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

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

發布時間:2022-07-26 14:25:05

A. 馬克思主義三大理論來源及代表人物

理論來源: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政治經濟學和歐洲空想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社會實踐的發展,使得各種社會現象的物質根源越來越清晰地顯露了出來,使得用社會存在去說明社會意識成為可能。

無產階級的斗爭實踐呼喚著馬克思主義哲學,這種斗爭實踐也迫切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

自然科學的發展和成果,沖破了形而上學世界觀,為唯物辯證地考察自然提供了前提。

代表人物:

德國古典哲學:康德、黑格爾的辯證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心主義、費希特、謝林。

古典政治經濟學: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布阿吉爾貝爾、西斯蒙第。

空想社會主義:聖西門、傅立葉、羅伯特·歐文

(1)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內,有兩種不同的趨向:

①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

②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逐漸不適應歷史運動,並對非馬克思主義獲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經常處在不理解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的變化發展的經驗的危險之中。為了防止和克服這種危險,西方馬克思主義斷然反對教條主義,主張由每一代來重新發現、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

在「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個方面,而指責、否定其另一個方面;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評恩格斯和列寧闡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現象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和問題,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徑,並且批評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和缺陷。

但是,由於它們脫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沒有能夠為現代西方社會指出一條擺脫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馬克思主義是一套關於階級斗爭的學說,爭取人類解放的學說。要實現人類解放,就要消滅私有制,而這以無產階級革命為手段,正如毛澤東所說,「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十月革命乃至後來的中國革命都是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實踐。

就革命道路方面馬克思主義者存在分歧,但就主張革命道路而言,國際的托洛茨基派別是繼承馬克思的革命學說且以無產階級為基礎的。

總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的題中應有之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品質所決定的。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深入學習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將之應用於中國的具體的環境,使之成為偉大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和這個民族血肉相聯,是歷史賦予我們的重要使命。

馬克思主義最大的存在意義就是告訴我們,觀察任何一件事情一定要從實踐開始,實事求是,不怕一切思想束縛,哪怕是曾經認為是正確的,後來被證明是行不通或不合時宜的,都要改正,只要我們的目標不變,採取何種形式都不重要。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法,不是一種對社會的預測或規范,在學習馬克思主義時不應當先入為主的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某種社會制度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的方法是一流的,用好了它,則無往而不勝。

B. 公共財政理論的發展演變

在西方,國家與市場的關系是經濟學的一個十分古老但又永新的話題,但從一開始財政手段就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雖說公共財政就是市場經濟下的財政,但並不是說從市場經濟出現的那一天產生,它就與市場經濟嚴格對位的,市場經濟本身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有了商品的交換就有了市場,但是具體哪一天算是進入了市場經濟,並非有一個明確的界限。同樣財政是何時進入了公共財政這個形態,也不明確。從歐洲的經驗看,所謂公共財政就是資產階級革命之後,由以公共權力為基礎,以法律為依託的財政取代了原來的王室財政之後所產生的一種理財形態,它是在「形態」這個層次上,作為王室財政的對立物而產生的。它在具體理財運作上形成了一系列規范,其中包含一些基本的原則:
(1)公共財政要依託於憲法和法制。憲法和法制包含了公民的自由、平等、財產權等內容,同時也規定公共財政和理財部門即財政部門是獨立的,是不受其他部門管轄的,是公眾的理財機構,它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其職責。公民須向國家納稅,並且大家所遵循的原則是一致的,同時公民對財政有監督權,這樣就從經濟上規定了公民的平等身份;
(2)稅收機關無權制定稅法,而只能由體現國民意願的議會這一立法機構來決定;
(3)稅收所得的收入和支出要絕對分開,收稅的人不能決定錢如何使用;
(4)公民有納稅義務,同時也享受納稅人的權力。
根據這幾點原則,可理解為,公共財政實際上所體現的是一種資產階級民主制度、依法治國框架下的理財,而法制化的社會,規范的公共選擇制度的形成則是公共財政賴以存在的基本依託,這種法制化社會與資產階級革命及其後市場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這一點對於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說,有許多東西值得借鑒。 20世紀70年代西方出現了「滯脹」局面。以米爾頓·弗里德曼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藉此發動了一場對凱恩斯主義的「反革命」,其中主要有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但這些反對者們並未建立起一套足以與凱恩斯主義相抗衡的財政學說,區別只是,他們力圖在這個框架內恢復古典學派的傳統。他們首先責難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大規模干預,認為正是國家干預窒息了市場經濟的活力,造成了70年代的「滯脹」局面。「財政最重要」的政策主張也受到攻擊,代之以「貨幣最重要」的政策結論。當人們圍繞著凱恩斯理論無休止爭議時,以詹姆斯·麥吉爾·布坎南和戈登·圖洛克為首的一批經濟學家在財政學的一個重要領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論進展。他們將財政作為公共部門經濟,並從市場失靈理論角度,集中研究社會公共需要及滿足這一需要的產品——公共物品問題,分析了決定公共物品l的生產及分配的過程,以及生產公共物品的機器——國家的組織和機構。他們認為,自由市場制度是建立在交換的等價原則之上的,只有那些具有排斥性質的可交換的財產權力的私人產品才能進行市場交易。而公共產品不具有這些性質,所以公共產品的交換行為難以產生,消費者與供給者之間的聯系由此中斷,雖然存在市場需求,但卻沒有市場供給,這時政府應予以介入,提供這種產品,彌補市場的這個局限性。同時由於公共產品具有兩個內在特性,又決定政府介入之後公共支出具有不斷膨脹的趨勢。
第一個內在特性是,公共產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恩格爾定律告訴我們,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於食品等「生理需要」的開支比例越來越小,而用於非生活必需品等「精神需要」的開支比例將越來越大。當個人收入越過一定水平時,越是非必需品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就需要越來越多的政府服務,這時,醫療保健、文體設施、交通運輸、社會保險、公共安全等優效型公共產品就開始日益「侵蝕」和「擠占」消費結構中的私人產品的相對份額。公共產品的社會需求的不斷提高,成了推動公共支出不斷膨脹的原始動力。
第二個內在特性是,公共資本存量與私人資本存量之間有一種密切的內在函數關系。戰後以來,西方國家對公共基礎投資的每一次脹或縮無不刺激著或影響著私人投資趨勢的波動,從而對宏觀經濟的總量運行發生著巨大作用。據美國經濟學教授阿斯喬的研究表明,在美國1950-1988年近40年的公共投資曲線中,前20年(1950-1970年)是呈上升趨勢的,後十幾年是下降的。阿斯喬指出,像公路、街道、機場、排水和供水等基礎設施的國家投資,是與私人投資相互補充的,不注意國家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將嚴重阻礙整個經濟的運行。阿斯喬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國戰後以來前20年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達到10%以上,是因為國家擴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資,後20年經濟增長率之所以持續下降,其主要原因在於公共設施的投資凈額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這對於我國深化財政支出改革具有借鑒作用。
從實證分析的角度講,一百多年前德國的阿道夫·瓦格納就曾預言:「進入工業化以後,經濟中的公共部門在數量上和比例上仍將具有一種內在的擴大趨勢,公共支出將不斷膨脹。」美國著名財政學專家理查德·馬斯格雷夫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英、美、德等三國的公共支出結構的變化作了考察,其結果總的來說,西方公共部門發展的趨勢與瓦格納的預測也是相吻合的:公共支出佔GNP的比率,英國從1890年的8.9%上升到1955年的36.6%;美國從7.1%上升到1962年的44.1% 。
其實,早在瓦格納之前,馬克思就已經預料到,用於「公共需要」 的那部分「扣除」(指公共產品)將會日益膨脹;他指出,扣除的那部分須劃成三份:(1)「和生產沒有關系的一般管理費用」;(2)用來滿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學校、保健設施等」;(3)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馬克思明確預言道,用於滿足「共同需要」的那部分,「將會立即顯著增加,並將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今天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公共支出的膨脹與公共部門的強大,其原因,馬克思早就作了解答。馬克思的預言已經得到了實踐的印證,並將繼續得到未來發展的印證。這也為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公共財政基本框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美國著名財政專家理查德·馬斯格雷夫在其經典著作《公共財政理論》中把政府的經濟作用或財政的職能分為三種:穩定經濟(維護充分就業條件下的經濟)、收入分配、(資源)再配置。
穩定經濟包含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多重含義。充分就業是指可就業人口的就業率達到了由該國當時社會經濟狀況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物價穩定是指物價上漲幅度維持在不至於影響社會經濟正常運行的范圍內,而非物價凍結,上漲率為零,即使在經濟運行正常時期,物價的輕度上升也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國際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國在國際經濟往來中維持經常性項目收支(進出口收支、勞務收支和無償轉移收支)的大體平衡,因為國際收支與國內收支是密切聯系的,國際收支不平衡國內收支就不平衡。財政實現穩定經濟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經濟穩定的目標集中體現為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大體平衡。財政政策是維系總供求大體平衡的重要手段,當總需求超過總供給時,財政可以實行緊縮政策,減少支出和增加稅收或兩者並舉,一旦出現總需求小於總供給的情況,財政可以實行適度放鬆政策,增加支出和減少稅收或兩者同時並舉,由此擴大總需求;(2)在財政實踐中,還可以通過一種制度性安排,發揮某種「自動」穩定作用,例如累進稅制度、失業救濟金制度,都明顯具有這種作用;(3)通過投資、補貼和稅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農業、能源、交通運輸等公共基礎設施的發展;(4)財政應切實保證非生產性的社會公共需要,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和平安定的環境。
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層次。經濟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強調的是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對稱,它是在平等競爭的環境下由等價交換來實現的。社會公平是指將收入差距維護在現階段社會各階層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圍內。平均不等於公平,甚至是社會公平的背離。財政實現收入分配職能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劃清市場分配與財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圍,原則上屬於市場分配的財政不能越俎代庖,凡是屬於財政分配的,財政應盡其職;(2)規范工資制度;(3)加強稅收調節;(4)通過轉移性支出,如社會保障支出、救濟支出、補貼等,使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起碼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資源配置,廣義地理解是指社會總產品的配置,狹義地理解是指生產要素的配置。財政配置資源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根據政府職能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符合高效的資源配置原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如生產性支出與非生產性支出比例,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比例;(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結構,加大政府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力度,提高社會投資整體效率。

C.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階段

馬克思主義是否有前後期之分的問題,是一個是否承認馬克思主義在其創始人的思想發展中有無重大變化的問題,目前出現了兩種觀點,其一是認為馬克思主義有前後期之分,後期思想否定了前期思想中的基本觀點:暴力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共產主義理論。其二是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前後一貫的,沒什麼重大的變化可以區分出前期與後期來。前者片面誇大和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前後思想之間的差異性,後者則片面強調了前後思想之間的一致性,本文認為必須既看到其前後的連續性、一致性,又不能忽視和低估其前後思想之間的重大變化;既要承認馬克思主義後期有重大變化,又不能誇大到後期完全否定了前期的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在其發展中經歷了三個階段,下文將陳述這樣區分的理由。



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階段為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的准備階段,他們還沒有完全擺脫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影響,尚處在人本主義的共產主義思想的階段,其基本觀點是認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人的本質的異化,共產主義就是主張消滅私有制來使資產者和無產者復歸於人的本質的一種學說,恩格斯在其1886年為《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所寫的序言中所批評的就是這樣一種共產主義理論,決非馬克思和恩格斯後來創建的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共產主義理論。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恩格斯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第二階段是從1845年的《德意志意識形態》和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開始的階段,即克服了人本主義的共產主義思想,創建了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階級斗爭學說,主張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以生產資料社會化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其代表作就是所謂三大名篇:《共產黨宣言》《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創建和發展的階段。
第三階段是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力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階段。恩格斯經歷和看到了馬克思所沒有經歷和見到的新的實踐和新的事實,他必須用它們來檢驗他和馬克思共同創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過去確立的一些基本觀點進行反思,加以補充和修正。恩格斯本來就是一位思想敏銳的獨立思想家,他早年寫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曾對馬克思產生過重大影響,然而恩格斯一直對馬克思非常推崇和尊重,總是把他們共同創建的成就歸功於馬克思,自己甘願充當「第二提琴手」。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再次確立了他獨立思想家的地位,恩格斯在他最後十餘年的理論和實踐活動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忠誠、謙虛、務實、勇於自我批評的個性和個人魅力,他解決了馬克思在世時沒有遇到過的理論和實踐方面的重大問題,因而是馬克思主義發展中不可缺少的、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階段。



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的區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中間是沒有多大爭議的,唯一要明辨的是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的序言中所批判的是哪種共產主義理論的問題。序言中的那段有不同解讀的話是這樣寫的:「幾乎用不著指出,本書在哲學、經濟和政治方面的總的理論觀點,和我現在的觀點決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本書,特別是在末尾,很強調這樣一個論點:共產主義不是一種單純的工人階級的黨派性學說,而是一種最終目的在於把連同資本家在內的整個社會從現存關系的狹小范圍里解放出來的理論。這在抽象的意義上是正確的,然而在實踐中在大多數情況下不僅是無益的,甚至還要更壞。只要有產階級不但自己不感到有任何解放的需要,而且還全力反對工人階級的自我解放,工人階級就應當單獨地准備和實現社會革命。……現在也還有不少人,站在不偏不倚的高高在上的立場向工人階級鼓吹一種凌駕於一切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之上的社會主義,這些人如果不是還需要多多學習的新手,就是工人的最凶惡的敵人,披著羊皮的豺狼。」很顯然,恩格斯在此批判的是企圖通過階級調和與階級合作來實現社會革命的那種共產主義觀點,這就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觀點,文中說「本書……的總的觀點,和我現在的觀點決不是完全一致的,」「例如本書,特別是在末尾……」。表明他批判的是《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的觀點,決非三大名篇中的觀點。這個觀點與「我現在」即1886年時的觀點是不完全一致的,1886年的觀點是什麼樣的觀點呢?(1)在1887年出版的美國版序言中,與包含了寫有上述那段話的附錄同時與讀者見面時,讀者看到了恩格斯的這段話:「最終目的是工人階級奪取政權以便實現整個社會對一切生產資料——土地、鐵路、礦山、機器等等——的直接佔有,供全體為了全體利益而共同利用。」(2)在1893年5月11日答法國《費加羅》報記者的談話中說,「當我們把生產資料轉交到整個社會手裡時,我們就心滿意足了……」。(3)在1889年12月18日給丹麥社會民主工黨的革命派格·特里爾的信中說:「無產階級不通過暴力革命就不可能奪取自己的政治統治,即通往新社會的唯一大門,在這一點上,我們的意見是一致的。」僅此三條已足以充分證明,認為恩格斯在1886年寫那段話時已經否定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否定了共產主義理論是根本站不住腳的。張光明在《炎黃春秋》2011年第11期上寫的文章中對上述曲解恩格斯觀點的批評是正確的,但他從否定論據上推至否定論點,不承認馬克思主義有前後期之分,這是缺乏根據的,論據引錯了不等於論點也全錯了。張先生忽視和低估了恩格斯晚年的思想轉向,這個思想變化對當時及其身後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假如恩格斯晚年只是不斷重復馬克思在世時他們共同創建的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那就的確沒什麼理由認為存在著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第三階段,或者說前後期之分是缺乏根據的。事情完全不是這樣,恩格斯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所作的補充修正中,提出了許多新論點,其重要性足以構成馬克思主義發展中的一個新階段即第三階段。



恩格斯晚年對他與馬克思共同創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四個基本觀點上做出了重大的補充和修正。
1.從不斷革命論到不斷發展論
馬克思與恩格斯在與其他政黨、團體的競爭中,為了爭取更多工人群眾的支持,難免會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過激主張。在1850年《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中提出,「假若小資產者主張贖買鐵路和工廠,工人就應該要求把這些鐵路和工廠作為反動派財產乾脆由國家加以沒收,不予任何補償。假若民主派主張施行比例稅,工人就應該要求施行累進稅;假若民主派自己主張施行溫和的累進稅,工人就應該堅持施行累進稅極大而使大資本家必遭覆滅的累進稅;假若民主派要求調整國債,工人就應該要求宣布國家破產。這就是說,工人的要求到處都必須針對著民主派的讓步和措施來決定。」「他們的戰鬥口號應該是:『不斷革命』」。這是爭奪對工人運動領導權時的一種策略,即總是要提出比對手更激進更有損於資產階級,更有利於無產階級的利益的政策、口號來,用以彰顯自己比對方更先進更能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馬、恩提倡的就是「向左、向左、再向左!」越激進越好!在符合社會的實際及其發展趨勢,符合群眾願望的情況下,這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共產黨的聲望,戰勝其他黨派的,但是假如把它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原則,就很可能背棄實事求是的原則,超出現實的可能性,脫離群眾,造成巨大的惡果。馬克思在批判哥達綱領時稱:「綱領的政治要求除了陳舊的,人所共知的民主主義的廢話,如普選權、直接立法權、人民權利、人民軍隊等等之外,沒有任何內容。」他還指責綱領中有關「平等的國民教育」、「科學自由」、「信仰自由」等條目。他承認這些要求在其他國家中已實現了,但德國尚未實現,既然如此,就不應指責它是「民主主義的廢話」,放在黨綱里就沒錯。馬克思之所以要如此說,就是故意要貶低拉薩爾派,指責他們沒超出資產階級的要求,以此與拉薩爾派爭奪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思想上的領導權。馬克思的這一過激言論影響不好,後來終於在《1891年德國社會民主黨綱領草案的批判》中,恩格斯有機會對此作了修正,他寫道:「德國落後的政治制度妨礙著它為……人類的斗爭。首先它必須為運動爭得自由的場所,必須掃清大量的封建主義和專制制度殘余,一句話,就是必須完成德國資產階級政黨過去是而且現在仍然是由於過於怯懦而不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它至少在今天應該把其他文明國家裡已經由資產階級親手實現了的各種要求也寫進自己的綱領中。」
不斷革命論的實質首先是沒有把反對封建專制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的斗爭放在足夠重要的首要位置上,而是急於提出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政治、經濟要求來,削弱了反封建爭民主的斗爭;其次是認為一旦民主革命的任務完成,就應馬上轉入社會主義革命的斗爭,中間不應有停頓,忽視了社會主義革命要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這無異是認為那些還存在著大量封建專制主義的國家中的資本主義就已經成熟了,可以用社會主義來取代資本主義了。普遍的情況恰好相反,這樣的國家一定是尚處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還遠沒有成熟到需要社會主義革命的階段。恩格斯晚年深刻反思了這一問題,他指出,「歷史表明,我們以及所有和我們有同樣想法的人,都是不對的。歷史清楚地表明,當時歐洲大陸經濟發展的狀況還遠沒有成熟到可以鏟除資本主義生產的程度:歷史用經濟革命證明了這一點……這一切都是以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可見這個基礎在1848年還具有很大的擴展能力。」因此,完成了反封建專制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國後,資本主義尚有很長一段時期是處在有力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上升時期,遠未達到「垂死的」階段,此時最應做的事不是「不斷革命」,把社會主義革命提到日程上來,而是應當踏踏實實地為改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政治經濟地位,為促進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行長期的漸進的工作,以等待最後的「決戰」時期的到來。因為「既然它還遠不能以一次重大的打擊取得勝利,而不得不慢慢地向前推進,在嚴酷頑強的斗爭中奪取一個又一個的陣地……」他明確地說,「我們

D. 論述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的主要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產生與發展

1.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同時又產生了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這促使人們全面思考經濟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等問題,引起了人們對資本主義制度合理性的懷疑,同時又引發並加劇了資本主義制度下兩個最基本階級——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因此,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發展,預示著未來社會革命的性質和歷史發展的方向,這為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供了經濟社會的條件和基礎。

2.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趨激化,對科學理論的指導提出了強烈的需求,這就成為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和實踐基礎。

3.馬克思主義是在吸收了幾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的一切優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繼承、吸收人類19世紀所創造的優秀成果——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在總結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和工人階級斗爭實踐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40-60年代,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變革,創立了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後,不僅將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而且還根據中國的具體實際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4)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Marxism)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覆蓋了馬克思本人關於未來社會形態——科學社會主義的全部觀點和全部學說。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包含兩個組成部分,即為現代唯物主義和現代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馬克思主義

E.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產生:

1.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階級基礎是無產階級的產生與發展。

2.思想基礎是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3.從19世紀30年代起,先後爆發了法國里昂工人起義、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和英國工人的憲章運動。這三次工人運動標志著無產階級已成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的,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這種發展,除了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實踐的發展對自己創立的理論不斷充實和完善外,其後首先是由列寧等馬克思主義者在領導俄國革命中實現的。

2.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並在長期奮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先後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5)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它第一次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僅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指明正確的道路,而且為各門科學的發展提供銳利的武器。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包含兩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革命理論(即政權理論部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包含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結構設計;第二部分內容,科學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運行原理設計。

閱讀全文

與馬克思公共服務理論發展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申請商標到哪個部門 瀏覽:762
購買無形資產的相關稅費可以抵扣嗎 瀏覽:982
商標注冊被騙怎麼辦 瀏覽:160
朗太書體版權 瀏覽:268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