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皮匠

馬鞍山皮匠

發布時間:2025-02-25 17:08:30

⑴ 四川省瀘州市瀘縣的水庫都有那些

水庫名稱 水庫類型 水庫管理單位 壩址(鄉-村)

毛家岩水庫 小(二) 瀘縣毛家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兆雅-
廣積糧水庫 小(二) 瀘縣廣積糧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兆雅-
河溪子水庫 小(二) 瀘縣河溪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兆雅-
朱梅灘水庫 小(一) 瀘縣朱梅灘水庫管理所 雲龍鎮-
韓河溝水庫 小(二) 瀘縣韓河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駝背岩水庫 小(二) 瀘縣駝背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長堰水庫 小(二) 瀘縣長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谷樁水庫 小(二) 瀘縣谷樁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桐咀水庫 小(二) 瀘縣桐咀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秧田灣水庫 小(二) 瀘縣秧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龍-
柏楊灣水庫 小(二) 瀘縣柏楊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太平橋水庫 小(二) 瀘縣太平橋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龍泉洞水庫 小(二) 瀘縣龍泉洞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楊叉溝水庫 小(二) 瀘縣楊叉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高坎水庫 小(二) 瀘縣高坎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馬銀灘水庫 小(二) 瀘縣馬銀灘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馬蟥灣水庫 小(二) 瀘縣馬蟥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雲錦-
樓房水庫 小(一) 瀘縣樓房水庫管理所 雲錦-雲豐
桐子林水庫 小(一) 瀘縣桐子林水庫管理所 喻寺-周堰
白洞水庫 小(二) 瀘縣白洞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馬鞍丘水庫 小(二) 瀘縣馬鞍丘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水滴口水庫 小(二) 瀘縣水滴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水洞子水庫 小(二) 瀘縣水洞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鯉魚石水庫 小(二) 瀘縣鯉魚石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劉溝水庫 小(二) 瀘縣劉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貓兒溝水庫 小(二) 瀘縣貓兒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豬兒石水庫 小(二) 瀘縣豬兒石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龍灘口水庫 小(二) 瀘縣龍灘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喻寺-
玄灘水庫 小(一) 瀘縣玄灘水庫管理所 玄灘-玄豐
紅岩灣水庫 小(二) 瀘縣紅岩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馬兒橋水庫 小(二) 瀘縣馬兒橋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皮匠咀水庫 小(二) 瀘縣皮匠咀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烏龜洞水庫 小(二) 瀘縣烏龜洞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石蛋口水庫 小(一) 瀘縣石蛋口水庫管理所 玄灘-刁河
玉河溝水庫 小(一) 瀘縣玉河溝水庫管理所 玄灘-太陽寺
虎耳岩水庫 小(二) 瀘縣虎耳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金龍寺
柏樹林水庫 小(二) 瀘縣柏樹林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爛田扁水庫 小(二) 瀘縣爛田扁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竹桿井水庫 小(二) 瀘縣竹桿井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玄灘-
沙灣水庫 小(二) 瀘縣沙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天興-
何高寺水庫 小(一) 瀘縣何高寺水庫管理所 天興-板粟
王坳水庫 小(二) 瀘縣王坳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天興-
楊師坳水庫 小(二) 瀘縣楊師坳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天興-
炮通坪水庫 小(二) 瀘縣炮通坪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張灣水庫 小(二) 瀘縣張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青杠水庫 小(二) 瀘縣青杠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黃山水庫 小(二) 瀘縣黃山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石匠咀水庫 小(二) 瀘縣石匠咀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沙灘子水庫 小(一) 瀘縣沙灘子水庫管理所 太伏-
象鼻子水庫 小(二) 瀘縣象鼻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太伏-
灘子口水庫 小(二) 瀘縣灘子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陽光水庫 小(二) 瀘縣陽光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黃桷凼水庫 小(二) 瀘縣黃桷凼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龍凼溝水庫 小(二) 瀘縣龍凼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下松林水庫 小(二) 瀘縣下松林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秧雞寺水庫 小(二) 瀘縣秧雞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卷子溝水庫 小(二) 瀘縣卷子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石橋-
道林溝水庫 小(一) 瀘縣道林溝水庫管理所 石橋-吉祥
黑溝水庫 小(二) 瀘縣黑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雲台寺水庫 小(二) 瀘縣雲台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紅旗水庫 小(二) 瀘縣紅旗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岳鋪田水庫 小(二) 瀘縣岳鋪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千擔溝水庫 小(二) 瀘縣千擔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華通岩水庫 小(二) 瀘縣華通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楊灣水庫 小(二) 瀘縣楊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黑石包水庫 小(二) 瀘縣黑石包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東風水庫 小(二) 瀘縣東風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奇峰-
馬鞍山水庫 小(一) 瀘縣馬鞍山水庫管理所 毗盧-
仙佛水庫 小(二) 瀘縣仙佛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毗盧-
王河坎水庫 小(一) 瀘縣王河坎水庫管理所 毗盧-
尖山坡水庫 小(二) 瀘縣尖山坡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毗盧-
華家寺水庫 小(二) 瀘縣華家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毗盧-
大岩匡水庫 小(二) 瀘縣大岩匡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拴牛溝水庫 小(二) 瀘縣拴牛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柏林灣水庫 小(二) 瀘縣柏林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鵝鴨田水庫 小(二) 瀘縣鵝鴨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泥廟子水庫 小(二) 瀘縣泥廟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七角丘水庫 小(二) 瀘縣七角丘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牛灘-
艾大橋水庫 中 瀘縣艾大橋水庫管理所 立石-艾大橋
三溪口水庫 中 瀘縣三溪口水庫管理所 立石-三溪
割草灣水庫 小(二) 瀘縣割草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立石-
中咀水庫 小(二) 瀘縣中咀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立石-
孔子寺水庫 小(二) 瀘縣孔子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陳大沖水庫 小(二) 瀘縣陳大沖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洞溝水庫 小(二) 瀘縣洞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聶溝水庫 小(二) 瀘縣聶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千擔溝水庫 小(二) 瀘縣千擔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雙勝堰水庫 小(二) 瀘縣雙勝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嘉明-
龍岩水庫 小(二) 瀘縣龍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海潮-
青林寺水庫 小(二) 瀘縣青林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海潮-
龍頸子水庫 小(二) 瀘縣龍頸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海潮-
流灣水庫 小(二) 瀘縣流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海潮-
胎河水庫 小(二) 瀘縣胎河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海潮-
觀音橋水庫 小(一) 瀘縣觀音橋水庫管理所 福集-金錢
稿子凼水庫 小(一) 瀘縣稿子凼水庫管理所 福集-大橋
耿石橋水庫 小(一) 瀘縣耿石橋水庫管理所 福集-大橋
黃堰塘水庫 小(二) 瀘縣黃堰塘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響灘子水庫 小(二) 瀘縣響灘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螺螄山水庫 小(一) 瀘縣螺螄山水庫管理所 福集-雷公
石湖溝水庫 小(二) 瀘縣石湖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保豐水庫 小(二) 瀘縣保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石板田水庫 小(二) 瀘縣石板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佛腦寺水庫 小(二) 瀘縣佛腦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福集-
三觀燈水庫 小(二) 瀘縣三觀燈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方洞-
油榨溝水庫 小(二) 瀘縣油榨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方洞-
文沖水庫 小(二) 瀘縣文沖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方洞-
馮河水庫 小(一) 瀘縣馮河水庫管理所 得勝鎮-得勝
黃桷樹水庫 小(一) 瀘縣黃桷樹水庫管理所 得勝鎮-仁和
五子凼水庫 小(一) 瀘縣五子凼水庫管理所 得勝鎮-大雕樓
碑田水庫 小(二) 瀘縣碑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得勝-
葉板橋水庫 小(二) 瀘縣葉板橋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得勝-
新山溝水庫 小(二) 瀘縣新山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得勝-
橋田水庫 小(二) 瀘縣橋田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得勝-
漁兒灘水庫 小(一) 瀘縣漁兒灘水庫管理所 潮河-
白山頭水庫 小(一) 瀘縣白山頭水庫管理所 潮河-
天堂壩水庫 小(一) 瀘縣天堂壩水庫管理所 潮河-
里程灘水庫 小(一) 瀘縣里程灘水庫管理所 潮河-潮河
高洞子水庫 小(二) 瀘縣高洞子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潮河-
雙河口水庫 小(二) 瀘縣雙河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潮河-
徐邊水庫 小(二) 瀘縣徐邊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潮河-
關溝水庫 小(二) 瀘縣關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潮河-
雲龍寺水庫 小(二) 瀘縣雲龍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潮河-
大墳包水庫 小(二) 瀘縣大墳包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麻布屋基水庫 小(二) 瀘縣麻布屋基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宋溝水庫 小(二) 瀘縣宋溝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枟木灣水庫 小(二) 瀘縣枟木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繪龍灣水庫 小(二) 瀘縣繪龍灣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金龍山水庫 小(二) 瀘縣金龍山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元通水庫 小(二) 瀘縣元通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中壩水庫 小(二) 瀘縣中壩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佛岩山水庫 小(二) 瀘縣佛岩山水庫灌區管理委員會 百和-

⑵ 概括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故事

1、宛城之戰: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城,張綉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綉遂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死,兵馬損失慘重。

2、易京之戰:袁紹北上,於幽州易京於相會,爆發易京之戰,公孫瓚不敵,最終勒死兒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盡,將幽州拱手相讓於袁紹,袁紹佔有幽、冀、並、青州,於第二年發動袁曹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命顏良文丑為大將,沮授為謀士,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曹軍疲憊不堪。然而,由於從袁軍叛逃的許攸的幫助,曹軍轉敗為勝,獲得勝利。後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基本統一了北方。

4.長坂坡之戰:發生於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斗雙方是劉備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荊州之後,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劉備不戰而逃,曹操派輕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於長坂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

5、赤壁之戰: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奪取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動,獻出荊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數十萬,休息三個月後,又南下,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

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軍,史稱「孫劉聯軍」。而後,曹操接連中計,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打敗,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展到江東。

6、潼關之戰:掃盪馬超、韓遂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馬超逃至漢中。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7、合肥之戰:吳魏之戰,結果守將張遼奮戰,使得孫權大敗,自己險些被俘虜,而曹操以後就沒有到過吳地了。

8濡須口之戰:在合肥之戰之後的曹操孫權之戰,結果曹操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9、夷陵之戰:由於劉備的錯誤行動,使得被陸遜火攻,使新興蜀國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10、諸葛亮、姜維北伐:戰爭的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11、魏滅蜀之戰:因蜀後主劉禪的腐敗無能,未經抵抗就使得蜀漢滅亡。而在戰後,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戰亂中被殺。

12.晉滅吳之戰:晉滅吳,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一中國。

《三國演義》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acE7E9TPPrvLt30HMmG7Iw

?pwd=1vht 提取碼:1vht

⑶ 三國時期有哪些重要的事件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於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與220年魏國代漢,終於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184年爆發黃巾起義為三國上限,以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三國局面的形成

東漢中平六年(189)靈帝死,劉辯繼立為少帝。執政的何太後兄何進聯絡西園八校尉之一的袁紹,殺統領八校尉兵的宦官蹇碩。袁紹、何進等密謀盡殺宦官,並召並州牧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袁紹又盡殺宦官之時,董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為帝,即漢獻帝。董卓的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規模的內戰。

董卓入洛後,袁紹出奔冀州,東郡太守橋瑁假東漢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董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袁紹為盟主,相機進攻董卓。初平元年(190),董卓避關東兵鋒,挾持漢獻帝西遷長安。關東聯軍本是烏合之眾,彼此欺詐並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初平三年長安兵變,董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

經過激烈的混戰以後,到建安元年(196)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區域:袁紹占據冀、青、並三州,曹操占據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涼州,公孫瓚占據幽州,公孫度占據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後占據徐州,袁術占據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荊州,劉璋占據益州,孫策占據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漢中地區,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見魏武帝曹操)。

董卓入洛後,曹操逃至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軍的一支。他在濟北(今山東長清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漢獻帝遷到許縣(今河南許昌東),取得了挾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又屯田積谷,以蓄軍資。建安五年,曹操與袁紹兩軍進行官渡之戰,曹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袁紹二子的矛盾攻佔袁氏的鄴城,相繼佔領青、冀、幽、並四州之地,統一了中原地區。建安十二年,曹軍出盧龍塞(今河北遵化西北),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攻佔劉表之子劉琮所據的荊州。依託於荊州的劉備向南奔逃。江東的魯肅受孫權之命與劉備會晤,商討對策,諸葛亮又受劉備之命,於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與孫權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水師於赤壁(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長江南岸),迫使曹軍退回中原。這就是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曹操北歸以後,用兵於關中、隴西,把統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

建安十六年,劉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了原來劉璋(劉焉之子)的地盤。二十四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據守荊州的關羽也向曹軍發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佔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

漢延康元年(220)正月,曹操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即魏文帝曹丕),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即漢昭烈帝劉備),國號漢,世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孫權於221年接受魏國封號,在武昌稱吳王。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今湖北宜都境),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即吳大帝孫權),後遷都建業(見建康),建立吳國。猇亭之戰以後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事發生,有時規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餘年之久。

三國疆域,大體魏得北方,蜀得西南地區,吳得東南地區。魏國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蜀、吳相接。蜀置益州,自秦嶺至於南中(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因在巴、蜀之南,故名)。吳有揚、荊、交三州。三國戶口,魏有戶六十六萬余,口四百四十餘萬;蜀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吳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

魏 漢未社會中的世家大族,魏晉時稱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多出於這個階層,或者在政治上站在這個階層一邊。曹操由於其宦官家族的身世,一般說來不為名士所尊重,不具備戰勝出身於世家大族的割據者的政治優勢。曹操殺戮譏議自己的名士邊讓,引起兗州士大夫的激烈反抗,其勢力幾乎覆沒。東漢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袁紹,實力和影響遠勝曹操,在討曹檄文中曾辱罵曹操是「贅閹遺丑」。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通謀。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外用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拔用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但曹操選官的真正准則並不是「唯才是舉」,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曹操不但不曾籠統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強調的德行標准,而且很重視對名士的爭取。在其帷幄中有許多名士。官渡戰前,徐州混亂,他曾派出名士陳群、何夔等人出宰諸縣,以圖穩定 局勢。曹操得鄴城後,立即辟用袁紹原來轄區內的名士;破荊州,也盡力搜羅本地的和北方逃來的士人。曹燥越到晚年,越是以慎德為念。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識鑒的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魏國齊王芳時,又增設州中正。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品定之權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裡,中正采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臧否人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為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

為保持固定的兵源,曹魏建立了士家制。士家有特別的戶籍,男丁世代當兵或服特定的徭役。士家身份低於平民,士逃亡,妻子沒官為奴。冀州士家有十萬戶以上。

曹操勢力得以不斷壯大,經濟上主要得力於屯田。曹操建安元年破汝南、潁川黃巾,奪得大批勞動人手和耕牛農具,在許昌附近開辟屯田區。接著,許多郡國都置田官,招募流亡者屯田。屯田區一般都在易墾或沖要地點,自成系統,不屬郡縣。屯田民是國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或對分 (不用官牛的)向國家繳納地租,但不負擔另外的徭役。一部分屯田用軍士屯墾,稱為軍屯。屯田者的生產有政府保障,其勞動生產率比郡縣的自耕農民高,在短期內屯田即能保證軍糧的需要。齊王芳時,由壽春到洛陽一線,軍士屯田取得很大的成果(見曹魏屯田)。

曹操進駐冀州後頒行租調制,對土地所有者(包括自耕農和地主),每畝土地徵收田租谷四升。每戶徵收戶調絹二匹、綿二斤。戶調取代漢代沉重的人頭稅,對農民有好處,也有利於大族豪強庇蔭佃客。曹操命令加重對豪強兼並行為的懲罰,但大族豪強兼並事實上難以阻止。

隨著北方的統一和屯田制、租調制的施行,北方社會秩序趨於穩定,生產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中,利用水力鼓風冶鑄的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魏國與日本境內的邪馬台國保持著較頻繁的交往。西域諸國也有使臣和商人往來。

文化方面,文學、哲學和科學技術都有重要成就。曹操、曹丕、曹植父子都是著名詩人;還有以王粲、陳琳為代表的所謂建安七子。三曹和建安七子在詩歌創作上形成 「建安風骨」,留下許多名篇。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蔡琰(文姬)有《悲憤詩》傳世,著名的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創作於建安時。以何晏、王弼為代表的玄學的產生,是 哲學思想的突出成就。後世稱為「醫聖」的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析為《傷寒論》及《金匾要略》二書),奠定了中國醫學體系的基礎。華佗則精於外科手術、首創用麻沸散作手術麻醉劑。數學家劉徽在圓周率計算上有重大貢獻。馬鈞在機械上有多種發明,包括提水工具翻車。在宗教方面,道教由於黃巾起義和張魯保據的失敗,略 有沉寂,佛教則繼續流傳。洛陽有佛寺,西域僧人前來傳法譯經。潁川人朱士行遠赴於闐求經,是第一個西行求法的漢僧。

魏國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謚等人,改易朝典,排斥司馬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司馬懿本人又富於謀略,屢有軍功。景初二年(238),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 國版圖。正始十年(即嘉平元年,249),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動政變,逼迫曹爽屈服,並處死曹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件。後來,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嘉平三年,25i)、毋丘儉(正元二年,255)、諸葛誕(甘露二年,257)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 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歸服於司馬氏。

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後,司馬氏乘時立功,於魏景元四年(263)出兵滅蜀。兩年後,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魏國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蜀 董卓入洛的前一年(中平五年,188),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劉焉、劉瘴相繼壓平了益州豪強的反抗。建安十六年劉璋邀請暫駐荊州的劉備入蜀,使擊保據漢中的張魯。建安十九年,劉備占據益州;二十四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劉備於221年稱帝後,為爭奪已失的荊州,於次年出峽,與吳軍進行了夷陵之戰,敗退入蜀,病死。其子劉禪繼立。

劉備在新野時,邀約客居隆中的諸葛亮為輔佐。諸葛亮看清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荊州不可持久的形勢,從戰略上促成劉備進入益州,以圖自保。劉備死,諸葛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今川西和雲、貴的一些少數民族,當時統稱西南夷,接連發生叛亂。益州郡(今雲南晉寧東)豪強雍闓執太守,求附於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元都響應雍闓,南中地區動亂擴大。建興三年(225),諸葛亮率軍南征,大軍分為三路,諸葛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後他們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闓據郡。諸葛亮敗孟獲,並按出軍時馬謖「攻心為上」的建議,對孟獲七縱七擒,終於使孟獲歸心,南中平定。諸葛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並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充實蜀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的閉塞狀態,從此有所改變。

南中戰爭結束,蜀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諸葛亮於建興五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國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諸葛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於求戰,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自己「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正統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藉以圖存。建興六年,諸葛亮命趙雲據箕谷(今陝西褒城北)以為疑兵,自己率主力取西北方向進攻祁山(今甘肅禮縣東北)。前鋒馬謖在街亭(今甘肅庄浪東南)敗陣,蜀軍撤回。以後三年,諸葛亮又屢次出兵,都由於軍糧不濟,沒有成果。建興十二年再次北伐,進軍至渭水南面的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病死軍中,蜀軍撤回,北伐停頓。

諸葛亮死後,蜀國以蔣碗、費禕、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景耀元年(258)以後,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大將軍姜維北伐,勞而無功。景耀六年,魏軍三路攻蜀,姜維在劍閣抗拒魏鍾會大軍,而魏鄧艾則輕軍出陰平(今甘肅文縣西)險道南下,於這年冬滅蜀。蜀國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吳 漢未黃中起義時,孫堅隨會稽朱俊到中原鎮壓黃巾,以後又轉戰於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孫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軍,隸屬於袁術,在淮南活動,孫堅死,子孫策統領部眾,約於興平元年(194)開始向江東發展。他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逐暫駐曲阿的揚州刺史劉繇,逼降會稽太守王朗。建安元年獻帝都許以後,孫策拒袁術而聯曹操,受封為吳侯。建安四年,孫策擊破袁術廬江太守劉勛,吞並其部曲,並取得豫章郡地。建安五年孫策死,策弟孫權統眾。建安十三年孫權由吳徒治京城(今江蘇鎮江)。籌劃赤壁之戰,勢力達於荊州;十五年招附保據嶺南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建安十六年孫權徒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建安二十四年孫權破關羽,佔有荊州全境。三年以後(222)又取得夷陵之戰的勝利,限制了蜀國出峽發展的可能。孫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淮南巢湖地區抗拒曹魏的壓力。

散布在東南州郡山區的山越人,阻險割據,甚至北聯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地擴張。孫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爭,屢獲勝利,嘉禾三年(234)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餘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於融合。東晉南朝史籍中,關於山越的記載只偶爾一見。

孫權主要的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戰後,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蜀戰爭停止後,魏國加強了在淮南對吳國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築濡須塢,嚴密防守。魏軍水師有限,進攻難於奏效,所以魏吳相持有年。

孫權統治時,江東經濟有顯著發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其中毗陵屯田區(今江蘇常州、鎮江、無錫一帶)最大。會稽郡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歷代陸續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雲陽至京口(今江蘇丹陽至鎮 江)一段流經山間,不便通航,吳未得到修整。雲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通,為三吳至建業的便捷水道。絲織業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所以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模而有發展規律,青瓷業也在東漢釉陶製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台灣省,這是大陸與台灣聯系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經濟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的增加,促進了攻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知名的經學家和文史之士,如虞翻、陸績、韋昭。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西域僧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流傳。

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於數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吳國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了象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佔有大量土地和童僕,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

孫權死(252)後吳國日趨衰弱,而魏國則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三次軍事叛亂後日趨強大。由於司馬氏以先滅蜀後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蜀(263)、代魏(265)後又忙於新朝定製,吳國政權暫得延續。晉泰始五年(269),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並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咸寧五年(279)冬,晉軍出兵自長江以北、江陵至建業之間五道攻吳,而以益州水師為奇兵出峽順流,於太康元年(280)三月攻下建業,吳帝孫皓降,吳國亡。吳國歷四帝,共五十二年。東漢初平元年(190)後出現的全國分裂局面,經過魏、蜀、吳三個區域的局部統一和相持後,至此又歸於全國的統一。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第一部長篇章回小說,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公元3世紀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復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沖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三國演義》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小說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小說如何由短篇發展至長篇,這點我們要注意。原來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巨著。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到輾轉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小說在形態上有所不同,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源出眾手的小說,後來還有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另一講史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對後來的小說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講史文學的源流,這部巨著本身的文學價值,以及它對後世的影響,都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羅貫中1330年一1400年之間,名本,號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說家。他的籍貫一說是太原今山西,一說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確考。據傳說,羅貫中曾充任過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的幕客.除《三國志通俗演義》外,他還創作有《隋唐志傳》等通俗小說和《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戲劇。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歷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帶來我國歷史小說創作的熱潮,它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我國已家喻戶曉,婦而皆知。

《三國演義》的版本很多,主要有:明弘治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平易;《三國志演義》,清毛宗崗增刪評點本,約成書於康熙初年,該本在社會上流傳最為廣泛。人民文學出版社多次重印出版。

梗概

《三國演義》以各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為內容;以蜀和魏的矛盾為主要線索開展全書情節,塑造了一大批王侯將相和政治、軍事、外交上的英傑人物。其中主要的人物是諸葛亮、曹操和關羽。

諸葛亮是《三國演義》中一個極為重要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在民間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有這樣一句俗話:「三個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足見他影響之深廣。自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始,便立刻成為蜀漢——劉備集團中的核心人物。劉備曾說,得到諸葛亮「如魚得水」,不僅對他言聽計從,而且付以幾乎全部的軍中大事,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實際上上成為蜀國的最高決策人。諸葛亮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諸葛亮身上,集聚了許多政治家的美德和超人的智慧。他的智多謀更為人們津津樂道。像博望坡用兵,草船借箭。不僅如此,他還能隨機應變,如「空城計」的運用。總之,諸葛亮是中國老百姓人人喜愛的人物。

《三國演義》全書通過錯綜復雜的預選斗爭,提示了宮遷內部、集團與集團之間,同一集團的不同勢力之間,以權術和機變為手段的政治斗爭,以利慾和霸權為目標的軍事爭奪,再現了三國時期動盪不安的現實。書中描寫了數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描寫的特點是側重於表現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戰略戰術的運用。赤壁之戰是該書描寫的十分出色的一次戰爭。

在赤壁之戰中,周瑜、諸葛亮等人正確地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將己方的優勢予以充分發揮,同時又巧妙而正確地確定和運用火力攻等戰術,最終以弱勝強擊敗了強大之敵。反觀曹操一方,自恃兵力雄厚,目空一切,驕代表性自大,盲目輕敵,決策指揮一錯再錯,使自己的優勢逐步喪失,最終遭致慘敗。

《三國演義》還描寫了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不同集團和派別,為達到一己私利,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使盡陰謀詭計,廣泛地運用謀略權術,進行了激烈復雜的政治、軍事斗爭。這,貫穿全書的始終。

孫權為從劉備手中取回荊州,不惜以自己的親妹妹為誘餌,使用「招親」把戲,企圖將劉備「賺來南徐……幽囚於獄中,卻使人去討荊州抽劉備」。此計被識破後,又謊稱「國太病重」,欺騙孫夫人攜帶劉備幼子阿斗返回東吳,企圖以阿斗為人質交換荊州。在關羽失荊州死亡之後,孫劉聯盟破裂,孫權惟恐劉備起兵報復,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給曹操,孫權在信中奉承曹操說:「臣孫權久知天命已歸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將剿滅劉備,掃平兩川,臣即率群下納土歸降矣。」孫權勸曹操廢漢稱帝的企圖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劉備及其他擁護漢室勢力群起反對曹操;二是轉移劉備對東吳奪荊州、殺關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險惡。難怪曹操說:「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爐上燒烤嗎?」卻使以仁義取天下的劉備也極善於玩弄謀略,當呂布被曹操俘獲時,曹操詢問劉備如何處置,劉備幫作沉思,隨後提醒曹操說:「公不見丁建陽、董卓之事乎?」致使劉關張三人合力方可擊敗的呂布頓時殞命。曹操煮酒論英雄時,他假託聞雷失箸,以掩飾自己的失態,竟然瞞過了一代奸雄曹操。趙子龍大戰長坂坡,奮力救回幼主阿斗,劉備竟當趙子龍面擲阿斗於地,正如民間歇後語所說:「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鑒賞與評析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本文指中國的三國時期。關於本條目名稱之其他意思,詳見「三國 (消歧義)」。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328.htm

⑷ 諺語故事

諺語故事:

1、孟母三遷

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

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琅琅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2、頭懸梁,錐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 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孫敬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 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這就是孫敬懸梁的故事。

3、瞎子打燈籠

一個盲人到親戚家做客,天黑後,他的親戚好心為他點了個燈籠,說:「天晚了,路黑,你打個燈籠回家吧!」盲人火冒三丈地說:「你明明知道我是瞎子,還給我打個燈籠照路,不是嘲笑我嗎?」

他的親戚說:「你犯了局限思考的錯誤了。你在路上走,許多人也在路上走,你打著燈籠,別人可以看到你,就不會把你撞到了。」盲人一想,對呀!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鐵拐李、韓湘子、藍采和也紛紛將各自寶物拋入水中,藉助寶物大顯神通,游向東海。

4、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話說有一天,諸葛亮到東吳作客,為孫權設計了一尊報恩寺塔。其實,這是諸葛亮先生要掂掂東吳的份量,看看東吳有沒有能人造塔。那寶塔要求可高啦,單是頂上的銅葫蘆,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孫權被難住了,急得面黃肌瘦。後來尋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銅葫蘆模型的人,便在城門上貼起招賢榜。

他們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終於用剪鞋樣的辦法,剪出個葫蘆的樣子。然後,再用牛皮開料,硬是一錐子、一錐子地縫成一個大葫蘆的模型。在澆銅水時,先將皮葫蘆埋在砂里。這一著,果然一舉成功。諸葛亮得到銅葫蘆澆好的消息,立即向孫權告辭,從此再也不敢小看東吳了。「三個丑皮匠,勝過諸葛亮」的故事,就這樣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諺浯。

5、此地無銀三百兩

古時候,有個叫張三的人,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積攢三百兩銀子,心裡很高興。但他總是怕別人偷去,就找了一隻箱子,把三百兩銀子釘在箱中,然後埋在屋後地下。可是他還是不放心,怕別人到這兒來挖,於是就想了一個"巧妙"的半法,在紙張上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七個字,貼在牆角邊,這才放心地走了。

誰知道他的舉動,都被隔壁的王二看到了。半夜,王二把三百兩銀子全偷走了。為了不讓張三知道,他在一張紙上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貼在牆上。張三第二天早上起來,到屋後去看銀子,銀子不見了,一見紙條,才恍然大悟。

(4)馬鞍山皮匠擴展閱讀:

1、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恰當地運用諺語可使語言活潑風趣,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2、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內容包括極廣,有的是農用諺語,如「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有的是事理諺語,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的屬於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識諺語,如「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3、古今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朴實、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皮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海口市瓊山區工商局辦事服務中心 瀏覽:709
安徽馬鞍山雲龍建築安裝有限公司 瀏覽:439
itls證書 瀏覽:744
馬鞍山皮匠 瀏覽:471
天津市工商局年檢網站 瀏覽:526
馬鞍山沙縣小吃 瀏覽:903
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 瀏覽:697
馬鞍山錨鏈廠 瀏覽:85
工商局東鄉網 瀏覽:298
九台工商局電話 瀏覽:867
南京對馬鞍山發展規劃 瀏覽:48
杭州工商登記查詢系統 瀏覽:879
黃岡市工商局體制改革 瀏覽:122
企業更換公章要去工商局備案嗎 瀏覽:766
如何在工商局網站查詢企業信息 瀏覽:94
馬鞍山福特4s店招聘 瀏覽:975
鄉鎮公共服務 瀏覽:664
馬鞍山高超 瀏覽:461
柳州馬鞍山地址 瀏覽:85
馬鞍山監獄郵編 瀏覽: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