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立法

公共服務立法

發布時間:2023-04-29 06:38:24

A. 相關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是什麼

1.政府購買公抄共服務涵蓋大多襲數公共服務領域,特別是教育、公共衛生、文化、社會服務等主要公共服務領域。
2.非營利組織是公共服務購買的重要承接主體。
3.購買類型一般分為核心合作或長期合作以及短期項目支持兩種。
4.在購買方式上,公開競標是最典型的模式。

5.資金撥付流程有多種形式。
6.對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立法規定健全。
7.公共服務購買有一系列較為嚴格的操作程序。
8.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管制度。
9.除簽署合同購買服務外,公共財政資金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支持還有三種形式:資助、競爭性或隨意性撥款、減免稅的間接資助。
10.國際上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發展趨勢,大致分為內生型和外力型兩種模式。
11.服務購買也與向社區地方轉移職能、增強地方治理能力的趨勢相關。
12.目前各國公共服務購買中體現出的問題與公共服務的難測度性和非營利組織的運作特性有
關。

B. 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有什麼方法

第一,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明確公務員的工作宗旨。我們的工作宗旨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為人民服務」。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體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無論從政策的調研、制定到執行、修正,都要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要確立人本意識,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民眾意志為根本導向,在執行公務中做到保障民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要確立責任意識,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己任,以公眾滿意度為最高標准,以對民眾負責為崇高使命,擺正自己與人民的位置。要確立正確的權力服務觀,即公務員在權力運用中始終把服務放在首位,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牢牢記住,我們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眾的滿意為工作的出發點。

第二,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個人素質。公務員個人素質的好壞,決定了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和服務員,必須有服務意識、服務知識和服務技能。提高個人素質的關鍵就在於加強學習。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對自身從事的行業相關業務規章制度也要瞭然於心。不僅要透徹理解政策,還要能正確運用政策,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協調能力。工作雖然繁重,但是我們依舊堅持接好每一個電話,接待好每一名相對人。經常對一個相同的問題,需要解答幾十次上百次。但是依舊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態,把握服務的技能,針對問題較多的服務對象,面對棘手的問題,也要認真耐心處理。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做到群眾反映的事情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公務員素質的好壞,其實就在這樣重復的工作中始終堅持「廉政好、服務好、態度好」就可以得到體現。

第三,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全局意識,加強配合,減少不必要的內耗。部門之間溝通不暢,職能業務交叉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兒要麼大家搶著管,要麼誰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務出現「真空」,跨部門政府服務難以聯動。這種現象造成了群眾有了問題往往不知找誰,或者辦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費時費錢又費心。所以,公共服務需要一體化,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公共服務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讓群眾辦事摸不著頭腦。

第四,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級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包括加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服務信息等。這既是保障社會公眾服務的需要,也是保障一個地區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要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深化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最大限度地解決公共服務職能的越位、錯位和缺位問題。

要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努力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全面提升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中心功能,推進政務的公開、便捷、優質、高效。同時,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層的公共服務體系。

第五,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

通過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這里,要特別注重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進行創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正當權益,盡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系。

通過整合社會事業資源布局,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社會事業的均衡發展,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比如,通過加快新農村建設,逐步把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逐步緩解城鄉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國由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稅收和轉移支付兩大類。因此,可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緩解日益突出的城鄉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規范公共服務行為。公共服務行為是否規范,直接關繫到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作為各級政府和公務員要圍繞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針對目前一些地方在關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醫葯領域,假冒偽劣產品還時常出現的問題,切實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環境、專業化的行政監管機構、多種行業自律組織、多級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以及輿論媒體和公眾監督在內的現代監管體系,實現政府對市場監管職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強對社會的管理。當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應當把相當大的精力用於各類社會矛盾的解決,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化解社會不和諧因素,切實把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實到基層。要建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特別是採取法律、技術和增加投入等多種措施;提供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從源頭上減少犯罪,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體,以減少社會動盪。

第七,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法治化。通過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行政立法特別是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深入推進執法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務行政執法預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環境。

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通過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加強信息互聯共享,積極開展網上服務,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公開化,要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擴大群眾知情權。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在公共服務中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C.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

問題一:基本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內容? 5分 1 內容
所謂基本公共服務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根據一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基本的社會正義和凝聚力,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所需要的基本社會條件。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中國 *** 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但在操作層面必須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從中國的現實看,可以運用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個標准來界定。所謂基礎性,是指那些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服務,它們的缺失將嚴重影響人類發展。所謂廣泛性。是指那些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所謂迫切性,是指事關廣大社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務。所謂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務的提供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相適應。
從上述標准判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2 基本公共服務評價
基本公共服務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分為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兩個部分,對地方 ***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從公眾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投入及成果這兩個維度來進行全面地、系統地考察。主觀評價主要是考察城市居民對 *** 基本公共服務在公平性、便利性以及整體性的滿意程度,同時還著重考察了城市居民對 *** 公職服務水平的感受和看法;客觀評價主要是考察地方 *** 在基本公共服務所做的財政投入以及取得的客觀成果。
操作層面上,主觀評價比較困難,需要大規模的獨立客觀公正的社會調查。第三方機構在這方面具有優勢。為此,社科院聯合華圖・紅領政信進行了2010~2011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價,並成功進入公共服務藍皮書,為基本公共服務評價開啟了新時代。
3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 *** 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 *** 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 *** 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

問題二: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指什麼 什麼叫做均等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呢?基本公共服務就是為每個兒童均等的義務教育提供條件,保證每個兒童不因為經濟原因放棄非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業。這應該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功能。給予貧困生的補助,這也屬於國家的義務。最近貧困生制度體系也在不斷的完善。提供教育基本公共服務是國家義務,需要各級 *** 合作來完成,光靠中央 *** 、光靠地方 *** 都不行。也不排除社會力量、社會公益事業的進入。目前建立教育基本公平體系主要的目的就是推進義務教育平衡發展。

問題三:什麼是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是創造性的新事業,也是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從而也就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確弄清關於公共服務的含義。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 *** 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 *** 是公共服務型 *** ,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 *** ,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 *** ,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 *** 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 *** 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 *** 則負責實施貫徹。 *** 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 *** 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 *** 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 *** ,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 *** 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 *** 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 *** 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 *** 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 *** 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 *** 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 *** 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 *** 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 *** 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 *** 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公共服務:具體、直接、公共性具體的直接的公共服務,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組織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雖也是公民活動所需的,但那都是間接的,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關照以及環境等。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 *** 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如果一個社會生......>>

問題四: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 中國 *** 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但在操作層面必須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從中國的現實看,可以運用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個標准來界定。所謂基礎性,是指那些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服務,它們的缺失將嚴重影響人類發展。所謂廣泛性,是指那些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所謂迫切性,是指事關廣大社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務。所謂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務的提供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相適應。?從上述標准判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問題五: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什麼意思 內容摘要: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子體系。本文對完善這些子體系分別提出建議,以拓展農村公共服務功能,使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問題六: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 *** 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 *** 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 *** 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 *** 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 *** 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 *** 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 *** 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 *** 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 *** 。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 *** 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 *** 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 *** 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 *** 、責任 *** 、法治 *** 和廉潔 *** ,建設人民滿......>>

問題七: *** 公共服務職能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 *** 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一個社會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會逐步擴展,水平也會逐步提高。
公共服務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 *** ,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釘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問題八: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能不能通俗易懂點 基本公共服務就是醫療衛生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基礎設施建設這類的東西。均等化就是使各地各階層的人都能均等地享受這些。可以理解不_(:з)∠)_?

問題九:基本公共服務最先提出是哪一個國家 我去,這樣的問題
我只知道肯定不是心理分類
回答的,但是具體是那個分類
我也說不好,

問題十:熱點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麼? 基本權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涵蓋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公共負擔性和 *** 負責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主要由 *** 負責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全社會普遍分享,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 *** 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最迫切、與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D.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4)公共服務立法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E. 公共法律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法律服務主要內容包括:
1、為全民提供法律知識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動;
2、為經濟困難和特殊案件當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3、開展公益性法律顧問、法律咨詢、辯護、代理、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
4、預防和化解民間糾紛的人民調解活動等。
公共法律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司法行政部門統籌提供,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權利,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保障人民安居樂業所必需的法律服務。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法律依據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三十條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應當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充分發揮統籌服務功能,為公眾提供書報閱讀、影視觀賞、戲曲表演、普法教育、藝術普及、科學普及、廣播播送、互聯網上網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並根據其功能特點,因地制宜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F. 如何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公共服務型政府就是提供私人和社會團體無力或不願提供的,卻又與其公共利益相關的非排他性服務的政府。本文首先論述了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四個必要性,接著論述了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五個主要任務,最後提出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六個相關措施。【關鍵詞】服務型政府 要求 任務 措施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浪潮的沖擊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對傳統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國家,幾乎都被捲入了這一潮流。在這場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行政理念。這種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服務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行政中應引入市場化模式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國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幾乎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展開的。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中國政府行政改革順應世界潮流的必然選擇。一、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新階段我國改革發展的客觀要求1、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迫切要求。過去數十年,我們一直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與強調以階級斗爭為中心相比是一個很大的進步,我們今天的輝煌成就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分不開的。但是,我們又不能片面地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改革的要求說,這又只能是一個過渡。我國在市場經濟發展初期,政府有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是政府長期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不恰當地把本應由政府或政府為主提供的某些公共產品,如農村公共衛生,推向市場,推向社會。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證明,長期以GDP經濟增長為主要目標,忽視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的增長是一種不可持續的增長。去年SARS危機反映出我國政府體制中存在的某些具體偏差,進一步要求加強政府改革,加強服務型功能建設。從抗擊SARS當中,我們得出一條重要的經驗就是經濟和社會必須協調發展。光注意經濟、注意GDP是不夠的,要注意社會的全面進步,注意公共醫療衛生和人類的健康。要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以民為本,要把人民的健康、社會的進步放在重要的位置上。2、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我國市場化改革進程的必然選擇。我國市場化改革走到今天,已為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奠定了重要的基礎。第一,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企業而且主要是民營企業,政府不應當也不可能再充當經濟建設的主體力量。第二,政府主導型的市場經濟是不成功的,日本也好,韓國也好,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從政府主導型經濟向市場主導型經濟轉變,是市場化改革的必然趨勢。第三,政府是市場經濟的服務者而不是審批者,政府的主要職責是創造市場經濟發展的大環境,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宏觀調控。為此,從審批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變,是一個需要盡快解決的重大問題。第四,政府不是國有企業的「婆婆」,也不能充當國有企業的「老闆」,國有資產市場化是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正確途徑。無論從哪一個方面說,我國的市場化改革都對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只有推動政府及時轉變以GDP為中心的經濟管理模式,通過為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法規政策環境和有序競爭的秩序,加大公共管理力度,保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充分供給,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新的動力。3、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是解決發展失衡的關鍵。過去的30年,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嚴重失衡,並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從現實的情況看,解決各種失衡問題,需要從多方面治理,但關鍵在於實現政府轉型。這是因為,諸多失衡問題的產生、發展,說到底與政府制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與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密不可分。相對於其它改革,政府職能轉換嚴重滯後,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因此,要解決發展失衡問題,其關鍵是明確政府的職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經濟的范圍,切實把政府工作重點轉變到提供基本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務上來。4、建設 「公共服務型政府」,是新階段我國政府職能轉變的基本目標。在我國現階段政府行使職能中一直存在越位、缺位和錯位的問題。越位是指政府在社會經濟事務中不僅是裁判員,也是運動員;缺位是指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沒有很好的發揮,把有權有利的部分抓得很緊,而服務職能卻注意得不夠;錯位是指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宏觀調控,而不應去管企業的下崗分流問題,下崗分流是企業自身的問題,解決的主體不應是政府。解決這「三位」問題的根本途徑就是歸位,凡是市場能做的事情就還給市場,企業能做的事情就讓企業自己完成,企業與政府各就其位。在我國經濟轉軌時期,政府在發展經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社會不確定因素的逐步增多,政府就要強化其公共服務的職能。在SARS危機之初,政府出現應對機制不健全,某些地方和政府部門工作不力,反映了轉軌進程中政府職能的現狀,即經濟建設的職能比較強,公共服務的職能相當薄弱。SARS危機告誡我們,政府把自己的主要職責放到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務方面,才能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才能夠有效地應對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30多年改革開放沒有來得及解決的大量社會問題,如仍然在困擾我國社會穩定的貧困問題,收入分配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的「兩極分化」問題,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明顯滯後,日趨突出的失業問題,農民增收困難、負擔過重、長期背負制度性歧視的問題等,導致相當比例的人民群眾感到就業不安全,收入不安全,養老不安全,社會不安全,構成了政府當前面臨的巨大社會壓力。保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安全、收入安全、養老安全、健康安全,建設有效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構建以弱勢群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會保障網路,完善危機管理制度和危機處理機制,維護整個社會的穩定與安全,都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服務產品。二、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主要任務1、確立社會目標優先於經濟目標的原則,加快完善政府的社會公共管理職能。根據SARS危機的經驗教訓,政府職能轉變目前的重點是:第一,實現從優先於經濟目標向優先於社會目標的轉變,在指導思想上高度關注實踐中突出的重大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的調整和社會重大問題的解決,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伴隨經濟的快速增長,迫切需要解決好失業、收入差距、城鄉差距、社會弱勢群體保障、腐敗等問題,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二,建立和完善靈活、有效的社會危機管理機制。從危機預警、各類預案的准備,到危機下的統一、協調指揮機制建設,都應當作為政府的重要公共職能,加快完善。第三,加大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基本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及基礎設施投入。2、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加快公共型財政體制建設。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現行財政體制存在結構性缺陷,總體上說,還是一個經濟投資型財政體制。社會發展投入占財政支出的比例沒有明顯增加,有的還有所減少;公益性投資項目中,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等所佔比例過小。為此,應當加快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構建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制度基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社會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既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又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政策,是政府應當而且必須向社會提供的公共產品。公共財政不僅是保障政府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安排,也是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風險、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目前,完善公共型財政體制,應當從解決最緊迫的問題入手:一是要重構國家對公共衛生的責任體制,加強公共衛生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大公共衛生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有效的醫療保障體制。三是重建農村的合作醫療體系,這是一項十分重要且非常困難的緊迫任務。3、適應開放社會和履行公共職能的要求,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轉變。SARS危機把公民對社會事務的知情權提到了政府建設中相當重要的位置。在現代社會,公共信息與每一個公民的利益直接相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共信息還有極強的時間性,尤其是突發性事件的公共信息,稍事耽擱都會對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必須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讓全社會及時了解公共信息,由此提高全社會應對各類突發性事件的能力。包括公共信息在內的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是面對全社會的,應當向全社會公開。公開政務、公開政情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目前,重要的是要盡快出台信息公開的相關立法,加強政務公開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設。4、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真正實現法治政府。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的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從上至下加強政府官員的法律意識教育。與此同時,還要建立嚴格的法律問責制。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權,尤其是涉及到關系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著手逐步實現決策咨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專家參加的咨詢委員會制度。此外,要積極推進行政程序、行政執法和政策評價的法定化。5、從條、塊分割的行政體制向統一、協調的行政體制轉變,真正建立高效政府。在現行的行政體制下,不僅某些經濟事務存在條、塊分割的問題,在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諸多社會事務方面也存在著嚴重的條、塊分割問題。這說明,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要有效地履行公共服務,必須徹底克服現行條、塊分割行政體制的嚴重弊端,嚴格實行公共服務的「屬地管理」原則,依法授予地方政府處理突發性事件和各類社會危機的統一指揮協調權力。依法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的職責許可權,建立中央與地方的合理分權體制,是我國政府改革的重大任務。我國是一個大國,各地方的情況差異很大。在保證中央政府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應當充分賦予地方處理和解決公共事務、應對突發性事件的事權,並對此做出明確的法律規定。在這方面,我們還面臨著一系列的改革課題。例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事權劃分問題,地方的立法權問題,幹部的管理許可權問題,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問題等。 三、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的相關措施1、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為全社會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第一,政府應該為全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資源,不再以投資和形成國有產權為自己的基本職能,而要以提供基本的公共產品為政府的第一職能。第二,調節市場經濟。政府調控經濟的最基本職能就是利用宏觀經濟政策調整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平衡關系。政府對經濟的調控實際上是短期和中長期兼顧、供求平衡和結構優化兼顧、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兼顧。第三,宏觀調控職能,用「有形的手」糾正市場失靈。第四,全面承擔改革成本,不要把改革的成本轉嫁給市民、農民和企業。在民營企業逐步成長足以取代國有經濟以前,國有經濟不必急於退出競爭性、盈利性行業。但從經營競爭優勢上說,競爭性、盈利性行業還是以逐漸民營化為好,政府不必與民爭利。政府逐步從競爭性行業抽身出來,把注入這一經濟領域的公共資源力量轉到提供公共產品和社會服務上來,才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2、集中解決最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當前我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為此,第一,要為農民工提供最基本的人身權利保障,建立有效機制,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等相關問題。我國目前有1億左右的農民工,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分布在各大城市,主要由公安機關對口管理,不僅沒有享受到任何社會保障,而且經常遭受人身權利的侵害。這是我國當前社會最大的隱患之一。各級政府必須及時採取有效措施緩解這種矛盾。第二,各級政府要強化就業服務職能,關注城鎮待業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問題。許多社會學專家對城鎮待業青年進行了心理分析,認為這部分群體的違法犯罪傾向最高。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也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對家庭和社會心理的沖擊很大。政府必須在解決這些問題上有所作為。第三,建立最基本的救濟體系,為城市下崗職工提供有效保障。目前,雖然各級政府已經重視和開始建立城鎮救濟體系,但是由於資金短缺和措施不到位,許多生活困難的下崗職工事實上處於無人過問的境地。第四,要嚴格保護居民的財產權。近幾年來,在城市建設中的房屋拆遷產生了相當尖銳的矛盾,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主要表現在沒有一個合理的補償機制,居民的財產權受到侵害。應當抓緊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范的法律文本,採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第五,建立社會危機的預警機制和責任機制。我國當前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階段,各種社會矛盾十分突出,而這一階段保持社會穩定是關繫到鞏固改革成果、實現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要由中央政府統籌規劃,建立系統的社會預警機制,明確地方政府在防範和化解危機中的責任。3、注重並建立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機制。目前中國社會分化與失衡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盡管已引起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但社會失衡加劇的趨勢仍然沒有得到遏制。從目前的情況看,還有進一步擴大的可能。要扭轉這種趨勢,國家就必須承認社會利益高度分化的現實,承認不同的社會群體追求自己利益的合法性並保護其權利,要為不同群體表達自己的利益以及為追求自己利益施加壓力做出制度性安排,充當規則的制定者和沖突的裁決者,要特別關注和保護弱勢集團。4、加強政務公開。政府公共服務的對象是社會、是老百姓。建立公開、透明的制度才能把政府的公共服務置於社會和老百姓的監督之下。在改革和完善政府決策機制中,應當逐步提高決策過程的透明度。在現代社會,公民的知情權比什麼都重要,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公開制度。公民的知情權與政府信息公開化,是公民管理國家事務的基礎,離開了知情權,公民參與國家事務就是一句空話。公民不了解政府信息,官員便有可能進行暗箱操作;沒有信息透明,官員便可能營私舞弊,公民便可能受欺騙,也無法對政府進行監督。目前,要抓緊建立政府決策項目的預告制度和重大事項的社會公示制度,建立和完善在社會各階層廣泛參與基礎上的政策聽證制度。適應開放社會和履行公共職能的要求,從封閉型的行政體制向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轉變。目前,重要的是要盡快出台信息公開的相關立法,盡快將公民的知情權和政府信息公開化這兩項內容寫進憲法。5、加快由投資型財政向公共服務型財政的轉變。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諸多失衡和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行財政體制存在著功能上的錯位和缺陷。主要表現在將財政資金過多地運用在投資國有企業形成國有資產上,以及過多地投資於基礎領域和競爭性行業,而在解決就業、社會保障、義務教育等社會事業方面的投入過少。這種情況,已嚴重地損害了黨和政府在廣大百姓中的形象。事實上,我國的財政總收入在總量上已經達到很大的規模,如果形成公共服務型財政的話,許多社會矛盾問題都不難解決。要下決心改革投資型財政體制,並通過逐漸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快建立公共服務型財政體制。6、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現代市場經濟,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需要有法可依。因此,從行政控制型體制向依法行政型體制轉變,需要建立法治的政府,守法的政府。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老百姓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的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進一步明確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依法治吏、依法治權,尤其是涉及到關系社會事務的公共權力。當前最緊迫的任務是,著手逐步實現決策咨詢的法定化,建立有公民代表和專家參加的咨詢委員會制度。此外,要積極推進行政程序、行政執法和政策評價的法定化。當前,我國的改革面臨經濟、社會全面轉型的挑戰,這是一個更為深刻、更為復雜的改革新階段。經濟轉型要求構建現代產權關系,社會轉型需要形成新的社會利益整合機制。伴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轉型,廣大百姓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夠為他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有效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廣大百姓越來越期望建設一個公開、透明和沒有腐敗的政府。在這個特定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對政府的職能和責任重新定位,需要對政府權力進行有效監管。

G. 國家公共服務制度體系主要內容

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務的公益性質,明確政府的主體責任,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科學劃分各級政府基本公共服務事權與支出責任,健全地方政府為主、統一與分級相結合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加強立法、規劃、投入、監管和政策支持,有效促進公平公正。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H.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中的政府責任

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責任
從2O世紀80年代開始的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其目標在於適當減少政府的規模,收縮政府行動范圍,引入市場化機制,鼓勵民營化,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實現公共服務的最佳供給和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這樣的改革方向自然有其歷史合理性。但遺憾的是,在許多國家的改革實踐中,政府忘記了自己作為保障公共服務提供最終責任人的使命,在鼓勵市場化和民營化的同時,忽視了強化市場監管的職責。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國家在推行自由化、市場化從而縮小政府行動范圍的過程中,也同時削弱了政府制定和執行法令與政策的制度性能力,從而未能適應市場化的發展對政府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我國在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改革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方面,醫療、教育和住房的價格高啟,已經超出了普通民眾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伴隨著成本和價格的攀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卻未見明顯的改進,在很多領域甚至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公共服務市場化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引發了人們對市場化本身的全面質疑。有人主張在公共服務領域放棄市場化,轉而完全由政府承擔其提供者的角色。但是,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解決中國公共服務市場化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絕不能返回計劃經濟體系的老路。正確的思路恰恰不是放棄市場化,而是走向「有管理的市場化」。在走向「有管理的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應當承擔哪些責任以及如何承擔這些責任,是當今中國公共管理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責任總是和一定角色相聯系的,要明確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化中的責任,需要分析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角色。長期從事公共服務管理研究的伊曼紐爾·薩瓦斯把公共服務的參與者分為三類:消費者、生產者和提供者。服務的消費者不難理解。服務的生產者是指直接從事生產,或者直接向消費者提供服務的部門。它可能是政府、私營企業和非營利部門等。而服務提供者(也稱服務安排者)則是指安排生產者給消費者,指派消費者給生產者,或選擇服務生產者的人。服務提供者通常是政府,但也有例外。[6]在薩瓦斯看來,服務的生產者與提供者之間的區分至關重要,乃是界定政府角色的基礎。政府在公共服務中的基本角色有兩種:一是集服務提供者與生產者於一身;二是作為服務提供者,而不是服務生產者。據此,為了扮演好前一種角色,政府需要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在「純公共物品」供給中的高效和公正;為了扮演好後一種角色,政府需要採取有效措施,在「准公共物品」供給中推進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和社會化改革。

完善公共服務市場化中政府責任的措施
(一) 提高政府在純公共物品生產和提供中的能力
經濟學家P·薩繆爾森認為,公共物品可分為純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純公共物品是指完全具備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特點的產品,對於純公共物品,其投入大、非營利性的特點,決定了只能由政府加以生產和提供。這就需要政府採取有效措施,增強純公共物品生產和提供的能力。
確立政府公共服務的公民導向機制。增強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政府必須了解公民、企業及社會需要什麼,要求政府提供何種服務,以及如何有效提供這種服務,並進而對這種需求做出有效回應。確立政府公共服務的公民導向機制,一要推進公共服務觀念的轉變,政府要由恩賜者的角色轉到服務提供者和需求回應者的角色上來,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二要擴大公眾參與政府決策。政府提供什麼公共服務,怎麼提供公共服務,應當事先聽取公眾的意見,了解公眾需求,以公眾意願作為提供公共服務的價值取向,並建立了解民意、實現公眾參與的渠道、規則和程序,確保在政府服務過程的各方面、各環節均有規范化的公民參與途徑。三要注重建立不同利益主體的利益表達機制,要關注和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和需求,特別是要加大農村和落後地區公共服務建設的力度,切實解決公共服務城鄉失衡、地區失衡的問題。四要堅持「政府公共服務成效如何社會說了算」。加大公眾評價對政府服務考核的影響比重,直接面對公眾提供服務的公務員在工作考核上也應當加上公眾評價這項內容,並根據評價結果進行獎懲。
改善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改善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就是要建立一種更加公平、有效、高質的公共服務供給模式,一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採取不同的供給模式。二要增強重點領域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中,對教育、醫療衛生、科技發展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有著特殊的需求,政府要採取不同的公共供給戰略,以滿足不斷增長的社會公共需求。三要推進公共服務的技術創新,綜合運用多種手段提供公共服務。積極利用現代科技成果,推進電子政務,改善公共服務的供給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建立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許多國家的改革實踐表明,建立健全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實行績效管理,有助於提高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政府公共服務在成本和產出的計算上較為復雜、難以界定和量化,不像企業成本效益可以用經濟指標來衡量那樣容易,這也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價的難度。建立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首先應當加強理論研究,探討設立適合我國政府服務特點的指標體系和測量方法,為政府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其次,應當明確政府服務的績效導向,強化成本效益核算,使資源配置、權力賦予、獎勵報酬與績效掛鉤,增強內外壓力,為提高服務績效創造激勵機制。三是建立多重的公共服務績效評價機制,實行評價主體多元化。應當注重國家權力機關、政黨、社會組織、企業和公眾的參與,藉助政府的外部力量和壓力,推動政府服務更加註重績效。
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機制。政府服務角色和機制的轉變,並不意味著政府公共服務責任的消失,而是要求政府負責任的方式也要有相應改變。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責任機制:一是必須強化政府監督責任,如市場主體或社會主體的公共服務出現問題時,政府應當出面調查解決,不能推卸政府應負的責任;二是政府原先承擔的服務責任分解後,按照許可權與責任相一致的原則,政府、市場主體、社會主體都應當對各自分擔的責任負責;三是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取向的政府業績評價體系和科學的行政問責機制。盡快按照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建立以公共服務為取向的政府業績評價體系,強化政府的社會服務功能。與此同時,要建立科學的行政問責機制,追究政府行政機關和官員在公共服務職能方面失職的責任,建立與完善引咎辭職制度。
(二) 完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機制
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只是政府的責任方式和責任內容發生改變,並不是政府責任的消失。從責任方式來看,政府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領域,應該扮演好以下角色:[7](1)制度供給者。即制定有關公共服務的政策與規章,給人們提供一個行動的准則和規范,起到引導、激勵和約束作用。(2)決策者。即制定公共服務目標,選擇達成目標的戰略,選擇實施這些戰略的組織,測量這些戰略和組織在目標達成過程中的運用情況並適時地做出調整。(3)監控者。目前,委託授權是公共服務市場化最常採用的方式。政府作為委託人必須對其代理人(公營的或私營的承包人)進行監督控制,促使承包人以最小的成本實現約定目標,降低風險,並且鼓勵其創新和提高效率。(4)競爭的管理者。即將競爭和市場力量引入到公共服務過程中,創造服務中的自由選擇機會,完善競爭環境。(5)組織協調者。在尋求公共服務問題的解決方案過程中,當出現數名競標者勢均力敵、難分伯仲時,政府要把合格的競標者組織到談判桌前進行磋商和談判,或作為協調者促成公共服務問題的解決方案。
從責任的內容來看,政府為了完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機制,應該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明確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范圍和標准。這些年,有些地方政府為了減輕政府財政負擔,把能賣的都賣,所有的一切都推給了市場,實行所謂的全面「公共服務市場化」。這其實是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誤解。這就需要政府首先要對市場化的對象進行深入分析,明確公共服務的性質,辨明在哪些領域進行市場化是合適的,明確市場化的步驟,分步驟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而且市場化的對象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和衡量標准,易於監測和評估。二是培育公共服務市場競爭機制。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活力之源,公共物品的弱競爭性要求我們注重培育和維護公共服務市場競爭機制。首先,放開基礎設施市場上的企業競爭。如放鬆對電信業、鐵路、航空、汽車、天然氣等行業的准入。其次,為市場進行競爭。即不是為了直接爭取市場上個體消費者而競爭,而是為了向整個市場提供服務的權力而競爭。通過市場競爭機制選擇出組織效率最高、服務質量最優的公共服務提供者,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三是加強公共服務法制建設。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公共服務市場化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目前,我國公共服務的法律法規體系不完善,具體的行政規章與部門規定多,層次較高的立法與全面系統的法律法規少。我國應制定《公共事業法》及相關的公共服務管理法律法規,規范公共服務的組織管理,明確公共服務的性質與法律地位、職能與組織形式、設立條件與審批程序、管理體制與監管制度,為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提供製度平台。四是完善公共服務市場監督機制。公共服務市場化後,要加強對其服務質量的監管和控制。一要強化政府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建立對劣質高價服務的終止機制。二要建立公眾對公共服務供給行為的監督機制,加強對公共服務質量的評估。
(三) 構建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機制
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動社會力量改善公共服務,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興辦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西方發達國家在新公共管理過程中,十分注重發展非政府組織,這類組織在英法等國相當於政府機構的2/3或3/4,它們有效地分擔了政府原有的公共服務職能,協助和參與了政府的公共服務項目。我國目前雖有數量眾多的非政府組織,但普遍存在著行政色彩濃、機制不健全、服務不規范、成員素質不高、外部監督不力等問題,距離轉變政府職能的要求和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功能仍有較大差距。為此,政府要改變政社不分的社會管理模式,重新界定非政府組織的性質、目標、功能、職責、權力、利益;要對類型眾多的非政府組織實行分類指導,規劃發展;健全非政府組織的行為方式、運行機制;建立非政府組織的法律法規體系,保證其依法從事管理和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公共服務中的作用。

I. 什麼是公共服務

在中國,這是創造性的新事業,也是中國所面對的重大挑戰,從而也就存在著許多未知的和不確定的東西。因此,很有必要明確弄清關於公共服務的含義。公共服務可以有三種含義公共服務的第一種含義:國家是公共服務型國家,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關於國家,有很多定義。在每一個社會中,都存在著社會整體的權力,它是壟斷的和最有權威的,並以強制性力量為依託。在現代社會中,這種社會整體的權力,是由決策或立法、審判或司法、以及行政執行機構構成的權力體系。本文中所謂的國家,即是指這一社會整體的權力體系。當國家是由全體社會成員共同所有的時候,國傢具有公共性質,國家存在的目的和職能,就是為全體公民的利益和需求服務。在這個意義上,由國家的公共性質所決定,國家體系中的所有機構,如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等都是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任職的人們的工作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在中國,這意味著在人大、法院、國務院以及各地方政府等國家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上述機構也都是或者都應是公共服務機構。公共服務的第二種含義: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所以其所作所為都是提供公共服務。本文中所謂的政府,是指國家的執行機構。雖然有人將國家稱作廣義的政府,但從邏輯關系和實際運用的角度看,將國家的行政機構或者國家意志的執行機構視為政府將更明確和易於理解。國家是一種社會權力體系,而政府則是一種組織機構;國家確定權力運作的方向和重大決策,政府則負責實施貫徹。政府是國家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國家的性質決定著政府的性質。當國家權力體系具有公共性質的時候,作為國家主要執行機構的政府應該成為公共服務型政府,通過貫徹國家意志、執行公共職能、提供公共服務。在這個意義上,各種形式的政府部門和機構都是公共服務機構,政府的各項職能都具有公共服務的性質,政府的工作人員也都是在從事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第三種含義:即公共服務是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有其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並且可與政府的其他職能相區分。在這個意義上,即使在公共服務型國家和公共服務型政府的條件下,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所從事的並不都是公共服務,他們中只有部分人才從事公共服務活動。近年來,在政府職能轉變的改革中,通常提到「中國政府的職能應轉變到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在這里,公共服務是同其他三項政府職能相並列以示區別的。公共服務:具體、直接、公共性具體的直接的公共服務,是能使公民(包括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的子女)及其組織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作為人,有衣食住行、生存、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雖也是公民活動所需的,但那都是間接的,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能夠滿足公民直接需求的,除衣食住行外,有教育、醫療保健、社會關照以及環境等。公共服務是使用了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的社會生產過程。公民及其組織的各種直接需求,需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會生產過程予以滿足。在這些社會生產過程中,通過資源的配置和組合而達到產出。這些社會生產過程就是提供服務的過程(這里所指的服務同產出是否實物形式無關)。在一個社會中,由公民及其組織產生對服務的總需求。這個社會的總服務供給是由民間服務和公共服務兩部分構成的。公共服務只是社會總服務中與民間服務相對的一個部分。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沒有使用公共權力或公共資源,那麼就是純粹民間行為,屬於民間服務而不是公共服務。政府體現和行使的是公共權力,公共資源則是由國家所有的各種資源和資金。如果一個社會生產過程中有政府以某種方式的介入,如財政資金、產權或特許等,並在某種程度上貫徹著國家意志,那麼就屬於公共服務。譬如,不僅政府和公立機構提供的教育是公共服務,民間教育機構如果有政府特許或者使用了公共資源,那麼也是在提供公共服務。公共服務一定是公民所需的,能夠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的,使公民受益的和得到享受的。譬如,教育是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即他們的子女所需要的,他們可以從受教育中得到某種滿足,並有助於他們的人生發展。公共服務的對象是公民及其組織。公民的各種直接需求,在很多情況下是通過組織起來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公民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分別表達了公民的經濟需求和社會需求。公民的經濟組織即各種形式營利性的企業,公民的社會組織即各種非營利性的非政府組織,這兩種組織形式構成了民間的組織。在中國,目前分別被稱作民營企業和民間組織。政府為滿足公民及其組織的直接需求所開展和介入的活動,即為公共服務。如果某政府機構是在為政府本身的需要而工作,其服務對象是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那麼就不屬於公共服務。公共服務滿足的是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對服務的需求可以是無限的,但卻並不能要求由公共服務去滿足所有那些需求。公共服務只須保障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的滿足,而其它部分的直接需求則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去決定。譬如,公共服務應該對每一個公民及其被監護人保證基礎教育的供給和基本社會保障的供給,在此之外的教育和社會保障可以留由民間服務供給機制決定。也就是說,保障社會弱勢群體或者窮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權利是公共服務的目標,富人則可以通過民間供給機制去滿足其更多的或更高的需求。在一個社會中,公民及其組織的基本的直接需求、公共服務水平和優先事項安排是由該社會的發展水平、文化傳統、價值取向、社會經濟體制以及發展戰略等多方面的因素決定的。公共服務的種類可以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分為:基礎性公共服務;經濟性公共服務;社會性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基礎性公共服務是指那些公民及其組織從事經濟和社會活動、或者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有某種政府行為介入的基礎性服務,如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等。經濟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或生產活動所提供的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社會性公共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的生活、發展與娛樂等社會性直接需求提供的服務,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福利以及環境保護等。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某種政府行為的介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的服務。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提供公共服務是政府的責任,必須有政府介入,但卻並不一定須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實現形式與手段是多樣的,其所依託的組織機構也是多種形式的。譬如,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可以是公共行政機構,即正式的政府機構,可以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如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在中國稱作事業單位;也可以是具有公共性的民間服務組織。 所謂公共性的民間組織,是指私人企業和各種形式的社會組織,如非營利組織和社區組織等。私人企業和社會組織的共同特性是非政府,它們都不屬於公共組織。但是,如果有了政府行為的某種介入,如政府通過特許經營、合同承包、無償資助或者優惠貸款、共同投資等方式介入了民間組織的活動,那麼這些私人和社會組織在保持其民間性質的同時還具有了一定的公共性,成為貫徹國家意志、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工具。在實現公共服務的整個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最終責任,保障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績效,但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卻可以根據情況靈活選擇和組合。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公共服務不同於公共行政,但卻屬於公共管理。公共服務是有政府行為介入的一種服務機制,而公共行政則是以政府為主體的一種權力機制。公共服務可以使公民的某種直接需求得到滿足,如教育和醫療保健。公共行政則是規范公民開展社會活動的行為以及公民的其他間接需求。公共服務可以由公民根據個人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選擇,公共行政則要求公民必須接受。公共服務涉及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公共行政則是自上而下的等級式的。公立學校和公立醫院等是專門的公共服務機構,政府則是專門的公共行政機構。公共管理則涵蓋公共服務和公共行政,包括公共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管理。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公共服務可分為一般公共服務與具體公共服務。如果國家的性質與職能是為全體公民及其共同利益服務,政府是公共服務型政府,那麼所有的國家公職人員和政府工作人員,不論其所從事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如何,都是在提供公共服務,所有使用了國家公共權力和國家公共資源的社會過程都屬於公共服務。這就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共服務。具體的公共服務則是依其內容和形式而定的。具體公共服務分為直接公共服務和間接公共服務。間接公共服務是指為滿足公民及其被監護人(如未成年子女)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間接需求而不是直接需求、使用了國家權力和國有資源的社會活動過程,如經濟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直接公共服務則是為滿足公民生存、發展、生活以及從事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某種直接需求的、有國家權力、政府行為和國有資源介入的社會生產過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主要職能之一。

J. 【急求】當代中國服務型政府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出路謝謝大家了

經過了2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經濟建設型政府已基本形成,這是我國社會發展進程上質的飛躍。然而,經濟建設型政府存在兩個嚴重的誤區:一是長期把政府作為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政府仍然沒有成為公共產品的主要供給者,為社會提供真正的服務。這兩個誤區使我國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累積了許許多多經濟以外的社會問題。要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從根本上解決突出的社會問題,實現「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須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
一、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是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核心內容
服務型政府建設最本質的內容就是要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強化「服務」二字。服務型政府建設強調由「經濟建設型」向「社會服務型」政府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公開化;由運動型的為民眾服務向制度型的公共服務轉型,實現公共服務的制度化;由歧視性的公共服務向平等型的公共服務轉化,實現公共服務的公正化。
服務型政府建設在進一步加強政府經濟建設服務職能前提下,重點強化政府對社會服務功能。政府要通過轉移支付和財政支出等手段對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科技補貼、環境保護等社會發展領域提供高質量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更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的制度建設,在社會服務中要強化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和公共服務參與制度。
服務型政府建設要堅持突出公共性強、政府最具比較優勢、社會福利效應最大化、將效率與公平有效結合等原則,制定政府現階段公共服務目標,確立公共服務戰略重點,強化公共服務內容,制定公共服務步驟,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來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建設。
二、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是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基礎
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前提基礎。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解決社會公正、公平,建立有效的社會保障制度,實行既符合基本經濟制度,又有利於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福利政策,是政府應當而且必須向社會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產品。尤其是我國正處在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收入分配差距、城鄉二元結構等經濟社會問題比較突出,有效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逐步解決農民的國民待遇,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重大問題。公共財政不僅是基於保障公共產品的制度安排,而且是政府有效提供公共服務,化解社會矛盾、減少社會風險、確保社會穩定、保持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基礎。
建立公共型財政體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重構政府對公共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環境保護等領域的責任體制。主要包括政府要加強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不斷加大對這些方面的投入比例,建立一個合理的投資體系。二是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有效的各種社會保障體制。三是對農村重建投資體系,使農村在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教育文化方面有根本轉變。
三、建立公開、透明的行政體制是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關鍵環節
服務型政府必須堅持辦事公開、透明原則,不僅要法規公開、透明,辦事內容、辦事程序、辦事結果也要公開、透明。現代社會,公共信息與每一個公民的利益直接相關,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公民對社會事務具有知情權,政府應該尊重公民權利,不得隱瞞公共信息。政府對服務目的、目標、方式、內容和范圍等進行公開,不但有利於充分發揮政府以外的個人和社會組織作用,而且有利於提高政府地位,增強公民對政府行為的信任感,有利於政府推進行政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信息公開制度,讓全社會及時了解公共信息,既是政府發展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從本質上能夠加大全社會應對政府的支持力和監督力,既有利於發揮政府的主要公共服務職能,又有利於各類社會組織參與行政活動和發揮作用。所以,公開、透明是對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要求,公開政務、公開政情也是政府有效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保障。
四、依法行政是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根本保證
依法行政是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保障公民權利,防止政府濫用權力,保障社會穩定的基本條件。加強和完善我國政府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對推進以法治國進程、保障公民權利、依法行政都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改革開放走到今天,無論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權力社會向能力社會的轉變,從國家社會向公民社會的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從單向控制的行政體制向協商合作的管理機制轉變,都是我國社會生活中正在發生和變化的事情。我國社會關系的日益深刻變化,已對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公共服務的相關立法,不僅是政府職能轉換的需要,更是社會生活對國家、對政府提出的現實要求。
立法是前提,有了公共服務的相關法律,還必須以法律規范和約束政府和公務人員的行政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推進依法行政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從上至下加強政府官員的法律意識教育,建立嚴格的法律問責制,對不執行法律、違背法律而形成的各類嚴重失職和瀆職行政行為,要依法追究。因此,應當盡快將政府履行公共職能的范圍、程序以及相關的措施納入到制度化、法制化的軌道,建設法治政府。
總之,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是經濟發展需要,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神為指導,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改變政府工作作風,加大政府對社會的服務力度,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才能使政府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可靠保證。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立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