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內、公共衛生服容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Ⅱ 簡述政府公共服務職能需要強化的是哪些方面
一是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必須健全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並且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要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合理界定與調整中央與地方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的財權與事權,有效實行轉移支付。
二是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歐盟國家的經驗表明,確立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非常有必要。歐盟等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主要包括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部分內容,而其中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兩部分是專門針對社會最低收入人群的。在保證最低社會保障、初級衛生保健、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保護貧弱者為重點,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從而實現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目標。
三是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制和模式。公共服務體制創新是公共服務創新的核心內容。要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公共服務體制。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供給模式,實行公共服務主體的多元化,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對那些不具有規模經濟特徵、進入門檻比較低的公共服務項目,逐步向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開放,鼓勵和支持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參與公共服務。對那些規模經濟特徵明顯、進入門檻較高的公共服務項目,主要引入市場機制,加強公共部門內部的競爭;對仍要依靠公共部門來提供的公共服務,如教育、衛生防疫等重大項目,要加強監管,保障公正,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四是高度重視農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切實解決城鄉失衡問題。加大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解決「三農」問題,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和著眼點。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確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從政策上、法律上、制度上、投入上採取堅決措施,增強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調整供求結構,保護農業的基礎地位,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Ⅲ 什麼叫公共服務啊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維護性公共服務,經濟型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
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Ⅳ 什麼是8項社區公共服務設施
8項公共設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會組織提供的、給社會公眾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築或設備。
1、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2、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4)公共服務建設擴展閱讀
設施需求
1、教育設施的配套質量需求逐步提高。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和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居民對教育設施的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於少年兒童比例的持續下降。住區內教育設施的配套面臨資源整合,提升質量、提高配套標准等潛在要求。因此,優化教育設施的資源配置.提高配套標准.提升配套質量是教育設施配套的發展趨勢。
2、老年設施的配套需求面臨數量與質量的同步提高。老齡化程度的加重,使得社會對老年設施的需求激增。這就意味著住區將承擔更多的社會養老服務功能。因此,一方面住區內養老設施的數量需求持續增加,另一方面,居民經濟條件的改善。對養老設施的配套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社區服務設施的配套需求不斷增強。社區服務性設施包括基本的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各種活動站、服務站、社區管理等,是居民R常生活必須的基本生活設施,隨著住區老齡人口的增多和全民健身、保健意識的增強,居民對上述設施的數量和服務質量的需求日益提升。
Ⅳ 如何加強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建設
1、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客觀分析地區的現狀,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積極探索建立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2、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物質條件。 盡快改變農村基礎設施滯後狀況,是廣大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任 務。要按照村莊總體規劃,切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力爭通過幾年的努力,使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1)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要加大農村水利重點工程的實施力度,組織實施好中低產田的改造、河流的疏浚整治工作及其配套設施和綠化工程建設。要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探索建立長效的管養機制。
(2)繼續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要繼續抓好農村公路建設,逐步把鄉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要廣開資金渠道,採取向上級爭取、利用「一事一議」籌集、能人大戶捐助等多種形式,切實解決農村公路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
(3)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 要做好農村改水工作,優先解決農民飲水安全問題,讓農民都能飲用上清潔、安全的自來水。四是加強農村能源建設。要積極推廣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以民用沼氣帶動農村改圈、改廁、改廚,切實改善農民群眾的生活和居住環境。
3、培養新型農民,不斷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將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根本途徑。
(1)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抓好教育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要大力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建立健全農村義務教育的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要穩定農村教師隊伍,注意調動和保護長期在農村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的積極性,促進城鄉教育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2)加強農民的技能培訓。 要充分發揮基層農技部門和科技人員的作用,分期分批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促進科學種田;要大力發展農村成人教育,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增強農民就業創業的能力。
(3)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要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開展「文明家庭」、「和諧村組」等的創建活動,提倡移風易俗,反對封建迷信,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辦好農民圖書館、文化館、老年活動室等,滿足農民群眾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
4、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農村富餘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是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要切實保護好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免費為外出務工農民提供政策咨詢和就業服務。要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制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建立農民工工資合理 增長和工資支付保障制度,使外出務工農民的付出能夠得到合理回報。
Ⅵ 如何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公共服務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會團體無力或不願提供的,卻又與其公共利益相關的非排他性服務的政府。本文首先論述了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四個必要性,接著論述了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五個主要任務,最後提出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六個相關措施。【關鍵詞】服務型政府 要求 任務 措施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沖擊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對傳統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國家,幾乎都被捲入了這一潮流。在這場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行政理念。這種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服務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行政中應引入市場化模式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國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幾乎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展開的。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中國政府行政改革順應世界潮流的必然選擇。一、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新階段我國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1、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今天的輝煌成就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又不能片面地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改革的要求說,這又只能是一個過渡。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有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是政府長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不恰當地把本應由政府或政府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產品,如農村公共衛生,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證明,長期以GDP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忽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增長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增長。去年SARS危機反映出我國政府體制中存在的某些具體偏差,進一步要求加強政府改革,加強服務型功能建設。從抗擊SARS當中,我們得出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經濟和社會必須協調發展。光注意經濟、注意GDP是不夠的,要注意社會的全面進步,注意公共醫療衛生和人類的健康。要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以民為本,要把人民的健康、社會的進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2、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已為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第一,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而且主要是民營企業,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充當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第二,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是不成功的,日本也好,韓國也好,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趨勢。第三,政府是市場經濟的服務者而不是審批者,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宏觀調控。為此,從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重大問題。第四,政府不是國有企業的「婆婆」,也不能充當國有企業的「老闆」,國有資產市場化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正確途徑。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說,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都對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只有推動政府及時轉變以GDP為中心的經濟管理模式,通過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法規政策環境和有序競爭的秩序,加大公共管理力度,保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充分供給,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3、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解決發展失衡的關鍵。過去的30年,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並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從現實的情況看,解決各種失衡問題,需要從多方面治理,但關鍵在於實現政府轉型。這是因為,諸多失衡問題的產生、發展,說到底與政府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與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密不可分。相對於其它改革,政府職能轉換嚴重滯後,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解決發展失衡問題,其關鍵是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經濟的范圍,切實把政府工作重點轉變到提供基本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上來。4、建設 「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新階段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政府行使職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越位是指政府在社會經濟事務中不僅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把有權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緊,而服務職能卻注意得不夠;錯位是指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宏觀調控,而不應去管企業的下崗分流問題,下崗分流是企業自身的問題,解決的主體不應是政府。解決這「三位」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歸位,凡是市場能做的事情就還給市場,企業能做的事情就讓企業自己完成,企業與政府各就其位。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政府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社會不確定因素的逐步增多,政府就要強化其公共服務的職能。在SARS危機之初,政府出現應對機制不健全,某些地方和政府部門工作不力,反映了轉軌進程中政府職能的現狀,即經濟建設的職能比較強,公共服務的職能相當薄弱。SARS危機告誡我們,政府把自己的主要職責放到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方面,才能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才能夠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30多年改革開放沒有來得及解決的大量社會問題,如仍然在困擾我國社會穩定的貧困問題,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的「兩極分化」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後,日趨突出的失業問題,農民增收困難、負擔過重、長期背負制度性歧視的問題等,導致相當比例的人民群眾感到就業不安全,收入不安全,養老不安全,社會不安全,構成了政府當前面臨的巨大社會壓力。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安全、收入安全、養老安全、健康安全,建設有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構建以弱勢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會保障網路,完善危機管理制度和危機處理機制,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安全,都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任務1、確立社會目標優先於經濟目標的原則,加快完善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根據SARS危機的經驗教訓,政府職能轉變目前的重點是:第一,實現從優先於經濟目標向優先於社會目標的轉變,在指導思想上高度關注實踐中突出的重大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和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迫切需要解決好失業、收入差距、城鄉差距、社會弱勢群體保障、腐敗等問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建立和完善靈活、有效的社會危機管理機制。從危機預警、各類預案的准備,到危機下的統一、協調指揮機制建設,都應當作為政府的重要公共職能,加快完善。第三,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及基礎設施投入。2、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加快公共型財政體制建設。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現行財政體制存在結構性缺陷,總體上說,還是一個經濟投資型財政體制。社會發展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沒有明顯增加,有的還有所減少;公益性投資項目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等所佔比例過小。為此,應當加快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構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制度基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社會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既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又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政策,是政府應當而且必須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財政不僅是保障政府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安排,也是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風險、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目前,完善公共型財政體制,應當從解決最緊迫的問題入手:一是要重構國家對公共衛生的責任體制,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公共衛生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有效的醫療保障體制。三是重建農村的合作醫療體系,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非常困難的緊迫任務。3、適應開放社會和履行公共職能的要求,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轉變。SARS危機把公民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提到了政府建設中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現代社會,公共信息與每一個公民的利益直接相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共信息還有極強的時間性,尤其是突發性事件的公共信息,稍事耽擱都會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必須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讓全社會及時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會應對各類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內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是面對全社會的,應當向全社會公開。公開政務、公開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盡快出台信息公開的相關立法,加強政務公開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4、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真正實現法治政府。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的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從上至下加強政府官員的法律意識教育。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嚴格的法律問責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權,尤其是涉及到關系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著手逐步實現決策咨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專家參加的咨詢委員會制度。此外,要積極推進行政程序、行政執法和政策評價的法定化。5、從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向統一、協調的行政體制轉變,真正建立高效政府。在現行的行政體制下,不僅某些經濟事務存在條、塊分割的問題,在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諸多社會事務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這說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務,必須徹底克服現行條、塊分割行政體制的嚴重弊端,嚴格實行公共服務的「屬地管理」原則,依法授予地方政府處理突發性事件和各類社會危機的統一指揮協調權力。依法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許可權,建立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權體制,是我國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務。我國是一個大國,各地方的情況差異很大。在保證中央政府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應當充分賦予地方處理和解決公共事務、應對突發性事件的事權,並對此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在這方面,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課題。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問題,地方的立法權問題,幹部的管理許可權問題,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問題等。 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相關措施1、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為全社會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第一,政府應該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資源,不再以投資和形成國有產權為自己的基本職能,而要以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為政府的第一職能。第二,調節市場經濟。政府調控經濟的最基本職能就是利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實際上是短期和中長期兼顧、供求平衡和結構優化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兼顧。第三,宏觀調控職能,用「有形的手」糾正市場失靈。第四,全面承擔改革成本,不要把改革的成本轉嫁給市民、農民和企業。在民營企業逐步成長足以取代國有經濟以前,國有經濟不必急於退出競爭性、盈利性行業。但從經營競爭優勢上說,競爭性、盈利性行業還是以逐漸民營化為好,政府不必與民爭利。政府逐步從競爭性行業抽身出來,把注入這一經濟領域的公共資源力量轉到提供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上來,才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2、集中解決最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為此,第一,要為農民工提供最基本的人身權利保障,建立有效機制,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等相關問題。我國目前有1億左右的農民工,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分布在各大城市,主要由公安機關對口管理,不僅沒有享受到任何社會保障,而且經常遭受人身權利的侵害。這是我國當前社會最大的隱患之一。各級政府必須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緩解這種矛盾。第二,各級政府要強化就業服務職能,關注城鎮待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許多社會學專家對城鎮待業青年進行了心理分析,認為這部分群體的違法犯罪傾向最高。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對家庭和社會心理的沖擊很大。政府必須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所作為。第三,建立最基本的救濟體系,為城市下崗職工提供有效保障。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已經重視和開始建立城鎮救濟體系,但是由於資金短缺和措施不到位,許多生活困難的下崗職工事實上處於無人過問的境地。第四,要嚴格保護居民的財產權。近幾年來,在城市建設中的房屋拆遷產生了相當尖銳的矛盾,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主要表現在沒有一個合理的補償機制,居民的財產權受到侵害。應當抓緊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范的法律文本,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第五,建立社會危機的預警機制和責任機制。我國當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十分突出,而這一階段保持社會穩定是關繫到鞏固改革成果、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要由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建立系統的社會預警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在防範和化解危機中的責任。3、注重並建立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目前中國社會分化與失衡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盡管已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社會失衡加劇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遏制。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要扭轉這種趨勢,國家就必須承認社會利益高度分化的現實,承認不同的社會群體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並保護其權利,要為不同群體表達自己的利益以及為追求自己利益施加壓力做出制度性安排,充當規則的制定者和沖突的裁決者,要特別關注和保護弱勢集團。4、加強政務公開。政府公共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是老百姓。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務置於社會和老百姓的監督之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中,應當逐步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在現代社會,公民的知情權比什麼都重要,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公民的知情權與政府信息公開化,是公民管理國家事務的基礎,離開了知情權,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就是一句空話。公民不了解政府信息,官員便有可能進行暗箱操作;沒有信息透明,官員便可能營私舞弊,公民便可能受欺騙,也無法對政府進行監督。目前,要抓緊建立政府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基礎上的政策聽證制度。適應開放社會和履行公共職能的要求,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轉變。目前,重要的是要盡快出台信息公開的相關立法,盡快將公民的知情權和政府信息公開化這兩項內容寫進憲法。5、加快由投資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的轉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失衡和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行財政體制存在著功能上的錯位和缺陷。主要表現在將財政資金過多地運用在投資國有企業形成國有資產上,以及過多地投資於基礎領域和競爭性行業,而在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過少。這種情況,已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廣大百姓中的形象。事實上,我國的財政總收入在總量上已經達到很大的規模,如果形成公共服務型財政的話,許多社會矛盾問題都不難解決。要下決心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並通過逐漸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型財政體制。6、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現代市場經濟,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需要有法可依。因此,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需要建立法治的政府,守法的政府。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的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進一步明確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權,尤其是涉及到關系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著手逐步實現決策咨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專家參加的咨詢委員會制度。此外,要積極推進行政程序、行政執法和政策評價的法定化。當前,我國的改革面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挑戰,這是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復雜的改革新階段。經濟轉型要求構建現代產權關系,社會轉型需要形成新的社會利益整合機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廣大百姓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夠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廣大百姓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在這個特定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對政府的職能和責任重新定位,需要對政府權力進行有效監管。
Ⅶ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Ⅷ 我國的政府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哪四項基本內容
一、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居於整個模型的核心,它是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和自身發展性基本公共服務的集合,B、C、D、E與A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
二、基本生存性基本公共服務處於模型的最下方,是整個模型的基礎性模塊。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首先要滿足食物、水和住房等生理需求,然後才轉向較高層次的需求。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看,B獨立生成A的子系統。
三、公共環境性基本公共服務位於模塊的左方,是A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二者構成對立統一的整體。
四、公共安全性基本公共服務,居於模塊的右邊。公共安全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社會的存在和發展,都需要公共安全,沒有良好的公共安全保障體系與措施,整個社會將處於無序狀態。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Ⅸ 以下哪些措施可以推動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
我國的公共服務體系主要應包括四項基本內容:
第一,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第二,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第三,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
第四,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
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在於它的公共性、普惠性和社會公平。公共服務的范圍比較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高低和建設的能力大小而定,但基本上都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等社會事業,也包括公共交通、公共通信等公共產品和公用設施建設,還包括解決人的生存、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所需要的社會就業、社會分配、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會秩序等公共制度建設。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來說,全面履行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
Ⅹ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台州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做法
來源:台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辦公室 發布日期:2012-08-31
近年來,台州市立足自身特色,積極創新實踐,從實施「陣地均衡化、活動品牌化、隊伍常態化、機制長效化」等四方面著手,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基層主體、城鄉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設模式,有效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財力與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推動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眾、服務人民。2008年底,台州市「三個三」(三類文化俱樂部、三個文化節、建立三項文化制度)文化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批示肯定;2009年4月份,中宣部、文化部在台州市召開了全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總結推廣「台州經驗」;2012年4月,台州市公共文化建設得到中宣部調研組的高度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實施陣地均衡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場館建設。
一是建設以三類文化俱樂部為代表的基層文化設施。按照政府撥一點、社會籌一點、建設主體出一點的思路,採用結合中心村建設聯建、村企社區共建、寺觀廟宇整治改建、校網調整修建、青少年活動中心擴建等靈活形式,根據各村、社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群眾喜好創建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文化俱樂部。到目前為止,台州市已創建農村文化俱樂部4376家、社區文化俱樂部196家、企業文化俱樂部467家,其中農村和社區文化俱樂部總數達全市村居總數的85.8%。據統計,八年來,市、縣、鄉三級財政共投入配套資金6000多萬元,帶動社會資金1.2億多元用於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二是建設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大型標志性文化設施。推出一批規劃布局的公共文化項目,以公共財政引路,引導社會各界捐助興建。近年來,市本級共投入14.2億元,按照分期建設、逐步完善的原則,相繼建成了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博物館、科技館和規劃展示館也正在興建。市圖書館至去年底建成開放以來,社會力量捐書踴躍,其中市工商銀行向圖書館捐贈《四庫未收書輯刊》301冊;設立「台州當代作家作品庫」,多數本地知名作家已捐獻個人著作;設立了個人捐助圖書專櫃——任金玉先生捐贈圖書專櫃。市博物館在主體工程建設尚未完工的情況下,已收到市古玩商會捐贈的各類文物260件。三是建設以民辦博物館為代表的民間文化場館。突出「民辦政扶」特色,對民辦博物館、展覽館等民間文化場館實施優先供地,土地價格參照公益類用地標准等優惠。在財政不掏一分錢的情況下,相繼建成臨海國華珠算博物館、椒江吳子熊玻璃藝術館、台綉藝術館、溫嶺海洋民俗博物館等24個民辦博物館和展覽館,其中22個對外免費開放。
二、實施活動品牌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承辦公益文化活動。
一是打造大型節會文化活動品牌。堅持「政府搭台、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理念,不請一個明星參演,讓群眾成為實實在在的活動主體,相繼舉辦了六屆農民文化節、五屆鄰居節、四屆企業文化節、兩屆全民讀書月和兩屆全民唱紅歌等品牌文化活動,共有200多萬人次基層群眾直接參與了各項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憑借企業冠名、贊助、廣告等社會參與途徑構築了立體、多維、開放的節慶平台,形成了臨海中國江南長城節、仙居中國楊梅節、溫嶺中國石文化節、三門中國青蟹節等一系列全國性節慶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群眾自辦文化活動品牌。充分發揮企業、單位的潛能,推廣「同地而居、共建文化、共促繁榮」的理念,由村、社區、企業、單位聯合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企業職工、單位員工與屬地群眾同聚同樂。推動面大量廣的公共建築大院、社區活動場所免費開放,搭建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廣場,吸引群眾自覺自發地參與排舞、唱紅歌、腰鼓、秧歌等日常文體活動。目前,全市共有廣場文化活動點近千個,日常活動所用到的音響等設備基本都是由附近的先富群體無償捐獻。比如,天台縣明豐汽車用品有限公司把企業搬遷後留下的兩萬平方米閑置廠區無償回報社會,建成遠近聞名的百姓精神文化樂園。三是打造精品創作文化活動品牌。以公益性或半市場化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事業,參與影視作品、舞台劇創作生產和舉辦大型文化演出活動。先後涌現出了電視劇《海之門》、《傻春》、《完美丈夫》、《大路朝天》,電影《超強台風》、《娘》、《美女如雲》、《和合奇緣》,話劇《天亮》,大型原創樂舞詩《神秀天台》等一批精品力作。
三、實施隊伍常態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志願服務。
一是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探索建立文化志願者的選拔、培訓、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持各界人士志願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根據志願者文藝特長,分類組建戲曲、舞蹈、音樂、書畫、體育等多支文化志願者服務隊,以外來務工者、民工子女、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主動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文化俱樂部,積極開展文藝獻演和藝術輔導等公益文化服務活動。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都建立了文化志願者大隊,活躍在全市基層一線的文化志願者人數達13000多人。二是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文化搶救。如海正集團、方遠建設集團、東港集團三家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海東方亂彈劇團,參與搶救瀕危劇種「台州亂彈」,整理出一整套包括編導、音樂、舞美的表演體系,先後獲全國「梅花」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積極探索台州刺綉、三門石窗、溫嶺剪紙、仙居無骨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的新路子,其中在三門縣職業中專建立「三門微型石窗產研基地」,目前已開發出24種款式、120種圖案的微型石窗,在2011年的第七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義烏文博會上廣受青睞,訂下多筆外單。三是壯大民間文化骨幹隊伍。積極培育一批熱心基層文化事業的民間文化骨幹,並通過他們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帶動群眾學習文藝、共享文化。目前,全市已建立6600多支群眾文體隊伍,參與人數達12萬,集聚了民間文藝骨幹4.5萬人。充分發揮民間文化藝人的作用,成立了耀達歌舞團、三門越劇二團、溫嶺映山紅越劇團等120個民間劇團和全省首家市級民營劇團協會,2011年演出超過4.8萬場,承擔了全市群眾文化活動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務。
四、實施機制長效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自覺參與文化共建。
一是建立引導型機制。出台《關於推進台州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鼓勵社會力量捐贈公益性文化活動、項目、設施等文化民生事業,可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准予全額扣除捐贈數目。即將出台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配套政策,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在市場准入、項目建設、稅費優惠、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進行扶持。二是建立激勵型機制。設立台州市公共文化貢獻獎,對社會各界為公共文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榮譽激勵。定期組織開展文化曙光獎、文化名家工作室、「四個一批」文化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市本級每年安排文藝生產專項經費200萬元,對優秀文化人才進行榮譽激勵的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質補助。三是建立強制型機制。建立「百分之一文化計劃」共建機制,以政策性文件規定在政府性建設工程、城市臨街建設項目、居住小區等建設投資總額中提取1%的資金用於公共文化藝術設施建設,為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平台和途徑,成為解決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困局的一項創新舉措。自實施以來,共引入社會資金9000多萬元,建成110座城市雕塑、兩條文化長廊、8座景觀涼亭等一大批城市文化設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百分之一文化計劃」榮獲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還將「百分之一文化計劃」列為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的措施之一,上升為國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