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聯絡員制度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聯絡員制度

發布時間:2022-09-12 21:18:30

①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示範區意義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得到明確和加強。通過創建,各示範區普遍建立了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機制,並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評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基層設施網路建設得到加強。
三是通過示範區創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廣價值的制度設計成果,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通過實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創建帶來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對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顯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對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對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四是對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不少示範區城市把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轉變職能、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參與方式,使群眾在公共文化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② 就如何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擬定一份領導講話稿

這個是在網上搜的,可以參考一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改一下,應該就可以用了:

同志們:
在2012年的元旦即將來臨之際,我們在這里召開全省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推進會,主要任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和省委九屆十三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和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關於農村文化建設的指示精神,總結今年全省農村文化建設的成績和經驗,表彰先進,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在此,我謹代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向泰安市委、市政府,肥城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門對於會議付出的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在「百千萬」表彰活動中獲得榮譽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藉此機會,我講以下幾點意見。
一、提高認識,切實增強農村文化建設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農村文化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和難點,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對農村文化建設一貫高度重視,對加強和改進農村文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決策,要求文化建設更加關注民生需求,更加眼睛向下、重點下移,面向群眾、服務群眾,把基層文化建設提到一個更高位置,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健全服務網路,保障人民群眾的公共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深刻闡述了加快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極端重要性,強調指出:「增加農村文化服務總量,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對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省委九屆十三次全體會議也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公共文化協調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強調滿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是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求重點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深入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還對構建「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步實現一村一年一場戲,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都提出了明確要求。前不久,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的大學生圍繞農村文化建設開展了調研,指出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特別是在農村文化設施利用、有針對性地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創新文化下鄉的方式、加大農村文化隊伍培養力度、大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見和建議。姜異康書記、孫守剛部長做出重要批示,要求我們既看到成績進步,更看到差距和問題,認真調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加強工作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重大決策部署,為我們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注入了強大動力。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給的光榮任務,實現建設文化強省的宏偉目標,順應人民群眾對農村文化繁榮發展的熱切期待,都要求我們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齊心協力、發憤圖強,繼續抓住重點、發揮特點、破解難點、打造亮點,繼續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強化措施,真抓實干,切實把全省農村文化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
二、總結經驗,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文化強省總體戰略的積極推進,全省農村文化建設得到健康發展,進入快速、穩定的發展階段。各級對文化建設投入總量增多,向基層文化建設傾斜力度加大,已經建立起從省到市、縣、鄉鎮、村級基層的五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點,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設施這骨幹、以社區和鄉鎮基層文化設施為基礎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重點文化惠民工程持續推進,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文化共享工程建立起互聯網和衛星雙重覆蓋到村的傳輸網路,我省成為全國唯一的「示範省」,並榮獲「文化部創新獎」和「國家十大文化創新工程獎」。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全省每年舉辦各類社區文藝匯演4萬多場,3400多個規模較大的文化廣場每年舉辦各類文藝演出5萬多場,國有文藝院團每年送戲下鄉演出1.3萬余場,有效豐富活躍了基層群眾文化生活。全省各地立足實際,積極探索,創造了許多農村文化建設的好經驗、好路子。比如,泰安肥城市農村文化志願者遞進培養的經驗,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經驗,煙台市堅持以人為本、強化城鄉公共文化普惠共享的經驗,威海市加強農村文化大院規范化建設與服務的經驗,濰坊諸城市構建「兩公里文化服務圈」的經驗,濟南市濟陽縣送戲下鄉、繁榮農村文化生活的經驗,等等,這些都很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大力推廣。綜合各地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探索,我感到最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堅持公益性為主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現階段,我們界定的基本文化需求主要包括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加公共文化活動等。這些基本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群眾必須得到保障的基本文化權益。基本文化權益具有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民性等屬性。在現階段經濟社會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應當由政府來保障、由政府提供免費,或是低於成本、收費很少的公共文化服務,已經成為共識。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深入基層進行公益性演出,把文化服務直接送到百姓中間,這些公益性的演出惠及了更多城鄉群眾,發揮了重要的影響力和輻射力。與此同時,很多基層文化單位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提高內部管理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在文化惠民的同時,給自身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面向基層找對了市場,靈活的體制順應了市場,連出好戲贏得了市場。
第二,堅持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在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文化服務的過程中,尤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政府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年來,各級黨委和政府優先安排涉及農村和基層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在政策支持、財政投入、組織領導等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同時,各地各部門注重完善相關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形成政府主導、多元投入、共建共享的良性機制,形成城鄉共建、企鄉共建的良好局面,形成有利於基層文化建設長遠發展的重要補充。
第三,堅持文化建設與群眾生產生活相結合。基層文化建設只有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聯系,根基才更加牢固。在多年基層文化建設中,有的地方把文化建設與農村精神文明創建結合起來,有的把學科學、學技術與學文化結合起來,有的把文化活動與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在寓教於樂中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道德素質、增強市場觀念、掌握致富本領,並運用到日常的生產生活當中去,大大拓展了基層文化的內容,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四,堅持重點示範與建立機制相結合。多年來,各地各部門重視發揮重點活動的示範帶動作用,充分調動城市優秀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向農村傾斜,創造了許多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文化惠民的覆蓋面大大增強,受到了基層群眾的熱烈歡迎,擴大了高質量文化產品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很好的導向示範作用。同時,讓基層文化建設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除了靠重點帶動、面上鋪開之外,更要依靠制度來保障,通過有針對性的、具體的工作機制保證基層文化建設的長期化、規范化。
第五,堅持硬體建設和管理服務相結合。文化設施是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載體和平台。搞基層文化建設,必須抓好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硬體條件。當然,光靠硬體建設這「一手」是遠遠不夠的,隨著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管理服務的課題更加凸顯出來。只有堅持一手抓硬體建設,一手抓軟體管理,才能提高基層文化工作的質量和效率。這些年,很多地方、部門重視創新改進文化服務手段,創新載體、創新抓手,想出許多實招、巧招,發揮了很好作用。
以上五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還是初步的,仍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在實踐中繼續摸索、繼續積累、繼續完善,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工作的思路和內容,不斷提升對農村文化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更好地推動農村文化的繁榮發展。
三、突出重點,切實把明年農村文化建設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動文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年。全省文化系統要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這條文化建設的主線,深刻把握建設文化強省這一文化建設的主題,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按照省委、省政府關於文化建設的總體部署,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明年和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把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作為基本方向,抓住關鍵環節,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縮小城鄉文化建設差距,推動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取得新突破。重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狠下功夫:
第一,堅持統籌兼顧,努力在科學規劃和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上狠下功夫。加快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的全面覆蓋,是今後一個時期文化建設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長遠、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加大投入,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布局。一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把規劃好、建設好、管理好、使用好公共文化設施服務網路作為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內容,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納入黨政幹部考核指標。特別要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規范化管理,突出目標量化、分解責任,制訂縣級文化單位、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服務規范,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指標體系和績效考核體系,確保各項任務目標的實現。二要科學規劃和建設。按照省「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思路,設定目標,科學布局,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和幫扶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三要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按照擴大覆蓋、消除盲點、提高標准、完善服務、改進管理的要求,大力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數字圖書館建設工程、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工程、城鄉基層閱報欄(屏),鄉鎮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村文化大院等基層文化設施建設。要大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示範區、示範基地、示範項目建設,確保明年取得更大突破。要圍繞打造「15—20分鍾」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圈,制定實施方案,明年就要推出首批500個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圈。要進一步做好免費開放工作,不斷拓展免費開放的范圍,提升免費開放的標准,完善免費開放的機制,優化免費開放的服務。要積極探索流動文化設施建設,在貧困地區和地廣人稀需要進行流動服務的地方,配備多功能流動文化車,開展靈活、多樣、方便的流動文化服務。四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互聯互通。堅持建設與管理並重,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發揮不同部門文化資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的作用,建立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運行機制,推動城鄉公共文化設施擴展功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不斷提高使用效能。
第二,堅持資源共享,努力在擴大農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上狠下功夫。促進文化資源向農村合理流動,是縮小城鄉文化差距、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必須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多提供適合農民群眾實際需要、對生產生活有指導作用的文化產品,多開展農民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文化活動,著力豐富農民群眾文化生活,擴大基本文化服務覆蓋面。一要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堅持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便捷長效原則,貼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打造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建立點面結合、上下聯動的群眾文化活動長效機制,推動農村群眾性文化活動持續開展。深入開展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吸引農民群眾參與,豐富農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深入組織開展讀書日、讀書月、讀書節等全民閱讀活動,鼓勵社會各界開展捐贈助讀行動,著力解決農村未成年人的基本閱讀需求。要藉助明年第二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契機,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同時依託這些優秀傳統資源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發展文化產業。二要建立向基層群眾「送」文化的長效機制。根據時代特點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教文體法律衛生「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面向基層的公益性文化活動制度化、經常化,建立健全「送」文化的長效機制。鼓勵和組織專業文化工作者深入農村開展群眾性文化培訓、輔導、講座和展演、展示等文化服務,引導和培育各種形式的自辦文化,增強農村文化的造血功能,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三要切實滿足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需求。加強對農民工的文化關懷,盡快把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服務機制。針對農民工流動性大的特點,以城市社區為載體,將農民工納入社區管理范圍,融入社區文化生活。深入研究農民工的需求特點,引導、支持和鼓勵社區、企業積極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切實維護和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
第三,實行以城帶鄉,努力在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上狠下功夫。目前,我們總體上已經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以城帶鄉,拓寬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是破除城鄉文化二元結構、實現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要充分發揮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完善城鄉文化幫扶機制。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要建立和完善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動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群眾團體廣泛開展城鄉文化共建活動,採取捐贈設備器材和文化產品,開展業務合作、人員培訓、工作指導等多種形式,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二要打造農村文化傳播平台。突出農村文化建設的內容,大力推進優秀文化藝術宣傳推介工程。採取在國家、省級重點新聞媒體、新聞網站開辟專欄、專題、專門頻道,在公共文化場所開辟專門陣地等方式,大力宣傳推介我省農村優秀文化藝術作品、優秀文藝工作者、文化工作先進典型和重大文化活動。辦好《大眾日報》「大眾文化」專刊、山東衛視「綜藝.十藝節」欄目,與《中國文化報》聯辦「藝彩山東」專刊,與山東廣電網路公司合作創辦「山東文化」專題。組織開展重點劇目宣傳推介活動,與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山東電視台合作,辦好「迎十藝」山東省優秀創作劇目展播。三要創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要把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從試點走向普及,為農民群眾提供優質數字資源。要積極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特別是要大力培養更多的庄戶劇團,盡快完成一村一年一場戲的目標。要大力實施公共文化輔導工程,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第四,加強投入保障,努力在發揮公共財政對農村文化建設支撐作用上狠下功夫。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健全政府投入機制,是推動農村文化建設、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根本保障。中央《決定》和省委《意見》中包含很多含金量很高的利好政策,希望各市文化部門一定要抓緊梳理研究,結合實際,列出清單,項目化、工程化,變成強有力的工作載體。一是在文化事業投入方面,建立健全同財政收入相匹配、同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相適應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機制,保證財政對公共文化建設投入的增長幅度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主要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項目、公益性文化活動納入公共財政經常性預算,等等,都需要大家深入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二是2012年起,全省財政文化事業經費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各級政府要安排資金用於支持文化事業發展、文藝創作生產和農村文化建設,提高各級彩票公益金用於文化事業比重,保證一定數量的轉移支付資金用於鄉鎮和村文化建設,等等,希望各級盡快列出單子,積極爭取,搞好對接,確保各項政策落實到位。三是省委《意見》提出「引導和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及個人捐贈和興辦公益性文化事業,制定並落實好相關優惠政策」,也需要我們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四是在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支持性、扶持性政策更多更具體。對這些政策,要逐條加以梳理研究,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變成可操作的項目,積極爭取,用足用活用好。希望各市積極主動地做好工作,不等不靠,不要等人家上門,要主動上門,爭取各方面的支持,匯聚更多的資源,促進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志們,農村文化發展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省委省政府殷切期望,人民群眾熱切期待。讓我們以更加昂揚的風貌,更加積極的作為,抓住機遇,開拓創新,不辱使命,再接再厲,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向一個新水平,為文化強省建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謝謝大家。

③ 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高全社會文明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及其保障活動。

本條例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第三條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基層為重點,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結合本省實際,制定並適時調整本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促進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享;文化旅遊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

文化旅遊、新聞出版、廣播電視主管部門根據其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教育、體育、科學技術、衛生健康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文聯、社科聯等群團組織和有關社會組織應當結合各自工作實際,做好公共文化服務相關工作。第六條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職責負責本轄區內公共文化設施的日常管理,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

村(居)民委員會負責村(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有關管理工作,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協助政府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公共文化資源整合,創新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運行機制,建設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鼓勵和支持各級公共文化機構等通過聯合主辦、聯合承辦、聯合發布等形式,參加長三角地區和所在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務合作,實現公共文化設施網路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推動一體化發展。第二章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根據國家和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和結構、環境條件、文化特色以及公共文化事業發展需要,合理確定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設施的種類、數量、規模和布局,形成場館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相結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下列規定,規劃建設符合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標準的公共文化設施:

(一)設區的市應當建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劇院、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中心、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等設施;

(二)縣(市)應當建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劇場、公共體育場館、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閱報欄、電子閱報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等設施,有條件的建設博物館、美術館等設施;

(三)市轄區應當建設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全民健身中心、公共閱報欄、電子閱報屏等設施,根據實際需要建設體育場館、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等設施;

(四)鄉鎮(街道)應當依託綜合文化站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並建有體育健身設施;

(五)整合在村(社區)的文化活動室、農家(職工)書屋、閑置校園等資源,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並建有體育健身設施。

有條件的地區應當提高公共文化設施標准,建設工人文化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青少年宮、有關通信網路基礎設施等。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在人員流動量較大的公共場所、務工人員較為集中的區域以及留守婦女兒童較為集中的農村地區,配備必要的公共文化設施。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應當按照要求整合現有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④ 中山市總分館服務體系的看法感受以及建議

摘要 廣東省中山市以共享為理念,將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建設作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和創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重要抓手,形成了以縱橫結合、暢通體制內外資源為特點的模式,有效擴展了圖書館、文化館的服務陣地和服務資源,推動優質服務向基層延伸。

⑤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

鄉鎮如何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最新相關信息參考
新余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工作規劃(2013—2015年)
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是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文化部、財政部「十二五」期間共同開展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扎實有效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通過兩年努力,成功創建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對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中部)創建標准》,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工作規劃。
一、創建基礎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顯著改善,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著力轉變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全市經濟社會實現了又好又快發展,為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奠定了堅實基礎。2013年,預計全市完成生產總值835億元,增長4% ;財政總收入119.8 億元,增長2.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84.5億元,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3億元,增長3%;固定資產投資704億元,增長5%。
(二)文化設施網路日益完善。「十一五」以來,全市按照高起點、高標準的要求,共投入30多億元,加強了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建成了市體育中心、市文化活動中心、市文化中心、分宜縣藝術中心、新余市影劇院等一批大型文化設施,興建了30多個文化廣場,修繕了傅抱石紀念館、羅坊會議紀念館等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設施網路日益完善,已經形成了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文化設施網路。
(三)文藝創作百花齊放。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和藝術團體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戲劇、歌曲、舞蹈、美術等各個文藝領域大膽探索,打造了一批思想內涵深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精品,文藝創作空前繁榮。近五年來,共有1100多件(幅)作品獲省部級以上獎項。
(四)文化服務豐富多彩。按照「多元主導、群眾參與」的思路,多領域、多形式、多主題開展文化服務活動,組織開展了抱石文化藝術節、天工文化藝術節、蜜桔文化節、葡萄文化節、少兒藝術節、歌手大賽、少兒藝術大賽、書畫展等一系列群眾文化活動,極大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同時,加快推進文化資源共享,不斷拓寬公共圖書服務領域;積極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解決農民群眾看電影難、看戲難、開展文化活動難的問題。
(五)農村文化活動各具特色。按照「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優勢,發展形成了一批採茶、戲曲、舞龍舞獅等農村特色文化村,打造了夏布刺綉、紅色旅遊等特色文化產業。
(六)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按照積極穩妥、循序漸進的原則,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改制,積極探索發展個人放映隊、「影企聯姻」、「影政聯姻」、「影民聯姻」等農村電影放映新模式,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完成了市歌舞劇院體制改革,實行了轉企改制,其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正在深入推進。全市文化體制改革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榮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市稱號。
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雖然取得了良好成效,但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要求還有差距,主要存在社會文化團體發育不夠成熟、文化人才隊伍不夠健全、公共文化設施管理水平不高、公共文化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需要在創建工作中切實予以解決,確保創建工作取得實效。
二、創建示範區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以基層特別是農村為重點,以提高服務效能為根本,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圍繞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打造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落實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保障群眾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基本權益。針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扎實開展制度設計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政策措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構建和諧富裕文明新余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機構為骨幹,通過多部門協調聯動和政策配套,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共同參與示範區創建工作,努力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格局。
2.保障權益,多元發展。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不同城鄉居民群體的全面覆蓋,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逐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注重對民間文化藝術的培育、扶持和發展,加大精品創作力度,加強文化交流,保護文化特色,促進文化的多樣性發展。
3.統籌城鄉,突出基層。堅持城鄉、區域間文化統籌發展,通過以城帶鄉、城鄉互動、示範引導和輻射帶動,加強部門協調,推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實現工作重心和資源的下移,強化對偏遠地區的文化扶持,加快農村文化建設,推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
4.重在普及,便民惠民。加大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不求大,重便民,使廣大群眾能夠就近方便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以公共文化機構和設施為陣地,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擴大活動的覆蓋面和群眾的參與面,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5、全面達標,重點突破。對照《創建標准》,通過兩年努力,使各項創建指標全面達標,整體推進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同時,結合制度設計研究,針對全市公共文化服務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充分發揮理論引領和專家學者的指導作用,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建立一套破解問題和矛盾的有效制度和政策,形成本地亮點和區域示範。
(三)總體目標。到2015年,全面完成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各項工作任務,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創建標准。建成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內容日益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在省內外有影響,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措施到位,公共文化服務制度體系健全,城鄉居民能夠較為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務,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大幅度提升。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行高效、均衡覆蓋、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使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達到「全省領先、中部示範」的目標。
新余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指標
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
對照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標准(中部),共有33項內容、72個指標。目前,全市已有24個指標達到創建優秀標准,48個指標未達到優秀標准。按照「全面達標,重點突破」的要求,用兩年時間,通過建設「四大體系」,使全市各項指標全面達到或超過創建標准,真正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廣覆蓋、高效能。
(一)建設公共文化設施網路體系。對全市現有的四級公共文化設施進行提檔升級,構建設施更加完善、功能更加齊全、服務更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一是推進市級重點文化工程建設。加快推進市圖書館、市博物館、市美術館、市群藝館內部裝飾工程和傅抱石紀念館改造提升工程,確保2014年10月底前投入使用。所有公共文化服務場館要求設施完善、布局合理、方便群眾參加活動。根據服務人口等制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規劃,每千人佔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面積達到全省先進水平。按照全市公益性文化設施標准劃撥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等建設用地。公共文化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二是加快圖書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服務升級。市、縣兩級3個圖書館全部達到部頒二級館標准;公共圖書館藏書人均1冊以上;市、縣兩級圖書館平均每冊藏書年流通率0.8 次以上;人均年增新書0.04冊次以上;人均到館次數0.4次以上。市群眾藝術館、分宜縣文化館達到部頒一級館標准。異地新建或就地擴建渝水區文化館,增加場地面積和服務設施,建築面積達到2000平方米以上,各項指標達到部頒三級館標准,爭創部頒二級館。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配置標準的公共電子閱覽室。重點在場館利用率、藏書流通率和服務質量等方面有新提升。三是實施「一鄉一站一戲台」工程,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設。實現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覆蓋,面積全部達到300平方米,每個鄉鎮建設一個公共戲台,舉辦大型公共文化活動。90%的鄉鎮(街道)建有單獨設置的綜合文化站,80%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基層服務點),其他設備配置、活動開展、人員配備、綜合管理等達到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和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制定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准》的要求。四是實施「一村(社區)一室一廣場」工程,加強村(社區)文體活動室建設。村(社區)文體活動室設置率達到100%,實現全覆蓋。80%的行政村(社區)建設面積不少於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動室,建設一個面積不少於3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每個文化活動室都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行政村全部建立農家書屋,藏書2000冊以上。
(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一是實施「公共文化下基層」行動。以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面向農村,實現重心下移、資源下移、服務下移。將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送圖書下鄉、農民自辦活動等納入政府民生工程。鼓勵各級各類學校與社區開展「文化結親」活動,推動「校園文化進社區」。縣(區)要深入開展「一鄉一特色」文化品牌活動,每個鄉鎮(街道)要有一項特色文化活動,鼓勵舉辦各類農民文化藝術節和文體賽事活動。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至少看1場電影,每年看3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5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群眾參與率達到全省先進水平,人均參加文體活動時間每周不於5小時。二是全面推行免費開放並實行服務標准化。出台文件支持鼓勵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免費開放並落實免費開放經費,全市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目錄並對外公示。注重提高服務質量,滿足市民需求,全市形成3個以上品牌服務項目。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個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個小時。市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提供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的內容並對外公示,鼓勵其他國有文化單位、教育機構等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各類公共場所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便利。三是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市、縣(區)圖書館以總分館等多種形式形成服務體系,在現有基礎上拓寬城市圖書館聯盟工程,組織實施第二期工程,到2015年,市、縣(區)圖書館全面實現通借通還。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具有數字資源提供能力和遠程服務能力。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每個館配備一台以上流動服務車。市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於36次,市群藝館、縣文化館每個館每年分別組織流動演出15場以上、流動展覽12場以上。四是推進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做到縣縣有支中心、鄉鄉有基層服務點,實現「村村通」,形成市分中心、縣支中心、鄉村基層服務點構成的覆蓋城鄉的數字文化服務網路,每周活動不少於一次,並且有專人管理,規章制度、服務記錄健全。2014年實施市圖書館數字圖書館建設試點工作。基層群眾可通過基層服務點等多種方式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等的資源服務。2014年9月前,市、縣(區)兩級文化館、圖書館網站全部建成。同時,依託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和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市級建設2個以上地方特色數字資源庫,市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20TB,縣級圖書館可用數字資源不低於3TB。建成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文化館。五是統籌整合公共文化資源,建設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以示範區建設為平台,統籌規劃和建設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和項目有效整合,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共建共享。將農村農家書屋、黨員遠程教育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實現「五位一體」,依託鄉鎮(街道)文化站和村(社區)文化活動室,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逐步實施行政事業單位、學校、企業的體育場館向公眾開放,將部分農村學校合並後閑置校舍和基層站所閑置場所用於文化建設。向社會開放體育場館和健身場地,配備必要的健身設備,並在鄉鎮(街道)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涉及教育、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等部門的工作內容,要達到中央關於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相關政策要求,並取得顯著成績。六是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制定出台《新余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推行政府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各級公共文化服務單位每年要拿出一定比例的公共文化產品面向社會機構進行購買,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定向資助、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鼓勵各類文化企業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實現政府主導下的供給主體和供給方式多元化。七是加大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力度。針對農民工、老年人、少年兒童、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有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在硬體方面,市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要免費或優惠向農民工、老人、少年兒童和殘疾人開放,要設置方便殘障人士的設施。市、縣(區)圖書館要設立視障閱讀區,配備設備和盲文讀物。在活動和培訓方面,市、縣(區)文化館要經常性組織上述特殊群體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要突出抓好農民工文化建設,保障農民工文化活動常態化開展,建立政府主導、企業共建、社會參與的農民工文化工作機制。每個文化館、圖書館都要形成1-2項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市、縣(區)每年開展面向農民工的免費文化培訓分別不少於12場和8場。全市工會系統形成1-2個面向農民工的特色服務項目。重點抓好市圖書館分館建設工作,把賽維、新鋼、電工廠社區、暨陽社區、盛德社區、鋼絲廠社區圖書館建成服務農民工的示範項目,並逐步納入借閱「一卡通」工程,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農民工文化資源,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和娛樂活動。
(三)建設公共文化人才隊伍體系。一是配齊配強基層文化專干。全市每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要達到3名以上,實行專干專用。每個行政村和社區至少有1 名財政補貼的文化管理員(文化指導員)。城市社區設有公共文化服務崗位。二是確保文化單位業務人員比例。大力支持文化事業單位採取公開招考、引進人才等形式充實文化業務人員。到2015年,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70%,縣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低於80%。三是促進社會文化團體的培育和壯大。大力培育社會文化團體和群眾性文藝團隊,充分發揮社區居民中文化能人和文化熱心人的作用,牽頭組建民營文藝團隊。鼓勵農民自辦文化活動。開展「十佳社會文化團體」、「十佳文化品牌」、「十佳文化廣場」等評選活動。到2015年,每個社區、村業余文藝團隊不少於2支,並能經常性開展活動。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制定出台加強全市文化服務志願者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制度,做到有制度、有項目、有隊伍、有成效。市、縣(區)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都要制定文化志願者工作制度,設立志願者崗位,形成志願服務常態化機制。到2014年底,市級文化志願者隊伍達到2000人,縣級文化志願者隊伍達到1000人。五是加大文化工作者隊伍培訓力度。制定出台《新余市文化工作者五年培訓規劃》,確保縣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縣、鄉、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全國基層文化隊伍遠程網路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80個課時。六是加強高端文化人才的引進和使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引進政策,每年邀請部分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名人來新余開展文化講座、指導文藝精品創作、文化交流等活動,提升新余文化品味和檔次。
(四)建設公共文化績效評估體系。建立並實施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制度。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成效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和領導幹部的考核體系。建立起政府、文化和財政部門、公共文化機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考核機制。一是建立縣(區)和鄉鎮(街道)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實行文化工作目標責任管理制,將服務農村、服務基層情況和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考核指標。二是建立市、縣(區)文化行政部門公共文化服務工作考核機制。對文化行政部門的運行管理、功能實現、服務模式和服務效果等進行考核評價。規範文化行政部門的行政服務和運行管理,充分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提升服務質量、工作效率和群眾滿意度。三是制定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服務標准。市、縣(區)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和美術館都要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和各界群眾參
與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運營的公眾參與制度,引入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根據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項目。規范服務內容和服務標准,促進服務上水平,提高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四是建立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市、縣(區)要制定重大文化項目工作目標考核辦法,對重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精品工程和大型文藝演出等要實行考核制度,實行目標責任制,抓好前期審查、過程檢查、完成驗收等環節,規范重大文化項目管理,保障城鄉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權益。五是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制定出台《新余市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意見》,建立農村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深入開展送電影下鄉、送戲下鄉、送圖書下鄉活動,動員社會力量支持農村文化建設,建立城市對農村文化的援助機制,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

⑥ 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公共文化服務發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全民文明素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市保障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以及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活動。第三條保障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協調、效能優先的原則,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促進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和傳播。第四條市和區人民政府統一領導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提供多樣化公共文化服務。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結合本市實際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並調整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相關單位應當按照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第六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統籌、協調、指導、推動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市和區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的具體職責。第七條市和區文化主管部門、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發展改革、教育、科技、財政、規劃、建設、體育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八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布局,在服務提供、人員配備、資金使用等方面加強對城鄉基層公共文化建設的扶持,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鼓勵和支持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第十條本市加強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跨區域文化交流,創建區域公共文化品牌,促進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

本市積極推進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協同發展。第二章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第十一條市和區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目錄及有關信息予以公布。

本條例所稱公共文化設施,是指用於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建築物、場地和設備,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職工)書屋、城市書吧、公共閱報欄(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等。第十二條市文化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和結構、環境條件、文化特色以及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編制天津市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並徵求公眾意見,報市人民政府審批後實施。第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合理確定公共文化設施的種類、數量、規模以及布局,並符合以下規定:

(一)市人民政府應當建有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公共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社會服務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

(二)區人民政府應當建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公共體育場、全民健身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區人民政府建設博物館、美術館等或者綜合性公共文化設施。

(三)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設置鄉鎮(街道)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應當設置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第十四條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用地,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並依照法定程序審批。

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標准,規劃和建設配套的公共文化設施。第十五條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遵循服務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眾參與且易於疏散的原則,符合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和特點,並在公共文化設施專項規劃中予以明確。

⑦ 蘇州市公共文化服務辦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保障公眾基本文化權益,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公共文化服務的參與、保障和監督管理,適用本辦法。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主管部門和社會力量向公眾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
本辦法所稱公共文化設施包括用於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紀念館、劇院、戲台、科技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社區(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含農家書屋)、文化廣場、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設施(有線電視網路)、城鄉閱報欄(屏)、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以及與公共文化服務相關的其他場地、建築物和設備。第四條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協調、方便群眾的方針,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制定符合本地實際需要的公共文化發展規劃,並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第六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具體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有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七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第二章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公眾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
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狀況和公眾實際需求制定、公布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和標准,並適時調整。第九條政府興辦的各類公共文化設施逐步實行免費開放。
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的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免費或者優惠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第十條公共文化設施的開放不得少於國家規定的最低時限。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在國家法定節假日和學校寒暑假期間應當適當延長公共文化設施的開放時間,並增設相應的文化服務項目。第十一條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向公眾公示服務內容、免費服務項目和開放時間。因特殊原因需要改變公共文化服務事項的,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提前三日公布。第十二條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完善服務條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務規范,完善年度報告和信息公開、公眾監督等基本制度,並向所在地文化等主管部門備案。第十三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建設納入城鄉信息化建設規劃,為公眾提供方便快捷的數字文化服務。
公共文化設施管理單位應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公共文化信息資源的公開和共享,增強文化信息資源的傳輸、存儲、供給和遠程服務等能力。第十四條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鎮人民政府應當保障社區(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提供文藝演出、作品創作、書報閱讀、展覽展示、影視放映、上網服務、文化講座、科學普及和體育健身等公益性服務項目。第十五條市、縣級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主管部門、鎮人民政府應當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和外來務工人員等群體提供有針對性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在工地、廠區、集中住宿區、醫院、養老院、社會福利院、監獄等區域和場所建設公共文化設施,並實行免費開放。第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引導、鼓勵和支持公眾開展健康有益的公共文化活動,推動社區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村落文化和家庭文化等群眾性文化發展。
文化等主管部門應當依據各自職責,為自行組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和群眾性文化團隊提供資金、人才和活動場所等方面的支持。
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體育館、專業院團和學校等單位應當通過輔導、交流和培訓等形式,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業務指導。第三章公共文化設施建設

⑧ 公共文化示範區怎樣發揮示範作用

2011年,文化部、財政部啟動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工作。截至目前,累計已有120座城市建成或將建成國家公共文化示範區,各地都探索出了諸多有益經驗。采訪中記者發現,這些經驗還有待進一步推廣,多地經驗需要充分地交流和對比。示範區的「示範」作用如何充分體現,成為當下一個普遍關注的話題。

信息觸網,資源更好共享

各地間的經驗交流不可少,互聯網時代,能否有一個經驗聚合的平台,讓各地在學習時,能夠進行線上搜索,進行多方面對比和甄選,然後找到最合適的經驗去復制學習呢?華東師范大學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剛說,建立一個能「保存過去、指導現在、創新未來」的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至關重要。

經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同意並指導,浙江嘉興掛牌正式發起成立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文獻信息中心並牽頭成立示範區圖書館聯盟。「示範區文獻信息中心就是要搭建平台、建立機制,推動各示範區創建特色文獻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並在此基礎上實現共建共享、互鑒互學、互促共進,為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示範區創建工作的研究與實踐提供基礎文獻資源,為各地提供經驗借鑒,為示範區城市開展交流協作提供平台。」嘉興市文廣新局副局長陳雲飛說,「目前,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已建成試運行;文獻信息中心共收到101個示範區的3510件文獻、106個示範項目的910件文獻。」

「各城市在探索和實踐的每個過程,都產生了大量信息,無論是教訓還是經驗,都是十分有價值的。從程序到內容,全面詳實的數據能讓示範區更好地發揮示範作用。」金武剛說,在示範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平台上,各地就能方便快捷地將全國的信息「一網打盡」,繼而找到各類「最適合自己」的經驗,實現學習效益最大化。

⑨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制定本法。第二條本法所稱公共文化服務,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參與,以滿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設施、文化產品、文化活動以及其他相關服務。第三條公共文化服務應當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應當按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支持優秀公共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豐富公共文化服務內容。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第五條國務院根據公民基本文化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並調整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結合當地實際需求、財政能力和文化特色,制定並調整本行政區域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第六條國務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指導、協調、推動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的統籌協調,推動實現共建共享。第七條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新聞出版廣電主管部門依照本法和國務院規定的職責負責全國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新聞出版廣電主管部門根據其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八條國家扶助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協調發展。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相應的公共文化服務。第十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第十一條國家鼓勵和支持發揮科技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作用,推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傳播技術,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第十二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第十三條國家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

對在公共文化服務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第十四條本法所稱公共文化設施是指用於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建築物、場地和設備,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職工)書屋、公共閱報欄(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目錄及有關信息予以公布。第十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納入本級城鄉規劃,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省級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狀況、環境條件、文化特色,合理確定公共文化設施的種類、數量、規模以及布局,形成場館服務、流動服務和數字服務相結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公共文化設施的選址,應當徵求公眾意見,符合公共文化設施的功能和特點,有利於發揮其作用。第十六條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用地,應當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並依照法定程序審批。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或者擅自改變其用途。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的,應當重新確定建設用地。調整後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用地不得少於原有面積。

新建、改建、擴建居民住宅區,應當按照有關規定、標准,規劃和建設配套的公共文化設施。

⑩ 該如何寫康巴什新區創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創建思路

一、總體目標

2011至2012年,按照政府主導、公益服務、體系完善、發展平衡、惠及全民的原則,加強城鄉統籌,突出軟體建設和服務開展,到2012年底,努力形成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基本全覆蓋、公共文化新產品生產供給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達到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標准,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滿意度明顯提高,有效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公益性原則。由政府主導,以財政投入為保障,提供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生活需求的優惠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提供非贏利性的文化服務。

堅持基本性原則。按照文化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西部)創建標准》要求,確保公共文化服務滿足群眾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鼓勵和支持人民群眾獲得更高層次、更多樣性的文化消費。

堅持均等性原則。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建設覆蓋全社會各階層不同類型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讓全市人民群眾均能公平地享有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

堅持便利性原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布局合理,就近融入群眾生活圈,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傳遞、服務指引、服務和產品消費近距離、經常性,適合大眾便捷獲取。

三、重點任務

(一)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覆蓋。

2011至2012年,圍繞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目標,全面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逐步完善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效益明顯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

1.持續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建面積為1.6萬平方米的寶雞市圖書館新館;有效整合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利用原青銅器博物館(籌建中的民俗博物館)建設市群眾文化活動中心(非遺陳列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新建、改擴建一批縣(區)文化館和圖書館,建成門類齊全、功能先進、層次分明、省內領先的公共文化設施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文化站、影劇院等齊全的文化設施體系新格局。

2.大力加強流動文化設施網路建設。市、縣(區)兩級圖書館配備流動圖書服務車,市、縣(區)兩級文化館配備流動文化服務車。建成與我市人口分布和地域條件相適應的流動文化設施網路,市縣(區)兩級圖書館、文化館全部具備流動文化服務能力,廣大群眾能夠就近方便的享受公共文化服務。

3.實施市、縣(區)兩級公共圖書館達標建設。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頒布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圖書館建設標准》,加強市、縣(區)圖書館達標建設。市圖書館達到文化部頒國家二級館以上標准;國家級文化先進縣(區)隴縣、鳳翔縣、陳倉區、岐山縣,擬創建文化先進縣(區)的千陽縣、金台區、渭濱區,以及扶風縣、麟游縣,縣(區)圖書館達到文化部頒國家三級館以上標准;全市公共圖書館人均佔有藏書0.4冊以上;人均年增新書在0.02冊以上。

4.實施市群眾藝術館、縣(區)文化館達標建設。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土資源部、文化部頒布的《文化館建設用地指標》、《文化館建設標准》,加強市群眾藝術館、縣區文化館達標建設。市群眾藝術館達到國家一級館標准;金台區、渭濱區、陳倉區三個區的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館標准;國家級文化先進縣隴縣、鳳翔縣、岐山縣,擬創建文化先進縣的千陽縣,以及眉縣、太白縣,縣文化館達到國家三級館的標准。

5.加快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到2012年底,全市建成85個單獨設置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其設備配置、活動開展、人員配備、綜合管理達到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部制定的《鄉鎮(街道)文化站建設標准》。

6.推進公共電子閱覽室建設。市、縣兩級全部建成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縣區實現60%以上的鄉鎮(街道)、社區建有標准配置的公共電子閱覽室。

(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水平,維護和發展公眾文化權益。

2011至2012年,以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以強化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效益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公共文化的供給水平,更好地維護和發展城鄉群眾公共文化權利、培育社會價值觀、提升文化軟實力。

1.全面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組織文化部門和單位,繼續開展大型文化下鄉活動、圖書流動閱覽、送書下鄉、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積極推進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創建工作,鞏固提升現有的4個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發展水平。組織農村和城市社區依託傳統節日、重大慶典活動和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開展群眾喜聞樂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群眾性文化活動。辦好春節廣場文化周、夏日廣場納涼晚會、社區文藝匯演、秦腔大賽、歌手大賽、自樂班大賽、民間曲藝大賽、「非遺」展示展演展覽宣傳活動、夏日周末文化廣場、社火藝術節、周文化藝術節等品牌文化活動。不斷推進文化惠民活動向縱深開展,努力滿足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受眾率和參與率達到省內先進水平,人均參加文體活動的時間每周不少於3小時。

2.逐步實現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多元化。繼續深化市、縣兩級院團體制機制改革,大力解放藝術生產力。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在全市重點扶持300支群眾業余文藝團隊,支持600支基層農村群眾業余文藝團隊,保障民間文藝演出活動經常性開展,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積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和供給,引入競爭機制,面向市場,採取項目補貼、資助和招標采購等方式,通過集中配送、連鎖服務等多種方式,有效解決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問題,實現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3.全面實現公益性文化場館免費開放。根據中、省《關於推進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要求,2011年7月1日起,各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全部實現免費開放。各級公共文化設施電子閱覽室為社會公眾提供免費上網服務時間每周不少於42小時,公共圖書館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56小時,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青少年活動中心等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2小時。

4.積極組織開展公益性文化服務。市、縣兩級文化館業務人員進社區(農村)培訓、輔導和調研人均每年不低於48天;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年均舉辦各類講座、展覽、培訓等活動不少於20場(次),下農村、社區服務點活動不少於200次;博物館每年舉辦講座、培訓活動不少於20場(次)。市、縣兩級文化館每年組織流動演出12場以上,流動展覽10場以上;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每年下基層服務次數不低於60次。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年舉辦有影響的大中型文化活動不少於4次,開展培訓、展覽、演出等文藝活動12次以上。各村(社區)農家書屋每年開展群眾主題讀書活動4次以上。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看1場以上電影、每年看2場以上戲劇或文藝演出,每年組織3次以上規模較大的群眾文體活動。

5.全面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鄉鎮服務點建設,2012年底,基本形成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數字化服務體系,縣縣有支中心、鄉鄉有基層服務點,實現「村村通」;100%的基層群眾可以通過基層服務點使用文化信息資源及享受數字圖書館、數字博物館、數字美術館的資源服務。

6.實施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制定《寶雞市總分館制建設實施方案》、《總分館制管理暫行工作辦法》等相關制度,保證分館(點)規范性、系統性的建設原則。實施以市圖書館為總館,縣區圖書館為分館,鄉鎮(街道)圖書室為二級分館,村(社區)圖書室為分點的總分館模式。吸收大專院校、部隊等單點陣圖書館加盟總分館服務體系,同時做好圖書流動車服務工作,與總館、各分館(點)形成動靜結合、館點結合的圖書館服務網路,構建覆蓋全市的公共圖書館總分館體系。實行統一管理、統一采購、統一調配、統一檢索、統一分編,通借通還。

(三)積極探索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實踐,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

理論研究和宣傳報道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今明兩年,我市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在推動實踐發展的同時,理論上還需要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媒體的宣傳報道還需要進一步跟進。

1.加強理論建設和學術研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探索實踐,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體制機制,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手段。依託各級公共圖書館、各級文化館(站)和文化研究社團,結合具體實踐,參與文化部及省文化廳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課題研究工作,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共性問題,總結經驗,並形成課題研究成果,為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依據,為同類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

2.加大宣傳力度。新聞媒體及時跟蹤報道,形成強力有效的宣傳態勢、積極濃郁的宣傳氛圍,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社會影響。特別是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程中的新探索、新機制、新做法、新成效要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典型示範作用,帶動我市整體創建工作。同時,向社會公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展情況,讓廣大人民群眾了解、參與示範區創建工作,接受公眾的考評和社會的監督,推動我市創建工作順利進行並取得成效。

四、建設步驟

第一階段(2011年6月—2011年8月)。按照國家、省關於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工作要求,成立創建組織領導機構,建立明確的工作機制。結合我市實際,制訂創建實施方案、宣傳方案、制度設計方案等,制定並完善創建規劃,明確目標任務。

第二階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和省文化廳的指導下,全面展開創建工作。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四級,分別按照創建標准和建設規劃,對照各自承擔的創建任務,制定方案,組織實施。

第三階段(2012年1月—2012年10月)。突出重點,全力推進,全面開展各項建設服務工作,基本完成《建設規劃》確定的各項內容,力爭各項指標全部達到創建標准。

第四階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對創建工作進行自查,改進提升,迎接國家檢查驗收,確保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驗收順利通過,力爭成為第一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五、保障措施

(一)統籌規劃,建立機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組織保障。

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是我市「十二五」文化事業發展規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解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保障廣大城鄉群眾文化權益,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和諧健康發展的有效措施,既是文化部門的重要任務,也是各相關部門以及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今明兩年,我市將以創建工作為契機,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制定並實施公共文化內部管理和運行機制,建立並實施公共文化績效評估制度,形成政府、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監督管理機制,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支撐和保障。

1.建立有效機制。市、縣(區)制定並實施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相關規劃和政策,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相關部門分工負責、社會團體積極參與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制定統籌城鄉文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宏觀管理、行業協會參與、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的管理模式,建立城市對農村的文化援助機制,確保各社會團體對農村和基層的文化援助。

2.嚴格落實政策。按照國務院《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和文化部、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編制的《公共圖書館建設用地指標》、《公共圖書館建設標准》、《文化館建設用地指標》、《文化館建設標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標准》、《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用地指標》等標准,統籌利用資源,堅決落實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體育館(場)等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用地,公共文化設施門類齊全,布局合理、服務便捷。

3.有效整合資源。以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為平台,將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和項目有效整合,實現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共建共享,形成綜合、系統、運行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體現便民惠民,提高整體服務能力,發揮綜合效益。

4.加快推進改革。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推行全員聘用制和崗位責任制,形成責任明確、行為規范、富有效率、服務優良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制定並落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文化事業建設有關政策,積極扶持民營文藝團體、民間文藝社團和農村(社區)群眾自辦的業余文藝團隊,使其成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

(二)落實責任,加大投入,建立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長效資金保障。

1.強化目標責任。實現「五納入」,即把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體系,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整體規劃。承擔創建任務的各級政府,以及各級文化、財政等有關部門,要切實認識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改善當地公共文化設施,增強文化服務能力,保障群眾文化權益的重要意義,在政府統一領導下,按照既定時間、既定路線、既定任務,完成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各項工作。

2.完善投入機制。建立總量充足、結構合理的公共文化經費投入機制,落實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經費。市、縣兩級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其增長幅度要高於同級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按照部頒文化館等級必備條件的標准,對市群眾藝術館的財政撥款總數不低於全市人均0.80元,縣(區)文化館不低於全縣(區)人均0.60元的最低標准;按創建國家示範區的要求,市、縣兩級財政分別按所轄人口人均0.60元的標准撥付公共圖書館購書經費;落實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運行經費,市級每年22.7萬元,縣(區)級每年6.8萬元;縣(區)財政安排的鄉鎮(街道)文化站每年的業務活動費不得低於其所轄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標准。切實保障實施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購買重要公共文化服務產品、開展重要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所必需的資金,專款專用。

(三)健全機構,完善隊伍,保障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和技術全面落實。

1.加強隊伍建設。健全鄉鎮綜合文化站組織機構,至2012年,在現有每鄉鎮已有1名文化專乾的基礎上,再配備1名文化站長,1名網路多媒體技術人員;為每個行政村和城市社區配備1名財政補貼的文化專干。市級文化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得低於70%(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占業務人員總數的30%以上),縣級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占職工總數不得低於80%(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數占業務人員總數的20%以上)。徹底解決公共文化機構無編制,非文化工作人員占編、文化專干不專現象,充分調動發揮廣大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建立健全在職人員培訓教育制度,市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20天,縣級文化單位在職員工參加脫產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15天,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文化專兼職人員參加集中培訓時間每年不少於5天。

2.建立技術支撐。利用網路、聲訊、通訊等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務技術支撐系統。按照省頒標准,為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中心配備8至10名技術人員,縣級支中心配備3名技術人員。落實人員經費,確保系統正常運轉,實現全市文化信息資源的共建共享。

閱讀全文

與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聯絡員制度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