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口袋鴨的起源
據載明末清初,「八大王」張獻忠率一千騎兵從湖北轉戰四川,進入巴蜀之地,在一戶農家中小憩,時值隆冬,蜀地陰冷潮濕,農戶又無多餘食物供與兵士,只得用其自家家養的老鴨和本留著過年用的幾只豬肚燉成鴨湯,燉成之後其湯白肉香,深得張獻忠和兵士們的喜愛。值此,這道不得已之下而做出來的湯在民間廣泛流傳,並得以保留下來。
抗戰時期,許多下江人士為了躲避戰爭而來到巴蜀,將其自己的一些飲食習慣和方式加入到菜中,抗戰結束後,他們又將這道菜餚帶回江南一帶,返鄉後的徽人融入徽菜的一些特點後,逐步形成了現在口袋鴨的雛形。
一個偶然的機會,馬鞍山市口袋鴨餐飲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程國兵先生品嘗了這道菜,俗話說「無鴨不香、無肚不白」,憑借自己多年的經商經驗和敏銳的市場眼光,他經過多次研發改良,結合了徽人立足鮮活、講究食補、以食養生的飲食習慣,加入十幾種名貴中葯材,用砂煲煨燉,使此菜更具備了滋補益陰、消腫利水、補中益氣之功效,形成了現在風靡馬鞍山及周邊城市的口袋鴨砂煲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