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

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

發布時間:2022-09-02 07:51:53

1. 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完善本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與管理、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提供、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以及相關保障與促進等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本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工作,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人民城市建設」的要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保障基本、優質均衡,開放共享、服務群眾的原則,彰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的責任主體,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

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公共文化服務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支持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本轄區內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日常管理,豐富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第五條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文化、廣播電視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建設,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等工作,指導和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新聞出版主管部門負責新聞出版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新聞出版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建設,統籌規劃和指導協調新聞出版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產品版權保護,指導和組織實施全民閱讀等工作。

電影主管部門負責電影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開展電影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建設,指導和協調推動電影公益放映等工作。

教育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校園文化活動、文化藝術普及、學校文化體育設施共享等工作。

體育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指導全民健身活動,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監督、管理公共體育設施。

科技主管部門負責協調組織科學技術普及活動,推進科普場館向社會開放等工作。

發展改革、經濟信息化、公安、民政、司法行政、綠化市容、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規劃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管理、農業農村、衛生健康、統計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實施本條例。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科協等群團組織應當發揮各自優勢,組織開展相關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第六條本市建立市、區兩級公共文化服務綜合協調機制,指導、協調、推動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與促進工作,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資源的統籌,推動實現共建共享。市、區文化主管部門承擔綜合協調具體職責。第七條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結合本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定、公布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並動態調整。

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和本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實施標准,結合實際需求和文化特色,制定、公布本行政區域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並組織實施。第八條本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以免費或者優惠為原則,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和流動人口等群體的特點與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公共文化服務。第九條本市協調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合發展,發揮公共文化設施在資源、服務、組織體系等方面的優勢,開展文明實踐活動。

本市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教育、科技等融合發展,實現資源共享,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公眾思想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素質。

本市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與旅遊融合發展,促進公共文化設施和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功能融合,發揮重大品牌節慶活動和公共文化設施的旅遊功能,提升公共文化的影響力。第十條本市推動長江三角洲區域公共文化服務合作,加強公共文化服務資源聯通、共享,推進區域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發展。

2.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示範區意義

一是公共文化服務政府責任得到明確和加強。通過創建,各示範區普遍建立了黨委政府牽頭、各部門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機制,並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績效評估之中。
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基層設施網路建設得到加強。
三是通過示範區創建,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具有推廣價值的制度設計成果,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有力保障。
四是各地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通過實施了大量文化惠民項目,較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創建帶來的文化惠民成果。
一是對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化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顯著提升了文化惠民效果。
二是對正確處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政府、市場、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推動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市場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公共文化工作格局。
三是對統籌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提升了文化建設的科學化水平。
四是對通過公共文化服務更好地傳播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效發揮了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不少示範區城市把加強社會管理與公共文化建設結合起來,整合資源、轉變職能、創新機制,積極探索公共文化的社會化參與方式,使群眾在公共文化參與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3. 誰能復制一下白度文庫

安徽省
2013屆高三高考模擬(六)
語 文 試 題
考生注意:
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共6頁。考試范圍為高中全部內容。
2.答卷前,考生務必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班級和考號填寫在試卷的相應位置。
3.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答題。
4.本次考試時間150分鍾,試卷滿分150分。
第Ⅰ卷 閱讀題(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藝術節是城市定期舉辦的綜合性節慶活動。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它的為城市專有、整合節事與社會溝通、長時段持續效應等特點,決定了它在全球化城市競爭與合作的形勢下,特是在資源市場和品牌創新的競合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競爭力的提升路徑。其深層意義,在於為主辦城市的全球化資源整合創造條件和機遇。資源整合的實質是需求交換。特色化開發和國際化傳播由此成為城市化的基本任務,藝術節溝通的依據和追求。當前藝術節發展所面臨的難題,集中表現為同質化傾向。藝術節發展要走出同質化困境,須解決劇目趨同、明星趕場、觀眾冷漠,以及節事與觀眾、與媒體溝通等問題,還要協助城市克服面目雷同、物質主義、忽視人文價值等傾向。藝術節不只是精英狂歡、公眾服務,而且是城市發展的機會。困難在於個性化風格與國際間認同的統一,文化服務與經濟社會目標的統一。這就要求把藝術節當作一個有生命有性格的系統來看待,認真研究其歷史、特徵、規律和成功案例,走可持續整合溝通之路。
藝術節的傳統,是服務於城市發展,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城市表達和城市間交往。藝術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機制,與城市表達和形象推廣有內在聯系。藝術節通過公共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競爭、基礎設施運營等文化活動,使城市形成不可復制的文化個性,以增強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藝術節對城市發展具有獨特作用。城市形象的實質是公眾印象,由城市內部與外部公眾對城市表現的多方面認知與評價構成,往往體現為公眾輿論,帶有很強的情感直覺性。藝術節通過其感性直接性和藝術審美魅力,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實現城市特色的節慶表達和國際化溝通,為公眾提供難以忘懷的體驗,進而藉助口碑和媒體,形成面向世界的二次傳播。
藝術節的文化感召力,主要通過表演藝術的節目集聚來實現。藝術節為城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刺激市民的藝術興趣、擴大藝術欣賞的人口比例,從而提升市民的藝術素養,並最終使城市受益於市民文化歸屬感的增強、社區文化氛圍的營造、城市形象的改造與提升。」與此同時,藝術節成為促進藝術教育、推動藝術普及的發動機。
藝術節為主辦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和資金流,對諸多產業的拉動效造就了巨額經濟產出。其經濟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直接收益,即對藝術節的直接投資,如藝術設施、藝術活動、人力資本等方面的資金投入;間接收益,一般包括藝術節相關的旅遊收入;誘發性收益,主要是指由於藝術節的舉辦給城市帶來的無形收益,包括城市經濟結構、產業升級方面的影響等。」
(選自張敏《藝術節與城市發展》,有刪改)
1.下列對「藝術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藝術節是城市定期舉辦的具有為城市專有、整合節事與社會溝通、長時段持續效應等特點的綜合性節慶活動。
B.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藝術節在全球化城市競爭與合作的形勢下,特別是在資源市場和品牌
創新的競合關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藝術節不是城市滿足自身文化生活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務,而是城市形象品牌和城市綜合競爭
力的提升路徑。
D.藝術節的目的是通過公共服務、文化傳承、創新競爭、基礎設施運營等文化活動,從而增強城市的整體競爭力。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文章開篇從可持續發展角度闡述了藝術節在全球化城市競爭與合作中具有持續效應的作用。
B.第二段是說舉辦藝術節的深層意義在於為主辦城市的全球化資源整合創造條件和機遇。
C.第三四兩段主要是說舉辦藝術節對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城市表達和城市間交往的作用。
D.第五六兩段主要是說藝術節的文化感召力以及舉辦藝術節會為主辦城市帶來一些經濟利益。
3.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藝術節是城市發展的機會,通過其感性直接性和藝術審美魅力,跨越語言文化障礙,形成面向世界的二次傳播。
B.藝術節要服務於城市發展,為城市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但對促進藝術教育、推動藝術普及方面影響有限。
C.藝術對城市發展的作用機制,與城市表達和形象推廣有內在聯系,舉辦藝術節可以對諸多產
業的拉動效應造就巨額經濟產出。
D.藝術節為主辦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技術流和資金流,對諸多產業可以產生間接的和誘發性的收益。
二、(33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唐興二百年,其間詩人不可勝數。所可舉者,陳子昂有《感遇詩》二十首,鮑防《感興詩》十五篇。又詩之豪者,世稱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索其風、雅、比、興,十無一焉。杜詩最多,可傳者千餘首。至於貫穿古今,覙①縷格律,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然撮其《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塞蘆子》、《花門》之章,「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句,亦不過十三四。杜尚如此,況不逮杜者乎?仆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陳於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有問此二字者,雖百十其試,而指之不差。則知仆宿習之緣,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諳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二十已來,晝課賦,夜課書,間又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於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既壯而膚革不豐盈,未老而齒發早衰白;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自悲。
家貧多故,年二十七方從鄉試。既第之後,雖專於科試,亦不廢詩。及授校書郎時,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輩,見皆謂之工,其實未窺作者之域耳。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舍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是時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屢降璽書,訪人急病。仆當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諫官,手請諫紙。啟奏之外,有可以救濟人病,裨補時闕,而難於指言者,輒詠歌之,欲稍稍遞進聞於上。上以廣宸聰,副憂勤;次以酬恩獎,塞言責;下以復吾平生之志。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
(選自《古代散文鑒賞辭典·白居易(與元九書)》,有刪改)
[注]①覙:同「診」,察看。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盡工盡善,又過於李焉 過:超過
B.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識 識:記住
C.屢降璽書,訪人急病 病:患病
D.仆當此日,擢在翰林 擢:提拔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況不逮杜者乎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
B.然亦不能不粗陳於左右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
C.則知仆宿習之緣 悲夫古書之不存
D.上以廣宸聰 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在作者看來,唐朝興盛二百年來,詩人多得不可勝數,世人都稱頌李白、杜甫;但其實最值得推崇的人是杜甫,而非李白。
B.作為詩人,作者之所以「常痛詩道崩壞,忽忽憤發,或廢食輟寢,不量才力,欲扶起之」,是因為他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C.作者在文段中追述了自己從出生六七個月到現在的刻苦學習的歷程,因為家貧多故,致使未
老而齒發早衰白,傷心不已。
D.作者擔任翰林學士、左拾遺職務時,會將可解救人民疾苦、彌補時政的缺失而又難於直接說明的事項寫成詩歌,慢慢讓皇上知道。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瞀瞀然如飛蠅垂珠在眸子中者,動以萬數,蓋以苦學力文之所致,又自悲。(5分)
譯文:
(2)豈圖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聞而謗已成矣!(5分)
譯文: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8~9題。
憶秦娥
范成大
樓陰缺,闌干影卧東廂月。東廂月,一天風露,杏花如雪。
隔煙催漏金虯咽,羅幃黯淡燈花結。燈花結,片時春夢,江南天闊。
8.本詞為閨怨詞,可通篇無一「怨」字,而所寫又無一處無「怨情」,試作簡要賞析。(4分)
答:
9.本詞的結尾有什麼特點?這樣結尾有什麼好處?(4分)
答: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
分)(6分)
甲:塞下秋來風景異,(1) 。(2) ,千嶂里,(3) 。
(4)

4. 北京城市文化競爭力全國居首嗎

日前,北京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北京藍皮書:北京文化發展報告(2017-2018)》。藍皮書透露,北京城市文化實力和競爭力位於全國前列,多項文化發展指數位居第一,文化事業、產業發展再上新台階,全國文化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北京文化的建設發展位居全國前列,在城市創新創業環境總體排名中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城市品牌發展、文化品牌、旅遊品牌、宜居品牌、投資品牌和品牌傳播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北京的城市文化競爭力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北京城市文化影響力指數排名位居全國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城市文化軟實力指數總體排名位居第四,城市文化軟實力民眾滿意度指數排名全國第13。這表明北京的宜居城市建設、文化軟實力建設,尤其是在城市文化服務公眾滿意度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5. 從文明交流與融合、創新分析 文明發展 越詳細越好 可以舉例說明

讓我們引用幾位學者的話來說明文明與城市文明的關系。

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國歷史學家)認為:「文明一詞的含義確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將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別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全球通史》上冊105頁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克拉克洪(美國學者)提出文明出現的三個表現是:①存在一系列人口至少在5000以上的永久性城鎮、集鎮或城市;②已發明、使用文字;③已有紀念性的公共建築和進行禮儀慶典活動的中心場所。(轉引自陳欽庄等《世界文明史簡編》P3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理查德·佛羅里達(美國經濟學者)指出:「新的特大城市是世界經濟的真正組織單位,他們產生大部分的財富,吸引大多數的人才,佔有最大份額的創新。」

歷史發展史證明,城市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古代的城市規模很小。例如,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是一個只有4萬居民、10萬奴隸和外國人的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出現了一批商業貿易中心城市,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於農民不斷湧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歐洲的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裡。城市不僅是經濟富足、生活安逸的標志,也是居民素質文明的象徵。

可以對城市和城市文明做這樣一個概括:人類邁出文明第一步後,人口就開始聚集起來形成了最早的城市,而人正是文明的創造者;城市成為一個地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承擔著管理社會、組織生產的領導職能,從而成為文明成長發展的領導者、組織者;城市保存了人類文明的成果,成為創造新文明效率最高的地方,城市肩負著繼承傳統文化,綿延發展,創造新文化的使命。因此,城市文明在文明中占核心地位,文明首先出現的地方後來變成了城市;城市的出現使文明發生了質的變化,城市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城市成為文明的領頭羊、風向標和輻射源。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領頭羊

讀讀人類文明史的書就可以知道,在人類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許多種「文明體」(湯因比語)。這些文明體在數千年歷史長河的沖刷中,不斷地經歷誕生、成長、興旺、消亡的過程。所有的文明體融合,好像是無數的溪流匯集起來成為人類文明的大江長河。而從城市的興衰,可以明顯地看出各種文明體的興亡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分析了人類文明興衰的軌跡。他分析說,歐亞大陸的古代文明時期(公元前3500~1000年),文明的中心是中東地區,「正是中東,在那一段時期里對人類作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如發明了農業、冶金術、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帝國組織的」。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時期(公元前1000~公元500年),中東卻遠遠落在了後面,這一時期,大部分發明創造出自歐洲、印度和中國。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時期(500~1500年)歐洲進入神學時期,伊斯蘭教興起,蒙古帝國崛起,儒家文明進入鼎盛時期。公元1500年以後,西歐文明飆升,西歐開始擴張,特別是英國工業革命發生後,轉眼間歐洲文明遠遠地走到了前面,而東方文明古國不斷衰落。

創立「文明法則史」的村山節認為,地球文明可大致分為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並以800年為周期循環往復。耶穌誕生即公元元年,是希臘文明的全盛時期,其後400年間則是羅馬文明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以希臘帕台農神廟和羅馬圓形劇場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科學技術領域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另一方面,東方卻處在未開發的黑暗蒙昧時代。但希臘和羅馬文明也隨著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的解體而宣告結束。從公元400年到1200年的800年間,東方文明開始取代西方文明進入全盛時代。這一時期,中國經歷了唐、北宋和南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而西方社會卻出現分裂,進入了黑暗的中世紀。從公元1200年到2000年的800年間是西方文明復興、東方文明沒落的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後,西方的科學技術開始飛速發展,在經歷了發現美洲新大陸、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產業革命後,西方的科學技術再次達到全盛,在全球化時代到來的同時,西方文明開始席捲整個世界。(井上茂信《參考消息》2008.1.26.)

美國記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的文章《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從城市興衰的角度論述了文明發展的道路,可以印證以上兩個學者的觀點。克里斯托夫在文章中以500年為尺度回顧了歷史上世界最大城市的興衰:公元前2000年之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是伊拉克的烏爾。公元前1500年為埃及的底比斯。公元前l000年世界上沒有特別出眾的城市,勉強湊數的話可算黎巴嫩的西頓。公元前500年當屬波斯(今伊朗)的波斯波利斯。公元元年義大利的羅馬崛起。公元500年中國的長安最繁榮。公元l000年全球最繁榮城市是中國的開封和義大利的佛羅倫薩。作者沒講公元1500年的城市,筆者想大概可以從北京、倫敦和巴黎中選出一個。公元2000年是紐約市。這位記者的預測是到了2500年上述城市恐怕都沒有份兒。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大、最有影響的全球城市有倫敦、紐約和東京。它們影響著世界經濟,並在很大程度上支配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方向和進程。有學者認為,全球城市有以下幾個特徵:一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與貿易中心。倫敦、紐約與東京擁有世界上頂級的國際金融機構、股票交易所以及眾多的跨國公司總部。二是擁有強大的軟實力優勢。全球城市擁有眾多的國際性組織與機構,是世界經濟組織高度集中的積聚地與控制點。三是雄厚的經濟基礎。全球城市的經濟位居世界前列。四是具有先進的城市基礎設施。如國際樞紐機場、國際樞紐港口、國際信息樞紐及先進的交通系統等。五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全球城市是專業化服務最高級的生產場所,是金融和服務業產品主要的消費市場。(「深港國際大都會」研究課題組研究課題,刊登《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

那麼2500年時的世界第一大城市將出現在哪裡呢?村山節認為:「從公元2000年到2800年,……在新文明社會中,以全球氣候變暖為代價實現高度工業化的模式將被改變。為此追求天人合一的東方文明的智慧應當成為全人類的思想基礎。」文明學大師湯因比的看法是:「就中國人來說,數幾千年來,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幾億民眾,從政治、文化上團結起來。他們向世界展示了這種在政治、文化上統一的本領,具有無與倫比的成功經驗。這樣的統一正是今天世界的絕對要求。中國人和東亞各民族合作,在被人們認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類統一過程中,可能要發揮主導作用,其理由即在於此。世界統一是避免人類集體自殺之路。在這一點上,現在世界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准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轉引自倪健中《文明中國》P396中國社會出版社出版)如果兩位學者的話正確的話,2500年,世界最大的城市也許又一次會出現在中國。

深圳的城市文明

深圳可能是世界上城市化步伐最快的地方,28年間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今天的大都市。深圳1979年1月23日建市,1980年8月26日宣布成立經濟特區。後來經過了兩次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第一次是在1992年,特區內的羅湖、福田、南山的173個自然村的4萬農民改變身份成為「城裡人」,特區內也在行政、經濟、社會等各方面系統地建立起了符合現代城市要求的管理體制。第二次始於2003年10月底,特區外的寶安、龍崗兩個區也整體改制,鎮改街道,村改社區,27萬農村人口將全部「洗腳上田」變成「城裡人」。從這一天起,深圳不再有農村,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農村的城市。

應該說,城市化過程、城市文明建設,對今日的中國發展非常重要。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教授認為,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進程的關鍵因素有兩個:以美國為首的新技術革命和中國的城市化。他還認為城市化是新世紀對中國的第一大挑戰。(原新唐曉平《新華文摘》2006.22.)

從深圳的發展經驗看,斯教授的看法很有見地。深圳的城市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過程進行的。工業化偏重於經濟的發展,城市化偏重於社會的發展。工業化(包括信息化)、城市化的實現,就是完成現代化的任務。在短短30年裡,深圳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三頭並進,走過了歐洲許多國家幾百年才走完的路程。雖然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深圳創造了奇跡,但同時也是對人類的能力潛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從實際情況看,城市建設等有形的東西,短時間內有可能完成;人的素質的提高等無形的東西,短時間里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對深圳的城市文明來說,解決城市建設方面的問題固然不易,但是解決城市管理、提高市民文明素質等更是難題。實際上30年來我們同時在建設著兩個城市:物質城市和精神城市,這兩個城市的發展不一致、不同步,精神文明城市的發展往往落後於物質文明城市的步伐,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難點就在這里。

從領導的認識和工作的層面看,深圳自成立之日起始終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圳是從1989年開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經過一年多的奮戰,1999年9月,全國評選出58個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先進城市和先進城區(其中先進城市38個)。深圳榜上有名,成為首批文明工作先進城市。接著,開始了首批全國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2005年10月全國首批文明城市評選揭曉,深圳不負眾望,再次捧回桂冠,成為9個全國文明城市中的一員。文明城市的評選3年一屆,今年開始了第二屆全國文明城市的評選(首批文明城市進行復查)。深圳又迎來了新的考驗,相信一定能夠保住首批文明城市的榮譽稱號。

我有一些朋友經常出差,他們告訴我:不管是出國還是回內地,回到深圳時都要感嘆一聲:「還是深圳好」。相信多數深圳市民都有這種感覺。那麼,這個城市究竟好在哪裡呢?

深圳是形象美麗的城市。深圳的城市建築現代感強、風格華貴,像凝固的音樂,高低交錯,旋律和諧。深圳的城市景觀是最新最美的圖畫,構圖美觀,色彩斑斕。綠樹籠蓋成蔭,鮮花四季盛開,城市就像一個大花園。夜晚街市燈火輝煌,燈的海洋,光的流彩。深圳的城市氣質品味像衣冠整潔的少男少女,青春氣息,魅力四射。人們安居樂業,充滿自信,笑臉是最美的風景。

深圳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深圳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創建之路越走越寬闊。2007年1月,頒布實施《深圳市民生凈福利指標體系》,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民生領域的投入,以確保市民共享發展成果。中國社科院《2007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發布,深圳城市綜合競爭力位列內地城市第一,在環境競爭力中,深圳城市自然環境優美度指數排名第一。在中國城市論壇北京峰會上,深圳被評為「最宜居」城市。深圳先後被評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環境保護「全球500佳」城市等。

深圳是「詩意地棲居」的城市。深圳是重視文化建設的城市,提出了「文化立市」的戰略,重視保障市民文化權利。市民究竟有哪些文化權利呢?主要包括4個方面:享受文化成果的權利、參與文化活動的權利、開展文化創造的權利和文化成果受保護的權利。(王京生《以人為本,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圳人喜愛閱讀從書本中汲取營養,富於求學精神請來名人大家講學論道,青年學子鑽研學問夜校燈光通明,市民積極參加創意活動成果頗豐。文博會文化成果琳琅滿目,眾多劇場高雅藝術演出不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社區處處琴聲悠揚老人翩翩起舞。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色彩。正像海德格爾說的意思,因為有了文化,深圳成為市民得以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

深圳是充滿愛心的城市。深圳有全國最早也是最大的義工隊伍,現有注冊義工16萬多人,各類項目義工合計54萬多人。深圳是勇於獻血和捐獻器官的城市,15年裡深圳共有131.5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捐血263噸,不僅滿足了本市需要還支援其他城市,深圳連續五屆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稱號。深圳「關愛行動」舉辦了五屆,成為社會各界集中展示愛心的大平台,全市共組織各種活動近8000項,解決了一大批困難群眾的實際困難。深圳是個關心外來勞務工的城市,被評為「中國最受農民工歡迎的十大城市」第一名的殊榮。深圳涌現出了一大批文明先進的人物,有「好人」陳觀玉、「好乾部」賀方軍、「好醫生」柳獻共、「扶貧好乾部」臧金貴,「蒼生大醫」郭春園、「愛心大使」叢飛、「愛心企業家」承明、「好媳婦」李傳梅等,他們是深圳人的楷模和典範。

深圳是個懂得感恩有回報思想的城市。在扶貧幫困、支援災區方面走在始終走在前面。1995年深圳開展了「特區與山區、老區心連心活動」,深圳的各區、工委與延安、井岡山、萍鄉、阿壩、巫山、紅安、張北、寧鄉、瀏陽、三都等山區老區結成幫扶對子,為當地建了142所希望小學。從1995年開始,深圳幫扶西藏林芝、昌都地區資金1億多元,建設了「深圳大道」、「深圳路」等一批項目。1996年,按照國務院安排,開展了「深黔攜手,扶貧幫困」活動,幫助貴州黔南、畢節地區發展經濟。2002年,安排3億元建立貴州、甘肅、新疆3省助學基金,共資助16萬個學子。10多年裡,根據省政府安排,在省內幫助梅州、河源等地發展經濟。僅1990年以來的統計數字,安排各地幫扶資金累計79.35億元。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深圳又承擔起了幫助甘肅武都專區和文縣、康縣、甘南舟曲縣「三縣一區」的重建工作。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深圳提出了「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口號。

深圳在世界城市中的排名

在今年年初開始的新一輪解放思想中,省委領導向深圳提出了與香港、新加坡城市「叫板」的要求。深圳勇領任務,分析形勢,找出差距。與這些一流城市相比,深圳的差距應該說非常大。

我們選擇幾個與深圳有可比性的城市進行比較。香港面積1034平方公里,人口700萬;新加坡面積626平方公里,人口310萬;首爾面積605平方公里,人口1032萬;台北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300萬;大阪面積221平方公里,人口263萬。深圳面積1953平方公里,人口860萬人。相比之下,深圳土地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但每平方公里土地產出只相當於香港的2/9、新加坡的1/6、首爾的l/9、台北的1/7、大阪1/12;深圳人均GDP僅相當於香港的l/3、新加坡的3/l0、首爾的2/5、台北的l/3、大阪的l/8。

根據中美聯合研究項目《2005/2006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在全世界110個主要城市中,上述各城市的排名:香港19位、首爾27位、新加坡46位、台北48位、大阪55位,而深圳排在73位。2008年7月27日新的《2007/2008年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公布。新加坡上升為第8位,首爾上升為第12位,香港下降為26位,深圳上升為第64位。(《深圳晚報》2008.7.28.)

從統計數字上看,深圳與對手城市差距非常大,這說明深圳的生產力比較低,人的能力素質比較差,整體上說深圳城市的競爭力不夠強。但是從潛力的角度看,深圳的土地還比較多;深圳人均GDP低說明生產效率提升的空間還很大;深圳產業構成中低端加工業比重大,意味著深圳高新技術、高端服務業發展具有廣闊的空間。只要深圳改進了弱點,彌補了自己的短板,提高了生產效率,深圳的經濟總量就會超過對手城市。

深圳趕上、甚至超過幾個對手城市有沒有可能呢?完全有可能。為什麼?我們只從文明發展規律的角度分析這個問題。人類歷史說明,文明體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好像是潮水一樣有漲有落,彷彿大江中後浪推前浪,又如同劈柴摞堆後來者居上。舊的文明衰落了、消失了;新的文明出現了、壯大了。探討其中的原因,湯因比認為,文明的出現是挑戰應戰的結果,成熟的社會沒有了挑戰,社會沒有了前進的動力,就會走向衰落和滅亡。斯塔夫里阿諾斯認為,文明是傳播的結果,後起之秀有後發優勢,因為學習比原創成本低,來得快;而且將別人的先進經驗學到手,就是在新的起點上起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看得更遠一些。

深圳是個年輕的城市,具有後發優勢;深圳是各移民城市,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移民文化,產生了文化的雜交優勢;深圳是個善於學習的城市,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使深圳能夠走捷徑。以上幾點造成了深圳最大的創新優勢,「開拓創新」始終是深圳堅守的城市精神。僅在經濟領域的創新方面,深圳就有驕人的成績:2007年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約佔GDP的3.34%,已達到先進國家水平;發明專利19198項,連續兩年居全國城市第一位;PCT國際專利申請2170件,佔全國總量的39.8%,連續4年居全國首位;被評為全國「品牌之都」,有80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稱號,擁有3個「中國世界名牌產品」。2008年6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將深圳列為全國第一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這是對深圳創新精神的最高褒獎。

在經過新一輪的思想解放後,深圳制定了《關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學習追趕世界先進城市的決定》和《關於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若干意見》。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目標任務是:高揚「一面旗幟」,繼續高揚經濟特區旗幟;瞄準「一個目標」,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作為深圳發展的總體目標;堅持「兩個面向」,面向世界加快推進國際化,面向全國創造發展新空間;實施「九大重點突破」,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港合作和國際化城市建設、發揮對全國的輻射帶動作用、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和建設創新型城市、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創建生態文明示範城市、提升文化軟實力、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等關鍵領域積極探索大膽突破,努力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協調發展。

深港大都市的設想

最近,美國學者理查德·弗羅里達在通過衛星研究全球夜晚燈光圖時,發現深港兩城的燈火全球最亮,他預言這里將會出現一個全球大都市,為其起名「香圳」。這個消息引起了深圳人的共鳴。也許由於香港本來就是深圳(原寶安)的一部分,造成了深圳人對香港的特別情結;也可能毗鄰香港是深圳最大的地緣優勢,深圳總是希望與香港攜手共進。從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那一天起,深圳政府就不斷建議兩城加強合作共同發展。近年來,雙方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加強合作的共識。

兩城聯手發展,成為「雙子城」,或者共建國際大都市,有好處嗎?當然有。這絕不是1+1=2,而是1+1>2。兩城分別發展,一個是世界二流都市,一個是內地一流城市。但是,兩城聯合發展,就出現了一個一流的全球大都市。

我們將全球大都市定義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在全球經濟發展中起樞紐作用的、具有全球輻射力的、未來發展前景看好的城市。美國學者彌爾頓•弗里德曼提出了衡量世界城市的七項指標: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國公司總部所在地;國際性機構的集中程度;商業部門(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具有國際意義的加工工業等主要製造業的中心;國際性的港口、國際航空港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樞紐;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等等。王廉(萬國城市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國城市經營協會執行會長)認為,全球的一類都市只有東京、紐約、倫敦3個;二類城市有150個,香港、新加坡是其中的佼佼者。根據近年來各城市的平均增長率估算,到2020年,全球十大城市的GDP總量情況是:紐約1.78萬億美元、東京1.43萬億美元、洛杉磯1.01萬億美元、芝加哥7251億美元、巴黎5785億美元、倫敦5083億美元、費城4918億美元、華盛頓4713億美元、墨西哥市4404億美元、大阪億美元。(《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

有些學者更看好紐約、倫敦和香港的發展前景,認為這3個城市是未來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紐約厲害是因為美國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然是世界最強的國家,而紐約作為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富有活力;倫敦出色是因為轉型成為世界創意城市,思想活躍;香港當選是因為中國因素,不但中國未來會成為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而且中國文化是最富有創意的文化。為此,熱情的語言學家們創造了一個英語詞Newlunkong,就是紐約倫敦香港3個城市的合稱。

許多學者對「雙子城」的課題研究有興趣,為兩城攜手發展出謀劃策。將學者們的分析概括起來,深港大都會具備以下特徵:一是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和一定的城市規模。2007年香港與深圳GDP總量達3000多億美元,僅次於東京、紐約和倫敦等城市,位居全球前列;在城市規模上,兩地面積之和為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萬,超過東京和倫敦。二是掌握國際國內市場各有長處。香港是國際機構特別是跨國公司總部和各國代表機構在亞洲的聚集地,國際資源多,貨物、人員、資金、信息等交流頻繁。深圳是國家改革開放的窗口,是珠三角的核心城市之一,在國內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城緊密合作,就可以在國內外市場溝通中更好地發揮作用。三是產業結構的互補性強。香港擁有國際性的完備發達的服務業;深圳是全球許多產品的製造中心。缺乏製造業的服務業,英雄無用武之地;缺少高端服務業的製造業,只能是高附加值不足的低端加工業。兩者分離,都有缺陷;兩者聯合,優勢倍增。四是金融業合作前景光明。香港為世界公認的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全球金融機構在香港林立,存款額達5.6萬多億港元;深圳為珠三角區域性金融中心,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香港證券交易額進入世界前七位;深圳是內地兩個證券交易中心之一,港深兩地證券交易額相加,可進入世界前五位。五是擁有先進的城市基礎設施。香港的港口和深圳的港口在世界集裝箱港口中排名第二和第四;香港機場的貨運量名列世界首位,深圳機場在內地機場中排名第四,兩個機場的客運總量排在全球前十位。兩城合作,海港成為全球第一,空港排名大大提前。六是兩城之間距離特別近,交通便利,形成了「一小時工作生活圈」。

如果兩城攜手發展會是什麼情況呢?有人預測,到2020年紐約的GDP將是1.78萬億美元,雄踞世界城市首位;第二名可能是東京1.43萬億美元。「港深大都市」經濟總量將達到1.11萬億美元,超過倫敦、巴黎、芝加哥和洛杉磯,排名世界城市第3位。(《深圳文化研究》2008年第二期)實際上,城市與周邊地區聯合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紐約市與倫敦市本身的人口,比香港相差不大,分別只是820萬與770萬人,但他們與周邊地區高度融合,組成了2200萬人的大紐約、1200萬人的大倫敦,才有足夠的實力與優勢,輻射整個美國、英國,進而服務全球,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

港深合作打造全球大都市,不僅對兩個城市有好處,也對國家有好處,還對世界有好處。

首先,對兩個城市有好處。成為「香圳」或者「港深」全球大都市,就可以與紐約、東京、倫敦這些一流的全球大都市相比,這座城市就會有更大的作為,就會在人類文明史上青史留名。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

其次,對國家有好處。中國是世界上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經濟學家林毅夫預測中國在2030年前後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經濟總量最大的國家(中新社上海2008.8.20.電)。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將會造就一流全球大都市。中國能夠產生這樣城市的地區,不外乎京津唐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其中,香港深圳聯合發展的競爭優勢非常明顯。中國能夠產生全球大都市,中國也需要全球大都市。城市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領頭羊、火車頭和倍增器。有了這樣的大都市,可以有效整合國家的整體經濟,使國家經濟如虎添翼。如果沒有這樣的大都市,國家經濟發展的勢頭一定受影響。可以想像,美國沒有紐約,英國沒有倫敦,日本沒有東京,絕不可能成為現在這樣強盛的國家。高敬德(香港文化總會會長)認為:「構建深港創新圈,打造港深超級國際大都會,不單是為了港深本身及區域經濟,更是為了國家的改革發展和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世界經濟新格局的需要。(《香港文匯報》2008.2.26.)

再次,對世界有好處。全球大都市不僅是國家或者地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實際上是世界經濟大樞紐,會對全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輻射力和深遠影響力,最終對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發揮重要作用。只要看看美國記者克里斯托夫的文章就會明白這一點。

6. 將什麼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

將農民工群體納入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確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以及質量要求。農民工市民化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近年來農民工文化工作受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經費投入在不斷增加,設施陣地在不斷擴大,服務內容也日益豐富,服務方式更加多樣,農民工群體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文化實惠。
一、切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方法:
1、要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切實把保障農民工基本文化權益納入當地政府的基本職責。
2、要加強統籌、精心安排,切實把改善農民工文化民生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3、要加強保障、落實經費,切實把農民工文化產品、服務項目和文化活動納入當地公共財政經常性支出預算。
二、拖欠農民工工資解決辦法:
1、勞動者可以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監察投訴
2、可以到當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支付工資。
3、有欠條的,可以直接起訴到法院,要求支付欠條里的工資數額。
法律依據:《財政部關於政府補助准則有關問題的解讀》 第一條 政府補助准則規定,與企業日常活動相關的政府補助,應當按照經濟業務實質,計入其他收益或沖減相關成本費用。與企業日常活動無關的政府補助,應當計入營業外收支。政府補助准則不對「日常活動」進行界定。通常情況下,若政府補助補償的成本費用是營業利潤之中的項目,或該補助與日常銷售等經營行為密切相關(如增值稅即征即退等),則認為該政府補助與日常活動相關。

7. 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具體指什麼

具體指:好公益性與經營性、均衡化與個性化、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三對關系。

1、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服務的公益屬性決定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將公共利益置於首位,而不能以盈利為主要目的。

2、處理好均衡化與個性化的關系。公共文化服務著眼於滿足社會成員的公共文化需求,應在區域空間、社群之間以及社會個體之間盡可能實現均衡的文化資源配置,盡力做到公平公正。

3、處理好普遍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應用PPP模式,是要增加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擴大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以下簡稱「PPP模式」)推廣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供給向合作供給、從單一投入向多元投入轉變。

(7)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擴展閱讀

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是一項重要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當前,亟須澄清模糊認識、克服不良傾向,引導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健康發展。

在PPP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受經濟利益驅動,社會資本往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缺乏足夠重視,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營利化傾向。如何處理好公益性與經營性的關系,保證公益性的主體地位,約束社會資本過度的營利行為,是亟須解決的問題。

目前,我國公共文化服務PPP模式主要應用於市場化程度較高、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城市地區。這些地區對公共文化服務的個性化需求較強,但在個別領域出現了個性化文化服務規模盲目擴張、布局失衡的現象。

從實施情況看,一些社會資本沒有處理好公共服務與提高效率的關系,為提高自身效率隨意縮減服務項目和服務人群范圍,導致服務質量不同程度地下降

8. 政府工作報告中釋放了哪些文化信號

來看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文化方面又釋放了哪些信號。

「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隨著一系列針對智庫建設的指導性政策措施的出台,智庫的發展越來越多地受到管理者和學界的重視。這些智庫在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兩點:

首先,堅持中國特色。打造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必須植根於中華民族的發展現狀。批判地繼承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辯證地看待西方智庫的成功發展經驗,充分體現出智庫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並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創新發展,既將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智慧不斷發揚光大,又能夠為我國的文化建設、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等諸領域建言獻策,謀求發展。

其次,堅持新型路線。新型智庫的建設既要著眼於國家文化建設實際,又要在文化建設過程中聽民意、觀實際,得出符合中國實際的結論,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言獻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努力形成開放融通的學術話語體系,做到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樹立社會主義中國的良好形象,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除此之外,新型智庫應該集全民智慧,充分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以及民營研究機構的作用,做到科學決策,共建共享。

「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檔案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全民閱讀。」——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面向文化民生的責任擔當,其內容包括為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利。2017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正式實施年,公共文化服務將被提上更加重要的位置。

首先,如何讓公共文化服務深入人心,做出細則。文化建設中,要時刻不忘公共文化權益的保障,努力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與社會化參與。均等化不是整齊劃一和絕對均等,讓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有一種獲得感,讓文化成果能夠看得見、摸得著。除此之外,還應加強關於《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的宣傳教育工作,讓它更加深入人心。

其次,致力於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結合我國發展實際,如何充分調動農民進行文化消費的積極性,激發農村文化消費市場,補齊短板,是公共文化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的重點所在。在這個過程中,鄉賢文化建設將起到關鍵性作用,集中鄉村的賢達人士、知識分子等,培養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

最後,公共文化服務與社區治理相結合。目前,社區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效益發揮差的問題,社區文化站管理運行機制不協調的痛點,使得本應該是居民盡情享受文化成果的場域失去了應有的功能。社區治理的關鍵在於理念治理和機制治理,堅持「文化惠民、文化利民、文化為民」原則,積極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新模式,創新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激活社區細胞。

「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推動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相適應、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相促進、區域城鄉發展相協調,增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持久拉動作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第一,體制增量,堅持內容為王。以影視劇為例,每年電影的產量高達六七百部,電視劇上萬集,但如電影《湄公河行動》、電視連續劇《琅琊榜》這樣既有口碑、又有票房和收視率的精品不多。文化產業發展的數量、規模固然很重要,但真正決定文化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是文化產業的質量。應努力實現由量到質的轉化,變工程和業績性的文化產品向實用型、民族型和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產品轉變。

第二,研究消費新形勢,引導新興消費習慣。多元文化抬頭、人口結構調整和數字經濟背景下的文化消費形勢開始發生改變,因此我們因時而變,研究不同消費者群體的消費習慣。90、95後將成文化消費主要群體,同時不能忘記60、70後人群,針對他們研究出適應消費需求的優質產品,全方位、多層次地拓寬消費市場。

第三,文化產業的結構調整應始終圍繞國家大型戰略而展開,例如「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大型發展戰略,將文化建設提到應有之義。隨著這些大型戰略的實施和深化,與文化發展相關的專項規劃被陸續納入,後補而入的文化規劃體現了職能部門的意識覺醒,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歷來就是相生相成的兩個方面,今後的發展戰略應該充分考慮文化的發展。

「積極主動擴大對外開放。面對國際環境新變化和國內發展新要求,要進一步完善對外開放戰略布局,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扎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

新的一年,我國將繼續堅定不移地實行文化「走出去」戰略,擴大國際文化交流,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第一,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走腦入心,長期規劃。在文化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要注意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明成果和文化發展經驗,為我所用。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工作是在文化「走出去」過程中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第二,培養翻譯人才,提高對外傳播水平。善於運用新媒體,加大中華文化的線上、線下傳播力度,藉助多方力量與合作機構,宣介、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培養專業譯制人才,吸引國內外優秀翻譯人才,減少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因為語言的阻礙帶來的瓶頸,疏通渠道,促進文化交流。

今日中國的文化建設已經不單單是文化界的事情,而是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及層面,而這些領域也因為文化的介入而獲得了新的發展思路,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新時期,文化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滲透特別對新型城鎮化、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現代農業、康養產業以及電子競技等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9. 如何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體系,並推進落實

當前最重要、最迫切、最基礎的工作應當是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標准化建設。為此建議:
一、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制定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專項規劃
本著「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協調、適度超前」原則,研究制定符合我省地域特點的公共文化發展專項規劃,以此指導全省各地公共文化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二、完善制度設計,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體系
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一個基本前提,要有一個基本統一的服務標准體系。基本公共服務標准,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對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所制定的包括服務范圍、服務項目、保障水平和服務質量的標准,以及技術和管理等相關規范。建立健全基本服務標準的動態調整機制。
三、堅持統籌兼顧,科學規劃和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
應把農村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完善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堅持城鄉統籌,實行重點突破,優先安排涉及農村的文化建設項目,重點加強縣級文化館和圖書館、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文化服務網路建設支持力度,增加公共文化設施總量,有效解決城鄉、區域公共文化設施布局不平衡問題。在推進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過程中,要更加註重對傳統文化設施的保護和利用,防止「一拆了之」的錯誤做法。
四、實行以城帶鄉,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科學化水平
建立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機制,促進城鄉文化資源優化配置、科學整合和綜合利用,形成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重點是鼓勵城市對農村進行文化幫扶,把支持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標,建立城鄉文化幫扶責任制,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積極探索適合農村特點、適應農民群眾需要的文化服務方式,不斷提高服務質量。發揮公益性文化單位的主體作用,鼓勵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面向農村提供網點服務、流動服務,建立流動服務平台。扶持文化企業以連鎖方式加強基層和農村文化網點建設,推廣新型代理配送制度,構建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推動電影院線、演出院線向市縣延伸,支持演藝團體深入基層和農村演出。運用現代數字技術、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拓寬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空間,增強服務效果,提高服務品質。
五、拓寬投入渠道,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投入保障機制
優化財政投入結構,變城市偏向型為城鄉共進型財政支出體系。要拓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模式,打破政府是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唯一的供給者這個桎梏,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市場化運作方式,拓展融資渠道,鼓勵社會力量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實現公共文化建設資金來源多元化、社會化和市場化。

10. 《雲南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9月施行,其中有哪些內容呢有何意義

這個條例包括公共文化建設,公共文化監督等內容,意義是能更好建設公共文化。

一般來說,雲南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這一條例提出,就是當地從政策上給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保證,這種政策不但給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保障,還起到了指導作用,這個條例有這些意義:首先該條例為公共文化提供了保障,其次該條例為公共文化發展起到了監管作用,最後該條例使文化活動正規化。以下將詳細解釋:

第三、雲南省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條例9月實行,意義是使得文化活動正規化:地區性公共文化發展,必然伴隨著各類活動,如宣傳活動,各種文化界贈與活動,該條例就為這些活動提供了正規流程和標准,使其正規化。

閱讀全文

與全球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