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比較英美兩國廣播,電視,傳媒體制的特點
英美廣播電視體制差異的原因
一、概念
廣播電視體制是一國廣播電視事業賴以建立和組成的所有制形式和結構方法。廣播電視體制主要取決與國家對廣播電視事業進行管理的法律和行政規定,特別是廣播電視事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它也包括廣播電視媒介機構組成的方法和遵循的路線、方針、政策。
由於廣播電視的種種綜合特徵,使得對它的管理非常復雜。
這段摘自《中外廣播電視史》(郭鎮之著,復旦大學出版社)。
因為沒有在較權威的著作當中找到專門的「體制」概念的學術性地而系統的解釋,只能藉助於詞典的釋義。
在英文中的「system」或「frame」譯為「體制」,《劍橋美國英語辭典》(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中「system」的解釋為「order」、「a way of doing things」、「a particular method of counting、measuring or weighing things」,繼而引申為「unfair laws and rules that prevent people from being able to improve their situation」;
現代漢語詞典當中,體制則解釋為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機構設置,隸屬關系和權利劃分等方面的具體體系和組織制度的總稱。
漢語詞典中這個定義很難給予我們幫助,是因為它繼續使用的是「體系」「制度」等等的概念,這些僅僅是「體制」的同意名詞。而郭鎮之提出「廣播電視體制」概念的時候,她所需是給予那些「組織、形式、結構、方法」以一個的總體的命名,便於指稱此類。用我們這個國家所熟悉的政治場合用語就是「路線方針政策」。她繼而寫到:從本質上區分,廣播電視體制可以分為公法制、商營制和國營制,作為應對概念內涵的外延。
詞彙、命名或者概念,時常在運用的過程當中產生某些無意識地卻顯要的改變。「system」顯然蘊含了某種消極的和限制的意義,而在中文中的「體制」一詞應當被理解為中性的。並且許多運用這個概念或者說詞彙的人都感覺到一種由便利而帶來的親切感,尤其是喜好將對於世界的理解抽象化的人。
關於「體制」的概念是容易引起偏見的,我們如果直接進入英美體制差異的原因,便默認或者模糊這種偏見。看看我們的解答,無非就是民族性格和文化背景等等諸如此類的原因,或更深入地去解釋這些民族個性和文化背景之間的差別又是如何產生的。這種努力其實是避重就輕的。這是因為「體制」本身就是一個足夠抽象的概念,【我感覺它不僅是通過「總稱」這種簡單的(量的)抽象方法,還在它的使用過程中被置入肯定與否定(質的)或能動和受動(關系的)?】我們對世界的把握通常是把握同一性和抽象性,而無法把握住現實和雜多,並且我們認為雜多通常是無意義的,低級的,只有普遍性是經過了人類的思維得到的,因而也是富於意義的高貴的。就好像用人的習慣來解釋人的行為,而我們把一個人比較慣常的做法的選擇成為「性格」,這彷彿對一個民族而言也是適用的。但是人的習慣並不是在任何情境之下都能夠發生作用的,所以我們要解釋一個人的行為便要理解他的行為所處的情境。當然並不是忽視人的習慣,相反,習慣將被視為一中重要的參考。而且多數的情況下,特別是對與民族而言,民族的行為常常比一個個人更少情緒化或者說偶然,所以用民族性格作為民族行為的解釋似乎總顯得合理。
但是,只要我們能放下一些無來由的優越感和自負,各種把握方式之間並無高低之別。既然我們對與民族性格的方面已經看得足夠明白了,那麼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方式,看看在歷史上是否真實存在過使得英美的廣播電視體制上產生差別的重大的選擇的時刻。
二、問題
課本上寫到:在廣播誕生的初期,任何一個國家的廣播體制和政策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廣播應當對社會承擔那些使命,提供哪些服務?一般公眾如何能夠利用這個新媒介,又怎樣接入媒介的活動?媒介機構享有的自由有多寬泛,其限度在哪裡?等等。廣播管理的問題也面臨多種抉擇:廣播對人民的服務究竟應該由資本進行市場運作,還是由國家監督賦稅支持?媒介的權力是由國家直接操縱,還是由公眾團體共同分享?當廣播媒介過分活躍時,政府要擁有壓制它的手段;在它不夠積極時,要考慮推進它的途徑。
所有的問題歸為一點,為了媒介生存與發展,政府對資源分配做怎麼的規定。簡單說,所有權和運營方式。對這問題的不同的規定,導致了所謂「體制」的差別。繼而我們可以說,正是民族的性格決定了針對這些問題的規定,這樣我們的問題和我們的解答才合理關聯起來。郭鎮之雖然說各個國家是從自己的經驗出發來做出規定的,她還是覺得有提出「體制」這個概念的必要。即使在我看來這些「經驗」是值得看重的,抽象的「體制」概念在這些實際問題提出之後便顯得軟弱無力。我們可以把「英美廣播電視體制的差異的原因」改寫為「英美在面對廣播電視媒介的生存和發展的歷史問題時的應對如何差別」。只不過顯然前一個問題不在時間之內,而後一個問題則顯然要使用過去時態。看起來,人們想擺脫時間束縛的願望是多麼強烈。應對上的差別很簡單的,英國選擇的是公共資金承擔公共服務,美國則選擇商營。
三、歷史上的、媒介和政府的活動(以廣播行業為例)
(一)、美國
早期的廣播就像任何一種新生技術一樣經歷過一個短暫的無政府狀態,而美國早期的廣播原本也是大家都可以自由使用的廣播,但是由於廣播媒介技術本身的限制,也就是頻率的相互干擾導致了1912年的《無線電法》的頒布,照其規定美國商務部通過無線電使用執照(許可證)有權控制無線電頻率的使用。
此時的「媒介」還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媒介,主要的就是在政府支持下成立的RCA(美國無線電公司)和院校辦的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其中RCA是通訊工業(電器公司)巨頭合資企業,電台的發展意味著通信和電信製造業的產品和服務有了更加廣闊的出路,因而RCA帶有明顯的商營特性;而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卻對廣播技術主要抱有文化功能的期望,因而教育電台、教會和政府電台體現公營特徵的媒體。這兩種具有不同特徵和期望的媒體都獲准進入無線電資源使用,但是對廣播經費的來源問題上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1、廣告
對經費的來源,也相應地有兩種選擇:一、從各州稅收中支付、由市政撥款或建立公共基金;二、廣告。
當1922年,在紐約建立的WEAF電台提出「廣告」作為電台的商業資助形式時,人們才恍然意識到廣播媒介的巨大商業潛力。WEAF電台將廣播視為一種形式的公用電話,而在空中出售廣播時間,不得不說是一項天才的創意。(我們不能想像佔有資源而不將其分配,那是對上帝智慧的巨大浪費)雖然WEAF電台被批評利用公共資源追求私人利益,但是當時的美國商業部長胡佛卻鼓勵了WEAF電台的做法。
如此獲得了自立的生存,商營電台之間便形成了共同的行業和利益。希圖與商營廣播選擇不同的道路而生存的非商營廣播力量(主要是教育廣播電台),當商營廣播不斷從政策上獲得庇護在競爭中占據優勢的情勢之下,受到的壓力日益增加。時下管理廣播行業的聯邦無線電委員會FRC對公共廣播和私營廣播地位之間的失衡狀態完全無力扭轉。公營廣播也面對著獨立於商營體系或者與之合作的選擇。
2、合作
在這種壓力下,非商業廣播者希望推行改革。我很懷疑所謂「廣播體制非商業改革」是否真實可信,因為政府和廣播行業的中堅力量已經選擇的商營的道路,如果這種「改革」是持有非商業理念的廣播者僅僅限於在法律上對美國商營廣播的挑戰,而在實際操作上最多不過是通過政府部門的建議和勸說來實現一些實際收效甚微的「合作廣播」,管理部門怎樣算得上是推行過「改革」?
政府方面和較為強大的商營廣播網很明白,處理頻率這種稀缺的資源,在競爭中必定有一方利益犧牲,不可能憑借慷慨來解決所謂的公共事業問題或說國家問題。公營廣播力量如果矢志獨立於商營廣播而又要分享頻率資源和要求節目經費的話,他們的對手所做的事情不過是道義上承認他們,而在操作上孤立他們。
但無論如何,廣播行業發展的兩中截然不同的道路:商營和公營之間有過調和的契機,那時的美國管理部門面對廣播行業內商營和公營的合作的信念也是十分欣賞的。三十年代的美國廣播行業動盪和激烈爭論,公營廣播和商營廣播都有過顧慮,因而在1931—1932年出現了兩者合作的高峰期,不過隨著「合作」的日漸式微,重要的差別就此產生,因為當時在英國,對廣播商業主義和壟斷行為的批評剛剛導致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私營組織改為公共廣播。
3、結果:商營壟斷
從三十年代起,美國商營廣播壟斷的局面便一直延續下來。
(二)、英國
同樣是標榜自由與法治的國家,英國的廣播電視事業的體制沿革卻是與美國有著戲劇化的差別。
1、商營
1922年,英國廣播公司(BBC)經由郵電大臣的授權成立之時,恰恰也受到美國廣播行業早期發展的一些影響和啟示,從而避免所謂美國式的頻率混亂。BBC由6家大電器製造商和數家小電器公司得聯合組建,他們辦廣播節目的目的就同美國的RCA一樣是為了銷售無線電器材,且同樣是得益於政府的扶持。商營BBC在政策上無與倫比地受惠,廣播經營權是獨家的,政府特許BBC收取收聽許可費,雖然按照規定不能播出廣告,但可以播出廠商贊助的節目。
有一種誤解,認為商營即意味著建立在自由的基礎上「分權」。這一點導致了美國式的平民民主與英國式的對權威的服從之間的不同。「在美國,平等自由不僅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交往中,同樣的也表現在人們結成的團體與協會之中。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商業間的自由競爭的傳統也促使美國的媒介十分自然的遵守了這一約定俗成的習慣。」或者是「平等自由成為了美國人心中的不朽精神圭臬」。
我不得不說,這種結論是欠考慮的,部分歷史的結果與我們想像當中的這個歷史當中民族性格相切合,我們以為完全是民族性格在起作用。實際上在針對廣播電視體制起源的這個問題上,很顯然不論在英國或是在美國,首先獲得資格進入市場的團體,即使是商營性質的,但也都無一是受到政府的扶持並且享有壟斷權力的,歷史上根本沒有出現過廣播市場的自由競爭或者什麼「分權」,更無從談自由平等這些精神理想。更有價值的問題則是,為什麼政府起初賦予了媒介壟斷權力,同時又能維持媒介間的競爭,給新媒體以發展成長的空間,而保持媒介行業的活力。如此才能不再糾纏於媒介所有權,而是著力於媒介的效率。
2、公營
公共廣播體制的確立原因很簡單,商營BBC招致廣泛敵意。公營BBC的建立得益於一位重要人物,彼時BBC的總經理約翰·里斯。他代表廣播機構意欲脫離無線電器材製造商:應使廣播免於商業機構和郵電部門的控制,建立一個全國性的、社會性的、宗教性的和民主性的節目體系,使廣播服務超越利潤和娛樂的狹窄視野。
1926年12月31日,商營BBC改組成為公營BBC。公營BBC首次獲得十年特許權,於1927年開始廣播,其後壟斷英國廣播業超過四分之一世紀。
3、委員會
商營轉向公營,其原因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商營BBC招致廣泛敵意。英國的君主立憲制度重視專業委員會在決策過程中的咨詢和建議作用。為了檢查商營BBC的合理性而專門成立的有塞克斯爵士領銜的咨詢委員會認為,電波頻率是公共資源,在授權時……公益團體經營。而在美國發生爭論的三十年代,根據《1927年無線電法案》建立的聯邦無線電委員會(FRC)則直接是一個獨立的聯邦管理機構,而不再由國會來負責批發執照。比起塞克斯委員會這樣獨立於行業的咨詢委員會,顯然FRC則更多的關心行業利益。
針對這種情況,人們會說,由貴族領銜的委員會的建議對英國政策選擇的影響如此之大,顯示出英國式的決策風格和民族個性。英國人生性保守,相當尊重傳統,相當的高傲與自負;英國人頗以自己的傳統文化為榮,並常緬懷其光榮歷史,重視具有藝術和文化內涵的休閑生活。 就整個社會而言,上流社會的貴族與巨富階級、中產階級和勞工階級之間的界線劃分與階級意識仍相當明顯。等等。
對此,只提出一點注意,在英國的傳媒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它的雅俗分明十分明顯,尤其是報紙。這個數據我們可以拿到的,在其他國家的情況也都類似,嚴肅的高級報紙發行量永遠夠不上大眾報刊。我們也可以說,英國人再保守再尊重傳統再高傲自負,也不影響其中部分受眾選擇庸俗化的大眾傳播媒介,或者說在解釋大眾報刊發行量較嚴肅報刊更大的問題至上,英國的民族性格就沒有說服力。
(三)、小結
以上是以廣播為例,行業興起初期,媒介與政府活動的簡單回顧,其中各種力量的傾向和選擇都是很明顯的。針對電波頻率這種特殊的資源,國家的管理辦法應該說對行業的發展影響至深。如果再談到電視體制,我們也可以使用同樣的方法來回顧,在歷史當中多方力量的矛盾和努力都是鮮活的並且現實的,我們在注意到民族性格因素以外,也應該去了解現實的歷史。即使在黑格爾的《歷史哲學》當中,民族的命運就等同於歷史。這個結論如果再深入到行業史,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適用。
㈡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的特點
兩個特點:
1、《1990年廣播法》:1992年正式施行。新廣播法的基本意圖是要開放廣播電視市場,創設更為自由的競爭環境,以促進廣電事業的繁榮,同時要求切實保證節目質量。
2、英國是公共廣電和商業廣電共存。英國廣播公司(BBC):英國廣播電視事業的中堅,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廣播電視公司。在行政和財政方面受政府和議會的制約。在文件規定的范圍內又有自主經營的權利和業務上的獨立性。
(2)英國廣播電視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注意事項: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至1996年12月,使用40種語言,每天累計播音約108小時,其中漢語普通話每天播出6小時30分,廣州話1小時45分鍾。發射總功率現已達29,169千瓦,單機最大功率短波為500千瓦,中波為1000行瓦,使用頻率262個。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內發射台5座,國外發射台27座(包括部分租用和合用的發射台),分設在亞洲、非洲、北美洲和中美洲等地。
㈢ 公共廣播電視的困境與對策
去買一本關於這方面的書吧,市場上應該都有的。
㈣ bbc是什麼意思
BBC是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的簡稱,又名英國廣播公司。
英國廣播公司(英語: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縮寫:BBC),直譯「英國廣播集團」,又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是英國一家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資金主要來自於英國國民所繳納的電視牌照費。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BBC一直壟斷著英國的電視、電台廣播業務。在1955年英國獨立電視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國唯一的電視、電台廣播公司。此外,BBC還提供其它相關服務,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互聯網新聞等等。
BBC服務:
1、電台
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為英國大眾提供高質量的電台廣播服務。今天,電台節目依然是BBC產品重要的一部分。
BBC最早的兩個電台是國內服務(Home Service)和全球服務(World Service),後來又提供軟性節目。1967年現代音樂頻道,BBC Radio 1開播,並採用命名方式:BBC Radio 2播送輕音樂、鄉村音樂、爵士樂和娛樂節目,BBC Radio 4則是之前的國內服務。
2、電視
今天的BBC ONE是世界上第一個電視台,它在1936年11月2日就開始提供電視節目,當時叫作「BBC電視服務」(BBC Television Service)BBC ONE的節目十分大眾化,包括戲劇、喜劇、紀錄片、游戲節目和肥皂劇,經常是英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頻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英國廣播公司
㈤ 英國廣播公司 的縮寫是什麼
英國廣播公司縮寫BBC。成立於1922年,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前身為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媒體。BBC於1936年開始提供電視服務,是世界上第一家電視台。1967年,BBC首次採用彩色信號播報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從而開啟了彩色電視時代。
2021年2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消息,依據相關規定,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不允許BBC世界新聞台繼續在中國境內落地,對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請不予受理。從12日晚開始,香港電台停播BBC國際頻道及「BBC時事一周」節目。
公司歷史
英國廣播公司,簡稱BBC。成立於1922年,是英國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也是世界最大的新聞廣播機構之一。BBC雖然是接受英國政府財政資助的公營媒體,但其管理卻是由一個獨立於政府以外的12人監管委員會負責,並且通過皇家憲章保障其獨立性。
㈥ 以英國BBC為例簡述公共廣播的主要特點。急!!!
英國廣播公司(英語: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是英國的一家由政府資助但獨立運作的公共媒體,長久以來一直被認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體之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BBC一直壟斷著英國的電視、電台。在1955年英國獨立電視台和1973年英國獨立電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國唯一的電視、電台廣播公司。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擁有高知名度的媒體,還提供其他各種服務,包括書籍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新聞服務
㈦ 英國廣播公司廣播電台的BBC電台服務
BBC最早成立的宗旨是為英國大眾提供高質量的電台廣播服務。今天,電台節目依然是BBC產品重要的一部分。
BBC最早的兩個電台是國內服務(Home Service)和全球服務(World Service),後來又提供軟性節目(Light Programme)。1967年現代音樂頻道,BBC Radio 1開播,從那時起BBC開始採用目前的命名方式:BBC Radio 2播送輕音樂、鄉村音樂、爵士樂和娛樂節目,BBC Radio 4則是之前的國內服務。1990年8月27日,BBC Radio 5開播,後又更名為BBC Radio 5 Live(BBC Radio 5直播)。
今天BBC擁有10個電台頻道,面對不同的聽眾。針對不同的地區,BBC也有不同的節目選擇。BBC全球服務則對全球廣播,此外BBC的一些短波頻道也可以在英國以外地區收聽到。這些頻道大多以新聞為主,一部分經費來自英國外交部。現在BBC所有的電台節目都可以從互聯網上免費下載。
㈧ 英國廣播公司的經營理念是什麼急求啊還有他的價值認同是什麼
(二) 約翰•里思的廣播理念
BBC的責任:把有關人類努力和成績中的一切最美好的事情傳達給最多的家庭。
立台三原則:即「以公共資金作為經費來源」,成為「獨立的和壟斷的公共服務機構」,要「以利他主義思想為從業者的行為准則,把為公眾利益而工作視為自己的天職」。
受眾:極少有聽眾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少有聽眾想要他們所需要的。
商業廣播電視:有的人為公眾提供一些他認為公眾需要的東西,並以此為榮。這種人經常杜撰一些低水準的公眾需求,而自己還對此洋洋自得。
(三) BBC公營廣播電視所倡導的原則
1、由里斯原則發展到現在的公營廣播電視原則:
第一, 廣播電視必須為所有的公眾服務,要播出各種類型的節目,不僅要滿足多數人的需求,也要滿足少數階層的需求;
第二,廣播電視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傳播媒介,具有重大社會作用,因而不能以商業利潤為導向,經營者必須對國家、社會和公眾承擔責任和義務,如維護國家安全、提倡高尚的社會道德與風氣、提高公眾教育水平、加強民族認同、給予兒童和青少年正確向上的引導,保證多元文化,等等;
第三,廣播電視必須堅持獨立的編輯原則,不受政治、黨派左右,堅持公正、客觀、平衡的報道原則;
第四,廣播電視工作者必須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要有高尚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使命感。
2、公營廣播電視原則與政治利益的沖突
早在1940年,丘吉爾擔任首相不到一周之後,就想「有效地控地BBC」,使執政黨更少受到束縛。但是,在BBC的抗拒下,丘吉爾的美夢沒有成真。
1956年,在蘇伊士運河危機期間,首相伊頓試圖接管BBC的對外廣播部,也沒有成功。
1982年,撒切爾夫人不滿BBC在報道福克蘭群島戰爭時,使用「英國軍隊」的詞彙,而不是「我們的軍隊」,認為這樣沒有表現出愛國情操,所以勒令BBC總裁向保守黨議員執委會道歉,但遭到拒絕。
1985年8月7日,采訪愛爾蘭領導人的節目〈現代生活〉被停播,全體編播人員罷工一天。
1991年的海灣戰爭之後,BBC(即英國廣播公司的縮寫)被人戲稱為「巴格達廣播公司」(英文縮寫也是BBC)。
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BBC國際新聞主編辛普森赴貝爾格萊德采訪,他的戰地報道被唐寧街10號指控為「塞族人的工具」。辛普森立即反擊說:「英國歷屆政府都是一樣的:他們害怕人們的思想變得越來越獨立,害怕客觀而真實的信息。」辛普森得到BBC的強力支持,不僅沒有被封殺,而且還在當年獲得全英新聞界最高榮譽--「年度最佳記者」。
2003年5月29日,BBC記者吉利根援引一名英國情報官員的話報道說,布萊爾政府為了配合美國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曾授意在2002年9月公布的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報告中添加了薩達姆有能力在45分鍾內發動生化武器襲擊的情報。報道播出後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
2003年7月17日下午,家住牛津郡的凱利博士對家人說出去散步,之後便沒有回來。警方第二天早晨在離他家5英里的樹林里發現了他的屍體。
2004年1月28日主持調查英國國防部生化武器專家凱利死亡事件的赫頓法官發表稱為「赫頓報告」(Report of the Inquiry into the Circumstances Surrounding the Death of Dr David Kelly C.M.G.)的調查報告。72歲的赫頓是一位資深律師,同時也是英國議會上院議員、上訴法院法官。1997年,他成為英國上議院最高法官。如果說赫頓曾經在公眾中留下什麼印象的話,那就是他曾經作為英國上院的法官之一,判決引渡智利前總統皮諾切特一案。
赫頓報告總共分為十三個章節,報告其中百分之八十的內容都在討論凱利博士與在事件中BBC的表現,報告中提到凱利博士對於武器核查具有專業化的經驗,並且凱利博士在一段的工作之後非常有可能會因自己卓越的工作表現而被英國女皇提拔為勛爵。赫頓報告認為,在凱利案中,BBC的確在新聞報導中存在一些失誤。
赫頓該報告認為BBC報道至少有以下兩點缺失:
1、首先是報導失實。凱利案的源頭是BBC記者吉利根一篇宣稱唐寧街蓄意誇大對伊動武證據的廣播報導。報導援引高級情報官員的話稱唐寧街明知關於薩達姆有能力在45分鍾內部署生物武器的情報可能有誤,仍在最後時刻把這一說法塞進了政府的伊拉克武器情報報告當中。吉利根的報導引發軒然大波,導致消息來源凱利的名字被公開,凱利在巨大壓力下割腕身亡,布萊爾則因此陷入執政以來最嚴重的政治危機。
2、編輯部嚴重失職,新聞缺乏佐證。赫頓又發現,吉利根的報導,實指政府在對伊動武證據問題上撒謊。但對性質如此嚴重的報導,BBC在播發前卻沒有任何編輯事前閱讀過吉利根的報導文本或審閱他的采訪筆記,沒有編輯考慮過這一報導是否合適播發或應當經過審批,更無人考慮報導的措辭是否應當更加慎重。赫頓因此斷定BBC的新聞采編體制存在缺陷,對此,BBC無話可說。
㈨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經歷了怎樣的歷史沿革
英國廣播電視體制的歷史沿革
1、 早期的商營體制
1922年12月15日,經過郵電大臣的授權,6家大電器製造商包括馬可尼(Marconi)、英國通用電氣公司(GEC)、British Thomson Houston等及數家小電氣公司聯合組建的英國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開始廣播緊接著都鐸王朝經由文具商對出版物進行壟斷經營的傳統。
2、公共廣播體制的確立和發展
(1)公營BBC的建立
公營BBC於1927年開始廣播,其後壟斷英國廣播業超過四分之一個世紀
(2)BBC延伸到電視
BBC於1937年獲得第二個十年的廣播電視特許狀,並於1936年11月開辦電視 。
(3)探討雙重體制
之所以英國廣播體制會由商營體制向公共廣播的轉變和發展是有原因的。縱觀當時經濟的趨向、商營體制的有力競爭、利益的驅動,自然而然地公共廣播也應運而生了。當時的英國廣播頻率和電視頻道的稀缺、國土狹小、政府的相對強大、社會政治運動活躍的、公共文化理念傳統的發達、廣播電視巨大的社會與政
治影響力等是公共廣播電視體制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商營電視廣播的創辦
1954年7月30日,《獨立電視法案》終於通過了,該法案規定,成立一個與BBS性質相近的公共機構,管理商營電視廣播 。從此,英國開始了商營廣播電視歷史的篇章;同時,出現公商並營的廣播電視體制 ,根據《獨立電視法案》,獨立電視局(ITA)於1954年8月4日建立,這是一個管理商營電視的公共機構。
4. 雙重廣播電視體制的發展
為了平衡雙重體制,由BBC盡快開辦英國第三個電視頻道。
雙重體制從電視擴展到了廣播。1973年10月,兩家地方獨立廣播電台開播。從此,英國也有了商營廣播,「公商並營」的整個體制確立。公商並營的雙重體制導致人們對平衡的期望,公共服務與商業經營似乎應該平分秋色 。兩大系統再一次取得平衡。公商並營、旗鼓相當的傳播新格局完全形成。英國公商兩種電視體制的競爭以及政府在其間的協調與修補,使英國廣播電視沿著一條穩健的道路有條不紊地發展多年。
㈩ 西方各國廣播電視體制的不同特色和優缺點
就廣播電視機構本身而言,目前國外主要有如下幾種體制類型:
1.國有國營。這是國家擁有並直接經營的電台、電視台。其主要特點是:資產為國家所有;政府把它作為國家事業單位直接進行領導和管理;領導成員由政府任命,業務方針由政府規定,業務活動受政府的監督;經費大部分靠國家撥款,有的輔之以受眾繳納的視聽費以及廣告費。
實行這一體制的有原先的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許多發展中國家以及少數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國營台。例如,原來的蘇聯設有直屬部長會議的國家電視與廣播委員會,統一領導地方各級電視與廣播委員會和全國廣電事業;中央、加盟共和國、地方(邊疆區、州)三級辦台,這些台都是國家事業單位,經費主要靠國家撥給;中央台不播廣告,地方台也只有少量的廣告收入。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的廣電格局有了很大變化,但是全俄國家電視和廣播公司仍然是國有國營的官方機構,下設俄羅斯電台、俄羅斯電視台、俄羅斯大學電視台,並和幾十個地方台聯結成網。在發展中國家,如印度的全印廣播電台、印度電視台,均為隸屬於政府新聞和廣播部的國營機構,壟斷全國的廣電事業。印度尼西亞政府新聞部管轄的印度尼西亞廣播電台和印度尼西亞電視台,也是獨家經營廣電事業的國營機構。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完全國有國營的廣電機構已經很少了,但是各國的對外廣播電台幾乎都是政府直接管理和控制的,這幾年有些國家還創辦了官方的對外電視台(如美國的世界電視網、德國的德國之聲電視台等)。
2.國有公營。這是國家所有但由公司在社會各界參與下自主經營的電台、電視台。主要特點是:資產為國家所有,但電台、電視台保持相對獨立性,作為「特殊法人」 存在,實行企業化管理和運作;根據法律規定,組成董事會或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管理,其成員有較廣泛的社會代表性;政府依法加以規范和監督,但具體業務由電台電視台自主進行;經費來自受眾繳納的視聽費和國家撥款,有的輔以廣告收入。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公共台一般實行這種體制。例如英國廣播公司(BBC)、日本廣播協會(NHK)就是這樣。BBC是根據「皇家約章」特許經營廣電的公共企業,最高領導是董事會,其成員包括各政黨和社會各界代表,以及蘇格蘭、威爾士、北愛爾蘭地區代表,由政府提名,國王任命。董事會決定公司的方針、政策,並任命總經理主持日常工作。政府內務大臣受議會委託監督公司的經營政策和節目內容,向公司簽發執照,但公司有依法自主經營的權利和業務上的獨立性。NHK是依據日本廣播法設立的特殊法人。最高機構為經營委員會,其成員由首相經國會同意後任命的社會各界人士組成。經營委員會任命會長,並由他組建理事會,負責日常業務工作。政府責成郵政大臣監督NHK的活動,但是NHK在承擔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同時,享有編輯自由、表達自由,其業務活動不受任何非法的限制和干涉。
3.社會公營。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聯合型的,由社會各界聯合經辦;一種是團體型的,由某個公眾團體經辦。它們一般都是獨立的法人單位,以服務社會為宗旨,在法制范圍內獨立地進行業務活動和經營管理。經費有的靠視聽費,有的靠各界資助和政府補助,有的還輔以廣告收入。國家依法在宏觀上進行調控管理。
實行這一體制的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公共台。例如德國的公共台屬於第一種,即聯合型的。德國各州的地區性廣播電視台,由當地社會各界共同組建和管理,它的權力機構廣播委員會由各界社會團體代表、州議會各黨派代表、州政府代表組成,制訂大計方針,選舉業務監督機構管理委員會,任免主持行政事務的總經理,批准財務預決算。這些地區性廣播電視台後來聯合組建了兩個全國性電台和一個全國性電視台(ARD)。1961年各州聯合創辦的全國性頻道電視二台(ZDF),也實行類似的體制。它的最高機構電視委員會成員廣泛,包括聯邦政府、各州政府、各政黨的代表,各宗教團體、工會組織、僱主協會、報界組織、慈善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代表;由電視委員會選舉產生的管理委員會成員也來自10多個黨派團體。又如美國的公共廣播電視,一般屬於第二種,即團體型的。美國廣電業基本上是商業台的天下,但是美國也還有1200多座公共電台、300多座公共電視台,這些公共台不以盈利為目的,旨在為公眾提供教育和服務,其創辦者有州政府、地方教育部門、高等學校、社會團體等。這些台不播廣告,經費來源於經辦部門籌集、企業和受眾的捐助、國會撥款以及其他自行開辟的財源。美國國會在1968年專門成立了公共廣播公司(CPB),作為全國性的管理機構,負責管理國會對公共台的撥款,協調公共台之間的關系,並且組建公共電視網,組織各台教育和文化節目的製作與交流。
4.私有私營。這是私人獨資、合資或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的廣播電視企業。主要特點是:資產為私人所有;在法制范圍內自主經營,自行決定業務方針,國家只是依照法律調控管理;通常以盈利為目的,實行商業化經營,按市場規律運作,廣告為其主要經濟來源。
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許多這樣的私營台。例如在美國,這種私有私營的商業台要佔全國廣播電視台的4/5以上,它們在商業運作中激烈競爭,不斷兼並集中,從而形成一些大的壟斷企業。目前最有影響的廣播電視企業為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美國廣播公司(ABC)、福克斯廣播公司(FBC),它們分別同各地的地方台聯結成網,控制了全國絕大部分廣播電視市場。在日本,私營廣播電視的受眾數量大致上和NHK相當,最大的四家私營企業東京廣播公司(TBS)、日本電視廣播公司(NTV)、全國朝日廣播公司(ANB)、富士電視公司(Fuji TV)都已形成全國性的廣電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歐洲和其他西方國家,私營的商業廣播電視80年代以來大有發展,有的已和公共廣播電視平起平坐,有的已佔全國廣電業的主導地位。在拉丁美洲,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主要國家的廣播電視台,大部分都是私有私營的;亞洲、非洲等地的商業台這些年也在不斷地發展增多。
5.公私合營。這是國家和私人合資或合辦的廣播電視機構。所謂合資,是指共同出資組成股份公司經營管理;所謂合辦,通常是由國家興建並經營廣播電視設備,私方租賃這些設備製作並播送節目。不論合資或合辦,國家通常處於主導地位,其基本特點是既實行商業經營,又保持國家在機構內部的調控制約。
這種體制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有存在。例如法國的新頻道電視台(Canal Plus)便是由公私合營的哈瓦斯廣告集團和另外一些私人股東合資建立的;法蘭西國際電視台(CFI)則是由國家控股的合資公司——法國廣播金融公司創辦的。俄羅斯1995年將原先蘇聯的全國性廣電機構改組為「俄羅斯公共電視公司」,國家擁有51%的股份,其餘股份出售給民間企業,該公司也就成了公私合資的機構。另外,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發展中國家也有類似的公私合資的體制。至於公私合辦的方式,則以英國的商業廣播電視最為典型。英國的商業廣播電視在1992年前都由獨立廣播局(IBA)管轄。IBA是依據廣播法組建的國家管理機構,其職責有二:一是建造和經營全國廣播電視發射設備,二是通過業務合同對私營廣播電視公司進行管理。這些私營公司分設於全國各個地區,經IBA批准獲得所在地區播放廣播電視的許可證,然後自製節目,租用IBA的發射設備播放,IBA則在審批許可證、出租設備的過程中對這些公司的業務方針、節目內容以及插播的廣告進行監督。1992年起,IBA的職能分別由新設立的獨立電視委員會(專管電視)和無線廣播局(專管廣播)代替,但是國家出設備、私營公司出節目這一公私合辦的體制不變,而且還有新的發展。
上述各種體制類型,都是植根於各國特定的社會制度,在各國廣電事業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因而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實踐表明它們各有利弊,對此各國輿論界常有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