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推進政府公共服務

推進政府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2-08-29 11:49:55

⑴ 政府應該如何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從2001年起,聯合國經社部對聯合國成員國國家的電子政務進程進行調查,並發布年度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以幫助各國更好地了解全球電子政務發展現狀,了解各國電子政務相對其他國家所處的位置,為各國決策者在推動綜合性、可持續性的電子政務政策和項目時提供決策參考,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推進信息化戰略提供了重要參考。
2012年的調查表明,電子政務在確保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實現長期、公平的發展方面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而提高服務質量的關鍵還在於政府能夠不斷地改進管理和運行水平。調查報告建議各國政府更加重視電子政務,發展和推進政府一體化,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其最終目標是開展合法、有效的公共治理,為今世後代實現包容、公平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2012年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貫穿始終的主題是:面向公眾的電子政務。調查報告對聯合國193個成員國政府近兩年的電子政務發展進行了評估。成員國的評選名次是以電子政務發展總指標為依據,該總指標包括四個方面:在線服務的范圍和質量、電信基礎設施的發展狀況、人力資源開發以及電子公眾參與。

⑵ 運用政治生活的有關知識,分析說明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上應怎樣推進

大力推廣政府購買公共服務,能夠有效解決一些領域公共服務質量效率不高、規模不足和發展不平衡等突出問題,提升公共服務的水平和效率,這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轉變政府職能,有利於創新社會治理。近年來,一些地方立足實際,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漸進式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也存在進展程度不一,做法不盡相同等問題。當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為:
一是政府認識不到位,對己有利的事情不願交出去,反之則想甩包袱推責任;習慣於「政府配菜」,不習慣「群眾點菜」,購買服務流於形式;對哪些屬於公共服務,哪些公共服務通過購買方式解決,尚未作出明晰界定等。
二是運行機制不完善,購買服務的范圍不明確,購買服務的招投標機制有待規范,有效的資金保障機制亟待建立等。
三是社會組織缺乏競爭力,現有獨立社會組織能力偏弱,對即將到來的政府購買心有餘而力不足,無法承接所有政府購買服務的內容。如果政府開展更多購買服務,面臨著想購買卻無社會組織服務的尷尬境地。
四是監管制度不完善,實踐中缺乏一個專門機構對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果進行科學系統的監管與評估。
正確認識、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工作,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服務提供方式,這是我國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1.轉變政府治理理念,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職能。確立治理理念,實現「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治理邏輯」轉變,發揮政府與社會力量各自功能優勢,形成多元公共服務供給格局。確立契約理念,實現「柔性控制」向「剛性約束」轉變,政府確定購買內容和標准並承擔監管責任,承接主體依約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盡可能減少雙方責任關系的隨意性。確立責任理念,實現「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政府應站在公共利益角度,明晰服務項目的要求、期限及效果,對合同進行全程監控,防止低效率和欺詐行為。
2.健全政府購買服務運行機制,促進購買服務規范化、常態化。加快推進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當務之急是要解決「購買什麼、如何購買」的問題。
一方面,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人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現實需求,在充分聽取社會各界意見基礎上,盡快研究制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並及時進行動態調整。
另一方面,積極發展以競爭性購買為主的多元化公共服務購買模式,及時、充分向社會公布購買的服務項目、內容以及對承接主體的要求和績效評價標准等信息,積極發展公開招標、邀請招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詢價等多元化的購買服務方式,規范政府購買服務招投標,推動購買程序規范化、常態化。
3.繼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政府應轉變觀念,重新審視社會組織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降低社會組織注冊門檻,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或者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其發展。引入多元主體,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競爭性公共服務生產領域,拓寬社會組織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有效途徑。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不斷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政策,解決政策缺失問題。大力開展對社會組織專職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引導社會組織重視和加強人力資源開發。
4.建立監督評估機制,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製度保障。建立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是解決「誰來監督」購買服務的有效保障。要發展由獨立的第三方監督機構、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專家監督所構成的多元化的外部監督機制。在內部監督方面,要研究制定政府購買服務的相關財政與財務管理辦法,研究細化和完善政府采購有關規定,擬定將購買服務納入政府采購的具體條件、程序和監督管理辦法以及與部門預算管理的相關政策、制度銜接問題,確保政府購買服務資金的制度化安排和規范化運行。
同時,嚴格績效評價機制,是解決「如何考核評估」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重要措施。要建立健全由購買主體、服務對象及第三方組成的綜合性評審機制,對購買服務項目數量、質量和資金使用績效等進行考核評價,確保群眾享受到豐富、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⑶ 如何有效推進政府購買服務

如何有效推進政府購買服務
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作為公共服務市場化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已在世界許多國家被確立為重要的公共服務供給機制。我國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起步時間較晚,相關的探索與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政府對購買服務工作十分重視,各地政府在實踐探索中不斷加大購買服務的力度,拓展購買服務的范圍,取得了較大突破和積極進展,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發展,社會組織形式、社會結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在此種情況下,政府更應積極探索,努力創新公共服務供給的新形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務的職能。當前,政府購買服務作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一種新理念,正被我國各級地方政府日益廣泛地實踐於社會公共服務的多個領域。近年來,政府購買服務不僅涉及到養老服務、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就業服務以及其他專業服務等眾多方面,並且呈現地域化、規模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逐漸成為政府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

一、處於成長階段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
由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涉及面廣,目前也缺乏成熟的經驗,所以各地政府只能進行漸進式的試點探索。雖然近年來政府購買社會組織公共服務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在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但總體看來仍處於起步和粗放式擴張階段,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諸多問題亟待進一步深入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政府購買服務認識不夠深入。在我國,政府購買服務是一項制度創新,雖然多見於各類政策性文件中,但社會認知度並不高。同時,不少地方黨委政府領導幹部習慣於計劃經濟體制時期形成的政府直接提供服務的傳統思維,形成了推行政府購買服務的阻力。
實際操作制度規定不盡完善。現行政府采購品目中服務類項目范圍過窄、政府購買服務與財政預算管理的銜接等問題,影響著政府購買服務工作的推進。《政府采購法》對政府購買服務無限制性規定,政府購買服務可在《政府采購法》制度框架下進行。但與貨物采購相比,服務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大多具有無形、成本不確定、周期長、專業性較強等特點,特別是公共服務項目,不僅要考慮服務項目本身的管理和操作特點,還要涉及社會評價、社會效益,復雜程度較高,需要專門配套政策制度及時跟進,才能保證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順利進行。目前,中央和地方大多為原則性、指導性意見,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具體實施的制度規定亟待補充和完善。
購買服務的領域有待進一步拓寬。目前政府部門在購買服務方面做得較多的是將部分職能轉移給相關的行業協會,向行業協會支付一部分經費;其次是向社工組織購買社區服務;而在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扶貧濟困、環境保護等公益活動領域的購買服務尚不多見。受益對象以工商企業、城鎮居民為主,而農民工、流動人員、下崗工人等弱勢群體受益較少。
社會組織承接服務能力還不夠強。一是專業化水平較低。目前,大多數社會組織發展還處於初始階段,有些社會組織成員是下崗、失業和困難人員,缺乏現代服務理念和專業經驗,也缺少學習培訓渠道和機會。二是社會資源籌集能力較弱。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希望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將行政資源和社會資源結合起來,獲得更多的公共服務效益,但事實上大多數社會組織綜合運用社會資源的能力還比較弱。三是社會公信力不高。少數社會組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盈利方面,甚至一些社會組織出現了欺詐或腐敗現象,導致民眾對社會組織的信任度普遍不高。
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社會組織近年來發展迅速,但內部管理還缺乏經驗。部分行業協會脫離政府部門領導不久,行政化傾向較重;某些承接政府職能的社會組織是由原來的事業單位轉型而來,由於改革不徹底,仍然保留了半官方組織的色彩。這一類組織與原來的主管部門關系密切,而一些純民間的組織則較少得到政府的扶持,生存困難,在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的競爭中往往處於劣勢。
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的績效評價機制還不夠完善。政府作為出資者,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後責任依然存在,既要對服務項目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管,也要對完成的服務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由於公共服務項目具有非量化性、績效滯後等特點,雖然購買服務合同內容涵蓋了一些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如合同雙方責權的規定,但往往表述得不夠明確,缺少具體的量化指標,因此,對所購買的服務項目進行價格估算非常復雜與困難,且在對服務項目的績效評價中也很難做到科學、合理和准確。
二、轉變理念、健全法制和完善機關是有效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關鍵
目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的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影響了政府服務職能的充分發揮,而且還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加快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已成為刻不容緩、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針對目前政府購買公共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筆者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提高認識,轉變理念,為推進公共服務購買提供思想基礎。首先,確立治理理念,實現「傳統管理思維」向「現代治理邏輯」轉變。政府要在治理的大框架下考量公共服務供給,才能有廣闊的視野和多樣性的選擇。治理區別於單一向度的、自上而下的政府權威管理,是各種不同層面的權力中心通過合作、協商、夥伴關系等方式實施對公共事物的管理,是上下互動的過程。在新型公共服務的體系中,要理順政府與社會的職能關系,將社會組織置於重要的合作夥伴位置,發揮政府和社會組織各自的功能優勢,相互彌補不足,謀求公共服務的多中心治理之道,形成多元供給的局面。其次,確立契約理念,實現「柔性控制」向「剛性約束」轉變。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購買服務過程中是平等的契約合作關系,政府確定服務項目的內容和標准,並承擔監督管理責任,社會組織在合作關系中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契約方式能有效規范公共合同主體雙方的責任關系,盡可能減少隨意性,增強剛性約束。最後,確立責任理念,實現「結果管理」向「過程管理」轉變,購買服務並不意味著責任的轉移,提供服務的責任仍然屬於公共部門。對於政府來說,不僅僅是通過簽訂合同把服務項目轉移,更重要的是對合同實施過程的管理。政府作為出資者,其資金來源於納稅人,要站在公共利益的角度行事,明晰服務項目的要求、期限以及效果,並且對項目的實施進行監控,防止低效率和欺詐行為。
健全政府購買服務法律法規。政府購買服務不僅需要有持續的經濟和政治支持,更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作保障,才能使政府購買服務落到實處。相對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明確了各方應履行的責任,保障了參與各方的合法權利,為政府購買服務的順利開展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實際工作中,要進一步完善我國政府購買服務的具體購買程序、工作流程、資金管理、項目實施、質量標准等制度規章。同時,要明確購買主體和承接主體職責,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有關法規、政策、規章、標准和規劃的研究制訂工作,履行好制度設計職責,購買監管職責和績效評價職責;另一方面,政府購買服務的承接主體,要加強自身建設,健全內部規章制度,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提高專業人員素質,切實增強承接服務項目的能力。
擴大購買公共服務社會效應。絕大部分種類的公共服務都可以納入購買的范圍,其中教育、衛生、社會福利服務、文化等主要公共服務領域是購買服務活躍的領域。目前,已有實踐基礎的領域主要包括:(1)養老服務:採用公開招標的方式,確定服務機構的資格,在此基礎上通過床位補貼等方法,購買服務,進行質量管理;對於居家養老,同樣可以通過公開招標確定服務機構或服務隊伍的資格,採用購買卷等方式購買人力服務。(2)殘疾人服務:與養老服務類似,殘疾人服務應從原有的福利工廠模式,向政府購買發展。(3)扶貧服務:將扶貧資金招標購買,是促進參與性、當地自組織生長、可持續發展的可行途徑。(4)教育服務:就業培訓、特殊教育,以及基本教育本身,都可以引入購買的方式,財政資金保障,契約化地提提供服務,改變政府直接舉辦的單一方式。(5)公共衛生服務:通過民辦醫療機構、社區社會組織來提供,財政資金通過競爭或定向招標,間接實現其醫療衛生方面的責任。當然購買公共服務的領域不局限於上述方面,對於財政資金而言,最重要的是建立購買流程,從而在各個方面推進公共服務購買。
建立和完善政府購買服務運行機制,促使公共服務購買程序化、規范化。深化政府購買服務的關鍵是要建立完善的運行機制。首先,建立政社溝通機制。在實踐中政府和社會組織之間需要構築信息溝通平台,建立長效溝通機制,加強政社互動。其次,建立購買服務保障機制。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往往具有較強的階段性和不確定性,有必要明確政府購買服務的范圍,形成長效的項目供給機制。同時,將購買公共服務的相關內容如招投標的方式、程序和評估規則等納入《政府采購法》,為公開招標、公平競爭提供法律依據。另外,要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確定政府購買服務的預算管理方式和資金安排方法,建立有效的財政投入監管體系,形成完善的財政投入績效評估制度,為政府購買服務提供資金保障。最後,建立監督評估機制。通過第三方的監督管理,能保證管理者的獨立性,按照科學的方法、程序和標准,對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顧客滿意度作出客觀、准確的評價,同時建立信用評價體系,為社會組織參與招標競標以及退出服務領域提供依據和參考。
繼續扶持社會組織發展,為公共服務購買提供有力保障。在當前社會力量薄弱的情況下,政府要承擔改革中的引導和促進職能,加大對社會組織的扶持力度。在登記管理方面,目前我國社會組織實行由登記管理機關和業務主管單位雙重負責的體制設計,合法化的門檻過高,大量社會需要的組織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而無法登記,制約了社會組織的發展。降低准入條件不僅有利於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為政府外包服務職能提供承載主體,而且能增強社會組織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有利於多元共治社會治理新格局的構建。在政策體系方面,各地政府需要立足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重點培育、扶持公益類社會組織的發展,不斷完善社會組織培育政策,解決政策缺失的問題。在社會組織人才隊伍建設方面,要大力開展對社會組織專職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管理和引導社會組織重視和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在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方面,加強和推進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是引導和規范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政治保證。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總體上比較薄弱,黨組織覆蓋面不廣,大量黨員游離於組織之外,影響力和滲透力不強,不僅要堅持分類指導、注重實效的原則,不斷擴大組織覆蓋面,還需明確其工作定位和要求,使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有章可循,逐步規范化。
強化公共服務項目評估與監督。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嚴格執行預算制,以招投標、詢價、邀標、競爭性談判、單一來源采購等方式購買,並向社會進行公布。對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採取外部和內部兩個層面加強監督,項目完成後主要通過對購買服務的效率、公共服務的享用者、公眾的滿意度等方面進行綜合績效評估,確保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取得明顯實效。
總之,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是一項系統工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中,應嘗試不斷地轉變自身職能以及運用各種創新的方式來適應這種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政府部門得到「減負」,社會組織則獲得更大的發揮空間,期望能更好地服務於民。同時,進一步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的創新,盡快形成惠及全民眾的公共服務體系,積極而穩妥地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而緊迫的任務。要以建立和諧社會為目標,以基本民生問題為切入點,積極推進公共服務體制建設更上層樓,成為創新社會管理新亮點。

⑷ 我國為什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日益增長,對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從理論方面看,首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社會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我們既要著眼於確保每位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和公平發展的機會,又要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讓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其次,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擴大內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基本生存和發展的保障,可以有效改善預期、釋放需求,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更加強勁持久的內需動力。再次,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建立服務型政府,關鍵在於完善政府社會服務和管理職能,強化其為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集中表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
從實踐方面看,發達國家的經驗和我國改革開放的經驗都表明,在提供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務方面,市場機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在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方面,市場機制卻存在失靈或局限性,需要通過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制來彌補。

⑸ 推進社會領域什麼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法律分析:「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促進機會均等,重點是保障人民群眾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對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增強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

第六十條 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建立健全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推廣全民健身,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六十一條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 關心 直接 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⑹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1、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

2、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

3、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

4、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

(6)推進政府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但在操作層面必須明確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從中國的現實看,可以運用基礎性、廣泛性、迫切性和可行性四個標准來界定。所謂基礎性,是指那些對人類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公共服務,它們的缺失將嚴重影響人類發展。

所謂廣泛性。是指那些影響到全社會每一個家庭和個人的公共服務供給。所謂迫切性,是指事關廣大社會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利益的公共服務。所謂可行性,是指公共服務的提供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公共財政能力相適應。

從上述標准判斷,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基本社會保障、公共就業服務,是廣大城鄉居民最關心、最迫切的公共服務,是建立社會安全網、保障全體社會成員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必須提供的公共服務,成為現階段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內容。

⑺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⑻ 如何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

1、領導幹部必須牢固樹立執政為民的思想,明確公務員的工作宗旨。
2、領導幹部必須熟悉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內容。
3、領導幹部必須勤於學習,努力使自己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法律、法規知識以及電子計算機和電子政務知識。
4、領導幹部必須正確把握黨的路線、方針、 政策。
5、領導幹部必須全面履行職能,特別要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這是提高領導幹部公共服務能力的重要條件。
6、領導幹部必須堅持依法行政, 執政之要在於為民,行政之要在於依法。
7、必須改革和完善行政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
8、全面推行政務公開,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⑼ 如何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切實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日益增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但客觀分析,目前工作進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是項目投入還不夠集中,各部門在實施項目時自成體系、分散實施,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集中建設、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還不明顯。二是服務網路還不健全,大部分服務網路集中在區縣和鄉鎮,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的村級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人員編制等影響還不健全,加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不夠,基層群眾接受服務的方便性、及時性和普惠性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水平和內涵還有待提高。由於受人員、技術和運行保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其服務水平、規范管理、服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還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四是城鄉政策制度分割沒有很好解決。在養老保險方面,還是城市居民、農村新農保和城鄉一體的3種制度並存,且標准不一。在醫療保險方面,形成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存在兩個體系和標准,相互接續轉移困難。同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籌資標准和補償標准還存在差距。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如路、電、水等設施在建設中,由於採用中省、市、縣、村分級承擔的模式,村級承擔了很大壓力,與城市居民免費享用存在不平等現象。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周邊的改造提升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特別要發揮區縣政府和開發區整合資源的優勢和經驗,出台相關獎勵政策、鼓勵項目集中打包申報實施,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務應當以村級(新型農村社區)為落腳點,向農村傾斜,制定完善村級(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將農村社會保障、就業培訓教育、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治安和民事調解等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村級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套,集聚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可以有效節約資金並縮短這一進程。應積極發揮統籌城鄉發展項目對機制體制創新支持的引導作用,鼓勵各級各部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豐富工作內涵,提升工作標准。在現階段,可重點鼓勵支持鄉鎮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便利性;鼓勵支持人社部門在鄉鎮和村級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和培訓網路,提升農村居民創業致富和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衛生部門開展縣鎮(鄉)衛生管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和村級標准衛生室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鼓勵支持科技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到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活動,並引導其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統一標准造成的。只有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政策、資金項目安排與服務標准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確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保持相對均衡。因此,在推進城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要採取政策鼓勵、項目支持、考評檢查等方式,積極協調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快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並在資金項目安排、服務機構建設、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標准制定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破除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確保城鄉居民機會平等、權利均等、服務同等,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務權利。

(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節收入再分配和實現政府目標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應重點向縣鄉級傾斜,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救濟和低保等傾斜,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引入民間資本,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尤其要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的現狀,按照農村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實施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給模式,努力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政策安排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產品服務,補充政府供給的不足,實現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採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人資本進入。

(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監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工作中可在現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許可權、分工、考核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部公共服務監測評估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准確反映城鄉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分布、差異和群眾需求等方面情況,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出台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閱讀全文

與推進政府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