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均等化論文

公共服務均等化論文

發布時間:2022-07-23 03:45:18

⑴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知和理解,求論文400字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認識和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關鍵在於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1、堅持依法管理,把社會管理納入法治化的軌道。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這在以往提出的「四位一體」社會管理總格局的基礎上,對進一步完善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提出了新的要求。

2、堅持民生為重,努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到2020年,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對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堅持多方參與,積極培育和規范社會組織。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一表述,進一步明確了社會管理多方參與的原則,對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性質、地位和發展方向做出了回答。從目前情況看,一些地方和部門還存在對社會組織的地位作用認識不夠到位,管理體制不夠健全,社會組織法規體系尚不完善,社會組織內部規范不夠健全,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等問題。

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中國特色。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⑵ 求一篇公共管理學論文,2000字,在線等,謝謝了

「直補」政策實踐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 08-08-28 16:05:00 ] 作者:王雅鵬 編輯:studa0714
-

內容摘要:直接補貼是農業支持的世界性通行做法。從2004年起實施的直接補貼是我國農業政策的重大突破。從直接補貼政策實踐看,地方政府的補貼負擔與其糧食安全不對稱,補貼模式存在著農戶補貼所得與糧食生產不對稱,農戶補貼所得與優質品生產不對稱等現象。這些現象導致了直接補貼政策的非公平性。補貼政策的非公平降低了直接補貼政策應有的效率。調整補貼政策中的公平與效率關系是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特別迫切的現實問題。本文認為,從補貼資金籌集和使用制度入手,完善直接補貼政策的組織系統、選擇與糧食安全高度相關的農戶即期糧食生產補貼模式、適度地增加補貼投入和擴大補貼范圍是提高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公平和效率的關鍵。

關鍵詞:直接補貼 公平 效率

受WTO農業協議的約束,直接補貼政策已經成為農業保護政策通行做法。從2004年起,我國農業保護政策重大突破就是在廣泛試點的基礎上實施直接補貼政策。我國直接補貼政策的預期目標是提高農戶種糧收入、維護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保護農業資源和生態安全,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擬從實踐的角度對直接補貼政策實施中的公平與效率進行嘗試性探索。

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公平與效率表現

直接補貼政策公平與效率的含義
直接補貼政策的公平一是指一個生產年度內,凡是符合直接補貼范圍的糧食生產都應該獲得相應的補貼;二是指地方政府負擔的直接補貼資金與其轄區所需要的糧食安全程度成同方向關系。直接補貼政策的效率則是指直接補貼資金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農戶收入、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的深化、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程度和推動農業資源和環境的保護,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公平與效率表現
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公平與效率之間關系表現之一是補貼資金發放公平有利於直接補貼政策預期目標的實現。即政策實施公平能夠促進政策效率的提高。如果補貼政策實施公平,農戶的生產項目只要是符合直接補貼范圍,都可以獲得相應的補貼收入,不符合直接補貼范圍的生產項目就不能夠獲得補貼收入,為了獲得直接補貼收入,農戶的生產活動就必須與直接補貼范圍高度一致。這樣,農戶生產項目選擇與直接補貼政策的初衷就緊密地結合起來了。農戶的生產項目選擇與直接補貼范圍的一致性首先是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和生產量。生產糧食越多,獲得的補貼收入也越多。其次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深化糧食的「清潔生產」。農戶生產的優質品越多,獲得的補貼也多。為了獲得優質品補貼,農戶不僅會自覺地增加優質品生產,減少劣質品生產,而且還會自覺地保護農業資源和環境,實施「清潔生產」。由此可見,直接補貼實施公平,能夠提高直接補貼政策的效率,從而有助於直接補貼政策預期目標的實現。如何實現直接補貼政策實施的公平性要引起特別重視。
直接補貼政策中公平與效率關系表現之二是直接補貼政策實施的非公平性,會極大降低直接補貼政策應有的效率,阻礙直接補貼政策預期目標的實現。即政策實施非公平導致政策效率下降。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的非公平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糧食主產區與非主產區的地方政府承擔的補貼資金負擔與其轄區的糧食安全保證需要「背離」。直接補貼資金來於糧食風險基金。從1994年起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須建立糧食風險基金。從1999年起,中央和地方政府對糧食風險基金負擔比例是1:1.5,缺口部分按1:1分擔。在這樣的直接補貼資金負擔體制下,地方政府轄區內生產的糧食越多,其承擔的補貼資金也越多,地方政府轄區生產的糧食越少,其承擔的補貼基金也越少。生產糧食多、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做出貢獻大的地方政府也是其承擔國家糧食安全負擔越重的地方政府。生產糧食少、負擔補貼資金少的地方政府卻享受著與生產糧食多、承擔補貼資金也多的地方政府同樣程度的糧食安全系數。糧食主產區地方政府補貼資金效益外溢到了非主產區。根據經濟學一般原理,如果地方政府補貼資金的外溢性不能獲得補償,那麼,地方政府的理性行為是補貼資金不到位或盡量地減少補貼資金支出。在比較利益下,生產糧食農戶收入因缺乏補貼收入下降後,農戶會自覺地減少糧食生產。最終結果就是國家的糧食數量安全受到威脅。直接補貼的初衷——穩定糧食生產目標難以實現。
二是種植糧食的農戶不得補貼,不種植糧食的農戶得補貼。直接補貼運行一般是在生產開始前發放給農戶。在具體發放補貼辦法上,安徽、吉林所代表的模式是或者按照農戶申報的糧食種植面積或農戶計稅土地面積發放、或者是按照農戶以往幾年交售的糧食數量或計稅常產發放,不與農戶即期糧食生產數量掛鉤的方法。如果按照農戶申報種植面積補貼,一種情況是一部分農戶的種植面積並沒有嚴格地按照所獲得的補貼資金數量種植相應的糧食數量,更有一些農戶是獲得申報補貼後,根本沒有按照補貼范圍種植糧食。另一種情況是有的農戶由於各種原因,盡管在開始生產前沒有申報,在實際生產上種植了符合補貼范圍糧食產品沒有獲得補貼。這樣,獲得補貼的農戶沒有完成應該種植的產品,沒有獲得補貼的農戶卻種植了符合補貼的產品。補貼並沒有補貼給真正應該獲得的農戶。如果按照計稅面積補貼,無論是種植什麼項目,農戶都可以憑借其使用耕地數量獲得相當的補貼。有多少地能獲得多少補貼,不管耕地是否種植了糧食作物。補貼獲得量完全取決於耕地量,與糧食生產與否、多少無任何關系。
直接補貼的范圍是糧食生產。種糧食有補貼,不種糧食就沒有補貼。上述補貼模式所選擇的補貼方式實施的結果就是補貼發放了,但沒有按照直接補貼政策所設定的補貼范圍補貼給應該補貼者。補貼並沒有讓真正的糧食生產農戶收入提高。補貼政策的運行對糧食生產農戶不公平,也低效率。這時,無論是種糧農戶收入的提高、國家的糧食安全、農業結構調整深化,還是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等預期目標都難以實現。
三是農戶的「親環境」糧食生產補貼缺失。實施「清潔生產」是提高我國糧食國際競爭力的特別重要措施,也是我國糧食安全不可或缺的一個方面——質量安全。而糧食「清潔生產」的實現一般是以減少化肥、農葯使用量為前提的。農戶減少使用化肥、農葯自然要減少產量,降低收入。如果農戶因「清潔生產」而減少的收入沒有獲得相應補貼,農戶就會終止「清潔生產」。到頭來,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可能提高,農業生產環境不可能改善。

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公平與效率關系的整和

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出現的一系列非公平性對直接補貼政策目標實現的效率有相當顯著的負面影響。最大限度地克服直接補貼政策設計和運行中所出現的非公平性,力求公平,並盡可能地提高政策運行效率是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
改革直接補貼基金制度
糧食安全是國家整體概念,而不是局部性地方概念。所以,糧食風險基金就要按照國家整體性原則統一籌集和使用。首先是中央政府把我國的糧食安全總量按照各地方政府轄區人口數量分解到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按照其轄區糧食安全數量所決定的直接補貼資金上交到中央政府。然後,中央政府下撥直接補貼資金到直接補貼政策執行機構,由執行機構根據各地區的糧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率實際具體地發放補貼資金。生產糧食多的主產區多發放,生產糧食少的非主產區少發放。直接補貼資金制度這樣設計,既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糧食風險基金缺口問題,保證糧食風險基金數量安全,並進而徹底地克服直接補貼資金安全問題;也克服了糧食主產區與非主產區直接補貼資金負擔不公平問題,充分地體現糧食生產中的公平與效率統一原則,從根本上克服糧食安全貢獻率與補貼資金負擔責任的不對稱性。

完善直接補貼政策組織系統,提高直接補貼政策效率
直接補貼政策組織系統是直接補貼政策實施以及效率的重要組織保障。一般而言,直接補貼政策組織系統包括決策系統、執行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從2002年以來直接補貼政策實踐過程看,到目前為止,我國的直接補貼政策組織系統尚處於不完善狀態。直接補貼政策組織系統不完善最突出表現是執行系統和信息反饋系統二個方面。執行系統具體地操作直接補貼政策的實施,直接影響直接補貼政策的效率高低。信息反饋系統負責直接補貼政策實施的效率和所存在問題的及時監測,以便於提高直接補貼決策系統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所以,執行系統的不完善對直接補貼政策效率的影響尤為突出。目前,各地區直接補貼政策的執行系統基本上都是由財政、稅收、物價(計劃)、農業和糧食等多部門聯合、縣鄉村三級幹部全體出動模式。雖然這些部門確實都涉及到直接補貼政策,但涉及到並不一定都要參加。有一些部門是不適合承擔直接補貼主體資格的。在具體實踐上,由於各參加部門更多地是從本部門利益出發,因此,這種模式運行效率偏低,運行成本十分不經濟。所以,建立科學、高效的執行系統是直接補貼政策實踐中急待解決的問題。鑒於直接補貼資金的特殊性和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建立以農業發展銀行為主體,由農村信用社為依託的直接補貼政策執行系統是比較可行而又經濟的。信息反饋系統則由目前的統計機構執行則是比較合適的。
范圍應該擴大到農戶「親環境」糧食生產項目
直接補貼范圍的大小既取決於直接補貼政策的預期目標,也取決於補貼能力。就我國直接補貼政策預期目標而言,直接補貼范圍是比較廣泛的,但就我國直接補貼能力而言,直接補貼的范圍又不可能太大。在這二方面條件約束下,結合我國直接補貼政策預期目標,直接補貼范圍還是有擴大空間的。在可擴大的直接補貼范圍中,農戶「親環境」糧食生產是應該首先選擇的。理由有五:一是對農戶「親環境」糧食生產補貼有利於國家的糧食質量安全和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等直接補貼目標的實現。二是直接原因就是農戶實施「親環境」糧食生產必須減少化肥、農葯的使用量。農戶減少化肥、農葯使用量後,糧食產量也隨之減少,農戶糧食生產收入因此而降低。如果不對農戶「親環境」糧食生產所減少的收入予以適當補貼,農戶就不會繼續糧食的清潔生產,國內居民日益增長的糧食質量安全需求就不能滿足。三是對農戶的糧食清潔生產補貼是國際上直接補貼最新趨勢。四是對農戶的糧食清潔生產補貼符合農業多功能理論的要求。五是我國糧食生產的土壤資源污染已經相當嚴重。我國耕地中因工業和化肥農葯污染的比重已佔全國耕地的20%多。在糧食生產的土壤資源污染中,農業生產自身污染已經佔35%-40%。在國際綠色壁壘日益趨升的形式下,糧食繼續污染生產,別說是難以提高我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就是國內市場上的競爭力也難以維持。對農戶「親環境」生產補貼,從即期看既給農戶增加了收入,又有助於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從遠期看則有助於保持農業生產潛力,防止未來農產品生產能力和農戶收入的下降。
選擇體現農戶即期生產對國家糧食安全實際貢獻率的模式
直接補貼方式的選擇對補貼政策的公平和效率具有一定的影響。目前實施的直接補貼方式概括起來基本上是二種模式:一種模式是與農戶即期糧食生產量掛鉤的補貼,一種是不與農戶即期糧食生產量掛鉤的補貼。比較這二種補貼模式的結論是:不與農戶即期糧食生產量掛鉤的補貼方式在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非公平現象。按農戶計稅面積補貼的結果是不管耕地是否種植糧食都可以獲得補貼。按照只有糧食生產農戶才可以獲得直接補貼原則,這對糧食生產農戶不公平。而按種植面積補貼時,農戶即期實際種植糧食麵積與所得補貼的面積不一定完全一致。得補貼的不種植糧食,不得補貼的反而種植糧食。這對真正種植糧食的農戶也不公平。按以往幾年交售糧食量補貼時,農戶即期交售的糧食量大於補貼數量得不到直接補貼。補貼獲得量與其糧食生產數量不對稱,真正生產糧食的農戶收入不能提高。這些農戶因應得而得不到補貼收入會減少未來的糧食生產,直接補貼政策效率也因此而受到了沖擊。而與農戶即期糧食生產掛鉤的補貼則比較好地實現了直接補貼政策運行中的公平與效率。至於補貼是按農戶即期的糧食生產面積,還是按農戶實際交售糧食數量則可以視具體情況確定。所以,應該本著公平與效率的原則,盡量選擇與農戶即期的糧食生產掛鉤的直接補貼模式,以便於最大限度地發揮直接補貼政策應有的作用。
在可能的空間內增加直接補貼投入,減少農民
直接補貼改善糧食生產農戶比較收入的程度取決於補貼力度的大小。補貼力度越大,糧食生產農戶比較收入改善程度也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補貼力度越大對提高糧食生產農戶收入越有利。如果按照1998-2001年我國糧棉油價格補貼平均數605.3775億元為補貼資金。設補貼效率為100%。根據國家統計局200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2年我國鄉村人口78241萬計算。這些直接補貼資金能夠使農民人均收入增加77.37元。直接補貼收入占該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如果把「九五」期間農民收入平均增長和直接補貼收入加一起也不如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個人可支配收入8.5%的增長率。事實上我國每年的直接補貼資金並沒有達到605.3775億元。要實現城鄉收入均衡增長,就直接補貼而言,還需要加大直接補貼投入,提高補貼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例。從我國財政負擔能力和財政支出結構看,適度提高直接補貼力度可行也可能。但提高直接補貼的收入效率的根本還在於減少農民。不從根本上減少農民,增加直接補貼支出的收入效率也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值得指出的是,無論是已有或增加的補貼支出都要適應直接補貼范圍變化新趨勢,盡量地提高農戶「親環境」糧食生產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王來保.我國糧食生產直接補貼目標模式探討[J]..宏觀經濟研究,2004
2.盧良恕,孫君茂.從食物安全高度審視糧食問題[N]..農業經濟導刊,2004
3.商務部國際貿易合作研究院.中國農業國內支持的背景[J].經濟研究參考,2003
4.王曉輝.「直補」——我國農業政策的重大突破[J].農業經濟導刊,2003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論我國實現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收入分配政策
作者:陳享光 來源:66wen 更新時間:2010年04月18日 編 輯:admin

內容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過程被分為微觀收入分配和宏觀收入調節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從我國收入分配實踐看,尤其要強調微觀收入分配政策的調節需要把對生產條件分配的調節與收入分配的調節相結合。
關鍵詞: 公共產品供給 收入分配差距 公平與效率 公平原則 生產條件 實現社會 收入調節 公平分配 三農 收入再分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過程被分為微觀收入分配和宏觀收入調節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這兩個過程既相聯系,又相對獨立,共同作用和影響著收入分配的總過程和收入分配的結果。收入分配政策涉及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只有把宏觀和微觀兩方面政策有機結合起來,才能促進公平與效率的統一。

一、微觀收入分配政策:實現生產條件和收入的均衡分配

市場經濟微觀層次上,收入或產品的分配直接取決於生產條件的分配。生產條件包括生產的物質條件即客觀生產條件和生產的勞動力條件或主觀生產條件。生產條件的分配不僅包括生產條件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而且包括生產條件在不同生產部門和領域的分配。生產條件這兩方面的分配都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收入分配的結果。因為誰擁有生產條件,誰就能以生產條件所有者的身份參與市場的收入分配過程。在價格既定的條件下,擁有的生產條件多,獲取的收入就多,反之就少。生產條件在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直接決定和影響著收入在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分配狀況。生產條件通過市場機制在各部門之間的均衡分配,把生產條件的分配與收入的分配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各種生產要素和資產都有了自己的價格,從而使收入與生產要素價格相聯系,而且生產條件在各部門之間分配比例直接影響收入分配的結果。因為只有生產條件在各部門之間均衡配置的情況下,才能實現收入在不同部門之間進而不同部門的社會成員之間的均衡和公平分配。如果在市場機制的作用過程中,存在阻礙各種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制度性障礙和市場壟斷,不僅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而且會造成收入分配的嚴重不均衡,造成收入差距的擴大。由此可見,市場經濟中的微觀收入分配是由雙重意義上的生產條件分配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微觀收入分配過程與宏觀收入調節過程逐漸分離開來,微觀收入分配通過市場機制與生產條件的分配直接相連,極大地調動了勞動者和各種要素所有者的積極性,增加要素供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然而應當看到,伴隨這種變革,我國收入分配差距迅速擴大。我國收入差距擴大,有一些是正常的,合理的,但也不容否認的是,有些收入差距的擴大則是與公平原則不相容的,甚至也不是追求效率的結果,而是生產條件兩方面的分配失衡和扭曲所導致的結果,生產條件兩方面的分配失衡和扭曲導致或加劇了國民收入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同一生產部門內部、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城鄉之間分配的不平衡。

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公有客觀生產條件通過委託代理制實現市場化分離。公有生產條件採取了公有資本的形式,公有資本又通過不同的委託代理制進行資本化運作,從而獲得了獨立的資本收入形式。這種分離雖然不同於私有制意義上的分離,但由於勞動者難以成為現實的所有者,從而使其代理者得以控制客觀生產條件和客觀生產條件帶來的收入。一些部門之所以能夠持久性地保持高收入,部門之間的收入差距之所以長期居高不下,其原因就在於此。這不僅會造成收入在公有資本代理者與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而且造成部門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公。

初次分配建立在市場交易的基礎上,這種交易可能是勞動交換,如不同使用價值之間的交換,也可能是非勞動形式交換,如產權或生產條件擁有者之間進行的產權或權利交換。雖然兩種交換形式上都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但非勞動形式的交換對收入分配結果產生不同於勞動交換的結果,非勞動形式的交換對收入分配結果的影響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不同交換主體擁有的權利,二是不同社會力量的對比。顯然,在非勞動形式交換的情況下,即便交易雙方的權利是平等的,如果沒有形成均衡的社會力量,國民收入分配將會發生傾斜,我國近些年來,工資在國民收入中份額下降,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

由於通過市場進行的微觀收入分配和生產條件的分配是聯系在一起的,生產條件的分配決定和影響著收入分配,而收入的分配也影響生產條件的分配,並通過生產條件的分配再反過來影響收入分配。例如城鄉之間,由於農業和農民的相對收入低以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存在,市場化分配必然造成生產條件不利於「三農」分配,造成資源配置的「脫農」現象,即各種資源配置過程中脫離農民、農村和農業的現象,包括土地資源、人力資源、財政資源、金融資源等等在市場化配置過程中都在向城市、非農產業傾斜,進一步加劇了生產條件在城鄉之間分配的不平衡,這種不平衡無疑會加劇城鄉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上述情況表明,市場機制雖然具有合理配置資源的功能,但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微觀收入分配不僅不能有效協調和平衡收入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間、公有資本代理者與勞動者之間、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而且會不可避免地導致收入分配失衡和扭曲。而避免和防止這種收入分配失衡,是微觀收入分配政策的要旨之所在。

二、宏觀收入調節政策:調控收入分配差距,實現社會公平

微觀收入分配過程只是收入分配總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收入分配總過程還需要宏觀的收入調節政策。微觀層次的收入分配過程和宏觀層次的收入調節過程是既相互聯系又相對獨立的兩個過程。宏觀收入調節過程是建立在微觀收入分配過程基礎上並獨立於這一分配過程的再分配過程,既是收入分配過程的繼續,同時也是對微觀收入分配過程的補充和糾正。宏觀收入調節,要考慮社會各個方面的利益的平衡和社會整體、長遠發展需要,對不同部門(包括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不同領域、不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關系進行調節,避免微觀收入分配造成的收入分配過分懸殊,把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差別,特別是把由勞動者自身條件差別以外差別引起的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促進社會公平和社會和諧,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宏觀收入分配的調節一般從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從收入方面進行調節,主要是通過稅收等形式進行調節;一是從支出方面進行調節。在宏觀收入調節過程中,所得稅居於重要地位。一般而論,所得稅的設置既要能體現社會公平,滿足低收入者基本的生活需要,避免形成低收入者對再分配收入的依賴,又要體現效率的要求,避免影響納稅人的積極性,造成無效替代。因此,在收入調節過程中,要建立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稅收制度。從支出方面進行的調節,最為直接的是轉移性支付、社會保障支出等。通過轉移性支付、社會保障支出,在社會范圍內進行直接的收入再分配,發揮著平衡社會成員實際可支配收入差別的作用。不過,政府從支出方面進行的調節遠不止這些,政府公共產品的提供、政府投資支出等,事實上都具有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從公共產品來看,政府能否按照公平原則提供公共產品,不僅影響不同社會成員的實際收入和福利水平,而且影響他們的生產條件和經濟環境。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來看,要有效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政府應按均等化原則,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這包括就業服務和基本生活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公共文化等「公共事業性服務」、公益性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護等「公益基礎性服務」、生產安全、消費安全、社會安全、國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務」方面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是指全體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均等、結果大體相等,同時尊重社會成員的自由選擇權。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彌補市場失靈、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就政府投資來看,雖然不屬於收入調節的范疇,但這種投資直接影響部門、地區的產業發展,直接影響不同地區和部門生產條件的改善,從而對不同部門、地區社會成員的收入分配產生影響。因此,政府投資也具有收入調節的功能。
論文論我國實現公平與效率統一的收入分配政策來自www.66WEN.COM免費論文網O -vob2Fw82hSi; b@RciPdZ|AD=ehEv66wen.com'w}[,P:g'*P`T4=CJDnA

我國目前無論是收入方面的調節還是支出方面的調節都存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情況,難以對市場化的微觀收入分配進行有效的調節。這一方面是因為體制或制度安排上的缺陷,如城鄉稅制不統一和差別性國民待遇體制,造成社會范圍內進行公平再分配的限制,甚至導致收入分配的逆調節;另一方面是因為收入再分配過程中權力缺乏制衡和監督,導致再分配收入向強勢部門、利益集團或階層傾斜,同時一些權力主體或官員利用掌握的再分配權力進行損公肥私的交易,貪污腐敗,不僅嚴重影響國家通過收入的集中和支出對收入分配進行有效調節,而且使再分配本身成為社會分配不公的原因。顯然,不根本改變這種情況,宏觀收入調節很難達到預期目的,我國的收入分配狀況將難以進一步改善。

三、把收入分配的微觀政策和宏觀政策結合起來

收入分配涉及微觀收入分配和宏觀收入調節,收入分配政策因此應包括微觀和宏觀兩個層面。不考慮微觀收入分配層面,僅僅把收入分配調節局限於政府收入再分配,難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因而,我們需要把收入分配的微觀政策和宏觀政策結合起來。從我國收入分配實踐看,尤其要強調以下幾個方面:

⑶ 大學生如何建設小康社會論文1500字

大學生建設小康社會論文可以先總寫小康社會的總體情況,然後寫分段落寫大學生在建設小康社會中應該履行的責任和義務。具體例文如下:

社會在不斷地進步,人民的生活也不斷得到改善。可以說,現在的中國正走在騰飛的小康之路上。小康,是指一種經濟比較寬裕的生活狀態。

小康作為一種社會影響,始終散發著誘人的魅力。古時,小康宣揚的是以「禮義仁讓」精神為主導、有吃穿的社會形態。近代也有不少人借用這一思想,走上社會改良的道路,提出過許多美好的設想。

上世紀初,為了能將中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國家,孫中山先生耗費了畢生的精力撰寫了《建國方略》一書,明確指出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古代思想家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影響。小康是財產私有、生活寬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講究禮儀的社會形態。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小康社會作為比較現實的目標。

兩千多年來這種美好的社會理想與進步的歷史觀念深入人心,並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為之奮斗。因此,小康社會是兩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祖祖輩輩所追求的理想社會。

當今鄧小平所使用的小康理論以及他使用「小康」這樣一種實事求是的表述,喚起了中國人民對發展小康之路的廣泛認同。二十多年來,中國人民朝著「奔向小康」這樣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去不斷努力奮斗。

中國這樣一個有十億人口的國家,進入小康社會是一件具有偉大意義的事。這將為國家的長久治安打下新的基礎,是更加有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起點。

在經濟和社會得到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基礎上,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標志著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當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不僅要看經濟與社會基礎指標與人均指標,還要看收入的分配狀況。對於我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來說,如果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就會出現數字龐大的貧困人口。這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

我國目前農村貧困人口約為3000萬;在城市中,2020年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口有多萬人。其中包括1400萬下崗及失業人口中的很大一部分。根據目前情況來看,對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必須加以控制,才能確保我國小康之路順利進行。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對中國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作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已經達到前人無法想像的地步。

中國要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實現全面小康,實現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國防。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度發展。可以這樣說:科技是實現全面小康的第一生產力。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還必須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我國立國立黨的根本。要牢牢把握中國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這是弘揚先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只有這樣才能在世界各種思想文化互相撞擊中,始終堅持正確方向,保證我國先進文化的發展。

青少年是未來的主人,要加強綜合智力的開發,並通過科技教育、藝術教育等手段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成為新一代高層次、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為把祖國建設成騰飛在小康大道上的科技強國而奮發努力。

⑷ 王瑋的學術論文

1.王瑋:《我國政府間稅收收入劃分模式的選擇》,《財貿經濟》2011年第7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財政與稅務》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王瑋:《基於人口視角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年第6期;
3.王瑋:《身份傳統.社會轉型與我國的公共服務均等化》,《經濟學家》2011年第2期;
4.王瑋:《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於利益分化與調適視角的分析》,《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6期;
5.王瑋:《理性看待我國地方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中國經濟》2010年第12期;
6.王瑋:《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困境及其化解》,《經濟學家》2010年第5期;
7.王瑋:《中國能引入橫向財政平衡機制嗎?》,《財貿研究》2010年第2期;
8.王瑋:《最低稅負制:制度機理與政策選擇》,《當代財經》2009年第11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財政與稅務》2009年第12期全文轉載,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財政金融文摘》2010年第2期部分轉載);
9.王瑋:《放開視野看個稅改革》,《中國財經報》2009年11月10日;
10.王瑋:《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理念與模式選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11.王瑋:《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財貿研究》2009年第1期;
12.王瑋:《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邏輯》,《當代經濟科學》2008年第6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體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13.王瑋:《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於比較視角的分析》,《財貿經濟》2008年第5期;
14.王瑋:《納稅人權利與我國稅收遵從度的提升》,《稅務研究》2008年第4期;
15.王瑋:《部門間的財政關系與新一輪財稅改革》,《人文雜志》2007年第5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財政金融文摘》2007年第6期部分轉載);
16.王瑋:《地方公債監管及其方式的選擇》,《財貿經濟》2006年第2期。

⑸ 跪求如何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論文 給自己的見解!不要網上的

首先,公共服務均來等化是自一個大的題材,是我國十一五十二五計劃中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話題。寫論文的話,應該從小的方面入手,不如農業灌溉,飲水安全,醫療保險,農業保險等方面,選取一個角度,不要泛泛而談。其次,你應該選取一個地方,看看當地農村的基本問題,公共服務存在著哪些不足之處。而要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從管理層面和制度設計層面有哪些的創新。

⑹ 高分。題目:公共服務均等化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論文指導,寫作方向。

無聊。這也拿來問。幾分多的話都給我算了。真是的。

⑺ 要一篇論文,結合我國公共衛生現狀談談學習公共衛生知識的必要性和其如何加強公共衛生素質培養的策略及途

我國公共衛生現狀?我國是一個十幾億人的大國,國家出台了九項公共服務內容,基本建專立公共衛生屬服務體系,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是項目的實施機構,衛生行政部門監督管理。公共衛生專業,知識面廣,涉及范圍大,服務群體,公共衛生管理,參考公共衛生服務互動網,公共衛生專業博客。

⑻ 《提高效率促進公平》論文

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是我國改革開放30年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一條成功經驗。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階段,我們要繼續堅持這條經驗,並在新的實踐中加以豐富和發展。

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以改變收入分配機制、強化對經濟主體的激勵為切入點的。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
計劃經濟體制,在收入分配製度上以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為特徵。這種表面公平、實則缺乏激勵機制的分配製度,導致了低效率。改革開放初期,打破傳統分配體制,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企業也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工資與經濟效益掛鉤,按勞分配原則得到較好執行,有效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收入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成為收入分配製度的主要原則,是有其背景的。一是1992年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而市場經濟是高效配置資源的機制,選擇了市場經濟就意味著選擇了效率優先。二是在改革初始階段,計劃經濟體制仍佔主導地位,在相當一部分地區和行業中還盛行平均主義。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激發要素主體創造財富的積極性,通過經濟效率的提高為實現共同富裕創造條件。三是當時城鄉和地區差距問題還不突出,發展水平低是主要矛盾。在這樣的背景下確立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不僅有助於打破平均主義對提高經濟效率的束縛,而且使針對傳統體制弊端的改革有了現實切入點,從而啟動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體制轉軌的進程。可以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抓住了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問題,激發了全社會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在注重效率的同時,我國通過擴大就業、建立農民增收減負長效機制、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等舉措,促進實現社會公平,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在改革開放的前期,加快經濟發展,「做大蛋糕」,可以使社會普遍受益,效率與公平的矛盾還不十分突出。但由於改革和發展的不完善、不平衡,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的同時,收入差距拉大趨勢開始凸顯,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難度加大,效率和公平問題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收入差距拉大首先產生於初次分配環節,而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從理論上說,收入差距如果根源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平等競爭,對於提高經濟效率和增加社會財富是必須的。在這個意義上,效率與公平是統一的,堅持和維護公平必然帶來效率的提高。因而,基於個人能力和公平競爭所產生的收入差距不是社會爭議的焦點,真正需要重視和解決的是由於市場機制不完善而導致的收入差距過大,主要有:市場發育不成熟帶來的機會不平等,如資源價格扭曲造成部分行業收入過高;體制轉軌中權力介入市場而形成的行政性壟斷行業或部門收入過高;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形成的收入差距問題;等等。這些問題是改革不到位的問題,也是未來深化改革的重點領域,是建立相對公平的分配體系的主要著力點。

黨的十七大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只有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雙重作用,才能實現效率和公平的有效結合。第一,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要在初次分配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必須堅持市場取向的改革,完善市場機制。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也是基礎性的收入分配機制,其真諦在於通過公平競爭促進效率提高。應通過在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消除價格扭曲、改善金融結構、消除權力尋租、完善市場機制等,在初次分配階段就實現公平。第二,通過相關制度改革,在再分配環節進一步實現社會公平。現階段完善社會再分配的根本動力是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繼續深入進行農村綜合改革;解決農民工問題,有賴於戶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為困難群體提供基本生活保證,要求繼續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面對人民日益增長的公共需求,需要推進公共服務體系改革。應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作為突破口,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維護市場公平競爭。同時,要防止權力尋租性腐敗,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第三,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問題。城鄉和地區差距擴大等問題,在特定發展階段帶有普遍性。政府的轉移支付、消除城鄉人口的體制性歧視等措施可以減弱這種差距擴大,但如果沒有城鎮化和落後地區的發展,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第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能夠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基本條件,影響到個人的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發展機會和發展能力,與效率和公平緊密相關。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需要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備註:網上替你找的,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

⑼ 如何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論文

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立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培養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3.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育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4.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為保護全球氣候做出新貢獻。
5.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6.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深化國企改革,優化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健全社會信用體系。
7.深化財稅、金融等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圍繞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主體功能區建設,完善公共財政體系。深化預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實行有利於科學發展的財稅制度,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
8.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國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實施自由貿易防戰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均等化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