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老科協

馬鞍山老科協

發布時間:2023-08-03 18:05:40

1. 安徽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的2009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挑戰最為嚴峻的一年,也是我們搶抓機遇逆勢而上、發展成就振奮人心的一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萬眾一心,克難奮進,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取得明顯成效,綜合實力有新提升,結構調整有新進展,改革開放有新突破,人民生活有新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我們隆重慶祝新中國六十華誕,極大地激發了全省人民的愛國熱情和崛起信心。
初步核算,全省生產總值突破一萬億元,達到100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2.9%。財政收入1551.2億元,增長17%,其中地方收入863.9億元,增長19.2%。糧食總產量61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87.9億元,增長22.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263.2億元,增長3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7.8億元,增長19%。進出口總額156.4億美元,下降22.5%,較上半年降幅收窄10.4個百分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長8.4%。農民人均純收入4504元,增長7.2%。居民消費價格下降0.9%。城鎮新增就業51.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化學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1%。
過去的一年,我們主動強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舉措,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經濟環境,我們密切關注形勢變化,積極跟蹤政策走向,主動作為,果斷決策,深入落實中央一攬子計劃,先後出台一系列保增長的政策措施,較早地實現了經濟回升向好。牢牢把握國家擴內需的政策機遇,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開工建設了一批重大項目,幹了一批我們多年想干而沒有條件乾的大事。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安徽段、九華山機場、宣績高速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開工,馬鋼車輪擴能改造、新橋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江淮汽車年產20萬輛乘用車、銅陵銳展發動機、國電蚌埠電廠二號機組等重大項目建成投產。經過多年建設,總投資183.4億元的14項治淮骨幹工程全面完成,標志著淮河中游骨幹防洪體系基本建成。六潛高速、六武高速安徽段、阜周高速北段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302公里,通車總里程超過2800公里。千方百計保企業,加大幫扶力度,出台減輕企業負擔和金融支持小企業的多項舉措,全年減免緩稅費312億元,在關鍵時刻提振了企業信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中部第一、全國前列。認真落實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大力推進家電下鄉、以舊換新等工作,銷售家電、汽車、摩托車、農機等231.5萬台(輛),銷售額108億元,家電下鄉銷售量居全國前列,補貼兌付率全國第一,200多萬農戶受益,同時鼓勵普通商品住房消費,開展地產品銷售對接等活動,有力地促進了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堅持把保市場、保份額作為外貿工作的重點,多措並舉,有效遏制了進出口急速下滑的態勢。把握宏觀政策導向,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產品,加大信貸投放,新增本外幣貸款2406億元,增幅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全年新增上市公司7家,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163億元,發行企業債券、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共234億元,財政部代理發行我省地方政府債券77億元。大力完善地方金融體系,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有力地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農村信用社專項票據兌付工作全部完成,新組建開業農村銀行13家,新增擔保機構25家,獲准開業小額貸款公司123家,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17個市,中國進出口銀行、民生銀行、匯豐銀行等14家境內外銀行在我省新設23家分支行。
過去的一年,我們全面加快自主創新步伐,大力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著眼增強創新能力,重點實施支持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人才和技術研發政策,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全省呈現出創新活力增強、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人才集聚、創新型產業快速發展的好勢頭。我省被批准為首批三個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之一;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16386件和8594件,在全國位次分別提升2位和6位;13項重大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其中1項首次獲得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新增國家級創新型企業6家、試點企業10家,增量全國第一;新增國家級(重點)實驗室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基地4家;新增國家級質檢中心2家,總量達到9個,居中部地區首位;新增兩院院士4名。全力推進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建設,聚焦核心區域、核心企業和核心項目,狠抓企業主體、創新載體和產學研一體建設,科技、產業、改革和人才成果加速涌現,試驗區建設進入國家層面。科技研發實現新突破,建成世界首個量子通信網路,奇瑞混合動力轎車、科大訊飛暢言教學產品等成功面市。創新型產業加快發展,京東方液晶平板顯示器、普樂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等重大項目扎實推進,高新技術領域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9戶。體制機制創新加速推進,啟動建設合肥創新服務平台,省及合蕪蚌三市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順利運行,招募風險投資機構10家,募集資金30億元以上。人才培養和引進取得新進展,與國家外專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實施引智項目237項,中國科協「海智計劃」工作基地落戶合肥,中科大微尺度國家實驗室和奇瑞公司成為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制定實施鋼鐵、汽車等9大重點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台文化、現代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完成重點產業技改投資1800億元,工業化率較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新跨越,產值增幅達30%以上,皖新傳媒成功上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業態發展迅速。落實完善促進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和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開擴大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工作,選擇150個實力較強的鎮開展擴權強鎮試點,縣域經濟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扎實推進合肥經濟圈、皖江城市帶和沿淮城市群建設,區域發展進一步協調。繼續深化加快皖北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皖北地區呈現加速發展的可喜局面,合肥等市縣與皖北三市六縣結對合作進展順利。切實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推進淮河、巢湖等重點流域環境整治,所有市縣都建成污水處理廠,新增日處理污水能力101.5萬噸,新增燃煤機組脫硫設施496萬千瓦,「十一五」二氧化硫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完成。
過去的一年,我們持續加強「三農」工作,不斷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解決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多渠道促進農民就業創業,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積極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認真執行小麥、水稻等最低收購價,發放各類涉農補貼120.7億元,比上年增加11.7億元。深入推進糧食生產「三大行動」,戰勝皖北地區50年一遇的特大乾旱等自然災害,奪得糧食豐收。扎實開展畜牧業升級計劃和水產跨越工程,畜牧水產業規模養殖比重較上年提高5個百分點。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532」提升行動,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2582.5億元、增長29.7%,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4115家、增加744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507個,完成新型農民培訓59.8萬人。成功舉辦首屆安徽(合肥)農業產業化交易會和第十屆安徽名優農產品、綠色食品(上海)交易會。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步伐加快,「新網工程」網點達3.8萬個,比上年增加3296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708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1.8萬千瓦,新增改善灌溉面積230萬畝、除澇面積80萬畝,投入16.6億元、新開工建設43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新增營造林195萬畝,新增農村沼氣用戶近10萬戶,解決了316.4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積極穩妥開展農村土地整治整村推進試點和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取得新進展。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啟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惠民直達工程」試點成效明顯,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擴大省級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基本完成集體林權確權發證任務並開展配套改革試點。
過去的一年,我們積極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切實落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加快,全年新增規模以上中小企業2502戶,增長23.8%。部門預算改革全面推開,地方稅制改革繼續深化,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順利完成,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全部取消。經過周密部署精心實施,穩妥解決了工商系統市場辦管脫鉤問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籌備組建省演藝集團、省廣電傳媒產業集團,172家經營性文化單位實現轉企。積極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選擇32個縣(市、區)啟動基層醫葯衛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這項工作受到廣泛認可,人民群眾普遍歡迎。全力推進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主動配合國家部委編制示範區規劃,邊規劃邊建設,邊申報邊推進,全力以赴做好各項工作,示範區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成為我省第一個國家層面戰略規劃,為加速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戰略平台。參與泛長三角發展區域分工合作邁出實質性步伐,交通、能源、科技、金融、旅遊、質監等重點領域合作取得新進展。積極謀劃並大力推進與央企調整結構合作發展,在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現代服務、基礎設施等領域簽訂合同項目77個、總投資1840.8億元,已開工項目35個、投資額975.1億元,開創了與央企戰略合作的新局面,對推動我省長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積極參與並主動對接上海世博會的各項籌備工作。在經濟形勢復雜嚴峻的背景下,成功舉辦了第四屆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取得了豐碩的經貿與合作成果,彰顯了安徽優勢,擴大了對外影響,提振了崛起信心。黃山航空口岸和馬鞍山、池州水運口岸對外開放,全省口岸開放格局進一步完善。對台經濟合作加強,合肥至台北直航開通。全年實際到位省外資金4640億元、增長43.8%,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8.8億美元、增長11.3%,新落戶世界500強企業4家。入境旅遊人數達到156.2萬人次,增長18.2%。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營業額增長33.4%,對外投資拓展到44個國家和地區,海外資源開發勘探邁出新步伐。國際友好城市新增3對,達到69對。
過去的一年,我們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民生為第一目標,在財政收支壓力加劇的情況下,繼續加大民生工程推進力度,實施項目由上年的18項拓展到28項,投入由176億元增加到254億元,惠及6000多萬城鄉居民。針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突出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和城鎮困難群體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90.1%,建成和在建農民工創業園253個,培訓農民工52.8萬人,返鄉農民工中98%返城就業,全省就業形勢基本穩定。社會保障體系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26.8萬人、1447萬人和377.8萬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啟動,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2.5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到廉租房保障。採煤塌陷區村莊搬遷應急工程首批項目進展順利。實行新的扶貧標准,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推進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實施義務教育學校績效工資制度和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加快職業教育大省建設,高等教育「雙百工程」和質量工程取得新進展。按照重點設防類抗震設防標准,全面排查鑒定中小學校舍,制定實施3年消除安全隱患工作方案,完成加固改造年度任務,努力將中小學校建成質量最安全、家長最放心的場所。加快文化事業發展,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實推進。話劇《萬世根本》、黃梅戲《雷雨》等一批精品佳作獲國家級獎項,成功舉辦第二屆中國國際動漫創意產業交易會、第二屆中國農民歌會、第五屆中國黃梅戲藝術節,徽州文化生態保護項目獲第三屆文化部科技創新獎唯一特等獎。強化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實施擴大國家免疫規劃、婚前醫學檢查和農村孕產婦保健,啟動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建設,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點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城市社區衛生覆蓋率達89%,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運行質量全國領先。 「全民健身、健康安徽」主題活動蓬勃開展,我省健兒在全運會上取得13金、12.5銀、9銅的歷史最好成績。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果,馬鞍山市榮獲中部地區唯一的全國文明城市稱號。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進一步繁榮,外事、僑務、港澳、統計、文物、檔案、地方誌、參事文史工作繼續加強,地震、氣象、地質、測繪、防災減災工作扎實推進,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和紅十字事業取得新進步。認真貫徹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宗教和睦局面繼續鞏固。
過去的一年,我們高度重視維護社會穩定,努力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認真落實穩定第一責任,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高度重視國家安全工作,圓滿完成國慶60周年安保任務,全省社會治安大局穩定,人民群眾安全感進一步增強。加強信訪工作創新,建立下行接訪、涉訪特困救助、網友留言辦理反饋等制度,加強積案化解,信訪總量穩中有降。深入開展「質量和安全年」活動,加強重點行業和領域安全生產專項整頓,扎實推進產品質量和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建立健全應急機制,基本形成覆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落實法律援助政府責任,全省已建法律援助中心123個、法律援助工作站2060個。對口支援松潘縣災後重建工作加速推進,已完工和在建項目37個,占項目總數的80.5%,受到災區群眾的廣泛好評。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和雙擁優撫工作取得新進步,駐皖部隊和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在抗災救災、維護社會穩定、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過去的一年,也是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施政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年。我們認真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解放思想,改革創新,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能力和水平。我們堅持依法行政,嚴格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基本完成省、市、縣三級政府機構改革任務。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進一步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推進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45件、政協委員提案815件。加強政府法制建設,改進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規范執法行為,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12件,制定、發布省政府規章8件。進一步推進政務公開,啟動實施新科技成果、招商項目和就業勞務信息發布「三個窗口」建設,繼續深化「一站式」服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的八項要求,因公出國(境)、公務車輛購置及運行費用支出比前三年平均數分別下降37.5%和20.6%,「小金庫」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強化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勤政廉政建設有新成效。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與人民的期待還有差距。主要是: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部分行業和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民間投資意願不強,居民消費後勁不足,外貿下降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一些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進一步凸顯,農業基礎仍然薄弱,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城鎮化進程滯後,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難度加大,就業形勢依然嚴峻,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政府職能轉變與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公共服務能力有待增強,行政效能需要進一步提高,一些部門思想解放不夠、創新意識不強、工作作風不實、辦事效率不高,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鋪張浪費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極少數人甚至以權謀私、貪污腐敗。對此,我們一定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絕不辜負全省人民的期望和重託。

2. 如何辦好人民滿意的校外教育陣地

一、高舉公益大旗,以「流動青少年宮」建設為抓手,大力開展各類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

.辦活動傳文明。在每年舉辦的幾十場的公益演出、十幾場的比賽以及數百個班級素質培訓和公益活動的組織中,市青少年宮高舉公益性的大旗,傳承文明之火,服務青少年成才。多年來,「流動青少年宮」的身影在頻頻流動中閃耀著奪人的光芒,在馬鞍山九運會的開幕式現場閃動著武術隊的蹤影,在每年詩歌節的舞台上劃動著精彩的樂章,在重陽節的慰問現場留下了迷人的微笑,在千人千米書畫表演現場呈現了美麗和諧的畫卷,在「六一」活動廣場舞動著燦爛絢麗的身姿,在對外文化交流的訪問中傳送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夏令營和主題日活動中影印著科技創新和體驗探究的風采,「文明伴我行,和諧你我他」的公益宣傳理念時刻貫穿滲透於「流動青少年宮」活動的全過程。

2.向社會獻愛心。每年「六一」兒童節前夕,市青少年宮都會選拔出20名「愛心小天使」,組織他們把自己精心准備的禮物和食品親手送到市福利院兒童的手中,並與他們進行了互動交流。每年春節前後舉辦的迎新春文藝演出,都不忘邀請100名左右的福利院兒童和留守未成年人到現場觀看演出,並向他們贈送了學慣用品和書籍。2008年暑期,市青少年宮舉辦了「平安自護夏令營」,來自全市22所小學的50多名家境貧困的小學生參加了此次免費夏令營活動。小營員們在地震工作者、消防官兵、醫護人員、心理咨詢師和青少年宮老師的指導下,先後參觀了市地震台和市120緊急救援中心;聆聽了消防安全知識的講座,掌握了一些消防安全知識和滅火技能,參加了火災逃生的演練;還通過游戲和培訓,了解了提高心理綜合素質的方法和應急狀態下良好心理素質的養成,增強了青少年在突發事件和緊急情況下的自護自救意識,為青少年健康、快樂、安全的成長提供了幫助,得到了廣大家長的贊同和社會的好評。此外,從2006年開始實施「貧困家庭子女素質培訓救助計劃」,每年累計為持有城市低保證、失業證、再就業優惠證或殘疾證等家庭的子女減免活動和培訓費用達8萬余元。從2005年開始舉辦的「周末公益課堂」,每個周末都向少年兒童及家長免費開放,受眾已逾萬人。

3.入社區倡共建。「流動青少年宮」先後深入10多個社區,組織小學員與社區文藝骨幹一道,因地制宜、因陋就簡,自編、自導、自演了一批群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文藝節目,宣傳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營造共建共享氛圍,深受群眾歡迎,教育效果非常顯著。

4.下農村送溫暖。實現城鄉少年兒童互幫互助、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流動青少年宮」的自覺追求。每年暑期,青少年宮都會開展「城鄉同拉手,結對共奮進」活動,組織城區小朋友和農村留守兒童結成對子,開展為期兩天的體驗活動,城裡孩子到農村感受田野氣息,農村孩子到城市觸摸現代文明。每年的春節前夕,市青少年宮還組織十多個「小書法家」,到當塗縣農村開展送春聯下鄉活動。

5.進校園送文藝。每年詩歌節和「六一」期間,市青少年宮都開展文藝進校園活動,組織市青少年宮優秀教師先後走進市十二中、安工大附中、實驗小學、湖東路二小和採石小學、幸福路小學、十三中、二十二中等中小學,舉辦「李白文化」、「詩歌賞析」、「朗誦藝術」等專題講座,極大地激發了青少年學習、吟誦詩歌的積極性,為提升詩城人文底蘊作出了應有貢獻。同時,應廣大學生家長和學校的要求,「流動青少年宮」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馬鞍山的老城區金家莊區,向該區的小學生捐贈圖書等。

6.駐企業結碩果。南山礦是馬鋼公司最大的一個廠礦,也是馬鞍山城郊向山地區最大的工礦企業,有職工及家屬兩萬多人,職工子弟2000多人。為了滿足南山礦職工子女乃至向山地區青少年追求優質校外教育資源的需要,市青少年宮於2001年聯手馬鋼南山礦職工子弟小學,將「流動青少年宮」進駐企業所屬學校,並於每周末選派市青少年宮最優秀的師資前往該校開展藝術特長培訓,八年來共為城郊培養青少年藝術人才2000多名。

7.赴軍營展風采。為推動「全國雙擁模範城」創建工作,每年「八一」建軍節前後,「流動青少年宮」都會開進武警馬鞍山消防支隊或武警馬鞍山市中隊,開展軍民聯歡活動,一方面讓小學員領略軍人風采、體驗軍營生活,另一方面與戰士們同台演出,展示當代青少年風采,活躍軍營文化。

8.建基地學科技。2006年,青少年宮與雨山區科協聯合建設了「馬鞍山市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基地」,定期組織青少年到科普教育基地,開展學科學、知科學、愛科學、懂科學教育。每年暑期,還組織青少年到南京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觀摩學習,借用長三角地區優質的科普教育資源推進我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的開展。

9. 做培訓育人才。為增強市青少年宮青少兒培訓工作的新特色,樹立鮮明的青少年素質教育新理念, 我們形成了以文化藝術為根本、科技體育為特色的鮮明的青少年素質培訓理念,讓廣大青少年在實踐中學會一種本領、體驗一份快樂、養成一種品質、明白一個道理。在青少年素質培訓項目上,除了辦好傳統的文化藝術培訓,還合作新辦了輪滑、街舞、心理健康、折紙、拉丁舞、少兒模特、小星星英語等特色培訓,重點開設了青少年電腦機器人創新班,並在2007年8月由中國教育學會等在上海舉辦的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中一舉奪得小學組滅火賽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此外,我們還以「教學公開課」和年終教學匯報演出等形式,經常性檢閱、督促各專業的教學情況,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學員的學習興趣,加強了家長對教學進度的了解。為了進一步塑造馬鞍山市青少年宮的品牌,於2007年6月至7月連續兩個月在《皖江晚報》每周開設一期「青少年宮之星」專欄,以青少年宮優秀學員為切入點,重點宣傳青少年宮拳頭專業及優秀教師,重點介紹了武術、美術、器樂、舞蹈、書法、作文、棋類、英語、聲樂、科技等十個專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突出安全教育,以環境建設為重點,促進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有序開展。

為突出校外教育的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市青少年宮嚴格執行節假日值班制度和晚間的班主任值班和保安的巡邏制度,並於重大節假日前組織對重點部位和暑期的安全用電進行了檢查,安排了專業人員對要害部門組織檢查(如:對健身器材進行檢查,更新損壞件;對配電房進行檢查等),在易發生安全隱患的地方(如:通道、樓梯、停車場、轉彎處等),張貼醒目的安全警示牌和安排專人看護;就學員的培訓安全專門下發了《告全體學員家長的一封信》;不定期組織全體工作人員聆聽消防安全知識講座,以增強消防知識和防火意識;向每位教職工頒發並解讀了《市青少年宮安全防範措施》、《市青少年宮突發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做到群防群治;投資安裝了4路視頻監控設施以防範廣大青少年來青少年宮學習、活動期間的安全隱患的發生;認真落實簽訂的安全責任書的各項工作內容,確保了全年無重大人身、安全、財產事故發生。

近三年來,為了配合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和鞏固全國衛生城市的創建成果,市青少年宮自籌資金30餘萬元,進一步加強了宮內環境建設,先後對教學樓屋頂的滲漏進行了全面修繕,亮化了青少年宮科技樓,對宮內各教室、走廊進行了徹底粉刷,新建了宮內操場、道路和停車棚,還配合環境整治工作對後院雜草地進行了平整、將圍牆進行了封閉修建、對塔樓及過道的衛生和積壓的物品進行了徹底的清理,一改先前後院內的公園隨意傾倒垃圾、市民隨意種植蔬菜、人員進出無序的雜亂狀態,宮內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確保了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的有序開展。

三、重視外宣工作,以「馬鞍山市青少年宮」網站建設為紐帶,進一步擴大青少年校外教育主陣地的影響力。

在現有青少年宮網站的基礎上,改進豐富了青少年宮網站,於2006年5月起恢復了正常的網站內容更新,截止目前累計發文200多篇,近5000人訪問了網站,同時在馬鞍山市政府網、皖江在線、馬鞍山青少年網等網站成功鏈接了馬鞍山市青少年宮網站,並及時向中國青少年宮協會網、中國校外教育網上傳活動資料,加大了外宣工作的力度。此外,加強了與省市各媒體的聯絡,近三年在省市報刊、電視台、電台刊發各類稿件115篇次,極大地宣傳了青少年宮的公益形象,擴大了青少年宮的社會影響力和美譽度。

3. 合肥工業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合肥工業大學有任傳俊、張家仁、浦天祥、趙經徹、葉青等名人。

任傳俊:原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

張家仁:原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黨組成員。

浦天祥:原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

趙經徹:原兗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葉青:原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

合肥工業大學(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由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工業和信息化部和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是國家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平台重點建設高校。

(3)馬鞍山老科協擴展閱讀

師資力量:

根據2018年11月學校官網信息顯示,學校有教職工3783人,專任教師數2269人,其中正高416人,副高885人;具有博士學位1410人,碩士學位663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8人。

綜述:

根據2018年11月綜合信息顯示,學校合肥工業大學有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宣城校區共4個校區。屯溪路校區、翡翠湖校區、六安路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合肥市,簡稱「合肥校區」;宣城校區坐落在安徽省宣城市區。

4. 石橫鎮的地理環境

石橫地區處於肥城凹陷區西端。凹陷與基底構造線斜切,內部第四系廣布。第四系之下為石炭—二迭系煤系, 其他地層走向近於東西,傾向北,呈單斜狀。構造以斷裂為主,縱橫交錯,多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走向主要為北東向,分布密集。其中自石橫向南為演馬庄斷層,呈東東南—北北西向延伸。
境內地層屬華北型地層沉積。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後燕山及喜馬拉雅山運動較劇,發育較齊全。石炭系、二迭系構成煤田。奧陶系隱伏在第四系之下。寒武系裸露在周圍山區。 石橫鎮處於肥城盆地西北隅,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區,海拔在100—250米之間;趙庄管理區全部、大留管理區和石橫管理區北部、中部為平原,海拔在70—75米之間;南部為澇窪地,海拔60米左右。丘陵、平原、澇窪約各佔三分之一。
境內渾圓形緩坡度的丘陵山頭共38個,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均系泰山之延脈,自西向東有寨山、石廟山(福山)、馬鞍山、萬靈山、薛山、流力山、圍子山、鳳凰山等,形成肥城盆地西部天然屏障。石質多為青色石灰岩。 其中圍子山最高,海拔250米。
石橫鎮境內微地貌變化明顯,全鎮大體分為10個微地貌單元。 微地貌單元分布位置面積(畝)占總面積石質山嶺 寨山、福山、薛山、萬靈山、流力山 1.300 1 荒坡嶺 寨山、尖山、馬拉山、萬靈山等山中上部 4.793 3.5 山坡梯田 對福山、仁里、聖佛寺、雙泉峪等 14.063 10 溝谷梯田 聖佛寺、八道嶺等 1.288 0.92 坡麓梯田 趙庄、雙泉峪、正明山等 11.147 8 緩階地 石橫以北以西、中高余以西 14.553 10.44 傾斜平地 南大留以東、以西 16.222 11.64 近山階地 北高余、西鋪等 4.347 3.1 微傾斜平地 石橫東部和衡魚、紅廟 65.430 48 塌陷 煤礦區(隆庄北、南大留、中高余) 6.201 3.1 石橫屬於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快,變化強烈,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氣溫濕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天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乾燥。年降水量約650毫米, 最大降水量是1082.7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是434毫米(1966年)。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夏澇。年蒸發量2200毫米。有霜期平均176天,無霜期平均189天。年平均總輻射量123.53千卡/平方厘米。大風多發生在春季和秋季,最大風力一般為7—8級,冬春之交多為東南風和西北風。北部八道嶺為主要風口區。
由於境內發電廠諸晾水塔產生巨大蒸氣,電廠和附近幾平方公里以內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夏季往往局部降小陣雨,或增大降雨量;冬季往往形成小陣雪。 地表水
石橫鎮境內諸河流為大汶河支流,屬大汶河水系,多由北流向南或由東流向西,中部和南部有匯河、康王河兩條較大河流,境內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 匯河發源湖屯鎮北部陶山、小泰山一帶,在隆庄東北入石橫境,經隆庄村南、東衡魚和後衡魚村北,在後衡魚村西與康王河匯流入平陰縣,境內長7.2公里。康王河上游由肥河、康河匯流而成,在道口村東北入石橫境,經道口、紅廟、東衡魚等村,至後衡魚西入匯河流入平陰縣,境內長10.6公里。兩河均為季節河,旱季干,雨季滿。
境內較大湖泊兩個。隆庄湖在隆庄村西南角,為1958年冬開挖的人工湖,東西長1公里,寬100餘米;煤礦塌陷湖,位於查庄西,馬坊、隆庄北,中高余和南高余東,共6000餘畝,20世紀90年代起用電廠煤灰填湖造田。
地下水
石橫鎮境內潛水埋深平均17米左右。無雨季節廠礦用水及自然蒸發水位每天下降0.5毫米,雨季時康匯兩河水位上漲,潛水埋深平均每天上升2毫米左右。 1946年夏, 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156.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20公斤,總產達到224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境內200餘公頃煤礦塌陷地進行復墾,開挖魚塘130餘公頃。對康匯兩河及其支流進行多次疏浚,使水害變為水利,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96%。1994年被評為泰安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已達3400萬公斤。
1990年以來, 全力發展高值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果園380公頃,2000年見果面積268公頃, 果品產量368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960個,小拱棚740個,主要種植韭菜、 黃瓜、豆莢、芹菜、葡萄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5.6萬噸, 畝產值1.8萬元。2000年韭菜種植面積6000畝,畝產1800公斤。是年注冊了「石橫牌」無公害韭菜,在全省第二家通過了無公害檢測認證。並召開了「石橫牌」無公害韭菜新聞發布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保護生態環境,山區植檜柏180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楊柳樹550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43億元,其中種植業7000萬元,林業900萬元,畜牧業5700萬元,漁業680萬元。 工業: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農具廠、酒廠、麵粉廠、磚廠、鞋廠、耐火材料廠等小型企業。1962年,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固定資產原值20萬元。1965年成立運輸隊、電廠施工隊和電料廠,1970年至1977年先後辦起查庄礦磚廠、國庄礦磚廠、焦化廠、電石廠、陶瓷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後,又辦起被服廠、木器廠、石橫磚廠、衡魚磚廠、榨油廠、水泥廠、汽運隊、預製件廠、化工廠等企業。 9個村建粘土或煤矸石磚窯,北部山村建石料廠和石灰窯,12個村建起小工廠或汽車、 拖拉機維修廠。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225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7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 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399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59萬元。9 0年代後,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圍繞「三型」(資源型、加工型、外向型) 、「四路」(調整之路、聯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 ,外引內聯,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建材為龍頭,以化工、礦山機械配件、 建築、食品、煤炭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77個,從業人員10316人,產品169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1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7.48億元,創利稅4833萬元。名優產品有:「萬靈山」牌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獲省優、部優、國家質量認證、省名牌、省免檢和農業部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溶解乙炔、工業硫酸質量標准達到國際水平,產品實物質量水平達到一等品;液體硫酸鋁填補省內空白,被列為省首批星火計劃項目。鎮建安公司承建的三中辦公樓被評為省優工程。
建築業:境內建築業由來已久,清末民初,境內石、瓦、木、鐵四大匠約400人,四大匠多為「親連親」「戶連戶」「父子師徒相傳」。多為個體經營,或由師傅帶領搭幫結伙承包項目,時聚時散,工薪按技術高低確定。建築工具多為平板、瓦刀、斧頭、錘子、鋸、刨子等簡易工具。四大匠合作承建或維修民房,少數施工技術高超的可承建廟宇、瓦房、樓房等。
建國後建築隊伍有所發展, 建築工匠多系亦工亦農,承擔農民的建房和維修。1958年之後, 不少村隊組織了建築隊,承建集體用房和民房。1965年,公社建築隊成立,各村建築人員大多加入公社建築隊。1978年之後,隨著農民建新房的迅速增加,石橫二、 南高余、新勝等村先後成立村辦建築隊,個體辦的小型建築隊大量涌現。1984年, 公社建築隊、村辦建築隊均改名為建築安裝工程公司。1987年,鎮建築工程公司有幹部職工1573人,村辦及個體建築隊發展到49處約1400人。
1978年之後,建築設備不斷更新,打夯機、震搗器、拖拉機、汽車、絞車、鋼筋切斷機、攪拌機、軋路機、電焊機、吊塔、起重機等機械普遍運用,施工架改用鋼管鋼夾,設安全網。1987年,石橫鎮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共有各種機械100多台(部) 。施工水平日益提高,1987年鎮建安公司為土建、安裝三級企業,不僅能承建一般民用建築,而且能承建跨度24米內的砼裝配式單層工業廠房、多層砼現澆框架結構倉庫、車間, 500~2000噸冷風庫,60米以下煙囪和水塔,3000客座、24米跨砼、鋼球形結構影劇院,6000平方米多層各式大樓。安裝工程能承建大型設備安裝、鍋爐安裝和供暖、給水、排水設備等。
2000年,鎮建安公司有固定資產1265萬元,幹部職工1200多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365人,屬國家二級資質企業,三級建築施工起重機械拆裝資質。公司下設9個分公司、3個經濟實體單位,生產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是集生產、施工、設備安裝、裝飾裝潢一條龍服務的鎮辦集體股份制企業。該公司多次被評為肥城市建築施工先進企業、重合同守信譽企業、泰安市連續十年安全無事故企業、國家三級計量合格企業、泰安市明星鄉鎮企業。2000年全鎮建築業總收入1689萬元。 1904年境內有私塾33處, 學生400餘人,是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小學兩處。1912年之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0年,興辦初級中學福陽民眾學校,招生5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33處,在校生172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9%。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東衡魚中心村創辦農民業校,10餘年,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准。90年代,鎮投資800萬元建起3處高標准中學和3幢教師公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63 45人。1993年鎮籌集42萬元資金作為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於獎勵模範教師和優秀學生。2000年, 全鎮有小學15所,在校生4291人;中學5所,在校生4927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457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792人,自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58項。1989年2月, 黨委書記王茲英在省科普文明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1990年,中國科協領導一行16人來石橫總結科普經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市電視台記者隨從采訪,外省市科協領導多次來石橫參觀。同年被評為「泰安市科普文明先進鎮」。
石橫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泥塑等代代相繼。建國後,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 學校建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1982年9月,成立史志辦公室,1988年12月, 《石橫鎮組織史資料》出版發行。1993年4月,《中共石橫鎮黨史大事記》出版發行,成為境內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是年在泰安市黨史優秀成果評選中, 榮獲二等獎。1997年8月,經史志工作者15年的辛勤勞動,石橫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石橫鎮志》由方誌出版社出版,全書74.8萬字,著重記述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二、三產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志書還著重記述了石橫人民的革命斗爭歷程和創造的光輝業績,有力地體現了時代風貌。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十餘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葯鋪。1951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6年成立大聯營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54人。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87年衛生院佔地2.47公頃,有門診、病房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4217平方米,醫務工作者63人,病床60張,轄衡魚1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82911人次,住院1578人。 此外有村衛生室42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34人。1990年12月,南大留衛生室榮獲「山東省先進行政村衛生室」稱號。1991年10月,全縣除氟改水現場會在隆庄村召開。不久,省改水降氟控制地方性氟中毒考核驗收組會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有關專家,對隆庄村的改水工程、兒童氟斑牙患病情況進行了現場考核,屬高水平達標。水降氟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95年石橫衛生院投資30萬元安裝暖氣,投資20餘萬元購置B超機等先進醫療設備, 改善了醫療條件,被評為「泰安市配套改貌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32處,病床178張。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 石橫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有300餘年的歷史,有「鏢不打銅城,槍不扎石橫」和「徐家的槍,梅家的棍,鄒家的皮錘不用問」的歌傳。建國後,石橫武壇群英,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並獲得榮譽。80年代開始,群眾尚武精神復甦並發展。武壇老將振作精神,熱心傳藝。不少青年前來拜師學藝,業余武術訓練場達20餘處。學校師生亦掀起武術熱,自願成立武術隊、組。 1987年12月,鎮委副書記傅士華代表石橫鎮出席山東省小城鎮工作理論研討會。1990年12月,實現了百華里鎮級公里竣工通車。1991年10月,鎮駐地兩條主街道建設竣工。1992年12月,鎮駐地的馬坊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4年8月委託泰安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石橫小城鎮規劃」 ,共9圖1書。自1997年以來, 投入城鎮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新建樓房300多幢,拓寬改造9條街道,總長26公里,先後被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該鎮確立了「政府出台政策,廠礦出資修路,大戶投資開發,市政負責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5%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並充分利用保存比較完整的20餘處名勝古跡,積極發展觀光旅遊,優化了小城鎮投資環境。2000年,建成了左丘明廣場燈塔,投資70多萬元完成了石橫大街974米的硬化鋪油工程。 投資26萬元,投工3.6萬個,完成了左丘明南路350 0米的路基拓寬工程。完成了以紅石河帶狀公園為主的精品工程。春季一次性植法桐、檜柏3000株。石橫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鄉鎮」。

5. 深圳科學高中的現任校長

現任校長:尚強
尚強,男,安徽馬鞍山人,出生於1962年。1986年7月畢業於安徽蕪湖教育學院(本院前身),後在中科大現代代數研究生班學習兩年。 曾任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現任深圳科學高中校長一職。
【榮譽】
1992年和1993年國家教委、中國科協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教練員」稱號。
1994年馬鞍山市委宣傳部授予「馬鞍山市十大傑出青年」稱號。
1997年深圳市委授予「深圳市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1997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授予「深圳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稱號。
1997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優秀教師特等獎」。
1997年國務院授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稱號。
1998年共青團深圳市委授予「鵬城青年功勛章」。
1999年深圳市總工會授予「孺子牛金獎」。
2001年深圳市教育局授予「深圳市學科帶頭人」稱號。
2002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廣東省特級教師」稱號。
2005年被廣東省教育廳授予「廣東省名師」稱號。
2006年廣東省教育廳授予「廣東省教育專家」稱號。
【著作】
在教院學習期間出版獨力完成的著作《梁紹鴻平面幾何研究》。其後,先後出版七本著作(共170萬字)。被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聘為叢書學科編委;被《數學通訊》、《數學研究》等雜志聘為特約評論員;被北京華羅庚數學學校聘為教授。
首任校長:王占寶
深圳中學校長兼深圳科學高中校長,中國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教育社會學博士,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碩士研究生導師。2010年3月,在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校長任上,作為領軍人才引進深圳。擔任深圳中學校長後,在全國創造性地提出了為拔尖創新人才打基礎的學術性高中的辦學模式,率先宣示了深圳中學的教育使命—建設學術性高中,培養創新型人才,相關論文被國家級權威教育報刊刊載,在全國范圍內引起反響。2012年3月,創立深圳科學高中並出任校長,在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嘗試與探索,提出校訓為學會理解,創造未來,立志打造中國第一所科學高中。是江蘇省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常委。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老科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
工商局的權力 瀏覽:637
商標注冊0603分類 瀏覽: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