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十二五」規劃綱要的主題是什麼主線是什麼
十二五「規劃的主題
把科學發展確定為「十二五」規劃的主題,具體的是」富民」。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之所以應將「富民」做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隆重慶祝了60歲生日,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便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
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十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准,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主線:
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建議提出的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
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
主要任務包括: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構築區域經濟優勢互補、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格局。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及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六)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科技和人力資源基礎。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八)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
㈡ 十四五規劃主要內容有哪些
01 十四五規劃主要內容是: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2020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2020年10月在北京召開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提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系統觀念。
主要內容:
1、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農業基礎更加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2、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高標准市場體系基本建成,市場主體更加充滿活力,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公平競爭制度更加健全,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
3、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4、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得到優化,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能源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5、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分配結構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衛生健康體系更加完善,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
6、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會主義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會公平正義進一步彰顯,國家行政體系更加完善,政府作用更好發揮,行政效率和公信力顯著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明顯提高,防範化解重大風險體制機制不斷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顯著增強,自然災害防禦水平明顯提升,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邁出重大步伐。
㈢ 《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㈣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什麼時候頒布的
"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
基本公共服務是由政府主導、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要、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公共服務。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其核心是促進機會均等,重點是保障人民群眾得到基本公共服務的機會,而不是簡單的平均化。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公民的基本權利,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是政府的重要職責。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應有之義,對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增強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的獲得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是"十三五"乃至更長一段時期推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綜合性、基礎性、指導性文件。
㈤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為完成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提出哪些措施和政策
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根據《中共貴州省委關於制定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施政方針和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各級政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編制實施年度計劃和制定各項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行動綱領。
第一篇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奮力推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
第一章經濟社會發展環境
「十一五」時期,全省上下奮力克服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和百年不遇的特大重旱災害帶來的嚴重影響,抓住機遇、突出重點、加快發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省第十次黨代會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全省經濟保持較快增長,生產總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翻番;破解長期制約我省發展的交通瓶頸和工程性缺水難題取得突破性進展;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扎實推進,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從系統制度安排上加快解決一些重大民生問題,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協調性進一步提高;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不斷增強。這些都為「十二五」時期的加速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省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正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跑線上。
「十二五」時期,我省發展既面臨總體有利的形勢,也存在嚴峻挑戰。
我省具備加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孕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我國在國際上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顯著提升,有利於我們更好運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速發展;國家堅持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把西部大開發放在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優先地位,中央企業轉型發展和向西部擴張加快,東部產業加快轉移,有利於我們爭取中央支持和藉助省外力量加速發展;我省基礎條件改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內生動力增強,自身財力不斷提升,豐富自然資源的比較優勢顯現,有利於我們充分發揮後發優勢、遵循經濟成長規律加速發展。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較多矛盾和問題。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發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臨的主要矛盾,工業化水平低、城鎮化進程慢、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鄉發展不協調、農村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大等問題仍將非常突出,思想觀念陳舊、辦事效率低下、發展方式粗放、科技創新乏力、社會矛盾易發多發、體制機制轉換滯緩等制約科學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我省在前進道路上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和壓力。西部大開發十年來,全國呈現出東部率先發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競相開發的格局,縱向比我省發展明顯加快,橫向比多數省區市的發展速度更快,我省與先進地區在很多方面的差距還在繼續擴大,特別是要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目前我省在人均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城鎮人口比重、縮小城鄉差距等指標上存在較大差距。進入「十二五」以後,全國各地特別是西部地區將在前十年蓄積能量的基礎上繼續加速,給我們帶來更大的現實壓力和潛在壓力,我省如不加速發展,就會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過程中喪失機遇,就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繼續拉大差距。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可以緊緊抓住並且大有作為的戰略機遇期,是我省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加速期,是我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准確把握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和進入加快發展時期的新的階段性特徵,全面落實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歷史性任務,找准我省在全國和區域發展中的定位,真正把思想統一到發展上來,把心思集中到發展上來,把力量凝聚到發展上來,切實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縮小在「好」的方面存在的差距,花大力氣、下真功夫解決「慢」這個主要矛盾,千方百計創造條件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第二章指導思想和基本要求
「十二五」期間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搶抓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緊扣科學發展的主題,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線,突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和城鎮化帶動戰略,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和服務業發展水平,統籌區域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優化發展環境,切實改善民生,積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歷史性跨越、與全國同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處於滯後狀況,發展是解決全省所有問題的關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作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的主基調貫穿於「十二五」的全過程,落實到實施「十二五」規劃的各領域,不斷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切實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加速發展,就是要創造條件,奮力拚搏,使我省經濟發展速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高於以往歷史時期、高於西部地區同期平均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加快轉型,就是要按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扎實推進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推進社會管理向全覆蓋、社會化轉變,推進社會形態由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轉變。推動跨越,就是要推動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推動經濟總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階,推動人民生活水平由總體小康邁向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
——必須把保持投資較快增長和積極擴大消費、出口需求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舉措。保持投資合理較快增長,圍繞科學規劃實施重大項目,依託重大項目優化投資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必須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擴大工業經濟總量,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加快培育新興優勢產業,提高附加值,延長產業鏈,不斷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積極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城鎮化,努力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優勢互補。
——必須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省和人才強省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不斷增強科技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
——必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努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合理調節收入分配,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促進城鄉人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把建設生態文明、保護青山綠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建設良好生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必須把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的改革,按照行政干預最少、發展環境最優、服務質量最好的目標,在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在重點領域擴大開放,在日常工作中提高辦事效率,加快構建有利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和對內對外開放環境。
第三章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十二五」時期要努力成為改革開放以來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要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加速發展。全省生產總值確保實現8000億元,力爭翻一番、突破10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3000美元。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其中,第一產業增長5%以上,第二產業增長16%以上,第三產業增長12%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其中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5%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7%以上。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9.6∶45∶45.4;服務業就業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五年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25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達到40%;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45%。
——發展基礎平台進一步夯實。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相適應的交通基礎平台基本形成,初步建成快速鐵路系統,鐵路通車里程力爭達到5000公里,高速鐵路通車里程超過1400公里,基本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500公里以上;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農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積達到0.9畝,農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糧田達到0.5畝。
——科技教育水平明顯提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6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7%;人力資源和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水平明顯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45%,全社會科技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2%,人才資源總量達到250萬人。
——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范圍內;耕地保有量439.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45%;森林蓄積量3.8億立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力生產率提高同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10%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5萬人以上;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一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接近西部平均水平。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全省常住人口3936萬人;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0歲以上;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健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和醫療服務體系;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20萬人以上;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3%;新建城鎮保障性住房39.82萬套,2014年前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30萬戶;億元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31人;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公共管理和治安防控體系加快完善。
加大對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進高技術產業在優勢區域的集聚發展,建設一批高技術產業基地。提升各類高技術產業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產業創新能力和孵化能力。
第九章提高工業發展的集群化水平
綜合考慮各區域資源分布、產業基礎和主體功能區類型,加強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優化工業發展布局,大力發展園區經濟,推動優勢工業集聚發展。
第一節促進工業集群式布局
依託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干線,與城鎮化空間布局相銜接,充分發揮各經濟區域的比較優勢,強化區域分工和經濟聯系,點軸發展與點狀發展相結合,形成全省中、西、北、東南各具產業發展重點的工業化戰略布局。黔中地區,重點發展裝備製造、磷煤化工、有色冶金、名優煙酒、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葯、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加快建設貴陽-遵義、貴陽-安順工業走廊和貴陽-都勻凱里特色產業帶,建設形成裝備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聚集區、原材料及資源深加工產業聚集區、名優煙酒基地和以現代中葯民族葯為代表的醫葯產業基地。西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煤化工、冶金、黃金、特色食品、新型建材、裝備製造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冶金、黃金、區域性綠色食品、優質煙草加工基地。北部地區,重點發展能源、有色冶金、裝備製造、新材料、名優白酒、特色食品等優勢產業,建設能源和煤化工產業聚集區、鋁工業聚集區、名優白酒產業帶和特色食品加工聚集區。東南部地區,重點發展加工製造、特色食品、精細化工、能源、原材料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特色新型工業產業,建設輕工產業聚集區和區域性能源、冶金、化工、旅遊商品基地。
第二節有序發展產業園區
把產業園區作為工業集聚發展的主要載體,把園區經濟作為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形式,根據全省工業化戰略布局,科學規劃、合理布局,新建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產業園區(基地)。堅持高起點、高標准和發展循環經濟的原則,抓好一批省級重點產業園區建設,加大對縣域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的支持力度。科學確定產業園區的主導產業和空間布局,培育和引進優強企業作為龍頭,形成核心企業、配套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緊密鏈接、相互支撐的集群發展模式。優先保證重點產業園區用地指標,建立良好的基礎設施保障平台、高效的管理服務平台,進行統一的規劃環評和總體環評,有效解決企業入駐園區發展的各種前置條件。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園區開發機制,廣泛吸引外來投資者領辦、創辦產業園區,推行園區經營性項目的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按照「共建共享、收益分成」的運作模式,鼓勵各級政府聯合進行產業園區的建設。按照優化結構、合理承載的原則,圍繞優勢產業和重大項目,統籌配置土地、廠房、能源等要素資源,推進對重點高載能產業園區的電力直供。支持符合條件的省級重點產業園區上升為省級或國家級開發區。「十二五」期間,全省建成和完善100個左右具有一定規模的產業園區,其中30個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創建5-10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第十章強化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保障
貫徹對接國家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各項政策,切實完善與工業強省戰略相適應的政策保障體系,創新體制機制,下大力改善工業發展環境。
第一節用足用活用好國家政策
強化產業政策支持。搶抓國家對西部地區實行有差別產業政策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將我省重點特色優勢產業納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和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對凡是有條件在我省加工轉化的能源、資源開發利用項目,要積極爭取國家在我省布局建設並優先審批核准;對省級許可權范圍內的重點產業項目,優先審批和核准;鼓勵外資參與我省提高礦山尾礦利用率和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新技術開發應用項目;積極爭取中央地質勘查基金、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資金加大對我省的投入;對獲得國家和省級首台(套)產品的企業,由政府給予一定獎勵扶持。
努力加強財政、金融和土地要素支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引導作用,用好用足國家財政資金支持政策,進一步加大省級財政對工業發展的支持力度;積極協調金融機構與政府、企業的關系,逐步建立多元融資結構和多種融資渠道相結合的融資體系,推動金融機構不斷加大對工業發展支持力度;統籌全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安排和有效增加工業用地供給,對重點工業項目由省直接定點供地,加強工業用地儲備,鼓勵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單位土地的投入產出。
第二節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加強工業發展組織領導,創新工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八大行動計劃」,建立工業發展的目標分解、考核和評價制度,落實改善工業發展環境的各項措施。
第三篇 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增強城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
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堅持走有特色、集約型、多樣化、組團式拓展、點狀式集中的山區綠色城鎮化道路,遵循城市發展客觀規律,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強化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的緊密結合和互動發展,著力優化城鎮化發展布局,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形成科學合理的城鎮化體系,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城鎮產業支撐,增強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發揮城鎮化對增加就業、帶動投資和促進消費增長的巨大作用,加快農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轉移,推進統籌城鄉發展,初步破解城鄉二元結構。
㈥ 十二五規劃綱要的基本方針是什麼
(一)指導方針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加快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擴大對外開放,開發利用國內國際兩種人才資源,以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廣泛的智力支持。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人才發展的指導方針是: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
服務發展。把服務科學發展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科學發展目標確定人才隊伍建設任務,根據科學發展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科學發展成果檢驗人才工作成效。
人才優先。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發揮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結構優先調整、人才投資優先保證、人才制度優先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以用為本。把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作用作為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務,圍繞用好用活人才來培養人才、引進人才,積極為各類人才幹事創業和實現價值提供機會和條件,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
創新機制。把深化改革作為推動人才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決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和制度障礙,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有利於科學發展的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
高端引領。培養造就一批善於治國理政的領導人才,一批經營管理水平高、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優秀企業家,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專家、文學家、藝術家、教育家,一大批技藝精湛的高技能人才,一大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頭人,一大批職業化、專業化的高級社會工作人才,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隊伍建設中的引領作用。
整體開發。加強人才培養,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培育拼搏奉獻、艱苦創業、誠實守信、團結協作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關心人才成長,鼓勵和支持人人都作貢獻、人人都能成才、行行出狀元。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推進城鄉、區域、產業、行業和不同所有制人才資源開發,實現各類人才隊伍協調發展。
㈦ 十二五規劃綱要全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1)「十一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時期是我國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內外環境的復雜變化和重大風險挑戰,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緊緊抓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實施正確而有力的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使國家面貌發生新的歷史性變化。我們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巨大沖擊,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良好態勢,並為長遠可持續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我們戰勝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經過五年努力奮斗,我國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譜寫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創造的精神財富影響深遠。
(2)「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世情、國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我們要增強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科學把握發展規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有效化解各種矛盾,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出現新變化,科技創新孕育新突破,國際環境總體上有利於我國和平發展。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圍繞市場、資源、人才、技術、標准等的競爭更加激烈,氣候變化以及能源資源安全、糧食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更加突出,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抬頭,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我們必須堅持以更廣闊的視野,冷靜觀察,沉著應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從國內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資金供給充裕,科技和教育整體水平提升,勞動力素質改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體制活力顯著增強,政府宏觀調控和應對復雜局面能力明顯提高,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大局保持穩定,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再上新台階。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主要是,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投資和消費關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農業基礎仍然薄弱,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較多。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准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規劃的指導思想。制定「十二五」規劃,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深化改革開放,保障和改善民生,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
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是時代的要求,關系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我國是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徵。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基本要求是: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區域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壯大創新人才隊伍,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優先位置,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節約能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低碳技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堅定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改革,加快構建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與國際社會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共同分享發展機遇。
(4)「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十二五」規劃要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指導性,與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重大部署緊密銜接,與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緊密銜接。綜合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條件,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就業持續增加,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居民消費率上升,服務業比重和城鎮化水平提高,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增強。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提高,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
——社會建設明顯加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權益得到切實保障。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社會管理制度趨於完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財稅金融、要素價格、壟斷行業等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明顯進展,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互利共贏開放格局進一步形成。
經過全國人民共同努力奮斗,要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抵禦風險能力顯著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明顯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必須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
(5)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6)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進一步釋放城鄉居民消費潛力,逐步使我國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服務業和中小企業,增加就業創業機會。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於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比重,擴大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費預期。要加強市場流通體系建設,發展新型消費業態,拓展新興服務消費,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要合理引導消費行為,發展節能環保型消費品,倡導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文明、節約、綠色、低碳消費模式。
(7)調整優化投資結構。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完善投資體制機制,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十二五」前期要確保國家擴大內需的重點在建和續建項目順利完成並發揮效益。發揮產業政策作用,引導投資進一步向民生和社會事業、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生態環保、資源節約等領域傾斜。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引導投資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區。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准入標准,有效遏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促進投資消費良性互動,把擴大投資和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有機結合起來,創造最終需求。明確界定政府投資范圍,加強和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管理,防範投資風險。規范國有企業投資行為,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鼓勵擴大民間投資,放寬市場准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十二五」時期的一項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城鄉發展,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
(8)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加大糧食主產區投入和利益補償。嚴格保護耕地,加快農村土地整理復墾,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健全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代種業,加快農業機械化。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促進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規模種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流通業,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准化、規模化、集約化。推進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推廣清潔環保生產方式,治理農業面源污染。
(9)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設,完善農村小微型水利設施,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繼續推進農村電網改造,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氣建設,繼續改造農村危房,實施農村清潔工程,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質量和均衡發展水平,推進農村中等職業教育免費進程。加強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建設。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准。深入推進開發式扶貧,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加大扶貧投入,加快解決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貧困問題,有序開展移民扶貧,實現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10)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優化種養結構、提高效益,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健全農業補貼等支持保護制度,增加農民生產經營收入。引導農產品加工業在產區布局,發展農村非農產業,壯大縣域經濟,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
(11)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在依法自願有償和加強服務基礎上完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農業經營組織化程度。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業農村。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土地整治,完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和宅基地管理機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以縣為單位建立社區銀行,發展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健全農業保險制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集體林權和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新途徑。
㈧ 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一二五規劃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建議》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一項重大任務進行了專門闡述,強調要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增強針對性和靈活性,提高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把短期調控政策和長期發展政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各項政策協調配合,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主要是考慮,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鞏固和擴大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任務。要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防範各類潛在風險,避免經濟大的起落。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
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是我國的一項長期戰略方針。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著力破解制約擴大內需的體制機制障礙,是促進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面。《建議》提出,要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這是把居民消費潛力有效轉化為現實消費需求,促進持續穩定擴大消費的必然要求。從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看,「十二五」時期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機制,必須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合理引導消費行為。做好這些工作,不僅有利於從根本上消除制約消費需求擴大的因素,也有利於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必須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我國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有較大增長空間,但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突出。我們既要保持投資合理增長,又要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有效拉動經濟增長。
(二)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十二五」期間,必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對我們這個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糧食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這幾年自然災害頻發、農產品價格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警醒我們,農業基礎薄弱、糧食安全保障能力不強仍然是現代化建設的瓶頸。另一方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大的結構問題,是城鄉二元結構。解決「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以及現代化建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也是關鍵所在。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農民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人民的全面小康。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更好地統籌城鄉發展,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要突出抓好以下幾個重點:一是加快建設現代農業。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擁有量大大低於世界平均水平,農業受自然資源約束日益凸顯,靠增加自然資源投入來提高農產品產出的空間越來越小。根本出路在於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仍將有幾億人口生活在農村。我們必須按照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要求,搞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特別要以水利為重點,大幅度增加投入,全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要加大扶貧投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採取多種方式,推進扶貧減貧取得更大進展。三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農民增收難,主要在外出就業難、務農效益低。必須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完善農村發展體制機制。要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完善城鄉平等的要素交換關系,促進土地增值收益和農村存款主要用於農村。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認真總結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經驗,積極探索解決「三農」問題新途徑。
(三)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和主要內容,是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和國內消費升級新變化,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建議》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全面部署。主要是:改造提升製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加強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建設,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發展海洋經濟。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改造提升製造業。我國製造業規模已經很大,在製造業行業分類的30多個大類中,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是製造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十分迫切,提升空間很大。必須優化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引導企業兼並重組,淘汰落後產能,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全面提升製造業的水平和競爭力,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二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是搶占經濟科技制高點的重要舉措。我們必須抓住機遇,有所作為,盡快使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導性、支柱性產業。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服務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的需求潛力,但由於長期發展滯後,服務業對拉動產業發展、擴大就業、帶動消費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出來。要把推動服務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把發展服務業與擴大城鄉居民消費有機結合起來,與擴大就業緊密結合起來,使服務業發展邁上一個新台階。
(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議》從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主要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加強城鎮化管理。這里,我重點說明三個問題:一是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十二五」時期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重在發揮各地比較優勢,有針對性地解決各地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重在扭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增強發展的協調性;重在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系,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推動形成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更好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在改革開放中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要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與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的完整戰略格局。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是尊重自然、因地制宜謀發展的必然要求。要抓緊制定相關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完善績效考核辦法和利益補償機制,引導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三是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加強城鎮化管理。城鎮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強勁動力。必須遵循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一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態,以大城市為依託,以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要重視和解決城鎮化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一些大城市中心功能區過於集中、人口增長過快、土地佔用過多、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二要把符合落戶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轉為城鎮居民。大城市要加強和改進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根據實際放寬外來人口落戶條件。要注重從制度上解決好農民工權益保護問題。三要完善符合國情的住房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住房問題涉及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必須形成合理的社會預期和有效的調控體系。要強化各級政府職責,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給。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抑制投機需求,促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們的基本國策。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議》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包括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這里,我就兩個問題作點說明。一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變化是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國際社會合作應對。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力度,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去年,中央提出了我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並決定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我們付出艱苦的努力。《建議》提出「十二五」規劃綱要把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並就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部署。這些都是根據我國國情採取的主動行動。我們要在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下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二是加強生態保護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建設生態文明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近幾年我國重特大自然災害頻發,給人民生命財產和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損失。這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生態環境惡化不僅影響發展,而且威脅到人類生存。我們必須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建議》明確提出了以防洪和防治地質災害為重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的主要任務,要求推進大江大河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推進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我們必須以高度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好這些工作。
四、關於「十二五」時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務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必須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在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更大進展。這里,重點說明以下幾個問題。
(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建議》圍繞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對科技、教育和人才改革發展重點工作進行了部署。一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科技創新的關鍵是增強共性、核心技術突破能力,為當前和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這就必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把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著力在一些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攻克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把握科技發展趨勢,加強基礎前沿研究,搶占未來科技競爭制高點。二是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有效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保護知識產權,對鼓勵自主創新、優化創新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三是加快教育改革發展。這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大計。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必須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位置。要按照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要求,推動教育事業發展,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創新人才培養體制、教育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質量評價、考試招生制度。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資源,健全國家資助制度,加快縮小教育差距。要繼續推進和完善免費師范生教育制度,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水平。四是建設人才強國。人才是第一資源。更好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必須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統籌推進各類人才隊伍建設。
(二)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建議》提出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為「十二五」期間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提出了總體要求。符合國情,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要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需求相適應,把握好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系;比較完整,就是這一體系應該包括涉及基本民生保障的各個主要領域;覆蓋城鄉,就是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既覆蓋城鎮居民,也覆蓋農村居民,特別是社會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社會救助要實現城鄉全覆蓋,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和個人賬戶跨省可接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持續,就是制度的設計和財力的保障,要形成一種常規的、長效的機制,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隨著國力的提高而不斷增強。《建議》從六個方面進行了具體部署:一是促進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在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要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促進充分就業。要加強政策支持和就業指導,著力做好重點人群就業工作。要發揮政府、工會和企業作用,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建立和諧勞動關系。二是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這是群眾呼聲最強烈、全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不斷完善,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同時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黨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這對我們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要充分認識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堅持不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時要充分認識到,改革開放、發展經濟,根本目的是要讓全體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必須始終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我們的分配製度和政策既要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率,不斷增加社會財富;又要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十二五」時期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方向,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安全網」和「穩定器」。讓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無後顧之憂,是黨和政府的重要職責。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已初步建立,但總體上看還不完善,主要是城鄉社會保障發展不平衡,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蓋面還比較窄,基本統籌層次低,保障水平不高,與全體人民的期待相比還有不小差距。「十二五」時期,要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在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統籌層次和實現制度統一等方面邁出更大的實質性步伐。四是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供給總量相對不足,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均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差距較大,「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比較突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對生活質量和健康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已經作出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重大決策,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從理念到體制的重大變革,也是一個逐步的、長期的甚至是艱苦的過程。為此,中央提出在2011年底前,要重點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等五項改革。「十二五」時期,我們既要完成近期任務,也要向長遠目標邁出堅實的重大步伐。《建議》對未來五年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一定要把這些工作落實到位,讓人民群眾享受醫改工作的重大階段性成果,增強他們對醫改的信心和對政府的滿意度,確保醫改工作順利推進。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必須創新社會管理機制,提高社會管理能力和水平。要加強社會管理法律、體制、能力建設,完善社會管理格局,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六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逐步完善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切實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三)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不僅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建議》提出了三方面的任務。一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要加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構建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二是推進文化創新。要適應群眾文化需求新變化新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使精神文化產品和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三是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文化的社會效益是第一位的,但隨著現代經濟與文化因素的融合,文化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明顯。政府要履行好發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的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和權益。同時,要在政府引導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市場,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五、關於「十二五」時期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主要任務
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重大決策,是實現國家強盛、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中國過去30多年的發展進步,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仍然要靠改革開放。我國生產力總體水平還不高,影響生產力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和體制性障礙還不少,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最大限度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動力。《建議》強調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上層建築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變化,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科學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建議》根據「十二五」期間面臨的新形勢,對深化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進行了全面部署。這里,我著重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要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制度環境。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加快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配製度。要從多方面採取措施,放寬市場准入,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二是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點任務。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完善重要商品、服務、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要素市場,使各類要素價格真正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三是深化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間財政分配關系,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體制。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加強縣級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財力保障,繼續完善稅制,逐步健全地方稅體系,賦予省級政府適當稅政管理許可權等。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舉措。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進外匯儲備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和處置機制。四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這些年,政府自身改革雖然取得一些進展,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相比差距仍然不小。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對微觀經濟主體干預過多,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比較薄弱;一些工作人員依法行政意識不強;一些領導幹部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必須通過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和加強制度建設,從制度上解決權力過分集中又得不到制約的問題,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用法律法規調整政府、市場、企業之間的關系,依法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繼續優化政府結構、行政層級、職能責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把政府該管的事情切實管好,減少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程序,強化決策責任。要推進政務公開,加強對權力的有效監督和制約,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高政府公信力。五是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十二五」時期,我國對外開放的國內外環境和條件發生深刻變化,對外開放進入由出口為主向進口和出口並重、由吸收外資為主向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由注重數量向注重質量轉變的新階段。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和內外聯系更為密切,也對我國與國際社會實現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時期,要適應新變化、新要求,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創造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擴大和深化同各方的共同利益,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建議》明確了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重點任務。一要優化對外貿易結構,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促進出口結構轉型升級,積極擴大進口,促進進出口平衡發展。二要提高利用外資水平,進一步優化結構、豐富方式、拓寬渠道、提高質量,更好地滿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需要。三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維護我國海外權益,有效防範各類風險。四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區域合作,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建議》還闡述了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積極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等重大任務和保障問題,對全黨充分發揮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先鋒模範作用提出了明確要求。
㈨ 何謂「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是建立在一定社會共識基礎上,為實現特定公共利益,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總體水平,為維持本國和地區經濟社會穩定和基本的社會正義,保護個人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一定階段公共服務應該覆蓋的最小范圍和邊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盡可能使居民享有同樣的權利,享受水平大致相當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並不是強調所有居民都享有完全一致的基本公共服務,而是在承認地區、城鄉、人群間存在差別的前提下,保障居民都享有一定標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底線均等」。綜合考慮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社會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本規劃綱要將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確定為兩大類八項內容。 ——基礎服務類。包括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體育、公共交通等四項。——基本保障類。包括生活保障(含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住房保障、就業保障、醫療保障等四項。 因此要加大財政轉移力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