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區公共服務包括哪些內容
社區公共服務系統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政策法規咨詢、信息發布與查詢、網上參保和申報、信訪投訴、退休人員社區管理等社會化服務的信息系統。
② 貴陽市社區管理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適應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的需要,規范城市新型社區的運行機制,強化基層社會服務管理,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社區服務中心的服務管理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社區服務中心,是指政府依法設立,依據本辦法規定在社區范圍內從事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事業組織。
前款所稱社區范圍是指以地域面積、服務半徑、人口數量為依據,一般每個社區面積2-3平方公里、人口2-4萬人。第三條社區服務中心的建立、撤銷、變更由區(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第四條社區服務管理應當遵循合法、便民、公開、高效的原則。第五條市、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將社區服務管理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納入本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市、區(市、縣)人民政府應當明確社區的服務管理范圍及具體事項,採取有效措施,統籌整合資源,將公共服務管理資源向社區集中。第六條區(市、縣)人民政府負責所轄區域內社區服務中心的管理,市、區(市、縣)相關行政部門依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的業務指導。第七條社區服務管理應當從實際出發,突出重點,循序漸進,適應社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逐步提高服務管理水平。第八條社區服務管理應當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區資源,解決社區問題,促進社區政治、經濟、文化、環境協調健康發展。
鼓勵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活動。第九條社區居民、組織有權參與社區服務管理活動,對社區服務管理提出意見和建議。
社區服務中心應當為社區居民、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管理提供必要條件,採納其合理意見和建議。第二章服務與管理第十條社區服務管理應當轉變服務管理理念和服務管理方式,在為社區居民、社會組織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過程中,切實履行管理職能。第十一條社區服務中心應當圍繞服務群眾、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的要求開展社區服務管理工作,其主要職責為:
(一)宣傳、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
(二)組織協調社區建設工作,制定社區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
(三)負責社區服務管理工作,組織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隊伍等開展社區志願服務;
(四)指導和幫助居委會、業主委員會依法開展居民自治、物業管理等活動;
(五)建立社區居民、組織信息庫,了解掌握居民、組織動態信息;
(六)收集社情民意,協助相關部門提供服務管理,維護社區治安和穩定;
(七)完成上級政府交辦的其他服務管理工作。第十二條社區服務中心應當根據社區服務管理需要,設立「一站式」服務大廳及專門的服務窗口,集中辦理下列事項:
(一)行政機關在社區開展的有關政府服務管理事項;
(二)依法協助行政機關和受行政機關委託開展的政府服務管理事項;
(三)公共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在社區開展的有關公共服務管理事項。
社區服務中心應當加強服務窗口以外的其他服務管理工作,採取網格化管理等多種形式,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區服務管理模式。第十三條區(市、縣)人民政府相關部門根據工作需要,應當派駐人員到社區服務中心開展服務管理工作;不能派人員進駐社區服務窗口的,應當確定專人負責社區公共服務管理事項的聯絡工作,或者委託社區服務中心代辦相關服務管理事項。
有關部門下放(委託)社區服務中心實施的各類事務性社會服務管理職能,應當按費隨事轉、權隨責走的方式兌現工作經費和明確工作責任。第十四條政府部門、公共企事業單位可以向社區服務中心購買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心可以根據工作需要向社會組織購買公共服務。
購買雙方應當簽訂合同,明確權利義務,提供服務方應當保證服務質量。第十五條社區居民、組織可以依據本辦法規定向社區服務中心申辦相關公共服務,社區服務中心應當依法及時予以辦理。第十六條社區服務中心應當在服務窗口公開服務事項、服務人員、辦理程序、辦理時限,實行一站辦結和首問責任制。第十七條社區服務中心應當建立完善社區議事協商、事務決策聽證、監督評議等制度,指導、協助社區內社會組織依法開展工作。
③ 公共服務類項目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公共服務根據其內容和形式包括基礎公共服務、經濟公共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四方面內容。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 第十四條 本法所稱公共文化設施是指用於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建築物、場地和設備,主要包括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站)、美術館、科技館、紀念館、體育場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老年人活動中心、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職工)書屋、公共閱報欄(屏)、廣播電視播出傳輸覆蓋設施、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點等。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域內的公共文化設施目錄及有關信息予以公布。
④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⑤ 政府購買社區服務項目
法律分析: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最初是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完善社會公共服務,適應時代需要所進行的一項創新改革,雖始於西方國家,但在國內的實行可謂滿地開花。「購買服務」自上個世紀就已經被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政府採用,並經過實踐的檢驗取得了很大成就。通過對國內購買服務政策的實施與調查,可以看到購買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包括教育、公共衛生、養老等,而且還涉及社會工作、社區發展、環境保護等很多新興的服務項目。而在新制度主義的視角下,更是為這種購買服務事業提供一種更深刻的思想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也讓購買服務這項創新在公共服務中發揮更深、更高效的作用,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地位。
法律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意見》 (二)提高社區服務供給能力。加快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健全城鄉社區服務機構,編制城鄉社區公共服務指導目錄,做好與城鄉社區居民利益密切相關的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衛生計生、教育事業、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體育、公共安全、公共法律服務、調解仲裁等公共服務事項。著力增加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城鄉社區服務項目、標准相銜接,逐步實現均等化。將城鄉社區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政策措施,按照有關規定選擇承接主體。創新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推行首問負責、一窗受理、全程代辦、服務承諾等制度。提升城鄉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更好滿足居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探索建立社區公共空間綜合利用機制,合理規劃建設文化、體育、商業、物流等自助服務設施。積極開展以生產互助、養老互助、救濟互助等為主要形式的農村社區互助活動。鼓勵和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社區服務業,支持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網點向城鄉社區延伸。
⑥ 十八項社區公共衛生服務項目 是哪十八項
主要包括城鄉居抄民健康襲檔案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腦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殘疾人康復管理、社區衛生診斷、日常信息管理、婦女保健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社區兒童保健、衛生知識普及、重點人群健康教育、疫情報告與監測。、一類疫苗預防接種、結核病防治、艾滋病與地方病防治和其它常見傳染病防治。就是這十八項,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⑦ 政府采購需求管理辦法對物業管理項目招標評審辦法有什麼要求
摘要 第一條為加強政府采購需求管理,實現政府采購項目績效目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實施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⑧ 西寧市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城市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管理,改善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本市市區范圍內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的規劃、建設及使用管理。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是指社區服務、醫療衛生、文化活動、直銷菜(肉)店、老年人服務設施等用房。
居住區其他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的規劃、建設及管理依據國家相關規定執行。第四條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市區范圍內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的規劃、建設的管理工作。
市發改、財政、建委、房產、衛生、民政、商務、文化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管理工作。
各區政府具體負責市區范圍內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的使用管理工作。
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負責管理區內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管理工作。第五條市區范圍內新建及已批准建設尚未竣工驗收的居住區項目按照本辦法執行。第六條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應當與居住項目統一規劃設計、同步配套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區建設項目分期開發的,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項目建設進度,明確其公共服務用房的建設標准、建設期限等內容。第七條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採取項目開發建設單位配套建設,各區政府按照建安成本價收購的方式實施。第八條居住區建設項目配建的公共服務用房,按照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節約土地的原則,採取相對集中的方式合理布局。第九條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配建比例按照居住區開發項目地上總建築面積的比例執行:
(一) 地上總建築面積在15000平方米以下的居住項目,不予配建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
(二) 地上總建築面積在15000平方米以上的居住項目,按照地上總建築面積的2-3‰的比例配建;第十條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組織編制居住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時,明確公共服務用房的名稱、規模、建築面積、坐落位置等。並結合用地周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的具體設置情況、使用需求和有關規定,合理確定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的內容、規模等。第十一條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在出具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及規劃設計條件時,應當按照相關標准提出具體配建要求及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收購價格,收購價格參照市價格部門核定的上一年度市場建安成本價確定。第十二條項目開發建設單位在報批規劃設計方案時,應當在設計圖中註明公共服務用房的名稱、規模、建築面積、坐落位置等具體內容。第十三條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法嚴格審核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標准、規模等內容,對未達到配建要求的規劃設計方案,不予審批,並不得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第十四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進行施工圖審查時,應按照批準的規劃設計方案審查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對未按要求配建公共服務用房的施工圖,不予審查通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並不得核發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第十五條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的建設應當按照相關技術標准實施,移交相關單位時必須符合使用要求。第十六條對開發建設單位配建的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第十七條開發建設單位在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前應當與區政府或由其指定的單位簽訂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建設協議。協議中應明確配套設施的建設內容、規模、標准、開工及竣工時間、移交程序、監督管理、收購價格、驗收備案、違約責任等相關內容。第十八條開發建設單位配建完成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後,應當按相關規定組織竣工驗收。竣工驗收通過後,在協議約定的期限內向各區政府及其有關部門進行移交,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移交手續進行規劃驗收。第十九條市房產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移交手續、規劃驗收證明等資料,辦理居住區建設項目及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的產權產籍登記手續,並免收其中公共服務用房相關費用。第二十條各區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取得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產權後,應當按規劃設計用途進行使用管理。第二十一條開發建設單位未按照規劃要求進行配建居住區公共服務用房並擅自開工建設的,由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的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⑨ 撫順市政府投資項目評審管理辦法
第一條為規范政府投資項目評審行為,充分發揮投資評審在政府投資項目中的作用,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市政府投資評審機構對政府投資項目以及對政府決定其他事項的評審,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政府投資項目,是指全部或部分使用市本級財政預算資金、國債資金、政府專項資金、政府性基金、政府融資、外國政府和國際組織貸款或援助資金、企事業單位利用國有資金投資建設的工程建設項目及相關項目。第三條本辦法所稱政府投資項目評審,是指市政府投資評審機構對政府投資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節能報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項目實施方案、初步設計、工程量清單及計價、合同、工程結算、竣工決算、土地評估、地上附著物評估等進行的評審,以及對市政府決定的其他事項進行的評審。第四條政府投資項目評審應當遵循獨立、科學、公正的原則,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標准進行。第五條市發展改革部門是評審機構的主管部門,市政府投資評審中心是市政府投資評審機構(以下簡稱「評審機構」),受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委託,對政府投資項目進行評審。
市發展改革、財政部門對政府投資評審活動進行指導、監督和管理,負責制定政府投資評審的相關制度,確定需要評審的政府投資項目及評審要求,審查評審機構出具的評審報告(意見)。
監察、審計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對政府投資項目評審工作進行監督。第六條政府投資評審報告(意見),是政府投資項目立項批復、招標、資金撥付和建設管理的重要參考依據。第七條政府投資項目評審的內容主要包括:
(一)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
(二)項目初步設計和概算的合理性、完整性以及調整的必要性;
(三)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
(四)項目節能報告書(表)的科學性、合理性;
(五)工程量清單及計價編制的合理性、准確性;
(六)項目合同的有效性、完整性;
(七)項目竣工決(結)算的合法性、真實性、准確性;
(八)土地評估和地上附著物評估的合法性、真實性、合理性;
(九)需要評審的其他事項。第八條政府投資項目的評審依據包括:
(一)國家和地方有關投資計劃、財政預算、財務會計、政府采購、招標投標、工程建設和合同的法律、法規、規章;
(二)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和地方有關部門頒布的標准、計價依據及工程技術規范;
(三)與政府投資項目有關的價格信息、工程造價指標指數、調價規定等有關資料;
(四)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項目節能報告、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報告、初步設計及其批復,國土、規劃、建設、環保等部門的批准文件;
(五)項目勘察設計合同、施工合同(補充合同)、材料設備采購合同(協議)、招投標書等文件;
(六)工程量清單及計價、工程結算、竣工決算、工程施(竣)工圖、施工組織設計、設計變更、工程洽商(現場簽證)、財務賬表等相關資料;
(七)其他有關資料。第九條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節能報告、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項目初步設計和概算、項目工程量清單及計價評審程序:
(一)項目建設單位向評審機構送交項目評審資料;
(二)評審機構對項目建設單位所送交的資料進行初步審查;
(三)評審機構現場核查項目基本情況;
(四)評審機構對項目進行評審;
(五)評審機構形成初步評審結論,向項目建設單位反饋意見;
(六)評審機構向委託部門提交評審報告(意見)。第十條建設工程合同評審程序:
(一)項目建設單位向評審機構送交評審所需資料;
(二)評審機構對項目建設單位送交的資料進行初步審查;
(三)評審機構對合同中的協議書及專用條款進行評審;
(四)評審機構形成初步評審結論,向項目建設單位反饋意見;
(五)評審機構向委託部門出具評審報告(意見)。第十一條項目工程結算、竣工決算評審程序:
(一)項目建設單位向評審機構送交評審資料;
(二)評審機構對項目建設單位送交的資料進行初步審查;
(三)評審機構現場核查項目基本情況;
(四)評審機構對項目建設程序和組織管理情況、資金到位和使用情況、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情況以及竣工財務決算報表編制進行評審;
(五)評審機構形成評審結論,向項目建設單位、承包單位反饋意見;
(六)評審機構向委託部門出具評審報告(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