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

發布時間:2022-12-30 19:21:09

A. 什麼是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從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出發,創新供給模式和供給機制,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有效滿足社會需求。

報告《城域開放眾創空間:創新2.0時代智慧城市建設新路徑》提出,開展基於創新2.0的開放眾創和智慧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政府2.0的服務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報告還以共享單車、導航軟體應用等案例為加快政府2.0轉型,推進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建設智慧社會進行了論述。

政府2.0通過開放數據推動各方參與眾創可以更好解決社會治理難題。比如高德、網路等商業導航移動應用,通過互聯網企業的創新應用開發和眾多司機智能手機導航應用,在整個城市空間創新了基於實時交通流量數據的交通社會化參與調控模式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又如讓綠色出行回歸城市的共享單車。共享單車正是依託物聯網、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通過企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眾創共治解決城市難題,不僅是一個商業創新、更是一個社會創新,也是「五位一體」智慧城管服務轉型的生動詮釋,更是創新2.0時代群眾路線的新探索,新網路、新數據環境下依託城域開放眾創空間構建智慧社會解決城市治理難題的一個典型樣本。

共享單車的出現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由於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缺陷、配套公共服務、相關制度與管理的缺失等原因,導致共享單車亂停亂放、人流密集地塞滿了共享單車等問題。這不是共享單車的錯,也不僅是企業的責任,更需要面向創新2.0的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側改革。

我們需要思考,城市精細化管理、制度供給和公共服務是否還存在不足與錯位,城市是為車而建還是為人而生,交通疏堵關鍵在「堵」與「限」還是在服務與管理,城市是否是人本尺度和以人為本,為人行、騎行和社會交往提供了足夠空間,政府是否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中發揮了應有作用?我們如何基於創新2.0推進開放眾創、社會共治,讓城市出行與交往空間更加美好?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2.0的服務轉型。眾創發展中的問題需要在眾創發展中去持續解決,在創新2.0時代技術、社會以及管理與制度的互動中去解決,通過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眾創和共治去解決,如同共享單車這樣的眾創所已經解決的問題一樣。在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過程中,公共服務與制度供給的完善、社會治理的精進、智慧社會的建設也絕非一日之功。推動以社會為舞台的開放眾創,需要構建面向創新2.0的「政用產學研」協同創新生態。政府在其間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實現面向創新2.0的政府2.0服務轉型。創新2.0時代的人民政府一定是城域開放眾創空間營建者、創新生態賦能者、智慧社會培育者。

B. 如何進行供給側改革(高一經濟生活)

第一,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創新創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但有助於提升供給側參與主體「質與量」,同時還對供給側模式的完善和豐富有積極意義。一方面,雙創中涌現出一波又一波活躍的市場主體,讓供給側參與主體的數量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催生出的新技術新思路,也在不斷幫助供給的改善和質量的提升。此外,創新創業所帶動的商業模式迭代,也為供給側改革不斷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打車軟體為例,在通過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給,同時還挖掘了市場中新的需求。第二,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一直以來,社會對於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在供給總量和供給分布上所存在的問題也由來已久。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在於要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堅持凡社會能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在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前提下,鼓勵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進而促進社會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讓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擴大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第三,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協同。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讓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總體成本的降低和總體效率的提升。由於生產要素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資本、人才、技術等,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領域的改革,促進要素向朝陽行業有效集聚,進而通過多領域改革的協同,讓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總的來說,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的轉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更好的推進供給側改革則需要:積極發揮創新創業體系在新動力的核心作用尋找「增量」;逐步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存量」;不斷深化促進各領域改革謀求「協同」,在「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踐行,實現社會總供需的良性互動,通過多層次多渠道提高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共同富裕。

C. 如何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增長速度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以往過度強調需求側的「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理論體系和改革路徑已難以實現適應當前國情,一方面長期以來的「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策略帶來了產能嚴重過剩,環境污染嚴重、經濟結構失衡等不良反應,另一方面,對於需求側的過度強調與干預,造成了民眾「剛需」難以被滿足的社會問題,同時對經濟調整與提振的效果也並未達到預期。
因此,這次中央財經工作會議適時對改革發展的思路和著眼點進行調整,不單單體現了決策層對於破除經濟問題積弊的決心和思路,同時也是決策層將「以人為本」理念充分融入社會經濟文化改革中的又一次體現。
「供給經濟學派」在世界上誕生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了,在相關的論述與思考比較多,而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關鍵在於:供給經濟學派如何與當前中國國情相結合,如何穩步推進供給側改革的落地。對此我有以下三點建議:
第一,完善創新創業體系。創新創業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不但有助於提升供給側參與主體「質與量」,同時還對供給側模式的完善和豐富有積極意義。一方面,雙創中涌現出一波又一波活躍的市場主體,讓供給側參與主體的數量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另一方面,創新創業催生出的新技術新思路,也在不斷幫助供給的改善和質量的提升。此外,創新創業所帶動的商業模式迭代,也為供給側改革不斷提供借鑒和參考:以打車軟體為例,在通過效率提升改善了供給,同時還挖掘了市場中新的需求。
第二,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一直以來,社會對於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在供給總量和供給分布上所存在的問題也由來已久。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破題的關鍵,在於要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堅持凡社會能辦好的,盡可能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在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前提下,鼓勵更多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進而促進社會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讓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擴大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
第三,各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協同。在我看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在改善各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讓各要素得到更充分和有效的利用,從而實現社會生產總體成本的降低和總體效率的提升。由於生產要素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資本、人才、技術等,這就需要通過不斷深化金融、教育、科研等領域的改革,促進要素向朝陽行業有效集聚,進而通過多領域改革的協同,讓供給側改革落到實處。
總的來說,從「三駕馬車」到「供給側改革」的轉變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更好的推進供給側改革則需要:積極發揮創新創業體系在新動力的核心作用尋找「增量」;逐步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優化「存量」;不斷深化促進各領域改革謀求「協同」,在「以人為本」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不斷踐行,實現社會總供需的良性互動,通過多層次多渠道提高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從而推動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增長,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實現共同富裕。

D. 公共服務領域PPP模式有哪四大突破

2016年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財金[2016]90號,以下稱「《通知》」),在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公平開展項目采購、規范項目實施、明確所有PPP項目均可「兩招並一招」四個方面取得了突破。《通知》全文及解讀如下:

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深入推進政府和
社會資本合作工作的通知
財金[2016]9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財政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財務局: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公共服務領域深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改革工作,提升我國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和效率,鞏固和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大力踐行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繼續堅持推廣PPP模式「促改革、惠民生、穩增長」的定位,切實踐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新要求,進一步推動公共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從短期平衡向中長期平衡轉變。要以改革實現公共服務供給結構調整,擴大有效供給,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質量和效率。要以改革激發社會資本活力和創造力,形成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二、進一步加大PPP模式推廣應用力度
在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可根據行業特點和成熟度,探索開展兩個「強制」試點。在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領域,項目一般有現金流,市場化程度較高,PPP模式運用較為廣泛,操作相對成熟,各地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中央財政將逐步減少並取消專項建設資金補助。在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對於有現金流、具備運營條件的項目,要「強制」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鼓勵嘗試運用PPP模式,注重項目運營,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解讀】
這是財政部首次以「強制」方式推廣PPP模式。根據《通知》的要求,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兩個公共服務領域的新建項目,要「強制」應用PPP模式;其他中央財政給予支持的公共服務領域的項目,要「強制」實施PPP模式識別論證。在「強制」的同時,對於垃圾處理、污水處理領域的PPP項目,中央財政將逐步減少並取消專項建設資金補助。這種資金支持的減少意味著,此類項目本身的經濟價值和收益情況將直接決定社會投資人是否能獲得預期收益。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做好項目篩選工作;另一方面,社會投資人也要審慎進行調研,選擇收益率可觀、現金流穩定的項目進行投資。

三、積極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參與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營造公平競爭環境,鼓勵國有控股企業、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外商投資企業等各類型企業,按同等標准、同等待遇參與PPP項目。要會同有關行業部門合理設定采購標准和條件,確保采購過程公平、公正、公開,不得以不合理的采購條件(包括設置過高或無關的資格條件,過高的保證金等)對潛在合作方實行差別待遇或歧視性待遇,著力激發和促進民間投資。對民營資本設置差別條款和歧視性條款的PPP項目,各級財政部門將不再安排資金和政策支持。
【解讀】 PPP項目的投資體量大、運營周期長,各地政府在采購社會投資人時,考慮到民營資本的投資實力和運營能力,往往設置與項目無關或對項目而言過高的資格條件,以限制民營資本的介入。這顯然與PPP模式的理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相悖,但因為沒有相應的懲罰機制,導致PPP項目中歧視民營資本的情況時有發生。根據《通知》的要求,如某一PPP項目被認定對民營資本設置了差別條款和歧視性條款,將不會獲得財政資金。這對於那些項目收入主要或全部來源於政府財政資金的項目來說無疑是致命的。這一要求將改變民營資本在PPP項目投資中的地位。然而,如何鑒別資格條件是否過高,無法參與項目投資的社會投資人如何尋求救濟,仍需要財政部給出解答。四、扎實做好項目前期論證
在充分論證項目可行性的基礎上,各級財政部門要及時會同行業主管部門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各級財政部門要聚焦公共服務領域,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財政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15〕42號)規定,確保公共資金、資產和資源優先用於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按照政府采購法相關規定擇優確定社會資本合作夥伴,切實防止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要嚴格區分公共服務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在能源、交通運輸、市政工程、農業、林業、水利、環境保護、保障性安居工程、醫療衛生、養老、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遊等公共服務領域深化PPP改革工作,依託PPP綜合信息平台,建立本地區PPP項目開發目錄。
【解讀】 究竟什麼樣的項目可以用PPP模式一直是各界爭論的話題之一。由於相關法律、政策的不健全,導致濫用PPP模式的現象時有發生。比如,開展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的目的是嚴格項目立項條件,只有在當地政府財政能力允許,項目以PPP模式開展優於以其他模式開展時,才應當採用PPP模式。然而,部分政府為了達成投資目標,按照政策要求反向進行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致使這一評估系統成為一紙空文。按照《通知》的要求,PPP項目建設要切實防止無效投資和重復建設,嚴格區分公共服務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這應當可以利用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來進行防範。此外,《通知》提出要在PPP領域引入目錄機制,只有列入目錄的項目才可進行開發,也有助於控制項目的過度開發。

五、著力規范推進項目實施
各級財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統籌論證項目合作周期、收費定價機制、投資收益水平、風險分配框架和政府補貼等因素,科學設計PPP項目實施方案,確保充分體現「風險分擔、收益共享、激勵相容」的內涵特徵,防止政府以固定回報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方式承擔過度支出責任,避免將當期政府購買服務支出代替PPP項目中長期的支出責任,規避PPP相關評價論證程序,加劇地方政府財政債務風險隱患。要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合同履約管理,確保政府和社會資本雙方權利義務對等,政府支出責任與公共服務績效掛鉤。
【解讀】
隨著國家對PPP模式的大力推薦,各地政府都在積極推廣應用。然而,部分地方仍存在對PPP模式認識不清,混淆PPP項目與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情況,在未能對PPP模式進行深入研究的情況下「大推」、「強推」PPP項目落地,導致部分PPP項目變成了「拉長版BT」項目;甚至因項目前期論證不準確,發生項目落地難、推進難等問題。背離了PPP模式的精神,嚴重影響了社會投資人對PPP模式的信任。針對各地政府以固定回報承諾、回購安排、明股實債等承諾吸引投資人的情況,《通知》明確指出此類承諾不受財政部認可,這提醒廣大投資者在投資項目時,需要聚焦在項目本身,而非政府的承諾上。
PPP項目的合法合規性是項目能否實施的前提。隨著國家對於PPP項目規范性要求的提高,勢必會淘汰一部分不符合PPP模式的項目。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囿於財政困境,急於通過PPP模式解決財政壓力,在手續不全的情況下便開展項目采購,這為項目的順利實施埋下了隱患,也增加了社會投資人在項目中的風險。在本所承辦的某PPP項目中,通過審查項目的合法合規性,發現政府未將項目納入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台作為付費的前提條件,這可能導致項目付費無法列入財政預算。在本所律師與政府方的多次協調之下,成功將此條件列入PPP項目合同,避免了社會投資人的損失。
PPP項目的實施方案對項目能否順利實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論證項目的可行性,進而實現政府和社會投資人的預期目標。PPP模式涵蓋了項目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多個階段,由於社會投資人不可能精通全部領域,無法把握可能存在的風險,導致在項目中的預期收益無法實現。在本所承辦的某PPP項目中,因政府推動項目心切,社會投資人也急於投資,在項目的計費指標、回報機制尚不確定的情況下完成了項目的采購,導致雙方意見不一,在項目磋商階段遭遇較大阻礙,經本所律師多次提示項目風險,並參與項目磋商,最終擬定了雙方均滿意的解決方案。

六、充分發揮示範項目引領作用
各級財政部門要聯合有關部門,按照「又快又實」、「能進能出」的原則,大力推動PPP示範項目規范實施。要積極為項目實施創造條件,加強示範項目定向輔導,指導項目單位科學編制實施方案,合理選擇運作方式,擇優選擇社會資本,詳細簽訂項目合同,加強項目實施監管,確保示範項目實施質量,充分發揮示範項目的引領性和帶動性。要積極做好示範項目督導工作,推動項目加快實施,在一定期限內仍不具備簽約條件的,將不再作為示範項目實施。
【解讀】 2016年10月13日,財政部公布了第三批示範項目名單。這對規范PPP項目,建立標準的、具備可行性的PPP模式起到了指導作用。這些示範項目更易落地、更具經濟價值,也更能吸引金融機構的投資。與此同時,《通知》也表明:示範項目不是「鐵飯碗」,要有進有退,對尚未完成簽約,在一定期限內仍不具備簽約條件的項目,將不再作為示範項目實施。

七、因地制宜完善管理制度機制
各級財政部門要根據財政部PPP相關制度政策,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進一步建立健全本地區推廣實施PPP模式的制度政策體系,細化對地市及縣域地區的政策指導。要結合內部職能調整,進一步整合和加強專門力量,健全機構建設,並研究建立部門間的PPP協同管理機制,進一步梳理PPP相關工作的流程環節,明確管理職責,強調按制度管理、按程序辦事。參考自MBA智庫文檔

E. 如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里,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各項經濟指標也步入中等偏上國家行列。然而,長期以來的粗放式發展,使得鋼鐵、煤炭、水泥、玻璃、石油、化工、冶煉等行業虧損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幾大行業的生產價格指數(PPI)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佔了70%—80%,從而造成我國產能嚴重過剩,這樣不僅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而且還會成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過程中的重負。與此同時,在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公共服務、社會公平等領域,也存在著瓶頸制約。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從經濟結構改革方面入手,為此,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擴大有效供給,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蹄急步穩,調結構、轉方式、治污染、壓產能、去庫存等各方面要求我們必須扎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而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破解當前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多措並舉、強力推進。

一是正確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好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做到簡政放權、放鬆管制、優化服務、釋放活力,把原來政府掌握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做大、做活市場,從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原來,政府的「有形之手」伸得過長,過多地通過政府的需求側管理,特別是通過對投資政策和貨幣金融政策的管理,來拉動經濟增長。今後,要更加突出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力量,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強行去杠桿,讓一些「空殼」企業、「僵屍」企業該破產的破產、該關門的關門、該重組的重組,有效提升市場的作用,改善供給側的發展環境。同時,政府要將自己的主要職責定位於制定好法律、法規、標准和政策,為企業和社會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環境,切實做到放管結合,充分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二是理順供給側和需求側之間的關系,促進兩側均衡發展。面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發展形勢,僅從需求側尋求突破已經很難有所建樹,只有從供給側與需求側兩方面著手,積極推進中長期的宏觀調控,才能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向縱深,才能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獲得預期的效果。在供給側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和政府投資政策。通過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務業與工業要素價格差異,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等做法有效促進供給側的發展。在需求側要努力發揮貨幣政策的作用,配合運用稅收、價格等經濟杠桿,全力解決有效內需不足的矛盾。通過適當提高工職人員工資,調整消費政策、調整限制消費的稅費政策,推行積極的就業、再就業政策等做法有效擴大內需。

三是完善創新和創業體系,大力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創新驅動保駕護航,大力開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行動,以創新促改革,以創新謀發展。推動「雙創」,要從以下幾方面著力:一是要加大新興產業投資力度,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產業,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升級發展。二是要積極推動「中國製造2025」、「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服務業、先進製造業發展。三是要完善創新創業體系,提升供給側參與主體「質與量」,豐富供給側模式。

四是大力發展公共服務業,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增加公共產品、做好公共服務,能有效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助力中國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一直以來,社會對於公共服務領域供給側改革呼聲最為強烈,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務在供給總量和供給分布上所存在的問題也由來已久。因此,要給予公共服務業發展一定的政策空間,通過採用PPP運作等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盡可能將一些公共服務領域的事情交給社會力量承擔,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務的合力。同時,在政府相關部門監管的前提下,鼓勵更多市場主體進入供給側,釋放改革紅利,進而促進社會整體公共服務水平的改善,讓多樣化的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從而擴大公共服務的受益范圍。

五是為企業發展減壓,增強企業競爭力。當前,一些企業由於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過高等原因,導致其難以維持自身正常的運轉。只有通過清理各種不合理收費;降低製造業增值稅稅率;降低社會保險費等,才能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的供給能力。尤其在當前經濟發展換擋調速、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為企業減負能直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和資本的稅後報酬,刺激勞動和資本供給的增加,進而推動潛在的產出增長。真正在供給側為企業減壓、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領域的供給側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