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群眾需要什麼樣的公共服務模式,怎樣回應群眾的新期待等,都有賴於調研製度
構建群眾參與公共服務決策的有效機制。群眾需要什麼樣的公共服務模式、版怎樣回應權群眾的新期待等,都有賴於調研製度、參與機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動公共服務決策機制,由自上而下的政府供給導向轉變為自下而上的群眾實際需求導向,才能切實增強公共服務的針對性、有效性。
B. 公共服務平台的盈利模式應該是什麼
做大做強 首先流量得上去
服務平台 就是信息交流平台 人少自然不能叫交流!各找所需
前期推廣很重要
盈利點:掛站廣告 服務傭金
C.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歐美模式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政府提供服務的低效率和壟斷性所產生的巨大壓力下,英、美、澳、日等歐美國家都逐步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重要環節納入到了政府改革的實踐框架之中,並取得了重大成效。
西方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種有效選擇。近些年來,雖然我國不少地方作了大量積極探索,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仍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在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一套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運行機制,以提高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
健全的立法規定
在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均有國家層面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立法。比如,美國就具有全世界最為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體系。美國國會和有關部門制定了大約500 種政府采購法規,形成了以法律(法案、法令)、規章制度、行政和司法三個部分組成的制度體系。其中《聯邦政府采辦法案》和《聯邦政府采購條例》是政府采購法規體系的核心,統一規范了政府各機構的采購政策、標准、程序和方法。
在英國,自上世紀80年代撒切爾夫人將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社會福利改革的一部分大范圍推開以來,無論是1997年上台的托尼·布萊爾將其常態化、制度化,還是如今執政的卡梅倫提出的「大社會」計劃,均在立法和政策上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先後於1998年和2011年分別發布了《政府和志願及社會部門關系的協議》和《開放的公共服務白皮書》,通過選擇性放權,秉持公平性與多元化原則,改善公共服務,引領公共服務改革創新。
日本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進程起始於2004年小泉內閣通過的《推進規制改革、民間開放3 年計劃》。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日本政府在公共服務購買的進程中始終堅持立法為先導的原則。《關於通過競爭改革公共服務的法律》明確了政府購買服務的基本原則;《會計法》及相關法律規定了中央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地方自治法》及相關法規規定了與地方政府有關的購買服務程序,從而形成了關於政府購買服務的較為完備的法制框架。
在澳大利亞,對於社會部門的一般管制均以澳大利亞稅務局為核心,這就確保了澳大利亞慈善法律的真實價值是關注獲取利益。1997年頒布的《財政管理與責任法》和《聯邦服務提供機構法》規定了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在這方面的細則。
公開透明的購買流程
一套公開透明的公共購買流程,是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必然要求。經過多年的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大多已安排專項預算,通過一定的政府采購程序對私有和非政府組織提供的社會服務進行購買,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簡單來說,西方國家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流程是這樣的:首先,政府對購買服務進行可行性和必要性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選定購買的公共服務的范圍、項目,並確定相應的預算;其次,向社會公布政府購買的項目、購買價格、預算安排以及質量要求和各項服務指標等;再次,對投標進行資質認定,並運用招投標和委託等方式選定供應商、簽訂合同並實施相應的過程管理和監督;最後,對這些組織進行績效考核並按照績效進行結算。
當然,具體到每個國家而言,其流程可能也會有所不同。比如在美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至少由6個環節構成:制定統一的單據格式、招標公告以及表述格式、對招標工作人員統一定位,詳細制定招標采購操作規程,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投標,交貨追查,進行采購審計和管理審計。英國的政府采購程序則包括8個階段:制定采購計劃,確定采購總負責人和配備律師、會計師或審計師,律師起草和在指定刊物上公布信息,接受咨詢,按標准確定合格供應商名單,招標或直接采購,按照合同監督供應商完成服務,獨立審計。
但不管怎麼變化,實現政府對非營利組織和社會服務組織公共服務的購買,「按照選定服務項目——社會公布——資質認定、招標管理——過程管理、監督——績效考核——結算」都是最基本的流程。
非壟斷的購買方式
在西方發達國家,公開競標是最典型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式。例如,英國政府早在1990年公布的公共醫療和社區關懷法中就明確規定,中央政府撥付的特殊款項的85%必須以競爭招標的方式向私營或非政府組織購買。不過在加拿大,正式招投標並非最主要的方式,政府也經常採用直接向社會組織提供項目的方法。
競標可以幫助政府降低購買公共服務的成本、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但不足之處是有可能引起政府雇員的反對,需要建立起相關過渡的政府雇員機制。除公開競標外,在涉及專業性較強的公共服務時,西方發達國家還會採用協議定標的方法,如對監獄、醫院等服務的購買。
在美國,合同外包則是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主要形式,被廣泛應用於社會服務領域。在合同外包的發展過程中,政府購買服務經歷了由設計型合同向績效型合同的轉變。設計型合同的特點是政府為投入和過程付費,政府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嚴格約束社會組織的行為;績效型合同則是通過社會組織提供服務的質量、效果等的評估付給費用。20 世紀90 年代新公共管理理念取得主導地位後,績效型合同出現並普遍使用,使為公民提供的服務和項目質量最大化,便於有效測算項目和服務的最終產出。
另外,不管採取哪種購買方式,政府都應逐漸從公共服務直接生產者的角色中淡出,而更多地承擔起公共服務規范和制度制定者的責任。以英國政府做法為例,2001 年,布萊爾政府設立了公共服務改革辦公室,與公共服務決策部門、執行部門共同開展工作相關部委制定購買服務政策,下設具體的部門執行。同時,實行了中央與地方「分治」,使地方政府擁有了更多的公共服務決策權。在社會層面,獨立顧問團、專業消費者組織和行業自律協會在完善公共服務社會管理體系,保護消費者利益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樣就形成了中央政府制定規劃、各級政府部門具體執行和社會團體予以輔助的政府購買服務管理體制。
D. 公共服務領域中的"城鄉二元模式"實在哪個階段形成的
(1)「抄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襲體」的公共服務支出模式 ①從市場經濟發展史來看,發達國家政府職能演變的規律是:政府職能從以經濟性服務為主,逐步擴展到以社會性公共服務為主。
②在長期的趨勢中,公共支出結構中經濟性支出比重逐漸下降而社會性支出逐漸上升。 (2)「科教優先」的公共服務增長模式
我國要堅持「投資先於消費」的原則,優先發展科技教育等人力資本投資的公共服務。充分發展科技教育公共投入的前提下再依此考慮基本公共衛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純消費性的公共服務。
E. 服務型政府的模式及類別有哪些
一、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含義
所謂公共服務型政府,即滿足社會公共需求,提供充足優質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現代政府。現代服務型政府職能的公共性和有限性,決定了政府職能的核心內容是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就是由政府來創建一種公共服務的供給體系,由政府或社會來有效(及時和足量)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擴大的公共服務需求。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下的公共物品供給主體並非僅限於政府組織,它需要最大限度地吸納各類社會團體或私人企業參與到公共物品的供給中來。
(一)服務型政府的內涵
從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西方國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政府改革。在這場新興的政府改革過程中,新的服務型政府理念浮出水面。概括地講,這種新的理念主要有以下特徵:解決本國的財政問題是西方各國政府改革的主要原因;政府部門開始引進市場理念和私營部門的管理技能;實現政府在公共服務方面由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變為公共服務的「監督人」;精簡政府機構,將自己的職能定位於「掌舵」而非「劃槳」。
(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決定因素
在當今社會,一國政府要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由四個方面的基本關系決定的。(1)在普遍的公民主權基礎上的民主與憲政,將決定國家權力的公共性質和政府為公民服務的地位。(2)市場經濟本質上是公民的經濟而不是政府的經濟,在政府與市場經濟的關繫上,市場經濟是主體,政府是為市場經濟服務的。(3)社會是公民們的社會而不是政府的社會,在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中,政府是為公民社會服務的。(4)以政府為依託的直接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的直接需求,而間接公共服務即經濟調控、市場監管和社會管理則是滿足市場經濟和公民社會發展的需要。
(三)政府公共服務的范圍
政府公共服務的目標就是提供滿足公眾消費和受益的公共產品,公共產品又分為物質產品和非物質形態的服務產品。物質產品,人們看得見,摸的著,包括公用設施、公共建築、如道路、橋梁、車站、碼頭等;非物質形態的服務產品是政府機構及所屬的行政事業單位為公眾提供的各種行政事業服務,包括辦理各種證件,各種咨詢以及政府提供的教育、文化、體育、醫療、衛生、保險、社會福利和其他服務事業。
中國公共服務型政府模式的構建
新公共管理改革的核心,是將市場競爭機制和企業管理方法引入到公共服務的提供中來,用於改造傳統的政府公共服務模式。主要做法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利用市場主體和市場力量來執行和運營某些公共服務項目,並利用市場競爭壓力,降低服務成本,提高服務質量,以實現公共服務的「准市場化」;同時將不必由政府承擔的職能轉移給各種社會組織,通過提供資助補貼、減免稅收等優惠方式,引導非營利性組織提供某些公共服務項目。根據政府服務職能的定位,構建公共服務型的政府模式必須做到如下四點。
1.以顧客或市場為服務導向,這是公共服務提供從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民本位轉變的一個基本選擇。其主要途徑有:(1)擴大政府決策的公眾參與。政府提供什麼公共服務、怎樣提供,應當事先聽取公眾的意見,以公眾意願作為第一價值取向,並建立有關了解民意、公共參與決策的渠道、規則和程序;(2)政府公共服務應當以社會的評價為主,以服務對象的評價為主,加大公眾影響的比重。
2.公共服務職能的市場化。公共服務職能市場化的范圍包括以下方面:在公共工程建設領域,凡是屬於經營性或競爭性的項目,必須建立公正規范的競爭機制,通過公共招標、內部競爭和合同外包等市場競爭機制,改變公營部門就一定比民營部門強或者民營部門就一定比公營部門強的固有認識。除了義務教育、基礎科研、社會保障、公共安全等必須由政府提供的最基本公共服務外,在教育、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領域,也應當營造競爭環境,利用競爭機制產生的壓力來促使服務提供者不斷改進服務質量。
3.公共服務職能社會化。公共服務職能的社會化是以顧客為中心的管理模式(顧客導向),即公共服務的提供不再由政府獨自承擔,政府不再是管理公共事務的惟一機構,許多非政府機構可加入到公共服務的產品提供隊伍中來,從而使政府可以部分甚至完全地從日常事務中解脫出來,專心於政策的制定和執行,通過對社會力量的組織、利用和管理,實現公共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
4.公共服務行政管理「法治化」。要認真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行政執法監督,把事前監督和事後監督有機結合起來,從行政系統內部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三個方面著手,強化對權力行使環節的全程監督,及時糾正、制止違法和不當的行政行為,把依法行政落實到實處。同時,堅持不懈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切實增強政府工作人員,特別是領導幹部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依法決策、依法處理經濟社會事務的水平,確保在行政執行中嚴格依法辦事。
F. 公共服務領域PPP模式有哪四大突破
2016年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財金[2016]90號,以下稱「《通知》」),在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公平開展項目采購、規范項目實施、明確所有PPP項目均可「兩招並一招」四個方面取得了突破。《通知》全文及解讀如下:
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
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
財金[2016]9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改革工作,提升我國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鞏固和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大力踐行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繼續堅持推廣PPP模式「促改革、惠民生、穩增長」的定位,切實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要求,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從短期平衡向中長期平衡轉變。要以改革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要以改革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和創造力,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
在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探索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在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一般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PPP模式運用較為廣泛,操作相對成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中央財政將逐步減少並取消專項建設資金補助。在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對於有現金流、具備運營條件的項目,要「強制」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鼓勵嘗試運用PPP模式,注重項目運營,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解讀】
這是財政部首次以「強制」方式推廣PPP模式。根據《通知》的要求,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兩個公共服務領域的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的項目,要「強制」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在「強制」的同時,對於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領域的PPP項目,中央財政將逐步減少並取消專項建設資金補助。這種資金支持的減少意味著,此類項目本身的經濟價值和收益情況將直接決定社會投資人是否能獲得預期收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項目篩選工作;另一方面,社會投資人也要審慎進行調研,選擇收益率可觀、現金流穩定的項目進行投資。
三、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型企業,按同等標准、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要會同有關行業部門合理設定采購標准和條件,確保采購過程公平、公正、公開,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購條件(包括設置過高或無關的資格條件,過高的保證金等)對潛在合作方實行差別待遇或歧視性待遇,著力激發和促進民間投資。對民營資本設置差別條款和歧視性條款的PPP項目,各級財政部門將不再安排資金和政策支持。
【解讀】 PPP項目的投資體量大、運營周期長,各地政府在采購社會投資人時,考慮到民營資本的投資實力和運營能力,往往設置與項目無關或對項目而言過高的資格條件,以限制民營資本的介入。這顯然與PPP模式的理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相悖,但因為沒有相應的懲罰機制,導致PPP項目中歧視民營資本的情況時有發生。根據《通知》的要求,如某一PPP項目被認定對民營資本設置了差別條款和歧視性條款,將不會獲得財政資金。這對於那些項目收入主要或全部來源於政府財政資金的項目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這一要求將改變民營資本在PPP項目投資中的地位。然而,如何鑒別資格條件是否過高,無法參與項目投資的社會投資人如何尋求救濟,仍需要財政部給出解答。四、扎實做好項目前期論證
在充分論證項目可行性的基礎上,各級財政部門要及時會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各級財政部門要聚焦公共服務領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42號)規定,確保公共資金、資產和資源優先用於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購法相關規定擇優確定社會資本合作夥伴,切實防止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要嚴格區分公共服務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在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工程、農業、林業、水利、環境保護、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等公共服務領域深化PPP改革工作,依託PPP綜合信息平台,建立本地區PPP項目開發目錄。
【解讀】 究竟什麼樣的項目可以用PPP模式一直是各界爭論的話題之一。由於相關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導致濫用PPP模式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目的是嚴格項目立項條件,只有在當地政府財政能力允許,項目以PPP模式開展優於以其他模式開展時,才應當採用PPP模式。然而,部分政府為了達成投資目標,按照政策要求反向進行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致使這一評估系統成為一紙空文。按照《通知》的要求,PPP項目建設要切實防止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嚴格區分公共服務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這應當可以利用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來進行防範。此外,《通知》提出要在PPP領域引入目錄機制,只有列入目錄的項目才可進行開發,也有助於控制項目的過度開發。
五、著力規范推進項目實施
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論證項目合作周期、收費定價機制、投資收益水平、風險分配框架和政府補貼等因素,科學設計PPP項目實施方案,確保充分體現「風險分擔、收益共享、激勵相容」的內涵特徵,防止政府以固定回報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承擔過度支出責任,避免將當期政府購買服務支出代替PPP項目中長期的支出責任,規避PPP相關評價論證程序,加劇地方政府財政債務風險隱患。要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約管理,確保政府和社會資本雙方權利義務對等,政府支出責任與公共服務績效掛鉤。
【解讀】
隨著國家對PPP模式的大力推薦,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推廣應用。然而,部分地方仍存在對PPP模式認識不清,混淆PPP項目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情況,在未能對PPP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大推」、「強推」PPP項目落地,導致部分PPP項目變成了「拉長版BT」項目;甚至因項目前期論證不準確,發生項目落地難、推進難等問題。背離了PPP模式的精神,嚴重影響了社會投資人對PPP模式的信任。針對各地政府以固定回報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承諾吸引投資人的情況,《通知》明確指出此類承諾不受財政部認可,這提醒廣大投資者在投資項目時,需要聚焦在項目本身,而非政府的承諾上。
PPP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是項目能否實施的前提。隨著國家對於PPP項目規范性要求的提高,勢必會淘汰一部分不符合PPP模式的項目。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囿於財政困境,急於通過PPP模式解決財政壓力,在手續不全的情況下便開展項目采購,這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埋下了隱患,也增加了社會投資人在項目中的風險。在本所承辦的某PPP項目中,通過審查項目的合法合規性,發現政府未將項目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台作為付費的前提條件,這可能導致項目付費無法列入財政預算。在本所律師與政府方的多次協調之下,成功將此條件列入PPP項目合同,避免了社會投資人的損失。
PPP項目的實施方案對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論證項目的可行性,進而實現政府和社會投資人的預期目標。PPP模式涵蓋了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多個階段,由於社會投資人不可能精通全部領域,無法把握可能存在的風險,導致在項目中的預期收益無法實現。在本所承辦的某PPP項目中,因政府推動項目心切,社會投資人也急於投資,在項目的計費指標、回報機制尚不確定的情況下完成了項目的采購,導致雙方意見不一,在項目磋商階段遭遇較大阻礙,經本所律師多次提示項目風險,並參與項目磋商,最終擬定了雙方均滿意的解決方案。
六、充分發揮示範項目引領作用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按照「又快又實」、「能進能出」的原則,大力推動PPP示範項目規范實施。要積極為項目實施創造條件,加強示範項目定向輔導,指導項目單位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合理選擇運作方式,擇優選擇社會資本,詳細簽訂項目合同,加強項目實施監管,確保示範項目實施質量,充分發揮示範項目的引領性和帶動性。要積極做好示範項目督導工作,推動項目加快實施,在一定期限內仍不具備簽約條件的,將不再作為示範項目實施。
【解讀】 2016年10月13日,財政部公布了第三批示範項目名單。這對規范PPP項目,建立標準的、具備可行性的PPP模式起到了指導作用。這些示範項目更易落地、更具經濟價值,也更能吸引金融機構的投資。與此同時,《通知》也表明:示範項目不是「鐵飯碗」,要有進有退,對尚未完成簽約,在一定期限內仍不具備簽約條件的項目,將不再作為示範項目實施。
七、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機制
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財政部PPP相關制度政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區推廣實施PPP模式的制度政策體系,細化對地市及縣域地區的政策指導。要結合內部職能調整,進一步整合和加強專門力量,健全機構建設,並研究建立部門間的PPP協同管理機制,進一步梳理PPP相關工作的流程環節,明確管理職責,強調按制度管理、按程序辦事。參考自MBA智庫文檔
G. 什麼是公共服務管理模式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版設,發展教育、科權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
目前,公共服務管理模式主要五種模式:
(1)政府機構,如美國社會保障總署、新加坡公積金局;
(2)准政府機構,如中國事業單位性質的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部分已參公管理);
(3)非盈利民間機構,如美國藍盾藍十字協會;
(4)私營機構,如智利私營養老金公司;
(5)多元合作機構,如德國社會保險協會。
H.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東莞模式」主要側重在什麼的創新與突破
側重解決新莞人在就業、居住、醫療、後代就學、勞動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回.
六方面推進答社會建設
●深化思想認識上要有創新
●改善民生福祉上要有新成效
●創新體制機制上要有新突破
●加強社會管理上要有新進展
●夯實社區基層上要有新舉措
●完善責任體繫上要有新局面
I. 簡述我國公共服務模式的構建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
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滿足公民生活、生存與發展的某種直接需求,能使公民受益或享受。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
(9)公共服務模式擴展閱讀:
構建全民均等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之一,是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確保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重大舉措。
政府轉型是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制度基礎。政府轉型的基本趨勢是公共服務職能不斷發展並成為重要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將大大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
首先,政府職能轉型的核心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對於服務型政府來說,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必須在抓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就要求政府必須成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在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建立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其次,政府轉型的首要任務是解決當前基本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正在出現逐步加速的趨勢。
人民群眾全面快速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與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供給不均等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必須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改革公共服務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網路,保障公共服務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