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共文化服務的改革
深入推進文化體來制改革,促自進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實現,關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加快發展、文化日益繁榮,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胡錦濤
2011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北京召開。此次會議將審議有關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文件。分析指出,這是自2007年十七大以來,中共首次將「文化命題」作為中央全會的議題;也是繼1996年十四屆六中全會討論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問題之後,中共決策層再一次集中探討文化課題,其戰略部署和政治意義備受關注。
2.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主要著眼於農村社會效益,以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為依託,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建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等為主體,為農村提供非營利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稱。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於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緊迫性與重要性1.1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日趨活躍,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和參與願望日益增強,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卻滯後於經濟發展,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逐漸富足的同時精神生活卻呈空虛狀態。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在逐年增加,但總量仍嚴重不足,向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偏高,質量難以保證,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不僅要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致富,還要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高素質的新農民。所以,在新形勢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保障農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權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1.2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技術先進服務型政府,體現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現實選擇十六大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成為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有效載體,通過擴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范圍,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多樣化,為農民提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多彩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既是政府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權力,推動農村文化建設順利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1.3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充分發揮文化自身價值與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共進的整體進程之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統籌協調農民對文化的不同需求,為農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文化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廣泛、持久而穩定的影響,為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2 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就及問題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了較大發展。但在建設中也存在著問題和不足:2.1 各地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差距較大雖然一些發達地區已初步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仍不盡如人意。2.2 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匱乏。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不足,尤其是專業人才嚴重匱乏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普遍性問題。同時,許多在農村從事基層文化工作的人員專業理論素質偏低,專業知識趨於老化,難以適應當前各項現代技術的需求。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自我發展的「瓶頸」。2.3 公共文化設施落後,總量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仍然存在許多空白點,很多鄉村文化站設施簡陋,有的甚至沒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2.4 公共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從體制上看,鄉鎮文化站等農村基層文化單位是財政定補的事業單位,由於資金投入不足,他們的工作目標主要是求生存,根本談不上謀發展,對公益性事業活動缺乏積極性。從機制上看,縣級和鄉鎮級文化單位由於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幹部職工缺乏動力,嚴重影響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進程。3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和任務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就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和文化部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 39.48 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約 25 億元,新建和擴建 2.67 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送書下鄉繼續實施第二期工程,向 300 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3614 個鄉鎮,每年配送價值 2000 萬元約 170 萬冊的圖書,力爭在 2010年,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4 加強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4.1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提高領導認識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各基層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為其提供政策法規等各種保障,並將此作為政府文化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核。4.2 轉換文化管理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服務能力依據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深化縣級圖書館、鄉文化站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改革。加大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大眾開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資源共享。4.3 大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保障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擴大公共財政中的文化覆蓋面,並不斷提高用於鄉鎮、特別是村級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有效降低農民參與村文化活動的成本,提高各類農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使用效益;設立專項資金,確保農村重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資金需求。4.4 積極引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根據國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使主體多元化,可以有效彌補政府公共資源及服務的不足。4.5 充分挖掘和保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但現在卻受到各種低俗、封建落後文化的侵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必須建立完善的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機制,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4.6 加快培養農村文化服務人才隊伍以提高素質和能力為重點,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培訓,積極培養農村文化骨幹;加強農村業余演出隊、業余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農家書屋、農村義務文化管理員等業余隊伍的培訓,形成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公共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支持他們創作更多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文化作品,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自我發展能力。總之,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只要其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相信它必然會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全面繁榮和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支持。
3.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紀實
加快文化發展,深化體制改革——
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新的歷史時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國電影產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則達到456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達5.32億元,創造了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從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體制改革風口浪尖的電影產業描繪了一條華麗的上升曲線,成為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的一個縮影。
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一樣,文化體制改革與改革開放相伴相生——1979年,廣州出現第一家音樂茶座,市場力量開始向傳統文化領域滲透;1988年,國務院相關部門陸續頒布文化市場管理法規,文化市場的概念得以確立;2000年,「文化產業」一詞被正式寫入中央文件……
但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束縛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釐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內的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成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試點地區和單位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06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新確定了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文化體制改革在穩步推進的基礎上,走上全面推開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任務作出全面闡述,對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
隨後,我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63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相當於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後出台的又一重要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兩個月後,拍攝了眾多「商業大片」的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上市申請獲證監會批准通過,成為內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視製作公司。雖然這是資本市場上的一件尋常事,但卻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步。
2010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加快推進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
轉變政府職能,發展文化事業——
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譜寫惠及13億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餘家博物館免費開放,18億人次農民免費看電影,農家書屋覆蓋一半行政村……這張收獲於2009年的成績單,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澆灌出累累碩果的,是黨和政府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深刻認識和對實現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並不等於把「事業」都變成「產業」。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還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黨的十六大以來,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西部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撥付專項資金,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項目。
據統計,「十一五」時期前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超過900億元,年均增幅25.28%。僅2009年,中央財政對地方各項文化工程投入總量就達30多億元。
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級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有1444座向社會免費開放;全國已有2850個公共圖書館、3223個文化館、38740個文化站;農家書屋工程自2007年實施以來,已建成農家書屋24萬個,每個書屋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種;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預計到年底,將有70多萬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將全面「掃盲」;在城市,由政府投資建設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如大劇院、音樂廳等,如今遍布全國各地。一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正在全國形成……
服務水平也在創新中不斷提升——
伴隨覆蓋面的擴大,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服務水平也在技術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中不斷提升——
在深圳,「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的出現,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
在雲南,從2009年起,農民收到了來自政府的「文化補助」。省級財政每年將按照農民人均5角錢的標准,安排文化惠農活動補助經費,用於農民的基本文化活動補助;
在浙江,全國首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指標體系的推出,讓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有了硬指標;
在貴州,因獨特的傳統竹管樂器玉屏簫笛而聞名的玉屏侗族自治縣,制定出台了貴州省首個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
……
這一過程中,人們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了發展公共文化的著力點——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
1億多進城務工人員、8億農民、13億中國人……當億萬人民都能享受文化帶來的滋養,感受文化獨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億萬人民精神狀態與文化生活的改善,才能真切生動地展示出文化中國的活力,文化的繁榮才有保證。
不久前,廣東省中山市百萬外來務工人員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廣東省「愛心電影卡」工程可以讓他們免費享受100場電影文化大餐。
同樣在這個炎熱的暑期,《義大利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繪畫書法免費教學活動、精彩的文藝演出、免費看電影……湖北省文化部門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陪伴廣大市民度過酷暑。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惠及13億人民的「文化民生」。這張常寫常新的考卷,將帶給我們新的挑戰,也必將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遵循市場規律,發展文化產業——
轉企改制讓一大批文化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文化產業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的「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實踐告訴我們,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成為關鍵。推進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跨地區跨行業兼並重組……各項改革措施有條不紊地推進。
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市兒童藝術劇團基礎上自2004年1月轉企改製成為股份制現代企業,在新的運行機制下迸發活力。轉制當年創收2163萬元,其中營業收入1568萬元,是轉制前的18倍。
繼2006年北京兒藝在雲南昆明建立全國第一個兒童劇基地後,2008年,他們與江蘇無錫廣電集團聯手,建立了「星辰兒童夢劇場」,開始實施兒童劇演出連鎖經營。2010年4月,北京兒藝與吉林省3家演藝企業聯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兒藝聯合劇院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作為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兒藝,在跨地區重組、演出院線建設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在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上取得新進展。不深化改革,就無法加快文化發展方式轉變,無法推動文化內在活力進一步迸發。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門和單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銷事業編制。地方需要轉企改制的出版單位已基本完成任務,全國近3000家新華書店已有2900多家轉企改制,需轉企改制的35家電影製片廠已全部完成任務,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完成轉企改制任務。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新增數即達106家。
轉企改制使文化單位擺脫傳統事業體制的束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轉制之後,如何進一步加快發展成為另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更高目標。
2009年8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2010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宣部、財政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鼓勵已上市的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探索建立宣傳文化部門與證券監管部門的項目信息合作機制,加強適合於創業板市場的中小文化企業項目的篩選和儲備,支持其中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4年完成規范轉制,2006年8月實現重組改制,2007年12月在國內第一家將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整體上市。2009年又變更名稱,以區域性大型出版傳媒產業集團和戰略投資者的面貌,踏上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征程。上市之後,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對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出版策劃人和職業經理人,連同他們的策劃團隊、簽約作者、有效出版資源實施規模性並購,相繼成立了萬榕(上海)書業、智品(北京)書業、萬邦(北京)書業等3家公司。除「外延式擴張」,它還按照行業規律、市場規則,對圖書產品結構做出強力調整,放大品牌效應,提高圖書產品在細分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持續穩健的「內生性增長」。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7月,作為湖北省出版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全資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8家、參股公司3家,其下屬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包括全省各市州縣84家分公司。轉企改制以來,企業總資產由21.6億元增長到81.7億元,銷售收入保持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為國家創造利稅13億元。
業界專家指出,要拓寬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必須多拳出擊。比如在演藝娛樂業、動漫遊戲業、傳媒業、網路業、影視業、出版發行業等重點文化產業選擇一批改革到位、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推動上市融資,做優做大做強。
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文化體制變革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而金融資本大量湧入,國家出台的各項政策,為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傳播先進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作為文化行政部門,採取措施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大發展大繁榮,是堅持不懈的追求:
——為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不斷從制度上作出明確規范,加強引導監管;
——打造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對部分優秀曲藝藝術實施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
——進一步改進文化產品的各類評獎、資助、獎勵機制,鼓勵多出力作,創作精品;
——對民營藝術院團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在評選表彰、演員職稱評定、社會保障、優秀劇目支持等各個方面一視同仁;
……
根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要求,各級各類文化單位努力踐行「藝術的生命力蘊含在人民群眾之中」的實踐標准,在出版發行、電影電視、演藝演出等多行業多領域,創作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產生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化藝術工作者。
針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文化管理部門會同其他部門出台了一系列規范性規定和措施——
針對一些文化企業眼睛只盯著經濟利益、唯利是圖、忽視社會責任的問題,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加強了引導和監督;
為凈化網路文化環境,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和綜合執法機構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封堵非法網路文化產品及其網站;
針對當前呈泛濫之勢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文化管理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紛紛出台針對性措施;
……
發展無止境,探索無終點。一個重視文化改革發展的國家,必定富有活力;一個文化生機勃發的民族,必將充滿希望。
4. 如何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1)完善文化管理體制。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建立黨委和政府監管國有文化資產的管理機構,實行管人管事管資產管導向相統一。
健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體制機制。健全基礎管理、內容管理、行業管理以及網路違法犯罪防範和打擊等工作聯動機制,健全網路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路輿論工作格局。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推動新聞發布制度化。嚴格新聞工作者職業資格制度,重視新型媒介運用和管理,規范傳播秩序。
(2)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繼續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對按規定轉制的重要國有傳媒企業探索實行特殊管理股制度。推動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並重組,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鼓勵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路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支持各種形式小微文化企業發展。
在堅持出版權、播出權特許經營前提下,允許製作和出版、製作和播出分開。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擴大政府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加強版權保護。健全文化產品評價體系,改革評獎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3)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4)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堅持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理順內宣外宣體制,支持重點媒體面向國內國際發展。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支持文化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積極吸收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引進有利於我國文化發展的人才、技術、經營管理經驗。切實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5. 如何理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代性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現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層面,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會公共交往、促進社會共識、培養現代公民、培育核心價值方面的積極作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需要、獲取信息的需要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各類公共文化活動,形成公共文化空間和公共文化生活,促進對社會公共價值和核心價值的認同,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在制度建設層面,一是建立法治框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種制度與程序安排,須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確立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規則與行為規范。對有關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公共組織機構、各類非營利社會組織以及市場組織,須予以不同的法律地位、法定許可權與責任,在充分發揮其各自職能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制約與限制。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和社會、市場之間的適度平衡和良性互動關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須從僅僅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逐步實現由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廣大公民共同來提供,這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之處。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麼,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各類文化主體的關系,其中包括公共文化主體和文化市場主體。三是引入競爭機制,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也須實行競爭,但競爭的條件應該對各類服務主體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現代技術運用層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數字網路技術,推進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如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數字網路化文化信息管理系統、特色資源資料庫等,以有效整合各類文化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6. 當代中國如何加強文化建設
第一,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培育文明道德風尚。進一步深入開展理想信念教育,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加強國情教育、形勢政策教育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教育,在全社會進一步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和信心。
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深入進行以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廣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積極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特別要加強和改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促進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提倡勤儉節約,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總之,要通過不懈的努力,進一步形成全社會的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礎。
第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繼續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明確政府在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職能定位,政府要切實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責任。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文化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積極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推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深化文化單位內部人事改革、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更好地促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維護和實現人民的文化權益,逐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豐富服務內容和形式,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繼續建設一批國家重大文化工程,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以重點文化工程為依託,大力推進農村和基層文化建設,突出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流動舞台車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進一步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樹立精品意識,實施精品戰略,創作和生產出更多反映時代精神、積極向上、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優秀作品。進一步完善國家文化藝術創新扶持和資助機制,支持創意性藝術創作和科研活動,鼓勵用高新技術推動文化產品的生產,增強文化產品的藝術表現力,引導創意性文藝創作健康發展。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和檔案保護工作。開展全國文化遺產普查,重點做好世界文化遺產、大遺址、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單位、重要革命歷史文物和重點革命歷史遺跡全過程保護管理,搶救和保護瀕危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快構建覆蓋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
三是進一步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大力發展文化產業。著力培育有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深化國有文化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把存量的改造、盤活與增量的創新、擴張結合起來,做大做強一批國有和國有控股的骨幹文化企業;引導各類社會資本依法進入文化產業,為各類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和平等競爭創造有利環境,促進形成一批有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實施全國文化產業服務工程,加強文化產業信息交流、產品交易、項目合作平台建設。支持對外文化貿易和外向型文化企業發展,把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轉換成為優勢文化產品,增強民族文化產品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第三,加強文化市場管理,規範文化市場秩序。進一步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建設門類齊全、服務周到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重點培育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藝術品等文化產品市場,培育和規范以網路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豐富和發展動漫演出市場。加強人才、信息、資本等文化要素市場建設。確立演出經紀人職業資格論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的管理辦法,建設演出協作網路、音像市場網路和電影院線,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健全文化市場行業組織,制定行業規范,發揮行業協會在市場協調、行業自律、服務維權等方面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快文化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為文化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保障。進一步完善連鎖網吧管理及電子游戲經營場所管理的有關政策,健全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堅持開展"掃黃打非",嚴厲打擊文化市場上的違法違規行為。
(國研室提供)
7.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於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
小題1:①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環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2分)它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全體社會成員作出道德選擇,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2分) ② 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經濟,優秀文化可以促進經濟的發展。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助於增強企業信用,規范市場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2分) ③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於政治,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分) ④社會主義榮辱觀是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有利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2分) ⑤文化是一種社會精神力量,優秀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2分) 小題1:①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其最基本的屬性是客觀性。(2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要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要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形成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推進文化科技創新,擴大文化消費。(2分) ②真理都有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相對於特定過程的,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2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可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但滿足人民文化需求還要堅持政府主導,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群眾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現代傳播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2分) 8.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希望能幫助到你~ 9. 文化體制改革著重圍繞什麼開展
文化體制改革 與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