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出台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導則

出台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導則

發布時間:2022-06-15 12:53:59

⑴ 如何打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建設內涵

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的物質基礎,對於改善人居環境、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運行效率、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確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仍存在總量不足、標准不高、運行管理粗放等問題。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拉動投資和消費增長,擴大就業,促進節能減排。為加強和改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現提出以下意見:

當前,要圍繞改善民生、保障城市安全、投資拉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城市基礎設施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
(一)加強城市道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
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按照「量力而行、有序發展」的原則,推進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建設,發揮地鐵等作為公共交通的骨幹作用,帶動城市公共交通和相關產業發展。到2015年,全國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1000公里。積極發展大容量地面公共交通,加快調度中心、停車場、保養場、首末站以及停靠站的建設;推進換乘樞紐及充電樁、充電站、公共停車場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將其納入城市舊城改造和新城建設規劃同步實施。
城市道路、橋梁建設改造。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網路系統,提升道路網路密度,提高城市道路網路連通性和可達性。加強城市橋梁安全檢測和加固改造,限期整改安全隱患。加快推進城市橋梁信息系統建設,嚴格落實橋梁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城市路橋的運行安全。各城市應盡快完成城市橋梁的安全檢測並及時公布檢測結果,到2015年,力爭完成對全國城市危橋加固改造,地級以上城市建成橋梁信息管理系統。
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城市交通要樹立行人優先的理念,改善居民出行環境,保障出行安全,倡導綠色出行。設市城市應建設城市步行、自行車「綠道」,加強行人過街設施、自行車停車設施、道路林蔭綠化、照明等設施建設,切實轉變過度依賴小汽車出行的交通發展模式。
(二)加大城市管網建設和改造力度。
市政地下管網建設改造。加強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氣、供熱、通信等各類地下管網的建設、改造和檢查,優先改造材質落後、漏損嚴重、影響安全的老舊管網,確保管網漏損率控制在國家標准以內。到2015年,完成全國城鎮燃氣8萬公里、北方採暖地區城鎮集中供熱9.28萬公里老舊管網改造任務,管網事故率顯著降低;實現城市燃氣普及率94%、縣城及小城鎮燃氣普及率65%的目標。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綜合管廊項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地下管網應按照綜合管廊模式進行開發建設。
城市供水、排水防澇和防洪設施建設。加快城鎮供水設施改造與建設,積極推進城鄉統籌區域供水,力爭到2015年實現全國城市公共供水普及率95%和水質達標雙目標;加強飲用水水源建設與保護,合理利用水資源,限期關閉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切實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在全面普查、摸清現狀基礎上,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規劃。加快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與排水防澇設施建設,解決城市積水內澇問題。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將建築、小區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面積、藍線劃定與保護等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加強城市河湖水系保護和管理,強化城市藍線保護,堅決制止因城市建設非法侵佔河湖水系的行為,維護其生態、排水防澇和防洪功能。完善城市防洪設施,健全預報預警、指揮調度、應急搶險等措施,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澇、防洪減災能力,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
城市電網建設。將配電網發展納入城鄉整體規劃,進一步加強城市配電網建設,實現各電壓等級協調發展。到2015年,全國中心城市基本形成500(或330)千伏環網網架,大部分城市建成220(或110)千伏環網網架。推進城市電網智能化,以滿足新能源電力、分布式發電系統並網需求,優化需求側管理,逐步實現電力系統與用戶雙向互動。以提高電力系統利用率、安全可靠水平和電能質量為目標,進一步加強城市智能配電網關鍵技術研究與試點示範。
(三)加快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
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以設施建設和運行保障為主線,加快形成「廠網並舉、泥水並重、再生利用」的建設格局。優先升級改造落後設施,確保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達到國家新的環保排放要求或地表水Ⅳ類標准。到2015年,36個重點城市城區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全國所有設市城市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建設完成污水管網7.3萬公里。按照「無害化、資源化」要求,加強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70%左右;加快推進節水城市建設,在水資源緊缺和水環境質量差的地區,加快推動建築中水和污水再生利用設施建設。到2015年,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0%以上;保障城市水安全、修復城市水生態,消除劣Ⅴ類水體,改善城市水環境。
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以大中城市為重點,建設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區)和生活垃圾存量治理示範項目。加大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提升生活垃圾處理能力。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水平。到2015年,36個重點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左右;到2017年,設市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處理,確保垃圾處理設施規范運行,防止二次污染,擺脫「垃圾圍城」困境。
(四)加強生態園林建設。
城市公園建設。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社區公園、街頭游園、郊野公園、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完善生態園林指標體系,推動生態園林城市建設。到2015年,確保老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60%。加強運營管理,強化公園公共服務屬性,嚴格綠線管制。
提升城市綠地功能。到2015年,設市城市至少建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水、氣、電等設施齊備,功能完善的防災避險公園。結合城市污水管網、排水防澇設施改造建設,通過透水性鋪裝,選用耐水濕、吸附凈化能力強的植物等,建設下沉式綠地及城市濕地公園,提升城市綠地匯聚雨水、蓄洪排澇、補充地下水、凈化生態等功能。
三、科學編制規劃,發揮調控引領作用
(一)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理念,遵循城鎮化和城鄉發展客觀規律,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做好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銜接,統籌安排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突出民生為本,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嚴格禁止不切實際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和滋生腐敗的「豆腐渣工程」。強化城市總體規劃對空間布局的統籌協調。嚴格按照規劃進行建設,防止各類開發活動無序蔓延。開展地下空間資源調查與評估,制定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規劃,統籌地下各類設施、管線布局,實現合理開發利用。
(二)完善和落實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要著力提高科學性和前瞻性,避免盲目和無序建設。盡快編制完成城市綜合交通、電力、排水防澇和北方採暖地區集中供熱老舊管網改造規劃。抓緊落實已明確的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城鎮供水、城鎮燃氣等「十二五」規劃。所有建設行為應嚴格執行建築節能標准,落實《綠色建築行動方案》。
(三)加強公共服務配套基礎設施規劃統籌。城市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過程中,要統籌考慮城鄉醫療、教育、治安、文化、體育、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建設專業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配送場站等,完善城市公共廁所建設和管理,加強公共消防設施、人防設施以及防災避險場所等設施建設。
四、抓好項目落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一)加快在建項目建設。各地要統籌組織協調在建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施工建設進度。通過建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信息系統,全面掌握在建項目進展情況。對城市道路和公共交通設施建設、市政地下管網建設、城市供水設施建設和改造、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消防設施建設等在建項目,要確保工程建設在規定工期內完成。各地要列出在建項目的竣工時間表,倒排工期,分項、分段落實;要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建設資金、材料、人工、裝備設施等及時或提前到位;要優化工程組織設計,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技術、新工藝,推進在建項目實施。
(二)積極推進新項目開工。根據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落實具體項目,科學論證,加快項目立項、規劃、環保、用地等前期工作。進一步優化簡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減少和取消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逐步轉向備案、核准與審批相結合的專業化管理模式。要強化部門間的分工合作,做好環境、技術、安全等領域審查論證,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探索建立審批「綠色通道」,提高效率。在完善規劃的基礎上,對經審核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要抓緊落實招投標、施工圖設計審查、確定施工及監理單位等配套工作,盡快開工建設。
(三)做好後續項目儲備。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要求,超前謀劃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各級發展改革、住房城鄉建設、規劃和國土資源等部門要解放思想,轉變職能和工作作風,通過統籌研究、做好用地規劃安排、提前下撥項目前期可研經費、加快項目可行性研究等措施,實現儲備項目與年度建設計劃有效對接。對2016年、2017年擬安排建設的項目,要抓緊做好前期准備工作,建立健全統一、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儲備庫。

⑵ 國家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范

法律分析:該規范適用范圍從設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區規劃編制中的公共設施規劃調整為城市總體規劃、詳細規劃以及城市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

法律依據:《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標准》 第一條 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應選擇在安全的地段進行建設,並應符合下列規定:

不得在有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威脅的地段進行建設;

與危險化學品及易燃易爆品等危險源的距離,必須符合有關安全規定;

存在雜訊污染、光污染的地段,應採取相應的降低雜訊和光污染的防護措施;

土壤存在污染的地段,必須採取有效措施進行無害化處理,並應達到相應用地土壤環境質量要求。

⑶ 公共服務設施的設施建設

一、交通工程
以面向國際,服務東北,協調區域,滿足物流暢通為目標,構建公路、鐵路、港口一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建設的主要交通運輸工程參見圖7-1、附件:「十一五」重大項目規劃表。
公路工程。規劃建設庄河至蓋州高速公路,南與丹大高速公路銜接,北與沈大高速公路交匯,分別構築庄河與沈陽、大連的3小時、1小時經濟圈。積極籌劃建設花園口新城區至長興島高速公路,打通黃渤沿海兩大重點開發區的聯接,形成「一橫兩縱」的高等級公路主骨架。開工建設濱海公路,形成省際沿海觀光產業帶,推動沿海產業區的互動發展;拓寬改造201國道庄河段,增強南部沿路經濟的空間聯系;建設庄河至仙人洞、庄河至花園口、庄河至黑島電廠快速路,增強幾大產業區的有機聯結,強化北部與南部的優勢互補,促進資源合理開發和產業的協調發展。以建設新農村為目標,加快鄉村公路支線建設,實施鄉村公路改造。在實現村村通油路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農村公路網內部的有機聯系,加速路網城鄉一體化。加強市區內環、外環及主幹路網建設。增設城鄉公交線路和公路場站,並逐步向近郊居民點、產業集中區和旅遊景區延伸。
圖7-1庄河市重點規劃建設交通工程示意圖
鐵路工程。加強鐵路運輸系統建設,形成與東北腹地的有機聯接。「十一五」期間配合國家鐵道部沿丹大高速公路北側加快建設東北東部鐵路通道,沿路在吳爐建設黑島電廠鐵路專用線;規劃建設庄岫鐵路,在庄河站與東北東部鐵路通道接軌,並規劃建設庄河站至庄河港區鐵路專用線。
港口工程。加快庄河港一期建設,著手啟動庄河港二期工程,打通海上通道,努力完善功能,提升港口地位,把庄河港建成大連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樞紐港,成為東北地區沿黃海北岸物流集散的重要結點。規劃建設庄河港集裝箱碼頭3個。其中1萬噸級泊位碼頭2個,3萬噸級泊位碼頭1個。加強陸島運輸碼頭建設。規劃在石城鄉北嘴屯新建300噸級滾裝碼頭,夏溝新建1000噸級滾裝碼頭;在王家鎮後灘新建300噸和1000噸級滾裝碼頭各1個,分別在壽龍島和長坨島新建500噸級客貨碼頭。加強庄河港至石城島跨海大橋及石城島周邊港口群建設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
二、能源工程
以減少污染、保護環境、降低能耗、發展清潔能源、滿足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為目標,建立能源保障體系。「十一五」期間,在庄河城區人口居住集中區擴建管道液化氣工程,到2010年,城區管道液化氣普及率要達到80%以上。遠景規劃期間,從南部沿路經濟帶一體化發展角度,研究建設庄河煤氣工程,以及從大連接入管道把天然氣引入我市。進一步完善供熱設施,優化供熱站建設布局,適度超前建設供熱工程。規劃在庄河市區、花園口區建設熱電廠,滿足南部沿路經濟帶重點區域供熱需求(參見圖7-2)。
到2010年,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5%以上。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推廣太陽能,大力發展生物質氣化工程。加快推進庄河電廠建設,推動庄河尖山、南尖風電項目盡早啟動,努力把我市建成東北重要能源電力基地。加強輸配電主網架建設,完善輸變電設施,增強供電能力。考慮發展時間階段和對於電力需求的空間差異,規劃2007年改造220千伏東庄線、庄新線,新建小寺66千伏變電所,同時對現有變電所進行增容改造,以保證全市供用電的安全可靠性;2006年增容改造66千伏明陽變電所,滿足花園口新城區建設起步階段的電力需求,2010年左右新建220千伏花園口變電所,配套建設5座66千伏變電所,滿足花園口新城未來的電力需要;2010年在青堆鎮北部新建220千伏變電所,滿足東部地區的發展對於電力的增長需求。
圖7-2庄河市重點規劃基礎設施工程示意圖
三、供排水工程
圍繞工業發展區建設、城鎮發展和人民生活需求進行供水設施建設,充分利用地表水,有計劃地開采地下水。重點實施庄河凈水廠二期擴建和凈水廠引水工程,完善新城區供水管網,改造老城區供水管網(參見圖7-2)。加快推進花園口新城、黑島電廠產業區、青堆鎮、仙人洞鎮等重點區域供水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排水設施,加強污染源綜合治理。建設庄河市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對我市城區主排水分流管線進行改造。在花園口新城、黑島電廠工業區、青堆工業區同步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統和污水及垃圾處理廠,嚴格控制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嶺、吳爐、大鄭等地的工業和生活污水排放,建設適當的污水處理設施。
四、信息工程
抓好基礎電信網建設。大力發展電話網、數據通信網、智能業務網,建成網路運行可靠、業務品種齊全、用戶服務優良的現代化電信通信網,實現光纖到村屯。提高電話普及率。鄉鎮政府所在地電話普及率接近城市水平,遠期要達到城市水平。進一步拓展郵政業務,合理布局郵政局所,提高郵政服務綜合能力。積極推進「數字化庄河」工程。加強政府系統信息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帶動和推進全社會的信息化進程,實現社會資源共享,發展信息產業。建設城南新區、花園口新城和青堆鎮的光纖通信網。
五、防災減災工程
消防工程。根據責任區內的被保護目標、地貌特徵、人口密度、建築狀況、交通水源條件等因素布置消防站,確定消防等級。近城區消防站達到三座,遠城區達到五座,使消防站責任區面積平均達到6.5平方公里,基本建立覆蓋全面、責任明確的消防網路。每個重點鎮新建一處消防站。強化北部自然保護區的森林防火設施建設。
防洪工程。高標准、高質量整治庄河、小寺河。規劃小寺河控制寬度為150—200米左右,庄河控制寬度為200—250米左右。庄河城區防洪標准達到50年重現期,小寺河、庄河為50年重現期,明、暗渠匯水面積大於5平方公里的重現期為20年、小於5平方公里為10年,截洪溝設計重現期為10年。為防止山洪對城市危害,沿城市建設用地外圍山體建截洪溝。規劃在西山公園南側、東側沿40米等高線、九頂梅花山北側及南側沿城市規劃道路一側等建設截洪溝。嚴格控制填海造地,保證河道出海口暢通。
防震減災工程。城市規劃、房屋建築嚴格按照防震減災技術規程要求建設。
人防工程。堅持長期准備,重點建設,平戰結合,持續發展的原則,人防工程以新城區建設和重要經濟目標為重點,進行全面防護和重點保護。
其他災害與突發性事件。面臨地震、海嘯、台風、洪水等災害威脅,加強技術保障體系建設,制定應急預案,完善預警機制,做好物資儲備。
六、公共服務設施
按照產業發展和人口聚集方向,調整優化教育布局。規劃在明陽鎮新建高中、初中和小學,遷建大鄭鎮中心小學,新建青堆鎮小學。擴大庄河城區中小學辦學規模,遷建二高中和三十一中學,增設城西中小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建職教中心,建設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花園口、青堆、仙人洞技術分院。積極發展高等教育,採取多種形式開辦高等院校。加強學前教育,新建城區中心幼兒園。加快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擴建城區中心醫院、中醫院和第三人民醫院,增擴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進一步完善文化體育設施,新建博物館、文化館、檔案館、游泳館和體育場,擴建鄉鎮文化站,建設黑島甲午海戰紀念館。加強婦女工作,籌建婦女活動中心。發展社會福利事業,擴建庄河養老服務中心,建設17所鄉鎮中心敬老院。加強各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旅遊服務功能。
七、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第1條 健全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公益事業,形成與現代化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格局,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要符合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相結合、精神文明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相結合的原則,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全面提升生活品質。
第2條 公共設施規劃按市級、區級兩級設置,部分內容配置到居住區級。市級公共設施規劃建設以行政管理中心、商業金融貿易中心、文化娛樂中心為主的城市中心,強化城市中心的凝聚力,發揮城市中心的職能作用,反映出獨特的具有時代特徵的海濱城市風貌。居住區級公共設施規劃建設要層次分明,服務半徑適中,布局合理,人民生活方便。舊區應結合街區改造、閑置土地調整來完善設施配套,新區應統一規劃建設配套設施。鼓勵社會投資建設各類社會公益性服務設施。
八、公共設施中心布局
⒈市級行政管理中心:布置在會展中心對面、平灣路以西用地。可以和會展中心、體育中心、濱海綠地等形成較好的景觀和中心區形象。
⒉市級商業金融貿易信息中心:位於人民路與樂山路交界一帶,包括超級市場、大型購物中心、金融、貿易、旅館業等。
⒊市級文化娛樂中心:規劃設置在海灣大橋東邊,與行政中心區、商業金融貿易信息中心隔海相望,布置影劇院、文化藝術中心等,形成一個高標準的獨具特色的中心。
⒋市級體育中心:位於人民北路,在現狀基礎上擴建。
⒌在赤坎、霞山、麻章、坡頭、東海島布局區級中心。赤坎公建中心,對現有的設施進行調整和改造,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服務業。以康順路與人民大道北地段為赤坎公建中心;霞山公建中心,規劃以解放路和人民大道南交界地段為霞山公建中心,建設一個各項設施齊全,商業貿易繁華的公建中心;坡頭公建中心設置在坡頭帶狀中心公園附近,按城市的副中心級要求,高標准、高起點,設置大型的商業、金融貿易、行政辦公、醫療、娛樂、體育等設施,構成完整的綜合性公建中心;麻章公建中心規劃結合中心綠地布置商業、金融貿易、醫療、娛樂、體育等設施。
第4條 商貿設施分三級規劃:一級商業服務金融貿易設施如大型商貿中心、交易中心、大型專業市場,以及金融、保險、信息、咨詢等設施是城市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布置在市中心區,各區中心也適當布置;二級商業服務金融貿易設施如一般商場、酒店、銀行等設施,主要布置在區級中心;三級商業服務業金融貿易設施如糧店、小市場、儲蓄所等布置在居住區或小區中心。各主要城市片區均設置區級商業服務中心。區級公共設施規劃建設採用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強化各區的職能,對公共設施進行有機的組織,使公共設施與城市結合更密切。
九、文化設施
⒈文化設施的規劃和建設應與城市規劃和建設同步進行。
⒉市級文化中心布置見第53條。
⒊其他組團的區級文化中心主要布置於公建中心。
⒋新建住宅區應按人均不低於0.2平方米的標准預留公共文化設施用地。
十、體育運動設施
⒈市級體育中心布置見第53條。
⒉各區級運動場每個佔地約10公頃,配有三場一館。對霞山、赤山現有體育場及游泳場進行改造或擴充。
⒊各居住區按國家標准設置,每5萬人設一處體育設施用地,包括相應的體育設施系統。
十一、醫療保健設施
健全三級醫療保健體系,以三級綜合醫院建設為核心,以二級、三級醫院及專科醫院為主體,以保健防疫、社區醫療服務網路為基礎,均衡布置各級醫療保健機構。總量按每千人4張病床的指標配置。
建設專科醫院:口腔醫院、腫瘤醫院、婦產醫院、兒童醫院、傳染病醫院、精神醫院、康復醫院、霞山區骨傷科醫院;遷建湛江市中心醫院至市體育中心北面的文保小區;設置急救指揮中心、市中心血站;設置三級綜合醫院3間:湛江市中心人民醫院、廣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廣東省農墾中心醫院;設置二級中醫院2間:湛江市第一中醫醫院、湛江市第二中醫醫院;設置二級綜合醫院3間:湛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南油職工醫院、東海島人民醫院;以市防疫站為基礎組建湛江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中心)和湛江市衛生監督所。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服務人口3~5萬人單位設置。
撤銷市防疫站和霞山、赤坎、坡頭、麻章區防疫站及湛江港務局、南油防疫站。
十二、教育科研及科學普及設施
⒈中等職業教育盡可能利用現有中專教學資源進行布局調整與整合。
⒉中小學按居住區、小區配套標准設置,在規劃期內實現高中普及教育。
⒊大中專院校用地集中在寸金大學城集中建設,海洋大學新校區在現狀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遠期根據發展需要,在坡頭布置新的教育基地。
⒋重視組織市民的科普交流活動,市級科技交流中心在坡頭區安排,各區級科普活動場所可結合文化設施安排。
十三、郵政設施
規劃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用郵方便、安全快捷的現代化郵政服務網。城市按郵政分局、支局、所三級設置郵政服務機構,調整、改建和新建相結合,郵政網點同步到小區,郵政箱同步到戶。規劃新建郵政設施11處,郵政局所的服務半徑為: 市區郵政局所服務半徑:中心城區1~1.5千米,其它1.5~3千米。服務人口:郵政局4~6萬人;郵政所1.5~2萬人。合理分布郵政設施,新居住區開發建設應同步規劃建設郵政所、信報箱群,在中心城區,結合舊城改造,適當調整和改建現有郵政局所,建成運輸快速化、作業機械化、營業電子化、管理信息化、服務多元化網路。
十四、社會民政福利設施
⒈中心城區規劃設置福利院3所,分別設置在赤坎、坡頭和麻章。
⒉按老年人口規模和有關標准安排敬老院。
⒊保留現有殯葬設施用地。
⒋收容遣送站選址在霞山海頭新村附近(市新村戒毒所東邊)。
十五、治安管理設施:建立健全城市治安管理設施,每一萬戶城市居民應設置1處公安派出所;在社區配套服務設施中,設立社區警務室。
十六、市民休閑活動廣場:市級市民廣場在市級行政中心附近;區級市民活動廣場按8~10萬人設置1處,成為城市公共開敞景觀空間的重要部分,並兼具城市必需的緊急避難場所的功能。

⑷ 如何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台州市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的主要做法
來源:台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規劃局辦公室 發布日期:2012-08-31

近年來,台州市立足自身特色,積極創新實踐,從實施「陣地均衡化、活動品牌化、隊伍常態化、機制長效化」等四方面著手,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共建、基層主體、城鄉共享」的公共文化建設模式,有效破解了有限的公共財力與人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推動文化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大眾、服務人民。2008年底,台州市「三個三」(三類文化俱樂部、三個文化節、建立三項文化制度)文化計劃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雲山的批示肯定;2009年4月份,中宣部、文化部在台州市召開了全國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總結推廣「台州經驗」;2012年4月,台州市公共文化建設得到中宣部調研組的高度肯定。主要做法有:
一、實施陣地均衡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場館建設。
一是建設以三類文化俱樂部為代表的基層文化設施。按照政府撥一點、社會籌一點、建設主體出一點的思路,採用結合中心村建設聯建、村企社區共建、寺觀廟宇整治改建、校網調整修建、青少年活動中心擴建等靈活形式,根據各村、社區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和群眾喜好創建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文化俱樂部。到目前為止,台州市已創建農村文化俱樂部4376家、社區文化俱樂部196家、企業文化俱樂部467家,其中農村和社區文化俱樂部總數達全市村居總數的85.8%。據統計,八年來,市、縣、鄉三級財政共投入配套資金6000多萬元,帶動社會資金1.2億多元用於基層文化俱樂部建設。二是建設以圖書館為代表的大型標志性文化設施。推出一批規劃布局的公共文化項目,以公共財政引路,引導社會各界捐助興建。近年來,市本級共投入14.2億元,按照分期建設、逐步完善的原則,相繼建成了文化藝術中心、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體育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設施,博物館、科技館和規劃展示館也正在興建。市圖書館至去年底建成開放以來,社會力量捐書踴躍,其中市工商銀行向圖書館捐贈《四庫未收書輯刊》301冊;設立「台州當代作家作品庫」,多數本地知名作家已捐獻個人著作;設立了個人捐助圖書專櫃——任金玉先生捐贈圖書專櫃。市博物館在主體工程建設尚未完工的情況下,已收到市古玩商會捐贈的各類文物260件。三是建設以民辦博物館為代表的民間文化場館。突出「民辦政扶」特色,對民辦博物館、展覽館等民間文化場館實施優先供地,土地價格參照公益類用地標准等優惠。在財政不掏一分錢的情況下,相繼建成臨海國華珠算博物館、椒江吳子熊玻璃藝術館、台綉藝術館、溫嶺海洋民俗博物館等24個民辦博物館和展覽館,其中22個對外免費開放。
二、實施活動品牌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承辦公益文化活動。
一是打造大型節會文化活動品牌。堅持「政府搭台、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理念,不請一個明星參演,讓群眾成為實實在在的活動主體,相繼舉辦了六屆農民文化節、五屆鄰居節、四屆企業文化節、兩屆全民讀書月和兩屆全民唱紅歌等品牌文化活動,共有200多萬人次基層群眾直接參與了各項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憑借企業冠名、贊助、廣告等社會參與途徑構築了立體、多維、開放的節慶平台,形成了臨海中國江南長城節、仙居中國楊梅節、溫嶺中國石文化節、三門中國青蟹節等一系列全國性節慶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群眾自辦文化活動品牌。充分發揮企業、單位的潛能,推廣「同地而居、共建文化、共促繁榮」的理念,由村、社區、企業、單位聯合舉辦各類文化活動,讓企業職工、單位員工與屬地群眾同聚同樂。推動面大量廣的公共建築大院、社區活動場所免費開放,搭建好群眾性文體活動廣場,吸引群眾自覺自發地參與排舞、唱紅歌、腰鼓、秧歌等日常文體活動。目前,全市共有廣場文化活動點近千個,日常活動所用到的音響等設備基本都是由附近的先富群體無償捐獻。比如,天台縣明豐汽車用品有限公司把企業搬遷後留下的兩萬平方米閑置廠區無償回報社會,建成遠近聞名的百姓精神文化樂園。三是打造精品創作文化活動品牌。以公益性或半市場化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公共文化事業,參與影視作品、舞台劇創作生產和舉辦大型文化演出活動。先後涌現出了電視劇《海之門》、《傻春》、《完美丈夫》、《大路朝天》,電影《超強台風》、《娘》、《美女如雲》、《和合奇緣》,話劇《天亮》,大型原創樂舞詩《神秀天台》等一批精品力作。
三、實施隊伍常態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志願服務。
一是壯大文化志願者隊伍。探索建立文化志願者的選拔、培訓、激勵機制,鼓勵、引導和支持各界人士志願參與公益性文化服務。根據志願者文藝特長,分類組建戲曲、舞蹈、音樂、書畫、體育等多支文化志願者服務隊,以外來務工者、民工子女、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弱勢群體為重點服務對象,主動走進社區、走進鄉村、走進基層文化俱樂部,積極開展文藝獻演和藝術輔導等公益文化服務活動。目前,全市9個縣(市、區)都建立了文化志願者大隊,活躍在全市基層一線的文化志願者人數達13000多人。二是壯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非遺文化搶救。如海正集團、方遠建設集團、東港集團三家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海東方亂彈劇團,參與搶救瀕危劇種「台州亂彈」,整理出一整套包括編導、音樂、舞美的表演體系,先後獲全國「梅花」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積極探索台州刺綉、三門石窗、溫嶺剪紙、仙居無骨花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化開發的新路子,其中在三門縣職業中專建立「三門微型石窗產研基地」,目前已開發出24種款式、120種圖案的微型石窗,在2011年的第七屆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和義烏文博會上廣受青睞,訂下多筆外單。三是壯大民間文化骨幹隊伍。積極培育一批熱心基層文化事業的民間文化骨幹,並通過他們組織開展各項文化活動,帶動群眾學習文藝、共享文化。目前,全市已建立6600多支群眾文體隊伍,參與人數達12萬,集聚了民間文藝骨幹4.5萬人。充分發揮民間文化藝人的作用,成立了耀達歌舞團、三門越劇二團、溫嶺映山紅越劇團等120個民間劇團和全省首家市級民營劇團協會,2011年演出超過4.8萬場,承擔了全市群眾文化活動一半以上的演出任務。
四、實施機制長效化工程,引導社會力量自覺參與文化共建。
一是建立引導型機制。出台《關於推進台州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鼓勵社會力量捐贈公益性文化活動、項目、設施等文化民生事業,可在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前准予全額扣除捐贈數目。即將出台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的配套政策,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在市場准入、項目建設、稅費優惠、投資融資、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進行扶持。二是建立激勵型機制。設立台州市公共文化貢獻獎,對社會各界為公共文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實行榮譽激勵。定期組織開展文化曙光獎、文化名家工作室、「四個一批」文化人才評選表彰活動,市本級每年安排文藝生產專項經費200萬元,對優秀文化人才進行榮譽激勵的同時給予一定的物質補助。三是建立強制型機制。建立「百分之一文化計劃」共建機制,以政策性文件規定在政府性建設工程、城市臨街建設項目、居住小區等建設投資總額中提取1%的資金用於公共文化藝術設施建設,為社會資金參與公共文化建設提供了平台和途徑,成為解決公共財政投入不足困局的一項創新舉措。自實施以來,共引入社會資金9000多萬元,建成110座城市雕塑、兩條文化長廊、8座景觀涼亭等一大批城市文化設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百分之一文化計劃」榮獲第三屆文化部創新獎。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出台的《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中,還將「百分之一文化計劃」列為增強公共文化產品的生產供給能力的措施之一,上升為國家政策。

⑸ 問:哪個城市出台過「居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准及移交相關部門的規定」

您好 不知道我回答的是不是您需要的

學校、醫療衛生站等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25日,記者從南寧市城建部門獲悉,《南寧市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管理條例(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正公開徵求社會意見。

針對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的設施不明確問題,《徵求意見稿》規定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應當在徵求發改、國土、規劃、建設、教育、衛生等部門意見的基礎上編制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明確該居住區開發項目應當配套建設內容,同時將該配套建設內容作為居住區開發項目用地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者劃撥依據之一。

詳解

1配套設施要與住宅同步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與住宅建設項目統一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居住區配套的教育設施應在整個項目開工量達到50%以前動工建設,並在項目竣工量達到80%以前竣工驗收;其他配套設施建設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優先完成。

解釋:針對部分開發商將應當建設的配套設施放到居住區開發項目建設後期進行建設,造成居民入住後長時間內無法使用配套設施的問題。徵求意見稿對配套設施的建設時序做出明確規定,對教育等重要配套設施的開、竣工計劃安排作了具體量化要求。

居住區總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且分期建設的項目,若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未配置在當期的,應當按當期開發的建築面積提供相應比例的臨時物業管理用房和社區服務用房,但物業管理用房應在項目建設總量完成80%前完成。

2交付承諾書加進房屋買賣合同附件

《徵求意見稿》:居住區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辦理項目施工許可之前,根據居住區項目開發條件意見書,向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提交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建立居住區配套設施建設動態監管制度。

解釋:開發商承諾書將包含在買賣合同附件中。《徵求建議稿》規定承諾書應當明確配套設施的建設內容、開工及竣工期限、分期交付使用的期數及期限等內容。承諾書應當在商品房銷售現場公示。所承諾的內容應當作為房屋買賣合同附件內容之一。

徵求意見稿在配套設施建設的各個環節分別做出要求。對分期建設項目首期未同步開工建設相關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余期施工許可;對在項目預售階段不按期開工建設配套設施的,暫停辦理項目剩餘部分的商品房預售許可;對在項目竣工驗收階段不按期完成配套設施建設並通過驗收的,不予辦理項目交付使用備案手續。

3項目交付3月後移交配套設施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應當在項目交付使用備案後3個月內,將有關配套設施移交給使用、管理部門,並依法承擔移交後的保修責任。

解釋:南寧市現有法規規章或其他規范性文件沒有對住宅小區配套設施建成後產權歸屬及移交接管問題作出明確規定,因而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如配套設施建成後相關專業管理部門不願接收等。為明確配套設施產權歸屬,分清責任,徵求意見稿對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的移交、接管、使用等都作了相應規定。

居住區內配套的物業管理用房、居住區文化活動室、公廁及業主共用設施設備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由開發建設單位申請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登記機構在房屋登記簿上予以記載,不頒發房屋權屬證書

居住區內配套的教育、醫療衛生、社區服務及行政管理用房等公共建築,依法屬於國家所有,由政府授權的有關部門管理、使用,並申請辦理房屋登記。

在配套設施使用方面,開發建設單位不得將依法屬於全體業主共有或政府所有的配套設施轉讓、出租、抵押或挪作他用。居住區配套設施應當按照其規劃設計用途進行使用,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挪作他用。

4開發商未履行承諾將受處罰

《徵求意見稿》:開發建設單位未按開發條件意見書、配套設施建設承諾書的規定內容履行配套設施建設義務的,由市、縣房地產開發主管部門責令其改正,並處以居住區項目工程合同總價款2%以上4%以下的罰款;如配套設施用地已被佔用,無法實施建設的,開發建設單位應當支付異地建設所需費用,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區域規劃組織建設,並由規劃主管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對建設單位進行處罰。

解釋:為有效遏制開發商不建或不按時、按質、按量建設配套設施行為,徵求意見稿對此類行為設置了相應的處罰措施。同時,徵求意見稿還增加了行業管理方面的責任,如將建設單位違反條例的行為作為不良行為記入企業信用檔案,向社會公布;對情節嚴重的,由相關部門依法降低其資質等級或者吊銷資質證書,並禁止參加土地「招拍掛」活動等。

名詞解釋

《徵求意見稿》中所指的居住區配套設施包括配套基礎設施和配套公共建築。配套基礎設施是指居住區內的供水、供電、供氣、排水、電信、有線電視等管線及設施、照明系統、安防技防監控系統、消防設施等。配套公共建築是指居住區內的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區服務、行政管理、物業管理、商業服務用房及配套基礎設施用房等建築。(記者韓沛)

⑹ 如何加強公共設施建設和管理水平

優化規劃布局。加強近郊小城鎮與中心城的互動,在中遠郊集中發展一批區位優越、產業支撐好的小城鎮,與新城形成功能互補。推動有條件的小城鎮實施
撤並,加快老集鎮改造。浦東川沙新鎮、閔行浦江鎮、金山楓涇鎮、崇明陳家鎮等全國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按照中小城市的標准,適度超前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
設施,發展社區商業設施。加強小城鎮特色風貌建設。

發展特色經濟。依託重大產業基地和工業園區發展工業強鎮,依託交通優勢和區位條件發展商貿重鎮,依託歷史文脈和生態資源發展旅遊名鎮,不斷壯大小城鎮的經濟實力。發揮小城鎮自身優勢,積極培育文化創意、動漫遊戲、影視創作等新興產業。

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鼓勵多元投資主體參與小城鎮建設,重點解決居民教育、醫療、就業、出行、居住等實際問題,提高小城鎮居民生活質量。通過轉移支付、對口支持、培育自身發展能力等方式,探索提高小城鎮公共服務水平的新辦法、新途徑。

加大綜合改革力度。系統實施小城鎮就業、社保、戶籍管理、土地管理、村鎮建設、公共服務等全方位改革,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以委託或授權方式,下放行政管理許可權,激發小城鎮發展活力。

⑺ 天津市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標准

網上沒有這個細則的,只有到天津市建設管理委員會才能找到,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⑻ 如何構建美麗鄉村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如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1、加強頂層設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要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逐步縮小城鄉間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學校、醫院、文化站、體育場所等公共服務設施和交通郵電、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差距。健全穩定的公共財政投入機制,與財政收入增長同步增長,讓鄉村產業強起來、設施多起來、環境好起來,讓農民和城鎮居民一樣公平地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發揮政策引領作用,吸引和帶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投入美麗鄉村建設,形成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2、強化規劃引領,推動一村一個規劃。要根據鄉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發展、歷史文化、民俗風情、農民實際需要等要素,科學編制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尊重自然美,注重個性美,構建整體美,細化生產、生活、服務等功能區塊的定位,合理安排村莊的產業平台、基礎設施、農田保護等空間布局,注重空間布局、建築形式、田園風貌和自然景觀的融合,在美麗鄉村的特色上下工夫,在美麗鄉村的差異化上找出路,加強與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等上位規劃的無縫銜接,確保一村一個規劃能落地、可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嚴控大拆大建,避免千村一面。
3、倡導節約集約,堅決守住耕地紅線。要牢固樹立節約集約用地的發展理念,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中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典型經驗和做法,減少土地的粗放利用,避免土地利用的浪費。引導鄉村民居逐步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聚,向農民推薦節地建築戶型,實現鄉村住宅用地集約化;引導村辦企業逐步向工業園區集聚,減少佔用非農建設用地數量,實現鄉村非農建設用地集約化,挖掘鄉村節約集約用地的潛力。堅決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切實將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嚴格禁止亂占濫用耕地行為,確保基本農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改變、質量不降低,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
4、傾聽農民心聲,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要通過電視、廣播、報紙、互聯網等媒體和圖片展、宣傳欄、宣傳標語等形式,大力開展宣傳發動工作,讓家家戶戶切身感受到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得到的實惠,主動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中。美麗鄉村規劃要由各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決定,充分體現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農民的聰明才智,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美麗鄉村規劃變成農民的美麗鄉村建設願望。美麗鄉村建設要廣泛聽取和積極吸收農民的意見,讓農民能夠自己選擇、自己決策、自己建設、自己管理,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落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按照規劃實施,將美好藍圖變為現實。
5、尊重農民意願,推進特色民居建設。要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遵循以人為本、因地制宜、經濟適用、分步實施的原則,積極組織和引導農民新建住房和改造危房,注重保護、挖掘和傳承鄉村的自然、歷史、文化、民俗等特色資源和優秀傳統建築文化,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尊重農民的生產、生活習慣,全面落實節地、節材、節能、節水和環境保護等要求,切實改變鄉村民居長期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建設模式,確保鄉村特色民居數量穩步增長、建設水平穩步提升和建設質量穩步提高,跳出建新房不見新村、建新村不見新貌的怪圈,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6、夯實產業支撐,穩步提高農民收入。要創新現代農業發展體制機制,發展精準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精深加工農業,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經濟協會、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等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把農民組織帶動起來,引導農民依託鄉村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鄉村旅遊、農家樂等新興服務業,提升服務水平和檔次,吸引城鎮居民到鄉村吃住行游購娛,促進農民增收。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以合資、合作等方式,參與鄉村的產業開發和項目經營,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做強鄉村的產業,增強農民增收後勁。
7、加強村莊整治,提高生活環境質量。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到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全過程,大力開展綠化造林活動,重點抓好交通沿線、河道溝渠、村莊庭院和房前屋後的綠化美化。實施鄉村生產生活污染源治理工程,重點開展以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收集處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為主的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垃圾收集點、中轉站、無害化處理場等設施建設,加快污水收集系統、污水處理廠等設施建設,利用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等方式,實現畜禽養殖污染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嚴格落實保護生態的法律法規,加強鄉村水域保護和重點區域生態修復,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生態環境,提升農民生活環境質量。
8、培育文明風尚,提升鄉村文化內涵。要加大對地域風情、傳統民俗、人文典故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和傳承力度,加大對古民居、古農具、古樹木等歷史文化遺跡的保護和開發力度,豐富鄉村的文化內涵。針對新型農民、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等不同群體,開展喜聞樂見、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廣大村民在家門口有演出看、有電影看、有廣播聽、有電視看、有書讀、有報讀、有棋牌、乒乓球等室內文體活動、有籃球、排球等室外文體活動,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培養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倡導移風易俗,破除陳規陋習,堅決遏制鄉村賭博迷信之風,營造文明和諧的生活氛圍。
9、創新社會管理,維護鄉村和諧穩定。要推進鄉村網格化社會管理,配備專職網格員和網格協管員,嚴格落實管理責任制,由過去浮在面上變為沉到下面、被動應付變為主動服務,做到有問題及時發現、有需求及時服務,實現鄉村社會管理人性化、精細化、信息化。建立鄉村多元化調處機制,整合綜治、司法、信訪、治保等基層工作力量,加大調處力度,及時化解影響鄉村社會穩定的各種矛盾糾紛和信訪問題。開展法律進鄉村活動,採取法律講座、以案說法、黑板報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與農民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幫扶管理,提高美麗鄉村法治化管理水平。
10、深化綜合改革,增強發展內生動力。要繼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機構改革,規范鄉鎮機構設置,轉變鄉鎮政府職能,理順部門責權關系,引導農民參與鄉鎮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提高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深化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規范財政收支管理,建立財權與事權相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鄉鎮財政管理體制,提高鄉鎮的財政保障能力,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提高村幹部報酬待遇,增強村級組織自我發展和自我保障能力。總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經驗,完善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投入,強化財政獎補資金項目管理,進一步增強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⑼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和基本要求是什麼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和基本要求如下: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

1、在使用時可根據選用的組織結構類型和規劃四周的設施條件,對配建項目進行合理的歸並、調整。 

2、當規劃用地的居住人口規模介於組團和小區之間或小區與居住區之間時,除配建下一級應配建的項目外,還應根據所增人數及規劃用地周圍的設施條件,增配高一級的有關項目及增加有關指標。

3、地處流動人口較多的居住區,應根據不同性質的流動人口數量增設有關項目及增加相應面積。 

4、在Ⅰ、Ⅵ建築氣候區和處於山地的居住區,其商服配建項目和面積可酌情增加,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5、在Ⅰ、Ⅶ建築氣候區和處於山地的居住區,其商業服務設施的配建項目和面積可酌情增加,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6、舊區改造和城市邊緣的居住區,其配建項目與千人總指標可酌情增減,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7、凡國家確定的一、二類人防重點城市,均應按人防部門的有關規定配建防空地下室,並應遵循平戰結合的原則,與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相結合統籌安排,將居住區使用部分的面積,按其使用性質納入配套公建。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

1、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都應有合理的服務半徑: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為800~1000 米;居住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為400~500米;居住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為150~200米。基層服務設施的設置應方便居民,滿足服務半徑的要求。 

2、商業服務、金融郵電、文體等有關項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級居民生活活動中心,並宜與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  

3、應結合職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點布置,將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設在交通較方便、人流較集中的地段。 

4、在便於使用、綜合經營、互不幹擾、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宜將有關項目相對集中設置,形成綜合樓或組合體。

(9)出台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導則擴展閱讀:

居住區內的各級商業服務設施規劃布置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生活習慣、氣候條件、建設規模、特別是用地的緊張程度及現狀條件。 布置方式:設在住宅或其他建築的底層;獨立設置。

居住區中,中小學校規劃布置的考慮因素:中小學校選址應有足夠的用地面積,便於學生上學,有方便的道路連接,出入口較為明顯;學校基地有良好的通風與日照條件,並遠離鐵路線和城市交通幹道,避免交通雜訊對教學的干擾。

學校基地形狀應有利於校舍、校園及運動場地的布置;此外,還應注意學校本身對居民的干擾,應與住宅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與綠地相鄰或與其它一些較安靜且不怕吵鬧的公共建築相鄰布置。

⑽ 城市居住小區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管理規定

商品住宅小區要求配套建設公建設施包括:商業、銀行、郵政、醫院、學校、停車場、幼兒園、變配電、供暖、燃氣等。相關規定去建設部網站查。

閱讀全文

與出台公共服務設施配置建設導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
pml證書 瀏覽:748
申請商標的要多久 瀏覽:814
連雲港專利代理 瀏覽:613
上海專利商標事務有限公司 瀏覽:452
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施方案 瀏覽:850
紅寶石證書aigs 瀏覽:734
馬鞍山二中一本率 瀏覽: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