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榆社縣工商局

榆社縣工商局

發布時間:2022-08-06 23:05:25

❶ 三支一扶考試的山西省情

山西幾個縣市,什麼位於世界文化遺產,山西新的個全覆蓋,山西煤炭資源

❷ 榆社縣仰天苗木綠化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榆社縣仰天苗木綠化有限公司於2014年03月20日在榆社縣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張留文,公司經營范圍包括培育苗木;園林、荒山、小區、村莊綠化;銷售:林業用品(國家限制經營的除外)等。
法定代表人:張留文
成立時間:2014-03-20
注冊資本:1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40721000007531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箕城鎮桑樹溝村(魚池)

❸ 辦質量管理體系認證證書

如果是辦證,當然容易,交錢就行了,交錢的地方無所謂了,你只會關注交易的價格,版即所謂的付出成本;權
如果是獲得證書,就不同,你要考慮收獲什麼,投入什麼,我們如何達到,怎麼達到,這些很細致的問題,
有證的企業多了,顧客現在也越來越不相信你的所謂認證證書,只會關注你的口碑,經營業績,綜合形象,服務態度,不認真做管理,你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如此的掩耳盜鈴的企業,只會被同行和顧客一笑而過,最終在電話本中被人刪除。
認證機構,最重要的功能是可信,至於 是否可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評價。
多幾萬元辦證,讓人家相信你,太便宜了!

❹ 孝義市市政工程公司成立於什麼時候

孝義市市政工程公司於1983年5月17日在呂梁工商注冊,,業務聯系人王崇毅,主要經營城市道路建設,路燈維修安裝,小型水泥預制構件製造,注冊資本56萬元,公司的辦公地址設在新城青年路18號,在職員工102名,歡迎您來我公司參觀和洽談業務

❺ 我國中小城市結構上有什麼特點

中國城市化發展之所以呈現出與世界大多數國家不同的發展模式,問題不在「城市化偏差」,而在於「非農化偏差」,尤其是「工業化偏差」。這就是說,中國城市化發展與經濟發展的水平與結構之間呈現出的與其它大多數國家不同的特徵,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中國的經濟結構與其它國家的差異。中國經濟結構的特異對城市化發展的影響,至少表現在兩個突出的方面,一是從產業的角度來看,非農產業發展對非農就業的拉力不足,從而對城市化發展的拉動彈性過低,我們可以稱之為產業結構偏差;二是非農產業在農村地區的分散發展,限制了供給和需求在地理空間上的聚集過程,從而造成城市化發展的動力不足,我們可以稱之為非農經濟發展的區域性偏差。
就非農化、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關系而言,我們可以分別從產出結構和就業結構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表2利用序時統計年鑒資料對我國非農化與城市化發展軌跡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偏差所在。顯然,方程(1)說明我國城市化與非農產值之間存在一定的依存關系,而方程(2)和(3)則又說明在兩個不同發展階段,我國的非農化和城市化之間存在不同的發展模式。在1952~1979年,非農化對城市化發展的解釋力較低;相比較而言1980~1999年,非農化對城市化的解釋力則十分顯著。數據的實證分析支持了這樣的結論:我國的城市化發展緩慢,原因在於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沒有在經濟產出結構變化的同時實現城鄉結構的同步變化。
表2 中國城市化與非農化發展的回歸與相關分析
內容 回歸方程 擬合度(R[2]) 相關系數(r)
城市化與非農產值
1952~1999 U1=-17.8+0.56N1 …………(1) 0.797 0.895
1952~1979 U2=2.49+0.23N2 …………(2) 0.604 0.787
1980~1999 U3=-22.04+0.64N3 …………(3) 0.901 0.952
城市化與非農就業
1952~1999 U4=8.11+0.42N4 …………(4) 0.822 0.909
1952~1979 U5=14.28+0.12N5 …………(5) 0.147 0.423
1980~1999 U6=3.85+0.54N6 …………(6) 0.951 0.976

從就業結構變化與城市化之間的關系來看,上述特點更加明顯。方程(5)說明,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的非農就業的增長對城市化幾乎談不上有什麼貢獻,而改革開放後的非農就業的增長與城市化的發展呈現極強的對應關系,非農化對城市化的彈性大大提高。
歸根到底,城市化只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結構變化的一種外在性表現。它的水平高低,是由前者決定的。中國非農產值和就業的擴張沒有產生相應的城市化拉動力,原因有三:一是非農經濟的重型結構抑制了城市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二是廣泛存在於農村地區的非農產業造成了非農化與城市化的脫節與背離;三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結構畸形限制了城市本身的輻射與吸納能力。
在經濟結構方面,90年代初,就有研究者分析我國工業的重型發展結構嚴重阻礙了城鎮非農產業對勞動力的吸收。據一項研究表明,從1952~1987年的35年間,我國的工業資本積累應該吸納的勞動力就業量為1.7億人,而實際吸納的勞動力僅為8000萬人,不到應當吸納勞動力的50%。(註:課題組.中國鄉鎮企業發展及國民經濟的宏觀協調.中國農村經濟,1990;5)產生這種特殊的非農經濟結構的原因:一方面是當時以工業為主導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經濟發展總體戰略;另一方面則是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里,強調先生產、後生活,按照當時的說法就是要建設生產性城市而非消費性城市,由此導致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輕型工業和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對非農勞動力的吸納有了顯著增強,但這方面具有的潛力遠未充分發揮出來。由於城市化發展進程中的結構問題較為突出,吸收勞動力就業能力最強的城市服務功能難以發揮,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受到產業結構的制約。
導致中國城市化發展與非農就業增長之間出現嚴重偏差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非農就業廣泛地分布於廣大農村地區,沒有有效地向城鎮集中。我國的NU比一直居高不下,甚至在90年代仍然呈上升態勢,集中說明了與世界各國相比,我國城市化發展緩慢的原因及我們努力方向所在。90年代以來,各地為實現農村地區非農產業的集中採取了一定的措施,如遍布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各級開發區的設立,就是為了築巢引鳳。在一些地方,開發區吸引了一批投資項目,但總體來看,對引導鄉村非農產業向城鎮集中仍然效果有限。
中國的鄉村非農產業難以向城鎮集中,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從需求的角度來看,對鄉村非農企業生產經營的產品的需求大多來自於當地農村社區的農民,一定社區圈子裡的相對較穩定的需求使得小規模、低水平的非農產業企業得以維持。從供給方面看,把企業分散地布置在鄉村,有利因素也不少。一是企業可以大大降低其生產經營成本。如有些企業本來就是就地取材,就地銷售產品,把企業辦在家門口,符合經濟原則。二是可以以臨時工的方式極為方便地從大量的閑散鄉村勞力中招收工作人員,可以說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種對企業員工非正式的錄用和管理模式,極大地降低了企業人工成本。三是企業用不著為員工提供食堂、宿舍等設施,省卻了管理者的許多麻煩。四是企業使用的土地及其它資源都是自己或本村的,就可以不用或很少交納各種費用。五是可以較為方便地逃避有關部門的監管,省卻五花八門的各種正當和非正當的費用。
當然,鄉村非農業企業難以向城鎮集中,還存在另外一個體制性障礙,那就是農村社區的基層行政管理者並不熱心甚至反對所管轄的區域內的非農企業向城鎮的集中。對他們來說,在轄區內興辦了多少非農企業,是其政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基層幹部們的小金庫或招待基地,他們享有「控制權」利益,自然不希望非農企業向轄區外的地方集中。
狹隘的目標市場定位、與低收入和低下的購買力相適應的產品和營銷方式、非正式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和不計成本的外部收益,使得非農產業在農村分散經營的交易成本和經營成本大大降低,而在城鎮生產經營可能具有的諸如人力資源、技術、信息、管理、交通、市場等優勢大打折扣,對它們難以產生足夠的吸引力。這就是中國NU比一直居高不下進而導致城市化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4 頭重腳輕還是頭輕腳重?城市結構與城市化發展
中國的城市化發展遲緩,還有另外一個不得不注意的重要原因,那就是我們的城市結構偏差。具體說來就是長期以來,我們的城市化發展過分地強調中小城鎮的作用,把中小城市的發展看成是吸納鄉村人口的主要渠道。偏向中小城鎮發展而控制大城市的城市化戰略,客觀上抑制了城市化發展水平的提高。
長期以來,我們通常的統計方法,是把100萬人以上的城市列為特大城市,50~100萬人口的城市列為大城市,20~50萬人口的城市列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的列為小城市。90年代以後,把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又劃分為100~200萬人的特大城市和200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在這種劃分方法之下,中國的城市結構有所謂「頭重腳輕」之感,即大城市多,小城市過少。從1952~1980年,特大城市數量年均增長2%,大城市年均增長4%,中等城市年均增長4%,小城市則年均減少0.33個百分點。為了改變這種結構,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小城鎮發展的戰略措施,使得小城鎮的增長速度大大快於大中城市。根據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計算,從80年代初至上世紀末,小城鎮年均增長8%,中等城市年均增長6.5%,而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年均增長僅為3.5%。
這種不平衡的增長格局是刻意抑制大城市發展,重點發展小城鎮的城市化發展戰略實施的結果。但中小城鎮由於其城市經濟規模有限、經濟結構單一、城市功能欠缺,無法形成對勞動力的巨大吸納能力。現代城市中對吸納勞動力就業最有前途的服務部門,只有在一定的經濟規模和相應的經濟結構上才能形成和發展,在中小城鎮中是很難形成這些部門發展的環境的,因此,我們的小城鎮偏向的城市化戰略壓制了現代社會城市中最有活力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而也阻礙了中國城市化的進程。這就是說,表面上,從城市數量的角度,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頭重腳輕」的問題;但數量龐大、結構單一、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低下的小城鎮又成為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障礙。這種「頭輕腳重」的現象,嚴重製約了中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速度。
根據發達國家經驗,城市化的進程及人口區域分布格局變化的基本動力在於經濟結構的變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的變化在城鎮發展過程中的主導性作用愈來愈突出。以美國為例,70年代中,最大的20個城市裡有7個人口流失。80年代以來,雖然從整體上扭轉了人口流失的態勢,但情況仍有差異。以紐約、波士頓、費城為代表的城市,在發展金融業、高科技產業方面進展較大,人口增長也由負轉正,並且增長速度較快;而像明尼波斯、堪薩斯城等本來以服務業為主的都市則無論在70年代中或70年代以來,都保持較高人口增長率。反之,產業結構過於單一或集中於製造業的城市,如底特律、克利夫蘭、匹茲堡等歷史上的重要工業基地的城市,仍處於人口流失或低增長狀況。一些城市人口在萎縮的同時另外一些城市人口卻在快速增長,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在於這些城市是否適應了後工業社會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的大趨勢。(註:鍾水映.人口流動與社會經濟發展.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77)從發展趨勢上講,過去以製造業為龍頭的經濟結構將轉變為以服務業為龍頭的經濟結構,所謂的Fire行業(Finanee,Insurance and Real Estate)、高技術行業將成為吸納就業人口的主要場所。在這場新的轉變和競賽中,誰轉得快,誰就會繼續增長,城市人口不但不會流失,反而還會增加;反之就會一步步沒落下去,人口不可避免的流失。表3突出反映了美國不同經濟結構的城市地區興衰的格局。
表3 美國不同主導產業類型的市區人口變化率(1970~1990) %
都市主導 北部 南部 西部 全美
產業類型 1970 1980 1970 1980 1970 1980 1970 1980
~80 ~90 ~80 ~90 ~80 ~90 ~80 ~90
製造業 0.9 0.6 13.5 5.7 - - - - 2.9 1.5
商業、金融業 -0.2 4.4 26.1 22.9 20.4 23.3 10.9 14.5
政府、軍事部門 8.2 6.9 16.1 16.4 28.1 20.0 20.0 17.5
醫療、教育部門 8.3 7.1 24.1 17.4 43.1 22.9 16.6 12.2
娛樂、休閑 17.8 15.6 60.9 48.5 66.5 51.7 57.6 46.6
石油、礦產 0.6 -9.4 19.4 2.9 40.2 -14.8 12.6 -2.4
其它 1.9 3.7 16.2 9.6 29.0 26.7 14.1 10.6
合計 0.8 3.0 22.0 17.4 22.7 23.9 10.0 11.6

資料來源:William H,Freg,Alden Speare,Jr,.The Revival of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An Assessment of Fi-ndings from the 1990 Census.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18,No.1 March
1992.
美國城市發展的經驗,一方面再次印證了本文前述的經濟結構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同時,它也給予了我們強烈的啟示:結構單一,不具備產業支撐,尤其是缺乏現代經濟內涵的小城鎮,其發展空間必然受到很大制約。現代城市化發展的趨勢是由核心城市及其輻射地區形成的大規模的城市圈帶。我國的城市化水平和質量要有一個明顯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象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及環渤海地區城市圈帶的形成與發展。
5 結論與政策含義
以上分析說明,推進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僅僅廢除戶籍制度是不夠的,還必須從調整經濟結構、非農產業布局、優化城市結構等方面著手。
積極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推進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根本出路。前者是後者發展程度的決定因素而不是相反。具體的說就是要改變非農經濟的重型結構,大力發展輕型工業、城市服務業並合理引導新型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進一步發揮它們對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潛力。這樣不但適應了經濟發展對產業結構轉變的需要,同時也打破了原有產業結構對城市化發展的制約。
推進農村非農生產經營企業適當向城鎮集中,是加快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關鍵之一。為達此目的,必須從兩個方面做起,一是降低非農企業在分散經營時由於不規范性和無償利用外部收益而具有的種種比較優勢,破除阻礙它們向城鎮集中的體制性障礙;二是創造適宜環境,擴大非農企業在城鎮生產經營所具有的優勢。由此強化促成非農企業向城鎮集中的推力和拉力。
突破「大、中、小」舊有思路束縛,建立城市體系發展的新思維,是我國城市化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人口普查與多個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多年來大城市在我國流動人口的吸納及城市化的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為控制大城市的發展顯然是違反市場原則及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鎮發展格局來看,在商品經濟發展最快、市場機制發生作用最顯著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一些大城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而為數眾多的中小城鎮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如果我們積極引導和規劃,把這兩個區域的大城市發展與中小城鎮的發展有機聯系起來,形成布局合理、結構協調的城市圈帶,則在下一個世紀,中國的城市化發展水平與內容將有巨大的提高和改善。要向這個方向發展,必須跳出既定的「大、中、小」思維框框,讓市場機制決定城市發展資源的流向。
【參考文獻】
1 辜勝阻.非農化與城鎮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2 杜輝.略論我國工業化升級轉換中的戰略選擇.經濟研究,1992;4
3 余立新.排除認識障礙,加快城鎮化發展.人口研究,1994;1
4 俞德鵬.中外城鎮化進程的定量比較.人口研究,1994;2
5 付晨.農村城市化滯後的症結與對策.經濟體制與改革,1995;3
6 孫立平.中國的城鎮化是滯後還是超前.探索與爭鳴,1996;5
7 葉裕民.中國城鎮化滯後的經濟根源及對策思路.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9;5
8 周一星等.改革開放近20年來中國城市化進程.城市規劃,1999;12
9 孫永正.城鎮化滯後的八大弊端.城市問題,1999;6
10 孫永正.城市化內涵、進程和目標水準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2001;12
11 王茂林.新中國城市經濟50年.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12 劉連銀.中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4
13 劉勇.我國城鎮化回顧與展望.中國經濟時報,1999-04-14
14 郭克莎.城市化與工業化關系之我見.光明日報,2001-08-21
15 陳阿江.中國城鎮化道路的檢討與戰略選擇.南京師大學報,1997;3
16 董黎明.90年代中國城市超前發展戰略透視.城市,1999;3
17 鄧宇鵬.隱性城鎮化及其成因.中國經濟時報,1999-09-29
18 王桂新.中國人口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19 王嗣均.中國城市化區域發展問題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0 鍾水映.中國城鎮化發展滯後的原因與對策.人口與經濟,2001;6

❻ 重逢老戰友散文

去年秋天,一個耋耄老人找我,說是我父親的老戰友,讓我領他見父親一面。

我的父親常文化已86歲的高齡了,雖無大病,但已多年不能外出了。我領著老人轉過幾個窄狹的胡同進了父家。老人環顧屋裡屋外喃喃自語:「還是老農民作風,三間舊屋、舊電視、土炕……」父親見來了客人,起身迎接。我正要介紹,忽見父親眼睛一亮,用少見的激動聲調說:「是老張,你還來看我?」那老張搶到父前一步,兩眼盯著父親看了一會,拖著長長的傷感聲音說:「老常,總算還能見你一面,鄉親們向你問好!」說完,兩個老人抱在一起,也不知是哭還是笑,相互捶打著……

兩個老人互相叨念起舊事,我聽到了不少鮮為我知的父親故事。

父親是榆社縣南河底村人,1937年秘密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鄰近山區農村的第一批黨員。1940年,日軍入侵榆社,他在上級黨的領導下,與鄰近周村、大寨、馬村(當時稱大編村)合建一個黨支部,他任支部書記,組織群眾進行抗日斗爭。張叔就是父親在他村發展的第一批黨員,也是他村抗日政權村長和民兵隊長,解放後又多年擔任村支書。抗戰時他們在一起打擊日本侵略者,保護鄉親們的安全。解放後父親到他村下鄉工作,又在一起搞生產建設,結下了深厚的戰友同志友誼。

今天通過張叔的敘說,我才較全面的知道了父親在抗戰中的事跡和在反右斗爭中的遭遇。解放初我懂事時,見當地家家張貼的政府印製的宣傳年畫上,畫著父親和他的戰友們爬在山頭上打日軍,對面倒著死亡的敵人,畫上文字介紹說父親是「太行殺故英雄」。到我長大後,在一本縣委黨史研究室出版的《榆社黨史人物憶事論叢》書中見到了簡略的介紹:「榆北民兵頑強抗日」,南河底周邊村民兵粉碎了漢奸維持日軍的陰謀,組織戰斗隊打鬼子,兩次伏擊日軍,一次打死8人,又一次打死2人。他們還組織鄰村民兵配合八路軍主動騷擾據點敵人,到太谷、祁縣破壞敵人的交通和電話線,成為八路軍的得力助手,受到太行軍分區的表彰。

張叔的敘說使我對父親的.往事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張叔說:「我們在抗戰時生活可艱苦了,說不定哪天就犧牲了。你爹領著我們打鬼子,打仗在前撤退在後,有他在我們膽子就大,打的鬼子不敢來我們村掃盪。」我說:「我爹從來不和我們說他的事,知道的一些還都是聽別人說的。」張叔轉對父親說:「老常,有些事要給孩子們說清,要讓後人記住經驗教訓。」張叔又敘說起父親「犯錯誤」的往事。

父親在解放戰爭時已任本縣二區分委委員,1946年調他到榆次四區敵占區任分委副書記兼救聯會主席,建立武裝,開展游擊戰爭。在榆次解放時黨又派他接收榆次大眾醫院任院長,解放初先後在孝義縣衛生科、榆社縣衛生科任科長(後來轉為局),他離休時是縣工商局普通幹部,這不升反降的原因就是他曾犯過「錯誤」。那是在1958年大躍進時,當地農村搞「深翻土地」和「密行密植」。就是將土地挖三尺深,將玉茭種的和麻一樣稠。當時號召向黨提意見,農民出生的父親實話實說,他說:「我對黨沒意見,就是深翻土地翻起生土來不長莊稼,玉茭種太稠了不抽穗,反而減產」。盡管他說的符合實情,也有科學道理,但當時主持反右工作的縣長認為他與黨唱「對台戲」,是反黨,還認識不上去,要定為右派。據知情幹部後來說,主要原因是他不聽縣長的話,有一次縣長要報銷超額的、又違反規定的營養品葯單據讓他簽字,他拒絕了,惹惱了縣長。當時縣里幹部農村出來的多,認為他對黨忠心,是思想跟不上形勢,在工農幹部的堅持直言下,對他從寬處理,雖不戴右派帽子,卻降職下鄉工作。此後,他有近20年時間在鄉下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父親到了他曾經領導打過鬼子的張叔的農村,他對村支書張叔說:「老張,我是犯錯誤來的」。張叔說:「你是什麼人,我了解,群眾了解,安心住吧」。同志戰友和群眾的理解,溫暖了他的心,與農民積極搞生產,糧食產量連年上升。到了1960年,三年自然災害,加之極「左」路線盛行,颳起了「浮誇風」和「瞎指揮風」,讓所有的地都種高產作物玉茭,讓虛報糧食產量。不少好大喜功的幹部盲目跟風走,把乾旱薄地也都種上玉茭,加之連年大旱,崗地基本無收成,糧食產量大減。而虛報了產量多交了公糧,社員只能人均年分百餘斤粗糧。因不讓種豆類作物,「革了豆類命,得到浮腫病」,餓死人畜現象時有發生。他和張叔兩個農村出生的幹部,明知不對,可是在當時的政治形勢下明顯冒著政治生命危險,怎麼辦?

張叔說:「你爹性格憨厚耿直,說話實在,辦事更實在。他主張崗地還種上豆子,還能有些收成,種玉茭白費工。我更懂的這道理,只是風險太大。可是有你爹在,象抗戰打鬼子一樣,我膽子就大了,就是擔心你爹,他還背著處分。可是你爹說:『打日軍死都不怕,現在還怕丟官?只要讓群眾吃飽肚子,只要對黨的工作有利,有什麼責任我承擔!』於是照舊按實際農情種莊稼,還算有些收成。我們兩人意見一致,不說假話,如實上報產量。社員分到了一定的口糧,豆莢皮餵了牛羊,人畜平安度過了災年。後來有人上報了村裡不聽指揮種豆類的事,上級追查,我們兩人爭著承擔責任,結果我的村官丟了,你爹去了更偏僻的山村下鄉。你爹是好人哪,鄉親們至今還在叨念……」

父親在經歷這段政治風險時,我剛上初中也懂事了,和懂事的姐弟們問他此事,我至今記的他深沉而嚴肅地說:「這事你們不懂,要記住:不論以後你們干什麼,都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工作,不要活脫溜皮(方言,意為見風使舵,阿諛奉承)!」他當時做了最壞的打算,我們聽起來象是遺囑,心裡沉甸甸的。他的問題在後來的糾偏甄別中平反了,但我們一直牢記他的話,我們兄妹7人,先後通過上學、參軍自己的努力參加了工作,不論在哪個單位干什麼工作,雖無大的「出息」,但都反映工作踏實人緣好,也不知是遺傳基因作怪,還是教育影響起了作用。當我們也即將退休時,我們讀懂了父親和張叔,他們在戰爭年代不怕犧牲,在和平年代不計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實事求是的精神,是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任何時候都要求真務實!

❼ 大,中,小型城市如何劃分,有什麼標准

(一)以行政級別劃分城市未必好

小城鎮、小城市的劃分,乃至大中城市的劃分,是一個模糊概念,相對性概念。僅僅以人口數量劃分,未必准確。以省級市、副省級市、地級市、縣級市作為劃分標准,把縣以下作為城鎮,更難以讓人信服。深圳市的現代化程度我看超過了重慶,但重慶是中央直轄市,深圳市是副省級市。浙江省義烏市現在是縣級市,在我看來它已經很象一個中等城市了。最近我還到了甘肅省平涼市,它是地級市,但與義烏市相比,現代化程度還較遠。可它的文化內涵似乎更豐富一些。而我的老家山西省榆社縣城,這些年來發展也不慢,搞了一些基礎建設,但給我的感覺,它還更象一個集鎮、小城鎮。中國是一個官本位的國家,什麼都以行政級別來劃分,這好不好?我覺得不好。現在我國已經在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實質是現代市場經濟,而許多東西還保留了行政級別的劃分,如副省級企業,地廳級企業,縣處級企業,科級企業,甚至和尚、尼姑還有處級、科級之別,……這種等級制概念,不僅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色彩,而且含有封建性。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妨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概念,廢除行政級別概念。是什麼就說它是什麼,不必都與行政級別掛鉤。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是走向市場和發展了民私營經濟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最明顯的是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市建設飛速前進。路線對頭了,思想對路了,一切工作都走向正路、順路、大路。

在這些成就中,我以為最偉大的成就有二:一是拋棄了計劃經濟體制,走向市場經濟。包括縮小了指令性計劃,放開價格,初步建立了各種生產要素市場,使市場在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和有限資源方面發揮作用。以前有些經濟學家迴避市場經濟概念而稱為市場取向的改革,現在市場經濟已成為標准用語了。我的看法,改革就是徹底否定計劃經濟,而實行市場經濟,才取得了這許許多多的成績。但我不贊成說市場經濟體制現在已經建立起來了,只能說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理由是:大批國有企業的改革還不到位,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就不能說已經建立起來。加上政府職能轉換嚴重滯後,許多宏觀管理的職能還是依靠行政手段操作;再加上資本市場的發育也只是初步的,國有資產並沒有上市交易,怎麼能說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建立起來了呢?我們國家在宣傳上喜歡吹,老說國企改革取得了明顯進展,效益如何如何的好,實際情況是這樣嗎?多年的印象往往是不好時才說好。但市場經濟的改革確實是成績很大很大,並且這種改革已經不可逆轉。我們國家在這二十多年取得許多成績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市場經濟的改革。採取了市場經濟的改革,我們才能參加世界經濟的大分工,一體化進程。

二是重新出現並發展起來一大批非國有制經濟,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三資」企業,鄉鎮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在所有制結構上徹底改變了公有制一統天下的局面,使混合經濟成了新的經濟特色。改革開放前我國堅持了二十多年的全部生產資料公有制,那時的公有制,不是統包統配的國有制,便是「二國營」式的集體所有制。按照傳統觀點,這種公有制才具有社會主義性質。但堅持的結果怎樣呢?不但滿足不了國家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按照斯大林的觀點,這是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而且最終把國民經濟引向崩潰的邊緣(這是「文革」結束時的一個評價)。所以,改革開放一開始,我們一面對原來的公有制的具體形式進行了改革的漫長探索,這種改革直到現在尚未到位,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另一方面又在公有制的身旁和縫隙中發展起來了多種形式的非公有制經濟,包括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外資經濟(主要是「三資」企業),鄉鎮企業,包括發展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這些都是民間投資來辦的結果。所以有時我也把非國有、國營的經濟統稱為民營經濟。這方面的改革是最有成效的。到現在為止,它們已經成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活力源。中國經濟近些年來的增長,主要是依靠了民、私營經濟的發展,而不是主要依靠國有制和老集體經濟的增長,後者實際上處於萎縮狀態。正因為非國有經濟出身不好,但實際表現良好,作用越來越大,所以才有了十五大報告的這兩句話:「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以及「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句話是以往黨的文件中從來沒有講過的,所以是一個突破。但這種突破是非公有制經濟的實際表現爭取來的。有了這個實踐,我才敢說,整個社會主義時期都應當是公有、私有並存。我們絕對不能再搞單一的公有制了。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應當把公有、私有都包括進來。9月4日《參考消息》譯載了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德里的一篇文章《混合經濟是二十世紀最寶貴遺產》。他說,十九世紀發現了資本主義,二十世紀美國、西歐和某些亞洲國家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主要依靠混合經濟的多種模式。我看今後中國經濟的增長,也要依靠「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了。多種所有制又聯合、又競爭,共同發展,豈不就是混合經濟嗎?所以,我認為民私營經濟的重新出現和發展,是改革開放的最偉大成就之一。

不僅如此。市場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之間,其實是互為條件、互相依託的同一經濟的兩個方面。市場經濟必須以產權主權多元化,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基礎、為依據,而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又必須以市場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為條件。沒有市場,就不會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沒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也建立不起來。前面說了,中國的市場經濟改革不可逆轉,同樣,中國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也不可以阻擋。歷史將證明,中國絕對不能再搞什麼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了。它們都要沿著同一的道路發展下去,由低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由單個發展到混合發展。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多種所有制,特別是非國有制經濟,應成為我們思考問題的出發點。

(三)小城鎮、小城市建設,應以發展民私營經濟為依託

近些年來,我們國家對於中小城市的發展,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杜潤生同志指出,「我國是一個缺乏城市的國家,百分之三十的城市人口,與工業化程度不相適應,會引起諸多問題,絕不可輕視。」還有的學者說:城市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中國應以發展中小城市為主。我很同意這些看法。

中國要改變二元化的經濟結構,必須把農村大量的富餘人口轉移出來,辦非農產業,建設城市,才能走向現代化。所以,發展各種類型的城市,特別是建設大量的中小城市,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課題,是一個長期的根本方針。它涉及到上億人、幾億人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改變,涉及到人口戶籍政策、就業政策等等的調整,涉及到大量資金的來源和籌措,更涉及到建設的規劃和管理等等。從根本上說,它還涉及到農業的發展程度,特別是糧食生產有多大支撐力的問題。並不是想發展建設城市就能發展建設起來的。

我以為城市的發展,特別是小城市、小城鎮的發展,必須以民私營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為條件、為依託。這是二十多年來小城市、小城鎮發展的一條基本經驗。

民私營經濟,主要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民營科技企業等等。它們全是利用民間投資辦的,是以民為主體的企業,老百姓的企業,非國有國營企業。在我國情況下,主要依靠國家投資來辦企業,建設城市,是不現實的。今後大城市、特大城市也許還主要直接依靠國家投資來建設,但也要吸引民間投資。而中小城市、小城鎮,只能主要依靠民間投資,用老百姓的錢,辦企業,辦文化教育事業,辦第三產業,建設城市。

城市不僅僅是人口的集聚地,而主要應當是大批企業的集聚地。如果說,企業是一個個現實的生產力的點,那麼,城市則是生產力的群。有了眾多的企業,才可以實現專業化的分工,企業之間的配套生產,公共設施的協作共用。城市也好,城鎮也罷,有了眾多的非農產業,才能把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帶動起來,才能發展科學、文化、教育事業。才能有整個居民素質的提高,才能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大城市、特大城市可以是大中型企業為主導,但也要辦眾多的中小型企業,否則,就業便成問題;而小城市、小城鎮,必須和必然是中小型企業為主,民私營經濟為主。

我國現在已經有了很多的這種實例。

比如溫州市,大家知道,溫州這二十多年來經濟的蓬勃發展,主要是依靠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那裡國有、集體企業比重很小。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起來以後,人民生活便大為改善,城市面貌也大為改觀。八十年代末我到溫州考察,感覺它還是一個破舊的老城,街道上大點的汽車都走不開。而十年後去看,完全變樣了,高樓大廈起來了,街道、設施也象個大中城市了。飛機、火車也通了。飛機場、高速公路據說都是民間投資辦的。這是一個老城市改造為新城市的實例。它依靠什麼?完全依靠的是民私營經濟的大發展。民私營經濟成了城市發展的實際內容和有力支撐。

溫州市的南面還有一個龍港市,完全是依靠農民投資辦起來的。它是一個新城市,生產型城市,它的主體同樣是民私營經濟。在建設城市的過程中,政府只是做了組織工作、規劃工作,制定政策,加以引導。

至於象台州市、義烏市,同樣是依靠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義烏市是依靠小商品市場的發展,帶動了一大批中小企業的發展,帶動了農民進城;城市的擴大,把周圍的專業村、專業鎮包括進來,變成了城市的組成部分,而向現代化城市前進的。同樣是一年一變樣,幾年大變樣。這次我到義烏開會,感到它同幾年前大不一樣了。還說它是縣級市,我看比北方一些中等城市都漂亮,都先進。而義烏市一些民營企業,也完成了二次創業,達到現代企業水平了。

所以,建設城市,發展城市,必須同發展民私營經濟結合起來。小城鎮建設,要以鄉鎮企業的集聚為前提。鄉鎮企業以及整個民私營企業,太分散了不行。集聚了,才能有規模效益,才能有其他企事業的發展。現在一些地方建立工業園區,民營企業開發區等,則是引導企業集聚的好辦法。

(四)建設現代化城市要堅持高標准

兩年前廣東提出要加快率先實現或基本實現現代化進程。這次來浙江,才知道浙江也提出了類似的目標或戰略。義烏市則明確提出要建設成為「現代化商貿名城」。我聽了很受鼓舞。直觀的感覺,這些地方確實已經相當的現代化了。高樓大廈,電燈電話,賓館飯店,電器電腦,車水馬龍,商業服務,從表面看都很象那麼回事了。我們住的「銀都酒店」,據說是四星級,也很漂亮、舒適。但仔細觀察,又感到粗糙一點,土一點,層次低一點。

去年,我從報紙上看到,我們社科院有位學者,在廣東發表意見,提出中國的現代化要有自己的特色,標准可以低一點,不必照搬國外的模式。我堅決不贊成這個意見。難道中國特色就是低標准嗎?如果是低標准,人家承認你嗎?

我早在二十年前就發表過這樣的觀點: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概念,並且是動態性概念。要達到公認的標准,人家才能承認。不要把中國特色同高標准對立起來。在建設四個現代化過程中,是要有中國特色,也必然會有特色。大有大的特色,小也有小的特色。每個地方,每個城市都應有自己的特色。例如,義烏市是全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就是特色,商貿名城也是特色。很多城市,就是靠特色出名的。沒有特色就沒有優勢,就沒有自己與其它地方不同之點。所以,強調特色是對的,要時時事事注意保持、發揚和提高自己的特色。但建設現代化城市,絕不能降低現代化的標准。

為了建設現代化城市,我還想提出一個觀點,就是現代化城市還要有自己豐富的文化內涵。要有旅遊景點,歷史遺產,文化、教育、科學設施,特別是要有高素質的人才和科學管理人才。使居民不僅要有生產、工作的場所,還要有生活、休閑、娛樂場所,而且處處能受到教育,學到知識,增長見識。我這些年每次到紹興市,都覺得它文化內涵豐富,可看的東西太多,能學到東西。深圳市這些年來的建設,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污染較輕,空氣清爽,才能吸引國內外的許多旅遊者去旅遊,甚至去居住,休閑,而不僅僅是看你的「現代化」。因此,我還主張把文化科學設施等等列入現代化內涵之中。現代化城市的標准要高,內容要豐富多彩。

(五)不妨引進「城市形象」的概念

自從鄧小平同志作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改變了中國的形象」,以及「要樹立一個好的形象,一個安定團結的形象」等論述之後,我國已經有學者建立了一個新學科—— 《地區形象學》,對地區形象的理論,地區形象的設計和建設,發表了創見性的主張。以此類推,我們還可以建立城市形象學、企業形象學等等,研究這些主體的形象和建設。有了地區形象、城市形象、企業形象這些概念之後,我們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就會有形象建設的內容的思考和戰略了。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形象問題。形象不僅僅是外在的表象,也有內涵的深刻內容,內在的形象。問題是什麼樣的形象是好的形象,什麼樣的形象是不好的形象。形象是自然而然地形成呢,還是有意識、有目標地樹立和創造。

我以為在沒有「城市形象」概念之前,城市形象的形成是自發的,或基本上是自發的;有了「城市形象」概念之後,「城市形象」的建設,就可以由自發性進入自覺性,包括自覺地改變形象,提高形象,造就形象。

「城市形象」概念的內涵,不僅包括城市的規劃布局,街道、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屋的建造和風格,包括交通、綠化、景點、公園,包括企業的分布與質量,特別是建立和發展一些什麼類型的企業,而且還包括學校,科研單位,包括歷史遺產的發掘,文化景觀,城市管理,人們的受教育程度,文明禮貌,風俗習慣,等等。所以, 「城市形象」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外在的,也包括內在的,既包括經濟、政治,也包括文化、教育、科技,既包括精神風貌,也包括道德水平。

我是1949年3月當北京(當時稱北平)和平解放後進城的。五十多年來我始終覺得北京確實是全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學校林立,人才薈萃,歷史遺產、文化景點豐富多彩,是任何城市比不上的。但我對北京的城市建設,一方面感覺到現代化水平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又感覺到把一個古老、和諧、優美、完整風格的古都支離破碎了,實在可惜。如果當時有了「城市形象」建設的概念,有了文化遺產的考慮,也許會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建議。現在,許多地方已經看不出它與其它城市有什麼區別了。至於城市衛生狀況、空氣質量、文明禮貌也不如前了。同群眾接觸最多的售票員、商店服務員普遍看不起外地人,對待鄉下人的語言、面孔(很少有笑臉)、風貌,著實印象不好(上海是看不起北方人)。治安狀況也不敢恭維。我把這些都歸入「城市形象」的概念之中。不能不引起重視。但有些事情已經晚了。

具體建議,我主張把「城市形象」概念引進城市建設之中,作為城市的目標、戰略和發展內容來思考和論證,使之具體化並力求現實。特別是要突出特色,突出景觀,突出形象的建設。不僅小城鎮、小城市要這樣做,大城市、特大城市更要這樣做

閱讀全文

與榆社縣工商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