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廣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廣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發布時間:2022-12-22 01:38:38

① 廣州沙灣古鎮的古鎮文化

古鎮街核心區居住人口大約1萬多人,原住民佔了60%左右,這也是沙灣古鎮人文環境的一大特色。當地政府強化「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企業投入、合作經營、利益共享」的旅遊運作模式,合理實施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通過文物保護、文化傳承和環境整治三大工程,進一步發揮民間藝術在促進當地經濟生活、文化事業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建設,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廣大居民的基本文化權益,讓廣大居民分享文化發展的果實,進而形成保護民間文化、傳承民間文化、創新民間文化的良好社會風氣,共同維系原汁原味的廣府文化、民俗風情,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② 廣州中山圖書館有70年代課本嗎

廣州中山圖書館,

當然有70年代課本。

海珠中路的中原集藏品市場,

也是有的。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是廣東省級綜合性公共圖書館,是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廣東省分中心、廣東省古籍保護中心、全國圖書館聯合編目中心廣東省分中心所在地,是國級重點古籍保護單位。2018年5月被評定為國一級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創建於1912年,前身是明代羊城勝跡「南園」,後為清代廣雅書局藏書樓;1917年7月定名為廣東省立圖書館;1933年10月廣東省立圖書館並入廣州市市立中山圖書館;1950年7月廣東省立圖書館改名為廣東人民圖書館;1955年5月廣東人民圖書館與廣州市中山圖書館正式合並為廣東省中山圖書館;2002年廣東省中山圖書館更名為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

截至2017年底,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收藏普通文獻861.18萬冊(件),其中紙質文獻847.01萬冊。

願景:傳承嶺南文化精粹,發現圖書流動之美,構建均等互聯體系,引領時尚閱讀潮流,打造智慧服務生態。

使命:完善廣東省信息資源保障與協調機制,建設廣東總書庫;為全省發展提供智力支撐;著力構建覆蓋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地方基層公共圖書館提供業務輔導和交流平台,協調各系統圖書館工作;為公眾提供各種便利的信息獲取途徑和豐富的公共文化活動。

③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紀實

加快文化發展,深化體制改革——
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為新的歷史時期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事業發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國電影產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則達到456部,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達5.32億元,創造了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從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體制改革風口浪尖的電影產業描繪了一條華麗的上升曲線,成為文化體制改革成就的一個縮影。
同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教育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等一樣,文化體制改革與改革開放相伴相生——1979年,廣州出現第一家音樂茶座,市場力量開始向傳統文化領域滲透;1988年,國務院相關部門陸續頒布文化市場管理法規,文化市場的概念得以確立;2000年,「文化產業」一詞被正式寫入中央文件……
但長期以來,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把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相混淆,政府統包統攬。應該由政府主導的公益性文化事業長期投入不足,應該由市場主導的經營性文化產業長期依賴政府,束縛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釐清了兩者之間的關系,首次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
2003年6月,包括深圳在內的9個地區和35個文化單位成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試點地區和單位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
2005年年底,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2006年3月,中央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新確定了全國89個地區和170個單位作為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文化體制改革在穩步推進的基礎上,走上全面推開的新里程。
2006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對「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任務作出全面闡述,對進一步加快文化建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作出部署。
2007年11月,黨的十七大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提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
隨後,我國文化產業規模迅速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斷提高。據國家統計局的報告,2008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630億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相當於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個百分點。
2009年7月,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專項規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由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這是繼鋼鐵、汽車、紡織等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後出台的又一重要產業振興規劃,標志著文化產業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性產業。
兩個月後,拍攝了眾多「商業大片」的華誼兄弟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創業板上市申請獲證監會批准通過,成為內地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影視製作公司。雖然這是資本市場上的一件尋常事,但卻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大步。
2010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定要從戰略高度深刻認識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加快推進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開……
轉變政府職能,發展文化事業——
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譜寫惠及13億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餘家博物館免費開放,18億人次農民免費看電影,農家書屋覆蓋一半行政村……這張收獲於2009年的成績單,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澆灌出累累碩果的,是黨和政府對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深刻認識和對實現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並不等於把「事業」都變成「產業」。發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不僅需要政府加大投入,還需要政府轉變職能,由主要「辦文化」轉到「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
黨的十六大以來,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得到重視。「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大政府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西部地區,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文化建設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國家撥付專項資金,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項目。
據統計,「十一五」時期前4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總計超過900億元,年均增幅25.28%。僅2009年,中央財政對地方各項文化工程投入總量就達30多億元。
截至2009年底,全國各級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已有1444座向社會免費開放;全國已有2850個公共圖書館、3223個文化館、38740個文化站;農家書屋工程自2007年實施以來,已建成農家書屋24萬個,每個書屋可供借閱的實用圖書不少於1000冊,報刊不少於30種,電子音像製品不少於100種;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預計到年底,將有70多萬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將全面「掃盲」;在城市,由政府投資建設的綜合性文化場所,如大劇院、音樂廳等,如今遍布全國各地。一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正在全國形成……
服務水平也在創新中不斷提升——
伴隨覆蓋面的擴大,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服務水平也在技術和體制機制的創新中不斷提升——
在深圳,「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的出現,讓借書、還書如在ATM機上存取款一樣方便;
在雲南,從2009年起,農民收到了來自政府的「文化補助」。省級財政每年將按照農民人均5角錢的標准,安排文化惠農活動補助經費,用於農民的基本文化活動補助;
在浙江,全國首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評估指標體系的推出,讓文化軟實力的建設有了硬指標;
在貴州,因獨特的傳統竹管樂器玉屏簫笛而聞名的玉屏侗族自治縣,制定出台了貴州省首個地方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規;
……
這一過程中,人們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斷深化。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突出強調了發展公共文化的著力點——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著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
1億多進城務工人員、8億農民、13億中國人……當億萬人民都能享受文化帶來的滋養,感受文化獨有的魅力,文化的基石才能牢固。也只有億萬人民精神狀態與文化生活的改善,才能真切生動地展示出文化中國的活力,文化的繁榮才有保證。
不久前,廣東省中山市百萬外來務工人員得到了一個好消息,在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內,廣東省「愛心電影卡」工程可以讓他們免費享受100場電影文化大餐。
同樣在這個炎熱的暑期,《義大利烏菲齊博物館珍藏展》、繪畫書法免費教學活動、精彩的文藝演出、免費看電影……湖北省文化部門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陪伴廣大市民度過酷暑。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惠及13億人民的「文化民生」。這張常寫常新的考卷,將帶給我們新的挑戰,也必將帶給我們新的驚喜……
遵循市場規律,發展文化產業——
轉企改制讓一大批文化企業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文化產業成為各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恰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文化政策促進發展行動計劃》中指出的「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改革開放以來的一系列實踐告訴我們,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成為關鍵。推進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動跨地區跨行業兼並重組……各項改革措施有條不紊地推進。
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在原北京市兒童藝術劇團基礎上自2004年1月轉企改製成為股份制現代企業,在新的運行機制下迸發活力。轉制當年創收2163萬元,其中營業收入1568萬元,是轉制前的18倍。
繼2006年北京兒藝在雲南昆明建立全國第一個兒童劇基地後,2008年,他們與江蘇無錫廣電集團聯手,建立了「星辰兒童夢劇場」,開始實施兒童劇演出連鎖經營。2010年4月,北京兒藝與吉林省3家演藝企業聯合成立的吉林京演兒藝聯合劇院有限公司掛牌成立,標志著作為文藝院團體制改革先行者的北京兒藝,在跨地區重組、演出院線建設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的根本途徑。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才能在文化事業建設和文化產業發展上取得新進展。不深化改革,就無法加快文化發展方式轉變,無法推動文化內在活力進一步迸發。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門和單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銷事業編制。地方需要轉企改制的出版單位已基本完成任務,全國近3000家新華書店已有2900多家轉企改制,需轉企改制的35家電影製片廠已全部完成任務,204家省市電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電視劇製作機構完成轉企改制任務。轉企改制的國有文藝院團總數達228家,新增數即達106家。
轉企改制使文化單位擺脫傳統事業體制的束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轉制之後,如何進一步加快發展成為另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成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更高目標。
2009年8月,國務院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提出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鼓勵已上市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2010年3月,中國人民銀行會同中宣部、財政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支持處於成熟期、經營較為穩定的文化企業在主板市場上市;鼓勵已上市的文化企業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等再融資方式進行並購和重組;探索建立宣傳文化部門與證券監管部門的項目信息合作機制,加強適合於創業板市場的中小文化企業項目的篩選和儲備,支持其中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
北方聯合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遼寧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4年完成規范轉制,2006年8月實現重組改制,2007年12月在國內第一家將編輯業務和經營業務整體上市。2009年又變更名稱,以區域性大型出版傳媒產業集團和戰略投資者的面貌,踏上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征程。上市之後,北方聯合出版傳媒對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出版策劃人和職業經理人,連同他們的策劃團隊、簽約作者、有效出版資源實施規模性並購,相繼成立了萬榕(上海)書業、智品(北京)書業、萬邦(北京)書業等3家公司。除「外延式擴張」,它還按照行業規律、市場規則,對圖書產品結構做出強力調整,放大品牌效應,提高圖書產品在細分市場中的競爭力,實現持續穩健的「內生性增長」。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7月,作為湖北省出版行業的龍頭企業,擁有全資子公司18家、控股公司8家、參股公司3家,其下屬湖北省新華書店集團包括全省各市州縣84家分公司。轉企改制以來,企業總資產由21.6億元增長到81.7億元,銷售收入保持了每年兩位數的增長速度,為國家創造利稅13億元。
業界專家指出,要拓寬文化產業發展的融資渠道,必須多拳出擊。比如在演藝娛樂業、動漫遊戲業、傳媒業、網路業、影視業、出版發行業等重點文化產業選擇一批改革到位、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推動上市融資,做優做大做強。
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讓人們看到了文化體制變革所蘊含的巨大能量。而金融資本大量湧入,國家出台的各項政策,為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傳播先進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作為文化行政部門,採取措施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大潮中大發展大繁榮,是堅持不懈的追求:
——為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體制保障,不斷從制度上作出明確規范,加強引導監管;
——打造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對部分優秀曲藝藝術實施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
——進一步改進文化產品的各類評獎、資助、獎勵機制,鼓勵多出力作,創作精品;
——對民營藝術院團的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在評選表彰、演員職稱評定、社會保障、優秀劇目支持等各個方面一視同仁;
……
根據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要求,各級各類文化單位努力踐行「藝術的生命力蘊含在人民群眾之中」的實踐標准,在出版發行、電影電視、演藝演出等多行業多領域,創作出一大批膾炙人口的主旋律作品,產生了一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化藝術工作者。
針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文化管理部門會同其他部門出台了一系列規范性規定和措施——
針對一些文化企業眼睛只盯著經濟利益、唯利是圖、忽視社會責任的問題,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加強了引導和監督;
為凈化網路文化環境,各級文化管理部門和綜合執法機構充分利用技術手段封堵非法網路文化產品及其網站;
針對當前呈泛濫之勢的庸俗、低俗、媚俗之風,文化管理等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紛紛出台針對性措施;
……
發展無止境,探索無終點。一個重視文化改革發展的國家,必定富有活力;一個文化生機勃發的民族,必將充滿希望。

④ 廣州市圖書館的書可以在海珠區圖書館還嗎

可以還的,理由是:
為積極貫徹落實《廣州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意見》精神,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級文廣新局的大力支持下,廣州圖書館務實推進,於2010年9月成功啟動廣州地區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服務。目前,已實現廣州圖書館,白雲區圖書館、荔灣區圖書館、海珠區圖書館、南沙區圖書館、天河區圖書館、蘿崗區圖書館、黃埔區圖書館、增城市圖書館,廣州圖書館流動圖書館、從化市圖書館、花都區圖書館、越秀區圖書館、番禺區圖書館、廣州圖書館24小時自助圖書館、金花街分館、光大花園分館、石牌街分館、車陂分館、芳村花園借閱處之間的中文圖書通借通還。該項服務的成功啟動,為建設公共圖書館城域網,實現「廣佛同城」、「廣佛肇一體化」奠定良好基礎。我館將繼續大力推進通借通還項目的實施,爭取早日實現整個廣州地區公共圖書館之間通借通還的總體目標。

⑤ 海珠生態城的為新型城市化打造「樣板」

新型城市化是什麼?海珠區委書記、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姚奕生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讓住在城裡的人,早上睡覺能被鳥叫醒,晚上還能數星星。」廣州市委十屆二次全會提出,要把海珠生態城打造成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建設花城水城綠城的樣板區。今年,海珠生態城的「核心區」萬畝果園即將通過整體征地建成濕地公園;5年內,作為廣州新型城市化樣板之作的海珠生態城將初具雛形。
海珠生態城藍圖繪就
「力爭用5年左右的時間建成海珠生態城的基本框架!」在今年2月召開的廣州市委十屆二次全會上,與會者們注意到一個新亮點——海珠生態城。在這次會議的報告中,廣州市委書記萬慶良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描述未來「海珠生態城」的藍圖——圍繞打造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生態城市示範區和建設花城水城綠城的樣板區,借鑒世界生態城市的先進理念,整合海珠區現有的萬畝果園、海珠湖、新城市中軸線南段地區、琶洲地區、黃埔古村等功能區,規劃建設集會展商務、總部經濟、園林景觀、文化創意、宜居休閑等功能於一體的海珠生態城。
在規劃圖紙上,海珠生態城主要是廣州大道以東的海珠區板塊,面積佔到海珠區的一半左右。在現在的廣州,或許沒有哪一個板塊像海珠生態城一樣擁有如此優越的資源優勢、產業優勢和空間優勢。
在這里,園、林、湖、涌、江、城融為一體,萬畝果園、海珠湖、穿城而過的珠江和大小河涌為「美麗城鄉」提供了天然的注釋;在這里,以琶洲展館為載體的會展經濟形成了高端服務業強大的凝聚核;在這里,許多工業廠房搖身一變成為創意產業園,騰出了136萬平方米發展用地,原來沉重的包袱正逐步轉化為後發優勢。
有規劃專家指出,海珠生態城將是繼中新知識城、南沙新城之後,廣州在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上傾力打造的又一重點戰略區域,將成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時尚創意完美融合的重大展示平台。
「六個一」帶出生態城
建設「海珠生態城」的戰略思路可以用「六個一」來概括:一館帶動一島,一塔帶動一軸,一湖帶動一園,一村帶動一體,一廠帶動一片,一路帶動一環。
用琶洲展館帶動整個海珠島服務業、總部經濟的發展;用廣州塔「點亮」廣州新中軸線南段;用海珠湖帶動整個萬畝果園的升級保護;黃埔村、小洲村等城中村改造新模式,帶動城鄉一體化發展;T.I.T、太古倉等舊廠改造的成功範例,連片帶動提升產業、改善周邊環境;通過建設環島路,帶動環島交通、景觀、功能大提升。
「國際展都、廣州綠心、文化名區、幸福海珠」這四個關鍵詞,指明了海珠區未來5年的發展方向,海珠這個美麗的島區將迎來更華麗的轉身:依託琶洲國際商務會展區,將進一步提升總部聚集功能,將打造國際一流高端服務業聚集區;加強琶洲、敦和、大幹圍等科技園區建設,建成「智慧城區」;發展和保護好「廣州綠心」萬畝果園,將海珠打造成廣州的「中心花園」;擦亮海珠文化名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去年,琶洲被確定為廣州未來十年城市建設發展的重心,琶洲地區成為海珠區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的強大動力。今後,琶洲的目標是成為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的門戶,打造國際展都。根據規劃,琶洲地區將容納6家五星級酒店、30多座超過22層的寫字樓。目前,琶洲地區多個總部項目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設計方案國際招標,相繼動工興建。海珠區將積極爭取市的支持,加快籌備成立琶洲會展總部功能區管委會。
據了解,今年「海珠生態城」將重點完成總體規劃編制工作,並抓緊推進南洲北路東延線、環島路等重點路網建設,力爭在5年內建成海珠生態城的基本框架。
城區建設迎來「蝶變」
過去5年,是海珠區城區面貌大變樣的5年。海珠區從一個廠房、城中村林立的老城區,搖身一變成為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新中心區。未來5年,海珠生態城將建成基本框架,必然將帶來城區環境的大升級,一系列城市建設亮點正在浮出水面。
黃埔村、小洲村,通過升級改造成為「海珠名片」。近年來海珠區對「廣東第一村」黃埔古村實施選擇性保護開發和抽疏整治,改造後的黃埔古村成為城中村綜合整治模式的典範,古建築得到修繕保護,市政設施得到升級改造,旅遊經濟得到開發,集體經濟實力和全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具有嶺南水鄉特色的小洲村,經過綜合整治後,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同時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吸引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藝術名家聚集在這里居住或開設工作室,形成了遠近聞名的「藝術村」。村內各種工作室達60多家,已成為藝術家的伊甸園。
目前,海珠區正在加快黃埔古村二期綠化景觀升級改造、南城河綜合整治等工作,做好黃埔村內商業、旅遊配套設施布點,引導特色餐飲和商貿企業進駐,打造嶺南文化聚集地、展示地、體驗地。
42.2公里的環島路也將是未來「海珠生態城」的最大亮點之一,它猶如一條珍珠項鏈,將海珠區的江岸線連成一體,打造珠江後航道黃金岸線。未來,環島路將成為一條集交通、景觀、休閑、觀光功能於一體的標志性道路。通過環島游線路開發、爭取舉辦環島馬拉松或自行車等賽事,將成為廣州新名片。
據了解,目前環島路已建成16公里;在建路段12.2公里,力爭2012年完成建設;未建路段為14公里。今年,將在推進環島路沙渡路至石崗路段建設,沿線計劃增設遊艇俱樂部、水上巴士碼頭等港口設施,以及親水平台、水幕、雕塑等廣場節點。
?核心
「廣州綠心」承載 新型城市化理念
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是「重頭戲」
「海珠生態城」建設的核心是萬畝果園濕地保護建設。這片河涌縱橫、小橋流水、百果飄香的「廣州綠心」,在高密度的城市建設中顯得彌足珍貴。今年3月16日,國務院、國土資源部批准了萬畝果園「只征不轉」的特殊政策。而海珠區也不負眾望,僅用短短1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10762畝土地的征地簽約工作。
據了解,圍繞海珠生態城的建設和萬畝果園整體保護,今年海珠區要完成萬畝果園濕地一期800畝示範區、14公里綠道和石榴崗河涌升級改造工程,把萬畝果園建設成為「突出傳承廣府文化,強化嶺南水鄉特色,凸顯果林濕地生態環境」的生態城核心區、樣板區,使一年四季都能船走濕地、通江達海、看魚觀鳥、摘果賞花。
為什麼萬畝果園的保護建設對於海珠生態城、對於廣州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意義?海珠區委書記姚奕生有一番生動的比喻:「新型城市化,我理解就是讓市民既享受城市現代生活的便利,又能享受鄉村那種親近自然的生活。讓市民早上睡覺能被鳥叫醒,晚上還能數星星。」他指出,新型城市化,就是要讓老百姓「魚和熊掌兼得」。
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和廣州市委提出的走新型城市化發展道路部署,要求海珠區今後要把生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保護生態上。今年,海珠生態城建設的「重頭戲」,是做好萬畝果園一期工程。海珠區決心要把萬畝果園打造成為「全國最美麗的濕地公園之一」,讓萬畝果園一年四季有更多時間佳果飄香,能看到更多鮮花,讓越來越多市民早上被鳥叫醒,讓越來越多的市民出門就能看到小橋流水。

⑥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領導信息

陸志強,男,漢族,1965年1月生,廣東廣州人,1983年8月參加工作,1990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政法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副書記,主持行政全面工作。
1980.09--1983.08廣州市師范學校學習。1983.08--1989.06廣州市東山區東風東路小學教師。1989.06--1991.07廣州市東山區教育局團委副書記。1991.07--1993.02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1993.02--1995.07共青團廣州市東山區委副書記,華南實業總公司副總經理、雲南省瑞麗市星火總公司副總經理兼星火木地板廠廠長(掛職)。1995.07--1997.06廣州市東山區芳草工商聯合公司經理。1997.06--1998.06廣州市東山區芳草街黨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1998.06--2000.11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委書記(其間:1997.09-2000.07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函授學院97級經濟管理專業學習)。2000.11--2003.02廣州市東山區大塘街黨工委書記(其間:2000.09-2002.12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函授學院2000級政法專業學習)。2003.02—2008.12 廣州市天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2008.12- 2009.10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2009.10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局長、黨委副書記。
楊韜,男,漢族,1963年6月生,湖南平江人,1984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中山大學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人事處。
1980.09-1984.07 廣州師范學院化學系化學專業學習。1984.07-1987.07廣州師范學院化工學系學生輔導員、教師、團總支書記。1987.07-1994.03廣州市第二輕工業局團委幹事、團委副書記、書記。1994.03-1996.02共青團廣州市委聯絡部副部長、部長,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副秘書長、秘書長。1996.02-2001.10 共青團廣州市委副書記、黨組成員,廣州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2001.10-2003.07廣州市總工會副主席、黨組成員。2003.07-2007.02中共廣州市委老幹部局副局長。2007.02-2011.09中共廣州市委老幹部局局長。2011.09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黨委書記。
劉宛子,男,漢族,1957年9月生,廣東陽春人。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大學學歷,學士學位。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黨委副書記。負責黨建、計生、老乾、統戰、維穩、外事、安保、群團、扶貧工作。分管機關黨委、文化工會、團委、婦委會。
1975.12—1978.10 樂昌縣貯木場任木材檢驗員。1978.10—1982.07 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中文專業學習。1982.07—1984.07 廣州市第五中學任語文教師。1984.07—1986.02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任幹事。1986.02—1990.12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副科級幹部。1990.12—1993.02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主任科員。1993.02—1998.10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副處長、文明辦副主任。1998.10—2001.08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文明辦副主任(正處級)。2001.08—2004.03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機關黨委專職副書記(正處級)。2004.03—2008.07 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宣傳處處長。2008.07—2009.11 廣州市文化局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2009.11—2010.12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紀委書記。2010.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黨委副書記。
陳春盛,男,漢族,1961年8月生,廣東汕頭市澄海區人。1981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委員,兼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負責計劃財務、社會文化、群眾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分管計劃財務處、社會文化處。
1979.09--1981.09 廣州航務工程學校船舶機電專業學生.1981.09--1983.09交通部四航局船廠政工辦宣傳幹事、秘書。1983.09--1984.09交通部四航局船舶公司宣傳科幹事。1984.09--1988.08中共廣州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本科班學習。1988.08--1997.06交通部四航局船舶公司辦公室主任、副經理。1997.06--1999.04市政協辦公廳行政處、接待處副處長。1999.04--2000.08市政協城市建設和環境資源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其間:1999.09--2002.07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在職研究生班經濟學專業學習)。2000.08--2002.08市政協辦公廳秘書處、信息信訪處處長,兼任廣州市政協詩書畫室主任。2002.08--2003.04市政協城市建設和環境資源委員會辦公室主任。2003.04—2008.04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職副主席、黨組成員。2008.04—2009.12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張潤華,男,漢族,1960年8月生,浙江寧波人。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86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一級演員,廣東省第八、第九屆政協委員,廣東省第九屆黨代會代表。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兼任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負責市「文管辦」及「掃黃打非」辦工作、演出、電影(城市院線)、文化娛樂場所、網吧管理。分管文化市場處、執法監督處、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總隊。
1972.08—1984.08廣州歌舞團學員、演員。1984.09—1986.07北京舞蹈學院學生。1986.07—1988.01 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隊副隊長(借調)。1988.02—1995.09廣州市歌舞團舞蹈隊隊長、團長助理、副團長。1995.10—2003.07廣州歌舞團團長。2003.07—2004.09廣州市文化局藝術處處長(其間2000年9月至2002年12月中央黨校函授學院行政管理專業學習)。2004.09—2009.12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梁正祥,男,漢族,1954年6月生,廣東佛山市順德區人,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哲學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負責政策法規、新聞出版、宣教、創文等工作。分管政策法規處、新聞出版處、宣傳教育處。
1972.08---1979.09市五十二中學工人、政工組副組長、任課教師。1979.09---1981.07市教師進修學院脫產學習(中文專業)。1981.07---1983.09市七十八中學語文教師。1983.09—1985.07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理論師資班哲學專業本科脫產學習)。1985.07---1988.07市委講師團講師。1988.07---2001.03 市委宣傳部對外宣傳辦公室正科級幹部、副處級調研員、副主任(正處級)。2001.03---2006.01市委宣傳部新聞處處長。2006.01—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任天華,男,漢族,1959年6月生,山東武城人,1976年12月參加工作,199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山大學漢語語言文學專業,大學學歷,學士學位。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負責廣播電視、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科技發展、網路安全等工作。分管廣播電視處、科技網路處、廣播電視監測中心。
1983.08-1987.04 中央電視台總編輯室幹部。1987.05-1990.05廣州電視台總編輯室幹部。1990.05-1996.05廣州電視台總編輯室副主任。1995.05-1997.03 廣州電視台國際部副主任。1997.03-2001.08 廣州市廣播電視局編播業務處處長。2001.08-2004.06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廣播電視處處長。2004.06-2007.3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事業科技處處長。2007.3-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其間2007.4-2011.06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廣播電視與媒體服務部副部長)。
張友泉,男,漢族,1953年12月生,江蘇啟東人,197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2年12月參加工作,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工業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已調任市創建辦常務副主任,暫不安排具體分工。
1972.12-2004.07 歷任海軍某部戰士、正排職會計、副連職幹事、正連職幹事、副營職幹事、政治教導員、保衛科科長、保衛處處長、政治部主任(副師級)、後勤部政治委員(期間,1995年12月中山大學自學考試行政管理專業大專畢業,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中央黨校函授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2002.06就讀華中科技大學工業工程專業碩士)。2004.07-2005.07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稽查隊隊長。2005.07-2008.06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執法監督處處長。2008.06-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趙冀韜,男,漢族,1971年11月生,河南新鄭人,1988年6月參加工作,1999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學專業畢業,博士學位。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負責文物保護、文物普查、考古、博物館、紀念館及文化產業發展等工作。分管文物處、博物館處、文化產業處。
1985.09-1988.06 河南電影技術學校圖書管理專業學習。1988.06-1996.09 河南教育學院圖書管理助理館員。(其間:1988.09-1991.07 河南電大中文專業大專學習;1993.09-1996.07河南教育學院英語專業本科學習)1996.09-1999.06 鄭州大學民商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全日制脫產)。1999.06-2000.09 鄭州大學法學院講師。2000.09-2003.07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商法專業博士研究生學習。(其間:2000.09-2003.09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講師)2003.09-2006.04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副區長(副處級)(其間:2003.07-2006.09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方向博士後。)2006.04-2008.11 河南省鄭州市上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處)。2008.11- 2009.12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局長、黨委委員。
練怡,女,漢族,1955年12月生,廣東廣州人, 1973年11月參加工作,197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市紀委派駐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紀檢組組長、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紀委書記、黨委委員。負責反腐倡廉、黨風廉政建設、政風行風、紀檢、監察、審計、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分管監察室。
1973.11—1974.11廣東花縣當知青。1974.11—1976.07 廣州造紙廠技工學校讀書。1976.09—1984.07 廣州造紙廠技工學校任教。1984.09—1986.07廣州師范學院幹部專修科學習中文專業(全脫產)。1986.08-1986.09 廣州造紙廠黨委辦公室科員。1986.10—2000.09中共廣州市委組織部科員、副科級、正科級 、副處級調研員。2000.09—2004.10 廣州市文化局任組織部副部長、紀委辦公室監察室副主任 (其中:2000-2003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畢業)。2004.10-2005.07廣州市文化局專職紀委副書記。2005.07-2010.07廣州市文化局紀委專職副書記、紀委辦公室監察室主任、保衛處處長。2010.07-2010.12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監察室主任。2010.12-2011.09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紀委書記、黨委委員。2011.09至今市紀委派駐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紀檢組組長、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紀委書記、黨委委員。
黃南冰,男,漢族,1962年4月生,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1983年7月參加工作,198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總工程師、黨委委員。負責文化藝術、文藝對外交流、藝術院團管理及大中型文化設施建設工作,分管藝術處。
1979.09—1983.07廣州師范學院歷史系讀書。1983.07--1986.11廣州師范學院歷史系工作。1986.11--1995-09共青團廣州市委工作 主任、學校部長、少工委主任、機關黨委副書記、常委、組織部長、秘書長。1995.09—1996.09廣州少年宮黨支部書記。1996.09—2008.12 廣州少年宮主任、黨支部書記。2008.12—2009.11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志願者部副部長。2009.11—2011.01 第16屆亞運會組委會慶典和文化活動部副部長。2011.01至今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總工程師、黨委委員。
周憲華,男,漢族,1954年9月生,廣東汕頭市潮陽區人,1972年10月參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西南財經大學行政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巡視員,負責印刷、復制、發行及著作權保護及版權示範城市申報工作。分管印刷發行處、版權處。
1972.12-1983.10 廣州食品廠、荔灣華林工業公司工人.1983.10-1987.03 深圳電視台工作人員、記者。1987.03-1989.08 廣州電視台記者、新聞部工商組組長(期間獲記者中級職稱;參加中央電視台編輯培訓班)1989.08-1993.03 廣州電視台新聞部副主任(其間89.09-91.07 廣州師范學院新聞出版專業學習)。1993.03-1994.05 廣州電視台人事部主任。1994.05-1995.03 廣州人民電視台台長助理。1995.03-1999.02 廣州人民電台副台長、黨委委員(期間:1996.04-1998.03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系大眾傳播學專業研究生課程學習) 。1999.02-2001.07 廣州市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2001.07-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局長、黨委委員、廣州市第十一屆人大代表 (其間:2007.08-2011.03西南財經大學網路教育學院行政管理專業本科學習)。2009.12至今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巡視員。
李建英,女,漢族,1954年5月生,廣東梅州興寧人,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4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分管信息中心,協助陳春盛副局長負責社會文化工作。
1972.07-1985.02 廣州市燃料公司工人、車間副主任、黨支部副書記、指導員、宣傳科長、團委書記。1985.02-1993.02廣州市燃料總公司宣傳部副部長、組織部副部長。1993.02-1994.05 廣州市新聞出版局辦公室副主任。1994.05-2001.08 廣州市新聞出版局辦公室主任兼政治處處長。2001.08-2004.06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紀監察室主任兼機關黨委書記 (其間2003.08-2005.12 中央黨校函授學院廣東分院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習)。2004.06-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巡視員。 2009.12至今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
王麗貞,女,漢族,1955年7月生,福建晉江人,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國際政治經濟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分管辦公室。
1972.08-1975.12 廣州市曙光電影院組織宣傳員。1975.12-1985.09 廣州市演出公司辦公室、政治處、組織科科員、團委副書記。1985.09-1987.07 廣州師范大學中文系幹部專修班學員。1987.07-1994.05 廣州市文化局宣傳部、辦公室、組織部科員、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1994.05-1996.08 廣州市文化局組織部副部長。1996.08-1997.12 市委宣傳部幹部處副處長(掛職)。1997.12-2001.08 廣州市文化局宣傳部部長。2001.08-2004.12 廣州市文化局辦公室主任。2004.12-2008.01 廣州市文化局組織人事處處長。2008.01-2009.12 廣州市文化局副巡視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
李永祥,男,漢族,1954年10月生,廣東鶴山人,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90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廣州教育學院政治系畢業,大專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分管機關服務中心,協助黃南冰總工程師負責大中型文化設施建設工作。
1972.08--1973.03廣州市85中任輔導員。1973.03-1974.08廣州市第一師范學校讀書。1974.08--1978.08廣州市第30中學教師。1978.08-1981.09廣州市第105中學教師。1981.09--1988.02廣州市第11中學教師。(其間1981年7月至1984年7月在廣州教育學院政治專業業余學習)1988.02-1989.03廣州市新聞出版局科員。1989.03-1991.01廣州市新聞出版局副主任科員。1991.01-1991.04廣州市新聞出版局主任科員。1991.04-1996.12廣州市新聞出版局版權管理處副處長。1996.12-2001.08廣州市新聞出版局版權法規處處長。2001.08-2004.01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出版物市場處處長。2004.01-2009.01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辦公室主任。2009.01-2009.12 廣州市新聞出版和廣播電視局副巡視員。2009.12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
徐彬,男,漢族,1956年4月生,山東榮城人,1972年12月參加工作,1 978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南京政治學院經濟管理專業畢業,大學學歷。現任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協助陳春盛副局長、黃南冰總工程師負責大型文化活動項目工作。
1972.12—1985.06 歷任武漢軍區某通信總站學員、報務員、司務長、副連職幹事。1985.06—1986.11歷任廣州軍區某通信總站政治處宣傳股正連職幹事、股長(其間1985.07-1987.06華中師范大學政治系學習)。1986.11—1994.03 歷任廣州軍區司令部直屬工作部宣傳處副營職、正營職幹事、副團職幹事。1994.03--1998.11 廣州軍區某通信器材倉庫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正團)。1998.11--2001.03 廣州市文化局文化處副處長(其間1998.09-2002.06 南京政治學院經濟管理本科學習)。2001.03--2004.10 廣州市文化局文化處處長。2004.10--2010.07廣州市文化局藝術處處長。2010.07--2011.0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藝術處處長。2011.04至今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廣州市版權局)副巡視員。

⑦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的交通

鐵路地鐵: 廣州地鐵1號線農講所站
電車: 101、104、106
巴士:文明路總館:中山圖書館站
文德分館:文德路站
桂花分館:桂花崗站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九十年來形成了自己鮮明的辦館特色:
一、豐富的館藏典籍,以富藏地方文獻為特徵;
二、優質的讀者服務,以大面積開架、多元化服務、最大限度滿足讀者需求為標志;
三、先進的技術設備,以檢索自動化、文獻電子化、傳輸網路化,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為目標;
四、積極的文獻開發,以建立區域文獻信息中心為方向;
五、活躍的公共關系,以創造文化品牌、增值無形資產為宗旨。
為推動我省人才培養、文化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思想保證、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作出重大貢獻。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非常重視提高自動化水平,在圖書采選、編目和讀者服務等領域,均已基本實現了計算機管理;由該館承擔建立的廣東省數字圖書館(一期工程)自2002年投入運行以來,已建立目前國內最大的圖書館數字化資源庫群,其中有電子圖書40萬種,中文電子期刊論文1200萬篇,博士、碩士論文10萬篇,外文電子期刊500萬篇,以及80多個事實型、文獻型的資料庫,存儲容量達8000GB。2002年數字圖書館藏書被下載19億頁,相當於流通630多萬冊次。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還依託海量的數字化資源和良好的網路環境,積極開展網上參考咨詢服務,一年多來共解答來自全球的讀者咨詢近20萬例,遠程傳遞文獻100多萬(冊)篇,成為我國第一個實用化的省級數字圖書館。
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在圖書采選、編目和讀者服務等領域,實現了自動化管理;目前已建成共享工程廣東省分中心以及「廣東數字文化網」1個,市級基層中心21個,縣區圖書館、鄉鎮圖書館、文化站等基層中心300多個;建成擁有120萬種電子圖書,2200萬篇期刊論文,35萬篇博碩士學位論文,20萬篇學術會議論文,數十個事實型資料庫的數字化資源庫群;建立了聯合參考咨詢網,2006年解答讀者咨詢26萬例,遠程傳遞文獻86.8萬篇大力開展網上信息服務,積極為基層群眾提供優質的文獻檢索和免費遠程文獻傳遞服務。 廣東流動圖書館經中央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領導小組批准,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之一自2003年起開始啟動,截止2006年已建成39個廣東流動圖書館分館。它形成了以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為龍頭帶動和中心輻射的圖書物流和信息虛擬物流的服務網路,開創了廣東省文獻信息服務的新機制,提高了全省公共文化服務能力。2006年廣東流動圖書館作為構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三大網路之一,榮獲文化部第二屆創新獎特等獎。

⑧ 關於兩廣一帶的政策有什麼

最著名:
對廣東的改革開放,在珠海汕頭設立經濟特區,開發珠三角沿海地帶。

對廣西實行西部大開發,廣西雖數中部地區,的內在政策上並入西部,實行西部大開發。

其他:廣西作為少數民族聚居地,有一定的少數民族優待政策,在政治經濟人大代表選舉,中考高考加分上都有一定的優待。

廣東作為華僑聚居地,對華僑也有一定優待,包括在住房落實,投資辦廠,戶口轉移等各方面。

歷史上:兩廣一帶屬於西南邊陲地區,在元代曾設立土司,進行管理。清朝時期實行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閱讀全文

與廣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