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工商局武吉兵

工商局武吉兵

發布時間:2022-09-10 20:23:16

1. 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和同時期清末立憲失敗原因

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經過了200多年的「閉關鎖國」,這個結論是按照西方標准得出的,按照中國的標准則不一樣。因為,在明治維新以前的200多年中,中日兩國的交往始終沒有斷絕。因此,所謂日本的「閉關鎖國」也是針對西方的。那麼日本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對它究竟造成什麼影響呢?
首先,它保證了日本主權的完整。如果沒有從17世紀開始針對西方的「閉關鎖國」,日本很可能淪為像東南亞和印度一樣徹底的殖民地。而當初的日本為什麼舍棄西方,唯獨願意同中國保持交往呢?因為,中國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具有強大的攻擊性,與西方列強相比,中國是一個令人放心的國家。其次,日本在這200多年中,培育了自己的封建制度,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打下了基礎。封建制度為何能孕育資本主義,以後再說。第三,保護了日本的傳統和文化沒有被西方摧毀。簡單來說,不論是中日學者還是西方學者都比較一致地認為,日本針對西方長達200多年的「閉關鎖國」,對於日本來說,益處明顯大於害處。
那麼,日本為何在「閉關鎖國」200多年後,突然開始了明治維新運動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日本看到了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結局。龐大的中國在鴉片戰爭中的遭遇,對於日本來說有著巨大的震撼作用,日本意識到,連中國都不是西方列強的對手,自己如果不改變,那就更加不是對手。因此,1860年,當美國軍艦到達日本,日本只是稍稍抵抗了一下,便放棄了。明治維新運動由此開始。

我們應該探討一下明治維新運動能夠順利開展的原因。

首先,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國王長期都是傀儡,沒有實權。美國軍艦打開日本大門,長期把持日本政治權力的幕府承擔了失敗的責任,日本國王被抬到歷史上的最高地位,明治維新便在日本國王的中央集權下,自上而下在全國展開。相比較而言,當時的清朝政府很難將鴉片戰爭失敗的責任歸結到皇帝頭上,因此,無法形成權力的轉換和政策的大規模更新,龐大的身軀調整起來比較緩慢。本來光緒親政有可能成為一個契機,但是,由於國內外因素的疊加,這個機會也失去了。

其次,自從鴉片戰爭野蠻地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後,西方列強的注意力,幾乎全部轉向最為富裕的中國,顧及日本的精力有限。

第三,日本的島國意識使他們擁有現成的民族主義,正好被日本國王的明治維新運動所利用。例如,1860年與美國簽署合約的日本官員,很快就被國內熱血青年刺殺。1862年,21歲的伊藤博文曾密謀燒毀東京的英國大使館,其行徑和幾十年以後中國的義和團沒有兩樣,只不過,清朝時期中國人的民族主義熱情來得晚了,革新派人士也沒有及時引導和利用。清朝政府對於涌動的民情,態度一直十分矛盾(假設當年清政府接受了青年孫中山的建議會怎樣?)等到義和團運動時期,這種愛國熱情由於缺乏正確引導,沒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清政府對於民意和愛國熱情的縮手縮腳,過多顧慮皇室的延續,最終使得本來應該發奮圖強的熱情,變成發泄不滿的怒火;本來應該針對西方列強的怒火,最終燒到了清政府自己身上,使得中國失去了很多時間。

但是,除了探討日本明治維新能夠實現的原因之外,我們還應該探討一下明治維新成果的實質。首先,民族主義,乃至狂熱的國家主義,最終到極端種族主義,在西方大國崛起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幾乎沒有一個列強不是懷抱著民族主義的狂熱,從事開疆拓土的掠奪。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原先的民族主義熱情,演變成為種族主義狂熱,這是明治維新帶來的一個惡果,最終危害了整個亞洲。
其次,面對老列強的固有勢力,新列強大都採取了軍國主義的政策。在歐洲,典型代表就是締造德國的普魯士。普魯士在最高峰的時候,國家收入的80%都用於軍備,軍隊人數占總人口的4%。這是怎樣的一個概念?用今天中國的人口來說,相當於擁有5000萬人數的軍隊。而且,整個國家官僚系統全部由軍官系統充任。日本明治維新後,結果與德國沒有本質區別。日本國王在全國人民面前作秀,每天只吃一頓飯,說是要節衣縮食,省錢為了購買軍艦。甲午戰爭之前,日本為了擴充軍備,整個國家面臨破產。只是因為在甲午戰爭中的賭博贏了,才挽救了它。日本佔領我國東北後,當地的行政管理都由關東軍控制,國內的內閣也日益被軍人掌控。如此龐大的軍事開支,絲毫不顧及本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最終想要獲得回報,只有戰爭和掠奪。日本也確實就是這么做的。在那個年代,列強的戰爭就是投資,就是瘋狂冒險和賭博。而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戰爭從來只是保家衛國,中國人無法理解當年列強的戰爭邏輯,至今也不能接受他們的戰爭理念。
第三,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歷史不應該割裂開。現在有些人只看到明治維新改革的決心和措施,而不把它的結果聯系起來看。似乎是說,明治維新的決定是對的,只是運作之中出現了偏差,導致後來的壞結果。在我看來,在19世紀的世界環境中,要想成為強國,只有採用暴力手段這一條路。那個年代的世界政治就是一個匪徒橫行,強盜林立的現實。在這樣一個環境中,如果要成為強國,只有把自己變成比其他強盜更狠的強盜。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成為唯一一個非西方國家的強國,成為在那個年代弱國變強的特例。它的罪惡歷史,恰恰證明了這一點。那是一個逼良為娼的年代,西方列強營造了一個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它的結果就是兩次世界大戰。

對於日本來說,明治維新變法自強的選擇,恰恰發生在那個年代世界政治的醜陋環境中,最終使得整個日本民族性情大變,短短幾十年間,變成了窮凶極惡的壞蛋,為了自己的利益,肆無忌憚地踐踏其他國家和民族。因此,中國真正的失敗就在於我們的國民性無法徹底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我們對列強的良心有一種不切實際的期待。那是一個罪惡的時代,任何不想成為歹徒的善良民族,只有遭受奴役的命運。換句話說,在19世紀,中國毫無可能走上和平發展的道路,而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優秀品質之一就是熱愛和平。
當今世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政治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在很多根本問題上,變化並不大,只是被掩飾了而已。因此,即便是在今天,中國終於有可能走上和平發展道路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己也變成為了財富不擇手段的強盜。同時,我們必須具備對付各種公開的、隱藏的現代強盜的手段。閉關鎖國的話題快說完了,明天再說最後一段。

2. 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會取得成功

中、日兩國面對19世紀中、後期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進逼,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然而最終達成改革目標而獨立富強的,卻是日本。有觀點認為是西方殖民主義者大多將目光投注在像是印度、中國這樣既有廣闊市場又有豐富原料的國家,對日本的殖民侵略相對而言沒有那麼嚴重,也讓日本能夠把握住難得的機會而走上強盛之路。但若深入檢視改革歷程即可發現:中國的封建勢力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只提倡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改革,而極力避免觸及政治改革,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日本則是全盤西化,並且相當程度地注重典章制度與思想、觀念方面的改革。
就社會經濟層面而言,19世紀時的日本已有一些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礎,當時的中國則仍舊欠缺。例如:日本幕府時代已有專責封地管理的「藏元」,稱為「兩替屋」的銀行業,以及其他各種現代商業元素。明治維新只不過是把各種商業元素予以結合,成為強大的力量影響全國。中國在現代商業元素方面則幾乎付之闕如,社會上的商業行為仍以農業為其根本,欠缺銀行業、保險業、會計業、法律業等現代商業體系的必要機制。要在中國推行類似明治維新的改革,容易被傳統社會排斥。
此外,大和民族面對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能夠力促團結,結合成一股影響力遠勝於傳統守舊派的強大勢力,也確立排除改革障礙的決心;加上明治維新過程中,向西方進行各方面學習(相對於洋務運動)的徹底性,並改變政治制度為君主立憲制,最終使日本得以快速崛起。中國於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所進行的戊戌變法,雖然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也開始稍有動作,但改革共識的凝聚力顯然不足,最終仍逃不過傳統守舊派的扼殺而以失敗告終。

3. 《封神演義》武吉為什麼沒有封神

《封神演義》武吉沒有封神是因為他的成就不算大。

《封神演義》中,能夠封神的都是有大機遇,大成就,或是立有大功的人間將校,或是修煉有成的仙界諸神。

萬仙陣中,萬仙遭戮,然能得以封神者只有365位,就連封神榜執掌者姜子牙最終都未能封神,更不必說作為凡人的武吉了。他能從一個普通樵夫度過封神大劫,最終成就一番事業,得享人間富貴,這就已經是最好的安排了。

《封神演義》武吉生平

武吉乃一介凡人,本是樵夫出身,後為西周做出了一定貢獻。姜子牙釣於磻溪,二人初次相遇時,武吉在渭水旁認識了釣魚的姜太公,見子牙用直鉤釣魚大笑,子牙看武吉氣息斷曰:「今日入城會打死人」。

武吉怒別,擔柴入城,結果誤觸門軍王相致死,後來周文王畫地為牢,武吉後被暫釋,照顧老母至秋後正法,老母令其找姜子牙求救,姜太公收其為徒,授兵法,成為闡教三代弟子之一,又令其挖坑施咒破解先天,秋後不見武吉伏刑,文王演先天數,以為武吉已畏罪自殺。

之後周文王碰見武吉,武吉引文王見姜太公,其受封為「武德將軍」一職,成為周軍四大先鋒之一的右哨,師徒二人後為周文王效力,討伐商紂王。

武吉兵器為長槍,騎著白馬,曾在伐紂時斬殺了趙江、孫合、犁鋤殷郊,斬首朱子真等,常跟隨姜子牙貼身保護,處理雜務,參與混亂,監造蘆篷,最終推翻商紂王之後,因封神榜上無名,得享人間富貴。

4. 武吉的兵器是甚麼

一根樹枝。

武吉是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里的虛擬人物。為姜子牙的弟子,本是樵夫出身,後為西周做出了一定貢獻。姜子牙釣於磻溪。二人初次相遇時,武吉在渭水旁認識了釣魚的姜太公(子牙)。見子牙用直鉤釣魚大笑。子牙看武吉氣息斷曰:今日入城打死人。武吉怒別。擔柴入城。

誤觸王相致死。文王畫地為牢。武吉後被暫釋。照顧老母至秋後正法。老母令其找姜子牙求救。太公收其為徒。授兵法。又令其挖坑施咒破解先天數。秋後不見武吉伏刑。

文王演先天數。以為武吉已畏罪自殺。後文王碰見武吉。武吉引文王見姜太公。受封武德將軍。師徒二人後為文王效力,討伐紂王(事跡見於《封神演義》)。

(4)工商局武吉兵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武吉 :姜子牙的弟子,平民出身,後為西周做出了一定貢獻。

公元前十一世紀時,八十老人姜子牙曾任商朝下大夫,因見紂王荒淫無道,便棄官逃往西岐本想自投西伯姬昌,又怕被人恥笑,所以暫時隱居在渭水河邊的小村莊里,以待時機。

一天, 他正在渭河邊釣魚解悶,有一樵夫武吉擔柴路過,見他竟用直鉤釣魚,還離著水面三尺遠,魚鉤上也沒掛香餌,便問長者貴姓。姜尚答道:"姓姜名尚,字子牙,號飛熊。"

武吉嘆了口氣說:"真是有志不在年高,無謀空言百歲。象你這樣愚拙的人,還自號飛熊,實不相稱!"姜尚微微一笑:"老夫釣魚是假待機進取是真。然而要釣王與侯,寧在直中取,不可曲中求!"

武吉道:"你哪像王侯倒像活猴。"說罷,就擔起柴擔進城去了。不料武吉進城失手打死了守門的軍士招來殺身大禍,巧逢西伯姬昌路過,得知武吉是個孝子,家中有老母無人奉養,便贈與黃金十兩,命他回去安頓好老母再來領罪。

老母絕望,便帶武吉來向姜尚求教解救之法。姜尚教他如此這般,從此武吉只在鄉中幹活,不再進城去了。

5. 歷史問題:你們眼中的漢武帝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一位具有突出歷史地位的皇帝。人們經常以秦皇漢武並稱,正是這兩位劃時代的帝王,奠定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和天下秩序。

漢武帝歷史功績是多方面的。在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漢族的歷史上是一位具有特殊歷史功勛,起著巨大推動作用的帝王。

首先,在漢武帝時期,征討四夷,開疆擴土,奠定了此後漢人大致的居住區域,給了後世子民足夠的生存空間。在武帝統治期間,國家的版圖幾乎同時往東西南北四方擴張。東邊,水路並進,滅了衛氏朝鮮,設置四個郡,把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納入中央控制下;西邊,在降服匈奴的休屠王和渾邪王後,在河西屯田建設,割斷了西羌和匈奴的聯系,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陽關大道;且斬樓蘭,破車師,滅大宛,威震西域各國,為日後西域納入中央管轄奠定基礎;北邊,發動對匈奴大規模的反擊戰,經過河南、河西、漠北三場決定性的戰役,拓地千里,使得匈奴遠遁;南邊,分別降服了南越、閩越、東甌、滇國、夜郎等許多國家,勢力深入中南半島。在打下來以後,漢武帝還能很好地鞏固,並用中原的文化對四方進行感化,漢武帝時期全國郡縣的分布區域大致和現在漢文化覆蓋的區域相當,除了漢族本部,還多了兩塊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的地方——越南和朝鮮,可以說是漢武帝把華夏文明的火光擴大到四方,並奠定了華夏子孫的居住區域,對後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其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給了讀書人共同的道德規范和信仰,也使得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有了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認同意識。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思想意識形態上的統一是很必要的。而武帝剛接手的時候,國內是多方面的思想並存,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佔了統治地位。漢初的政治是很不穩定的,經常變動,沒有一個明確的政治綱領。武帝在遍閱了諸子百家的學說後,找到了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儒家學說作為國家的統一思想,外儒內法,儒法結合的統治方法貫穿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社會。這點對於中國的影響十分深遠,對於漢族形成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認同正是以儒家作為主線在此時開始形成。

再者,大大加強了國家的軍事能力,擊敗了盛極一時的軍事強國匈奴,降服了周邊絕大多數少數民族,確立了中國對周邊民族宗主關系。武帝對軍隊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和水師,為漢軍橫掃四方奠定了基礎。而且武帝的改革是在更深層次——物質和制度層面進行,通過改良武器和優化制度,保證了漢朝軍隊長久的武運。在武帝之後,整個漢王朝,中原對周邊的部族都有著巨大的軍事優勢。武帝很注意保持中原對於四夷的武器優勢,嚴格控制武器和鐵器進出邊關,對於違法的商人,毫不留情地正法。在西漢的時候,一個漢兵能對抗五個胡兵,主要是武帝締造的武器優勢。

最後,加強了中央集權,以推恩令為依託,加以政治軍事手段,逐一虛弱並消除了各個同姓諸侯國,從此不再對中央構成威脅。

經濟上,收回了鐵鹽鑄錢三大利,作為國家獨營,使得中央對整個國家的控制大為加強。還設置了京師太學,大力多渠道地選擇人才,不拘一格,這些人才選拔的措施,在當時無疑是先進,也為後來的科舉制度起了一個雛形的作用。

當我有幸在敦煌以西看到漢代的長城遺址的時候,頓時肅然起敬,更對當時的將士心存敬畏。就是在這片當今看來仍然是人類難以生存的茫茫戈壁沙漠,我們的祖先在這里艱辛開拓,才有了如今廣袤的國土。而這玉門關外一段段殘存的長城,在夕陽的照耀下,更顯得無比的偉岸,因為那是一個民族強大的背影。

1.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絲綢之路
2.頒布推恩令
3.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加強監察制
5.派衛青 霍去病攻打匈奴
雄才大略 有文治武功的偉大君主對漢武帝的評價是一個非常棘手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漢武帝死後不久、就是他的兒子劉弗陵繼位8年之後召開的鹽鐵會議上,對漢武帝的經濟政策與其他國策進行了激烈的批評。桓寬寫作整理的《鹽鐵論》,詳細記述了這次會議的實況。到了東漢班固寫作《漢書》時,對於漢武帝的評價主要記述他的文治,第一次提出了他「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功績;也就是說,只提他的文治,不提武功——不提,就是表示含蓄的批評。所以我們可以看出,武帝去世後,關於他的評價就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到司馬光寫作《資治通鑒》時,對於漢武帝的批評就公開了,說他窮兵黷武。
對於漢武帝的評價,在他身後,為何出現不同的聲音?該如何看待這些評價?漢武帝不是一般的君王,他是西漢王朝的一個關鍵人物——西漢王朝的鼎盛期正是武帝時期。這個人至今該如何評價、看待,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漢武帝的曠代武功

漢武帝一生,從16歲繼位,70歲去世,在位54年,在位時間之長一直到清朝康熙才打破這個紀錄,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

在這54年中,對匈奴作戰長達44年。所以很多人評價漢武帝的時候都繞不開一個問題,對匈奴作戰的問題。司馬光評價他窮兵黷武,班固繞開他的武功。

匈奴作為中國古代北方的草原民族,存在時間很長。秦始皇修萬里長城,主要就是為了防止匈奴草原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的騷擾。

匈奴和漢朝的矛盾,在劉邦在位期間已經不可收拾。劉邦曾親自率領三十二萬大軍征討匈奴,結果被冒頓單於的四十萬精兵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糧草斷絕,處境十分險惡。陳平提出用重金賄賂匈奴閼氏,劉邦的部隊才得以解圍。這次慘痛的教訓使劉邦清醒地認識到,當時西漢王朝沒有足夠的實力在軍事上同匈奴抗衡。從此以後,劉邦就定下政策,以和親的方式來緩和同匈奴的關系。這一政策在劉邦死後一直延續了漢惠帝、漢文帝和漢景帝三個朝代。

和親的六七十年間,漢朝沒有大的戰事,但匈奴對漢朝的掠奪,從來沒有停止過。早期以掠奪財物、掠奪邊地的老百姓為奴為主要目的;後期目的就是報復。

漢武帝16歲繼位,第二年他就在全國搜羅人才,出使大月氏。因為他了解到大月氏曾是匈奴的天敵,他想聯合大月氏,對抗匈奴。這個出使的人就是張騫。雖然,張騫花了10多年時間才回來,但我們可以看出,17歲的漢武帝作為一個少年天子已經下決心要聯合大月氏,對付匈奴,有了一個對匈作戰的整體規劃。

這種勇氣、這種魄力、這種戰略眼光是非常罕見的,何況出自一個17歲的皇帝,剛繼位二年的皇帝。

當然,打仗需要大量的戰略物資,打仗就是燒錢。漢武帝有這樣的眼光,是因為他繼位的時候西漢經濟力量空前雄厚,這是他的經濟資本,是他的本錢。

但是,除了談基礎之外,首先應該看到漢武帝的魄力。

每一代國家的領導人,都會面臨他這個時代所面臨的重大的社會問題。這個問題他有沒有勇氣面對、他有沒有魄力去解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評價一個皇帝,不是看他後宮有多少嬪妃,而是看他敢不敢擔負起他作為一代皇帝所肩負的歷史責任。武帝是非常懂得自己的歷史責任,所以漢武帝採取的辦法就是要對匈奴進行戰爭。

提到漢武帝對匈奴作戰,必須提到三個人:衛青,霍去病,李廣。很多人喜歡衛青和霍去病,稱他們為衛帥、霍帥。其實,真正的「帥」是漢武帝,他是整個對匈作戰的藍圖的繪制者、戰略的決策者、戰役的制定者。每一次作戰,攻擊的對象、將領的選擇、兵力的配備、後勤的保障,都是漢武帝親自過問安排的。衛青、霍去病,是將兵之人,漢武帝才是將將之人,是沒有帶兵的軍事戰略家。

漢武帝的千古文治

我們看漢武帝另外一個方面,在文治方面所作出的貢獻: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

西漢政府此前沒有明確的治國思想,談不上儒,也談不上道。漢武帝繼位前,同時接受兩種教育,既讀了道家的書,也讀了儒家的書。

而由於竇太後的影響,西漢此前實行「無為而治」——當時由於經濟力量不雄厚,沒有辦法作事情;而漢武帝時,經濟力量雄厚,想要有所作為,所以需要「有所為」的儒家思想作為他的統治思想。

所以,漢武帝很重要的思想,是尊儒。但,這個「獨尊」,需要正確理解,當時其他諸子百家還在發展。漢武帝其實是王霸兼用,王道就是儒家,霸道就是法家。

封建統治者的一個特點,就是獨裁,最喜歡的就是法家。法家告訴他怎樣統治臣子駕馭百姓,但他又希望天下百姓按照儒家思想,尊卑有序。對外推行儒家,自己喜歡法家,儒表法里,這是歷代君王最本質的東西。

漢武帝的作用,是為儒家推崇的五經設立五經博士,建立太學、鄉學,設立舉賢制度,培養了一大批以儒家思想為價值體系的文人。這批文人,作為西漢政權文官的儲備隊伍,給知識分子指了一條路,形成了中國流傳久遠的文官集團制度。

中國歷史上,有四種執政力量:文官,武將,宦官,外戚。四種力量中,文官執政,政治清明;武將掌權,往往造成割據;宦官和外戚是中國政壇上最黑暗的兩股勢力。

漢武帝在尊儒這一方面所作的工作,等於給後世開辟了一種制度,他創立的這種制度對於中國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他是一個建立制度的人、制定規則的人,所以,他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

漢武帝文治的另一個方面,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他第一個要解決的是諸侯王的問題。諸侯王始終是對中央集權的威脅,一方做大,形成對中央叫板的形式。從劉邦殺異姓諸侯王,到景帝平定七國之亂,漢朝前期幾個皇帝都在和諸侯王的較量中奮斗,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是漢武帝。

他用了兩手辦法:實行推恩令,讓諸侯王每個兒子都能封到領地,把一個大諸侯國從大的切成中的、中的切成小的,表面上是推恩,實際上是挖了諸侯國的根基,使諸侯王國的面積大幅縮水,對鞏固中央集權起到很大作用;第二手,借酎金(祭祀太廟時諸侯助祭的獻金)成色不足,一次奪了106個諸侯王的爵位,幾乎把諸侯王的爵位奪光。這種大規模的罷黜非常罕見。為什麼?就是因為中央政府實力非常大,大到可以任意削你的封,奪你的國。這是武帝時期獨有的。

再一點,漢武帝開始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漢朝相府權利向來非常大。漢武帝不信這個,他要加強皇權,削弱相權。他的做法,不是廢掉相國而是實行內外朝制:在全國選拔許多年輕人才,加一個侍中的頭銜,和他在宮內一起制定政策,以詔書的形式發給丞相,丞相由國策的制定者成為了國策的執行者。

制定和執行,是兩碼事。執行,最多做到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制定規則,往往涉及利益的分配。漢武帝一下子把相國從規則的制定者變成執行者,所以武帝時期的13任相國,到後面幾個,丞相府就破敗不堪了,沒有權力啊。

這個政策,到底好不好?也值得商榷。以前,和相國商量政策,相國可以提出意見和建議,決策的時候多了一層監督。現在變成皇帝和地位卑微的人制定政策,導致皇帝更加獨裁。

漢武帝還創立了13部刺史制,把全國分為13個行政區.刺史的權力就是監督這個范圍中的2000石以上的高官。也就是說他最早實行了中央政府的監察制度。

漢武帝是創造制度,制定規則的人,所以在文治方面,也有很多重要的建樹。

武帝評價毀譽參半

綜合以上兩點,漢武帝在文治武功上都有建樹,他知道自己的歷史責任,是一個有作為的人,而且他把秦代的國土擴充了一倍,現在的雲、貴、川包括兩廣、黑吉遼,都收歸中央政府管轄。所以他的貢獻是非常大。

但這個人,歷史上又稱他為暴君,窮兵黷武。有沒有呢 ?他確實有著殺伐任性、暴虐無道的特點。

一個人,都有兩面,有善、有惡。所以,每一個人都面臨一個問題:抑制本性中惡的一面,光大善的一面。但是,作為皇帝,誰去克制他性格中惡的一面?沒有有效的力量去克制。這樣就導致武帝的人性,後期發生很大變化。

漢武帝這樣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到了晚年卻逼死了自己的皇後衛子夫,逼死了太子劉據,逼死了3個皇孫中的2個,導致他死的時候,沒有年長的太子可立。

國賴長君。一個國家政治是否清明,某種程度上決定於國家是否由一個成年人掌握。漢武帝死的時候只有4個兒子,兩個還不成器不能用。選來選去選了他的皇八子劉弗陵,著名的漢昭帝。

選擇8歲的兒子作皇帝,那是不得已而為,那不是他的本意。理論上,40多歲的太子劉據才是最合適的人選,但被他逼死了。幸虧,他立小兒子繼位的時候,找了以霍光為首的5位顧命大臣,作為他8歲幼子的輔佐人,保持了政權的延續性。你想想,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晚年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漢武帝評價的復雜性

漢武帝評價非常復雜,有人說他暴君,有人說他明君;有人說他英雄,有人說他庸主。一直到現在,評價仍然有分歧。其實,漢武帝就是一個多樣性的人,他本人的多樣性,導致對他本人評價的多樣性。

拿漢武帝對人才來看,他既愛惜人才,又不愛惜人才。漢武帝一朝一共用了13位丞相,6位死於非命。封建社會當官的人,一生中能做的最高的官,就是相國。但是漢武帝中後期,要誰當相國,誰都嚇得要死。公孫賀是漢武帝時期的抗匈名將,他的妻子是衛子夫的姐姐,既是高官、又是名將、還是皇親,漢武帝任命他做相國,他竟然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哭聲也讓漢武帝潸然淚下,當然,漢武帝最後還是一咬牙走了。幹了十幾年,公孫賀全家滅族。

漢武帝手下的大臣汲黯曾經強烈批評漢武帝,說「天下人才早晚被你殺光」。漢武帝回答說,「天下人才殺不完,缺乏的不是人才,是發現人才的眼光」。一個皇帝這樣說,少有。

他喜歡一個女人,可以對她很好。他喜歡衛子夫的時候,她的姐姐、弟弟,全部得到重用;他喜歡李夫人的時候,李廣利就封了貳師將軍。一旦不喜歡,他馬上變臉。衛青受寵時,3個幼子都封侯;但他晚年,非常凄涼,3個兒子都失侯,長子衛伉還被殺。

漢武帝的多樣性表現得太明顯了。做皇帝的人,有了過錯,兩種辦法,罪人、罪己。自我批評,罪己;拿別人出氣,罪人。

他曾聽信人言,認為太子劉據謀反,結果逼死了劉據和皇長孫,而且把當時幫助太子的人也全部殺了。後來,當他知道「謀反」是個冤案,為太子平反的時候,又把鎮壓太子的人都殺了。這樣的做法,等於把所有錯誤的做法都加罪給了臣子。

漢武帝是個性情中人,一生氣就殺人,一高興就封人,罪人的一面非常突出,但他在罪己方面也很了不起。他晚年曾下發《輪台罪己詔》,對44年對匈作戰,耗盡國家錢財之事,進行自我批評;同時,調整政策,緩解矛盾,昭帝、宣帝繼續這個政策,出現昭宣中興。

所以,漢武帝既是一代明君也是一個暴君。說他是明君,是因為他知道其承擔的歷史責任;說他是暴君,則緣於他殺伐任性。

漢武帝這個人評價的多樣性首先是他是一個多樣性的人,比如說,你說他對女人好與不好,很難講,好的時候非常好,差的時候非常差;他對人才怎麼樣?既愛惜人才又不珍惜人才;他對他自己,出現錯的時候,既罪人又罪己。這種多樣性導致我們現在對漢武帝的評價非常難辦。

6. 武吉的兵器是什麼

火銃
專屬:武吉
攻:7
說明:武吉的專屬武器。
獲取途徑:乾元山路各個關卡戰斗商店刷出

7. 問德川家康的生卒年月

德川家康(1541—1616),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年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長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發跡於三河地方的一個土豪,在戰國時代逐漸上升為戰國大名,到松平廣忠這一代時,松平氏已領有整個三河國。但其領國被夾在勢力較強的兩個大名尾張的織田氏和駿河的今川氏之間,地位很不鞏固。

1547年松平廣忠與尾張的織田信秀作戰,為請駿河的今川義元援助,將六歲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質,但中途被織田氏所奪,監護在熱田有兩年之久(一說被扣在那古屋)。在此期間,其父廣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殺。1549年擔任今川軍師的太原雪齋指揮七千大軍攻陷三河的要沖安祥城並擄獲了守將織田信廣,雪齋遂跟織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廣交換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岡崎,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質。八歲至十九歲這十二年間,德川家康作為人質住在駿河。

1560年桶狹間之戰,織田氏大敗今川氏,今川義元陣亡。從此德川家康擺脫今川氏而獨立,1562年與織田信長結成同盟,開始全力經營三河。由於他求成心切,採取過激措施,激起了1563年三河國全境的一向宗起義。經過他近一點的攻戰,殘酷地鎮壓了起義後,才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這時已在三河打下了堅實基礎的德川家康開始採取東進政策。1570年他聯合織田信長在妹川打敗淺井氏、朝倉氏,將治所遷往濱松。但這時武田信玄也想奪取全國政權,為掃清進軍道路上的障礙,屢次出兵遠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率四萬五千人大舉進軍京都。德川家康聞訊率自己所部及織田信長援軍一萬余眾迎戰於三方原。此戰便被稱為三方原合戰。由於雙方兵力懸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籌,結果德川、織田聯軍大敗,織田援將·平手凡秀戰死。此戰死傷千餘,德川家康逃回濱松。此役德川家康雖然打了敗仗,但武田信玄卻十分佩服德川軍的勇猛頑強。武田信玄的猛將馬場信秀事後對信玄說:「看了三河軍的屍體,面朝我軍倒下的都是臉朝下,面向濱松倒下的都是臉朝上,這說明這些士兵都是向前沖殺時戰死的,因想逃跑而被處斬的一個也沒有。」據說德川家康就是經過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聲。

此後德川家康一面與武田氏對抗,一面加強領內建設。1575年5月,聯合織田氏於長筱之役大破武田勝賴,1581年陷遠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驅逐出遠江。翌年隨織田氏滅掉武田氏,領有駿河。

1582年織田信長死於本能寺。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斗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界市,因急取近道需經伊勢返回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等護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難。

德川家康返回岡崎後,發現中央的實權已被豐臣秀吉奪去。為了積蓄實力准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他更加堅定了東進的決心。不久發兵佔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至1583年前後,德川家康已先後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南信濃五國納入自己的勢力范圍。

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行得很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須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鑒於這種情況,德川家康當時對所屬家臣一律採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制家臣。

這一時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內的工商業。早在三河國時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為「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濱松後,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後,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通過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僅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制,而且增強了經濟實力。

此後豐臣秀吉步步推進國內的統一,不久當上了關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實地掌握了全國政權。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之間也很自然地變成了近似於主從關系的一種關系。

豐臣秀吉征伐九州時,德川家康未被征調,擺脫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時他參加了戰斗。北條氏滅亡後,德川家康被封於關八州,年貢260萬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離開五國遷往江戶(現東京),從此採取一系列措施,權利經營關東。

首先,採取新辦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戶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轄地和封地在一萬石以下的下級家臣。萬石以上的高級家臣配置得盡量遠些,分布的密度是關東的西南部略稀,東部與敵對性大名接壤的邊境地帶較密。顯然,這樣配置是一種臨戰體制。而且他在進入關東的同時,便決定將封地換算成產量發給家臣。這些措施對進一步控制家臣,鞏固關東新領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為了調整農村中的租佃關系,穩定新領地的秩序,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檢地。其具體辦法是,在土地登記冊上,在隸屬農民登記人姓名的右上方標上人名肩書,表明該人耕種的土地其領有權是屬於哪個名主的。這樣做,是既承認身為領主的名主的土地領有權,使其負擔交繳年貢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承認租佃者尚不穩定的耕作權。這種措施對治理關東這種比較落後的地區是得策的。

最後,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發展領內的工商業。為了解決陸路運輸和吸引外地商人來江戶經商,從江戶和周圍農村征調人夫建立了道中雲馬役。為了解決水路交通問題,組織人力挖掘溝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戶城下。又指定專人管理領內的度量衡;委託從舊領地跟來的土豪式商人發展江戶的市區建設和對工商業進行管理;1592年以後,鑄造了號稱武藏小判的一兩金幣,以促進貨幣流通。隨著江戶建設的步步進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外地商人紛紛來到江戶。德川家康對關東的建設,為他後來奪取全國政權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援和鞏固的根據地。

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領。1600年,他進攻上杉景勝。接著於當年9月的關原之戰打敗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國政權。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右大臣、源氏的長者(即源氏的族長、家主)。同年,他在江戶開設幕府。1605年,把將軍職讓給了兒子秀忠,退居駿府城,但作為大御所仍然掌握著軍政實權。1615年5月大坂(今大阪)之役,滅掉豐臣秀賴,實現了所謂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於駿府城,終年76歲,葬於久能山。翌年,追謚正一位,受東照大權現的敕號,後改葬日光山。

日本的戰國時代,諸侯割據,大名之間爭奪政權的斗爭十分激烈,實現國家統一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最後奪取全國政權,必須對統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認識,因時、因地制宜,採取靈活的政策和策略。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順應了時勢,舉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變以後,豐臣秀吉捷足先登,搶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奪取全國政權的機會。當時大局雖然對他很不利,但這時他與豐臣秀吉之間的關系和實力已非昔日的織田信長與他的關系可比。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他採取了有限的行動。1584年,德川家康應織田信雄之請,與豐臣秀吉戰於小牧、長久手,就是出於有限目的的一種有限行為。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打敗了豐臣秀吉的一個支隊,打死了豐臣秀吉的勇將池田信輝,迫使豐臣秀吉以相當有利於他的條件講和,這對全國都很有影響,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沒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隊編入渡海戰列。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運,其實這是德川家康運用自己的實力和採取巧妙的策略得來的。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使豐臣政權和西南大名損失慘重,而德川家康卻在和平建設中積蓄了財力,壯大了力量。這些變化是豐臣氏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後來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轉折點。

注意內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內治是和改組與強化封建秩序溶為一體的。在取得全國政權前,每佔領一地,總要對新領地的統治加以整頓,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擴大版圖。奪取全國政權後,為了鞏固政權,除保持豐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採取了一系列改組和強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沒收和削減敵對性大名的領地,充實幕府的經濟基礎:德川家康沒收了87個敵對性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414萬石(一說沒收了90個大名的領地),減封了三個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為207萬石(一說減封四家大名領地)。其中的3/4轉封給自己的功臣和親近大名,其餘的1/4劃為德川氏的直轄地,再加上甲斐、信濃、美濃、近江、越前、佐渡、陸奧南部等地區的直轄地,總收入量達6萬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還把佐渡、石見、伊豆等地的重要礦山和京都、大坂、奈良、駿府、長崎等重要城市和港灣地劃為幕府直轄。這樣,幕府就幾乎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重要財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體制的封建統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據對幕府的向背,把全國的大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兒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這一類叫做「親藩」;第二類是忠於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這叫做「譜代大名」,「親藩」和「譜代」是幕府政權的支柱;第三類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為大名的人,或戰時曾忠於豐臣秀吉戰後降服的大名,屬於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種類型的大名混雜相間,使親藩和譜代大名監視外樣大名。其次,為了加強對武士的統治,樹立幕府的權威,又於1615年頒布了《武家諸法度》。其要旨是獎勵文武、誡逸樂奢華、守節儉、嚴階級(即服飾、乘輿的等級規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繕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結黨,但最主要的是規定了大名的「參覲交代」制。按規定,全國外樣大名分為東西兩半,半住江戶,半住領地;每年4月為東西兩半部大名的交代時期(對譜代大名另有規定),大名的妻子須常住在江戶,事實上作為人質,大名依地位帶領侍從,構成「諸侯行列」,按期到江戶參覲交代。由於「諸侯行列」人數眾多,往返於江戶和領地之間的耗費十分巨大。因此這一制度不僅可以使幕府實際上把江戶交代的大名作為人質而加以控制,還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使之無力叛亂。與此同時,德川家康還進一步推行豐臣秀吉的兵農分離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個日本社會劃分為身分世襲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內部又貫穿著縱的主從關系。最後,在1615年還針對皇室、朝廷、寺社頒布了《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和五山十剎的法度。這樣,以身分制為核心,以幕府為政權的中樞,上對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體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這個體制來統治全國。

第三,在對外事務方面,德川家康不是個完全的鎖國主義者。創立幕府後,他立即遣使朝鮮,並於1608年恢復了和朝鮮的邦交。與此同時,又積極謀求與明朝的間接貿易。他出於對軍需物資和生絲貿易的需要,創立幕府後的初期,對發展與西歐各國的貿易也很積極。1608年,他聘用英國人三浦安針為外交顧問、貿易事務官,並向他學習世界知識、天文和數學。他甚至默許基督教的傳播,後來因感到危及日本傳統的封建統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轄地首先頒布禁教令,翌年便把這一法令推行到全國。1615年起,進而對朱印船貿易也嚴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學,喜歡讀有關治國平天下的經史典籍,鑒於字鐮倉幕府以來佛教勢力已與庄園制緊密結合的事實,他在創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創立幕府後,他認為庄園制已徹底摧毀,佛教因失去舊的經濟基礎和遭到沉重的政治打擊也已衰落,這時恢復佛教的威信,對鞏固新政權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漸扶植佛教,與名僧探討各宗的佛法,日益趨於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於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後,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庄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里,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並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於幕府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范圍只限於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1612年頒布的禁教令,實際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鎖國的開始,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則是一種部分的經濟鎖國,是德川幕府後來全國鎖國的先聲。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對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壞的束縛作用。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德川家康的家訓
「一、人の一生は、
重き荷を負うて遠き路を行くが如し。
急ぐべからず。

二、不自由を常と思えば不足なし。

三、心に望みおこらば困窮したる時を思い出すべし。

四、堪忍は無事長久の基。

五、怒りを敵と思え。

六、勝つことばかり知りて負くるを知らざれば、
害その身に至る。

七、己を責めて、人を責むるな。

八、及ばざるは過ぎたるに勝れり。」

1. 人的一生就像挑著重擔走遠路一樣.不該著急.

2. 把不自由當作平常的話,就沒有不足之處.

3. 當感到沒有希望的時候,該想起以前困境之時.

4. 忍耐是長久沒事的基本.

5. 把憤怒看成敵人.

6. 只知勝利而不知失敗者,災難降之身.

7. 自責可,不能責怪與他人.

8. 達不到勝過於過頭 / 過猶不及

=====================================================================================================

粵語完整版

幼年
佢喺三河國岡崎出世,父親系第八代當主松平廣忠,母親系水野忠政個女,叫於大之方,不過佢阿媽喺細過嗰陣受到今川家嘅庇護,因此佢同母親已經離別,父親廣忠為咗對抗織田信秀,於是同今川氏結盟,竹千代成為咗人質,被送到駿河駿府。

[編輯] 人質嘅日子
不過送到府中期間,就被織田信秀部下捕獲。不過喺兩年後,織田信秀嘅庶長子織田信廣被廣忠逮捕,於是廣忠提出交換人質嘅條件,雖然當時廣忠已經死咗,但系今川義元唔允許竹千代成為岡崎城主,呢幾年就喺駿府渡過,期間受到義元嘅家臣太原雪齋教育。14歲元服,改名為松平元信,兩年後改名松平元康,同義元嘅侄女築山殿進行婚姻,元康先至可以返到岡崎城。

[編輯] 桶狹間之戰
桶狹間之戰松平元康率領三河眾成為戰役嘅先鋒,率先突襲敵軍。不過另一邊,當主今川義元喺休息期間被織田信長嘅毛利新助同服部小平太殺死,於是元康返到岡崎城,不過到岡崎城嘅時候,發覺今川家已經放棄哩座城,城裏一個人都冇。於是元康正式從今川家獨立起嚟。

[編輯] 清洲同盟

德川家家紋1562年,同今川氏嘅今川氏真斷交,改為同織田信長結盟,是為清洲同盟,第二年改名為家康。1566年,平定咗三河領地內嘅一向一揆,統一三河國。同年,從朝廷任命為三河守,並改姓德川。之後家康集中攻擊今川氏嘅領土,間接令到今川氏冇咗大名嘅身份。1570年家康的根據地由岡崎城改為曳馬嘅濱松城。

[編輯] 同信長共渡苦難
當時幕時將軍足利義昭曾經游說渠加入信長包圍網嘅行列,義昭賜與副將軍一職,不過家康斷然拒絕。其後家康喺姊川之戰中協助出兵,令到淺井長政同朝倉義景嘅勢力大幅減退。不過1572年嘅三方原之戰對武田信玄大敗,幾乎令到德川家有滅亡危機。好在武田信玄嘅主要目標繫上洛,德川家避免咗一次滅亡嘅危機,無耐,武田信玄喺向西的途中病死,武田軍返到甲府。兩年後,喺設樂打敗咗武田勝賴,令到武田家勢力大幅衰退。跟住喺1582年由於木曾義仲背叛武田家,令信長對武田的討伐開始,家康協助信長攻下支城,最終令武田勝賴喺天目山自盡,武田家滅亡,戰後獲得駿河一國領地。

[編輯] 本能寺之變同秀吉嘅決戰
同年,獲得豐臣秀吉嘅接見,到安土城一游,期間家康同佢部份嘅家臣逗留安土城,不過織田信長喺京都遭到明智光秀嘅暗算而死亡,織田領內陷入大亂,當時德川家康仍然近畿領域,有被追殺嘅危險,當時服部半藏提議由伊賀逃離,最終成功逃脫。之後同後北條氏結盟,又積極擴充領土,使到佢成為擁有五國嘅大大名。

羽柴秀吉喺山崎打敗明智光秀後,更喺賤岳之戰打低柴田勝家,而秀吉下一個嘅目標系德川家。羽柴軍同德川軍喺小牧長久手兩地對峙。秀吉派遣突襲隊攻擊家康嘅營地,不過家康事先察覺,將突襲隊總大將羽柴秀次擊退。雖然家康喺小牧長久手之戰打贏咗一場勝仗。不過後來秀吉改打織田信雄,信雄最後同秀吉講和,於是家康亦提出和議,最終將三男秀康送往大坂城做人質。

1586年隨秀吉攻打竹佐嘅長宗我部元親、越中嘅佐佐成政。而且派鳥居元忠進攻上田城失敗告終。加上家臣石川數正突然出走,投靠豐臣秀吉。終於喺10月同秀吉達成咗從屬嘅要求,秀吉嘅妹妹朝日姬成為家康嘅正室。秀吉嘅生母大政所送往岡崎城成為人質。10月27號家康到大坂城拜見秀吉,正式成為從屬關系。

[編輯] 秀吉家臣時代
家康喺11月返到濱松,同月,被秀吉分封到駿府等五國嘅領地。喺1590年嘅小田原征伐中,協助秀吉成功包圍小田原城,令到守軍不戰而降。之後,更被秀吉分封關東七國,成為咗百萬石嘅大名。之後雖然秀吉派兵出征朝鮮,但家康以討伐北條嘅殘黨為名義,令到德川家最多喺名護屋城做守備嘅工作。

[編輯] 關原之戰
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由年僅6歲嘅豐臣秀賴繼位。家康藉機安排自己嘅親屬獲得領地,又同大名安排婚姻。終於引嚟親豐臣嘅家臣不滿,特別系石田三成。自從三成受到七將(加藤清正、福島正則等)兩者關系極度緊張,更傳出有人暗殺家康。終於喺1600年初,東北地方大名上杉景勝嘅家臣直江兼續寫咗直江狀,令到家康好嬲。終於下令所有大名准備討伐會津嘅上杉景勝,不過喺家喺去到上野國,收到石田三成以打倒家康為目標,喺佐和山城起兵,家康立即興行軍議,大部份大名支持討伐三成,於是軍隊折返江戶城,並派遣先鋒先由西進發,調查三成嘅動向。

9月1日家康本隊喺江戶城出發,14號到達美濃,當家康到達後,三成隊離開佐和山城,三成嘅家臣島左近喺杭瀨川擊退咗中村一榮同有馬豐氏嘅迎擊隊。

15號,兩軍喺關原開戰,是為關原之戰,最初嘅戰況對德川軍極為不利,直到中午,戰況先至有變化,家康派遣一隊鐵炮隊對小早川秀秋作恐嚇射擊。最終令到小早川秀秋倒戈,向大谷吉繼嘅陣地殺去,戰況先至有改變,最終東軍贏咗呢場仗。

家康喺關原之戰取勝後,分封領地,將大多數支持西軍嘅大名除封,並安排新領土畀佢嘅支持者,而豐臣家只系得65萬石嘅大名。

[編輯] 就任將軍
1603年,家康喺伏見城招請朝廷嘅人士,並且喺二條城就任將軍,成立江戶幕府,而家康就系江戶幕府嘅第一位將軍,雖然家康喺1606年將將軍嘅位置讓給次男德川秀忠,並且以駿府城用嚟隠居嘅地方,但系家康仍然掌握實權,從佢處理岡本大八事件同埋大久保長安事件可見一番。

[編輯] 大坂之陣
家康雖然安排秀忠其中一個女千姬同豐臣秀賴進行婚姻,不過家康有意消滅豐臣家。終於方銘寺寺鍾起名嘅問題引嚟家康嘅不滿,原因系條目寫咗啲對德川家唔吉利嘅嘢,於是家康嘗試迫使秀賴勸降,但系領內引起好大嘅反彈,終於迫使家康命令所有大名出兵到大坂。1614年12月到爆發大坂冬之陣,不過由於守軍嘅反抗強勁,迫使家康用議和嘅方式,成功令大坂城嘅防禦力大減。

不過由於大坂城冇意放棄抵抗,而且重新將城外嘅堀重新起過,終於家康第二次出兵,夏之陣入面,雖然豐臣軍多次派軍隊迎擊,不過德川軍步步進迫,最終喺天王寺岡山之戰擊敗豐臣軍,秀賴喺哩場戰爭中切腹自盡。戰後,家康實行一國一城令同武家諸法度等條例,進一步鞏固幕府嘅領導地位。

[編輯] 病逝
家康喺1616年四月十七喺駿府城病死,享年75歲,佢嘅墓地喺東京都日光東照宮,到佢死後,秀忠先至真正控制江戶幕府。

[編輯] 家族

[編輯] 妻妾
正室:築山殿 (瀨名,關口親永女)
繼室:駿河御前(旭姬,豐臣秀吉妹)
側室:長勝院(阿萬之方,小督局,永見吉英之女)
側室:西鄉局(阿愛之方)
側室:西郡局
側室:阿茶局
側室:良雲院(阿竹之方,市川昌永之女)
側室:下山殿(於都摩之方,秋山虎康之女)
側室:於牟須之方(三井吉正之女)
側室:於茶阿之方(朝覺院,花井氏之女)
側室:阿梶之方(英勝院,太田康資之女)
側室:阿龜之方(相應院,志水宗清之女)
側室:於萬之方(養珠院,正木邦時之女)
側室:阿夏之方(清雲院,長谷川藤直之女)
側室:阿梅之方(蓮華院,青木一矩之女)
側室:阿六之方(養儼院,黑田直政之女)
側室:阿仙之方(泰榮院,宮崎泰景之女)


松平信康(1559年—1579年)(母:築山殿)
結城秀康(1574年—1607年)(母:小督局)
德川秀忠(1579年—1632年)(母:西鄉局)
松平忠吉(1580年—1607年)(母:西鄉局)
武田信吉(1583年—1603年)(母:於都摩)
松平忠輝(1592年—1683年)(母:阿茶局)
松千代(1594年—1599年)(母:茶阿局)
仙千代(1595年—1600年)(母:阿龜)
德川義直(1600年—1650年)(母:阿龜)
德川賴宣(1602年—1671年)(母:阿萬)
德川賴房(1603年—1661年)(母:阿萬)
私生子(未確定):鈴木一藏(1565年 - ?)
私生子:永見貞愛(1574年—1605年)(母:阿萬)
私生子:松平民部(1582年—1616年)(母:法光院)
私生子:小笠原權之丞(?—1615年)(母:三條氏)
私生子(未確定):土井利勝(1573年—1644年)


長女:龜姬(1560年—1625年)(母:築山殿) - 奧平信昌室
次女:督姬(1565年—615年)(母:西郡局) - 北條氏直 池田輝政室
三女:振姬(1580年—1617年)(母:良雲院) - 蒲生秀行 淺野長晟室
四女:松姬(1596年 - 1598年)
五女:市姬(1607年—1610年)(母:英勝院)

養子
松平家治 - 奧平信昌次男、家康之孫
松平忠政 - 奧平信昌三男、家康之孫
松平忠明 - 奧平信昌四男、家康之孫
良純入道親王 - 後陽成天皇第八皇子

養女
小松姬(大倫院) - 本多忠勝女、真田信之室
滿天姬(葉縱院) - 松平康元女、福島正之・津輕信牧室
榮姬(大涼院) - 保科正直女、黑田長政室
阿姬(光照院) - 松平定勝女、山內忠義室
蓮姬(長壽院) - 松平康直女、有馬豐氏室
國姬(榮壽院) - 本多忠政女、堀忠俊・有馬直純室
龜姬(圓照院) - 本多忠政女、小笠原忠真室
萬姬-{(敬台院)}- - 小笠原秀政女、蜂須賀至鎮室
久松院 - 松平康元女、田中忠政・松平成重室
凈明院 - 松平康元女、中村一忠・毛利秀元室
唐梅院 - 松平康親女、井伊直政室
高源院 - 岡部長盛女、鍋島勝茂室
清凈院 - 水野忠重女、加藤清正室
貞松院 - 保科正直女、小出吉英室
名不明 - 松平康元女、松平忠政 菅沼定芳室
名不明 - 松平康元女、岡部長盛室

8. 同樣是維新運動,為什麼日本的明治維新取得成功,而中國的wu'xu'bian'

因為政治環境不同 現在還有試驗田呢 日本一個省大的島國 人口少 可變因素自然也少 阻力小了 成果還顯示的快 自然就成功了 。中國地域太大 拿出幾個省開始搞實驗,還沒看到成效,反對聲音就出來了,各階層利益也不一樣,所以中國不穩定因素太多 ,失敗也是正常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只有推翻了封建統治後的辛亥革命成功了,而未推翻封建統治之前的所有變法和改良西學都失敗的原因。只有破後而立,由上而下的權威改革維新才能改變中國。

9. 給我一些關於日本明治維新至今天的政治的情況

日本人顯然是極端主義者,思想較為偏頗,考慮問題有些向極端發展。在決定一個事情之後,會奮不顧身的去履行,完全不管最後有何結果,像飛蛾撲火一樣,有時候根本不考慮可能會出現的結果,只是低頭去做,直到結束。
但是這樣也有可怕的地方,就是只要發現事情朝不是原來自己想像的結果的話,日本人就不顧一切的去讓事情朝著自己原來的目標前進。那麼,可能就會造成魚死網破。日本人也是比較愛國的民族,有著堅毅的性格,一旦有為國捐軀的號召,則可能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其力量不可小視。
日本的等級制度森嚴,也許和歷史及其教育有關,但是一旦不能達到自己的目地的話,日本人立刻就會徹底打破等級的控制,瘋狂的結果就有可能產生。由於日本民族的歷史也是戰亂不斷的歷史,幾百年的武士教育深入民族的各個思想領域,因此,這是一個以爭斗為榮的民族。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可以說,日本民族是最可能走向極端的民族。

縱觀日本對中國在近代以來的歷史,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將田中奏摺為國策,先是鯨吞琉球國,繼而攻擊朝鮮,從1894年日本開始侵略中國開始,經過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日本人從來就蔑視中國,從來就認為中國是待宰的羔羊。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公開宣稱蔣介石不是對手,對八路軍誣為「土八路」,當然更是小視。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是日本人根本就不認為中國戰勝了日本,而是認為是向盟軍投降。直到現在,日本許多人仍然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曾經殺害了30多萬中國人,而且認為是中國人製造的謊言。在日本,右翼勢力的市場是很大的,日本國民至少有一半是相信日本右翼的一些言論的。日本首相小泉多次公開朝拜靖國神社,是對中國的公然蔑視。

日本是個欺軟怕硬的國家,在諾門坎之戰和遠東戰役屈服了蘇聯,太平洋戰爭被美國復仇而一敗塗地。但是,對這兩個大國日本卻沒有多少仇恨。對美國,日本半個世紀都是搖尾,對蘇聯佔領其北方四島六十多年無奈。在蘇聯發生分裂時企圖花錢撈回來,但是被普京拒絕,至今日本只有默看北方四島在俄羅斯手中。對中國,日本仍然沒有改變多少看法,由於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從機器製造到電子產業,在許多行業中中國擠掉了日本在世界貿易的份額,使得日本對中國的高速發展充滿嫉妒。

時至今日,日本人尚且潛入到新疆和四川勘測地形,幾次被抓驅逐,這些日本人勘測地形為的是什麼?

很多中國人不知道,當釣魚島領土之爭消息傳到日本國內,日本數萬青年紛紛表示要保衛釣魚島,認為那是日本的領土。

現在,日本公然違背二戰所訂立的限制條約,日本自衛隊已經升級為防衛廳,軍備大大加強。以日本人所掌握的原子利用技術,隨時都可以造出原子武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由於日本多年進行謊言式畸形歷史教育,使得日本年輕一代認為日本在二戰中是受害者,亞洲包括中國在二戰中受日本侵略的屠殺是捏造的,因此,一代一代的日本年輕人對前輩所犯下的罪行的了解越來越少。

對於我國有敵視的國家,日本在其中絕對是我們最危險的鄰居。
美國人已經在我們面前失敗過兩次,輕易不敢向我國挑戰;俄羅斯審時度世,努力在發展經濟,不見得有膽量與我國開戰;越南和棒子根本不是對手,印度已經嘗過我們鐵拳,其他國家尚且不具備向我國挑戰的能力。

由於歷史和現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而使日本經濟萎縮及日本缺乏能源的原因,中日領土和領海之糾葛,中日戰爭的因素一直會存在!
由於日本有大量的歷史遺跡和文物,政治、文化也牽涉到日本的歷史,了解日本的歷史,才能更好地了解日本本身。作為日本的鄰國,中國人很有必要清楚日本在過去兩千年中的所作所為。有的歷史可以忘卻,有的歷史是絕對不能抹到的,這也是我們不惜篇幅的原因。同時日本的歷史正是對「一衣帶水」這個成語的最好詮釋。
邪馬台國
在1世紀,班固所編《漢字•地理志》寫道:「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這段記載概述了原始社會末期的日本部落情況。於3世紀前期,在日本西部地區,組成了一個早期的奴隸制國家——邪馬台國。
邪馬台國有七萬多戶。女王稱「卑彌呼」,卑彌呼女王曾多次派遣權臣到中國訪問,並向魏王奉獻過奴隸和其他物品。魏明帝曾授與她「親魏倭王」的稱號和金印紫綬,並回贈其他珍貴物品。
大和國
3世紀中期以後,在本州中部以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為中心興起了另一個更發達的奴隸制國家——大和國。到5世紀,統一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區。大和國的首腦稱「大王」,是奴隸制國家中的最高執政者。
「大化改新」
所謂「大化改新」就是指大化二年(646年),大和國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經濟改革。推翻了以蘇我人鹿為首的大奴隸主貴族集團,奪得了政權;並擁立孝德天皇即位,改年號為「大化」,遷都難波。次年元旦,發布革新詔書,並仿照中國唐朝封建制度,實行政治經濟改革,史稱「大化改新」。
古代天皇制的確立和發展
從「大化改新」到1868年「明治維新」以前的1200年左右的時間,是日本的封建社會時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645年到1192年,第二階段從1192年到1868年。
根據帝都的變遷,第一階段可以分為三個歷史時代。
飛鳥時代(539年~年)由於當時的帝都在飛鳥地方(今奈良市以南20公里)的藤原京,故稱「飛鳥時代」。
奈良時代(710年~794年)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是從桓武天皇於794年(一說784年)遷都長岡(今京都市)時起,到1192年鐮倉幕府建立為止的時期。
幕府政治
日本封建社會的第二階段,是從1192年源賴朝正式開創鐮倉幕府起,到1868年「明治維新」為止的時期。這是天皇的大權旁落,各地領主依靠一定的武士集團,不執行朝廷政令,獨自進行 根據幕府的發展變化與封建統治者內部的紛爭,這個階段的歷史發展形成了以下幾個時代:
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是源賴朝(1147年~1199年)於1185年推翻平氏,1192年稱「征夷大將軍」正式在鐮地方(今神奈川境內)設置幕府,到1333年北條氏滅亡、鐮倉幕府被推翻為止的時期。
南北朝時代(1336年~1392年)是從鐮倉幕府滅亡到室町幕府初興的時期。上在1270年鐮倉幕府末期,皇室內部就分裂為大覺寺統(龜山天皇系統)和持明院統(後深草天皇系統)兩派。1336年,前者建都吉野(今奈良縣境內),稱南朝;後者建都京都,稱北朝,從而形成了南北兩個天皇並立,彼此對峙紛爭的局面。直到1392年,南朝合並於北朝,這一局面才告結束。
室町時代(1338年~1573年)是足利尊氏(1305年~1358年)於1333年推翻鐮倉幕府,1338年稱「征夷大將軍」,在京都室町地方設立幕府起,到1573年織田信長(1534年~1582年)推翻室町幕府為止的時期。
安土桃山時代(1573年~1598年)是從織田信長於1573年消滅室町幕府,到1598年豐臣秀吉(1536年~1598年)統一日本全鏡為止的時期。因前者統治中心在近江安土城,後者統治中心在京都的伏見城(桃山),故稱「安土桃山時代」,又叫「織豐時代」。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是在豐臣秀吉死後,織田信長的一部將德川家康(1542年~1616年)於1603年在江戶(今東京)設立幕府,到1867年江戶幕府被倒幕維新派推翻為止的時期。德川家康早年結識田信長,1590年隨豐臣秀吉轉戰各地。豐臣秀吉死後,他於1600年握取實權,並於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成為江戶幕府的創建者。從此德川幕府的統治延續260多年。故這一時代也叫「德川時代」。
近代(19世紀-戰前)
受美國逼迫恢復了國際間的交往,天皇重新掌握政權並實行「明治維新」。為了趕上各國,以工業為中心,對發展產業實行了獎勵政策。自1889年頒發「明治憲法」以後,隨著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確立和中央集權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形成,為了進一步加強統治,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中,力圖將近代教育納入以宣揚忠君愛國、綱常倫理以及日本神道主義精神的軌道,這就把日本的教育改革引上了為軍國主義政治服務的歧途。
1929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日本走上了通往軍國主義的道路。
日本的近代天皇制政權經歷了幾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從天皇的更替來看:1868年~1911年為明治時代,是睦仁天皇當政的時期;1912年~1925年為大正時代,是嘉仁天皇當政的時期,從1926年起為昭和時代,是裕仁天皇在位的時期。現今天皇是明仁,年號平成。
明治維新開始不久,此時的日本迫不至今及待地走上侵略擴張的道路,給其周邊的朝鮮、中國等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
1894年對中國發動了"甲午戰爭",侵佔了台灣和澎湖列島。1904年進行日俄戰爭。1910年侵佔朝鮮半島。後來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攫取了德國在太平洋上的島嶼和在中國的特權。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1944年12月發動太平洋戰爭。
中、美、英三國於1945年7月26日發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8月9日,蘇聯紅軍正式參戰,迅速擊潰日本關東軍,給日本帝國主義致命的打擊。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9月2日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日本簽字無條件投降。
現代(戰後至今)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2年4月28日,「舊金山和約」和《日美安全條約》同時生效,盟國對日本的全面軍事佔領宣告結束,盟國佔領機構取消,日本被締約國承認為獨立國家。美國軍隊根據《日美安全條約》繼續駐在日本。美國對日本保持著半佔領地位。正由於朝鮮戰爭,日本獲得了戰後經濟增長的最初動力,並在美國軍事保護下,一心一意地發展經濟。
1959年,池田勇人內閣登台執政。為了穩定政局,緩和國內矛盾,增強日本的經濟實力,池田表示要實行「新政策」,對內要為「國民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福利的增長」而努力,對外要「丟掉從屬於美國的屈從思想」,「對一切國家都採取睦鄰友好政策。」到1971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由1960年的430億美元增加到2184億美元。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1966年超過法國,1967年超過英國,1968年超過聯邦德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
日本經濟在1973年受到國際性石油危機的沖擊,增長速度放慢,轉入「穩定增長」時期,但增長率仍然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最高的。
1972年9月25日,日本總理大臣田中角榮和外務大臣大平正芳訪問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總理和外長發表《聯合聲明》,宣布兩國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本上建立和平等友好關系,結束兩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正式恢復邦交。
進入九十年代,日本為泡沫經濟付出長達十年經濟疲軟的代價。這種狀態將持續進入新的世紀。

10. 韓國歷史概況

韓國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333年。據說,韓國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檀君,是天神之子與一位以熊為圖騰的部落的女子所生。檀君建立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王國。歷史學家將韓國的這段早期歷史階段稱為「古朝鮮」時代。
古代韓國最初以組成小城邦的氏族社會為特徵,各小城邦又逐漸合並成政治結構復雜的部落聯盟,並最終形成了王國。
在這些部落聯盟中,位於鴨綠江中游的高句麗(公元前37-公元668)最先建國。高句麗富於侵略性的軍隊逐一征服了周圍的部落,並在公元313年甚至攻佔了中國的樂浪地區。百濟(公元前18-公元660)是由位於今天的漢城附近漢江南面的一個小城邦發展而成的類似高句麗的部落聯盟王國。百濟於近肖古王(346-375在位)統治時期發展成為一個由貴族統治的中央集權的國家。
新羅王國(公元前57-公元935)位於韓半島最南端,最初是三國中最弱小、最落後的國家。然而由於在地理上遠離中國的影響,它很容易接受非中國的外來習俗和思想。它的社會階級特徵明顯,後來產生了獨特的「花郎團」並發展了佛教。

統一新羅與渤海

6世紀中葉,新羅王國征服了臨近的伽倻王國(從1世紀中葉至6世紀中葉在韓半島南部地區發展起來的一批城邦國家)並與中國唐朝結成軍事同盟,征服了高句麗和百濟王國。當中國唐朝後來暴露出要將高句麗和百濟納入其帝國版圖時,新羅便以武力相抗。
公元676年,新羅將中國人逐出韓半島。其後,居住在滿洲中南部地區的前高句麗人於698年建立了渤海王國。
渤海王國不僅有高句麗人,還有眾多的靺鞨族人。渤海王國按高句麗王國的行政結構,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五京政權體系。渤海王國有著源於高句麗文化的先進文化。
渤海王國的繁榮和強大在公元9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它佔領了北至阿穆爾河,西至滿洲中南部開元的廣大地區,並同突厥和日本建立了外交關系。渤海王國於公元926年被契丹人滅亡,其統治階級中的很多人(大部分為高句麗人)遷移到南方,加入了新成立的高麗王國。
新羅在公元668年統一了韓半島,並在8世紀中葉進入繁榮強大的鼎盛時期。新羅一直想建立一個理想的佛教國家,佛國寺就是在統一的新羅時期所建立的。但因王公貴族沉溺於安逸奢侈的生活,王國對佛教的崇尚開始衰落。此外,和被佔領的高句麗和百濟聲稱有統治權的地區領袖間產生了沖突。公元935年,新羅國王正式向新建立的高麗王朝投降。

高麗

盡管韓半島經常遭受外來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羅統一後一直由一個單一的政府治理,並保持了政治獨立,以及文化和民族傳統。無論是高麗王朝(918-1392 年),還是朝鮮王朝(1392-1910 年),他們都鞏固了政權,發展了文化,驅逐了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麗王朝的開國君主王建是新羅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將軍。他選擇自己的家鄉松岳(即現今北韓的開城)作為都城,並宣稱要收復高句麗在中國東北的失地。他將他的王國定名為高麗,韓國現在的名稱「 Korea 」就是由此而來。盡管高麗王朝未能收復失地,但卻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榮興盛為代表的輝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義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國古登堡早兩個世紀,韓國人發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屬活字印刷。大約也在這一時期,韓國的工匠還完成了在大塊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經的艱巨任務。
這些雕刻佛經的木版有8萬多塊,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擊退蒙古人的入侵。這些稱為 《高麗大藏經》的木版現珍藏在歷史悠久的海印寺內。
高麗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間的沖突以及儒教信徒與佛教信徒之間的爭斗,使高麗王朝衰敗。蒙古人入侵高麗始於1231年,高麗人民雖然與蒙古人進行了英勇斗爭,但高麗仍淪為蒙古的附庸國長達近1個世紀之久。

大韓民國的成立

韓國人民對日本在二戰中的失敗感到歡欣鼓舞,但他們並沒有高興多久,光復沒有立即給他們帶來他們為之英勇奮斗的國家獨立。
相反,由冷戰引起的意識形態的分歧造成了國家的分裂。韓國為建立一個獨立政府的努力,因美軍佔領半島南部和蘇軍控制半島北部,而遭到失敗。
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通過一項決議,要求韓國在聯合國一個委員會的監督下舉行大選。
然而,蘇聯卻拒不執行聯合國決議,並且不準許聯合國這個委員會進入韓國北方。於是聯合國大會又通過一個新決議,要求在這個委員會能夠到達的地方進行選舉。韓國首次總統選舉於1948年5月10日在三八線以南地區舉行。這條線終於將韓半島分成了南方與北方。
1948年,李承晚當選為大韓民國第一任大總統。與此同時,三八線以北建立了金日成領導下的共產黨政權。
北韓於1950年6月25日無緣無故向南方發動大規模入侵,引發了一場持續3年,由美國、中國和其他外國軍隊介入的戰爭。整個半島遭到破壞。1953年7月簽訂了停火協議。
韓國人民在這場戰爭中傷亡人數幾乎達到300萬,成百萬人流離失所,骨肉離散。李承晚政府領導時期嚴重的社會騷亂不斷。
當時韓國的民主並不成熟,國家經歷了巨大的政治和經濟困難。李承晚總統最終因一次學生領導的起義而於1960年4月下台。民主黨的張勉於1960年8月組成政府,建立了第二共和國。
但是,新政府卻被朴正熙少將於1961年5月16日發動的政變所推翻。以朴正熙為首的國家再建最高會議,接管了政府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權利。
朴正熙於1963年的一次選舉中當選為總統。朴正熙政府致力於快速實現工業化,並於20世紀60、70年代實現了被稱為「漢江奇跡」的高速經濟增長。但是,朴正熙的統治伴隨著對人民政治權利和公民自由的嚴格限制。
朴正熙總統於1979年10月遇刺身亡後,出現了實行戒嚴的過渡時期。代總統崔圭夏於1980年8月辭職,強有力的軍官集團的領袖全斗煥由統一主體國民會議(選舉團)選為總統。
20世紀80年代民主運動高漲。1987年修改了憲法,恢復了直接選舉總統的制度。
在新憲法下,另一位將軍出身的人——盧泰愚當選為總統。盧泰愚執政期間,民主有了長足的發展,為32年來選舉第一位文人總統打下了基礎。
長期從事民主運動的活動家金泳三以執政黨候選人的資格於1992年當選為總統。
1997年,主要反對黨新政治國民會議領袖金大中當選為總統。金大中政府被稱為「國民政府」,是韓國憲法史上第一個由執政黨向反對黨和平移交政權而產生的政府。
盧武鉉政府,即「國民參與政府」,成立於2003年2月25日,是韓國歷史上第十六屆政府。盧武鉉政府提出了3項目標:「國民共建民主主義」、「建立國民共享,均衡發展的社會」和「迎接和平與繁榮的東北亞時代」。
盧武鉉政府是國民力量的產物。珍視原則和情理的公民自願籌集資金開展選舉活動,從而使盧武鉉在總統競選中獲得勝利。
最為重要的是,盧武鉉政府是在國民普遍參與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一如在其誕生時一樣,在政府未來的運作過程中,國民的參與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歷史沿革】

起源
韓國起源於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於公元前433年先行暗殺智伯,然後再將晉的領地瓜分,成為三個諸侯國。後世歷史學家將韓、魏、趙合稱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著名的兵器--弩,為各國所畏懼。所謂「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異常鋒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中原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衰微
由於地處黃河中游地區,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當時已很薄弱的東周(洛陽),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凌。早年已經為魏齊之間的爭霸資本,於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結果。秦楚爭霸時,秦又要挾韓魏共同伐楚。晚年韓國成了秦國和山東各國的緩沖地,苟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攻韓國上黨,上黨不願被秦佔有,改降於趙,引發了長平之戰。兩場決定霸主局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分體驗到韓國被列強圍欺魚肉的困境。最終於前230年,韓國軍隊在屢戰屢敗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山東六國。

【大事記】

前403年:韓聯同趙魏三家滅知。周初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
前400年:韓聯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翟。
前394年:韓救魯於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於洛陽。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於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於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秦人出兵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於脩魚,斬首八萬級,虜其將麿、申差於觀澤。
前316年:侵秦,敗北。
前314年:被秦敗於岸門,韓太子倉入質於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斬首六萬。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擊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於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於夏山。
前284年:樂毅領燕、秦、魏、韓、趙聯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
前273年:魏趙聯合伐韓華陽。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起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城、負黍,斬首四萬。
前254年:韓王入朝於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添加評論
.評論讀取中...請登錄後再發表評論!
取消
.此貓不怕開水澆 | 2009-08-17 16:26:10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不錯 | 有0人認為這個回答沒有幫助
國家名:韓國
英文名:korea
主要城市:首爾、釜山

韓國歷史-概述
史前時代

經人類學研究發現, 在70萬年前, 韓半島就有人類居住。

古朝鮮

據傳, 神話人物檀君於公元前2333年建立了韓國第一個王國- 古朝鮮。 此後, 幾個部族由滿州南部地區移到韓半島。

三國時代( B.C. 57~A.D. 676)

高句麗, 百濟, 新羅建於一世紀。 這期間古代國家的政治體系, 宗教(佛教和儒教) 文化得到發展。

統一新羅時代( A.D. 676~A.D. 935)

新羅的統一促進了文化的發展, 佛教也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大的普及。 統一新羅因貴族的霸權爭斗而衰退, 935年歸屬高麗。

高麗王朝(A.D. 918~1392)

高麗建於918年。

佛教在這一時期被定為國教, 給政治和文化帶來巨大的影響。 著名文物有高麗青瓷和《高麗大藏經》。 高麗時代發明了直指。 直指是世界歷史上最早出現的金屬活字本,比古騰堡發明的金屬活字本早了78年。14世紀中期後,高麗衰退。

朝鮮王朝(1392~1910)

朝鮮王朝建於14世紀末, 儒教成為國教, 對全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443年發明了韓文字母。 由於日本的侵略(1592年, 任辰倭亂)和外國勢力的侵略使朝鮮開始走向衰退。

閱讀全文

與工商局武吉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