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信息公共服務平台,是真的還是假的
摘要 親,騙人的,千萬別點他們官網
⑵ 如何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衡發展
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是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目標,是實現發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逐步深入,各級政府和部門不斷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切實增強城鄉一體化發展主動性和積極性,各項支農、惠農的政策日益增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
但客觀分析,目前工作進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與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還有一些差距。一是項目投入還不夠集中,各部門在實施項目時自成體系、分散實施,導致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集中建設、互利共享、集聚放大的作用還不明顯。二是服務網路還不健全,大部分服務網路集中在區縣和鄉鎮,直接面對群眾、服務群眾的村級服務機構,由於受資金、人員編制等影響還不健全,加之強農惠農政策宣傳不夠,基層群眾接受服務的方便性、及時性和普惠性與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三是服務水平和內涵還有待提高。由於受人員、技術和運行保障經費等方面的制約,其服務水平、規范管理、服務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還與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四是城鄉政策制度分割沒有很好解決。在養老保險方面,還是城市居民、農村新農保和城鄉一體的3種制度並存,且標准不一。在醫療保險方面,形成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障存在兩個體系和標准,相互接續轉移困難。同時,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籌資標准和補償標准還存在差距。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方面,如路、電、水等設施在建設中,由於採用中省、市、縣、村分級承擔的模式,村級承擔了很大壓力,與城市居民免費享用存在不平等現象。
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必須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堅持重心下移、面向群眾、提升品質的原則,不斷加大投入切實推進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最大限度地增強廣大農民群眾享受公共財政陽光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一)整合各方資源,實現項目集中投放。圍繞繞城沿線、城市出入口、旅遊景點周邊的改造提升等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工作、重點項目、重點區域,統一規劃,整合資金項目,集中投入,整體建設,最大限度地發揮資金項目集聚放大效應。特別要發揮區縣政府和開發區整合資源的優勢和經驗,出台相關獎勵政策、鼓勵項目集中打包申報實施,提高資金項目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服務網路,實現公共服務可及性。村級(新型農村社區)是農村最基層的單位,也是公共服務最薄弱的地方。因此,公共服務應當以村級(新型農村社區)為落腳點,向農村傾斜,制定完善村級(新型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建設標准,將農村社會保障、就業培訓教育、醫療服務、科技服務、救助幫困、養老服務、治安和民事調解等基本公共服務內容統一納入村級公共服務平台,通過完善相關制度、加強日常管理,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村級公共服務的綜合配套,集聚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三)鼓勵服務創新,加速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項長期和大量投入的工作,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可以有效節約資金並縮短這一進程。應積極發揮統籌城鄉發展項目對機制體制創新支持的引導作用,鼓勵各級各部門創新公共服務模式,豐富工作內涵,提升工作標准。在現階段,可重點鼓勵支持鄉鎮和村級社會保障經辦機構建設,提高社會保障的覆蓋面和便利性;鼓勵支持人社部門在鄉鎮和村級建立人力資源市場和培訓網路,提升農村居民創業致富和轉移就業的能力;鼓勵衛生部門開展縣鎮(鄉)衛生管理城鄉一體化試點和村級標准衛生室建設,提升農村醫療服務質量。鼓勵支持教育部門加快農村學前教育機構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提高農村教育水平;鼓勵支持科技部門和涉農科研院所到農村,開展科技支農活動,並引導其與農民建立利益聯結機制,明確各方責任和權利,實現互利共贏,促進農業產業化和科技水平。
(四)建立一體化政策體系,推進城鄉公共服務發展。以往公共服務供給的非均等化及其在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根本原因是制度分割和缺乏統一標准造成的。只有各級各部門在制定政策、資金項目安排與服務標准做到城鄉一體化,才能確保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在城鄉公共服務方面保持相對均衡。因此,在推進城鄉的公共服務均等化中,要採取政策鼓勵、項目支持、考評檢查等方式,積極協調鼓勵各級各部門加快城鄉一體化制度建設,並在資金項目安排、服務機構建設、服務人員保障、服務標准制定等方面積極推進城鄉一體化,破除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確保城鄉居民機會平等、權利均等、服務同等,從根本上保障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公共服務權利。
(五)加大轉移支付,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轉移支付制度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調節收入再分配和實現政府目標的重要手段。為了有效調節和保障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發展,就必須強化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對於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作用,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特別是在當前,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應重點向縣鄉級傾斜,向農村居民養老醫療保障、困難群眾救濟和低保等傾斜,切實增強城鄉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平。
(六)多元化供給,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需求。構建多元化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引入民間資本,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形成以公共財政為主體、社會各方共同參與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尤其要針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缺乏足夠的資金保障的現狀,按照農村公共產品的不同屬性,實施多主體、多渠道和多方式的供給模式,努力拓寬農村公共產品的融資渠道。政府可以利用各種政策安排鼓勵民間資本積極參與農村公共產品服務,補充政府供給的不足,實現公共產品供給主體的多元化。政府可採用財政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在明確產權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引導私人資本進入。
(七)健全測評體系,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均衡合理。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檢測和考評體系,及時反映和監測工作進展情況和存在問題。工作中可在現有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許可權、分工、考核的基礎上,積極引入外部公共服務監測評估機構,建立科學合理的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績效測評指標體系,准確反映城鄉公共服務數量、質量、分布、差異和群眾需求等方面情況,及時調整階段性工作重點和出台對策措施,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⑶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的內容簡介
《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的理論篇分析從明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公共服務」的內涵入手。目前,對公共服務概念的界定有多種觀點,《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通過審視我國政府提出「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和意圖,明確這里的「公共服務」要從狹義的政府職能,即提供公共產品的角度來理解,但公共服務並非公共產品的同義表達,而應該是政府為行使其職能提供的包含著價值判斷的,為社會公眾所共同享有,以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實現社會公平為目標的產品和服務。公共服務除了具有公共產品的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費的非競爭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點之外,還需要強調其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和包含價值判斷、應為公民普遍公平享有兩個特點。然後藉助於公共產品理論分析了公共服務的需求與供給。理論篇的重點是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界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和諧社會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政府基於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所做出的執政理念的變革,是指以政府為主體,以農村為重點,在城鄉間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向城鄉居民提供與其需求相適應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標準的、最終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務,使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的數量、質量和可及性方面都大體相當。以農民的現實需求和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階段性為依據,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應該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實現包括基礎教育、基礎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在內的社會性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另一方面是在努力實現上述公共服務城鄉均等化供給的同時,也必須從農民的現實需求出發,注重提供目前農民急需的、具有農村特殊性的、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公共服務,增加諸如農村基礎設施、農業信息、農業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等公共服務項目的供給。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歸根到底是在城鄉居民間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以提高社會總體的福利水平,涉及公平與效率的權衡問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從理論和現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與公平效率原則的關系。城鄉公共服均等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效率原則,但其闡述城鄉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務上的利益關系,主要體現一種公平正義的發展理念,體現公共服務分配的公平原則。理論篇的最後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機理進行了抽象分析。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保持了高速增長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本實現了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轉變。但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由於忽視共享社會發展成果的理念,中國農民階層在社會地位上始終處在不利的位置,這集中表現為城鄉居民享受公共服務的不均等。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實施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和方式,可以顯著的解決我國城鄉差距過大的問題,同時改善農民階層的社會地位。同時,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日益走向市場化的體制背景下,政府如何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制定有效的公共服務政策,維護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中國正致力於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中央對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相當重視。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一個新的改革命題「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的研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既具有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又富於開拓性和挑戰性。本文將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作為研究的內容,這一選題立足於對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的完善,立足於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注,立足於通過對理論的有效應用為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出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
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轉入實證篇,分析當前我國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現狀。首先分析了我國當前公共服務總量,尤其是農村公共服務總量供給不足的現狀。接著,從多角度依次分析了城鄉基礎教育、基礎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的非均等現狀。由於城鄉居民長期以來存在社會地位上的差異和社會資源分配方面的不平等,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遠低於城市。因此,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點在於增加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需要使公共資源對處境不利的農村居民進行傾斜配置和優先扶持,為其提供機會和利益補償。實證篇還包括調研分析。筆者在山東境內,按經濟發展水平的從高到低,選定在濰坊的壽光市、濟寧的曲阜市及菏澤的鄆城縣農村展開調研,就當前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合意度和需求程度進行實證分析,從而進一步明確當前立足農村現實,從農民需求出發,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應著力解決的問題,也為前文理論部分提出的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提供了一個現實依據。
導致當前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現狀的原因有很多,《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其因素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一國兩制」的城鄉二元制度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宏觀因素;財政是公共服務供給的物質基礎,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中觀因素;「自上而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下的政府理性和農民理性是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的微觀因素。
在前面理論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研究》最終轉入政策篇的研究,包括實現城鄉公共服務的政策取向和路徑選擇。首先,針對前文提出的導致城鄉公共服務非均等現狀的因素,相應的提出了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宏觀政策、中觀政策和微觀政策。宏觀政策是指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安排,包括從制度上改變工農「剪刀差」,發展農業經濟;改革戶籍制度,確立平等的城鄉居民身份;改變城鄉二元就業制度,實現城鄉勞動力就業一體化;建立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供給制度。中觀政策是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財政政策,包括完善與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相適應的分稅制財政體制;改善鄉鎮財政困境,保證農村公共服務的供給;推進城鄉一元稅制改革,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服務成本分攤制度;形成可持續的農村公共服務財政支持機制。微觀政策是指改變「自上而下」公共服務供給機制下的農民理性和政府理性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影響,包括建立農民對農村公共服務的需求偏好表達機制;建立對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績效評價機制;理順政府部門間的條塊管理,落實公共服務供給責任。其次,以基礎教育、基本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為例,提出了當前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實現城鄉基礎教育均等化的路徑選擇主要包括明確政府基礎教育事權;加大財政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建立城鄉統一的基礎教育辦學標准,提高從事農村基礎教育的教師水平。實現城鄉基礎醫療衛生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包括財政對基礎醫療衛生投入的重點從城市轉向農村;加強對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的供給,縮小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條件的差距;因地制宜的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提高農民的健康水平。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包括為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提供財政支持;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將農民工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等。
⑷ 如何推進我國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國家財力分配要實行「三個傾斜」
財政與基本公共服務密切相關,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家財力分配的政策安排。為此,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國家財政要從宏觀全局和戰略高度考慮,著力調整財力分配結構,實行「三個傾斜」政策。
(1)國家財政資金要向民生領域傾斜。民生涉及的面很寬,現階段最重要的民生包括教育、社保、醫療衛生等,這實際就是一個社會的基本公共服務。加強民生領域的資金分配,這是公共財政建設的客觀要求,也是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前提。因此,根據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現實情況,未來我國財政支出結構應進行調整,基本方向是有保有壓,增量調整要與存量調整同時推進。一要加快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解決機制膨脹、財政供養人口過多、財政負擔沉重的狀況,使行政經費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同時要繼續採取措施,大力減少「三公」消費支出。二是完善財政投資政策。三是集中財力加大民生投入,特別是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力度。
(2)國家財政的民生投入真正向農村傾斜。一是進一步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長效保障機制。提高農村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准、加強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提高農村教師待遇和質量等作為投入重點。需強調的是,教師資源本身不僅是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內容,而且還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水平」和「程度」。因此,應將教師保障放在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具體建議是,要提高教師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加快推進和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在工資、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完善津貼補貼標准;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優化隊伍結構和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推進師范生免費教育,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完善代償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到艱苦邊遠地區當教師;建立縣域內教師定期流動機制。二是切實加強國家對農村醫療衛生的投入,完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網路。切實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是政府投入的重點。針對農村衛生落後的狀況,首先應做好縣醫療衛生的能力建設,負責好區域的基本醫療服務。可以通過保險報銷比例的設置引導縣鄉大病患者在縣醫院治療。其次,按照輻射面積、人口密度和距離縣城遠近等指標,在適當位置建設鄉鎮醫院,承擔農村公共衛生職責,並能夠治療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做小型手術和急救處理。另外,鄉村衛生室建設也很重要,它接近農民,尤其需要政府予以補助,建設醫療場所,購置必要的小型醫療設備、並對村醫進行技術培訓。三是加強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支持。要根據國家財力可能,逐步提高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准,不斷縮小城鄉低保水平。同時,要建立規范有效的社會補助和醫療補助制度。另外,目前農村新農保和城居保已經合並,使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一體化制度取得歷史性突破。下一步要加快新農合和城市居民醫療保險制度的並軌,允許農民醫療保險基金可異地轉移和報銷,這對於提高農民醫療保障服務的可行性,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3)中央的民生投入要向欠發達地區傾斜。今後中央的各項民生投入仍有必要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傾斜力度,提高中央對欠發達地區諸如農村中小學公用經費補助、農村醫療衛生經費補助、新農合和新農保等的補助標准,不斷縮小區域間城鄉間基本公共服務的差距。
二、在推進相關重大制度與體制創新方面邁出新步伐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著重在以下三方面的制度與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
(1)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事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規劃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藍圖,提出了未來財政改革的任務。《決定》指出,要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這是我國下一步財政體制改革需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也是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解決的重要體制問題。
一是關於科學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總體設想。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劃分是完善分稅制體制的關鍵,必須上升到法律層面予以解決。只有按照法律規定、受益范圍、成本效率、基層優先的原則,在合理劃分事權和支出責任的基礎上,才能構建符合我國實際的財權與事權相匹配的政府間分配關系。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發展遠景,是逐漸形成減少層級後的中央、省、市縣三級架構,合理明確設定與各級事權相對應的財權、稅基,並建立自上而下的財力差異調控機制,形成合理的橫向、縱向財力分布格局,促進財力與事權相匹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當然,在現階段,受我國現行行政體制等諸因素以及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處理等問題的影響,財政體制的改革措施難以一步到位,因此,必須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逐步推進。具體來講,要在轉變政府職能、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實行「省直管縣」和「鄉財縣管」的基礎上,按照中央、省、縣三級財政的架構來優化政府間的事權劃分,並以法律形式加以規范。屬於全國性或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事務,應由中央政府決策、承擔和管理;屬於地方性的事務,應由地方政府在中央政府統一政令許可范圍內決策和承擔,劃歸地方政府管理;其自有收入不能滿足支出需求的,中央財政原則上通過一般性轉移支付給予補助;屬於中央委託事務,中央財政通過專項轉移支付足額安排資金。屬於中央地方共同事務,應區別情況,明確各自職權范圍和負擔比例。
二是關於中央與地方在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事權劃分的具體設想。在現階段,應重點著眼於加快城鄉和地區間的協調發展,適當統一省以下主要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將部分適合更高一級政府承擔的事權和支出責任上移,力爭在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明確界定各級政府的管理許可權和支出責任。
(2)加快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是實現縣級財政從過去的「兩保」(保工資、保運轉)向今後的「三保」(保工資、保運轉、保民生)邁進,這是我國下一步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縣鄉基層財政困難、促進省域范圍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制度創新。
下一步要加快建立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具體建議:一是明晰改革精神和政策取向。構建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應該是「明確目標,地方為主,中央獎補,分步實施」。所謂「明確目標」,就是確保縣級財政的基本財力能夠「三保」,促進縣級財力的均等化和縣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所謂「地方為主」,就是適應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以地方財政為責任主體;所謂「中央獎補」,就是中央財政對欠發達地區給予資金補助,對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好的地區給予適當獎勵;所謂「分步實施」就是經過試點,取得經驗,逐步在全國推開。二是通過體制創新實現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的目標。改「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為「上不封頂、下要保底」,進一步從機制上鞏固和擴大緩解縣鄉財政困難的成果。目前的省管縣改革更多的是實現了省對縣資金的下撥上劃方式變化,而並沒有在事權、收支范圍及轉移支付方面有根本的突破。為此,下一步要構建縣級基本財力保障制度,則必須在省與縣的財政體制上進一步改革。要科學界定縣級財政「三保」的范圍、標准和財力需求,重新確定省與縣的收入劃分辦法,通過省級財力調控手段特別是轉移支付手段調節縣級財力的差異。
(3)構建中央對農民工流入地的轉移支付制度。2011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首次超過農村,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但是6.9億城鎮常住人口中至少有2億人是沒有當地戶籍的流動人口,這其中又以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為主。這部分人群能否獲得公平的城市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是其在城市穩定就業的一個基本前提,也是解決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我們認為解決這么大一個群體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問題需要巨額財政投入,遠不是一兩年、一兩個專項就能徹底解決的,需要從財政體制層面深層次調整政府間財政關系。考慮到農民工主要來自中西部地區,中央財政向東部流入地區提供的財政轉移支持,實質上也是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支持,客觀上減輕了東部地區因人口流入而增加的財政負擔,既體現了財權與事權一致的原則,同時也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加大對本區域內的公共服務資金投入。
具體建議:一是結合城鄉居民戶籍制度改革安排,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市民化的部分納入城鎮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中央要通過規范的一般性轉移支付,按照農民工市民化人口規模、公共服務成本等因素,給予流入地必要的補助。按照我國城鎮化發展的規劃,從現在開始到2020年我國要將1個億的農民工變為市民,農民工市民化的公共服務需求成本巨大,需流入地政府財力和中央轉移支付共同合理承擔。二是對暫時不符合條件成為市民的農民工,也應享受城市的某些基本公共服務,如隨遷子女入學、社會保險、就業服務等,中央也應按照農民工流入地的常住人口情況,給予一定的專項轉移支付支持。三是形成正向服務機制。即流入地政府對農民工公共服務做的好的地方不僅拿到轉移支付,而且還可以獲得中央必要的獎勵。
三、積極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
公共服務供給機制創新是轉換政府職能、提高行政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公共服務供給效率、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確保貧困人口更公平收益的重要途徑。
(1)完善公共服務的提供策略,確保低收入人群和貧困人口能從基本公共服務項目中平等、充分地獲益。要注意降低甚至消除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各類門檻,確保基本公共服務對於貧困人口的可及性。
(2)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供給機制,大力拓展社會扶貧。在堅持公益事業發展由政府主導的原則下,探索基本公共服務多元化、多樣化供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積極作用,建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市場機制,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一些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包括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就業培訓等方面,都可以對傳統的預算撥款、政府直接舉辦並提供的方式進行大膽改革,探索、創新有效的供給機制。
(3)建立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使貧困地區需要什麼樣的公共物品、偏好如何、優先序如何、需要多少以及利益訴求等,均可通過恰當的機制充分表達出來,並通過一定的程序使這種需求轉變為政策決策的參考依據和行動目標。建立和完善貧困地區地方公共物品需求和利益表達機制對於保持地方公共物品供求關系的相對平衡、減少公共資源浪費、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村貧困人口合理權益、改善干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逐步建立政府行政承諾制度、聽證制度、信息查詢咨詢制度,確保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充分體現公眾需求。
四、注重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質是民生問題,與公共財政的關系非常緊密,對財政的需求很高。近十多年國家為了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已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國家財政僅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比重已達40%左右,為公共財政覆蓋農村提供了重要的財力基礎。今後中長期從宏觀戰略全局出發,國家財政無疑仍要加大民生支出和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出,但必須指出,未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新的制度、政策出台及支出增加一定要把握好范圍、時機、力度和節奏,注重財政政策的可持續性。
這主要是因為:其一,我國財政收入已由過去的高增長變為常態增長,而且未來收入高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1994—2011年我國財政收入由5218億元增加到103874億元,增長了18.9倍,年均遞增19.37%。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國家減稅政策的影響,2012年和2013年財政收入增速已降為12.9%和9.8%。國內外大量研究表明,中國經濟發展未來仍有很大潛力,但經濟增長速度已不可能維持過去的10%以上,7%左右的經濟增速將是未來長時期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未來財政發展必將步入一種常態增長趨勢。其二,未來中長期整個財政支出面臨新的增支壓力。除了基本公共服務如教育、社保、醫療衛生之外,未來還有四大增支壓力:即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推進城鎮化發展、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這都是未來關系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戰略問題,需要財政從政策和財力給予支持。其三,政府債務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目前中央政府債務余額已達8.6萬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已接近20萬億元,政府債務負擔率已達50%左右。政府債務雖然尚在安全的范圍之內,但債務快速增長和不斷到來的償債高峰壓力需給予重視。
綜上,當前和未來的財政狀況已與過去有很大不同,在這一大背景下,必須考慮未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與財政政策可持續性的均衡。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必將是一個長期目標,是一個動態優化過程,這從根本上講是取決於國情和財力的制約。
⑸ 查閱文獻總結現階段政府公眾信息服務系統應提供的信息服務有哪些
提供就業服務和基本社會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務。
這些需求可以稱作公民的直接需求,至於宏觀經濟穩定、市場秩序和社會秩序等則是公民活動的間接需求,不是滿足公民特定的直接需求的。
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⑹ 民政局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准化內容有哪些
堅持織復中國、保基本制、兜住底推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加快完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前教育三行計劃擴公辦、普惠性前教育資源鞏固教改鞏固提升市、鄉鎮、村醫療衛服務體系抓鄉鎮衛院村衛室標准化建設實施鄉村醫事制度改革建立鄉村醫合理准入退機制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標準保障水平均籌資標准提高至四漆0元落實單獨二孩政策實施計劃育特殊獎扶政策擴優促進工程覆蓋面加農村社保障力度制定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保險制度實施辦確保城鄉居民養保險參保率、續保率保持90%加強農村低保障規范化管理建立臨救助制度、改進農村社救助工作符合五保供養條件農村五保供養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加強廣電中國絡建設管理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重視留守問題制定加強農村留守童、婦、關服務工作指導意見建立農村留守、留守童、留守婦關服務體
⑺ 成都市城鄉房屋租賃公共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怎麼進不去了
網址變為 zw.cdzj.cheng.gov.cn
按照國務院加強政府網站域名管理的要求,我局房產網上政務版大廳及相關外網應用權將統一啟用後綴為cdzj.cheng.gov.cn的新域名地址,原cdfgj.gov.cn後綴域名地址將停用。請通過住建局官網「住房類政務服務」版塊點擊「在線辦事」進行訪問,
域名地址 zw.cdzj.cheng.gov.cn,由此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
⑻ 一個城市的公共服務指的是什麼
公共服務,是21世紀公共行政和政府改革的核心理念,包括加強城鄉公共設施建設回,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答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為社會公眾參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動等提供保障。公共服務以合作為基礎,強調政府的服務性,強調公民的權利。
公共服務是指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需要由政府管理,市場不提供的產品,政府提供產品,這部分都叫公共服務的領域。政府公共服務主要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城市的公共基礎設施,交通,消防等等,這一系列,凡是私人不提供的。另外還有一些准公共領域,准公共領域比如說需要收一些費,但是政府有補貼的部門,比如說城市的公交系統,叫准公共部門。
⑼ 城市公共服務有哪些
公共服務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創造就業崗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福利體內系,促進教育、科技、文化、容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發展,公共服務還包括政府管理,如經濟的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發布公共信息等。
目前在我國公共服務包括四大類:一是基礎性的公共服務,如基礎設施、水、電、公路、電信等;二是經濟性的公共服務,如規劃與計劃的制定,規范的監督,宏觀調控,資金的動員與分配等;三是社會性的公共服務,包括教育、衛生、科技、文化、人口等;四是安全性的公共服務,如國防、警察、消防等,用以維護整個社會安全與穩定。通過提供公共服務,使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均等地享受發展和改革的成果。
⑽ 如何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堅持「織好網、保基本、兜住底」,推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加快完善農版村公共權服務體系。繼續實施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擴大公辦、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鞏固教改成果。鞏固提升市、鄉鎮、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抓好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准化建設。實施鄉村醫生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鄉村醫生合理的准入和退出機制。繼續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籌資標准和保障水平,人均籌資標准提高至470元。落實單獨二孩政策,實施好計劃生育特殊獎扶政策,擴大優生促進工程覆蓋面。加大農村社會保障力度,制定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施辦法,確保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續保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強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規范化管理,建立臨時救助制度、改進農村社會救助工作。將符合五保供養條件的農村五保供養對象全部納入保障范圍,實現應保盡保。加強廣電網路建設和管理,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動室建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重視留守問題,制定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建立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的關愛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