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模式

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模式

發布時間:2022-06-14 15:10:18

㈠ 新加坡有怎樣的文化傳承

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型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當然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裡面。新加坡國際化的投資學習環境和科學合理的國家管理歷來為世人稱道;更深層的原因在於,除了中國,作為唯一的由華人主導建立起來的國家,新加坡在各方面的探索,也為世界和整個華人社會提供了寶貴的「新加坡模式」,這更是我們華人的驕傲。新加坡的文化傳承還體現在對於小孩子的教育上。周六的早上在酒店瞄了一會電視,其中有一個少兒頻道除了播一些機器貓的動畫片之外,還會播一些中國古代傳統美德的動畫片,如「樂洋子之妻斷織免夫」等等, 令我驚奇的是這套動畫片是上海文光集團出品的,但我從來沒有在國內的電視上看到過,汗……這也許就是新加坡文化魅力的另一方面吧。

㈡ 李光耀談「新加坡模式」:我們是如何反腐的

我們會接受那些能夠使國家運轉得更好的美國式的制度和做法,但我們也要保持自我。在這個變動的世界裡,固步自封者會失敗。 比如說,我們取消了一夫多妻制,所有的婦女都受到教育,獲得公平的就業機會,男女平等。但在這一進程中,也出現了新問題。因為平等了,婦女不必結婚,掙錢可以比男人多。30%的男性和女性是未婚的,而且已婚夫婦平均也只有1.2個孩子。所以,我們正在大量從整個地區以及從印度和中國移民。但這些移民一旦留下來成為新加坡公民,也只有平均1.2個孩子了。我們不得不面向男女機會平等的新社會結構作進一步調整。 李光耀:不同意。如果我們是公司,目標就是盈利。新加坡社會的目標是最大化地發展經濟,實現繁榮,從而建立一個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會,這個社會對我們所有的朋友都親切友好,彬彬有禮,而且有幫助。 看看美國,它有非常有活力的經濟,其制度是贏家通吃。如果你是網球冠軍、高爾夫球冠軍或籃球明星,你能掙好幾百萬美元。不僅因為獲獎,還因為可以賣冠名權給各類消費品,所以老虎·伍茲成了億萬富翁。我們鼓勵這樣的做法。區別在於,在美國,如果你是輸家,你就淪落到社會底層;在新加坡,即使你輸了,政府仍然會確保你有體面的生活,確保你所有的孩子將來能和別人得到同樣的機會。 李光耀:我們相信自由市場經濟。但自由市場經濟的收益不能以自由放任的方式進行分配。通過稅收制度,我們進行收益再分配,使居者有其屋;子女可平等地受到教育(不論貧富,上教學質量一樣的學校);如果你去醫院或診所,你能得到同樣的基本醫療服務,但是付不同價格;我們也有面向全民的娛樂設施。不過我們不是完全平等的社會。在完全平等社會,沒有人會盡全力,社會將會蒙受損失。 李光耀:中國面臨著嚴重的腐敗問題。因為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中,官員始終有特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曾創造了一種新制度,錢買不到一切。商店裡空盪盪的,人們有錢也買不到東西,只能靠幹部系列中的級別獲得商品和服務。 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之後,錢很快能買到東西了,商品琳琅滿目,中國大量進口,許多商人也富起來了。官員們為掙大錢的人頒發執照,自己只拿著幾百元薪水,住小房子。所以一些官員開始為自己謀利益,導致了今天你們都看到的情況。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俄羅斯和越南。 新加坡當年怎樣應對腐敗?首先,我們沒有經歷過錢不重要的社會制度。其次,當看到腐敗大量出現在新加坡時,我們決定清除腐敗。我們的反腐辦法是自上而下。我們成功地清除了許多犯罪團伙,那些搞走私、綁架、賣淫和吸毒的華人黑社會。我們還制定了嚴格的法律。任何人只要發現腐敗罪就要進監獄。如果你擁有財富,但無法證明來自正常的收入來源,你就被認為涉嫌腐敗。 最重要的是領導人要嚴於律己。曾有一位新加坡的華裔部長自殺了,原因是他在出讓政府土地時受賄100萬美元,將被起訴。另一個部長因為從一個發展商那裡獲得一處豪宅而被判刑五年。從這些教訓中,人們開始知道腐敗是不可接受的。反腐現在還是很難,因為我們的商人必須要到海外投資經商,很難不通過送禮就順利開展業務。不過他們必須記住,如果回到新加坡還如此行事,等待他們的只有監獄。 李光耀:我們現在怎麼防止官員受賄?就是付他們市場水平的薪酬。政府僱用的律師、醫生和官員都可以獲得相當於私營部門同等級雇員八成的薪酬。我們通過所得稅數據了解私營部門的個人收入,將六個行業繳納所得稅的最高5%加權平均。政府就是要聘用這一水準的人。所以,在整個東南亞,我們的部長和官員是薪酬最高的,但也是最窮的。不過在新加坡,如果你貪污受賄,就會毀了將來,毀了一生。 李光耀:良好的治理並非來自意識形態驅動,需要非常務實,適應一國的國情和文化。適用於中國的辦法未必適用於印度。中國應該找到適合自己的辦法。的確,正是良治環境使新加坡成為全球的金融樞紐,基金經理們在這里管理著總額達7200億美元的資金,其中80%是離岸資金,80%在新加坡之外投資。良好的治理不僅使我們受益,也惠及亞洲和世界上其他地區。在全球化背景下,為了保持高速增長,我們必須吸引海外人才,加強本地人才隊伍。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哪裡更適合自己和家庭生活。良好的治理有助於吸引人才,例如安全的環境,平等的機會,好的教育和醫療條件,高質量有效率的公共服務系統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環境,都有助於吸引人才。 新加坡的國有企業由我們的核心控股公司淡馬錫經管。在上世紀60年代,政府積極地成立各類公司,率先進入私人企業不願進入的領域;至80年代,淡馬錫的下屬企業發展成熟,逐步私有化並且上市。最近幾年,淡馬錫在海外進行風險投資,其長期目標是建立一個投資組合,使其資產的三分之一在新加坡,三分之一在發達國家,三分之一在亞洲其他國家地區。新加坡財政部是淡馬錫的單一股東。財政部要確保一個有能力的董事會來管好淡馬錫。政府不會干預淡馬錫及其子公司的日常管理,也不會給淡馬錫或其子公司任何特殊照顧。淡馬錫以商業原則經營,自由選擇本地或外國合作者,而且必須和其他公司一樣,通過競爭投標才能獲得政府項目。

㈢ 請簡要分析新加坡的文化特點及成因

新加坡的文化特點及其成因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言文化

新加坡是一個多語言的國家,擁有華語、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四種官方語言。官方語言是英語,各民族保留自己的語言;華語、馬來語、印度語及泰米爾語。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源自於中國南方,尤其是福建,廣東和海南省。

二、文字文化

新加坡官方使用與中國大陸一致的簡體漢字。但在1969年至1979年間曾短暫擁有自己的漢字簡化標准,民間以簡體字為主但偶爾也會出現繁體字與簡體字混用的現象。新加坡的官方文字為英文,因此公函、商務往來和其他經濟業務性質的書信通常以英語為主。

三、傳承文化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各種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不僅創造了今日多民族的和諧社會,也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華人,刻苦耐勞的精神底蘊,勤奮實乾的創業精神。他們與各族和平相處,積極融入、反饋於當地社會。中華文化精髓也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的生活形態。如歡欣多彩的農歷新年,或慎終追遠的清明節和傳統祭祖普渡的中元節。

四、宗教文化

新加坡提倡宗教與族群之間的互相容忍和包容精神,實行宗教自由政策。新加坡佛教是全國第一大宗教,約占人口的33%,新加坡基督教徒(新教和天主教)占總人口的18%,新加坡伊斯蘭教教徒占總人口的15%,教徒約有65萬人,新加坡印度教的信徒約10萬人,占總人口的5%。

有大約30座印度寺廟,大部分以南印度的風格為主,新加坡錫克教教徒合計只有2萬餘人。錫克教在新加坡有7間錫克廟,比如:中央錫克廟。

(3)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模式擴展閱讀

新加坡禁忌事項

1、不能吃口香糖

因為口香糖特別難清理,新加坡禁售、禁食口香糖,甚至禁止攜帶口香糖,違者會被罰款,嚴重的可能會被逮捕。

2、嚴禁在公共場所吸煙

有用黃色油漆劃分出來的特定的吸煙區,在禁煙區吸煙是會被罰款的,第一次被發現最高可罰1000。酒吧、舞廳、卡拉OK和夜間場所除外。

3、地鐵禁忌

嚴禁在地鐵站和車廂內喝水或吃東西,會被罰款。因為榴槤味道太重,所以嚴禁攜帶榴槤進入地鐵或者公交車。

4、禁止在機場付小費

新加坡不鼓勵小費,機場是完全禁止的,酒店和餐館的帳單會列出服務費(10%)。

5、不要當面拆禮物

這在新加坡,是不禮貌的行為。

㈣ 什麼是新加坡模式

新加坡模式,又稱為新加坡經驗,是指新加坡建國後幾十年裡建立起了一個政治民主、政府清廉、社會文明、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和諧、環境優美國度的治國方略和模式。是讓新加坡社會發展取得巨大的成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學習的樣板和追求的模式。

新加坡於1959年成立自治政府,1963年並入馬來西亞,1965年被迫獨立建國,經過短短40年的發展,從貧窮落後發展到和諧繁榮,這一切都與其所走過的發展道路、採用的經濟模式以及所制定的政策密切相關。

(4)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模式擴展閱讀:

新加坡模式的好處

1、從純粹經濟方面來看,新加坡的發展依賴的是開放的市場和有力的人力資源戰略,秉承開放的原則建立資本市場的。一方面利用外部資金的流動彌補本國資金的短缺;另一方面其稅收為公共財政提供了稅源,也為製造業建立了融資平台。

2、在人力資源方面,新加坡採取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方面在國內實行義務教育為主導和職業技術教育為輔助的普通勞動者的培養體制;另一方面大量引進最優秀的人才到新加坡工作,甚至不惜代價幫助年輕人進入新加坡接受教育。

3、建立了普惠的社會保障體制,使每一個公民享有盡可能高的社會保障。政治上的專制、家天下的管理模式與開放的經濟環境相結合,加上以儒家文化的價值理念為基礎,以吸引精英治理為手段,也許就構成了新加坡經濟增長之謎的謎底。

㈤ 國外公共服務的發展

自上個世紀70、80年代以來,隨著新公共管理的發展及政府職能轉變,一些國家在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實踐中,越來越重視將教育公共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職能之一,並將其納入國家戰略發展的范疇。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根據日益復雜的國際環境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國際背景,相繼制定了本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發展戰略。1997年2月柯林頓政府發表了題為《為美國21世紀的教育而行動起來》的演說,指明了現行教育公共服務的不足以及尚需進一步努力的方面。教育部推出了7項必須優先做好的事項,以集中力量完成國家教育公共服務目標。根據1993年《政府工作與結果法案》的要求,美國教育部准備了一份《1998—2000年戰略方案》的報告,該方案反映了教育部的7大優先事項,闡述了教育部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的;隨後,又制定了《2001 - 2005年戰略規劃》和《2002 - 2007年戰略規劃》。布希政府執政以來,對美國公共教育特別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政府的年度教育財政充分體現了他的教育政策,同時也表現出了當前美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基本走向。
英國政府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制定出相應的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戰略和中長期規劃。在工黨2000 年年會上,布萊爾強調:「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英國最重要的政策都是教育,教育,還是教育。」英國政府於2005年2月23 日頒發的《14 - 19 歲教育與技能白皮書》確定了教育改革的目標和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使年輕人具備僱主所需要的技能,並能使年輕人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二是改革必須有助於社會公平,形成新的社會背景、教育成就和生活際遇間的關系。要讓青少年有機會展示能力、充分利用自己的才能以挖掘潛能,從而改變英國各階層間壁壘森嚴的傳統。隨後,英國教育標准局、英國繼續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育撥款委員會、中小學教學大綱與評價總局及教師培訓局等半官方機構逐步成立,上述機構每年根據政府對教育發展的原則性立場制定具體實施計劃並落實。英國政府也採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引進競爭機制,推進教育公共服務社會化。
巴西政府注重從制度設計上完善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務職能。根據憲法,巴西的教育行政由三級政府分別實行。聯邦一級設有教育部和聯邦教育委員會(教育部負責執行教育法,制定有關條例,以及執行聯邦教育委員會的決定) ,各州設教育秘書處和州教育委員會(州教育秘書處以州教育委員會制定的原則為基礎,統一和協調本州的教育政策,監管從事基礎教育的私立學校) ,各市也設立相應的類似機構。此外,近年新成立的大學校長委員會和學校委員會對巴西聯邦政府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也有重要影響。根據巴西現行憲法,州一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務是負責基本教育和中等教育,市一級政府主要任務是負責幼兒教育和基本教育。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確立了兩個階段性的奮斗目標,也就是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隨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制定並實施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成為具有中國特色教育體系的兩大支柱。「十一五」時期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標包括: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普九」人口覆蓋率接近100%;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得到進一步發展;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爭取達到80%左右;中等職業教育辦學規模與普通高中大體相當;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5%左右;各類職業技術培訓和多樣化的繼續教育、成人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正在研究制訂《2020年中國教育發展綱要》將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中長期教育發展戰略規劃,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進一步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教育投入不單是一個教育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的問題。從一些國家的實踐來看,只要把教育擺到國家發展戰略中頭等重要的位置,教育投入不難迎刃而解。
不斷加大對公共教育的財政投入,為教育公共服務發展提供必要的財政支持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都在逐年提高,全球平均水平已從20世紀90年代的4%增長到414%。目前,不少經濟欠發達國家的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平均達到了411% ,根據世界銀行2001 年的統計,哥倫比亞、古巴、約旦、秘魯等中低收入國家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均值為516%。古巴教育普及程度在整個拉美國家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1 3%。中國台灣在經濟起飛之際,其GDP的12%到22%被用來辦教育。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比例則更高,早在1980年,美國、英國、日本的公共教育投入占其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便已分別達到了811%、715%、712%。一些國家在教育投資方面的增長快於經濟增長,教育支出占整個財政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根據世界銀行的一項統計, 1960至1990年,新加坡國民生產總值增加了13倍,而同期教育經費支出增加了1516倍。
英國對基礎教育的撥款分兩個階段進行:中央政府針對近150個地方教育局進行經費劃撥;地方教育局對管轄區域內的各個中小學校做出經費預算。2003 至2004 年度,英國政府實施教育經費劃撥辦法改革,規定撥給地方教育經費的88%用於學校教育支出, 12%用於地方教育局的辦公及非學校教育支出。但有些地方政府的非教育支出增長速度還是高於學校教育費用的增長速度,因此,2006至2007年度開始,國家向地方政府教育撥款的辦法再度改革,劃撥給學校的教育經費以專用資金的形式由英國教育部直接發放到地方,不再通過地方財政管理系統,且必須全部用於學校預算支出。同時,英國政府規定教育經費的預算和結算要公平、公開和透明,劃撥經費的公式要盡可能簡單易懂,並以立法形式保證經費的劃撥和合理使用,而英國政府自身也在努力實現其增加教育經費的承諾。用於基礎教育的費用佔英國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逐年穩步上升,學生人均教育經費從1997到2006年度增長了近1000英鎊。2002年,新加坡教育支出占其全年財政支出的19% ,為當年GDP的415% (同期中國教育投入佔GDP的314%左右) 。新加坡政府2006年財政預算案中,教育支出6917億元,占其全年財政支出30612億元的22176% (僅次於排在第二位的國防開支) ,在世界發達國家中始終排在前列。
世界銀行《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明確提出了政府教育類公共產品供給指標,包括: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百分比、總入學率、預期受教育年數。公共教育支出佔GDP /GNP的比重是最常使用的衡量公共教育支出總量的一個指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很多國際組織一般採用「公共教育支出」一詞定義各級政府機構用於教育的支出。我國通常用來衡量政府教育公共服務的指標主要有4個:公共教育支出佔GDP的比重、成人文盲率、中學入學率、大學生入學率。其中,公共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成為衡量政府對公共教育事業支持力度的一項重要指標。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本世紀末達到4%。」但10餘年來,這卻成了政府面對的一個難題。在2006年3月1日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部長周濟明確提出,要在未來5年逐步把這一數據提高到4%的水平,這意味著該目標將在2010年實現。由於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在非義務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階段實行成本分擔機制,並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但是,辦教育必須遵循公益性的原則,政府承擔的教育責任一定要到位,成本核算和分擔比例要合理。民辦教育可以有合理回報,但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更不能獲取暴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則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為此,需要政府運用公共權力加強必要的監管,確保教育公共服務的效率和公平。

㈥ 新加坡的文化特別是管理文化方面的特點

早期離鄉背井到新加坡再創家園的移民者將各自的傳統文化帶入新加坡,留下了豐富的多元化文化特色。
中華文化精髓深深影響著新加坡獨特的生活型態。如農歷新年、清明節,以及傳統藝術,如景泰藍、瓷器和書法等,還有風行於華人文化的風水之說,也可反映在新加坡的多項建築設計里。馬來人,以自身豐富的文化遺產,使新加坡更為多彩多姿。馬來人受到早期阿拉伯商旅的影響,改信伊斯蘭教,最為人稱道的民族特性是堅強和團結,樂於助人的心胸和對宗教信仰與傳統的堅定不移。印度人,在許多方面,被冠以「新加坡建設者」的美譽。新加坡草創初期,印度人扮演著契約勞工的角色,參與各項建設工程,例如沼澤疏浚和道路建築等。他們更參與許多新加坡著名公共建築物的興建,其中包括聖安德烈大教堂。除勞工外,學有專精的人士接踵而至,其中不乏具有教育、農業和商業等素養的專業人才。一如華裔和馬來裔民族,印度族裔也在飲食、藝術、宗教方面盡力保留其特色,更突顯新加坡文化的多元性特質。
除上述三大民族外,新加坡人口另有約1.4%的其它少數民族,包括歐亞通婚的後代,例如來自馬來西亞馬六甲的葡萄牙裔後代和來自印度的戈亞族。此外尚有少數阿拉伯、亞美尼亞人和猶太人後裔。這些民族在新加坡歷史中,曾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地位。例如舉世聞名的萊佛士酒店是由亞美尼亞裔的沙克士兄弟出資興建;新加坡的國花—卓錦萬黛蘭,是為紀念一個受人敬仰的亞美尼亞裔家族的女兒而命名;座落於禧街的亞美尼亞教堂,興建於公元1835年,至今仍保存完好。猶太人在1830年來到新加坡,並且在法律、醫學、商業和教育領域有傑出的表現;阿拉伯人則以商旅身份出現於新加坡歷史,人數並由1834年的66人,成長至1947年的二千人,著名的阿拉伯裔家族有阿沙可夫、阿裕尼與阿卡夫家族。
歐洲族裔包括新加坡殖民時期開拓先驅的後裔和近代視新加坡為祖國的開創者。新加坡名副其實是外國專業人才薈萃的理想家園。

㈦ 如何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化供給

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這是順應時代發展、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關於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將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文化非營利組織作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的方向、思路和實施路徑,必將大大增強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動力,有效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的廣闊空間,切實增加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福祉。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重中之重是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中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這就要求各級政府正確處理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通過簡政放權,進一步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種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來,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供給方式和資金投入多元化,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協力發展」為基本特徵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治理結構,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能力和總體水平。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當務之急是建立健全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機制,為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提供有效路徑,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進入公共事業領域。這有利於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傳統做法,促進政府自身運作方式的改革,減輕政府壓力,提高政府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務社會效率;有利於發揮社會力量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改善社會文化治理方面的作用,激發整個社會的文化活力和文化創造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歸根到底是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培育和促進文化消費,政府工作重點在於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根據《國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指導標准》,保障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實現各級政府保障責任和義務的標准化,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管理和服務的標准化,同時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樹立健康的文化消費觀念和方式,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的創造活力,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近年來,各地在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方面有許多立足實際、改革創新的探索實踐,取得了良好效果和寶貴經驗。今後,各級政府還應進一步完善健全政策措施,加強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政策扶持;營造平等准入的發展環境,引導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事業;推動社會體制機制創新,培育和促進文化類社會組織發展壯大;加強宣傳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輿論氛圍。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政府、市場、社會三者缺一不可,要把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結合起來,引入市場機制,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格局,全面增強公共文化服務活力和發展動力。

㈧ 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主要有哪些形式

1.非營利組織的供給
2.社區的供給
3.自願供給

公共服務社會化的主要內形式 ,歸結為兩容大類:
一類是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公司化與私有化、公私合作和競爭選擇。其中,公司合作包括合同承包、特許經營、共同生產;競爭選擇包括外部競爭和內部競爭。
另一類是非市場化形式,主要為內部分權與公眾參與。內部分權也就是放權於基層;接納公眾參與,讓他們自我服務、自我管理。

㈨ 新加坡的社會福利保障模式是哪一種的

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類型

迄今為止,世界上已有將近150個國家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但由於世界各國的社會制度、經濟實力和文化背景等不同,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時間有先有後和有長有短。因此,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在政策取向、制度設計、項目多寡、具體標准及實施辦法等方面既有共同點,也有差異之處。從社會保障的主要方面進行分析和綜合,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大致可以分為救助型、保險型、福利型、國家保障型和自助型等五種模式。
(1)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
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的有關規章制度,保證每個社會成員在遇到各種不測事故時,能得到救助而不致於陷入貧困。對於已經處於貧困境遇的人們,則發給社會保障津貼,以維持其基本生活。其特徵是:1、政府通過相應的立法,作為實施救助的依據。公民申請和享受社會救助是其依法應享受的權利,不附帶屈辱條件,不同於慈善機構的「施善」或「恩賜」,也不同於資本主義初期的濟貧和賑濟。2、社會救助的費用列入政府的財政支出,其資金來源於國家稅收,個人不交納保險費。3、救助的對象為因失業或天災人禍而陷入貧困的公民、棄嬰、孤兒、殘疾人、老年人。4、救助的標准為低水平,以維持生存為限。
這種救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工業化開始前後所實行的單項或多項救助制度。按社會保障的標准來衡量,只能說它處於起步階段,是社會保障制度中的一種初級的、不成熟的、不完備的形式。這種制度目前主要在一些發展較為遲緩的非洲國家實行。
(2)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
保險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在工業化取得一定成效,經濟有雄厚基礎的情況下實行的。其目標是國家為公民提供一系列的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的失業、年老、傷殘以及由於婚姻關系、生育或死亡而需要特別支出的情況下,得到經濟補償和保障。它起源於德國,隨後為西歐、美國、日本所仿效。
這種保障制度具有以下特徵:1、政府通過有關社會保障的立法,作為實施的依據。2、這種保險為強制性保險,個人交納社會保障費,企業主為雇員繳社會保障金,各國政府以不同標准撥款資助。公民只在履行交費義務取得享受權利後,才能依法領取各種社會保障津貼。對公民來說,是權利與義務的統一。3、保障的覆蓋面大,幾乎包容了社會全體成員。4、保險的項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生、老、病、死、失業、傷殘的後顧之憂。5、資金來源多元化,。有利於形成保障基金,增強社會保障的經濟後盾。
(3)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
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在經濟比較發達、整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情況下實行的一種比較全面的保障形式,其目標在於「對於每個公民,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及危險,諸如疾病、災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鰥、寡、孤、獨、殘疾人都給與安全保障」。這項制度來源於福利國家的福利政策,由英國初創,接著在北歐各國流行。
福利型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特徵是:1、社會保障政策是福利國家的一項主要政策,依法實施,並設有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法院監督執行。2、強調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義、人權觀念,服務對象為社會全體成員。3、個人不交納或低標准交納社會保障費,福利開支基本上由企業和政府負擔。4、保障項目齊全,一般包括「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標准也比較高。5、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預防貧困和消滅貧困,而在於維持社會成員一定標準的生活質量,加強個人安全感。不僅要滿足人員社會保障需求,而且開始注意滿足人們的社會福利需求。
(4)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
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是傳統的社會主義國家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保障制度,屬於國家保障性質。其宗旨是「最充分地滿足無勞動能力者的需要,保護勞動者的健康並維持其工作能力」。國家把社會保障作為解決勞動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杠桿之一。原蘇聯是這一類型的首創與代表。90年代參照這一模式建立勞動保險制度的。
這種國家保障型社會保障制度的特徵是:1、國家憲法把社會保障確定為發展中的國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保障權利是由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證的,是根據國家社會經濟政策在整個國家國民經濟范圍內實行管理取得的。2、社會保障支出全部由政府和企業承擔,個人不交納保障費。其傳統觀念認為國家已經事先對社會保障費用作預留和扣除。3、工會組織保障事業的決策與管理,一方面勞動者通過人民代表機構對社會保障施加影響,另一方面,工會從基層工會到中央理事會,都參加實施社會保障。4、保障對象為全體公民。憲法規定,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人都必須積極參加社會生產,對無勞動能力的一切社會成員提供物質保障。保障的經濟來源靠全社會的公共資金無償提供。
(5)自助型社會保障制度
自助型社會保障制度是指以自助為主,以促進經濟發展為目標的保障形式。其特徵是政府不提供資助,除公共福利與文化設施外,費用由僱主和雇員負擔。這種制度主要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實行並在新加坡等國取得了顯著成效。
世界各國的社會保障發展過程看,由於各國基本社會制度和國情的差異,社會保障機制和保障水平明顯不同,使其對儲蓄和消費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各國一般使用社會保障支出與國民收入(或者是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作為各國社會保障支出規模的顯示指標。按照這個指標,日本為13.8%、瑞典為49.0%、法國為34.9%、德國為29.7%、英國為24.5%、美國為18.0%(均為1991年數)。
顯然,日本的社會保障給付費規模最低,其次是美國,而英、法、德、瑞的給付費規模都比較高。依據社會保障給付費規模以及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同,我們將主要發達國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低保障國家;另一類是以英國、瑞典為代表的高保障、高福利國家。
美國與日本:社會保障是"穩定器"
美國、日本社會保障與消費之間的相關性並不明確
同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美國和日本的社會保障程度都不算高,但就其消費水平和儲蓄率來講兩國卻截然不同。從國際比較看,美國是比較典型的低儲蓄率國家,而日本卻是典型的具有東方色彩的高儲蓄率國家。有關資料顯示,美國與日本1970-1994年期間,個人儲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日本比美國高15-20個百分點;個人消費佔GDP的比重美國比日本高10個百分點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還高約5個百分點。由此可見,美、日雖然同屬低社會保障國家,但儲蓄率和消費水平卻完全不同。
一般認為,美國居民的高消費行為主要是:(1)美國政府長期以來存在巨額的財政赤字;(2)消費信貸在美國非常發達;(3)進入80年代以來,美國股票市場發展迅速,財富效應使得居民消費需求明顯上升,儲蓄下降。可見,美國的高消費與社會保障的相關性不大。
日本高儲蓄率主要是:(1)日本人民具有東方民族勤儉儲蓄的傳統;(2)日本居民為教育進行儲蓄的動機非常強烈;(3)日本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使居民工資收入增長較快;(4)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不排除防老儲蓄動機的存在。由此看來,日本的高儲蓄率與社會保障似乎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並不明顯。
社會保障的實施對經濟增長產生的影響
雖然美國、日本的社會保障對儲蓄率和消費的影響並不明顯,但美、日兩國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對其經濟發展確實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1)對緩和經濟危機、協調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定起了積極作用。美、日兩國通過採取適度的社會保障措施,部分地抵消了因衰退造成的大量失業而引起的支付能力下降,對保障國民基本收入和一定的消費需求以及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社會保障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調節了宏觀經濟運行,增加了社會有效需求。如美國大部分社會福利開支是以政府轉移支付形式進入低收入家庭,在貧困家庭或個人較高邊際消費作用下,這些轉移支付的90%以上形成了社會購買力,使美國經濟不斷維持了一種較高的有效需求狀態。同時,制度化轉移支付與累進制所得稅一同構成美國經濟生活中的"自動穩定器",在宏觀經濟過程中起到了自發調節景氣的作用。
(3)政府的社會福利支出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個人、家庭對勞動力培養和訓練費用支出的不足,對培養和開發本國人力資本起到了積極作用。

醫療

新加坡的衛生水準不斷提高, 主要是因為傳染病減少,人民生活水準提高, 衛生服務良好, 衛生檢查措施嚴格所致.政府和私人機構都提供廣泛的預防, 醫療, 復原等衛生保健服務, 政府大量津貼其衛生保健服務, 以確保人人都能利用這些服務。

新加坡共有家五間政府醫院, 6間重組的政府醫院, 10間私人醫院, 13間政府綜合診療所, 10間門診所, 13間婦孺診療所和一千八百多名私人執業醫生,永久居民也可以利用政府醫院和綜合診療所所提供的醫療和牙科設備, 收費和公民相同。

綜合診療所

政府綜合診療所為國民全家大小提拱全面的衛生服務. 這些診療所都是設在主要的建屋發展局鎮中心和住宅區里, 對公眾人士很方診療所的服務包括婦孺保健, 免疫注射, B型肝炎等傳染病的檢驗,老年人身體檢查, X光檢驗和牙科治療等。

首次求診的病人必須攜帶身份證. 十二歲以下的兒童須攜帶出出生證書,病人在辦完登記手續後, 診療所職員會發給他一張診卡和一個排隊等候看醫生的號碼。

綜合診療所的診費是成人7元, 六十五歲以上的成人和十八歲以下的學生5元;葯費另計, 供一星期服用的葯品收費從一元到四元不等;照光和驗血也須繳費, 唯收費低廉,診療所的開放時間是星期一到期五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一點, 再從下午二點到下午四點三十分, 星期六則從上午八點到中午十二點三十分。

政府醫院

政府醫院提拱專科門診服務,綜合診療所的醫生和私人執業醫生都可寫介紹信介紹病人去看政府醫院的專科醫生,病人首次求診收費40至50元, 覆診每次20至30元.

院費視病房等級而定, "C"級病房之每天收費元, "A1"級病房每天收費元;此外, 化驗, X光檢驗和其它如手術等服務, 則另外收費.

私人診所和醫院

私人執業醫生的診費一般上從12元起, 視治療性質而定, 私人專科醫生, 如整形外科醫生或婦科醫生的收費則較高, 從50元起;私人醫院和重組的政府醫院收費比政府醫院來得高, 各醫院的收費也不一, 四人病房收費每天從120元起, 單人病房收費每天由335元起。

老人保健計劃

為了確保老人能在住屋附近獲得醫療照顧, 政府在各個組屋區設立老人保健中心, 目前共有六間中心專為各區老人服務。這些中心的服務包括康復治療, 定期檢查身體以及為家人開辦照顧老人課程。收費每天約五元至元之間;永久居民的父母如果是持有長期探親證並且已在新加坡定居, 也可以參與這些保健計劃的活動。

家庭醫生

在所有組屋區里都有幾間私人診所, 開放時間由早上9:00時至下午5:00時, 有些診所在周末由早上9:00 時至中午12:00也有營業;為了使你的家人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 最好是找一位在你家附近的診所醫生作為家庭醫生。

社會福利

中央公積金

中央公積金在一九五五年設立,為退休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士提供財務上和生活上的保障,公積金是一套全面的社會儲蓄保障計劃,保障人民保健的需求,退休後的生活所需,購屋資助,及教育保險等的支持。

在公積金的條例下,僱主和雇員須共同繳納,就業淮證和工作淮證持有人則不須繳交公積金, 五十五歲以下的新加坡公民和住滿兩年以上的永久居民員工, 員工每月供款為20%,僱主須繳交12%;永久居民員工首年供款為3%, 僱主交5%, 翌年雇員交9%,僱主交15%;之後則按照正常的繳交率繳納公積金;政府已逐漸計劃僱主的繳交率回升到20%的原來水平。

公積金戶口

公積金戶口共分為普通戶口、保健儲蓄戶口和特別戶口:

1) 普通戶口的存款可用來購買住用產業,如建屋發展局新組屋和私人屋子,此外也可用來購買保險,如家庭保險和家屬保險,會員也可以把存款投資在於經批準的股票、債券、單位信託,基金管理和黃金等, 普通戶口的存款亦可用於資助子女或本身的大專教育上的學費開資,它亦可用來支付本地六所大專學府所有全日制學位於文憑課程的學費;

2) 保健儲蓄戶口:保健儲蓄戶口的存款可用於在會員,配偶、孩子、父母和祖父母的住院費,他們的祖父母必須是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此外,公積金會員也可以用這個戶口裡的存款支付;健保雙全保險計劃"的保費;這個保險計劃是確保會員在患上重病須長期住院或接受治療時,有能力應付龐大的醫葯費;

3) 特別戶口:特別戶口中的存款將保存在戶口裡,作為退休、養老和應急之需要。

公積金利率

一般情況下,公積金存戶的儲蓄利率是和市場上的利率相應的,但在公積金的法例保障下,公積金的存戶保證可獲得至少二點五的存款利率,而較長的儲蓄計劃,更可額外獲得更高的利率。

公積金提款

存戶可在年齡達五十五歲後,提取公積金戶口內的存款, 但法例規定下,戶口內仍須保留一筆最低存款作為年老時的基本保障,除了五十五歲可提取存款外,永久離開新加坡或終身殘廢及神智不清的情況下亦可提取公積金存款,另一方面, 如果會員在五十五歲後仍繼續工作,會員可在每隔三年後提取存款,即在五十八歲,六十一歲或六十四等。

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特區的養老公積金制度
新加坡居民的養老保障被納入以個人積累為基礎的中央公積金體系。在個人公積金存款賬戶中,特別賬戶存款系退休養老積累。中央公積金面向所有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雇員,僱主本人和自雇者可自願參加。新加坡政府規定,雇員年滿55歲後,個人賬戶結構由普通賬戶、醫療儲蓄賬戶和特別賬戶轉變為退休賬戶和醫療儲蓄賬戶。雇員年滿60歲且在個人退休賬戶須保留一筆法定最低存款(註:關於這筆最低存款的資產形態和數額調整情況,請參閱和春雷主編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國際比較》,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章表4~7。)的前提下, 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若最低存款未達到規定數額,可選擇推遲退休以繼續增加公積金賬戶積累,或用現金填補差額,或由其配偶、子女按照一項最低填補儲蓄計劃從各自的公積金賬戶中轉撥填補。從退休賬戶的積累和最低存款填補制度的性質上看,新加坡的退休養老制度強調個人和家庭的責任,也是新加坡政府採取以家庭為中心處理社會問題的政策的具體表現。
在2000年底以前,中國香港特區企業雇員沒有統一的退休金制度。雖然政府規定了企業主對退休雇員給付「長期服務金」的強制性責任,但它只是作為一項職業福利而存在,且採取一次性支付的方式,支付水平因企業不同而各異。只有部分規模較大的企業自行設立公積金或退休金制度,但繳款辦法和給付水平各不相同,覆蓋范圍十分有限。1971年以來,香港政府通過「公共福利金計劃」(1993年為「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所取代),為老年群體提供數額有限的高齡福利津貼。此外,政府還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為老年人提供優惠,通過減少老年人生活支出的辦法間接提供福利保障。從2000年12月起,香港特區政府推行了強制性的養老公積金計劃,成為香港歷史上第一個基本養老制度。這項計劃覆蓋了所有雇員和自雇者。個人賬戶資金來源於僱主和雇員均攤的繳費及資金運營收入,退休者的待遇完全取決於其工作期間的基 金積累及其運營收益水平。

閱讀全文

與新加坡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