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如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

如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

發布時間:2022-08-30 17:42:37

❶ 如何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一是要以推進標准化實施為重點,以「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和導向性」為主內要內容容,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明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指標和服務標准,探索制定文化志願服務標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務品牌化為重點,精準制定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願服務,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專業化發展;充分挖掘基層特色文化服務資源,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鼓勵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村(社區)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數字化建設為重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務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豐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依託文化志願者網站和管理平台,加強文化志願者信息資料庫的建設,對專業分類與人才結構進行數據分析,使服務、培訓工作從「面」向「點」轉變,疏通文化志願服務發展瓶頸。

望採納我的回答。

❷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過去傳統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維定式當中公共服權務從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這個格局從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如果是基於現在的政府對職能的認識,因為拘泥於自身傳統思維和職責履行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局限。在講到引入社會資源這個問題,進一步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一個就是成本意識。公共服務是否要考慮公共服務提供和管理過程的成本,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講的這種成本不僅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實際運作過程當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瑣。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公共服務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簡單看政府職能部門,涉及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少,但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部門疊加、職能疊加,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務缺失覆蓋不足嚴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這兩個突出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過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❸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1、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明確公務員的工作宗旨。
2、領導幹部必須熟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內容。
3、領導幹部必須勤於學習,努力使自己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以及電子計算機和電子政務知識。
4、領導幹部必須正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 政策。
5、領導幹部必須全面履行職能,特別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是提高領導幹部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條件。
6、領導幹部必須堅持依法行政, 執政之要在於為民,行政之要在於依法。
7、必須改革和完善行政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8、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❹ 如何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公共服務的績效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需求,構建以人為本、覆蓋城鄉、分布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重要任務。一是推進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健全財政對九年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滿足本級教育投入依法增長的基礎上,保證新增教育經費70%投向農村,引導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組織優秀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內涵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布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加強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落實助學貸款政策和助學政策。規范學校收費項目和標准,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路,建設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和示範院校,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鼓勵、扶持、引導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二是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政府投入,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婦幼保健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完善有利於廣大市民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的醫療衛生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工作,建設城鄉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使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全市居民,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行機制,根據各區縣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收支兩條線管理,對社區常用葯品實行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強化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大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社區衛生的服務能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加快建立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雙向轉診機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醫療環境,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堅持中西醫並重,發揮中醫葯和民族醫葯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首都廣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構築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為主體的四級公益性文化設施網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優先安排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為每個社區和村配置方便群眾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切實維護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著力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和活躍市民文化生活。完善文化產業政策,繁榮首都文化事業,為廣大市民提供優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四是推進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千方百計解決好就業問題。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增加就業再就業資金投入,統籌做好城鎮新增勞動力就業、城鎮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郊區農民轉移就業、來京務工人員就業服務,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指導和服務。完善並落實各項促進就業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勞動者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合夥創辦小企業,提高靈活就業人員穩定性。完善健全覆蓋城鄉的職業培訓政策和資金支持保障體系,發揮社會各界力量,重點加強對城鎮失業人員、郊區農民轉移就業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素質和勞動者素質。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維權、勞動保護,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建立覆蓋全市、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建設,完善社區、村鎮就業服務組織網路,創建比較充分的就業社區、村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引導並規范社會職業介紹機構參與就業服務,鼓勵發展勞務派遣企業,穩步推進公益性就業組織的發展。逐步擴大再就業政策扶持范圍,完善零就業家庭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幫扶制度。圍繞構建和諧社區的要求,加大投入,大力開發社區公益性就業崗位,大力發展社會經濟。建立低保與就業聯動機制,鼓勵有勞動能力的低保失業人員就業。完善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認真執行國家勞動標准,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和集體協商制度,確保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加強勞動保護,健全勞動爭議調處仲裁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力度,維護勞動者權益。五是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適應人口老齡化、城鎮化、就業方式多樣化的趨勢,加快建設與首都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投入,多渠道籌集社會保障基金,加強基金監管,加強社會保險經辦能力建設,確保基金安全。進一步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把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納入覆蓋范圍,強化保險基金統籌部分征繳,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逐步做實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體系,解決學生、學齡前嬰幼兒及無保障老人的醫療保障問題,發展社會醫療救助,形成多形式、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和完善適應農民工特點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農村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加大財政對參保農民的補貼,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全面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應急救助、社會互助為補充的綜合性、多層次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積極培育和發展慈善組織,完善政策,健全機制,推動首都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全面促進社會福利、優撫、殘疾人事業發展。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六是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構建統一指揮、反應靈敏、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城市公共安全應急體系,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提高危機管理和抗風險能力。建立統一高效的應急信息平台,完善監控網路,健全應急預案體系,實現公共安全預警、社會動員、快速反應、應急處置的整體聯動和有效銜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安全。加強重大安全事故防治,確保安全生產,堅決防止重大責任事故發生。健全以「巡邏、社區、治安、內保」四張網為框架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有效預防、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犯罪活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深入開展基層安全創建和平安建設活動,推進警力下移,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落實到基層,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犯罪。全面推進科技創安工程,在統一規劃和統一技術標準的基礎上,在城市社區普遍安裝技防設施,提高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水平。加強對重點人群的管理和服務,完善管理措施,創新管理方法,建立社會管理與服務資料庫,提高對社會的動態管理和控制能力。政府是公民社會中公民意願的執行者,同時,政府團隊也是區域政府轄地的精英分子,所以除履行管理職責以外,往往在發展、建設上更具開拓性,並構成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因此,區域社會和政府的目標具有一致性:就是以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大的發展和管理效率,並不斷提高公共福利水平。政府管理水平的主要評價標準是其工作績效。政府的績效管理,從宏觀看,包括「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主要體現在發展效率、環境水平和公共服務效率上。本文僅從地方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探討政府管理績效和公共支出效益的提高。績效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它是圍繞提高績效這一目標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實施的一系列管理措施、機制和技術。績效管理也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種手段。政府績效的考核標准主要指:經濟、效率和效益。政府績效的經濟性,表現為在投入水平一定時,成本最低;或者利用現有資金,獲得最大量和最佳比例的投入;政府績效的效率性,表現為行政管理活動的產出同所消耗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等要素之間的比率較高;政府績效的效益性,表現為產出質量好、產出導致了所期望的社會效果、公民或顧客滿意程度的出現。近年來,北川羌族自治縣圍繞管理創新,積極構建「政府績效管理網路」。按照「激勵約束並重,雙向調控有力」的總體思路深化財政改革,構建標準的公共財政「差額財力」轉移支付制度。2006年全縣財政公共社會事業支出占當年財政決算總支出的13.3%,比「十一五」末有了大幅下降。一是注重完善政府績效評估的指標體系。政府績效評估包括經濟測定、效率測定和效益測定三項主要內容,每項測定都要藉助於一系列的績效指標。所謂績效指標,是指公共管理活動中某一特定方面效果的規范化的量的顯示。北川羌族自治縣科學設置並逐步完善目標管理體系,盡可能量化行政事務管理目標,實行領導聯系鄉(鎮)村制度,並指導鄉(鎮)制定和完善了對村(居)社幹部的目標考核辦法。從2005年開始,北川羌族自治縣積極建設學習型、創新型、競爭型、服務型政府,精簡機構、減少審批,系統推進行政事業機關的目標績效考核,從組織設計、制度重塑、考評導向上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其中,黨政機構目標責任的內容涉及兩大類:一類是縣委、縣政府部署的重點工作任務,具體包括經濟社會事業發展、黨風廉政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另一類是有關職能部門的目標和責任,具體包括年度重點工作目標、經濟責任、重點建設項目、公務員管理與隊伍建設等,還包括部門在履職過程中的依法行政、政務公開、工作效率、公務員效能投訴和服務質量等方面的內容。將上述目標內容設計分解為詳盡程度不等的具體指標體系,並賦以不同的權重。為了對目標完成情況的監測和考核評估,北川羌族自治縣構築起了多層次的督查和日常監控體系,對完成目標進展情況實行月報告、季調度、半年督查和隨機抽查。不斷完善以實績考核為核心、更加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考核評定中注意綜合運用職能部門考核、專業部門考核、日常數據分析和群眾評議等結果,並將日常監督情況納入到考核評價體系中,進行多角度、多層面、立體化考核評估。1、強化公共部門的績效意識,轉變績效管理觀念1、強化公共部門的績效意識,轉變績效管理觀念加強對績效管理的研究和宣傳,讓全社會尤其是公共管理部門充分認識績效管理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應通過對績效管理的意義和作用的認識和了解,使人們在思想上達成共識,改變對績效管理的消極、抵觸態度,正確對待績效管理工作,在各方面對績效管理工作予以配合和支持,推動績效管理事業的發展。立法保障是開展政府績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礎。制度化也是當前國際上績效管理活動的趨勢之一。對於我國,當務之急是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國政府績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經常化的道路。首先,要從立法上確立績效聘僱的地位,保證績效管理成為公共部門的基礎環節,促使公共管理部門開展績效管理工作,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其次,從法律上樹立績效評管理的權威,使績效管理機構在公共部門中應具有相應的地位,使績效管理結論能夠得到有效傳遞和反饋,管理活動有充分的可信度和透明度。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績效管理體制是推進績效管理事業發展的關鍵。公共部門績效管理需要借鑒世界各國的有益的評估經驗,在各級公共部門內部建立完善的績效管理機構,對公共部門實施的各種公共項目進行評估,充分發揮公共部門內部評估的功能,提高公共部門的管理水平。同時,應該借鑒國外思想庫發展的經驗,鼓勵和發展民間中介評估組織。由於中介評估組織獨立於公共項目的利益關系之外,有助於保證評估的公正和客觀。而且,政府部門。立法機關的評估工作可委託民間中介組織來完成,以節省大量的公共資源。我國的績效管理事業起步較晚,相應的管理人才培養也比較薄弱,至今還沒一套完善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計劃、制度,全國性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形成,各部門、各單位只是根據本行業的具體特點和需要開展一些臨時的、分散的培訓工作亟需改變,要從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趨勢和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出發,加強績效管理人才的培養,形成比較完善的績效管理人才培養體系,造就大批合格人才,為我國公共管理部門績效管理事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就當前而言,政府應給公共管理中的績效管理工作制定相應的管理計劃,分階段、分層次開展績效管理人員培訓,建立比較靈活的管理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公共管理人員的素質。此外,還應重視對政府部門領導的培訓,通過介紹國內外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基本經驗,研究績效管理在公共管理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他們對績效管理的認識水平。政府績效管理的成功還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績效評估信息系統,進行及時的信息收集、分析。需要採取以下措施:構建電子化信息系統,通過標准化的協調和優化功能,保證電子政務提高效率,確保系統的安全可靠,做到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拓寬信息採集渠道,加強政府各部門、社會各界間的有效溝通,利用網路、媒體等各種途徑搜集社會各方面的內容信息;對數據進行正確性檢測和整合,通過科學有效的統計方法和測算方法,提高對數據採集以及整合利用的能力,使數據真實可靠,決斷合理有效;提高評估者處理信息的能力,加強公共管理部門工作人員的自身業務修養,不斷提高其業務理論水平,使其能夠利用各種信息處理好各種突發事件,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公共職能部門公共管理的有效性問題,即公共管理和行政執行的績效如何進行客觀和全面的考核、評估,並形成系統的公共職能部門績效管理體系,是近年來中國公共管理理論界討論得較多的問題之一。政府績效考核方式主要採用關鍵業績指標體系(KPI)的方法,其中GDP增長構成了考核體系的核心指標,而社會效益、環境及資源保護、文化效益等等,則構成了與GDP增長相匹配的次級指標。這種政府考核關鍵業績指標的單一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失衡。而政府公共職能部門績效管理考核體系的不完善,則是導致失衡的管理原因。持續的制度和管理創新,是中國發展模式的核心。而現在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是,需要一種科學、平衡地評價政府績效的績效管理考核體系,在此,我們可以借鑒國外一些先進的評價方法,「3E」評價法,標桿管理法,平衡記分卡法等,以此引導政府公共職能部門及其公務員科學、平衡、規范地執行行政管理職能。實現以傳統的"政績觀"轉換成為科學的政府績效考核體。第一步:領域界定,建構框架在此期間,根據公共服務指標設計項目工作邏輯模型(圖3)界定公共服務的領域,包括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公共交通、文體休閑、科學技術十大領域,每一個領域下含若干個公共服務維度,通過工作邏輯模型清晰地表達出公共服務領域(維度)的產出,其遠期成果為社會效益,結合結果導向原則,綜合考慮外部因素的影響,這樣就可以較為系統地確定與各個公共服務維度績效考評最為相關的指標,建構起一套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第二步:公眾訪談,提煉指標通過對公眾的訪談,了解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特別是公眾所關注的公眾服務中的相關事項,並基於這些關注事項概括、提煉出一組指標。這一訪談的面不必太大,但訪談對象卻必須有充分的代表性,不同類型公眾都要盡可能涉及到。另外,考慮到公眾對公共服務的認知可能受到親身經歷的范圍與程度的限定,訪談對象還應適當包括一部分相關服務領域的政府公務員,以便於把握公共服務在當地的提供程度或大致情況,從而對後期績效指標的設計與篩選提供參考信息和背景材料。第三步:整合指標,設計問卷在前兩步的基礎上,結合城市公共服務供給的實際情況進行指標整合:理論設計的指標體系框架+訪談基礎上提煉出的備選指標=一套初選實效指標組合。在此過程中輔以統計年鑒規范指標名稱,便於實際應用中指標數據的統計和轉化。進而設計指標篩選調查問卷,問卷採用五個程度值設置對各個指標進行評價,即「非常重要」、「比較重要」、「一般」、「較不重要」和「很不重要」。以期對各初選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權衡,驗證指標實際應用的信度和效度。第四步:問卷調查,初選指標將初選實效指標組合進行指標篩選問卷調查,以民眾為調查主體,進行問卷發放回收,進而通過隸屬度分析、相關性分析以及信度與效度的檢測,從第三步整合的指標中綜合權衡出一套終選實效指標,大致確定公共服務的評估指標體系。第五步:查漏補缺,調整指標在被刪的指標中,利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對被調查群體的職業、身份分析,檢驗是否存在因問卷調查對象界定的局限表達(如職業背景),導致對某一方面的指標有較強的偏好性而誤刪指標。接著,根據指標數據的獲取路徑進行適當的指標調整,如可獲得性、獲取對象、獲取方式、難易程度、成本大小等,使得調整後的指標具有便於評估、計算科學、實用經濟的特點。第六步:確定體系,賦予權重立足城市公共服務實際,驗證得到的指標體系,根據績效評估設計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優化指標,以提高評估的准確度,並設立出指標相應的數據收集方法、以及評估責任單位,確定出最終的指標體系。在指標體系的權重賦予方面,採用常用權重分配方式,給不同領域平均賦權重。在將公共服務劃分為十個領域的情況下,給予每一領域的權重值是一樣的,只是在每一服務領域內部,各項具體指標的權重上體現出差異。對於具體指標的權重賦值,可採用德爾菲法。

❺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的措施有哪些

(一)繁榮發展農村文化。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穩定的農村文化投入保障機制,盡快形成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集市、文明戶、志願服務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倡導農民崇尚科學、誠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風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范,養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勤勞致富、扶貧濟困的社會風尚。加強農村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
(二)大力辦好農村教育事業。鞏固農村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完善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兒童、留守兒童特別是女童平等就學、完成學業,改善農村學生營養狀況,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路,加強農民技能培訓,廣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大力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農村教育。增強高校為農輸送人才和服務能力,辦好涉農學科專業,鼓勵人才到農村第一線工作,對到農村履行服務期的畢業生代償學費和助學貸款,在研究生招錄和教師選聘時優先。保障和改善農村教師工資待遇和工作條件,健全農村教師培養培訓制度,提高教師素質。健全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繼續選派城市教師下鄉支教。發展農村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繼續教育。加強遠程教育,及時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農村。
(三)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完善農村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辦好縣級醫院並在每個鄉鎮辦好一所衛生院,支持村衛生室建設,向農民提供安全價廉的基本醫療服務。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定向免費培養培訓農村衛生人才,妥善解決鄉村醫生補貼,完善城市醫師支援農村制度。堅持預防為主。加強農村葯品配送和監管。積極發展中醫葯和民族醫葯服務。重視健康教育。加強農村婦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完善和落實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制度,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
(四)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補助力度,做到應保盡保,不斷提高保障標准和補助水平。全面落實農村五保供養政策,確保供養水平達到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完善農村受災群眾救助制度。落實好軍烈屬和傷殘病退伍軍人等優撫政策。發展以扶老、助殘、救孤、濟困、賑災為重點的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發展農村老齡服務。加強農村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工作,促進農村殘疾人事業發展。
五)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加快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五年內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加強農村公路建設,逐步形成城鄉公交資源相互銜接、方便快捷的客運網路。推進農村能源建設,擴大電網供電人口覆蓋率,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加快改水、改廚、改廁、改圈,開展垃圾集中處理,不斷改善農村衛生條件和人居環境。推進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積極發揮信息化為農服務作用。發展農村郵政服務。健全農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綜合利用效能。

❻ 如何提升公共行政服務能力

進一步提高政府績效管理水平,應把握好四個導向。
人民導向。在政府績效管理中堅持人民導向,是堅持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理念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選擇。堅持人民導向,就是把為人民服務作為各級政府的神聖職責和全體公務人員的基本准則,作為政府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努力使人民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滿意,也注重保障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權利;政府績效目標的設置應積極回應人民期待,使績效目標成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表達;將人民的滿意度作為政府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為公民的有序參與提供便利,並及時將政府績效考核結果向人民公開。
戰略導向。戰略導向的重點是對組織的總體目標、自身優勢和劣勢、外部挑戰和機遇進行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制定長期發展目標,有效配置各種資源,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管理中的「五年規劃」,就是戰略管理理念的科學運用。在政府績效管理中樹立戰略導向,要求各級政府自覺樹立大局觀念和整體意識,在設定績效目標時兼顧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堅決避免竭澤而漁、只顧眼前的短期行為,有效解決不同部門之間惡性競爭、盲目攀比、職能交叉、推諉扯皮的問題。
結果導向。結果導向強調對項目運行結果的關注。早期的政府績效管理更多關注預算和投入,而對產出和效率的關注和評價不夠。結果導向更強調有效性,是對這種傾向的糾偏,已被各國政府績效管理廣泛採用。在政府績效管理實踐中堅持結果導向,要求把提高政府執行力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將目標轉換為成果。具體而言,就是科學設定政府部門職權,做到有權必有責,實現權責對等;健全各級政府決策機制,努力使各項決策都符合客觀規律,從制度上保證決策內容和決策程序科學;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提高政府執行力;堅持重大事項優先原則,對重要問題和重要任務進行優先順序管理、優先資源分配、優先結果評價。
責任導向。責任導向是指政府績效管理應體現責任政府的核心理念,著力培養公務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這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績效目標的設定應緊緊圍繞政府部門的核心職責,及時回應人民關切。這就要求在績效目標和評價模塊設計中加大民生指標的比例和權重,優先考慮食品安全、環境保護、教育公平、醫療保障等重要民生事項。二是注重績效責任的落實。將績效責任意識由理念轉化為制度,由制度轉化為行為,由行為轉化為習慣,由習慣轉化為文化,努力營造積極、盡責、服務的實干氛圍。三是建立科學規范的績效獎懲制度。推動績效責任履行狀況與財政資金分配、公務員人事管理、公信力建設等直接掛鉤,進一步完善公務員晉升、薪酬、津貼等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績效獎懲的方式方法,用制度化的手段推進政府績效管理。

❼ 如何提升社區公共服務能力

(一)提高社區工作者業務能力
社區工作者不僅要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加強社區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指示精神,還要學習和了解社會學、政治學、領導學、心理學等社會工作理論和相關專業業務知識來開闊自己的視野。
(二)提高社區工作者依法治理工作的能力
社區黨員、工作者是黨和政府各項方針、政策的貫徹實施者,是各項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宣傳者,在社區的各項工作中解決和解釋相關工作時,社區工作者必須做到本人先要了解和把握各級政府出台的多項方針、政策。
(三)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服務創新能力
在新的發展階段各族群眾都期待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群眾認可社區管理和需求社區服務的意識不斷提升,社區建設在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中越來越引人矚目,社區作為城市基礎單位在城市管理范圍以及所擔負的社區服務的職責都在發生著變化,各族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也豐富多彩,基層黨組織所面臨的民情、社情正在發生變化,社會利益關系日益多樣化,有受到信息化、網路化的快速發展、擴大結果的影響,不同群體的個人利益差別日趨明顯。
(四)提高社區工作者的溝通協調能力
作為社區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對社區服務工作的態度和在社區工作中對待群眾的態度,把各族居民群眾當自己的親人,可以說任何工作環境中的工作態度是決定一切成敗的關鍵因素,在社區工作中不管是對社區各族居民群眾,還是轄區單位幹部職工及社區同事,禮貌的對待和正確的工作方式及和諧的溝通都非常重要。

❽ 政府應該如何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從2001年起,聯合國經社部對聯合國成員國國家的電子政務進程進行調查,並發布年度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以幫助各國更好地了解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現狀,了解各國電子政務相對其他國家所處的位置,為各國決策者在推動綜合性、可持續性的電子政務政策和項目時提供決策參考,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推進信息化戰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2年的調查表明,電子政務在確保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實現長期、公平的發展方面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還在於政府能夠不斷地改進管理和運行水平。調查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更加重視電子政務,發展和推進政府一體化,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其最終目標是開展合法、有效的公共治理,為今世後代實現包容、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2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貫穿始終的主題是:面向公眾的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政府近兩年的電子政務發展進行了評估。成員國的評選名次是以電子政務發展總指標為依據,該總指標包括四個方面:在線服務的范圍和質量、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狀況、人力資源開發以及電子公眾參與。

❾ 如何提升公務員公共服務意識和能力

一、強化宗旨意識,培育公共服務精神
要充分明確當今政府轉型的方向即是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以民為本,為人民服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選擇。因此,作為公共服務職能的執行者,我們公務員必須以平實而深邃的群眾觀,站在推進公共服務型政府建設職責的高度,培育公共精神,其內涵有: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務精神、責任精神等,內化於心、外化於形,進一步塑造好公務員的行政人格,推動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加強能力建設,創造公共服務產品
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對我公務員的公共服務監管提出的更高要求。為此,我們必須具備相應的學習能力與戰略思維能力,能夠持續有效地獲取公共服務領域所需的現代社會綜合治理知識與技能,變革思考方式,應對當今利益社會、流動社會、網狀社會特點,加強對公共管理領域需求的研究與探索;依法行政能力,能夠學法用法,依法辦事、准確執法,增強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聯系群眾的能力,學會做群眾工作,與群眾交朋友,有效回應公眾反映;自我規范能力,能夠接受監督積極做出調整,不斷端正公共服務的價值理念、權力觀念等,如履薄冰,兢兢業業,管住風險,闊步前進。
三、保持耐壓脫敏,應對轉型管理挑戰
我們基層職能部門常年處在行政一線,必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壓力,如工作壓力、責任壓力、輿論壓力、規則壓力等,因此要學會心理調試,及時消除由壓力而可能帶來的種種不良心理,耐壓脫敏,迎難而上,乘勢而為,以反觀自我、涵養修身,追求心與物、身與心的和諧,積極應對挑戰。

❿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10)如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效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