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三產比例

馬鞍山三產比例

發布時間:2022-09-01 09:06:26

1. 一產二產三產最佳比例

一產是農林牧魚 二產工業 三產旅遊,服務,飲食等 比重在3:1.5:3.5 這個城市行

2. 三次產業結構比怎樣算

用一、二、三次產業在GDP中所佔的比例來表示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

一、二、三次產業,是根據社會生產活動的順序對產業結構的劃分。而三次產業結構,是國民經濟中,產業結構問題的第一位的重要關系。

在世界經濟發展史上,人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有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即初級階段,人類的主要活動是農業和畜牧業;

第二階段開始於英國工業革命,以機器大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標志,紡織、鋼鐵及機器等製造業迅速崛起和發展;

第三階段開始於20世紀初,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流入非物質生產部門。

(2)馬鞍山三產比例擴展閱讀:

中國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通過吸引國外的資本、先進的技術與管理,並利用自己的人力資本(充足的低成本的勞動力和在總量上較多的人才),加快地發展。鄧小平先生所提出的改革開放,從經濟學上講,其偉大之處,就在於此。

正是由於上述情況,加之中國人口眾多,存在潛在的廣闊市場,才使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空間。中國這幾年連續保持世界「一枝獨秀」的高經濟增長率,其內在原因之一,就在於此。

3. 馬鞍山有多少人口,外來人佔多少比例

馬鞍山人口為124.39萬人
,外來人12萬左右約占馬鞍山市區人口的20%

4. 三產(即三大產業)人口比例是怎麼個演算法

第一、二、三產業分子分別是從事農業活動的人口、從事工業和建築業人口、其它人口;分母都是總人口

5. 安徽馬鞍山市是國家承認的貧困市嗎

安徽馬鞍山市不是國家承認的貧困市,在我國目前只有貧困縣,沒有貧困市這一說法。國家為扶持貧困地區,設立國家級貧困縣標准,資格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認定,審批工作共進行過三次。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有不同評定標准,稱民族自治地方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

馬鞍山是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城市、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門戶城市。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早在六朝時期,許多名公巨卿、賢達雅士就流連駐足馬鞍山,留下眾多古跡和文化遺存。

(5)馬鞍山三產比例擴展閱讀:

國家貧困地區是以縣為單位,1985年年人均收入低於150元的縣,對少數民族自治縣標准有所放寬。1994年基本上延續了這個標准,1992年年人均純收入超過700元的,一律退出國家級貧困縣,低於400元的縣,全部納入國家級貧困縣。

重點縣數量的確定採用"631指數法"測定:貧困人口(佔全國比例)佔60%權重(其中絕對貧困人口與低收入人口各佔80%與20%比例);農民人均純收入較低的縣數(佔全國比例)佔30%權重;人均GDP低的縣數、人均財政收入低的縣數佔10%權重。其中:人均低收入以1300元為標准,老區、少數民族邊疆地區為1500元;人均GDP以2700元為標准;人均財政收入以120元為標准。

6. 中國三大產業結構比重是多少

中國三大產業結構佔比為:第一產業比重是7.7%,第二產業的比重為37.8%,第三產業為54.5%。第一產業指的是種植業,第二產業指的是製造業,第三產業指的是服務業,第三產業中包括了互聯網產業,互聯網的出現讓我們的學習方式變了,生活方式變,人員流動變了,工作機會變化了。

三大產業結構

第一產業指農業。一般來說,第一產業指以利用自然力為主,生產不必經過深度就可消費的產品或原料的部門。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等。第二產業指。第二產業以對第一產業和本產業的產品(原料)進行的產業部門。包括采礦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業,建築業。

第三產業指服務業。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具體分為四個層次,流通部門,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金融業、保險業、地質普查業、房地產管理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信息咨詢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

7. 馬鞍山城市怎麼樣

適宜居住,市區年平均氣溫為16.1℃,較常年偏低0.2℃;年內四季溫度變幅不版一,夏季氣溫較常年同期偏權高,其他季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年極端最高氣溫38.1℃,出現於7月29日(市區);年極端最低氣溫-5.9℃,出現於1月23日(市區)。

先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建設試點城市、全國科技興市試點城市、皖南國際旅遊文化示範區、首批國家信息消費示範城市、中國詩歌之城、全國文明城市等殊榮。 。

(7)馬鞍山三產比例擴展閱讀

2018年4月2日,入選創新型城市建設名單。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區)。2019年,被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入選2019中國地級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2019年,馬鞍山市下轄3個區、3個縣,常住人口236.1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2111.0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033.3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83.6億元,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48.9:46.6,按年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生產總值達90851元。

8. 含山縣的經濟


一、綜 合綜合經濟。初步核算,全年生產總值(GDP)104.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19.7億元,增長5.2%;第二產業增加值53.4億元,增長19.7%;第三產業增加值31.3億元,增長9.7%。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20.1:49.0:30.9變化為18.9:51.1:30.0。 其中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44.0%,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
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 指 標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生產總值 104.4 14.0 第一產業 19.7 5.2 第二產業 53.4 19.7 第三產業 31.3 9.7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3.8 9.0 批發和零售業 6.9 9.0 住宿和餐飲業 2.5 6.2 金融業 1.9 14.2 房地產業 3.1 8.0 其他服務業 13.1 10.7 年末在崗職工1.11萬人,比上年增加304人;城鄉私營企業從業人員和個體勞動者4.29萬人,增加1119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669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556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3.9%。二、農 業農村經濟。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222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673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24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90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53235噸,比上年增產1.7%。油料產量38402噸,同比增長4.4%。棉花產量9262噸,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
2013年主要農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253235 1.7 油料 38402 4.4 其中:油菜籽 33314 -3.5 茶葉 189 -13.7 蔬菜 91162 1.6 水果 28600 10.8 全年禽蛋產量5910噸, 比上年增長0.8%。肉類總產量 16937噸,上升3.9%。水產品產量20020噸,增長8.2%。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6.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2%。農用拖拉機9537台,同比上升1.7%;農用運輸車1593輛,上升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5萬噸,與上年相比下降7.4%。農村用電量10412萬千瓦小時,同比上升6.7%。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完成土石方800萬方,新建、改建各類水利工程50項,除險加固小型水庫21座,榮獲省農田水利建設「江淮杯」銀獎、市「江東杯」金獎。三、工業和建築業工業。全年工業增加值45.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5億元,增長22.6%。股份制企業繼續快速增長。
2013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指 標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不包括巢東水泥) 40.46 22.6 其中: 輕工業 10.59 17.0 重工業 29.87 24.7 其中: 國有企業 2.30 3.9 股份制企業 22.17 23.6 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 3.11 14.1 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3.71 30.2 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 6.51 6.2 全縣工業支柱行業增加值均保持增長,重點行業拉動明顯。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34.7%,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5.3%。
2013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 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白酒 千升 14343 73.0 啤酒 千升 35577 -37.5 精製食用植物油 噸 120238 9.7 服裝 萬件 1604 -2.3 水泥 萬噸 305 22.0 人造板 立方米 126023 -138.3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25.3, 比上年上升11.1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6.7億元,增長21.6%;實現利稅17.5億元, 增長22.8%,其中利潤10.9億元,增長24.1%。 農副產品加工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鑄造業、釀造業等五大支柱行業累計實現利潤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77.8%。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7.5億元,比上年增長13.3%。三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利潤總額5115萬元,增長1.7倍。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62026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200012平方米。四、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全年固定資產投資118億元,比上年增長20.8%。其中,城鎮投資56.5億元,增長12.5%;農村投資 41.8億元,增長45.0%。 從產業看, 第一產業投資2.8億元, 比上年下降9.5倍;第二產業投資74.0億元,增長7.2%; 第三產業投資41.2億元,增長44.1%。從行業看,工業投資74.0億元,增長19.5%,其中製造業投資71.4億元,增長23.1%。 三產中的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2.8億元,增長1.1%, 交通運輸業投資3.1億元,同比增長27.7%。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5億元,比上年增長22.1%。商品房銷售額15.8億元,同比增長119.4%。五、商貿和旅遊商業貿易。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76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1.73億元,增長14.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03億元,增長13.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22.67億元,增長13.9%;住宿餐飲業零售額4.09億元,增長14.9%。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業中,家用電器和音像製品類下降15.7%,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33.4%,食品、飲料、煙酒類增長28.3%,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22.4%。全年進出口總額709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38%;其中,出口7079萬美元,增長16.2%,進口20萬美元,增長9倍。全年合同利用外資8796萬美元,比上年下降45.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8631萬美元,增長26.7%。旅遊業。編制昭關褒禪山溫泉旅遊度假區總體規劃、凌家灘文化園控制性詳細規劃、運漕古鎮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得勝河旅遊項目控制性詳細規劃。創建省級旅遊示範村,銅閘鎮凌家灘文化新村、環峰鎮胡廠村。含山博物館和青花坊瓷業工業旅遊創建國家3A級景區。昭關假日酒店創建三星級飯店。鳴鹿堂農家樂酒店、喜相逢農庄創建四星級農家樂。邀請俄羅斯國家歌舞團來我縣褒禪山風景區游覽觀光。舉行中國·印尼青少年文化交流營活動。舉辦「褒禪山」杯「美麗含山·生態家園」四季攝影大賽。含山的對外知名度不斷擴大。全年接待各類旅客111.2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5%,旅遊綜合收入10.2億元,增長43%。六、交通和郵電交通運輸。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3.8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全年完成旅客運輸量1187萬人,貨物運輸量1570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1%和13.9%;旅客運輸周轉量2.3億人公里,貨物運輸周轉量4.6億噸公里,分別增長3.9%和13.1%。年末全縣民用汽車擁有量12554輛,比上年增長3.4%,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7945輛,增長18.7 %。交通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塔古路一期改建工程實現與馬鞍山長江大橋同步通車目標,維修縣鄉幹道23公里,改造危橋7座。在城區10多處公交候車亭設置文明宣傳標語。太湖山路、昭關路、褒禪山路由公交公司建成20多個新式站牌,整體提升含城形象,方便市民生活。在客運車、計程車、公交車設置各類「遵德守禮」、「講文明樹新風」文明標語、公益廣告,傳遞社會正能量。郵電通訊業。全年郵電業務總量1.97億元,比上年增長7.7%。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62億元,增長11.7%;郵政業務總量0.35億元,增長3.3%。 本地固定電話用戶5.4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5.3萬戶,增加2.3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68.7部, 增加4.7部。年末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計算機互聯網寬頻接入用戶2.4萬戶,增加1987戶。七、財政和金融財政收入。全年完成財政收入13.1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9.4億元,增長25.1%。增值稅增長4.3%,企業所得稅增長14.8%。財政支出21.3億元,比上年增長13.5%。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15.7%,教育支出增長7.0%,醫療衛生支出增長8.9%,環境保護支出下降10.2%,科學技術支出增長81.3%。財政管理水平提升。銅閘、昭關、林頭獲省級創建先進單位,全縣8個財政所(分局)分別獲得省、市級先進單位。積極做好鎮級資金監管指標傳遞、登記和項目錄入工作,順利通過財政部檢查組驗收。金融信貸規模。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人民幣口徑,下同)103.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16.8億元,增長1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78.3億元,增長15.0%。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57.5億元,比上年末增加9.4億元,增長15.2%。其中,短期貸款25.4億元,增長27.6%;中長期貸款30.0億元,增長22.9%。保險業務。全年保險業保費收入1.19億元,比上年下降13.1%。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0.46億元,增長21.2%;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0.73億元,下降26.3%。賠款和給付0.67億元,比上年上升52.3%。其中,財產險業務賠款支出0.29億元,增長16%;人身險業務賠款和給付支出0.02億元,下降95%。八、教育和科學技術教育事業。2013年獲得省對縣區領導幹部教育工作督導考核優秀等次。年末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公辦學校147所,普通中學24所,在校生27374人。普通初中18所,在校生14914人,初中階段適齡人口入學率為100%。小學87所,在校生24277人,小學適齡入學率和鞏固率為100%。幼兒園34所,在園幼兒9487人,幼兒學前三年入園率87.7%,學前一年入園率100%。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上報率100%。全年完成閑置校舍改建、增設附屬幼兒園項目68所,投入資金507萬元;推進學校標准化建設,鎮校擴容改造和寄宿制建設項目學校4所;教學裝備達標學校34所。完善困難家庭學生資助。2013年共資助各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6861人。科技工作。全縣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17 人。科研機構4個,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研機構2個。全年用於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為4395萬元,比上年增長81.3%。申報國家、省、市各類科技項目10餘項,獲立項項目8項。分別為國家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重大項目威達公司《無閥離線清灰電石爐爐氣干法除塵系統裝備》;自主創新試點省項目大平油脂《高油酸油菜新品種選育與生產加工關鍵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省農村信息化示範縣。市科技計劃項目5項。獲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1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市重點實驗室1家。安徽大平油脂有限公司建立了我縣首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申請專利539件,其中發明311件;授權專利109件,其中發明4件,實用新型70件。九、文化、衛生和體育文化事業。全縣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鄉鎮文化站8個;共有國家檔案館1個,館藏檔案資料3.87萬卷(件、冊),庫館總建築面積0.25萬平方米。 《留守婦女》和歌曲《大魚灘的荷》,在全市「五個一工程」獎評選中,獲精品獎。組織參加安徽省第二屆社區文化節「家庭才藝展示」,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獲二等獎; 承辦安徽省青少年國際式摔跤錦標賽開幕式大型文體展演;歌伴舞《走進含山》參加馬鞍山市第25屆李白詩歌節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凌家灘文化村一期工程已經完成,正在搬遷安置工作。胡蔣谷庄發現宋代墓葬進行搶救性清理,出土了宋代青釉「斗笠」碗一隻,「開元通寶」等古錢幣20多枚。爭取文化部補助流動演出車一部;凌家灘遺址獲保護費用7586萬元。成為全省5個重點文化扶持縣。廣播電視事業。全縣廣播電台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用戶5.17萬戶,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100%。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全國少兒精品及國產動畫發展專項資金項目」評審結果中,電台欄目《校園風景線》喜獲國家廣電局頒發的「少兒廣播欄目優秀獎」。安徽省廣播電影電視局授予縣台「2013年安徽省縣級台廣播電視節目技術質量獎綜合獎」。在安徽省播音員主持人大賽中,縣台電視播音員榮獲「安徽省播音員主持大賽優秀獎」。衛生醫療服務。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61個,其中醫院8個,衛生院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7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個。衛生技術人員1150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00人,注冊護士426人。醫院、衛生院共有床位821張。村衛生室96個,鄉村醫生和衛生員274人,農村有醫療點的村占總村數的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縣,實際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業人口363688人,參合率100.4%。銅閘鎮長崗村等4個村為市衛生村,運漕鎮鎮政府等9個單位為市級衛生先進單位。環峰鎮華陽社區申報省級衛生社區,已經通過市裡考核通過,正待省里檢查驗收。體育事業。2013年,含山縣被授予「2009-2012年度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稱號,同時被確定為「全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先進縣」。承辦了2013年安徽省青少年摔跤錦標賽。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名列金牌榜首位。全民健身活動精彩紛呈。組織開展了健身舞蹈、乒乓球、籃球、中小學生廣播體操、羽毛球等多項比賽,積極舉辦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豐富了人們的業餘生活,受到群眾的好評。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人口計生。2013年,全縣人口出生率為9.76‰,死亡率為4.80‰,自然增長率為4.96‰。年末全縣戶籍人口44.47萬人。城鄉居民收入。全年在崗職工平均工資51066元,比上年增長4.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105元,增長13.1%。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951元,增長10.0%,其中食品支出增長10.1%,交通和通訊支出下降14.5%,衣著支出增長1.3%,醫療保健支出增長21.0%,居住支出同比上升42.2%。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9.6%,與上年持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3.5平方米。社會保障。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五項社會保險制度全部實施。年末全縣城鎮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4.42萬人、1.82萬人、9.32萬人、2.533萬人、1.87萬人;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6.1萬人;企業退休人員社區服務率達100%。完成就業技能培訓3237人、創業培訓300人、企業技能提升培訓2631人、培養新技師30人、培訓高級工244人、職業技能鑒定3093人,。全年發放小額擔保貸款金額達12119萬元,直接扶持1780人成功創業,帶動3600餘人就業。2013年,省委省政府授予我縣「全省雙擁模範縣」榮譽稱號。全年城鄉發放低保金額5183萬元,發放五保供養資金和臨時價格生活補貼1025萬元,保障達227600人次,保障標准比上年同期提高11%。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年保障農村低保對象171000人次,城市低保人數56600人次。年末,全縣有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床位2179張,收養各類人員1897人。十一、城鄉建設城鎮面貌。含城建設提質擴容。修編完善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環峰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獲省政府批復實施。陶廠路等6條道路竣工通車,准提庵路等10條道路開工建設,城區「六橫十縱」路網加快形成。含城濕地公園規劃。完成東門河景觀帶中段等綠化工程,新增公共綠地16萬平方米;實施得勝橋、大范橋改造,拔米溝、大眾圩、城南泵站建成運行;新增城市雨污管網16公里、天然氣管道35公里,城市功能不斷完善。舊城改造。軋花廠等區域棚戶區改造加快,望梅路綜合農貿市場投入使用,配套設施逐步改善。積極爭創全省文明縣城,實施市容38項重難點專項整治和77個單位文明共建活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扎實開展。小城鎮建設。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47%。美好鄉村建設成效明顯。修編完善全縣村莊布點規劃,建成胡廠等10個市級示範村、昭關新村等7個中心村、廟前和王壇2個產業特色村、大廟等7個整治村。十二、環境和安全生產生態環境。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達標率100%。積極開展礦山整治,整合關閉礦山4個,創建省級生態鎮1個、生態村1個。引進八達園林、安徽林海等園林企業投資興建生態庄園示範區,林業科技示範園、花卉苗木基地開工建設;完成成片造林1.55萬畝,新建綠色長廊32公里,創建省級森林城鎮1個、森林村莊15個。當年人工造林面積902公頃,年末森林面積19917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89.3萬立方米。安全生產。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0.05, 比上年下降0.06個百分點;工礦商貿從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為2.97,下降0.09個百分點。全年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78起,比上年同期下降28.4%。 全年發生火災事故90起,同比上升1.5倍。 含山歷史上是農業縣。種植業以水稻為主,麥、棉、油菜籽次之。據仙蹤大城墩出土資料,早在3000年前,即有稻穀生產。畜牧業以豬、家禽為主。水產品佔有一定位置。建國前,由於封建土地制度束縛,水利條件較差,自然災害頻繁,加上兵匪戰亂,農業生產水平低下。1949年,農業總產值1292萬元(按1980年不變價,下同),占工農業總產值79.8%。
建國後,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農民進行土地改革,走集體化道路,解放生產力。繼之,農民依靠國家和集體力量,興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推廣優良品種,實行科學種田。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發展。50年代中期農業生產發展迅速。1957年,農業總產值5271萬元,比1949年增長3.1倍。「大躍進」時期,由於生產關系變革過快,加上嚴重自然災害,農業生產出現衰退,1961年農業總產值(1180萬元)和主要農產品產量都低於1949年。之後。生產逐漸恢復。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生產一度出現停滯。1970年始恢復到1957年水平,農業總產值5304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生產發展較快。1988年,農業總產值12762萬元,比1949年增長8.9倍,占工農業總產值39.15%。其中種植業產值8773萬元,牧業產值2254萬元,副業產值910萬元,漁業產值479萬元,分別比1949年增長6.8倍、20.3倍,13倍、478倍。主要農產品產量與1949年比,糧食增長2.4倍,棉花增長10.6倍,油料增長9倍,生豬飼養量增長2.9倍,家禽飼養量增長10.8倍。農業人均收入475元,比1950年32.3元增長13.7倍。
2012年新增特色種植基地5000畝。農業園區全面推進,大漁灘現代農業示範區、大平現代糧油加工示範園開工建設,太湖山農業科技示範園創建為省級示範園區。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率先在全省啟動鎮級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建設。組織實施「轉型倍增」計劃,創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6家,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3個,「含眉」茶葉榮獲「安徽十大品牌名茶」。農業機械化水平顯著提高,被評為全國油菜機械化生產示範縣、全省水稻機械化育插秧示範縣。
2013年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2229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673公頃,棉花種植面積6240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906公頃。全年糧食產量253235噸,比上年增產1.7%。油料產量38402噸,同比增長4.4%。棉花產量9262噸,下降12.5%。蔬菜、水果在品種優化的基礎上平穩發展。全年禽蛋產量5910噸, 比上年增長0.8%。肉類總產量 16937噸,上升3.9%。水產品產量20020噸,增長8.2%。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36.8萬千瓦,比上年增長8.2%。農用拖拉機9537台,同比上升1.7%;農用運輸車1593輛,上升0.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純)2.5萬噸,與上年相比下降7.4%。農村用電量10412萬千瓦小時,同比上升6.7%。完成土石方800萬方,新建、改建各類水利工程50項,除險加固小型水庫21座,榮獲省農田水利建設「江淮杯」銀獎、市「江東杯」金獎。 唐宋時期,縣境內已有制陶制瓷業:宋元時期,有釀酒業,明清時期,釀酒業興盛;同治年間,產絲綢,年收入銀元三千元。黃山麻漆輸出,年收入銀元二千元,蒼山麻石輸出,年收入二千銀元。民國時期,個體手工業遍及全縣城鄉。手工業種類有釀造、製糖、榨油、水作坊、鐵、木、竹、泥瓦、銅、錫、銀、石、彈花匠、冶爐、紡紗、縫紉、繅絲、染色、刺綉、編織、剪紙、制筆、印刷、刻字、花炮等。民國16年(1927),運漕開辦電燈公司。官、商合資興辦的三益公礱坊是縣內較早的現代私營企業。建國後,人民政府鼓勵、扶持私營工業及手工業的恢復和發展,繼而組織它們走公私合營之路,1951年,縣成立第一個手工業合作組織——運漕木業合作小組,1952年成立含城鐵業籌備社(組)。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先後建成含山縣運漕酒廠、含山縣東關石廠、含山縣電廠等三個地方國營企業。
1958年全民大辦工業,地方工業蓬勃興起,全縣有工業企業80個。1963年,經過國民經濟調整,全縣有69個工業企業,總產值為784萬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大多數企業陷入癱瘓半癱瘓狀態。到1969年,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2.6%。1970年大辦地方「五小工業」,新建9個規模較大的二輕企業和8個地方國營企業。1977年縣內工業總產值4974萬元。1978年後,工業發展加快。形成一個以建材、食品、釀酒、機械等行業為主體的多門類工業體系。1988年,全縣有工業企業244個,總產值19834萬元(其中國營工業6826萬元),比1978年增加309.2%,年平均遞增15.1%。工業產品主要有:原煤、水泥、磚瓦、中小農具、大米、食用植物油、飲料酒、白酒、棉布、皮鞋、粘土、電桿,農用泵、螢石、日用陶瓷、鐵砂布、紡織配件、起重機械、燈泡,塑料製品、內拖配件、民用構件、工礦配件、冶金配件24種。
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1.5億元、銷售收入115億元,分別增長28%、29%。深入推進百家企業扶強行動計劃,組織開展百家機關聯百企活動,舉辦各類地方名特優產品展銷活動12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8家,其中億元以上企業2家。重點工業項目進展順利,海立鑄造一期等項目竣工投產,順天紡織等項目加快推進,信德環保新材料等項目開工建設。產業轉型升級提速,56個技改項目完成投入15.6億元,增長31.2%,製冷配件基地被列入省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家、高新技術產品11個,「大平」油脂獲中國馳名商標。
2013年全年工業增加值45.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5億元,增長22.6%。股份制企業繼續快速增長。全縣工業支柱行業增加值均保持增長,重點行業拉動明顯。其中,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34.7%, 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5.3%。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25.3, 比上年上升11.1個百分點。企業主營業務收入146.7億元,增長21.6%;實現利稅17.5億元, 增長22.8%,其中利潤10.9億元,增長24.1%。 農副產品加工業、紡織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鑄造業、釀造業等五大支柱行業累計實現利潤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77.8%。

9. 馬鞍山與南京的關系如何呢

馬鞍山和滁州可以說地理位置最有意思的兩座城市了,和兩座省會城市接壤,並且都是受鄰省省會城市影響頗深的城市,同屬南京都市圈即可見一斑。

從衛星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南京主城區和馬鞍山市區之間的建築很密集,很有連成一片的趨勢,規劃中的馬鞍山地鐵計劃將與南京地鐵及蕪湖軌道交通連網,並且正在進行上報審批。

古代馬鞍山地區可以說是南京門戶,隋朝滅南陳之戰就是先從採石磯登陸然後佔領南陳首都 健康 (今南京),元末朱元璋大軍也是先攻克採石磯然後佔領集慶(今南京),馬鞍山地區對南京的重要程度怎麼說都不過分。

南京與馬鞍山、滁州等地的聯系相當緊密,這一點從南京被戲稱為「徽京」就是明證。

安徽和江蘇以前都是一個省,而南京是兩江總督府,文化上、民俗上其實南京是融入了徽派和蘇派的混合體。同時,由於地理位置接近,南京與馬鞍山顯得更為親近。馬鞍山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在經濟領域南京與馬鞍山也存在許多合作,馬鞍山的多數求職者都會選擇去南京就業,為南京帶去大量勞動力及人才資源。此外,隨著交通體系的不斷完善,馬鞍山與南京「實際距離」更為拉近——近年長江大橋的建成、馬鞍山東站的建設以及即將建設的地鐵8號線等。但由於兩個城市的經濟實力相差甚大,南京對馬鞍山並無太多的 情感 ,而馬鞍山或許未來發展會更加想南京靠近,努力拉近與南京的差距。

馬鞍山,安徽省地級市,位於安徽東部、蘇皖交匯地區,是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核心層城市。作為雙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馬鞍山可謂占據著地利優勢。但是,就目前合肥和南京的吸引力來說,馬鞍山對南京感覺要更加親近一些。

南京作為地方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重要交通樞紐,這個大腿馬鞍山肯定要抱!過去馬鞍山和南京都是江南省的,文化相近,生活相似。馬鞍山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離南京太近!但是,如一些馬鞍山人所希望的,變成南京的一個區或者下轄市,這又是不現實的。這樣的傷筋動骨牽涉太多利益方,對南京來說是沒必要的。

更何況,南京市內還有諸如江北新區等大塊的地方等待著開發。所以,對於很多南京人來說,馬鞍山卻沒有馬鞍山人想像中的那麼親切。雖然在南京的馬鞍山人很多,但很多南京人覺得這是馬鞍山人是梯子挑頭一頭熱。

但從趨勢來看,南京城市不斷外擴,距離30公里的馬鞍山(甚至比南京市的幾個區更方便前往南京市區),與南京無縫對接是遲早的事。而且,寧馬一體化很有可能會早於合馬一體化。在不久的將來,馬鞍山將承擔起連接起南京和合肥兩大核心城市的重任。所以,更加現實點的努力方向,是早日實現寧馬一體化,明確馬鞍山在南京都市圈中的積極位置。

就南京都市圈的定位來說,是輻射中西部的國際性重要門戶,國際先進製造業中心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泛長三角轉型與合作發展示範區,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國家級都市圈,構建國際性的沿江先進製造業集群和以 歷史 文化、山水城林為特色的城市帶。那麼,馬鞍山怎麼在這個定位裡面尋找到自己的位置,在這個都市圈裡承擔好什麼樣的角色?

今後馬鞍山對於南京,就好象崑山對於上海,而馬鞍山就是要做南京的「崑山」。寧馬一體化,就是要在交通、人才、體制、信息、產業鏈等各方面全方位對接。之所以一些南京人對馬鞍山人無感,那是因為主流是馬鞍山人流向南京,而不是南京人流向馬鞍山,兩地之間互動還是單向性的。而破除這種單向流動,就是要加速推進寧馬一體化,特別是爭取地鐵連接到南京。地鐵通了,世界就變了。即使有方便的高速、快速路,也有城鄉的分界,省內省外的感覺。但地鐵一通,那就是一家人了。

但比起有多少新南京人可以轉移到馬鞍山,馬鞍山更要思考的是產業怎麼去對接,哪些產業放到馬鞍山可以實現1+1大於2的效果?畢竟,即使再多的人轉移到馬鞍山,馬鞍山很有可能就變成一個睡城,還要提供大量的教育、衛生等公共資源。在這個問題上,杭州市餘杭區的發展模式可以值得馬鞍山借鑒,他們成功實現了從睡城向杭州創業高地的轉變。當然,這個過程還在進行之中。

馬鞍山自古就是南京的南大門 素有建康鎖鑰 金陵門戶之稱 人文相同 民間來往密切 但南京不是上海 馬鞍山不是崑山 南京自己還沒有發展起來 也沒有什麼企業可以轉移 即使有些企業需要轉移也是蘇北 而不是馬鞍山 南京在馬鞍山投資最多的是三產 二產可以說寥寥無幾 馬鞍山人最關心的是南京地鐵8號線什麼時候能連接馬鞍山的1號線 但南京也是雷聲大雨點小 基本看不到希望 博望新區由於和市區連接不暢 很多人都流向了南京 在東山 江寧最多 今年馬鞍山在建一條直達博望的路 希望能改變這個局面 南京的首位度是很低的 不要抱什麼太多的想法還是靠自己更靠譜

馬鞍山與南京連成一片,未來有可能劃入南京!
馬鞍山
馬鞍山位於安徽皖南地區,有著安徽東大門之稱,與南京緊密相連!南京的輻射對馬鞍山的經濟起到了很大的帶動。

目前南京和小馬的城際鐵路正在修建中,軌道線路從南京市區通往小馬的當塗縣!一旦建成,兩城市距離也進一步拉近。不少人都認為這是南京想要合並小馬所下的一部大棋!
靠近南京對馬鞍山的發展有好處嗎?
靠近南京對小馬的發展,肯定是有好處的。比如經濟、地鐵等都帶動了起來!

但面對南京的虹吸,顯然小馬這個三線城市是駕馭不住的!每年小馬都有很多年輕人去南京發展,市內反而留不住這些人才!

如果一個城市,沒有一流的大學、強的企業、發達的工業。鐵路的建成只會加大本地人口的流失!

所以南京影響著小馬的上限,從去年的南京經濟向北轉移就可以看出來。滁州經濟直接上升第三,小馬卻跌到第六。這就是小馬的劣勢!

馬鞍山和南京,交通便利,人文相近,語言相近,經常開車去馬鞍山,語言雖然有些許不同,單日常溝通沒有什麼問題,交通也是,寧馬高速,寧安高鐵直通馬鞍山,就是開車走鄉間小路,江寧去馬鞍山也就半個小時左右,在馬鞍山,除了皖E,就是蘇A最多,南京和馬鞍山的合作也很多,科教文衛都有合作

馬鞍山和南京關系非常密切!兩市不僅文化習俗相近,語言也都是以江淮官話和南京官話為主,南京的高淳區、溧水區、江寧區有多個鄉鎮與馬鞍山接壤,小丹陽更是一鎮分屬兩市。

馬鞍山是僅次於省會合肥和蕪湖的安徽第三大城市,同時也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員,寧馬一體化交通已先行,寧馬高速公路南京段直通祿口機場的專線已建成通車,最近的小丹陽到機場只有10公里。2015年寧安城際鐵路通車後,馬鞍山東至南京南坐高鐵只需要17分鍾,花費僅15.5元,從南京南換乘地鐵去祿口機場、新街口、夫子廟、玄武湖、中山陵都非常方便。寧和(馬鞍山和縣)城際輕軌S3一期已運行,二期即將開工,規劃的馬鞍山地鐵1-2號線也將分別對接南京地鐵8號線和寧高S9號線。另外,寧宣高鐵即將開工,在馬鞍山設博望站。

南京都市圈正在加快推進寧鎮揚和寧滁包括交通、教育、通訊、醫療、養老等在內的全面一體化試點,接著肯定是寧馬。南京已定位長三角唯一特大城市、副核心城市,是僅次於上海的華東第二大金融、商業、科創中心,南京經濟轉型會吸引大量馬鞍山人前往南京就業、 旅遊 、觀光、購物,同時也催生了馬鞍山配套企業的發展,也會接納南京更多的溢出產能,兩市互補性很強,馬鞍山就是南京美麗的後花園。

馬鞍山和南京關系如何?在外省有人問:你是哪裡的?我是馬鞍山的,沒聽過?蕪湖旁邊的,還沒聽過?南京旁邊的。外人「噢,是城市?」在安徽問到你哪裡的?馬鞍山的。外人回答:「哦,就是抱南京大腿的小馬?」在南京問到你哪裡的,「馬鞍山」,南京人回答「噢噢,表示不太熟悉」 夾在南京,合肥,蕪湖三大城市之間的「小馬」多年來一直是被「虹吸」對象,但小馬始終自命不凡,不卑不亢,低調發展,勇當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排頭兵。
這座城市就是我大馬鞍山,它的地理很特殊,主要位於安徽省的東部,但從地圖上看,它恰好在安徽省與江蘇省的交界之處。它不僅與安徽經濟最發達的城市合肥距離近,還與安徽第二發達的城市蕪湖緊挨著。不僅如此,它更是與江蘇省的省會南京緊挨著。如此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這么多大城市的輻射帶動,毫無疑問馬鞍山成為了安徽省經濟實力第三的城市,安徽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帶的排頭兵。2018年,馬鞍山的GDP總量,僅次於合肥和蕪湖,位列全省第三位。

本來安徽馬鞍山距離南京就非常近,大巴車也不過幾十分鍾,而高鐵的開通,讓馬鞍山到南京僅僅只需要一二十分鍾。馬鞍山雖然沒有機場,但是它距離南京的祿口國際機場卻只有三十公里左右。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南京正在規劃地鐵八號線,而終點將會延伸到馬鞍山。到時候從馬鞍山到南京也就更方便了,怪不得有網友吐槽把馬鞍山直接劃給南京得了。不過這可不是一個兩個人說的算的,這是兩個大省之間的事情。

有人說馬鞍山的發展得益於南京帶動。其實我想說馬鞍山還是靠自己的支柱產業。它是中國十大鋼鐵基地之一,赫赫有名的「馬鋼」就坐落於這里。馬鞍山的工業實力在全省都是數一數二的。此外,馬鞍山靠近長江,還是長江十大港口之一,又被譽為是皖江第一港口。
如果不是南京港的競爭馬鞍山港口業可能更上一層。
馬鞍山的發展自然離不開南京的支持和幫助,南京的發展同樣更需要馬鞍山的配套和服務。馬鞍山處於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雙重合, 「盯緊南京,咬住不放,抓住合肥,不失機遇」,需要的不僅是眼光和勇氣,更需要時刻反思和審視自身,及時查找差距,補齊短板,提升競爭力。馬鞍山在交通方面與南京得到了進一步拓展,現在又可以藉助安徽的資源,實現「左右逢源」。

馬鞍山地處安徽省的中東部,和南京相鄰。可以說馬鞍山人都喜歡南京。

這是一個無可奈何的事,省內的兄弟城市跟自己的省會不親近反而跟鄰省玩的熱火朝天,這是由兩方面決定的的。

一方面,安徽省會合肥經濟實力跟南京比差的一大截,南京是六朝古都, 歷史 悠久,無論是從哪方面都碾壓合肥。這就導致大家都喜歡往南京跑不來合肥。

另一方面,南京的特殊地理位置,南京就跟安徽挨著,馬鞍山就靠著南京,這樣短的路程,馬鞍山人自然願意去南京,不願意去合肥了。

至於說兩地關系怎麼樣,我覺得是不錯的,馬鞍山想發展就得靠南京這個大哥帶動,自然是跟著後面馬屁拍起來,南京也需要有小弟來消費促進經濟發展,自己不要的產業也可以轉移給馬鞍山,對兩地來說都是有利無害的事

馬鞍山市南京區不錯!!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三產比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
永久煤柱攤銷系數是多少 瀏覽: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