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戎氏馬鞍山

戎氏馬鞍山

發布時間:2022-07-11 16:38:44

馬鞍山英雄故事

1945年2月17日晚,雲南小城沾益縣的街道上還沒有什麼行人,一隊穿著灰色棉軍衣的青年軍人列隊從城市中穿過,兩個小時後,他們到達郊外的沾益機場准備登上飛機飛赴印度。70年後,我們有幸找到了這些青年軍人中的一員,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故事。

這位老人名叫海震東,從部隊轉業後在馬鋼工作了幾十年,退休後一直生活在馬鞍山。海震東1924年出生於河南省禹縣。今年已經90歲高齡。老人年輕時接受了高等教育,1944年來到山西省西北工學院讀書。當時的中國正在進行滇西反攻組織遠征軍第二次入緬作戰,為了擴大部隊規模並提高部隊兵員素質,1944年9月16日國民政府決定發動知識青年從軍,「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響徹全國,海震東就是這十萬人中的一員,他入伍後,在國內短暫訓練了幾個月後就登上了前往印度的飛機。海震東介紹到:「到印度要經過喜馬拉雅山,大家都知道,那地方是很危險的,很多的飛機到那兒,甚至於和山峰一樣低,從山峰縫里過去。」
飛機降落後,他們來到印度蘭姆伽基地,正式開始接受美式訓練。海震東老人被分配在中國駐印軍暫編汽車一團,一團中有600名大學生,剩下400多人都是高中生。這些人也成為中國當時最為缺乏的技術兵種的主要兵源。老人回憶說,他們當時的教官是美國人,身邊配有翻譯,美國教官技能很強,要求嚴格,非常負責,兩三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就掌握了駕駛技術和簡單的修理。海震東說:「兩種課,一種是術課,一種是學課,學課就是在裡面講課,講汽車構造,化油器怎麼氣化以後能開動啊,這是學課理論,然後就是上車,具體來操作,操作白天操作,晚上還要夜行車,他也要訓練,也很認真。另外好的路可以走,很不好的路故意設點障礙,困難駕駛我們都學了。」
當時,國際上給與了中國抗戰許多援助,但是能將這些物資運往國內的道路主要是通過中印公路,可是當時路有、車有,就是缺乏駕駛員。海震東描述到:「駕駛兵很缺,我們這些學生打仗也可以,但是安排打仗不是主要任務,主要是能運送國際援華物資,那是一條公路,這條路要汽車來運輸。也就是能幹這么點小事了,日本人不跟你打仗,我們就是怎麼樣能把國外援華物資轉化為抗戰力量就行了。我們國家最需要的就是這東西。」
海老在印度時曾多次執行運輸任務,向國內輸送吉普車和運送軍火彈葯。老人說:「一直從外國,從印度開到中國,這個是我們的指揮車,都是領導幹部用的車,戰地指揮車,第二個,大汽車,大汽車是運軍火的,那都是十輪卡,我自己開過三次,從蘭姆伽開到加爾各答。然後(海運)運到中國。對我來說,大汽車,小汽車,我都往國內運過。」
當時,海震東所在的車隊並沒有遇到過日軍的轟炸,反而是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成為了他們最大的敵人。老人繼續說:「它(公路)起頭的地方比較麻煩,你聽這個名字就知道,野人山,鬼門關,那個地方是原始森林,從古以來,幾千年沒有人進去的那種森林。我們要在一米多高的地方才能建營地,不然下面的蟲子都爬到你身上了,那滿地爬的都是各種說不清的動物,那個蟲子說不清,叫三足蛇,你們聽這個名字怪。」
1945年7月8日,一列由80輛吉普車組成的車隊,浩浩盪盪沿中印公路行駛。海震東就駕駛著其中的一輛,7月20日,他們到達了目的地昆明。正當他們准備投入到新的戰斗中時,日本宣布投降。1946年,海震東從南京退役,回到西北工學院繼續學業。畢業後,海老輾轉來到馬鋼,成為了一名冶金方面的專家,一直為我國的鋼鐵冶金事業奮鬥了一生。1958年7月9日,海震東還受到了毛澤東、李先念、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接見。海震東說:「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就在馬鋼了工作了,一直干到『十二五』,十二個五年計劃就是六十年,一句話,我在馬鋼工作了六十年。為國家,我連半天的空閑都沒有,我把我的生活由讀到寫到唱,讀就是天天讀書看報,寫出來,最後唱出來。」
「男兒快意著先鞭,投筆從戎志最堅。出國遠征何壯偉,飛越喜馬拉雅山之巔……」

② 關於普寧洪陽方氏的歷史

說到普寧就不得不說整個潮汕地區!~
據廣東省地圖冊載: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置普寧縣,取名"普遍寧謐"之意.1993年撤縣建市(縣級市).全市面積1519平方千米,人口185.6萬人,轄19個鎮,1個鄉,5個街辦,市政府駐流沙鎮.是廣東省著名僑鄉.
普寧位於廣東省東部,潮汕平原西境,地理位置為東經115°43'--116°1',北 緯 23°05'--23°31',北回歸線橫貫境內北部,與北京同一時區。
揭陽是潮汕地區最早載入史籍的古縣之一,和海陽、潮陽並稱「三陽」。早在義安郡及後來的潮州郡之前,就有揭陽地和揭陽縣的存在。習慣叫法稱「古揭陽」,以別於設置獨立行政區劃後的揭陽縣。夾義的揭陽縣是設置於漢武帝元鼎六年(121),不過當時的揭陽縣轄境比現在的揭陽大得多。19叨年潮汕地區分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市。揭陽市統轄普寧、揭西、惠來,及增設的揭東縣。揭陽榕城為揭陽市駐地。
普寧市
普寧轄境原屬潮陽縣的一部分。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下詔,從潮陽縣分出洋烏、黃坑、戎水三個都置普寧縣。萬曆十五年又割洋烏、戎水歸潮陽縣管轄,清初上述兩都又重歸普寧縣管。因此,在不少舊存族譜中,談到遷移地時,常把潮陽與普寧混為一談。其實普寧黃氏是潮汕黃氏中重要的一支,全市有黃姓人口約15萬多人,約占普寧全市總人口的十分之一,人口居第二位,僅次於陳姓。黃姓宗親分布於全市。17個鎮、2個農場。全市計有黃姓人聚族而居村落102個。有一村一姓者,也有與其他姓氏和睦共居的。據調查,居住於流砂鎮的有馬柵等12個村落;,居住於占隴鎮的有西社的西南等8個村落,居住於大南山鎮的有灰寨等6個村落,居住於梅塘鎮的有泗坑等4個村落,居住於池尾鎮的有高明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壩鎮的有半徑等3個村落,居住於燎原鎮的有埔上寮等3個村落,居住於洪陽鎮的有雨堂等9個村落,居住於南溪鎮的有籃兜等2個村落,居住於廣泰鎮的有山後等6個村落,居住於赤崗鎮的有五福嶼等3個村落,居住於麒麟鎮的有南坡等8個村落,居住於南徑鎮的有磨石坑等7個村落,居住於下架山鎮的有坡烏等5個村落,居住於石碑鎮的有古嶺等5個村落,居住於雲落鎮的有中央寨等5個村落,居住於里湖鎮的有竹頭等4個村落,居住於大池農場的有新星等3個村落,還有馬鞍山場的里仁村等。其中人口5000以上者有流沙鎮的東埔村等8個村,3000-5000人者有流沙鎮的馬柵村等11個村,1000-3000人者有雲落鎮的下新埔村等 25個村,500-1000人者有南徑鎮的磨石村等30個村,100-500的有洪陽鎮的新安村等26個村,100人以下者有雲落鎮的神前坑等2個村。其中聚族而居人口最多的自然村是梅塘鎮的泗坑村,近8千人,人口最少的是雲落鎮的上洞,僅60多人。
根據資料,普寧黃氏絕大部分屬禾坪派,但因分布村落較廣,世系較難理順。現僅對幾個主要世系進行闡述:
化公分派僚公世系:就已知材料,普寧屬於化公分派僚公世系的黃姓村落有:普寧占隴鎮西社黃氏、黃坑五福嶼黃氏、興仁鄉班湖(今普寧市裡湖)黃氏、坤頭山黃氏、山後村黃氏、東堆黃氏、桂嶺新鄉黃氏等地。譜雲:黃僚為峭山公10世,九傳至黃侗叟,創潮陽直浦。後代子孫分居潮陽各地(普寧時屬潮陽)。其分創普寧各鄉簡述如下:
占隴鎮西社黃氏:
1世峭山公。
2世寧化公。
3世道公。
4世文公。
5世省察公。
6世春公。
7世仁公。
8世潛善公。
9世久養公。
10世寮公,創居梅州。
11世吉慶公。
12世日新公。
13世文煥公。
14世淑敬公。
15世德彝公。
16世伯九公。
17世禮卿公。
18世侗叟公,子二:皇甫、經德;黃經德曾被朝廷任為潮陽縣知縣,黃侗叟隨子人潮,創居潮陽直埔都。
19世皇甫公,黃侗叟長子,曾以翰林學士致政,故其後代子孫尊稱為「致政公」。宋末自閩人潮,卜居潮陽奉恩鄉麻田麓之霞霖;有四子:松岩、松霍、松山、松澗。

③ 歷史表格題

成語 時期 涉及人物
周公吐哺 西周初年 武王兒子成王,周公旦,召公
主要內容、含義 當時周公旦(武王弟弟)輔政,成王年幼,大家都說周公旦要反,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這就是成語「握發吐哺」典故。
有點像曹操的光腳迎許攸了,其實本身沒什麼意義,就是說他看待那時候的賢士很重以此來說明他也是一個賢能的人,當時的人認為,賢能的人很少做壞事的,這也是舉孝廉的原因。後用為在位者禮賢下士之典實。

大禹治水 上古時期 大禹
主要內容、含義 內容是個神話故事,有點離奇,含義也沒有什麼,想看內容給你個網址去看吧 http://ke..com/view/2178.htm

天下歸心 西周初年 武王兒子成王,周公旦,召公
主要內容、含義 暈倒,前邊忘記補上了,其實這句的全句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實就是說你要是像周公那樣重視人才,天下的人都會向你靠近

問鼎中原 東周中期,鄭庄,齊桓,晉文,秦穆,楚成王之後,楚莊王(成王之孫)
涉及人物 周定王 楚莊王,王孫滿
主要內容、含義 說上古時期大禹治水之後,成為領袖,之後就鑄造了九鼎鎮守中原,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徵。夏、商、周三代以九鼎為傳國重器,為得天下者所據有。這時候楚國最是強大,代天子巡守,征服一個小國後,路過洛陽(當時叫洛邑)就問周天子鼎的重量,聽說重量後就說:那九鼎有什麼了不起呀?從楚國的倉庫里隨便拿出一點廢鐵就足夠鑄成九鼎。其實當時楚莊王有心平分天下,但是中原各國不同意
含義嘛,企圖奪取天下,因為中原就是黃河中下游一帶,也就是當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政治中心,後指疆域領土

無為而治 時期不好說,堯舜時期實施的就是這種政策,但是他們不知道這叫無為而治,系統提出的是老子,無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無為而治的思想方法首先是由老子提出來的。之後,孔子贊嘆堯舜時用到過。還有關於治國是在文景之治時期,因為文帝母親和文帝劉恆都學的是黃老之學,所以一直用的是無為而治,之前漢惠帝時期曹參也用的是這種方法 ,所以人物,時期等的不知道怎麼整理。
主要內容、含義:無為而治主要是說不要干涉百姓,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個比較適合建國初期30左右,以後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這樣

炎黃子孫 上古時期 炎帝,黃帝
主要內容、含義當時中原地區,有很多部落,只有黃帝和炎帝以及蚩尤的部落最強,蚩尤想要「大一統」,有統一就要有抵抗,所以炎黃就聯合起來打敗了蚩尤,之後黃帝又大敗了炎帝,將兩個部落融合起來,也達成了「大一統」,最後他們的部落的人就被稱為炎黃子孫。

堯舜禪讓 上古時期 堯.舜.禹
主要內容、含義 當時的領袖地位不是世襲的,而且能者任之,這個領袖就是幾個部落聯盟的主席,呵呵,領袖也是類似選舉產生的,也就是大家推選候選者,之後考察,考察一段時間後,上任領袖快不能動的時候,上任領袖就可以指派給一個人,但是為了大家都心服口服,所以選的基本上都是能人,要不會給自己的政績抹上污點,呵呵,這種任人唯賢的方法,就被稱為禪讓,其中又以堯舜時期禪讓的都是明君而出名

因材施教 春秋末年戰國 孔子
主要內容、含義:末年,百家爭鳴,只有儒家沒有大的作用,孔子只能教書,其中教了3000門人,又有72賢人,每個人的教育方法又不完全同,有人問原因,孔子就說因材施教,效果好,呵呵原話忘記了,含義呢,就是說為師者,應該這樣做,不要千篇一律的教育,教育方法得因人(才)改進,可惜到現在2500年了,老師中學會的人真是。。。。。。。。。。

鑽木取火 上古時期 燧人氏
主要內容、含義上古時期,人類一直沒有辦法抵擋寒冷,吃生食,直到偶然發現雷火後偶然實驗成功才知道火的作用,但是當時人們不可能天天等著雷劈樹吧。。。。有點像守株待兔(雷),O(∩_∩)O~有個不知名的人,通過鑽木的方法或得了火,這個技術大大改進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飲食等,使人的壽命延長,好處是多多,所以這個人據說被選為領袖,還被稱為燧人氏

紙上談兵 戰國時期(前260) 趙國VS秦國 廉頗(後換為趙括)VS白起
主要內容、含義:當時著名的將領有秦國的白起,王翦,蒙家的什麼忘記了,趙國的有廉頗,趙奢,李牧,其中;李牧、白起、王翦、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趙奢也是能征善戰之士,不過那是好像是死了,秦國和趙國打仗兩位名將,打了個相持,而後秦國使用離間計,使趙括代廉頗。趙括,馬服君趙奢之子,也叫馬服子,戰國時趙將。他只會空談其父所傳兵法,實際不能指揮作戰。公元前260年,趙中秦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一反廉頗的策略,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全線出擊,向秦進攻。秦將白起分兵兩路:一路佯敗,把趙軍吸引到秦軍壁壘周圍;一路切斷趙軍後路,實行反包圍,使趙軍糧道斷絕,困於長平。最後,趙軍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圍五次不成,趙括戰死,四十餘萬趙兵盡被坑殺。
含義:坐而論道、華而不實、畫餅充飢 、空頭支票、誇誇其談

百家爭鳴 春秋戰國時期 很多學派出現
主要內容、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 ( 公元前 770 ~公元前 476 年 ) 戰國 ( 公元前 475 ~公元前 221 年 ) 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涌現及各流派爭芳斗艷的局面。《漢書●藝文志》將戰國主要思想學派分為十家——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雜、兵、小說。西漢人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將小說家去掉,稱為「九流」。俗稱「十家九流」就是從這里來的。「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激烈和復雜的政治斗爭,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之間的階級斗爭。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個封建時代文化的基礎,對中國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
春秋戰國時期,是由封建領主制向封建地主制過渡的時期,新舊階級之間,各階級、階層之間的斗爭復雜而又激烈。
代表各階級、各階層,各派政治力量的學者或思想家,都企圖按照本階級(層)或本集團的利益和要求,對宇宙對社會對萬事萬物作出解釋,或提出主張。他們著書立說,廣收門徒,高談闊論,互相辯難,於是出現了一個思想領域里「百家爭鳴」的局面。
含義沒有什麼,就是說當時思想沒有束縛,各方面都有發展

立木為信 戰國時期前356 秦國,商鞅,秦孝公
主要內容、含義:商鞅為了使大家相信他說的話,就做了個實驗,以此來說明他是個講信義的人,內容:變法令下達後,商鞅以三丈之木置於國都南門,募民有能徙木於北門者賞十金,但無人響應。他又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應募,即獲得五十金,以此來取信於民。
含義沒有,就是講了件事情

商鞅變法 戰國時期前356 秦國,商鞅,秦孝公
主要內容、含義::太長了我給你個網址 http://ke..com/view/1138.htm

茹毛飲血 上古時期遂人氏之前
主要內容、含義
【解釋】茹:吃。用來描繪原始人不會用火,連毛帶血地生吃禽獸的生活。
形容野蠻的生活

合縱連橫 戰國時期 七國
主要內容、含義:太長了,背景也太多了,還是給你個網址。
http://ke..com/view/17797.htm

尊王攘夷 戰國時期,齊桓公,周天子,管仲,
主要內容、含義原意是尊奉周王為中原之主,抵禦北方游牧民族。後來成為面對外族入侵時,結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同義詞。
齊桓公執政以來,在管仲的輔佐下,經過了內政、經濟、軍事等多方面改革,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適時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服。
「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權力,維護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 齊桓公會集諸侯國君於首止,與周天子盟,以確定太子的正統地位。次年,齊桓公因鄭文公首止逃會,率聯軍討伐鄭國。數年後,齊桓公率多國國君與周襄王派來的大夫會盟,並確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召集魯、宋、曹等國國君及周王宰孔會於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同年秋,齊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後遇到侵犯周王室權威的事,齊桓公都會過問和制止。
「攘夷」,即對游牧於長城外的戎、狄和南方楚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進行抵禦。公元前 664,山戎伐燕,齊軍救燕。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齊桓公採納管仲「請救邢」的建議,打退了毀邢都城的狄兵,並在夷儀為邢國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舉攻衛,衛懿公被殺。齊桓公率諸侯國替衛國在楚丘另建新都。經過多年努力,齊桓公對楚國一再北侵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到公元前655,聯軍伐楚,迫使楚國同意進貢周王室,楚國也表示願加入齊桓公為首的聯盟,聽從齊國指揮,這就是召陵之盟。伐楚之役,抑制了楚國北侵,保護了中原諸國。
齊桓公實行的「尊王攘夷」政策,使其霸業更加合法合理,同時也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做出了大貢獻。

打字打了好久,暈倒,真是多啊

④ 問題:「古九州」各州的名稱和大概方位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稱謂:九州、華夏、中華、神州、赤縣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再具體說來,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洋水很可能就是流穿今新泰市境內的今柴汶河,為汶河的支流之一。關於柴汶河,學界有一定爭議。依《水經·汶水注》,古柴汶河原名淄水,因流經柴縣故城(今新泰市柴城村)北而「世謂之柴汶河」,但其源頭並非今東周河,而是今羊流河。《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曰:「成人伐齊師之飲馬於淄者,」成在今寧陽縣東北90里,足證古柴汶河確名淄水,酈說當有所據。至於今東周河,《水經·洙水注》則以之為古洙水之源,西南流入泗水。但是今東周河與泗水之間隔有關山,不可能相通,也就是說今東周河不可能是古洙水的上源,而只能向西流注淄水(古柴汶河)。酈道元必是失察。至於《山東通志》言洙水之源在關山,且言小汶河(即今東周河)約在元明時匯奪淄水,那匯奪之前小汶河又流向哪裡呢?總不至於自淤成淵吧?所以小汶河當自古就是淄水的一條支流,其名可能曾是洋水。《歸藏·啟筮》曰:「蚩尤……出自羊水,」如果羊水就是洋水,蚩尤又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則羊水只能是以今東周河為源的今柴汶河,蚩尤只能在今新泰市境內。這是很有可能的。若果如此,冀州之地也就在今新泰市境內。

換個角度說,《漢書·地理志上》河東郡平陽縣條應劭注曰:「堯都也,在平河之陽。」《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皇甫謐曰:「堯都平陽,於《詩》為唐國。」《廣弘明集·對傅奕廢佛僧事》引古本《紀年》曰:「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由此可知,堯都平陽應無問題。那平陽又在哪裡呢?查閱文獻,古名平陽者共有四處:一在山西,《左傳·昭公廿八年》:「趙朝為平陽大夫,」《水經·汾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晉烈公元年,韓武子都平陽。」今臨汾市治;一在河南,《左傳·哀公十六年》曰:「衛侯飲孔悝酒於平陽,」今滑縣東南;兩在山東,《春秋·宣公八年》曰:「城平陽。」今新泰市治;《左傳·哀公廿七年》:「越子使後庸來聘,……盟於平陽。」杜註:「西平陽。」《水經·泗水注》引古本《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今鄒城市治。

堯在河南並無證據,所以滑縣之平陽為堯都的可能性很小,基本可以排除。堯在山東的證據則較多,因而新泰、鄒城兩處之平陽有一處為堯都是有可能的。進一步說,顧祖禹評論泰安州的形勢曰:「州北阻泰山,南臨汶水,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山東形勝,莫若泰山;泰山之形勝,萃於泰安。由此縱橫四齣,掃定三齊,豈非建瓴之勢哉!」而這種「介齊魯之間,為中樞之地」的形勢在泰安州中尤其體現在新泰縣(現設市)。據考古學研究,山東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海岱龍山文化的分布范圍乃是魯中南山地及其周圍一帶,新泰正處於該范圍的中心位置。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堯雖然可能起於今菏澤地區,但設都於新泰一帶,居中以馭四方卻是極有可能的。就此而言,僻處西南的鄒城是無法相比的,也就是說,如果堯在山東的話,其都平陽最大的可能是在新泰。堯在山西證據也較多,臨汾之平陽為堯都雖不能完全肯定,但也無法完全否定。但既然堯在山東比在山西的可能性更大,證據也更多,那堯都平陽之在新泰也就比在臨汾更具可能。綜而言之,新泰的平陽最有可能是堯都。《左傳·哀公六年》孔子引《夏書》曰:「惟彼陶唐,帥彼天常,有此冀方。今失其行,亂其紀綱,乃滅而亡。」陶唐即堯的氏族,其在冀州既明,而都邑平陽最可能在新泰,也就是說古冀州最有可能是在今新泰市境內。
明白了這一點,《河圖》派九州的分布十分均勻、冀州被稱為「正中」的原因就好理解了。《河圖》派九州說也就並非無稽之談了。後來,據《孟子·萬章上》說:「舜……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史記·封禪書》正義引《世本》曰:「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可知,舜、禹皆可能都於堯都平陽,皆可能都於今新泰市境內。今市西有禹村鎮,歷史悠久,為這種可能又提供了一條佐證。為什麼要這樣呢?當然是與新泰的地理形勢(正中)有關了。近來學界已達成共識,周代所封夏後之杞曾長期居於今新泰境內。為什麼會如此呢?恐怕是與禹可能都此有關!
到了戰國時期,由於疆域的擴大、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已經很難讀懂實際保存了歷史真相的《河圖》派九州說了。於是便依據當時中國的版圖來誤讀和改寫它們,從而產生了《周禮》派九州說。甚至我們還可根據《周禮》派各家所保存的原貌的多少(如正東、正北、正西、正南、東南、東北等以方向定位置的詞語)來大體判斷其產生時間的早晚,即可能《周禮》最早、《呂氏春秋》其次、《禹貢》再次、《爾雅》最後。後來,鄒衍又提出大小九州說,「以為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環之,人民禽獸莫能相通者,如一區中者,乃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環其外,天地之際焉。」這恐怕就是鄒衍既見兩種「九州」說而又不能解其乖異,遂折中而言的結果。

⑤ 古人事情

唐朝:孟浩然抄 李白 李商隱 常建襲 王勃 崔顥 劉長卿 駱賓王 韓愈 王維 杜牧 張旭 王昌齡 韋應物 張九齡 李頎 沈佺期 裴迪 王建 張祜 朱慶余
北宋:李清照 晏殊
南宋:朱熹 楊萬里
清朝:劉錫

⑥ 關於地名的傳說

1、陳婆渡

傳說宋代以前陳婆渡這兒有一條九曲江,與江、海直通,潮激鹵浸,滿目荒涼。後來一對姓陳的漁民夫婦來到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在三江口邊搭了一個茅草棚,以捕魚為生,成為這里的第一戶人家。老漢夫婦在前江北岸搭起埠頭,人稱陳埠頭。

有時見行人對河犯愁,陳婆就用自家小漁船為人免費擺渡。老漢去世後,陳婆就不再捕魚,正式設渡方便行人。陳婆生前最大願望就是造一座橋,可惜一直未成。死後當地人為紀念她,募款建橋,並把此地命名為「陳婆渡」,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2、吉林

古林舊稱黃公林,相傳是為紀念夏黃公而名。夏黃公就是黃石公,史傳為鄞地之人。黃石公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曾指點張良兵法,為考驗張良品行,讓張良在圯橋上替他三次拾履,最後才授以《太公兵法》,成就張良一番偉業。

3、公主墳

公主墳位於復興門外大街街心花園中。據載,該墳埋葬的並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順治皇帝母親的義女——孔四貞。其父叫孔有德,漢人,立下赫赫戰功,順治皇帝視他為開國良將。順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陣亡。孝庄皇後將孔四貞認定為自己的義女,留在宮中撫養,封她為和碩公主。

孔四貞自幼善騎射,通武藝,特賜繼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後嫁內務大臣孫延齡,並同往廣西節制軍務。孫後投靠吳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貞堅決反對孫、吳的叛逆行為,率兵討伐,平息雲南叛亂,康熙帝召她回京,並為她賜封王爵,成為清朝的一代女王。

孔四貞逝世後,清廷以隆重的葬禮相待,將她埋葬於此,並稱之為「公主墳」。

4、蘇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帶著自己的母親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蘇州,這也是皇太後第一次游訪江南,大開眼界。回到皇宮後仍然對江南的美麗風景念念不忘,但由於年事已高,不能經常出遊。

乾隆皇帝事母至孝,於是決定將從萬壽寺一直到海淀鎮的沿線大興土木,建成了一條長達數十里的蘇式商業街,俗稱蘇州街。

這條街道不僅修建得象蘇州的街道,而且裡面的買賣人也是乾隆皇帝從姑蘇城中挑選出來的,可謂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這條街道在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的時候被焚毀,此後就名存實亡了。

5、蘋果園

相傳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太監比較得寵,攬到了很多私房錢,他於是在京西買了一大塊地,種植各種瓜果。但可能由於水土的問題,這里只有蘋果長得最好,於是他吩咐只種蘋果。

就這樣,京西出現了一個巨大的蘋果園。後來這里的蘋果樹被砍掉改成了農田,但這個地名卻已經叫開,沒有改變。

⑦ 勐庫戎氏母樹茶2020年生產幾批次

3批次。
勐庫茶是指以雲南勐庫雲南大葉種新葉為原料,經過傳統工藝加工製作而成的普洱茶。
勐庫鎮國土總面積為475.3平方公里,境內山多壩少,山區面積佔99.55%,壩區面積僅佔0.45%,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河谷交錯、山巒起伏,河溝縱橫,條條溪流匯集南勐河,南勐河貫穿全鎮37公里。把勐庫鎮分為東西兩半,境內有最高海拔是3233米的大雪山,最底海拔為1040米勐庫大河與回雷河交匯的大河灣。勐庫的地形為兩山夾一河一壩,兩山指邦馬山與馬鞍山,一河指南勐河,一壩指勐庫壩。邦馬山與馬鞍山對峙,南勐河流經兩山之間,勐庫人習慣上以南勐河為界,將南勐河東邊的稱為東半山,南勐河西邊的為西半山。馬鞍山在河東,勐庫人稱為東半山,邦馬山在河西,勐庫人稱為西半山。適宜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優良的勐庫大葉群體茶種。1957年和1984年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舉行的兩次會議,都審定勐庫大葉茶種是全國優良茶種。1962年4月原臨滄專員公署勐庫茶葉科學研究所,根據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通知,派員到勐庫生產茶區的公弄、小戶寨一帶採集樣品,第一次對勐庫大葉群體茶種做了區分命名,即命名為:勐庫大葉綠茶、勐庫大黑葉茶、勐庫大長葉茶、勐庫大長葉茶、勐庫大圓葉茶、勐庫小黑葉茶共五種。

⑧ 王氏祖譜輩份:傳,成,文,光,兆,玉,廷,是哪支

太多了,而且各地各分支都不一樣。給你一些參考吧。 王氏派語(王燦前整理) 1、摘自《楚偽王氏》11修族譜 王門孟伯主修 民國32年 善慶堂 13冊 派語: 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 傅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 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 熙朝榮俊彥,寶樹植庭槐 2、摘自:《王氏四修族譜》37卷 首上中下 五錫圭主修 民國35年 太原堂 40冊 派語: 自紹玉昆誠,經緯雄才具 安邦定國榮,文光昭盛治 懿瑞振家聲,敦本前謨顯 修倫世道平,休仁知緒永 敏學興時行,以上培原裕 方來受命旌。 3、摘自:寧鄉鳥石王氏6修支譜20卷,民國28年,太原堂,20冊,28.8×17.1派語 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瑩,葆衷恢世澤,作善振芳聲 植樹先知貴,魁英實得名,緒從忠厚衍,瑞應集簪纓 4、摘自:《王氏四修族譜》12卷首末,民國32年,太原堂 16冊 派語 有章汝煥,式德聊昌 修禮立義,守本安常 興家成業,錫慶致祥 功昭道顯,聲遠名揚 5、摘自:湖南益陽《王氏四修宗譜》21卷首 王碧林主修 民國13年太原堂木活字本 11冊 派語 先善友至子,仕仲孟文廷 萬生永以用,秉德信元平 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 器字輝星漢,詞章耀錦城 科名光世澤,祿位定均申 老譜歷傳派語: 鼎范銘功遠,詩書啟俊英 家聲傳益盛,前武克相承 6、王氏續修支譜8卷,民國癸酉年,太原堂,存7冊,30.5×19.8缺卷3 派語 七大房合修族譜派語: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今逢清鼎位,代毓國家材,世際人文起,源 從晉祚來,子孫發千億,賢仕策金台。 清道光丙戌續譜所載派語:文運人開,洪猷日展,克慎芳修,用敬盛典,士德茂昭,卿材益顯 ,寶善立名,祖詒雲衍。 7、摘自《王氏族譜》光緒十二年 文德堂 派語 二房車礁舊派序:宗派始均千,卽寶邦繼焉,文允廷光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 第聯 二房鴨頭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德萬承雄永,志朝明文焉,武興家國盛,思昭四 第聯 二房西陂灘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綱政,用世萬興天。單懋崇宏盛,思昭 甲第聯 三房馬鞍山舊派序:鈞千萬仲福,景世新任碧,丹泉大國宗,先仕榮華家,思昭甲第聯 四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文允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四第聯 五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良榜伯明天,貞萬單湖廣,尚興繼承焉,念宗祖顯達,思昭甲第聯 六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定百季景然,仕得文思萬,世崇興紹先,顯繼宗行永,全昭早第聯 七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文九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 八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文允廷常政,用世萬興天,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 九房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統繼天 茂元公伯萬,允本盛興明,丹懋崇宏大,思昭甲第聯 九房七星台舊派序:宗派始均千,郎寶邦繼焉,師金彥太古,子興勝崇綿。孔孟儒風大,思昭 甲第聯 8、摘自:《楚偽王氏八修族譜》民國癸未 太原堂 派語 禮樂修明定,湘南泰運開, 傅家徵世澤,光國蔚人才, 道立英賢作,心恆孝友培 熙朝榮後彥,寶樹植庭槐 9、摘自湖南瀏陽 《王氏族譜》 8卷 王克如主修 民國壬子年槐蔭堂木活字本 8冊 派語 鑿石支派字: 裔榮篤本先德顯揚,紹修世澤遠繼廷芳。 南華案山支派字:家德澤新克念顯揚,紹修正學遠繼廷芳。 10、摘自《長沙王氏六修族譜》11卷首3(3有之5)末,王兆琨主修 民國38年,德瑰堂鉛印本 19冊 派序: 守元寅汝世,必斗翁崇友,佐添應子。 (前十四派序不能成句,自十五世國字派起編成四言八句共三十二派) 國正學文,洪開式哲,啟兆萬年,顯承謨烈 忠厚傅家,光昭祖澤,綿延永紹,祥鍾俊傑 11、摘自《王氏支譜》 派語 文運人才盛,奎光斗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12、摘自湖南常德《 王氏家乘》 10卷首 王玉山等纂修 光緒20年 德符樓12冊 派語 (東陽十甲)成龍致世時,永大欽朝思,言事道心立。 (東陽二甲)成龍致世時,詹汝秉曰化,言事道心立 (東陽三四)成龍致世時,一大□□應,言事道心立 (東陽九甲)成龍致□□,廷時一齊國,言事道心立 (慈利縣城)成龍玉本□,之守國仕□,錫朝萬邦永 (王家灣) 芳成祖樂□,永本廷然良,國事道惠大 (坪潭等處)成龍致祖景,□月大廷世,希起永士立 13、摘自:《碩舊王氏重修族譜》 不分卷 道光14年, 2冊 派語 聲振朝堂,世德傳芳 求志達道,大顯家邦 14、湖南益陽《王氏四修通譜》9卷首,王成功等修,民國36年,木活字本,107冊 派語 家政以成,本在修身,行端秬立,化洽祥呈,善為楚寶,儒作國珍,典型克紹,動業能宏,承 恩錫命,顯新揚名,永昌邦族,大振槐庭。 15、湖南湘鄉《牢田王氏續修族譜》39卷首末 王忠恆纂修 民國7年,親親堂 木活字本 2 0冊 派語: 原訂編排,添元用義祖,承顯立鉉宗,忠孝守仁義,安邦定太平。 又:世業紹前德,詩書裕後昆,修齊為國本,名教耀芳聲。 16、湖南安化《王氏續修族譜》7卷首上下,王沛生等主修 光緒戊年,三槐堂,木活字本, 9冊 派語 續修舊派語:派傅先善友,子仕仲孟文,廷萬永以用,秉德信元平,仁崇禮可育,中正本和心 ,益代資祺壽,亨佳福慶增。 續修新派語:驥足騰雲路,鴻章重玉京,彝鼎垂功遠,賢書啟俊英,令名光世澤,祿位自能申 ,家聲傅必盛,前武克相繩。 17、我們王家自南宋初年(公元1127年)先祖王均彝從江西遷入湖南平江至今已傳27代,我家 祖宗王旭公是三槐堂王佑公的三子(佑公三子懿、旦、旭)。我們的輩別可能不一樣,我們的 是: 均千萬仲福,景世新昌宗,漢楚尚朝添,希嘉近紹先,思昭甲第聯,徽猷原有自等等等等,我 是原字輩又叫王原銘 18、永承寶烈,允紀嘉光,尚景時泰,宗漢克昌,華廷興振,德及遐方( 王劍) 29、我原藉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駱駝鎮長石何仙廟跟新屋王家,原有王氏宗祠, 宗譜己不存 ,只知堂號:植本堂,家譜尚存,堂號:承啟堂 只知第十六世起 排行字輩是:久大觀光 奕 世傳芳 繼承啟緒,希望知情族人 互相聯系 增進鄉誼 20、上啟進文思,丹大升朝國,有成獻正印,四海龍鯉錦(王文君) 我支譜字:英學志國德 澤起逢文世 有庭韶榮日 明仕繼登朝 22、我們是太原王氏,王十郎的後代,據傳王大郎在山東,字輩如下: ?校友傳家政,詩書獻國恩,依冠聯甲第,事業造槐庭, ?忠信輝先烈,培然玉厚礅,堂中需桂柏,祿位震乾坤。 23、我們是安徽省壽縣一三槐堂王姓的一支, ?我們現在能記得的輩份是 ?亭街珍穗慶 ?家世永安康 ?有學傳宗遠 ?景德繼續長 24、「大化如春日 芳時顯盛宗 英雄豪俊傑 世代永興隆 功業輝雲漢 文章映斗宸 鴻規開繼起 介壽字天申」我希望搞清太原王氏遷徙到南昌再分支到瀏陽之間地過程。我手頭有一部族譜 25、摘自《白水王氏族譜》,太原堂,朝應其廷上,宗昌定見祥,雲福多善慶,奕世紹書香。 26、摘自《慈溪半奧王氏宗譜草譜》,積善家道隆,樹德斯衍慶。孫會濟其美,桂蘭聯以芳, 崇源維紹述,立志在顯揚。安康承澤永,敦厚繼世長。 27、《贛榆王氏家譜》,三槐堂,「景裕。彩庭建厚德,全家大吉祥。青松若翠珠,錦秀乾坤 常。」 28、清代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佐倌編修的安徽《高倉王氏族譜》中記載:高倉王氏自明 代洪武年間的魁公起,即使用字輩:「族自魁公來五百有餘歲矣,越道光壬寅,始刊印譜,沿 前人舊班行,一韻一翻,未嘗增續,今亦因之。但再續兩韻,寓有承啟之意焉,蓋幸望繼之者 。」文中所說的「班行」即字輩譜,也稱行第。《高倉王氏族譜》所載的「舊班行」是: 仕魁祖德尊,人文振王門。志廷惠正仁,尚思應萬春。永佐盛朝國,方顯祖宗興。 自明初魁公的「魁」字輩,傳500年,到清光緒年間的王佐倌「佐」字輩,已傳20代。光緒二 十三年所修的族譜,又增續20字的「新班行」: 修齊敦孝友,輔弼篤忠貞。承繼延朱緒,賢良世代生。 29、山西《太原王楊氏支譜》(清同治木刻本) 〔統派〕富貴戎開宗清,忠厚寬平純懿,端嚴簡直廉明。 〔支派〕百代衣冠慶滿堂 〔統派〕似續前徽永,詒謀召吉祥。德超珠玉美,品重芷蘭芳。禮樂遵周魯,經綸軼漢唐。功 成名愈盛,千葉發馨香。 30、浙江鄞縣《蛟川王氏宗譜》(清光緒木刻本) 〔本支行名歌〕 天文大元道,伯嘉尚世宗。儲學功成久,德高智廣崇。安康振善吉,榮盛維思同。英俊繼懋秀 ,福祚錫其中。禮義治家法,朝廷名昌隆。 〔本支行次歌〕 追敘本源邇,祖訓遺澤長。繩蟄千萬億,壽祿慶封疆。雍睦綱領整,歌頌海波揚。蘭芳與桂馥 ,言順綿書香。後天共濟美,蜚聲迪忠良。 31、廣東譜寧縣王姓字輩譜 〔族號〕海廣天寬,山高水長。龍騰鳳舞,芝秀蘭香。文武蔚起,國家禎祥。積善余慶,萬世 永昌。 〔書號〕開貽厥孫,謀燕翌子。紀志述事,敦倫飭紀。世德作求,遐福降爾。榮祖耀宗,誦揚 書史。 32、廣東廣州、南海王姓字輩譜(其先來自江西雲都) 祖宗文昌永,聲若海國揚。世傳開百粵,萬載衍其祥。 〔左昭·名上之次序〕日兆嘉維敏,章華國尚珍。芳名垂遠著,懿德慶長新。積善傳孫子,定 昭福祉臻。 〔右穆·字上之次序〕啟發仲景雋,文心達性天。高才光海宇,立場繼淵源。試汝登科第,簪 纓奕社綿。 33、福建同安松柏林王姓字輩譜: 太原一本,姓卜三槐萬春;魁名永耀,文章萬國重新;精忠篤孝,爾其克家敦倫。 34、福建同安由礁社王姓字輩譜: 一二三四五,光宗偉繼天,子祺行仕志,臣願學良賢,仁義禮智信。 35、江西南城王姓輩譜:必得朝源國家乃興 36、湖北天門王姓字輩譜:天門王家邦,盛才學克全。 37、新加坡江兜王氏世系,源於福建省福清縣江兜鄉,而其祖先又來自福建南安縣石鼻尾。新 加坡江兜王氏一直採用祖先厘訂的字輩譜取名,其字輩譜的文字與福建江兜鄉完全一致,其字 曰: (名譜)希孔孟學,常志聖賢,顯祖榮宗明世德; (字譜)述堯舜道,惟存孝悌,振聲紹武裕孫謀。 據資料,新加坡江兜王氏各房,現多已傳至「聲」字輩與「紹」字輩。「聲」與「祖」同輩, 「紹」與「榮」同輩,其區別在於取自名譜或字譜。 38、福建福鼎縣某地1977年重修的《太原郡王氏宗譜》的字輩譜是: 〔新增名行〕青緗欣再起,理性有根源。玉樹聯生茂,三槐俊秀賢。彥才誠寶貴,碩士必優先 。民主新時代,和平喜盈添。祖澤垂千載,敦倫慶奕年。 〔新增字行〕克儉承前緒,存行啟後延。子孫傳進步,禮義廣義田。丕達流芳長,顯耀福長綿 。日月開祥兆,星辰曙旭全。光輝齊秉現,朗曜照上乾。 39、南渡中沙支第17世至第28世的12代的的字輩為"一永文尚,遠惟國天,廷家乃德" 40、江蘇樓王鎮譜載邦漢公支規定第16世以後的字輩為"嗣豐功偉烈,效明哲仁賢"。 41、江蘇海門王雨平反映該譜的字輩為"思古成家順,德能信士其" 42、湖北漢川馬口鎮油河鄉,文德承家遠,詩書訓子閑。才名輝楚域,槐絮卜長年 希望對你有用!

⑨ 天下九州是指那幾個州,他們分別包括哪些地區

中國九州】 [編輯本段]1.九州探究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淮南子·地形訓》曰:「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兗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申土。」
《後漢書·張衡傳》注引《河圖》曰:「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東南神州曰晨土,正南昂州曰深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開土,正中冀州曰白土,西北柱州曰肥土,北方玄州曰成土,東北咸州曰隱土,正東揚州曰信土。」
《初學記》卷八·州郡部·總敘·州郡·第一引《河圖括地象》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紀,地有九州八柱。昆侖之墟,下洞含右;赤縣之州,是為中則。東南曰神州,正南曰迎州一曰次州,西南曰戎州,正西曰拾州,中央曰冀州,西北曰柱州一作括州,正北曰玄州一曰宮州,又曰齊州,東北曰咸州一作薄州,正東曰陽州。」
上述材料雖然聯系密切,但區別也很明顯,尤其是前四條與後三條之間差異更大。如各條中均有弇州(或作兗州,弇、兗字通。《初學記》形訛作拾州),但前四條定位在濟、河間,後三條則定位在「正西」;冀州、陽州(形訛作揚州、楊州,陽古作陽)也是如此。所以上述材料應當基本分為兩派:前四條為一派,可暫稱為《周禮》派;後三條為一派,可暫稱為《河圖》派。
《周禮》派各家雖然也略有差異,但「九州」所包括的地域基本符合周朝的統治范圍,並且各州分布亦與漢晉分布大致相同,易於理解,並無多少疑點,疑點最多的是《河圖》派。《河圖》派既曰「正西弇州」,而弇州就在山東西部(或曰濟、河之間),古來如此,至今仍然,那「九州」范圍豈不只限山東地區了嗎?並且《河圖》派有八個州均按以東南西北確定的八個方位分布著,正中則是冀州。
也有人撰文,論證了自黃帝始的先夏氏族和夏氏族可能都起於山東,夏代中晚期乃漸西遷至於河南的觀點。如果這個觀點能夠成立,則《河圖》派的諸種疑點都能迎刃而解。如果禹治水等活動的范圍就在除膠東以外的山東地區,那根據茫茫禹跡所畫的九州(虛指)自然就只能限於山東。後來(戰國初期)九州具體化,如果明白真相的話(已有很多人不明真相了,如《左傳·昭公元年》),學者仍會將它限於山東,在山東境內尋找要確定為州名的地名。這是最合理的解釋。
並且,《河圖》派九州現在多能在山東境內找到地名來源。具體如下:
弇州,即今兗州。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大概因有奄國在附近,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為神話中日之所入。其上有神稱弇茲,《山海經·大荒西經》雲:「西海渚中有神,……名曰弇茲。」西海即古之大野澤,在嵫山之西。弇州之名蓋源於此;台州(或訛作括州、柱州),《列子·黃帝》曰:「華胥氏之國在兗州之西,台州之北。」地難考實。或謂源於古台縣,《山東通志》卷三十三·疆域志·古跡一·濟南府·歷城縣條雲:「台縣古城,在縣東八十里,春秋齊邑,漢置縣,屬濟南郡。高帝六年,封東郡尉戴野為台侯。」在今濟南市東北30里,但台、台二字古異,疑非;玄州,《莊子·在宥》曰:「堯……流共工於幽都。」《尚書·堯典》曰:「流共工於幽州。」玄、幽意同,或即幽州,地難考實。或作濟州,泰沂山系之北古有濟水流過(今為黃河河道),依此而名濟州,亦通。薄州(一作咸州),山東東北部古有薄姑氏,《史記·周本紀》曰:「遷其(奄)君於薄姑」,在博興縣東北15里,薄州之名蓋源於此。
陽州,為神話中日之所出,山東東部古有陽國,《讀史方輿紀要》卷一·歷代州城形勢一雲:「沂水縣南有陽都城,古陽國。或曰,陽國本在今益都縣東南,齊逼遷之於此。」齊遷之事見《春秋·閔公二年》。益都今有河名陽水,萊州古有陽邱山(《大清一統志》卷一百三十八·萊州府雲:「陽邱山在掖縣東南三十里,亦名馬鞍山。」(今名大澤山),都可能與陽國有關。陽州之名蓋源於此;神州,《河圖括地象》曰:「昆侖東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地難考實,惟《姓苑》雲:「琅邪有神氏」,不知是否有關;昂州(或作次州),地難考實;戎州,山東西南部古有徐戎,《左傳·隱公二年》雲:「公會戎於潛。」即是。戎州之名蓋源於此。
冀州,位居正中。文獻中言之較多,如《楚辭·離騷》曰:「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淮南子·覽冥訓》高誘注曰:「冀,九州中,謂今四海之內。」但均未指出具體所在。
現在所知最早與冀州結下關系的恐怕就是黃帝和蚩尤了。《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使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赤)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其它有關黃帝戰蚩尤的材料還有,《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鹽鐵論·結和》:「黃帝戰涿鹿,殺兩皞、蚩尤而為帝。」
赤帝即炎帝,又號大庭氏,在今曲阜市附近。空桑即窮桑,《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世不失職,遂濟窮桑。」杜預註:「窮桑,少皞之號也。……窮桑地在魯北。」窮桑很可能就是寧陽縣與曲阜、泗水兩縣交界處的小山脈。黃帝所居,即軒轅之丘,《山海經·海外西經》曰:「軒轅之國在(此)[其北],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一曰]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軒轅之丘。[一曰]在軒轅國北。」既曰「不敢西射」,則軒轅丘當在窮山西,「一曰」者並不可靠。窮山即窮桑,地在「魯北」,可見軒轅之丘當在曲阜西北。《呂氏春秋·慎大覽·慎大》曰:「封黃帝之後於鑄。」鑄後為蛇丘縣治,在今泰安市西南夏張鎮南故縣村,正在曲阜西北。既封其後於此,可能此即古軒轅之丘所在,至少不會太遠。涿鹿即蜀祿、燭龍、九淖,為古蜀族。《左傳·宣公十八年》曰:「楚於是乎有蜀之役。」杜預註:「蜀,魯地,泰山博縣西北有蜀亭。」在今泰安市西。可見這里遠古確有蜀族。又《山海經·大荒北經》曰:「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是謂燭龍。」章尾山即鍾山,又名舂山、東山。筆者曾據《穆天子傳》推證該山很可能即今蒙山山脈的主峰龜蒙頂。若果如此,則古蜀族當原在平邑縣東北一帶。
冀,金文作「B」正象雙角鬼臉人形。中國古有崇鬼風俗,冀州當即鬼州之意。梁《述異記》卷上曰:「有蚩尤神,俗雲人身牛(蹄)[首?],四目六手。……秦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正是鬼的形象。蚩尤被殺於冀州,看來應是被殺於他的老巢。赤帝、黃帝、窮桑、涿鹿既然都在汶泗上源,由此分析,蚩尤、冀州也應在汶泗上源范圍之內。《述異記》又曰:「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戴牛角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制也。」山東地區蚩尤遺跡很多,並且也有蚩尤戲,據馬德懷先生說:「早年山東泗水縣民間保存了此項傳統。」也可為證。

⑩ 我國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母親

孟母 最知書達理的母親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岳母 最愛國的母親

岳飛(1103-1141),南宋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少時勤奮好學,並煉就一身好武藝。19歲時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 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開始了他抗擊金軍的戎馬生涯。傳說岳飛臨走時,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孝庄文皇後 最睿智的母親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一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皇太極。十七世紀初,明王朝衰落,東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國。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鮮,並於明崇須九年(1636)稱帝,國號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與明朝遙相對峙。明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攻佔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叛明投清,於是清軍鐵騎奔突入關,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清軍追擊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鄭親王濟爾哈朗率勁騎,護送清幼生從盛京遷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裝點一新,上午已時,皇極殿前鞭鳴三響,鍾磐交鳴,韶和典樂徐徐奏起。年僅六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清王朝統治中國二百五十年的歷史,就從這里拉開帷幕。然而。這個小皇帝,並不理解這高高御座和聲聲歡呼的含義,只有坐在他旁邊的那位頭戴鳳冠的青年婦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親、後世稱為孝庄文皇後。

佘太君 最堅強的母親

折太君(誤稱余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為妻。折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官居雲州觀察使,號稱楊無敵。後來在征遼之時,潘美掛帥,楊業為先鋒之職,不意潘仁美向懷私怨,包藏禍心,逼孤軍而臨絕險,陳家峪矢盡力窮,番將則烏屯雲集,遂致全軍皆陷,楊業被俘,三日不食而亡。清朝光緒年間《岢崗州志》所述:「楊業妻折氏。業,初名劉繼業,仕北漢,任犍為節度使,娶折德(戶衣)女。後歸宋,賜姓楊。折性敏慧,嘗佐業立戰功,號『楊無敵』。後楊業戰死於陳家谷,潘美、王(亻先)畏罪,欲掩其事,折上疏辯夫力戰獲死之由,遂削二人爵,除名為民。」又《保德州志》雲:「折太君,宋永安軍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女,代州刺史楊業妻。性警敏,嘗佐業立戰功。後太平興國十年,契丹入寇;業進兵擊之,轉戰至陳家峪口,以無援兵,力屈被擒,與其子延玉皆死焉。太君上書陳夫戰歿,由於王(亻先)違制爭功。上深痛惜,沼贈業太尉,除王(亻先)名。」宋太宗下詔「故雲州觀察使楊業,挺隴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死後)贈太尉,大同軍節度,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以(《宋史·楊業傳》)。楊業為國捐軀之後,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保定)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楊延昭戍邊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宋史)宋朝皇帝真宗也贊揚地說:「延昭父業為前朝名將,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北宋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楊延昭病逝軍中,終年57歲,河朔之人多望延昭靈樞痛哭流涕,悲聲直上九霄。楊延昭之子楊文廣從狄青南征有功,授興州防禦吏、知涇州,為定州路副都總管,遷步軍部虞侯,卒後贈同州觀察使。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為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為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為流傳。

孝聖憲皇後 最幸福的母親

孝聖憲皇後,鈕祜祿氏,生於康熙三十年(一六九七年),滿洲鑲黃族人四品典儀官凌柱之女。十三歲時入侍雍和宮邸,為雍王胤禎之側福晉。一次,雍王患時疫,病情嚴重,幾乎喪命,鈕枯祿氏侍奉殷勤,煎湯熬葯,無不周到。雍王康復後,對其尤有鍾愛。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生皇四子弘歷於雍和宮邸。弘歷十二歲時隨父雍王初侍康熙帝,宴於牡丹台,康熙帝見皇孫弘歷聰穎過人,十分喜愛,便接至皇宮去讀書,親自撫養,並稱弘歷「是福過於予」;連聲稱鈕祜祿氏是有福之人。為此,鈕枯祿氏更得雍王的恩寵。雍王登基為雍正帝,先封鈕祜祿氏為熹妃,進而晉為熹貴妃。雍正元年八月,雍正帝密建皇儲,將弘歷名字書寫好,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弘歷二十五歲即帝位,根據雍正帝遺命,母以子為貴,封熹貴妃為皇太後。乾隆帝視其為國母,有言必遵,有一次大後偶然提及順天府東有廢寺當重修,乾隆帝立即遣員撥款修蓋,並告誡宮監,今後有事應事先看出,不應讓太後勞神指派。乾隆在位期間三次南巡,三次東巡,三次巡幸五台,一次巡幸中州,以及謁東陵,豬木蘭,皆奉陪太後同行。平日與其左右不離,遇萬壽節必率王大臣行禮慶賀,六十、七十、八十慶典,一次比一次隆重。特別是太後八十萬壽,年已六十的皇帝還綵衣蹈舞,承歡膝下。使太後享盡了人間的「福、祿、壽」。《裕陵神功聖德碑文》中言乾隆帝「事孝聖憲皇後四十二年,晨昏問侍,扶掖安輦,極尊養之,隆祝厘讓,善至於終身。」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八十六歲的太後駕薨,舉國致哀,尊徽謚號定為「崇慶慈宣康惠敦和裕壽純禧恭懿安祺寧豫孝聖憲皇後」,葬於泰東陵。

打了這么多字 多給點分吧

閱讀全文

與戎氏馬鞍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