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海坨山的傳說
山戎是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支古老的游牧部族,又稱北戎。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之地,燕之北有山戎(犬戎)」,「以涉獵禽獸為生」,「隨畜牧而轉移」,「逐水草而遷徙」,「常為燕、齊之邊患」。說明山戎在春秋時期曾一度稱雄燕北,經常攻擾燕、齊等國,成為這些諸侯國的世代邊患,尤以「病燕」為甚。公元前664年齊桓公救燕伐山戎,滅令支、逐孤竹,才解除山戎對燕國的威脅。大約戰國晚期,山戎便逐漸銷聲匿跡了。
從1985年至1991年,考古工作者先後對延慶顯葫蘆溝、玉皇廟、西梁垙等處山戎部族墓地進行了大規模考古發掘,出土金、鎦金、青銅、陶、玉、瑪瑙、松石、骨、蚌等文物23200件,其中珍貴文物200餘件。在延慶地區大面積地發掘和揭示春秋之際的山戎文化墓葬群,為學術界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山戎部族提供了珍貴的物質依據。延慶縣於1991年8月建立山戎文化陳列館將山戎墓葬中的10座加以保護,並開放至今。 古崖居,位於海坨山南側的馬鞍山周邊,是一組千古之謎的人文遺址。其中最大的一處是開放的古崖居景區。它是由一支不見史志記載的古代先民在陡峭岩壁上開鑿的崖居洞穴,計有147個。這是我國已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崖居遺址。類似古崖居的人類洞窟遺址在延慶海坨山麓共有十餘處,其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好、最為集中的就是古崖居。這里保存下來的147座石室全部懸掛在近10萬平米的崖壁上。它們或方形或長方形。大的二十多平方米,小的僅3--4平方米;或單間或2--3室相通,或套間平行,或上下兩層,並有典型的「三居室」。其中,有一石室上下兩層,並配有耳房,廊柱歷歷,可能是穴居主人集會或祭祀之地,弘敞雄偉,這就是所謂的奚王府。府內,門、窗、炕、灶、馬槽、壁櫥、煙道等一應俱全,且圓則圓,方則方,均中美學規矩。
古崖居是何人開鑿,開鑿於何年何代,作何用途?均無從考證,史學界的專家學者眾說紛紜。對此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看法和假說,如「屯軍說」、「躲避瘟疫說」、「盜匪巢穴說」等。比較合理的說法有二種:一種是一個距今1000餘年唐朝以後五代時期的少數民族——西奚族聚居的崖居山寨;另一種是:有些學者認為古崖居和其他幾處崖居遺址是漢長城烽火台遺址。由於沒有考古方面的實證和史籍文獻上的確切記載,古崖居始終被譽為「千古之謎」。同時她展現了古人在軍事、建築、人文多領域偉大而神奇的智慧,表現出一種原始的審美情趣,再現出當時的金戈鐵馬、刀耕火種的場景,讓後人從凝重的空氣里讀出豪邁,讀出戰爭與和平的主題。又被後人嘆為「千古之奇」。 平北地區山巒起伏,氣候寒冷,地瘠民貧,生存條件艱苦。然而,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是連接平西到冀東的橋梁,是八路軍配合蘇軍作戰的前沿陣地,是堅持熱察、挺進東北的支撐點和交通要道,是奪取抗戰勝利、解放全國的可靠後方。
1940年初,冀熱察軍區總結經驗,決定以小部隊梯次進入平北,實行從隱蔽到公開、由小到大、逐步發展的方針。1940年夏天,龍赤、龍延懷聯合縣及平北黨政軍機關均在海坨山區創立,海坨成為平北抗日的指揮中心。平北抗日根據地的建立正是全國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處於最困難的時候,硬從敵占區如虎口拔牙一樣摳出來的。在極其殘酷的戰爭年代,平北抗日軍民經受了各種的艱苦考驗。
1940年6月初,平北軍分區政治部成立,段蘇權任主任。1940年7月,平北軍分區司令部建於延慶縣大海坨深山區的南碾溝村,司令員程世才、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一個月後程世才調回晉察冀軍區,平北的十團、游擊一支隊由段蘇權指揮。同時,中共平北地委和專員公署分布成立,蘇梅任代理書記,張致祥任專員。8月,覃國翰同志調任平北軍分區司令員,常駐南碾溝、紀寧堡、西坡、朱家溝一帶。1942年至1943年3月,司令員覃國翰,政委段蘇權。1943年4月至1944年12月,中共晉察冀分局(北方分局)決定「平北軍分區」改為「平北支隊」,司令員覃國翰,政委段蘇權。1945年1月至9月,恢復平北軍分區,司令員詹大南,政委段蘇權(兼)。1945年9月至11月,司令員詹大南,政委鍾輝琨。對於插入敵人心臟的這把尖刀,日偽必欲除之而後快。敵人集中偽政權近2萬人的兵力,對平北根據地反復「清剿」。1942年是抗日最艱難的一年,日寇的大掃盪、集甲並村、蠶食、囚籠政策使平北軍民幾乎無立足之地,大廟子村連燒7次,平均每戶有3人被殺害或犧牲於戰場。據統計,作為平北抗日中心的海陀山區,1942年全年,敵人共發動大小「掃盪」32次,村幹部和抗日積極分子被殺害430餘人,被捕1100餘人,被燒毀房屋25580餘間,群眾損失糧食180多噸,牲畜2100餘頭。
日軍在海坨山設據點158個,駐軍1萬多,而抗日部隊和游擊隊只有2500人,是敵人的五分之一。然而正義之師民心所向,到1944年底,僅民兵和游擊隊就發展到43600多人。1943年一年對敵作戰275次,斃、傷、俘敵1850多人,充分展現了人民戰爭的強大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