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家小孩是陰歷07年10月26日3點10分出生的,有人能算個五行相關的嗎
五行的分數: 八字五行得分情況:木30; 水18; (同類得分:48)火3; 土25; 金12; (異類得分:40)相差:8
Ⅱ 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介紹 中國四大名樓都是哪些
江南四大名樓,是指中國長江以南的四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建築,分別是: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和江西德興的聚遠樓,此外江南四大名樓也有多種說法,下面一並介紹它們。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由來
歷史上不同的江南四大名樓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德興聚遠樓;
第二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南京閱江樓;
第三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洪江芙蓉樓;
第四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宣城謝脁樓;
第五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容縣真武閣;
第六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揚州大觀樓;
第七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九江潯陽樓;
第八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鎮江芙蓉樓。
第九種說法:武漢黃鶴樓、南昌滕王閣、湖南嶽陽樓、馬鞍山太白樓
黃鶴樓一共有五層。高50.4米,相當於16層樓房,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在主樓周圍還建有勝象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築。整個建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黃鶴樓內部,層層風格不相同。底層為一高大寬敞的大廳,其正中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雲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二樓大廳正面牆上,有用大理石鐫刻的唐代閻伯理撰寫的《黃鶴樓記》,它記述了黃鶴樓興廢沿革和名人軼事;樓記兩側為兩幅壁畫,一幅是"孫權築城",形象地說明黃鶴樓和武昌城相繼誕生的歷史;另一幅是"周瑜設宴",反映三國名人去黃鶴樓的活動。三樓大廳的壁畫為唐宋名人的"綉像畫",如崔顥、李白、白居易、陸游等,也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名句。四樓大廳用屏風分割幾個小廳,內置當代名人字畫,供遊客欣賞、選購。頂層大廳有《長江萬里圖》等長卷、壁畫。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首,坐落於江西省南昌市的贛江之濱。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李元嬰出生於帝王之家,受到宮廷生活熏陶,"工書畫,妙音律,喜蝴蝶,選芳渚游,乘青雀舸,極亭榭歌舞之盛。"(明陳文燭《重修滕王閣記》)據史書記載,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嬰遷蘇州刺史,調任洪州都督時,從蘇州帶來一班歌舞樂伎,終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後來又臨江建此樓閣為別居,實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嬰在貞觀年間曾被封於山東省滕州故為滕王,且於滕州築一閣樓名以"滕王閣",後滕王李元嬰調任江南洪州,又築豪閣仍冠名"滕王閣",此閣便是後來人所熟知的滕王閣。 "時來風送滕王閣",滕王閣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駢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王勃的《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文以閣名,閣以文傳,歷千載滄桑而盛譽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後,王緒曾為滕王閣作《滕王閣賦》,王仲舒又作《滕王閣記》,傳為"三王記滕閣"的佳話。後大文學家韓愈又作《新修滕王閣記》。由此王勃、韓愈等人開創了"詩文傳閣"的先河,使之後來的文人學士登閣題詩作賦相沿成習。 滕王閣在古代被人們看作是吉祥風水建築,有古謠雲:"藤斷葫蘆剪,塔圮豫章殘"。"藤"諧"滕"音,指滕王閣;"葫蘆",乃藏寶之物;"塔",指繩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這首古謠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閣和繩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與寶藏都將流失,城市亦將敗落,不復繁榮昌盛。在我國古代習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風水建築,一般為當地最高標志性建築,聚集天地之靈氣,吸收日月之精華,俗稱:"文筆峰"。滕王閣坐落於贛水之濱,被古人譽為"水筆",有古人亦雲:"求財萬壽宮,求福滕王閣"。可見滕王閣在世人心目中占據的神聖地位,歷朝歷代無不備受重視和保護。 同時,滕王閣也是古代儲藏經史典籍的地方,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古代的圖書館。而封建士大夫們迎送和宴請賓客也多喜歡在此,貴為天子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大敗陳友諒後,曾設宴閣上,命諸大臣、文人賦詩填詞,觀看燈火。 今天的滕王閣為宋式建築。唐宋一脈相承,宋代建築是唐代建築的繼承和發展。宋代的樓閣建築極窈窕多姿,建築藝術造型達到極高成就。
屹立於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的岳陽樓,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是三國時期(公元215年)東吳將領魯肅為了對抗駐守荊州的蜀國大將關羽所修建的閱兵台,當時稱為閱軍樓。據記載,這就是最早的岳陽樓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樓修建年代最早的樓閣。
至今岳陽樓是以東漢末年"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於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遊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於世。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並記之於文,詠之於詩,形之於畫,工藝美術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創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因為岳陽樓為純木結構,其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使岳陽樓於1984年修整,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築,它的建築藝術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2001年元月核准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長江黃金旅遊線上湖南境內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遊業的龍頭。2011年9月,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正式批准岳陽樓-君山島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南京閱江樓與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朱元璋稱帝後,下詔建造閱江樓,並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佳,後入選《古文觀止》。閱江樓於2001年建成並對外開放,從此結束了600年來"有記無樓"的歷史。
王昌齡的一首《芙蓉樓送辛漸》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跡。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而根據詩中"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吳楚之地判斷,此芙蓉樓應該為鎮江的芙蓉樓,但是當時王昌齡被貶龍標古縣,李白有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證,而龍標古縣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斷 此樓應為黔城的芙蓉樓無疑。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 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 它們之間由曲折回廓相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謝脁樓位於宣城市區中心陵陽山顛,是一座文化名樓。它不僅是宣城的地方標志,而且也是中國傳統詩歌文學的一處標志。謝脁樓歷來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並稱為江南四大名樓。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折疊相關典故
謝朓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李白曾多次登臨,並且寫過一首《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於742年(天寶元年)懷著遠大的政治理想來到長安,任職於翰林院。二年後,因被讒而離開朝廷,內心十分憤慨地重新開始了漫遊生活。大約是在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的秋天,李白來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雲行至此,很快又要離開,李白陪他登謝朓樓,設宴送行並寫下了著名的《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聚遠樓始建於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登臨游覽聚遠樓吟唱著:
潯陽樓,位於九江市區九華門外的長江之濱。傳說因宋江醉題反詩於此,而名重千古。潯陽樓之名,最早見之於唐代江州刺史韋應物《登郡寄京師諸季及淮南子弟》一詩中的"始罷永陽守,復卧潯陽樓"的詩句。隨後,江州司馬白居易在《題潯陽樓》詩中又描寫了它周圍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潯陽樓名噪天下,則得力於施耐庵《水滸傳》中的精彩描寫。
1989年春,九江市在潯陽江畔重建了潯陽樓。趙朴初為潯陽樓題寫了匾額。重建後的潯陽樓佔地1600平方米,樓高20米,外三層內四層、青甍黛瓦,飛檐翹角,四面迴廊,古樸莊重。充分利用江畔、江面等自然條件,呈現出雄偉而有秀撥的風格,在廬山和長江的相互襯托。整體建築更顯完美,樓內壁畫上的梁山108位好漢替天行道的神采更加栩栩如生。一樓大廳東西兩壁鑲嵌了兩幅大型瓷板畫,彩繪著"宋公明發配江州城"、"潯陽樓宋江題反詩"、"黃文炳設計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場"等栩栩如生的畫面,為潯陽樓增加了傳奇色彩。二樓是展廳,展出了介紹潯陽樓歷史的書籍和地方名勝風光圖片。三樓是迴廊,主要陳列字畫。四樓是雅座,擺滿了仿古桌椅,設有仿古音樂茶座。潯陽樓是溶名樓、名著、名酒為一體的名勝。遊客在此飲酒品茗,登高望遠,可一覽潯陽江風光。古時,酒家門前要豎起一面酒旗,俗稱酒望子,以招徠酒客。重建的潯陽樓保持了這個標志。樓門豎立了一根高大的望竿,掛著一面酒旗,上書"潯陽江正庫。"
拓展閱讀
【黃鶴樓】始建於三國鼎立時期的吳黃武二年(223年),距今已有 1700餘年的歷史。歷史上黃鶴樓屢建屢毀,僅清代就有7次,最後一次毀於光緒十年(1884年),此後又於重建。黃鶴樓是1981年開始重建的,它依山瞰江,樓雄勢險,風格獨異。新建的黃鶴樓於 1985年 6月正式向遊客開放。樓高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一。樓高 5 14米,底層長寬各 30米,在主樓周圍還配有古樸的附屬建築群,極為壯觀華美。"拔地倚天,聳翠如屏"。登樓遠眺,極目千里,俯瞰江漢,氣勢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樓"的盛譽。歷代文人騷客登樓吟詩作賦,漚歌黃鶴樓的壯麗景觀,留傳至今的詩詞逾千首,文賦過百篇。自古以來,由於流傳著許多有關黃鶴樓的動人故事和美麗傳說,加上它的壯觀景色,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到此摹景抒懷,留下的文字畫卷不計其數。
【謝朓樓】 南齊建武二年(495)夏,有個出身顯族、年屆30的詩人,逆水乘舟,緩緩抵宣。他是已經給蕭姓的王侯們當了十餘年幕僚的謝脁。謝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詩風,直接影響王維、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詩人。謝眺在中國詩歌史上有特殊的貢獻與地位。南齊建武年間(494年-496年)謝脁出任宣城太守時建,取名曰"高齋"。謝脁曾在此理事、生活,並作有《高齋視事》、《高齋閑望》、《後齋回望》等詩。樓後廢。
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脁,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吊,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脁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稱為"謝公樓"、"謝脁樓"。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江南通志》:疊嶂樓,在寧國府郡治後,即謝朓為宣城太守時之高齋地。一名北樓,亦稱謝公樓。唐咸通間,刺史獨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復名"高齋",也作題記。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1875),知府魯一貞, 再次重修。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脁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
自唐以後,宣州城區以紀念謝脁命名的建築還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雲齊(以謝脁《游敬亭山》"合沓與雲齊"詩句命名)、綺霞(以謝詩"餘霞散成綺"句命名)、澄江(宋時建,以謝詩"澄江靜如練"句命名。《澄江夜月》詩雲:"澄江瀲灧開天鏡,輝映更覺月明多。願得幽期常不負,與君同聽濯纓歌"。)等 亭閣。敬亭山歷代修建的先賢祠,謝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將宣城呼之為"小謝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歸宣州,因題贈》:"敬亭山下百頃竹,中有詩人小謝城。"歐陽修《聞梅二授德興 (令)戲書》:"君家小謝城,為客洛陽里。"張耒《效白體贈晁無咎》:"關河戰國東秦地,風月南朝小謝城。")、"謝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謝公城畔溪驚夢,蘇小門前柳拂頭。"梅詢《疊嶂樓》:"謝公城上謝公樓,百尺闌干掛鬥牛。")、"謝脁城"(杜牧《題宣州開元寺》:"南朝謝脁城,東吳最深處。"許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罷歸宣城》:"重引池塘思,還登謝脁城。")。
【聚遠樓】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大文豪蘇軾因"烏台詩案"蒙冤系獄,獲釋後被貶謫黃州(今湖北省黃岡市)作團練副 使,前後達五年之久。元豐七年,神宗下詔,念軾"閱歷滋深,人才難得,不忍終棄",量移至離京城稍近的汝洲(今河南省臨汝市)任團練副使。赴汝途中,東坡為送子唔弟,特轉道江西,蒞高安,上匡廬,訪石鍾山,過鄱湖,溯樂安河抵德興。這是蘇軾第一次來江西。他一路行來,賞山品水,尋奇探幽,吟詩作記,留下了《題西林壁》、《石鍾山記》、《聚遠樓》等佳構名篇,成就了江西文壇的一段千古佳話。
東坡一行,越彭 ,經饒州(治今江西鄱陽),乘舟溯樂安河東行,六月中旬抵德興。東坡長子邁,字伯達。元豐初蘇軾以詩得罪,邁與你俱行。東坡謫居黃州五年間,蘇邁一直陪伴左右。元豐七年,25歲的蘇邁受命任德償縣尉。蘇軾執意送子履職,據筆者揣想,可能有二層原因。一是邁初入仕途,愛子心切,焉能不送?二是時任德興縣令單錫,與東坡系同科進真士,且是姻親。軾與錫相知多年,久未謀面,恰好籍送子赴任之機,了卻會友心願。蘇軾將愛子託付同年好友,矚其勤政親民,不辱家風。據說在離開德興時,東坡尚贈愛子邁硯台一方。硯有銘,文日:"以此進道常若渴,以此求進常若驚,以此治財常若予,以此書獄常若生。"蘇邁未負乃你厚望。康熙版《德興縣志》載其"文學優贍,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後人仰之"。德興舊志將蘇邁列入名宦之列,宋時在銀城枕山西麓建景蘇堂,以示懷念。
德興古邑,地處萬山之中。這里山水靈奧,風光秀美。宋熙寧年間(1068-1077),本邑名仕余仕隆捐資在北郊枕山之巔建觀景樓。單錫以"居高望遠"之義名之"聚遠樓",侍郎劉定作記。樓成,名澡一方。東坡喜山水形勝。素知老友秉性的單令盡地主之誼,誠邀蘇軾父子北上枕山,一覽聚遠勝景。東坡登樓,舉目四望,但見茅山逶迤,洎水輝映,歲寒蒼翠,天門雄峙,景緻萬端,氣勢不凡。蘇子興起,以《聚遠樓》為題,吟成一絕:
雲山煙水苦難親,一時收拾各自春。
賴有高樓能聚遠,一時收拾與閑人。
《聚遠樓》與《題西林壁》有異曲同工之妙。詩的前二表達了對美妙天成的德興山水的由衷贊美。"苦難親"三字,將喜愛之情和盤托出。"賴有高樓能聚遠"二句,則既是寫實,又蘊含"高瞻遠矚"的深意。細細呂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味出此時詩人復雜的心境。屢遭貶謫,東坡自認為是遠離主流社會的"閑人"。然而,身閑心不閑,志存高遠的蘇子,盡管命途多舛,仍然渴望能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場真正屬於自己的壯劇。
蘇東坡佳章既出,一時廣傳天下,也令地處僻邑的聚遠樓頓時生輝,名聞遐邇。蘇轍、蘇洵、趙孟頫 、黃庭堅、佛印、趙抃和馬廷鸞等騷客名流先後慕名蒞止德興,登樓覽勝,題詠甚夥。建炎間(127-1130),宋高宗賞東坡詩,興之所至,特賜御書"聚遠樓"。東坡題詠,高宗賜匾,聚遠樓遂成為江東名樓。時有詩贊日:"高皇題御墨,內翰布聲詩。聚遠樓佳致,名聞天下知"。恩遇之隆,名聲不顯,由此可以想見。直至元初,文學家、書畫家趙孟頫宦遊德興時仍贊嘆不已:"思陵宸翰坡仙句,雲漢奎光聚此樓。二妙風流足千古,更誇遠景集雙眸"。聚遠樓元末毀。2005年,為紀念蘇軾父子,彰顯優秀傳統文化,德興舉全市之力重建聚遠樓和景蘇堂。
游罷聚遠樓,東坡又挾興登臨峰岩斗秀、景緻極佳的銀城雷山(即銀山,山麓有古煉銀場監,銀井和鄧公祠等)。在山巔之舒嘯亭,詩人飽覽銀城秀色,再次揮毫題詠。詩日:
勝覽雷山舒嘯亭,諸峰秀拱透雲程。
嘯傲池邊紅日伴,舒懷岩壑白雲迎。
滿目縱觀天際迥,一腔收拾歲寒清。
松花香遍銀陽地,剩把新詩壯此行。
詠舒嘯亭一詩,一掃郁悶之氣,熱烈奔放,直抒胸臆。詩的尾聯,豪情陡生,是全詩的點睛之筆。逗留德興期間,蘇公還執意去離城七十里的八都(今海口鎮),拜謁唐御史董全貞廟並賦詩一首。詩言:"鐵柱 照豸冠,親操八寨繼韓壇。挫鋒尚異援兵寡,斷首還提為賊看。雷奮有聲應自鼓,馬歸無主更誰鞍?藕池不盡清冷不,夜夜含悲帶月寒"。董全貞系邑內八都人,領唐軍八寨之主與朱溫叛軍作戰,後因援兵未至遭敗績自刎。傳全貞死後,仍立於馬背,手提自己腦袋,怒目圓睜。敵兵望而生畏,不戰自潰,後義馬負全貞歸。蘇軾在短促的旅途中專程祭拜一個異鄉的亡靈,為是的表達他對保國安邦的忠烈們的敬慕之情,此乃其一以貫之的憂國憂發思想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