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半月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

半月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

發布時間:2022-08-02 14:14:13

⑴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同時這些基礎公共服務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法律依據:《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的通知》

第三章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第一節制度框架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緊扣以人為本,圍繞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和不同領域,以涵蓋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為核心,以促進城鄉、區域、人群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主線,以各領域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為依託,以統籌協調、財力保障、人才建設、多元供給、監督評估等五大實施機制為支撐,是政府保障全民基本生存發展需求的制度性安排。

第二節服務清單國家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清單制,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確定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以及各領域具體服務項目和國家基本標准,向社會公布,作為政府履行職責和公民享有相應權利的依據。《「十三五」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清單》(以下簡稱《清單》,詳見附件1)包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八個領域的81個項目。每個項目均明確服務對象、服務指導標准、支出責任、牽頭負責單位等。其中,服務對象是指各項目所面向的受眾人群;服務指導標準是指各項目的保障水平、覆蓋范圍、實現程度等;支出責任是指各項目的籌資主體及承擔責任;牽頭負責單位是指國家層面的主要負責單位,具體落實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單位按職責分工負責。《清單》是「十三五」時期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基礎,各項目服務內容和標准要在規劃期內落實到位。在本規劃實施過程中,可結合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按程序對《清單》具體內容進行動態調整。


⑵ 基本的公共服務都包括哪些

1、基礎公共服務是指那些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提供從事生產、生活、發展和娛樂等活動都需要的基礎性服務,如提供水、電、氣,交通與通訊基礎設施,郵電與氣象服務等。

2、經濟公共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及其組織即企業從事經濟發展活動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如科技推廣、咨詢服務以及政策性信貸等。

3、公共安全服務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公民提供的安全服務,如軍隊、警察和消防等方面的服務。

4、社會公共服務則是指通過國家權力介入或公共資源投入為滿足公民的社會發展活動的直接需要所提供的服務。

社會發展領域包括教育、科學普及、醫療衛生、社會保障以及環境保護等領域。社會公共服務是為滿足公民的生存、生活、發展等社會性直接需求,如公辦教育、公辦醫療、公辦社會福利等。

(2)半月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擴展閱讀: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目標

1、大力發展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

2、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促進就業再就業,加強勞動保護,發展和諧勞動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

3、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著力解決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問題,這也是構築社會安全網的需要。

4、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公平,促進走共同富裕道路。

5、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

6、強化市場監管,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包括整頓葯品生產和流通秩序,加強食品、葯品、餐飲衛生監管,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大力推進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建設。七要繼續加強道路、電力、通信、供排水等公共設施建設,不斷改善城鄉居民生活條件。

⑶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包括哪些15項

截止到2019年9月5日,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只包括12項內容,不包括15項內容。

根據《關於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

依據《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第三版)》,繼續實施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和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肺結核患者健康管理、中醫葯健康管理、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衛生監督協管等12類項目。

(3)半月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擴展閱讀:

根據《關於做好2019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的通知》:

確保項目經費按時足額到位,不得擠占、挪用項目經費。在確保國家基礎標准落實到位的前提下,可合理增加保障內容或提高保障標准,增支部分由地方承擔,不得擠占國家項目經費。

不同的服務項目有不同的服務對象,可分為:

1、面向所有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如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服務、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服務事件報告和處理,以及衛生監督協管服務。

2、面向特定年齡、性別、人群的公共衛生服務,如預防接種、孕產婦與兒童健康管理、老年人管理等。

3、面向疾病患者的公共衛生服務,高血壓、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等。

⑷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哪些方面


【法律分析】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

【法律依據】
《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 第二條 按照服務對象、保障標准、支出責任、覆蓋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基本標准,旨在體現公民權利、政府責任和基本公共服務工作目標,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在國家層面的管理和技術規范。所有標準的內容均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提出。

⑸ 基本公共服務有哪些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三個基本點,一是保障人類的基本生存權(或生存的基本需要),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就業保障、基本養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滿足基本尊嚴(或體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務,三是滿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會為每個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
《標准》明確了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優軍服務保障、文體服務保障等9個方面、22大類、80個服務項目都屬於國家確定的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對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准、支出責任以及牽頭負責部門也作了明確的界定,這也是各級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和人民享有相應權利的依據。對標準的貫徹落實,相關部門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各地要在6個月內制定出台本地區的基本公共服務具體實施標准。各地區的標准要與國家標准和行業標准規范充分銜接,進行財政承受能力評估,確保內容無缺項、人群全覆蓋、標准不攀高、財力有保障、服務可持續。各地的標准要及時公開,落實情況也將納入地方各級政府績效考核。
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有哪幾個領域?
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8個領域。
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體育、殘疾人服務等8個領域,同時完善公共服務是國家和社會的必要任務之一。
公共服務是指由政府部門、國有企事業單位和相關中介機構履行法定職責,根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要求,為其提供幫助或者辦理有關事務的行為。公共服務事項是由法律、法規、規章或者行政機關的規范性文件設定,是相關部門必須有效履行的義務。
法律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第二條按照服務對象、保障標准、支出責任、覆蓋水平等四個方面,提出了每一項基本公共服務的國家基本標准,旨在體現公民權利、政府責任和基本公共服務工作目標,以明確基本公共服務在國家層面的管理和技術規范。所有標準的內容均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提出。

⑹ 半月談:租房就低人一等租購同權任重道遠

房地產領域從來不缺少熱點。2020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被著重強調,並提出「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的探索方向。不過,要想依靠租賃的房屋實現與購買同等權利,實現起來並不容易。
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9.8平方米。以此放眼全國,房屋供給總量充裕甚至還存在一定程度過剩。但細究起來,結構性短缺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在一些人口密集、公共基礎設施完善的東部大城市,一房難求。動輒幾萬甚至十幾、二十幾萬元的學區房單價,深深刺痛著不少家長的心。
租購同權的提出,無疑為解決房價居高不下找到了一個窗口。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租賃的房屋只要是本著真實居住目的,就理應享有與購買房屋同樣的社會服務權利。這既彰顯社會公平正義,也有利於從多個層面建立住房市場長效機制。
其實,倡導租購同權還向社會傳遞出一個清晰信號,那就是做強租賃市場是大勢所趨,一味炒作商品房所謂「稀缺性」謀取暴利不可持續,從而引導市場參與主體及時調整思路,逐步扭轉房價過快上漲局面。
然而,在全國多地租購同權探索剛剛起步之時,卻遭遇長租公寓頻頻「暴雷」沖擊。本想租上一套舒心房子好好生活的群眾,被無情地「上了一課」。即便在之後面對租購同權好政策時,已經被市場傷過的心不由再生疑慮。遇上裝修完不久的「甲醛房」、房東隨便出入、租金肆意上漲、押金難退……租賃找到好房不易,魚龍混雜的租房市場,何處才是自己的家?更令人頭疼的是,一些大城市核心城區的中小學,依舊本著就近入學原則,要求就讀學生家長出示戶口本、房屋產權證等手續,以證明房屋是自己的才能就讀。緊俏學校的學區房,即便房屋是自己的還不夠,6年只能有一個「學位」,這寶貴的「學位」顯然輪不到租客頭上。除此之外,有的公辦養老院、社區醫院也對服務對象的戶籍有所限制。
破解租購同權落地難的關鍵之一,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座城市的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相對均衡分布了,群眾自然不用向所謂的「名校」扎堆。擠破腦袋、背上沉重的包袱購買學區房,只為了「不讓下一代輸在起跑線上」的偽命題。
當然,這需要地方政府心裡裝著民生,實際行動中不忘將民生事落到實處,捨得拿出精力、財力投入。總而言之,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道路上,不只是放空炮,而是能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租購同權要想實現,在加快房屋租賃市場規范化上也應有所為。要堅定不移打擊行業投機者,對租賃價格水平進行合理調控,維護市場健康秩序,從而堅定群眾對租賃住房的安居信心。從長遠看,還可將土地供應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使之真正成為保障「居者有其屋」的長效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踐行租購同權,本就存在住房供給結構性緊張難題的大城市理應先行先試,率先垂範,給中小城市摸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子。只有多條腿走路為租購同權保駕護航,在大城市能有一個安穩的家,對不少人來說才能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⑺ 十一五成果,十二五規劃。

十一五成果

編者按 「十一五」正漸行漸遠。這是「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聯合出現的五年、是新農村建設扎實推行並取得喜人成果的五年、是在國際金融風暴下逆風飛揚創造發展奇跡的五年、是跨越新中國建立60周年和改革開放30周年歷史性節點的時刻、是遭遇歷史性自然災害堅強振奮自救的五年……

「十一五」即將以堅定果敢的步伐走過了屬於他的歷程,他身後是一連串坎坷的道路和努力的腳印。這是中國改革路上不可磨滅的一段道路,他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背影。在前幾天的「今日談」中,我們綜述了「十一五」期間「新農村建設」、「民生五年」等重要話題;今天,半月談網為您打開「十一五」改革啟示錄……

「十一五」改革發展成果突出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簡稱「中改院」)最近開展的專家問卷調查顯示,79.10%的專家認為「十一五」改革取得了一定進展,56.78%的專家認為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十一五」時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面對來自國內外的各種重大挑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我國各地區各部門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地實施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一攬子計劃,有針對性地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積極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國民經濟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投資消費增長趨於協調,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節能減排和結構調整取得積極成效,改革開放積極推進,就業持續增加,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態勢總體良好。

「十一五」時期,我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社會體制改革、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均取得突破進展,反金融危機取得明顯效果,單項改革有明顯突破。特別是農村改革使農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務改革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設得到各級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視,因此,「十一五」時期被譽為「民生五年」。

部分改革仍進展緩慢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制約經濟平穩運行的矛盾和問題還不少。在一些領域改革進展仍然緩慢,改革任務仍十分艱巨。因此,必須冷靜觀察、科學判斷、未雨綢繆、把握時機。

例如,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仍沒有得到扭轉,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所強化,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步履緩慢。主要表現在結構性問題突出,投資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尤其是在反危機的特定時期,以投資為重點的刺激政策成為保持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在客觀上導致發展對改革的依賴程度在下降,制度變革促進發展的空間在壓縮,包括投資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等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沒有明顯改善。

總體而言,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有實質性改變。根本原因在於地方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經濟總量為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途徑,以土地批租和發展重化工業項目為主要特點,以行政干預和行政推動為主要手段等等。在內外發展條件急劇變化的背景下,「十二五」發展方式轉型與變革的任務更加艱巨。

在部分領域改革取得突破進展的同時,一些涉及多部門的綜合性改革成效不大。例如,壟斷行業改革滯後;財稅體制改革未能如期啟動,積弊日增。另外,行政體制改革滯後,尚未有大的突破。大部門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職能調整的階段,中央與地方關系仍未得到理順,創新體制的運行效率並未有明顯的提高。

以二次改革推動發展方式轉型

轉型需要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充分發揮擴大內需在經濟增長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強調社會公共需求轉型,構建適合我國特點的發展型社會體制和政策體系;需要強調政府轉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當前,發展方式轉型面臨許多結構性問題。一是體制與政策的矛盾。在反金融危機中,政策調整很到位,及時地推出了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但相應的一攬子改革尚未順勢推出。二是體制與體制之間的矛盾。比如投資消費失衡的突出矛盾,既有市場體制缺陷的原因,也有社會體制不健全的原因。三是政策與政策之間的矛盾。上下級政府間、政府各部門間政策打架的情況很多。

因此,只有推動結構性改革,發展方式轉型才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例如,要擴大消費,構建消費大國,需要盡快啟動國民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調整收入分配格局;要適應城市化時代,就需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要解決公共產品短缺問題,需要加快推進公共服務體制建設等等。

我國在「十二五」期間需要盡快啟動第二次改革。第二次改革與過去30餘年的以單項突破為特徵的第一次改革相比,是一攬子的綜合改革措施。第一次改革,我國總體上還處於生存型階段,主要挑戰是解決溫飽問題,基本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二次改革,我國開始進入發展型的新階段,促進人的自身發展成為改革的主要挑戰,基本目標是建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基礎。第一次改革,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生產力落後的問題,是社會產品供給總量嚴重不足的問題;第二次改革,面臨的是內需嚴重不足的突出矛盾。第一次改革,主要是在經濟領域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路徑,在很長時期內把轉變經濟總量增長方式作為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次改革,需要推進包括經濟體制、社會體制和行政體制等在內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公平與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目標。 改革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十二五」期間,我國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挑戰不是經濟社會本身,而是政府轉型與政府決策,新階段改革發展全局對政府轉型的依賴性全面增強。

概括而言,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的矛盾,關鍵在於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的轉變;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關鍵在於強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解決基本公共產品短缺的矛盾,關鍵在於確立政府在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解決公共治理建設滯後的矛盾,關鍵在於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推進發展方式轉型的主要目標是公平與可持續發展,基礎是消費主導,政府主導型的增長方式弊大利少,非改不可。

「十一五」行政體制改革沒有大的突破,重要原因在於從中央到地方的公共職責分工體制和與此相關的財力配置問題並沒有解決好。目前,基本公共服務立法滯後於整個公共服務體制建設,主要表現在立法層次低、各級政府法定責任界定不清楚,難以體現公共服務供給的公平原則和效率原則。

因此,政府轉型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使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上職責明晰化、法定化。應當盡快建立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評價體系,將基本公共服務績效評估與幹部選拔和任用相聯系,為建立一個以基本公共服務為核心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奠定堅實的基礎。要探索建立公共服務監管體制。城鄉、地區、不同社會群體公共服務供給存在巨大的差距,但是現行的監管體制並不對此問責,所以,在進行大部門體制改革的同時,應設置具有獨立性、權威性、專業化的公共服務監管委員會,並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務的社會監督機制。

「十二五」要以政府轉型為主線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將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力范圍、權力運作方式、利益配置結構、責任和義務等明確下來,逐漸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進一步制度化;要探索建立各級政府事權與財力平衡的體制,按照政府間財政能力均等化的要求,實現由層級財政向轄區財政的轉型;以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為重點,建立轄區財政能力均等化機制,強化省、市兩級財政的轄區責任,保證縣級財力。

要按照城市化和城鄉一體化的要求推進行政區劃體制改革,加快推進行政上的「省直管縣」;要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的執行權,建立執行機構,強化監督權,成立獨立的監督委員會。要以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為重點完善公共治理結構,一方面,正確劃分政府與市場、社會的邊界,使政府的職能嚴格限定在市場和社會解決不了的領域,使政府能夠集中精力履行公共職責;另一方面,有效地培育微觀經濟主體和社會組織,發揮企業和社會組織各自的比較優勢,從而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社會和諧創造基礎性的制度條件。

以積極的社會體制變革緩解經濟增長壓力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壓力具有深刻的社會根源。「十一五」時期,中央實施了一系列新的社會政策並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存在著分配結構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等問題,這是形成「國內消費不足、產能相對過剩」的重要原因。

例如,我國幾億農村人口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潛力引人注目,被認為是全球經濟版圖上少有的一個亮點。這個潛力的釋放,將對我國經濟增長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率從最高點1983年的32.3%,在「十一五」時期的2007年下降到最低點9.1%,24年下降了23個百分點,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長期缺失嚴重抑制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慾望。

因此,化解經濟壓力,不僅要調整經濟政策,也要進行社會變革。短期內,採取積極的社會政策,穩定市場、擴大就業,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救助,防止經濟壓力與社會問題的雙向傳導;中長期,需要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服務體制建設,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系,形成拉動消費需求的重要制度保障。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矛盾與沖突常態化已成為社會現實。因此,應當建立「安全閥」機制,將其作為保持社會彈性、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公共產品,成為「十二五」時期社會治理變革的重要舉措。其核心就是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的機制,即在承認利益分化的基礎上,在公平的原則下,通過法律、政策等手段,構築有效的談判溝通和意見表達的平台。(《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0期/文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 遲福林) (來源:《半月談》)

十二五規劃

http://ke..com/view/2192926.htm

⑻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什麼社會治理制度加強和創新社會

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

⑼ 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包括哪些

包括項內容具體如下:

  1. 建立居民健康檔案項目。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為重點,居民自願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引導相結合 ,為轄區內常住居民建立健康檔案。

  2. 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針對健康素養基本知識和技能、優生優育及轄區重點健康問題等內容,向城鄉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傳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詢服務等。

  3. 免疫規劃項目。內容包括為適齡兒童接種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腦疫苗、乙腦疫苗等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等。

  4. 傳染病報告與處理。及時發現、登記並報告轄區內發現的傳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 ,參與現場疫點處理等。

  5. 兒童保健。免費為轄區內0-3歲兒童提供基本保健服務。

  6. 婦女保健。內容包括為孕產婦建立保健手冊 ,開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務和2次產後訪視等。

  7. 老年保健。對轄區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作登記管理,開展健康危險因素調查 ,提供疾病預防、自我保健及傷害預防、自救等健康指導。每年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作1次普通健康體檢等。

  8. 慢性病預防控制項目。內容包括對高血壓、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作指導等。

  9. 康復服務。內容包括為轄區內的殘疾人作登記與管理 ,為轄區殘疾人開展個體化康復訓練等。

  10.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管理。 內容包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報告和監測。

  11. 基本醫療急救自救服務。內容包括建立延伸至縣、鄉醫療衛生機構的城鄉醫療緊急救援聯動體系。

⑽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閱讀全文

與半月談基本公共服務覆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
廠轉讓樣本 瀏覽:8
攤銷土地有殘值嗎 瀏覽: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