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聽說山東剛剛出台了家庭農場的政策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而在現實中,家庭農場早已遍地開花。21世紀初以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農業經營主體。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其中,位於山東省膠州市的鴻飛大沽河農場佔地面積多達5030畝,引起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了鴻飛大沽河農場,就家庭農場的經營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條件
「那邊是去年打下來的玉米,簡單晾曬後就能烘乾脫粒了。」鴻飛大沽河農場48歲的主人王興遷指著左手邊廣場上堆積如山的玉米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道。「這邊是剛從內蒙古運來的土豆種,」王興遷又指向右手邊,「差不多一塊錢一斤,有30萬斤吧,還差半個月左右就能下地了。」就這樣,王興遷「左手糧食,右手土豆」,短短5年便一手打造出規模達5030畝的巨型家庭農場。
5年前的2007年,王興遷以每畝550斤小麥的租價從東小埠村、西小埠村和雙京村租種了600畝土地,嘗試糧食種植,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到目前為止,王興遷所承包的5030畝土地已經囊括了周邊12個村莊,共約2000個家庭的土地。其中,糧食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土豆種植面積1500畝-1600畝,另外還喂養有少量的雞、鴨、羊等牲畜。去年3月份,王興遷在工商部門正式將農場注冊為「膠州市鴻飛大沽河農場」。
土地的集中連片經營使機械化大生產成為了可能。在鴻飛大沽河農場的機械庫里,30多台大型農用機械一字排列。王興遷如數家珍,向記者一一介紹起來,「這是噴葯機,能一次噴射18米,一天能噴射五六百畝的農地。這是免耕施肥播種機,很先進,實現了一體化作業……」而機械化大生產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據王興遷介紹,實現機械化規模種植後,起碼節省了一半的人工費用。「現在農場才20來個工人,一個人管理500畝土地不成問題,只有作物收割的時候才會臨時多僱用一些工人。」同時,經烘乾機烘乾的糧食比一般農戶曬出來的糧食糠少、土少,比市場價格高出一毛錢還多。「人家的小麥收購價也就1.1元左右,我們的起碼能賣到1.2元。」王興遷說。
在農產品銷售方面,鴻飛大沽河農場通過訂單農業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場風險。受2012年全國土豆豐收、價格驟跌的影響,鴻飛大沽河農場損失達100萬元。吸取此次教訓,王興遷在新春土豆播種前便將1/3的土豆與企業簽訂了訂單。「我們跟公司訂的土豆收購底價是6毛3一斤,這樣即使今年土豆價格還是跟去年一樣,我們也能保證這一塊的收益。而如果土豆市場價格上漲,另外的2/3的土豆也能彌補那1/3的損失。」
據王興遷介紹,在扣除各種費用後,農場去年的凈利潤達到150萬元左右,今年達到200萬元應該不成問題。這樣算來,農場每畝土地的凈利潤能到300元-400元。而以前土地在個體農戶手中能收支相抵就很不錯了,根本不敢奢談利潤。
從全國看來,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益也已經逐漸顯現。以家庭農場連片集中的上海市松江區為例,自2007年推出家庭農場到2012年6月,松江區的家庭農場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佔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114.1畝,戶均年收入10.1萬元。而在吉林延邊,2011年199家家庭農場中有98%實現了盈利,2012年全州451家家庭農場中,有99%實現盈利。
家庭農場宜因地制宜
家庭農場能實現很好的規模效益,但一個地方到底適不適合發展家庭農場還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膠州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劉丕舜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解釋道:「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家庭農場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首先要看當地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比如說鴻飛大沽河農場所在的李哥庄鎮,當地是全國有名的制帽之鄉,很多年前當地的農民就轉移到二三產業去了,種地的寥寥無幾。當地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很低,從而為家庭農場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要看土地的收益,土地收益高的地方也不利於發展家庭農場。土地收益高,流轉難度就大。比如說離膠州不遠的壽光市就幾乎不可能發展起家庭農場,因為當地農民種植高效蔬菜收益很高,土地寸土寸金,土地流轉難度很大。」
在家庭農場的規模上,既有像鴻飛大沽河農場這樣規模達5000多畝的巨型家庭農場,也有像上海松江區那樣的規模在100畝-150畝的小型家庭農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認為,「考慮到多種因素,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速度、管理水平、現有技術裝備水平與配套服務體系等,我國平原地區耕作大田作物的家庭農場一般不宜超過300畝,蔬菜規模不宜超過30畝。如果規模過大,就會出現二次轉包土地的情形。」而中國小農經濟的現實也決定了中國的家庭農場將長期以松江的小型家庭農場為模型。但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也表示,「我們測算過,如果夫妻倆都是壯年勞動力,按現在的勞動生產力,可種600畝地。也就是說,松江有30萬畝土地,其中20多萬畝種稻穀,只需要五六百戶農戶進行勞作。這是我們搞家庭農場的目標。」而隨著家庭農場規模的擴大,農場的經營也可能突破「以農民家庭為生產單位」的束縛。比如鴻飛大沽河農場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便由當初的家庭經營發展到現在的股份制經營。而隨著規模的擴大,為了解決規模和效率的矛盾,王興遷已經決定今年將整個大農場分成四個小農場,每個小農場由兩個股東經營,以提高農場的經營效率。
而在家庭農場的作物方面,各地因地域、氣候和市場的不同更是各有不同,但農產品的品牌化和精細化或許是未來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向。劉丕舜向記者介紹,家庭農場的未來發展關鍵是要提高農產品的精細化程度,創立自己的品牌。王興遷也對記者稱,「今年要為農場的白菜、土豆、水稻等產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向農產品的精細化方向發展。」
經營發展面臨兩難
「怕就怕本來種得好好的地,突然被農戶要回去。」對家庭農場本來信心滿滿的王興遷在談到家庭農場的土地流轉問題時不免擔心起來。他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地種得不好,擔心自己,地種得好,又擔心別人——怕別人眼紅,半路把地要回去。「就盼望政府能下發一個正式的文件,確立家庭農場的法律地位,把家庭農場的土地承包權保護起來。」
而王興遷的擔心和希望也是全國很多家庭農場主的擔心和希望。在中央一號文件下發之後到目前還未有細化的具體政策出台,很多家庭農場主處於一邊經營一邊觀望的過程之中。由於擔心土地承包過程中生變,很多地方的家庭農場土地短期租賃現象十分普遍。劉丕舜也認為,家庭農場的發展和完善,首先要給予其相應的法律地位,政策上的優惠也應該逐步落實。
而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已享受到各種扶持優惠政策相比,關於家庭農場的扶持優惠政策遲遲未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混亂。膠州市工商局副局長姜志剛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膠州市已實現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共有28個,其中,注冊為個體工商戶的共有26家,注冊為個人獨資企業的有兩家。「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各種優惠政策,合作社種養殖不需要交稅,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也不需要繳稅。但是,家庭農場現在還沒有具體的優惠政策出台,而已經進行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屬於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性質,原則上應當交稅。而且,很多家庭農場在種養殖環節屬於第一產業,是不需要交稅的。但有些家庭農場已經進行到農產品深加工環節,這就屬於第二產業了,也是應當交稅的,這也是跟合作社的一個不同。」於是,與合作社相比,還處於政策空白期的家庭農場便處在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姜志剛同時表示,正月十五過後,市工商局將會逐步對家庭農場展開調研,制定研究具體辦法。
另外,家庭農場要適應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對農機和資金的需求巨大,這都需要政策在補貼、信貸等方面的扶持。王興遷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規模擴大後,自己的農場現在每年的投入都在700萬-800萬元,而很多仍是依靠他個人信譽的貸款。自己之所以去年到工商部門對農場進行了注冊,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能盡快享受到政策在資金、補貼等方面的優惠。
當然,從中央到地方,具體的扶持優惠政策也有望很快出台和落實。日前,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表示,農業部將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准、登記辦法,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而劉丕舜也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膠州市正在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制訂土地規模經營的實施方案,並將對10家示範合作社、10家示範家庭農場、10家專業大戶進行一定的資金獎勵。而王興遷更是向記者透露,自己已經從市農業局獲悉,國家將對家庭農場進行每畝地231元的補貼,只等政策落實。
豐富農業經營主體
隨著家庭農場的出現和興盛,家庭農場將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一起豐富農業經營主體,未來有望改變目前「公司+農戶」的單一經營模式。
在近年來的諸多食品安全事故中,「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一直為人所詬病,特別是在去年年底的「速成雞」事件爆發後,「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一度成為眾矢之的。在1月28日第三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稱未來五年的養豬計劃將不會再復制養雞過程中的「公司+農戶」的模式,而將走一條「公司+農場+合作社」的新路子。在目前絕大多數涉農公司仍沿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之下,「農場」已經進入了一些大型養殖集團的視野。
中央一號文件也同時指出,對於商業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問題,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對此作出了解讀,他指出,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之後實行那種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存在一個監管難的問題,農民作為僱工為公司幹活時可能不會像搞自己的莊稼那麼負責。因此陳錫文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農業應該採取家庭經營方式,但在農產品的加工領域則不妨引入城市商業資本和龍頭企業。
在此背景之下,「公司+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已經在一些地方得到實踐。在貴州凱里市,廣東溫氏集團投資2億元,建立了1500萬羽優質肉雞養殖項目。凱里溫氏畜牧公司分別在龍場、爐山等鄉鎮帶動68戶農民自發投資600萬元,建立起標准化、規模化的家庭農場68個。
B. 聽說山東剛剛出台了家庭農場的政策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其中,「家庭農場」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出現。
而在現實中,家庭農場早已遍地開花。21世紀初以來,上海松江、湖北武漢、吉林延邊、浙江寧波、安徽郎溪等地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農業經營主體。據統計,農業部確定的33個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和服務試點地區,已有家庭農場6670多個。其中,位於山東省膠州市的鴻飛大沽河農場佔地面積多達5030畝,引起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近日,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了鴻飛大沽河農場,就家庭農場的經營和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
為農業現代化提供條件
「那邊是去年打下來的玉米,簡單晾曬後就能烘乾脫粒了。」鴻飛大沽河農場48歲的主人王興遷指著左手邊廣場上堆積如山的玉米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道。「這邊是剛從內蒙古運來的土豆種,」王興遷又指向右手邊,「差不多一塊錢一斤,有30萬斤吧,還差半個月左右就能下地了。」就這樣,王興遷「左手糧食,右手土豆」,短短5年便一手打造出規模達5030畝的巨型家庭農場。
5年前的2007年,王興遷以每畝550斤小麥的租價從東小埠村、西小埠村和雙京村租種了600畝土地,嘗試糧食種植,從此便一發而不可收拾。到目前為止,王興遷所承包的5030畝土地已經囊括了周邊12個村莊,共約2000個家庭的土地。其中,糧食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土豆種植面積1500畝-1600畝,另外還喂養有少量的雞、鴨、羊等牲畜。去年3月份,王興遷在工商部門正式將農場注冊為「膠州市鴻飛大沽河農場」。
土地的集中連片經營使機械化大生產成為了可能。在鴻飛大沽河農場的機械庫里,30多台大型農用機械一字排列。王興遷如數家珍,向記者一一介紹起來,「這是噴葯機,能一次噴射18米,一天能噴射五六百畝的農地。這是免耕施肥播種機,很先進,實現了一體化作業……」而機械化大生產也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效益。據王興遷介紹,實現機械化規模種植後,起碼節省了一半的人工費用。「現在農場才20來個工人,一個人管理500畝土地不成問題,只有作物收割的時候才會臨時多僱用一些工人。」同時,經烘乾機烘乾的糧食比一般農戶曬出來的糧食糠少、土少,比市場價格高出一毛錢還多。「人家的小麥收購價也就1.1元左右,我們的起碼能賣到1.2元。」王興遷說。
在農產品銷售方面,鴻飛大沽河農場通過訂單農業等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場風險。受2012年全國土豆豐收、價格驟跌的影響,鴻飛大沽河農場損失達100萬元。吸取此次教訓,王興遷在新春土豆播種前便將1/3的土豆與企業簽訂了訂單。「我們跟公司訂的土豆收購底價是6毛3一斤,這樣即使今年土豆價格還是跟去年一樣,我們也能保證這一塊的收益。而如果土豆市場價格上漲,另外的2/3的土豆也能彌補那1/3的損失。」
據王興遷介紹,在扣除各種費用後,農場去年的凈利潤達到150萬元左右,今年達到200萬元應該不成問題。這樣算來,農場每畝土地的凈利潤能到300元-400元。而以前土地在個體農戶手中能收支相抵就很不錯了,根本不敢奢談利潤。
從全國看來,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益也已經逐漸顯現。以家庭農場連片集中的上海市松江區為例,自2007年推出家庭農場到2012年6月,松江區的家庭農場已發展到1173戶,經營面積佔全區糧田面積的77.3%,戶均經營面積114.1畝,戶均年收入10.1萬元。而在吉林延邊,2011年199家家庭農場中有98%實現了盈利,2012年全州451家家庭農場中,有99%實現盈利。
家庭農場宜因地制宜
家庭農場能實現很好的規模效益,但一個地方到底適不適合發展家庭農場還要因地制宜,切忌一刀切。膠州市農業局經管站站長劉丕舜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解釋道:「一個地方是否適合發展家庭農場這種新型的農業經營模式首先要看當地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比如說鴻飛大沽河農場所在的李哥庄鎮,當地是全國有名的制帽之鄉,很多年前當地的農民就轉移到二三產業去了,種地的寥寥無幾。當地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很低,從而為家庭農場的興起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其次要看土地的收益,土地收益高的地方也不利於發展家庭農場。土地收益高,流轉難度就大。比如說離膠州不遠的壽光市就幾乎不可能發展起家庭農場,因為當地農民種植高效蔬菜收益很高,土地寸土寸金,土地流轉難度很大。」
在家庭農場的規模上,既有像鴻飛大沽河農場這樣規模達5000多畝的巨型家庭農場,也有像上海松江區那樣的規模在100畝-150畝的小型家庭農場。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英認為,「考慮到多種因素,如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的速度、管理水平、現有技術裝備水平與配套服務體系等,我國平原地區耕作大田作物的家庭農場一般不宜超過300畝,蔬菜規模不宜超過30畝。如果規模過大,就會出現二次轉包土地的情形。」而中國小農經濟的現實也決定了中國的家庭農場將長期以松江的小型家庭農場為模型。但松江區委書記盛亞飛也表示,「我們測算過,如果夫妻倆都是壯年勞動力,按現在的勞動生產力,可種600畝地。也就是說,松江有30萬畝土地,其中20多萬畝種稻穀,只需要五六百戶農戶進行勞作。這是我們搞家庭農場的目標。」而隨著家庭農場規模的擴大,農場的經營也可能突破「以農民家庭為生產單位」的束縛。比如鴻飛大沽河農場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便由當初的家庭經營發展到現在的股份制經營。而隨著規模的擴大,為了解決規模和效率的矛盾,王興遷已經決定今年將整個大農場分成四個小農場,每個小農場由兩個股東經營,以提高農場的經營效率。
而在家庭農場的作物方面,各地因地域、氣候和市場的不同更是各有不同,但農產品的品牌化和精細化或許是未來家庭農場的發展方向。劉丕舜向記者介紹,家庭農場的未來發展關鍵是要提高農產品的精細化程度,創立自己的品牌。王興遷也對記者稱,「今年要為農場的白菜、土豆、水稻等產品建立自己的品牌,向農產品的精細化方向發展。」
經營發展面臨兩難
「怕就怕本來種得好好的地,突然被農戶要回去。」對家庭農場本來信心滿滿的王興遷在談到家庭農場的土地流轉問題時不免擔心起來。他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地種得不好,擔心自己,地種得好,又擔心別人——怕別人眼紅,半路把地要回去。「就盼望政府能下發一個正式的文件,確立家庭農場的法律地位,把家庭農場的土地承包權保護起來。」
而王興遷的擔心和希望也是全國很多家庭農場主的擔心和希望。在中央一號文件下發之後到目前還未有細化的具體政策出台,很多家庭農場主處於一邊經營一邊觀望的過程之中。由於擔心土地承包過程中生變,很多地方的家庭農場土地短期租賃現象十分普遍。劉丕舜也認為,家庭農場的發展和完善,首先要給予其相應的法律地位,政策上的優惠也應該逐步落實。
而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已享受到各種扶持優惠政策相比,關於家庭農場的扶持優惠政策遲遲未出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很多混亂。膠州市工商局副局長姜志剛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膠州市已實現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共有28個,其中,注冊為個體工商戶的共有26家,注冊為個人獨資企業的有兩家。「現在農民專業合作社享有各種優惠政策,合作社種養殖不需要交稅,進行農產品深加工也不需要繳稅。但是,家庭農場現在還沒有具體的優惠政策出台,而已經進行工商注冊的家庭農場屬於個體工商戶和個人獨資企業性質,原則上應當交稅。而且,很多家庭農場在種養殖環節屬於第一產業,是不需要交稅的。但有些家庭農場已經進行到農產品深加工環節,這就屬於第二產業了,也是應當交稅的,這也是跟合作社的一個不同。」於是,與合作社相比,還處於政策空白期的家庭農場便處在了一種非常尷尬的地位。姜志剛同時表示,正月十五過後,市工商局將會逐步對家庭農場展開調研,制定研究具體辦法。
另外,家庭農場要適應規模化經營的要求,對農機和資金的需求巨大,這都需要政策在補貼、信貸等方面的扶持。王興遷向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規模擴大後,自己的農場現在每年的投入都在700萬-800萬元,而很多仍是依靠他個人信譽的貸款。自己之所以去年到工商部門對農場進行了注冊,很大程度上就是希望能盡快享受到政策在資金、補貼等方面的優惠。
當然,從中央到地方,具體的扶持優惠政策也有望很快出台和落實。日前,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負責人表示,農業部將按照中央要求,著手研究培育發展家庭農場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開展家庭農場統計工作,指導地方穩步培育家庭農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建立家庭農場注冊登記制度,明確家庭農場認定標准、登記辦法,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扶持政策。而劉丕舜也向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膠州市正在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制訂土地規模經營的實施方案,並將對10家示範合作社、10家示範家庭農場、10家專業大戶進行一定的資金獎勵。而王興遷更是向記者透露,自己已經從市農業局獲悉,國家將對家庭農場進行每畝地231元的補貼,只等政策落實。
豐富農業經營主體
隨著家庭農場的出現和興盛,家庭農場將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一起豐富農業經營主體,未來有望改變目前「公司+農戶」的單一經營模式。
在近年來的諸多食品安全事故中,「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一直為人所詬病,特別是在去年年底的「速成雞」事件爆發後,「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一度成為眾矢之的。在1月28日第三屆中國縣域經濟發展高層論壇上,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稱未來五年的養豬計劃將不會再復制養雞過程中的「公司+農戶」的模式,而將走一條「公司+農場+合作社」的新路子。在目前絕大多數涉農公司仍沿用「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之下,「農場」已經進入了一些大型養殖集團的視野。
中央一號文件也同時指出,對於商業資本進入農業領域的問題,一方面,要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和監管制度。另一方面,要鼓勵和引導城市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種養業。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對此作出了解讀,他指出,商業資本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之後實行那種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存在一個監管難的問題,農民作為僱工為公司幹活時可能不會像搞自己的莊稼那麼負責。因此陳錫文認為絕大多數情況下農業應該採取家庭經營方式,但在農產品的加工領域則不妨引入城市商業資本和龍頭企業。
在此背景之下,「公司+家庭農場」的經營模式已經在一些地方得到實踐。在貴州凱里市,廣東溫氏集團投資2億元,建立了1500萬羽優質肉雞養殖項目。凱里溫氏畜牧公司分別在龍場、爐山等鄉鎮帶動68戶農民自發投資600萬元,建立起標准化、規模化的家庭農場6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