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凹山

馬鞍山凹山

發布時間:2022-08-31 18:22:15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

(一)古代礦業簡史

古代礦業史,包括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歷史時期的采礦業。

(1)原始社會時期 根據我國古人類學和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原始社會初期的「元謀人」,約在170萬年以前,已經開始使用石器。生活在安徽省的「和縣人」,同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一樣,也是使用石器的人類。石片和石塊是他們唯一能夠開發利用的礦物原料。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我們的祖先不僅在石料的採集、利用和加工技術方面,遠遠超過了舊石器時代,而且能利用粘土來燒制精美的陶器,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彩陶文化。安徽省合肥市肥東出土的石斧,為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的產物。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開始用自然銅製造簡單的紅銅器。

(2)奴隸社會時期 夏代,為由石器到銅器的過渡時代。合肥市曾有商代陶器出土,說明安徽省合肥市一帶粘土礦的利用至少有3000多年歷史。

最近的考古發掘認為,銅陵、南陵的采銅遺址的時代可以上溯到西周。西周前期青銅器發現地點有安徽的屯溪。

春秋時代為由銅器到鐵器的過渡時期,那時已有銅礦和鐵礦的開發,安徽省銅陵等地區已采冶銅礦。

(3)封建社會時期 戰國時期已向鐵器時代邁進。銅陵、南陵仍有銅礦開采。省內發現戰國時期楚幣有銅幣,也有黃金製成的金幣,說明當時已有銅礦、金礦的采冶業。靈璧也已開采大理石礦。

西漢時期,漢武帝實行鹽、鐵官營政策,據《漢書·地理志》,在丹陽郡(今宣城)設有銅官,廬江郡皖(今潛山),設有鐵官。開采大別山史河、淠河的砂鐵礦,還有銅陵銅官山及當塗境內銅礦,青陽縣小陵陽黃金礦,鳳陽石膏礦等也在開采。淮河流域人民用石膏做出的八公山豆腐聞名中外。

東漢時期據《後漢書·郡國志》,「廬江郡皖有鐵」。仍開采大別山區砂鐵礦。三國時代,吳國統一江南,江南諸郡有鐵者或置冶令或丞,對礦產資源開發仍較重視,繼續開采丹陽郡宛陵所轄區內的銅、鐵礦產。

南朝,發現當塗鐵硯山產鐵。據宋《太平寰宇記》銅陵縣本漢南陵縣,自齊梁之代,為梅根冶以烹銅鐵。在銅官山設有煉銅場,說明那時銅官山就有銅礦的采冶業。

隋、唐為古代礦業的繁榮時期。安徽省開採的金屬礦產,有當塗、南陵(含今銅陵、繁昌一帶)的鐵礦,全椒、天長、滁州、廬江、當塗、南陵、秋浦(今貴池)、青陽、泗縣的銅礦,宣州的鉛礦,南陵、寧國、績溪、秋浦、青陽的銀礦。唐代詩人李白於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曾作《秋浦歌》17首。其中第14首「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生動地描寫了煉銅場月夜景色,為秋浦銅礦留下了可貴的歷史見證。南陵縣鳳凰山和寧國縣銀山,為唐代重要銀礦區。傳說,公元808年,唐憲宗在相地設宿州,築城挖土,無意中發現了煤礦,說明在淮北相山一帶發現煤礦。唐代安徽省非金屬礦的開采,有廬江縣大礬山的明礬石礦,在皖南開采板岩加工的歙硯,還有多處瓷石在開采。唐代著名的瓷窯有壽州窯(今淮南)、白土窯(今肖縣白土寨)、繁昌窯等。

北宋初期,在歙縣有金礦場,涇縣銅山有銅礦開采。南宋時,舒州懷寧縣、池州貴池縣和銅陵縣開采鐵礦。宋代冶鐵遺址發現在繁昌縣,說明當地有鐵礦開采。池州銅陵縣開采銅礦,並在銅官山置「利國監」,山改為利國山。舒州懷寧縣開采鉛礦,無為三公山開采明礬石,宋代仍有著名的瓷窯壽州窯、白土窯、繁昌窯等,說明仍有瓷石開采。北宋元豐元年(1078)十二月,蘇軾(1037—1101)派人在宿州之西南肖縣白土鎮之北發現了煤礦,並寫下了著名的《石炭行》,稱贊發現的石炭(煤)是「根苗一發浩無際,萬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潑水愈光明,爍石流金見精悍。」

元代和宋代一樣,是古代礦業的繼續發展時期。在銅陵銅官山置「梅根監」開采銅礦。阜陽、歙縣、宣州有鐵礦開采,金寨縣銀水寺有銀礦開采,徽州、貴池有金礦開采。

明代和清代,為封建社會古代礦業繼續發展時期,並出現了資本主義礦業的萌芽。

明代的礦業,有銅陵開採的鐵礦,懷寧、貴池一帶的古采坑與開采(銅)有關。據傳廬江縣沙溪銅泉山古采坑為明朝所掘。貴池有銀礦的開采,銅陵、貴池、績溪一帶產鉛,含山縣牛頭山有煤礦開采。明萬曆年間廣德縣產煤。明朝開始,淮北烈山及沿江一帶的露頭煤,民間已少量開採用作燃料。淮南煤礦在明神宗萬曆年以前已開始採煤,明末淮南大通也已開採煤礦。銅陵大通、涇縣東北鄉鼓樓鋪和晏公堂也有煤礦的開采。明代還開采了安慶市集賢關大理石用以修建安慶振風塔,在靈璧縣也有大理石的開采。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陶誕》雲:祁門出瓷器。說明已有瓷石的開采。

清代初期,在銅陵銅官山設置「銅官督」,負責銅礦的開采。清代,銅陵、貴池、績溪一帶產鉛,還開采了貴池安子山硫鐵礦。淮北市烈山土法開採煤礦,貴池市殷家匯五凸凹、寧國港口灰山、宣州市水東大汪村項村、廣德、貴池瀆山等地也有煤礦開采。靈璧縣有開采大理石的記載。

另外,省內古礦的開采還有鳳陽的雲母、石膏,當塗、黟縣、巢縣的煤,休寧的白石英,滁縣的長石,以及太湖的瑪瑙、南陵的石綠(孔雀石)等。

(二)近代礦業及礦產調查史略

近代礦業及礦產調查史,是指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跨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整個歷史階段。安徽省的采礦業有進一步發展,並開始了對礦產資源的地質調查工作。

1.近代礦業史 安徽省近代的采礦業,主要為淮北、淮南和沿江一帶煤礦,以及明礬石、瓷石、陶瓷土、硯石、硫鐵礦、石棉、玻璃砂等非金屬礦產的開采。

1894—1936年,淮南從地方鄉民採煤至官商聯辦煤礦,先後成立過大通煤礦公司、大通煤礦股份有限公司、大通煤礦保紀實業有限公司、華商大通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等,日產原煤200—300噸。淮北烈山一帶採煤業也開始興起,1904年,當地鄉民組辦煤礦公司,並初步形成一定規模,日產原煤300噸左右,至1916年,普益公司成立,繼續開采烈山煤礦。

1902年,銅陵大通煤礦在開采。清初貴池瀆山開採的煤礦於1924年閉坑。清末至民國初期,安慶集賢關煤礦在開采。

20世紀初葉,新安江流域有人淘砂金,銅官山有人開采鐵礦。1912年,採石人張某發現平峴崗鐵礦(今黃梅山鐵礦戚山礦段),由寶興鐵礦公司開發。1913—1935年,沿江一帶鐵礦開采日盛,相繼成立了繁裕、福民、利民、振冶、益華、寶興等公司,在馬鞍山至銅陵一帶開采鐵礦。

日本侵華時期,對沿江的鐵礦、銅礦、硫鐵礦及淮北、淮南的煤礦,進行掠奪性開采。其中,華中礦業公司開采銅陵銅官山銅礦,日產銅礦石400噸,馬鞍山鐵礦至少被開采1000萬噸礦石,並在馬鞍山的向山開采硫鐵礦礦石98萬噸。

抗日戰爭勝利後,淮南煤礦恢復生產,成立了淮南礦務局。1947年5月,在八公山西區建井,並在新莊孜開鑿斜井採煤。淮北烈山煤礦最初由礦區鄉民集股開采,後由國民政府接管。沿江一帶進行了鐵礦、銅礦的開采。馬鞍山向山硫鐵礦,1948年4月停產,1949年6月又恢復生產。其它開採的非金屬礦有:廬江的明礬石,祁門的瓷石、瓷土,歙縣的硯石,寧國的石棉,懷遠的玻璃砂等。

2.礦產調查史 安徽省礦產調查工作始於19世紀60年代。早期為英、德等國之人擅入所做。我國地質工作者自1911年才開始做礦產調查。當時調查的主要礦種為煤礦和鐵礦。近代煤田地質工作者,共留下51份煤田地質資料和少量鐵礦、硫鐵礦地質資料,並且發現了馬鞍山地區的鐵礦和硫鐵礦,重新發現了銅陵銅官山銅礦。對省內粘土、瓷土、明礬石、石棉、玻璃砂、石灰岩等非金屬礦產做了調查,還發現了鳳台磷礦。

1863年,英國人金司米爾開始對我國東部和南部做地質旅行,著有《中國東南省份的邊區煤田》、《中國東部沿海地質》、《中國地質,重點在揚子江下游各省》等文,文中講到有關含煤地層和表生沉積粘土時略述及本省;1869年,他在《中國地質》一文中,也談到了本省長江流域地表沉積粘土。嗣後,德國人李希霍芬在調查皖南地質時,描述了祁門至江西婺源一帶的粘土,並將其中的一部分命為「高嶺土」。

1902年,英國人凱約翰在銅陵大通煤礦西井田用沖擊鑽找煤,並在銅陵銅官山調查鐵礦,也曾到本省沿江一帶做過其它礦產調查。1905年英國礦師麥奎來銅官山考察。

1911年,繁昌居民向漢冶萍公司報礦,職員洪受之發現了繁昌長龍山鐵礦。

1913年,章鴻釗調查沿江鐵礦,爾後張與權做了鄂皖間及皖南地質調查,並於1915年和1916年發表專文。

1917年,北洋政府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劉季辰、趙汝鈞調查淮北烈山一帶煤田地質,繪制1∶15萬地質略圖,編寫了《蘇北皖北煤礦調查報告》。當年還調查淮南和六安—霍山、潛山—懷寧一帶地質礦產。同年,虞和寅調查了宣城煤田地質。

1917年2月,北洋政府農商部又派顧問丁格蘭(瑞典人)對銅官山鐵礦詳細觀測,認為老廟基山鐵礦含銅甚高,還到本省沿江一帶調查鐵礦;後又同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調查了馬鞍山凹山一帶鐵礦,並測繪了地質圖,計算儲量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1年,國民黨軍政部派德國礦師凱伯爾·羅曼斯前往淮南煤礦調查。

1922年10月,李捷曾在安徽省北部調查,編寫了《皖北淮河流域地質報告書》。

192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王竹泉來淮南調查,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西南部地質》。同年,劉季辰等再赴淮北烈山調查煤礦,由普益公司鑽探,共施工13個鑽孔,計算煤炭儲量3500萬噸。1923年,農商部地質調查所葉良輔、李捷對銅官山閃長岩及其接觸帶變質鐵礦成因與類別進行了初步研究。

1927年3—4月,國民政府實業部派虞和寅、劉季辰、趙汝鈞、李春昱、計榮森等到淮南舜耕山、上窯調查,編寫了《蘇北和江淮大地地層對比》。

1928年及193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所長翁文灝兩次赴淮北烈山調查,並對淮北楊庄、淮南洞山進行鑽探普查,發表的代表作有《安徽省宿縣烈山及雷家溝煤田地質》。

1931年3月,劉季辰、計榮森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及上窯煤田地質》。

1931,王恆升、孫健初調查貴池安子山硫鐵礦,著有《貴池縣黃鐵礦簡報》。同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孫健初等來銅官山調查鐵礦,測制了獅子山、雞冠山1∶2.5萬礦區地形地質圖一幅,對兩處鐵礦做過較詳細敘述。

1932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孟憲民、張更,在銅官山測制了1∶2.5萬地形地質圖一幅。

1933年,實業部地質研究所謝家榮在銅陵銅官山調查鐵礦,還調查了凹山一帶鐵礦,著有《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並計算了凹山鐵礦礦石儲量398萬噸。

1933年,程裕淇、陳愷在廬江縣大、小礬山及天光山一帶,進行了8個月的地質調查,著有《安徽省廬江明礬石礦地質研究》一文,附1∶4萬地形地質圖及剖面圖、照片等,計算明礬石礦石儲量1289.28萬噸。1937年,二人又對無為三官山明礬石礦進行了調查。

1934年,南延宗、丁毅在休寧里廣山調查,在安徽省首次發現了銻礦。

1913—1935年,李四光、程裕淇、陳愷、朱森等在馬鞍山至銅陵一帶調查鐵礦,先後發現馬鞍山東山、南山、凹山、尖山、蘿卜山、龍虎山,當塗鍾山、姑山、和睦山、黃梅山、釣魚山,繁昌長龍山等鐵礦產地。1936年,實業部地質調查所丁毅,首次在當塗縣北區進行電法探礦初步試驗。

1917—1937年,先後在本省調查煤田地質的還有葉良輔、王恆升、李毓堯、丁文江、孫健初、畢慶昌、邊兆祥、黃汲清、董南庭、楊公兆、徐克勤、劉祖彝、程義法、姜達權、王朝鈞、喻德淵等。工作地區除淮北、淮南外,還有巢湖、含山、和縣、宿松、太湖、懷寧、安慶、銅陵、涇縣、宣城、廣德、貴池等。其中除淮北烈山和淮南洞山工作較詳外,其餘均屬路線踏勘,重點調查了煤層和煤質。

日本侵華時期,曾對淮南煤礦、沿江的鐵礦和銅礦、硫鐵礦、明礬石礦做過調查。

1938年6月4日以後,日本人在淮南進行煤田地質調查,同時配合地表勘查和鑽探手段。德田貞一、山本謙吉羅編寫了《安徽省懷遠縣舜耕山煤田地質調查報告》,提出「大淮南盆地」一詞。島倉已三郎編寫了《淮南煤田洞山地區調查概要》。

1939年,日本人在淮南以西做過地震勘測。日本人東中秀雄在當塗向山實施磁力、重力探礦,在自電異常較高的向山和寨山鑽探,發現了向山硫鐵礦,並測制1∶1000地質圖,計算儲量約140萬噸。

日本侵華期間,先後派神山昌毅、楠木實隆、神永幸三、佐藤喜志雄、管原省、夏井一郎等在銅陵銅官山地區進行鐵、銅礦產調查。對銅官山黃獅澇、松樹山、小銅官山進行槽井探工作,在老廟基山等地進行鑽探。老廟基山鐵礦在日本八幡制鐵所冶煉時,發現含銅量甚高,即轉以勘探銅為主,在老廟基山發現了銅,使古代銅官山的銅礦重新「復活」。再後,又發現滁州破山口(琅琊山)和懷寧蟹子崗(月山)銅礦。貴池、蚌埠、當塗等地也有銅礦報導。

1941—1943年,日本人小林冶夫、神永幸三、田煙武一郎等在銅陵天鵝抱蛋山、當塗南山、滁縣破山口用電法和磁法物探勘查鐵礦分布情況。

1945年以後,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謝家榮、燕樹檀等在柴登榜配合下調查了淮南舜耕山、八公山、明龍山及山金家一帶煤田地質。謝氏提出了「大淮南盆地」的推論,經鑽探證實了淮南隱伏煤田的存在,在煤田地質工作中具有重要意義。謝家榮發表了《如何發現煤田》的文章,1947年又寫了《淮南新煤及大淮南盆地地質礦產》報告。

1945年後,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對馬鞍山向山硫鐵礦儲量進行計算,計算結果;黃鐵礦礦石儲量為200萬噸。

1946年,謝家榮在淮南進行煤田地質工作時,發現鳳台磷礦。1947年著有《安徽鳳台磷礦之發現》。

另外,據章鴻釗的《古礦錄》,安徽省的礦產還有鳳陽的雲母、石膏,當塗、黟縣、巢縣的煤,休寧的白石英,滁縣的長石,靈璧的磬石和菜玉(大理石),太湖的瑪瑙,南陵的石綠(孔雀石)。在《中國礦產紀要》中提到,安徽省的礦產有祁門的瓷土、寧國的石棉、懷遠的玻璃砂及省內分布較廣的石灰岩。

❷ 馬鞍山南山鐵礦的采礦歷史

馬鞍山南山鐵礦位於馬鞍山市東南,距市區13km,有公路、鐵路與馬鋼冶金廠區內相連。南山礦區早在容1916年就有少量開采。日本侵華期間,由日偽合辦的中華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開采。建國後,成立了南山礦場,1955年恢復了生產。1958年9月,改稱為馬鞍山鋼鐵公司南山鐵礦,並相繼建成了凹山、東山兩個采礦場和與之配套的凹山、東山兩個選礦廠。年處理原礦能力分別為50萬t和100萬t。並有動力、機修等輔助生產車間。綜回合收硫磷工程。1990年10月竣工投產。南山鐵礦為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具有采一運一選一機修配套的大型露天鐵礦山,1991年采鐵礦石611萬t,選鐵精礦212.37萬t。它是馬鞍山鋼鐵公司鐵礦石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 。

❸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分布於馬鞍山市向山地區,北起筆架山,南抵馬山,西鄰黃梅山,東至大金山,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7公里,與寧蕪中段鐵、硫礦帶相重疊。礦床成因類型屬風化殼型。礦床規模較大,礦石品位高、塊度大、顏色鮮艷,采出之礦石即可加工成各類工藝品,檔次高者可做首飾用。該寶玉石礦產地是安徽省首次發現的,它的發現為我國寶玉石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資源基地。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有南山、凹山、筆架山、大王山等礦產地,礦體產於中生界白堊系含磷鋁之火山岩和次火山岩風化淋濾帶及原生帶內,與鐵、硫礦床在成因上有密切的關系。礦體有囊狀、脈狀、層狀,單個礦體長幾十厘米至百餘米,厚0.02—1.60米,常成群出現,呈平行排列和雁行排列。礦石結構多為隱晶結構、纖維結構、球粒結構。礦石構造為膠狀構造、結核狀構造、脈狀構造。綠松石是銅的含水鋁磷酸鹽礦物,屬綠松石-鐵綠松石系列。礦石含量0.2—41.03公斤/立方米,遠景儲量約在1000噸以上。本區自50年代以來,許多生產、科研、教學單位先後做了大量的地質工作,對鐵、硫、硬石膏、明礬石、高嶺土進行了勘查,並提交了相應的地質勘查報告和科研成果,唯對綠松石礦未做相應的工作,其主要原因是一般地質人員不認識,誤以為「綠高嶺土」,致使該種貴重寶玉石礦長久沉睡於地下,無人問津。1970年後國內對華東火山岩鐵礦的重視,在該區開展了大規模的鐵(銅)礦成礦條件、成礦規律研究,全國各地的地質專家也來馬鞍山地區進行地質研究和地質考察,發現了南山、凹山鐵礦床內外緣有綠松石的存在。由於當時我國對該礦種的利用未打開銷路,加之地表礦石因氧化緣故,表面呈黃綠色,經濟意義不大,尚未引起足夠重視。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原湖北省鄖縣綠松石的產量劇降,急需尋找新的礦產地,1983年第一期《中國地質》中王福泉撰文,認為凹山鐵礦內的綠松石在采鐵礦石時可回收利用。據此信息,省地礦局三二二隊區調分隊在開展1∶5萬小丹陽幅、慈湖鎮幅區域地質調查中,在技術負責人趙玉琛的領導下,由礦產組許國成(組長)、陳復元、吳敏等人對南山綠松石礦進行地表勘查和研究工作。大家不怕采場的深溝斷塹,不顧酷暑嚴冬,默默地認真仔細工作著。記得當時剛到南山鐵礦床采場時,不時看到一片片、一條條藍色吉祥之光,尤其是雨後,采場內更加燦爛奪目。綠松石呈大脈狀、結核狀,產於黃鐵礦脈內的綠松石呈蔚藍色、靛藍色,真是高貴富麗。礦石的重量(塊度)一般0.1—0.5公斤,部分可達數公斤,偶爾可見數十公斤,價值達數萬元的特大礦石。綠松石具有巨大的經濟意義的消息傳出,地質勘查工作受到嚴重干擾,普查工作只能暫停。最後按地質塊段統計平均品位,估算礦石儲量432噸,1988年編寫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南山綠松石礦床普查評價報告》。

大王山綠松石礦是在普查該點高嶺土礦時發現的,發現後對主礦體以40×40米,局部地段以20×20米的工程間距布置探槽、淺井進行控制,1990年結束野外工作,同年由許國成、陳復元等人編寫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大王山綠松石礦床普查地質報告》,探明儲量41噸。在普查該礦床中,還發現了國內罕見的具磷灰石巨晶的假象綠松石,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研究價值。

在總結綠松石礦床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經進一步工作,相繼發現了凹山、筆架山等一批綠松石礦床(點),擴大了該區綠松石的遠景儲量。

馬鞍山市綠松石礦床交通便利,開采技術條件簡單,礦山在采鐵硫礦石時順便回收。地方政府也組織開采,並建立工藝廠;年產礦石約10—20噸,除少量供本地鄉辦工藝廠加工綠松石產品外,大多數礦石直接銷往河南、湖北、深圳等地。今後應採取探、采、工、貿一條龍,提高經濟效益。

❹ 馬鞍山礦坑公園在哪

馬鞍山向山凹山湖畔。

6月26日項目啟動,6月30日施工方案出爐,7月5日施工圖敲定,7月11日種下第一棵樹,「三棵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建設的「進度條」不斷刷新,一個月的時間里,凹山湖西側2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已基本建設完畢,從觀景平台可以俯瞰凹山湖全貌;一直延伸到邊坡的景觀帶也基本種植完成,待部分噴播工序及完善工作結束後,凹山湖西側這片山體公園就可以與市民見面。

『元寶楓、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種植這些樹木在實質性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的同時,也將帶動後續產業發展。

項目現場負責人魏澤偉介紹,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通過對「三棵樹」產業的深入探索實踐和特種經濟林行業的研究,總結出「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推行這樣的發展模式,使綠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銀山轉化,推動向山地區真正實現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的協調發展。

凹山采場的轉型是向山地區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面對生態欠賬,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打響了生態修復攻堅戰、持久戰。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復綠,一處處礦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陸續就位,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正在高規格高標准推進。

對接主城區路網升級,想要對煥然一新的景觀公園一探究竟,需要的是暢通無阻的交通路網。

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7月以來,雨山區和寶武馬鋼等企業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發力推進綜合整治,全力打好新時代「凹山大會戰」,向山部分地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道路完成升級改造,老舊廠房修葺一新,處處展示出生態蝶變的美好圖景。

如今,在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已很難再尋覓破敗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綠植、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景觀,向山鎮逐漸與主城區連為一體。進入西部入口,沿著新修建的向陽路一路向南,進入南山大道,破碎顛簸的盤山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適的瀝青馬路,移步換景的蜿蜒山路為行程增添了野趣。

不僅進入向山鎮的路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其內部對偏遠村落的交通要道也進行了改造提升。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向山鎮打造了一條南部循環路,將各村之間打通,方便車輛通行的同時,也由著這些柏油馬路將向山鎮推介出去。

「過去落星村南邊的自然村到省道313需要先到鎮上繞道,南部循環路修好後,可以直接以兩地最短距離穿行,至少能節約一半時間。」「四好農村路」擴面延伸工程落星村南部循環路項目負責人李正介紹,南部循環路全部採用瀝青鋪設,改變了以前機動車無法通行的狀況。

隨著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

以上內容參考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荒山披「綠裝」 礦坑變公園

❺ 馬鞍山凹山地質公園收費嗎

不收費。
凹山湖是由原來的凹山采場注水填坑而成,水深200多米。為了能讓遊客更直觀地欣賞凹山湖美麗景色,項目建設方對原礦坑邊坡進行了削坡減載,在距離地平面61米高的位置向外伸展,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觀景平台。
地質公園(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地質科學意義,稀有的自然屬性、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具有一定規模和分布范圍的地質遺跡景觀為主體,並融合其它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既為人們提供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旅遊、度假休閑、保健療養、文化娛樂的場所,又是地質遺跡景觀和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地質科學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❻ 馬鞍山市凹山鐵礦()

凹山鐵礦是以鐵為主,伴生釩、鎵、磷、硫等的大型礦床。是馬鞍山鋼鐵公司主要礦石原料的供應基地,也是我國地質工作者70年代創立玢岩鐵礦典型模式的礦床之一。

凹山鐵礦位於安徽省東部馬鞍山市向山鎮南約3公里處,與江蘇省南京市的梅山鐵礦和安徽省當塗縣的姑山鐵礦等構成一個北東向斷續長50公里,北西向寬約3—5公里的火山岩型玢岩鐵礦帶。總儲量20億噸,被譽為「地下鐵海」。與凹山鐵礦毗鄰的有高村(原稱陶村)、東山、梅子山、和尚橋等大中型鐵礦和馬山大型黃鐵礦床,以及明礬石、高嶺土、石膏等非金屬礦床,統稱為凹山礦田。

據史料記載,凹山鐵礦於1912年由採石人張某在平峴崗發現礦層。當時誤以為鐵礦中伴生的黃鐵礦為銅礦,即呈報安徽省實業科,經派人調查後始知主要為鐵礦,後由當塗縣知事謝鳳崗籌辦寶興鐵礦公司進行開發,隨後發現了凹山鐵礦。

最早進行的地質調查是1912年間的章鴻釗、張景光及德國人梭爾格等人,但未查到調查結果的文字記載。1917年前後,瑞典人丁格蘭、德國人畢象賢等先後又進行了調查,並測繪地質圖。當時凹山比高為160米,現凹山山體已不復存在,露采坑底已深達負30米。計算儲量:大凹山為150萬噸,小凹山25萬噸,塊礫礦(即今所稱的坡積礦)約10萬噸以上,合計185萬噸。調查結果載於丁格蘭著、謝家榮譯的《中國鐵礦志》中。

1926年,葉良輔、李捷二人調查安徽省地質礦產時,對皖南各鐵礦亦曾做過詳細研究,有關內容載於《地質學會會志》第五卷第一號中。

1929年,王恆升、李春昱二人在調查京漢、粵漢鐵路沿線地質礦產時,亦曾至當塗、繁昌二地觀察鐵礦。

1931—1932年間,謝家榮等人兩次調查當塗附近之鐵礦。第一次由孫健初與謝家榮二人前往各礦區調查鐵礦,自1931年3月初至4月,重點考察鐵礦儲量及其經濟情況,以備籌建鋼廠;第二次由謝家榮、陳愷、程裕淇三人,於當年8月開始除復勘第一次調查的鐵礦外,還到江西九江調查了城門山鐵礦等。有關調查結果載於謝氏等所著的《揚子江下游鐵礦志》中。

謝氏等認為,凹山鐵礦主要為脈狀,產狀陡立,由閃長岩殘余岩漿分異出之熱液充填裂隙而成,此即今所指的富鐵礦大脈,而非凹山鐵礦的主體。計算儲量為398萬噸。

1938年以後,日寇在礦區大肆掠奪的同時還組織了一些勘探和物探工作。由日本人佐藤舍三和筱田貢三負責,在凹山施工鑽探約2000餘米,並於1943年計算出凹山礦量為960萬噸;此外,筱田貢三還對鐵礦中的磷礦組分進行了專門研究。

凹山鐵礦及其附近各礦山由於發現較早,礦石質量好且出露地表,極易開采,加之交通方便,所以很早就有開採的記載,先後在礦區開採的有寶興公司、福利民公司和益華公司。寶興公司成立於1912年,1917年開始開采礦區西部相距13公里的平陽崗鐵礦,至1920年采盡;1924年改采凹山鐵礦,但因其鐵礦含磷較高而同時開采東山鐵礦互相摻合使用,年產量達15萬噸,礦石含鐵量均在60%以上。當時全礦工人300名左右,公司資本為45萬元,礦石價格為每噸7—8元。

上列公司均屬半官、半商性質,他們聯合於1922年築成了通往馬鞍山長江邊的輕便鐵路,總長約20公里。所采礦石全部經長江運銷日本,僅10餘年,送往日本廉價的好鐵礦石達130餘萬噸。

1938年,礦區為日寇佔領並著手恢復工作,將佔領前拆毀的運礦鐵路修復通車,並於1939年又成立了華中鐵礦股份有限公司(也稱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資本約2000萬元,僱用礦工等約2000餘人,1939年年產量即達54萬噸,此後更多,企圖掠奪整個華中及華東的鐵礦資源。至抗戰勝利前,以其年產量推算,至少掠奪凹山鐵礦石近1000萬噸。

日寇主要掠奪開采富礦石,並試圖開采副產品——磷灰石,曾於礦體中部開挖運輸巷道一條,長約500米,開采及采礦坑道總長近千米,又從鐵礦中手選磷灰石,全部盜運至日本。

抗日戰爭勝利後,礦山為國民政府接管,但未能及時恢復生產,而且在解放戰爭中將所余的機器、廠房等不動產劫走或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53年馬鞍山鐵廠鑽探隊成立(即凹山鐵礦的主要勘探隊伍。安徽省地質礦產局三二二隊的前身),進入礦山進行鑽探,完成主要工作量為:槽探約8000立方米,淺井1209米,坑探約1607米,鑽探進尺1.10萬米。探明鐵礦石儲量約1.4億噸、硫鐵礦約3萬噸。五氧化二釩37萬噸。總投資約120萬元,摺合每噸礦石的勘探成本為0.0133元。

1955年下半年轉入正式勘探,是為第一階段,歷時約3年,於1958年3月提交了《凹山最終地質報告》。當時隊長為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報告主要編寫人為鮑學文、畢庶甲、陳樹林及蔣維鏞等。該報告於1958年10月9日由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批准。

在此期間,先後還有地質部三二一隊、南京大學地質系55屆畢業生及重工業部地質局物理探礦隊胡肅之等分別進行過尋找銅礦、填制區域地質圖及物探掃面等工作。

1957年,凹山鐵礦開始恢復生產。當時的設計目標是首采125米水平以上的富礦體,計劃1958年產礦石25萬噸,以後陸續達到年產50—100萬噸,總投資為673萬多元,在冊職工393人,主要設備有推土機2台、挖土機2台、鑽機2台、運輸汽車9輛。

1958年末,馬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並計劃在1959年建成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而1958年提交的勘探報告僅涉及凹山主礦體,對一些次要礦體尚未工作,因此,又繼續進行了以龍虎山、蘿卜山鐵礦體為主的補充勘探工作;結果增加鐵礦儲量約1000萬噸,總儲量上升為1.5億噸,每噸勘探成本降低到0.9分。1959年3月提交了《凹山鐵礦最終地質報告(補充報告)》。報告編者為鮑學文。1959年11月該報告經安徽省礦產儲量委員會審查批准。

1962年初,安徽省儲委根據地質部指示,對1958年以後所審批的報告進行全面復查,省儲委認為凹山勘探報告在儲量計算方面尚存在問題,經復算將凹山鐵礦總儲量降低到約1.3億噸,地下水面以下儲量在未補充水文工作前作降級處理。為此,1963年5月又提交了《凹山鐵礦儲量重算說明書》。鑒於凹山礦山勘探時水文地質資料不足而使大部分工業儲量降級,1963年8月又進行了凹山礦區及外圍水文地質調查,完成1∶5萬水文地質測量面積540平方公里,斷裂構造調查范圍187平方公里,水文普查鑽探390米,抽水15層、15次。結論是強富水帶只出現在礦體附近,因圍岩透水性差,大規模開采不會有充沛的補給量。於1964年2月提交了《凹山磁鐵礦區及外圍1∶5萬水文地質測量報告》,當時隊長為李恩國,總工程師王東爵,報告編寫人員有全望永、郭懷羔、孫寶吉、趙玉琛、張良才、孫庭芳等。

此後到1970年的8年間,凹山鐵礦除礦山生產勘探外,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地質勘探工作。

1971年前後,為適應新的發展形勢,確保馬鋼有足夠的鐵礦資源,延長礦山服務年限,結合凹山礦體受隱爆角礫岩體復雜構造控制而未能充分查明,加之鐵礦石工業邊界品位降低等因素,又進行了凹山主礦體及其外圍的補充勘探。該階段共完成鑽探約1.2萬米,獲鐵礦石儲量2600餘萬噸、五氧化二釩0.4萬噸,於1972年7月提交了《凹山鐵礦外圍補充勘探報告》,當時隊長為劉洪友,報告主要編寫人為朱文元、易武齊、趙玉琛、全望永、孫庭芳等。該報告於1972年11月由安徽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

由於凹山鐵礦先後進行過五次工作、四次計算儲量,工業指標前後也不統一,不便生產部門使用,根據上級指示,於1973年1—3月,又進行了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結果鐵礦總儲量約為1.8億噸,其中富礦2400萬噸;五氧化釩38萬噸;黃鐵礦為210萬噸,其中富礦65萬噸。參加儲量總算的主要人員有朱文元、孫化東、張希聖、呂忠業、呂開之、徐繼鳴等。

1981年5月,鑒於采選水平的提高,以往對礦石中硫、磷元素均作為有害雜質處理,未進行儲量計算,經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及南山鐵礦的選礦回收試驗,證明在鐵礦選礦中進行硫、磷回收利用是既方便又經濟的,能大幅度提高礦山開發綜合效益。據省地質局下達任務,在1973年凹山鐵礦儲量總算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磷、硫伴生組分的儲量計算,結果為:硫儲量約77萬噸,摺合含硫35%標礦為221萬噸;磷儲量約155萬噸,摺合含磷為30%標礦量約1200萬噸。參加計算人員為黃明貴、李必鈞、周利飛等。至此,凹山鐵礦的勘探工作基本結束。

三二二隊在馬鞍山地區普查找礦中,發現、查明了一大批主要礦產地,對馬鞍山鋼鐵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地質部授予三二二地質隊為「地質找礦功勛單位」榮譽稱號。

❼ 去馬鞍山向山凹山人工湖怎麼走導航怎麼走

摘要 駕車路線:全程約153.5公里

❽ 我就想問為什麼加雙氧水和氯氣會有濾渣B沉澱(°_°)(2014•安徽二模)安徽凹山鐵礦坐落在馬鞍山

❾ 馬鞍山原隸屬於當塗縣,為何很快發展成為了省轄市

眾所周知,我國華東地區自然條件非常優越,物產資源也相當豐富,並且工業技術發展迅速,交通運輸方便,所以可以說是我國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而在華東地區有一個叫馬鞍山的城市,它如今的名氣非常大,但是在歷史上卻是很長一段時間默默無聞,馬鞍山原本是隸屬當塗縣的一個小鎮,後來憑借豐富的礦產資源而迅速地發展成為了省轄市。

最後,馬鞍山抓住了資源的優勢,抓住了機遇快速發展,從而才能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從隸屬鎮變成了省轄市。

❿ 馬鞍山市陶村鐵礦()

陶村鐵礦床位於馬鞍山市向山鎮東北2公里處,有公路、鐵路通往馬鞍山市,交通較為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處於寧蕪向斜東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西南側。區內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安山質凝灰岩、凝灰角礫岩及安山岩,構成—長軸為北東方向的火山穹窿,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火山穹窿之中;由於風化剝蝕,閃長玢岩大面積伏於第四系之下,火山岩多分布在礦區邊部。

磁鐵礦體均產於閃長玢岩內部,是凹山鐵礦外圍的一個大型貧磁鐵礦床,也是玢岩鐵礦系列中岩漿晚期至氣成高溫熱液型(陶村式)鐵礦的典型礦床。礦體與圍岩呈漸變關系,大致平行於岩體頂面產出,構成一長約1600米,沿傾向延伸800—1000米,厚50—300米的礦帶,其走向為北東30°,傾向北西,傾角30°—60°。礦帶中共有8個礦體,礦體長300—1600米,寬97—810米,厚14—150米,呈不規則的似層狀—凸鏡狀賦存於+5米至負535米標高之間。礦石主要為浸染狀礦石,少量為網脈狀—脈狀礦石。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少量為假象赤鐵礦、鏡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鈉長石,其次有陽起石、磷灰石、綠簾石、綠泥石、石英等。全區平均含鐵22.38%,經選礦可獲得含鐵59.10%—64.11%的鐵精礦,回收率73.79%—83.17%。全區已控制平均含鐵22.33%的表內礦石儲量2.2億噸,另有平均含鐵17.22%的表外礦石儲量1.3億噸,其中大部分可在露采時順便采出,並產生經濟效益。

由於陶村鐵礦具有規模大、埋藏淺、易采、易選等特點,被列為國家「八五」重點礦山建設項目(稱馬鋼高村鐵礦),已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即將興建;投資2.56億元,一期規模為年采選200萬噸礦石,建成後可年產含鐵63%的鐵精礦46.42萬噸。

陶村鐵礦是一個貧磁鐵礦床,在生產力落後的舊中國是不可能被發現和開發的。該處既無古采跡,又無近代國內外專家的論述,可以說,該礦床的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質工作者為滿足鋼鐵工業發展對鐵礦資源的需求,在采、選及設計、研究部門的配合下,通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而發現的一種鐵礦工業類型。這個過程始於1955年,結束於1983年,斷續進行了28年,現分四個階段敘述如下。

第一階段——1955—1958年:

為了滿足馬鞍山鋼鐵公司對鐵礦資源的需求,1955年上半年,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以航磁異常為線索,在南京大學實習生的配合下,填制了包括陶村在內的1∶1萬地質圖10平方公里,並施工了24條探槽209.5立方米、102個淺井554.05米、8個鑽孔643.81米的工作量,發現陶村一帶的閃長玢岩中存在浸染狀磁鐵礦體,估算地質儲量34萬噸。

1955年下半年,重工業部地質局第八分隊杜學國、胡肅之等25人開展了36.2平方公里的電法、磁法普查,較詳細地圈出了陶村一帶的磁異常,提交了《安徽省當塗縣向山礦區附近物理探礦工作結果報告》,為陶村鐵礦普查工作提供了物探依據。

1956—1958年,原八○四隊因隸屬關系的變化,隊名經過幾次變更,最後稱為安徽省地質局三四二地質隊。在這期間,該隊斷續進行了一些地表工作和磁異常驗證,認識到陶村一帶閃長玢岩中的浸染狀磁鐵礦具有規模大、品位低、埋藏淺等特點,估算其地質儲量為6215萬噸;並認為這種礦石如果能被利用,將為馬鞍山鋼鐵公司的發展提供豐富的礦石資源。這一階段在本區從事地質工作的主要地質人員有謝衍源、趙玉琛、黃良珍、張震民、張順才、李旭初等。該階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當於勘探階段四分法的初步普查階段。

第二階段——1959—1962年:

為了解決陶村浸染狀貧磁鐵礦的利用問題,省地質局三二二隊於1959年4月採集了「陶01號」選礦試驗樣品送往冶金部選礦研究院進行試驗,並將陶村、阡山等同類型礦床的地質資料報主管部門及有關工業部門,供確定工業指標使用。之後,有關部門、單位也圍繞陶村貧磁鐵礦的利用價值、工業指標、地質工作等問題開展了緊張工作。

1959年6月,冶金部選礦研究院經試驗提交了《安徽省陶村專題可選性試驗報告》,初步確定該類礦石經磨細,通過單一磁選可獲得含鐵63%左右的鐵精礦,回收率達80%左右;但該報告認為礦區面積大,樣品只採自兩個鑽孔,代表性差。

1959年12月,安徽省冶金工業廳以關於《降低凹山外圍低品位鐵礦工業指標的函》下達了陶村等地的工業指標:邊界品位全鐵≥20%,礦塊最低可采平均品位≥25%,最低可采厚度≥2(富礦≥0.7米),夾石剔除厚度≥0.5米。同月,三四二隊趙玉琛、陳樹林等編制了陶村、和尚橋鐵礦普查設計書,並於1960年3月開始野外施工。

1960年4—6月,三四二隊經詳細研究礦石特徵及其分布情況,從10個鑽孔礦心中採集了「選1」、「選2」兩個可選性試樣,送往江蘇省地質局實驗室進行試驗。兩個試樣原礦石鐵的品位分別為21.68%、15.19%。

1960年8月,江蘇省地質局實驗室提交了《安徽馬鞍山陶村磁鐵礦可選性試驗報告》。「選1」、「選2」試樣經單一磁選,精礦品位分別為59.10%、59.67%,回收率分別為83.17%、73.79%。初步證實陶村這種浸染狀貧磁鐵礦石可選性能良好,屬易選礦石。

以選礦試驗結果為依據,1960年10月,馬鞍山鋼鐵公司函復三四二地質隊,提出原生帶貧鐵礦邊界品位≥15%,平均品位≥20%的意見,安徽省地質局正式批准了《陶村—和尚橋鐵礦地質普查設計》。

普查工作野外施工於1961年初步完成,計施工鑽孔52個,工作量9876.03米。但對工業指標的探討還遠遠沒有結束。1961年10月,安徽省地質局重新下達的工業指標,確定貧磁鐵礦的邊界品位為全鐵≥20%,塊段平均品位≥30%。根據這一指標三四二隊於1962年6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評價報告》,提交鐵礦石109.5萬噸,平均含鐵30.56%,暫時不能利用的鐵礦石1.80億噸,平均含鐵23.26%。當時三四二隊的隊長是張作錦,技術負責人鮑學文,報告編寫人張順才、李旭初、趙玉琛、陳長春等。這一階段大致相當於四分法的詳查階段。由於工業指標的重新提高,原以為儲量規模較大的陶村鐵礦床合乎工業要求的鐵礦石儲量就很少。之後的10年中,地質工作幾乎處於停頓狀態。省地質局三四二隊於1962年10月與三二二隊合並,合並後稱三二二隊。

第三階段——1972—1974年3月:

隨著采、選、冶技術的不斷提高和馬鋼發展對鐵礦資源需求量的增大,省馬鋼建設指揮部和馬鋼公司於1972年向冶金工業局呈報了《呈批陶村鐵礦儲量計算工業指標的報告》,該報告提出貧磁鐵礦的邊界品位全鐵≥18%,工業品位≥20%,可采厚度與夾石剔除厚度均為5米。並向主管部門提出按上述指標勘探陶村鐵礦的要求。同年,冶金工業部與中共安徽省委對陶村鐵礦勘探問題作了指示,要求省冶金地質局在1973年內結束勘探野外施工。省治金地質局於同年12月正式向三二二隊下達勘探陶村鐵礦任務。

1973年初,三二二隊陸續調集16台鑽機,以「勘探會戰」方式開始了野外施工。與此同時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院、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馬鞍山鋼鐵公司、省馬鋼建設指揮部、三二二隊等有關單位為確定陶村鐵礦的工業指標進行論證和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有關資料。1973年9月3日,省冶金工業局以《關於馬鋼陶村鐵礦儲量計算工業指標的批復》正式批准了省馬鋼建設指揮部和馬鋼公司建議的工業指標。

野外勘探工作於1973年10月底結束,僅用10個月的時間施工鑽孔109個,完成鑽探工作量34559.03米,於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勘探報告》,提交鐵礦石儲量2.19億噸,平均含鐵22.38%,暫難利用鐵礦石1.27億噸,平均含鐵17.22%。1974年4月中旬,省冶金地質局組織設計、開采、勘探部門進行「三結合」審查,批准了該報告,批准鐵礦石儲量2.19億噸,暫難利用鐵礦石儲量1.27億噸。當時三二二隊負責人是劉洪友,技術負責人是孫化東,報告編寫人主要有孫德忠、朱文元、張兆豐、趙玉琛、易武齊、孫寶吉等。

這一階段的工作程度大致相當於四分法中的詳查、初勘兩個階段。

第四階段——1974—1984年:

按一般程序,勘探報告被批准,地質隊的任務就圓滿完成了;但由於對該礦區這種貧磁鐵礦的利用是前所未有的事情,開采前還有大量的試驗、證論、可行性研究工作要做,三二二隊配合有關單位做了下述工作。

1974年3月上旬,由三二二隊易武齊主筆編寫了《陶村鐵礦貧磁鐵礦選礦工藝流程采樣設計》,並於3月中旬將樣品送到馬鞍山礦山研究院進行試驗,該樣品采自14個鑽孔的岩礦心,總重量達4065.75公斤。試驗結果:精礦品位63.05%,回收率79.66%,進一步證實礦石選礦性能良好。為開發利用論證提供了依據。

1982年,馬鋼礦山公司在進行陶村鐵礦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時,在淺部采了一個樣品進行選礦試驗;試驗結果,精礦品位和回收率都不夠理想,認為可能是由碳酸鐵含量高所致,開發利用面臨流產的危險,為此,冶金都要求對陶村鐵礦碳酸鐵的分布規律進行研究。1983年2月,省地質局以便函將這一任務下達給省地質局三二二隊。1983年4月,三二二隊三分隊易武齊、張希聖、馮榮英、李必鈞等通過翻閱大量岩心、采樣測試及深入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於1983年12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陶村鐵礦床碳酸鐵的賦存狀態及分布規律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碳酸鐵主要以菱鐵礦、鐵白雲石的形式存在,它的生成與磁鐵礦同源同構造體系,但時間略晚;其分布特徵是礦體隆起部位含量高,凹陷部位含量低;高含量帶范圍不大,其展布受原生節理控制,高含量帶間的間距為400—500米,即使在高含量帶,碳酸鐵中的鐵的平均含量也只有1.40%—1.96%,對礦石利用價值影響不大。由於這項成果,使得陶村鐵礦的開發利用可行性研究得以繼續進行。當時三二二隊的隊長是葉忠民,總工程師為孫化東,三分隊隊長為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為易武齊。

綜上所述,陶村鐵礦的發現史,是一種新的鐵礦石工業類型的開發史。這個過程不是一帆風順的,整個過程如果離開了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這種開發是不可能成功的;也就是說,如果不是在新中國生產力發展,采、選、冶技術不斷提高和鋼鐵工業發展對鐵礦資源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前提下,地質工作者也無用武之地;然而,地質工作者通過近30年的努力工作和深入研究,開發了一種新的礦石類型,為國家提供了一個大型鐵礦產地,並使陶村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編入了地質院校教科書,他(她)們的業績和他們這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的精神是值得發揚光大的。

與馬鞍山凹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