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現代公共服務是什麼

現代公共服務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8-26 22:17:26

①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化的核心特徵就是現代化。現代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價值取向的現代化。

  2. 政府行政理念的現代化。

  3. 服務內容的現代化。

  4. 服務能力的現代化。

  5. 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現代化。

② 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應該是1對。宏觀調控包括經濟調節。在市場經濟化的幾天,政府只起市場監督的作用。

③ 個人消費服務業主要包括哪些行業公共服務業又包括哪一些行業

個人消費服務主要包括現代物流、金融服務、信息服務、商務服務幾個領域。公共服務業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產品,滿足公共消費需求,提高公共福利。公共服務業的范圍比較廣泛,主要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公用事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等。

④ 農村公共服務是什麼

1、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2、提供教育、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

3、提供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性基礎服務(比如電網、公路網、水利網、鐵路網、通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的部分政府需要直接承擔起提供責任)。

4、提供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等公共安全服務。

(4)現代公共服務是什麼擴展閱讀

著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強化服務意識。提供公共服務,滿足公共需求,是現代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直接關系人們的生活質量。

各級政府應堅持以人為本,以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效能、提高服務水平為中心,樹立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理念,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努力實現由管理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

在推進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以農民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為導向,為農民創新創業創造條件,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有序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發展。

2、加大財政投入,突出公共服務供給重點。有力的財政支撐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基本保障。有效解決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問題,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要求各級政府調整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增加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出的總量與比例。

3、創新供給方式,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

⑤ 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哪些方面

公共設施是指為市民提供公共服務產品的各種公共性、服務性設施,按照具體的項目特點可分為教育、醫療衛生、文化娛樂、交通、體育、社會福利與保障、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郵政電信和商業金融服務等。
設施有基礎設施和附屬設施,其中基礎設施是指為社會生產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工程設施,是用於保證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它是社會賴以生存發展的一般物質條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公路、鐵路、機場、通訊、水電煤氣等公共設施,即俗稱的基礎建,而且包括教育、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等社會事業即「社會性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郵電、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園林綠化、環境保護、文化教育、衛生事業等市政公用工程設施和公共生活服務設施等。它們是國民經濟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經濟越發展,對基礎設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礎設施對加速社會經濟活動,促進其空間分布形態演變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礎設施往往需較長時間和巨額投資。對新建、擴建項目,特別是遠離城市的重大項目和基地建設,更需優先發展基礎設施,以便項目建成後盡快發揮效益。
附屬設施

附屬設施是配套設施,使得基礎設施得到更好服務、發揮更大作用、實現保值和增值功能的設施。

⑥ 為什麼要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了「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目標要求,並就服務型政府的宗旨、職能配置、管理方式、行為模式等方面作出原則性規定。這對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應對經濟市場化、國際化的新要求,進而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新的形勢要求政府經濟職能要從直接干預微觀經濟活動和直接投資管理項目向為市場主體服務和創造良好發展環境轉變。把不該管且管不好的事情交給市場、企業、社會組織,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企業和整個社會的活力與效率。同時,應該由政府辦的事情,政府必須切實負起責任,不折不扣地辦好。

第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環境保護等公共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後於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如人口結構、就業結構、地區結構、城鄉結構、階層結構的調整落後於經濟結構的調整,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很不協調。逐步扭轉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建立基本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群眾文化、公共基礎設施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等等,都要求政府轉變管理方式,加快政府管理創新,都要求政府逐步從競爭性行業撤出資金,在履行好經濟監管、市場調節職能的同時,更加註重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將公共資源注入公共產品和公共事業發展,為社會提供系統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續性的公共服務。

第三,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了許多進展,積累了不少經驗,但總的看來,行政管理體制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繼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仍然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建設服務型政府能夠很好解決政府管理中為誰服務、誰來服務、服務什麼、怎樣服務等問題,因而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環節。

第四,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求建設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有利於促進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自覺按照國際通行規則辦事,提高我們社會制度的競爭力,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有利於在擴大開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增強防範各種外部沖擊和風險的能力,切實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要在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建立起公共服務型政府,增強其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當前關鍵須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改變傳統行政觀念

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理念即公共服務型政府理念。現代政府理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蔚然成風的背景下首先由西方國家提出的,此後又得到多次修正。這一理念主張管理就是服務,政府的存在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政府應盡可能地為社會提供滿意的公共產品。

要確立現代政府理念,關鍵要克服傳統行政管理觀念的束縛和影響。

一、劃清傳統行政觀念和現代政府理念的界限

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與現代政府理念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思想理論體系。其本質區別主要表現在:

1、出發點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是為了實現統制而行使權力。它主張官本位,權力本位。而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則是從公民需要出發,主張人本位,社會本位,以為公民謀福祉為宗旨。

2、政府工作的實現過程不同。在傳統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的管理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恩賜」過程,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統治;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則是公民與服務者互動的過程,雙方可以交流信息,相互協商,達成一致。

3、工作對象的選擇權利不同。在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支配下的管制型政府面前,被服務者也是被統治對象。因此,一切服務都不排斥強制性(包括出於好心的服務);而在現代政府理念支配下的服務型政府的管理模式下,服務的成立條件則是被服務者的自願與要求。因此,杜絕非法不合理強制是對服務型政府的基本要求。

4、對政府職能定位不同。傳統的行政管理觀念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責是發展經濟,要建立管制型政府以便管理經濟和社會。現代政府理念則認為,政府的核心職能是公共服務,即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發展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信息等。

5、對政府工作檢測的標准不同。傳統理念把行政效率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現代理念則以績效作為檢測政府工作的標准。

當前,重在實現三方面轉變:指導思想上實現由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會本位、公民本位轉變;管理內容上實現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轉變;管理方式上實現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

二、樹立現代政府理念

所謂現代政府即公共服務型政府,也就是以公民為中心的政府。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因而政府在為「國家」這條船掌舵的時候,必須聽從人民的意見。這就要求政府在從經濟發展型向公共服務型轉變的過程中,樹立如下理念:

1、以民為本。政府要確立公民取向的公民第一主義。

2、主權在民。國家主權屬於人民,而不是屬於某個個人或利益集團。因此,保障公民權利,促進公民權利的實現是政府的基本職能。

3、「顧客」至上。政府要致力於建設一個「企業家政府」,像企業家一樣想盡一切辦法滿足作為消費者的人民的合理期待和正當要求,不斷提升為人民服務的標准。

4、有限政府。現代政府是一個權力有限的政府,其權力的最大邊界是不損害公民合法權益。

5、民主開放。現代政治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公開。只有制定出相關政策和制度以保障人民參與政府決策、監督政府行為,才是真正的民主。

改善政府結構,建立服務型體制

調整政府結構,是實行政府轉型的核心內容。

首先,要將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轉向市場主導型經濟。

其次,進一步減少行政層次,改善政府結構。要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執行、監督、協調的要求,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同時,要整合政府機構,「壓平」政府層級,構建綜合化、扁平化組織結構。

再次,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財政體制,加大政府對公共服務的投入。當前要擴大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來。

第四,不斷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范圍。一是要擴大公共服務對不同群體的覆蓋。要滿足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的公共需求。二是不斷擴大公共服務區域。不僅要加強面向城鎮的公共服務,更要加強面向廣大農村的公共服務。三是不斷增加公共服務項目,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求。

改革傳統行政方式

建設在線電子政府

以往的機構改革,從機構數量上看確實是大量減少了,但是從財政供養的人數上看,不僅沒有壓縮反而與日俱增。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行電子政務。世界不少國家電子政務已進入第三、四階段,真正實現了在線公共服務。而我國大部分政府的電子政務仍處於第一階段,難以在線開展公共服務。

我國必須加快發展電子政務的步伐。這是因為,推行電子政務是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政府管理創新的必由之路。電子政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它對政府管理的影響表現為具有生產力性質的政府管理工具的創新,政府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同時,電子政務的推行將真正精簡機構和人員,降低管理成本。因為電子政務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行政體制,這必然極大地改變政府現有的管理組織形態。

改革傳統行政管理模式

提供有效公共服務

要實現從經濟建設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還必須改革服務模式,調動社會各方積極因素,共同提供公共服務。

首先,政府不僅要提供企業和民間組織不能或不願提供的公共服務,還要動員民營企業、民間組織參與提供公共服務,並明確其責任。同時,政府對公共服務的生產和供給要進行有效監督。

其次,推進中介組織的改革與發展。中介組織可以為政府的宏觀調控提供信息咨詢,為政府制定、執行規劃、政策提供建議和參考,中介組織還是為市場、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一支生力軍。

再次,政府要建立符合本國和本地區特色的公共模式。由於各國國情不同,各地發展水平也不盡一致,因此,公共服務模式的選擇也不可能等齊劃一。各級政府必須結合本國及本地區的特點,選擇最佳的服務模式。比如,就我國而言,在基礎建設和公用事業發展方面,就要打破行政壟斷和國有壟斷,讓各類企業都參與這些經濟性公共服務的供給。

⑦ 怎樣理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極其特點

「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之「現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在基本文化理念層面,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文化發展為了人民、文化發展依靠人民、文化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會公共交往、促進社會共識、培養現代公民、培育核心價值方面的積極作用。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方面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休閑娛樂需要、獲取信息的需要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需要,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過各類公共文化活動,形成公共文化空間和公共文化生活,促進對社會公共價值和核心價值的認同,提升全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質量。

在制度建設層面,一是建立法治框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各種制度與程序安排,須通過法律形式確定下來,確立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規則與行為規范。對有關公共文化服務的各類公共組織機構、各類非營利社會組織以及市場組織,須予以不同的法律地位、法定許可權與責任,在充分發揮其各自職能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制約與限制。二是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參與機制,創造條件鼓勵各類主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政府和社會、市場之間的適度平衡和良性互動關系,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方式須從僅僅依靠政府提供的單一方式向多種方式轉變,逐步實現由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廣大公民共同來提供,這也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與傳統公共文化服務的不同之處。如果說,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那麼,文化體制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各類文化主體的關系,其中包括公共文化主體和文化市場主體。三是引入競爭機制,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也須實行競爭,但競爭的條件應該對各類服務主體都是公平公正的。

在現代技術運用層面,要充分利用現代數字網路技術,推進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設,如數字公共文化服務平台、數字網路化文化信息管理系統、特色資源資料庫等,以有效整合各類文化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

⑧ 現代公共關系觀念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公共關系觀念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由關於主體的觀念、關於客體的觀念和關於主客體相互關系的觀念三個子系統構成。
公關主體認識
在對公關主體的認識上,我們要看到公關主體的相對性,也就是在認識公關主體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時,充分認識到組織之間的從屬或包容關系,這有利於組織以更廣闊的視野來樹立自己的形象觀念,合理安排組織的形象定位。公共關系主體不僅在空間上有相對性,在時間上也有相對性。比如此時還是一個小企業,幾年之後就可能成為跨國公司了。這就要求公關主體充分的看清自身的發展變化,以便組織在形象設計、形象定位時注意留有充分的餘地。這其中就蘊含了哲學的發展觀。
在對公關主體的形象認識上,我們要認識到形式與內容的辨證關系,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內容決定形式,應當反對形式主義,但形式也決不是無關緊要的,相反,形式對內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可能促進內容的發展,也可能阻礙內容的發展。組織形象是公眾對一個組織機構的整體即總和的評價,是公眾對一個社會組織的內容和形式的整體反映。組織管理理念、公關意識等這些內容都必須通過企業舉辦的活動、標識等一些形式上的載體來表現出來。組織的形象也是個系統,它是由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構成的。其中內在要素包括人員的素質、服務質量、文化特徵、組織風格等;外在要素包括職工外在形象、產品外觀以及名稱等。因此在塑造組織形象的時候就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要素,要注重塑造組織形象的全面性。另外,組織形象這個大系統也可以看作是由理念識別系統(MI)、行為識別系統(BI)、視覺識別系統(VI)三個子系統構成的。這三個子系統各具特色又相互滲透貫通,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構成組織形象識別系統(CIS)。MI囊括了組織總體目標、價值觀等,BI是對MI的貫徹和實施,VI則以形象化的語言再現MI,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在對公關主體的質量認識上,我們要認識到質量是公共關系的基礎,只有產品或服務具有高質量、高品位的組織才有形象塑造的基礎可言。質量是公共關系的主體,質量低劣的組織是談不上高大形象的,沒有任何吸引力,而且會使組織內部人心渙散。而質量高的組織則會增加對外部人員的吸引力,而且會使組織內部形成凝聚力,從而使得組織有良好的發展環境。有關質量的意識包括對產品的質量、服務的質量、職工質量、組織的外顯事物的質量、公關工作本身的質量等的認識。這其中也體現了形式和內容之間的辨證關系,只有有了「質量」這個內容的存在,才有「公關」這個形式存在的可能;「質量」這個內容也只有藉助「公關」這個形式才能有更好的體現。
社會是一個整體,組織與組織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聯系。組織所從事的一切活動的目的都應當是為社會提供優良的服務。組織也只有為社會提供了優良的服務,社會才會以效益的形式回報組織。一個組織只有作為其他組織和公眾的手段,才有可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和目的。組織實現自己的目的的過程也是組織充當公眾的手段的過程,可見組織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目的與手段的辯證統一。
在組織處理與競爭對手的關系時,不僅要看到組織自身利益與競爭對手利益的對立面,還要看到統一面,尋找彼此的利益共同點。這其中也體現了哲學原理中的矛盾統一性。另外,一些企業採取一些欺騙的手段去獲取一時小利,虛偽的東西可以在一定時間內騙人,但絕不可能持久。因此,組織要以長遠的眼光、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利益,不要為了眼前的小利,而放棄了長遠的利益。

公關客體認識
在對公關客體的認識上,首先我們要抓住公共關系的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主要矛盾,就是公眾的利益。在公關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在各種復雜的矛盾背後,有一對矛盾始終居於根本性地位,那就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利益矛盾。要做到充分的尊重公眾對組織的利益需求,盡可能去滿足客體對組織的合理的利益需求。
公眾是由有著不同價值觀念的形形色色的個體和組織構成的,我們應該對各種類型的公眾同樣對待。面對不同的公眾,我們要在情感上同樣尊重,在利益上要給予同樣尺度的滿足。但這也並不是說要組織對待公眾千篇一律,我們應該有差異觀念,組織的公關人員要主動考慮不同公眾的不同特點,給予不同的公眾以恰如其分的尊重,滿足不同公眾的客觀需要,避免公關工作的盲目性。這裡面就蘊含著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相互關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特殊性是指具體事物中的多個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各自有其特點。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即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關系。任何具體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分析矛盾就是分析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不僅是解決具體矛盾的出發點,而且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論基礎。
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公共關系工作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就要求組織根據組織自身的特點,在認真細致的公關調查上制定最適合自己發展的公共關系計劃,確定本組織的形象定位,而不能拿來主義,本本主義,照搬個別組織的發展路線。以長遠來看,組織要塑造高大的形象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不能擺場子,走形式,欺騙公眾。

主客體關系認識
公眾的利益矛盾是公眾與組織的主要矛盾,也是公共關系工作所需要重點解決的矛盾。我們在處理這個矛盾時也要看到矛盾的統一性的一面,找到組織與公眾之間的共同利益,爭取達到組織與公眾雙贏的目的。主客體雙方利益滿足愈充分,公共關系活動的成果也就愈明顯。
在組織與公眾的溝通意識上,我們要認識到主客體間矛盾轉化原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矛盾的雙方可能由差異轉化為沖突,也可能轉化為共榮共長。公共關系人員就應該利用溝通等手段將主客體之間的矛盾向有利於和諧共存的方向轉化,而不應該讓矛盾愈演愈烈。
在對主客體關系的認識上,我們要用不斷變化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因為主體和客體之間的關系是會隨時間的改變而不斷變化發展的。這就要求公共關系人員自覺廣泛地締結與組織形象、經濟利益有關的各種關系。其次還要有危機意識,要精心地去維護和發展現有已經締結的各種關系,打破一些原有關系舊的平衡,讓關系在一個新的層次上建立新的平衡,否則就會發生各種關系危機,讓好的關系轉變成了矛盾。另外,組織在締結各種關系的時候,不要忽視小公眾和一些暫時與組織沒有關系的公眾,因為這些公眾很可能有一天就會成為本組織非常重要的關系。

⑨ 公共服務目的是什麼

公共關系的目的是一個組織為了達到一種特定目標,在組織內外部員工之間、組織之間建立起一種良好關系的科學。根據愛德華·伯尼斯(Edward Bernays)定義,公共關系是一項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來獲得公眾的諒解和接納。它是一種有意識的管理活動。組織中建立一種良好的公共關系,需要良好的公共關系活動的策劃來實施和實現的。

拓展資料:

公共關系主要從事組織機構信息傳播,關系協調與形象管理事務的咨詢、策劃、實施和服務的管理職能。包括選創組織的成功,降低組織失敗的影響,宣布變更等等。和中國傳統個人關系的中的面子類似。

在市場營銷學體系中,公關關系是企業機構唯一一項用來建立公眾信任度的工具。

由於社會上的分工越來越細,公關人員的重要性愈顯增加,許多大專院校紛紛成立公共關系學系,為社會培養不同領域的公關人才。

公關行業的性質使其不可避免地與媒體之間具有密切聯系。目前,中國大陸公關行業的企業要接近顧客群(對公關服務有需求的組織)及媒體,所以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而成都、武漢等城市也有分布。

所以,危機公關凡是思維,智慧會改變命運,相比之下,危機公關的思維和手段應對網路時代的公共。利用互聯網的科技表達手段的形象,為現代公共關系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策劃思路和傳播媒介。

⑩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出哪些主要措施

構建現復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制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機制,統籌服務設施網路建設,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准化、均等化。建立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推動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設施,建設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
明確不同文化事業單位功能定位,建立法人治理結構,完善績效考核機制。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科技館等組建理事會,吸納有關方面代表、專業人士、各界群眾參與管理。
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

閱讀全文

與現代公共服務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質監局和工商局合並 瀏覽:334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