周圍地區。在日偽軍對魯中區進行「大掃盪」時,部隊分散活動,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1942年11月,日偽軍掃盪沂蒙。1942年11月9日,千餘日、偽軍,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向馬鞍山發動進攻。當時,山上只有魯中軍區二團副團長王鳳麟、中共魯中區黨委組織科長李成式和抗戰軍屬馮旭臣老人等30餘名傷病員和家屬。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軍二百餘人。王鳳麟、譚克平等30餘人壯烈犧牲。這就是淄博抗日戰爭史上有名的「馬鞍山保衛戰」。
為紀念在保衛戰中獻身的英雄,1945年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立了「馬鞍山抗日烈士紀念碑」, 碑通高210厘米,呈六棱形,刻有介紹馬鞍山戰斗的碑文,魯山區專員徐化魯題寫的「氣壯山河」4字、博山縣長毛梓材的《馬鞍山抗日烈士贊》題詞,以及27名烈士姓名。整個紀念園規劃面積51平方公里,建成面積8000平方米,主要景點有紀念館、戰斗遺址、怪石林、鍾鼓樓、華光寺等。
1977年12月,省革命委員會公布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政府為紀念碑加築了水泥結構的護碑亭,整修了登上山峰的台階、護攔及山峰的掩體、指揮所遺址。1985年,在主峰的多處懸崖石壁上鐫刻了廖容標、馮毅之、錢鈞、李伯秋、吳瑞林的題詞和詩詞。
改革開放後,淄河鎮投資近百萬元開通了攀山公路,恢復了山上原有的玉皇閣、華光寺等建築,重修了烈士祠堂,塑造了「一門忠烈」烈士群雕,修建了凌雲閣等景點,安裝了風力發電機組,將其建成了融革命傳統教育與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馬鞍山風景游覽區。一年四季,遊人如織。已被淄博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風景名勝區。
奇跡盛世出。人們又在山上陸續發現了多處新的自然景觀:2001年在馬鞍山兩側的山樑上發現了100多間石屋和烽火台;在山東峰百米高的懸崖上有一個十餘米高的八路軍頭像,浩然正氣,形象逼真,象徵了馬鞍山戰斗中犧牲的烈士的不屈靈魂,被稱之為「英雄魂」;在馬鞍山正南方的「三泰山」主峰上,恰似一個熟睡的大佛,莊重自然,活靈活現,被人們稱之為「三泰卧佛」;馬鞍山西南方的一座山峰,猶如一尊靜坐修行的彌勒佛,神情專一,泰然自如,線條分明——真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⑸ 馬鞍山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多少年
馬鞍山,簡稱「馬」,中國安徽省地級市,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1956年10月12日設立,現轄版3區3縣,總面積權4049平方公里。2015年全市戶籍人口227.7萬人,常住人口222.9萬人。
所以目前是60年了
⑹ 馬鞍山歷史上「磁都」之稱
馬鞍山礦區地處長江下游寧蕪—羅河成礦帶,是中國七大鐵礦區之一,截止到2006年10月,礦區內鐵礦山有馬鋼(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所屬南山、姑山、桃沖鐵礦及待開發的羅河鐵礦,已探明的鐵礦產地有31處,伴生礦產地10處,鐵礦總儲量16.35億噸,占安徽全省鐵礦總儲量的57.32%,其中能滿足工業開採的約10億噸以上。
礦床規模以大中型為主,礦體較大,儲量億噸以上的有5處,礦石平均品位36.55%,多屬易選的磁鐵礦石,經過選別流程可獲得精礦品位53%~64%。
馬鞍山郊區的高村、陶村、和尚橋,當塗縣境內的白象山,廬江縣境內的羅河是潛力很大的後備礦山。硫鐵礦集中分布在馬鞍山郊區的向山、馬山地區,總儲量約2.62億噸。伴生的磷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僅以南山鐵礦凹山礦采場和尾礦壩中含磷計算,儲量達1427萬噸。
-------------------------------------------
磁性材料產業曾是我市工業的一大驕傲,在技術、質量、規模等諸多方面引領全國行業水平。但在上世紀90年代,卻一度發展緩慢。進入新世紀,在市委、市政府發展重點工業企業及調整產品結構的一系列政策促進下,全市磁材行業技術、人員進行了重新「洗牌」,並迅速崛起了包括天源科技公司、高科磁材公司、鑫洋磁材公司、通力磁材公司等9家入選市「專、精、特、新」企業行列的磁性材料龍頭示範企業,初步形成了具有馬鞍山特色的磁性材料產業集群,被列為安徽省「十一五」重點扶持發展的產業集群。
安徽天源科技股份公司是由中鋼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安徽恆信投資發展公司等6家單位共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充分依託馬鞍山礦院雄厚的磁性材料、磁分離設備等生產技術的基礎上,形成了以硬磁、軟磁材料、磁器件、磁分離設備為主線的產業鏈,被列為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建設龍頭示範性企業。2004年,僅有200餘名員工的天源科技公司磁材產業鏈創出銷售收入15648萬元,利稅1961萬元的佳績,以其13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而成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和「安徽省企業技術中心」,享譽國內磁材行業。同樣,由天源科技股份公司與市經貿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在整合原向硫礦破產的磁材廠基礎上組建的通力磁材公司,在盤活原企業存量資產的同時,通過大規模投資進行技術改造,短短的3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年產3000噸高檔永磁鐵氧體材料的專業廠家,並步入安徽省磁性材料生產基地龍頭示範性企業行列。2004年該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680萬元,實現利稅124萬元;今年1—7月,實現銷售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長51.8%,顯示了良好的成長性。
而馬鞍山高科磁性材料有限公司,則是一家集高性能永磁鐵氧體材料生產、經營和研發為一體的馬鞍山和香港合資企業。近年來,圍繞磁材重點發展附加值較高的高檔電機磁瓦和汽車用燃油泵電機定子產品等特形高檔電機磁瓦,並且全部出口美國KANE公司。2004年該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203萬元,出口創匯115萬美元;今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1920萬元,出口創匯105萬美元,同比大幅度增長。作為一家異軍突起的民營磁材專業生產企業,市鑫洋永磁公司的發展可以稱作一個「奇跡」。通過引進技術和人才,這家民營企業僅用不到9年的時間,就發展成為全國生產永磁鐵氧體預燒料的大型企業,形成年產5萬噸永磁鐵氧體預燒料能力,躍居全國同行三甲之列,排名安徽省榜首。2004年,這家只有200名員工的民營磁材企業實現銷售收入6019萬元,實現利稅301萬元,今年上半年,鑫洋永磁公司實現銷售收入3138萬元,繼續保持30%以上的速度向前發展。
據市發展委員會有關人士介紹,在制定我市「十一五」規劃構想中,已經確立在「十一五」期間按照省級磁材產業集群發展標准,建成以天源科技、鑫洋磁材、高科磁材等為龍頭的磁性材料產業基地,實現磁材產業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構築我市工業新的增長極。
⑺ 馬鞍山的歷史沿革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馬鞍山歷史沿革一覽朝代 建置名稱 建置時間 治所 西周 無 無 無 東周 無 無 無 秦朝 九江郡丹陽縣 前221年 丹陽鎮 西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前202年 丹陽鎮 東漢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5年 丹陽鎮 吳國 揚州丹陽郡丹陽縣 222年 丹陽鎮 西晉 丹陽縣 280年 丹陽鎮 東晉 南豫州 345年 牛渚鎮 南朝 南豫州南丹陽郡 502年 採石鎮 隋朝 宣州當塗縣 589年 姑孰鎮 唐朝 江南道宣州當塗縣 618年 姑孰鎮 楊吳 宣州當塗縣 902年 姑孰鎮 南唐 宣州當塗縣 937年 姑孰鎮 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977年 當塗縣 南宋 江南東路太平州 1127年 當塗縣 元朝 江浙行省太平路 1206年 當塗縣 明朝 南直隸太平府 1355年 當塗縣 南明 南直隸太平府 1645年 當塗縣 清朝 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
安徽省太平府 1646年 當塗縣 太平天國 安徽省太平郡 1853年 當塗縣 中華民國 安徽省當塗縣 1912年 姑孰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南行署當塗縣馬鞍山鎮
安徽省馬鞍山礦區
安徽省馬鞍山市 1954年、1955年、1956年,1983年 金家莊區
⑻ 馬鞍山市歷史古鎮
運漕鎮位於含山縣城南端約份公里處,形成於三國東吳,發展於東晉時期,鼎盛於明清時代。 明代以來便是含山首鎮,商業發達。運糟柯上碼頭相連、欖桿林立、商船綿延數里。如今鎮上還保留了眾多的古民居、深宅大院。如東問街的程家大屋, 上大街的陳家大院, 西大街黃家大屋、何氏民居等。
古鎮保留下來的, 不僅僅是深宅大院、古民居,還有一些其他古建築, 同樣承載著古鎮的記憶。鎮上最有名的建築當屬明代嘉靖年間的三台閣,民國三年十二月,由運潛紳士曹靖夫、張韶等人捐資重修。此閣臨擁而立,共有蘭層六面, 高約12米,蔚為壯觀。登閣遠眺,運糟古鎮的喧鬧與 繁華,山水的靜謐與秀麗盡收眼底。 自古以來, 文人墨客,社會賢達, 也常常流連於此, 品若飲酒、高談闊論、吟詩唱和、潑墨丹青, 留下了一批詩詞、槌聯和書畫作品
歷陽鎮, 為和縣縣治所在地, 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芸萃的歷史文化名城。2000。多年前, 項羽封范增為歷陽侯,始建歷陽城, 又名亞父城, 自古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居縣境中部,東靠南京, 與馬鞍山市區一江之隔, 已有馬鞍山跨江大橋相連, 境內有長江黃金水道和三條通江河流,水陸交通十分便捷。
歷陽鎮有春秋時期伍子胥渡江的 「漁邱渡」 和 「浣紗祠」,三國時孫權為其母做壽而建的萬壽塔,唐代劉禹錫的居所 「陋室」 及其千古名篇 「陋室銘」 ,唐代詩人張籍讀書的 「桃花塢」 ,宋代建造、朱元璋登臨賦詩的 「鎮淮樓」 ,明代建造的 「文昌塔」 、 和陽橋」 等諸多名勝古跡和遺址 位於其中,境內中部為一西向長墟,東北、南部均為平原和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