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巍山馬鞍山梨花節

巍山馬鞍山梨花節

發布時間:2022-05-30 08:49:47

A. 一般梨花節是幾月幾號

4月6日——4月16日,梨花節,泛指各地依託梨樹梨花資源而舉辦的"以花為媒,以節會友,旅遊興業"的活動。

我國很多地方都在舉辦形式多樣的梨花節,其中,比較著名的有雲南大理巍山·馬鞍山梨花節、山東萊陽市梨花節、中國寧陵梨花節、安徽省碭山梨花節、河北趙縣、魏縣梨花節、江蘇豐縣梨花節、山東冠縣梨花節、四川仁壽縣梨花節、四川綿竹市梨花節、山東昌邑山陽梨花節、浙江海寧市梨花節、遼寧建昌養馬甸子梨花節等。

(1)巍山馬鞍山梨花節擴展閱讀

梨花節的來歷

北川之洲生毓秀,嘉陵江畔育蒼溪。蒼溪,北接秦隴,東通楚荊,幅員面積2330平方公里,古有「川北淳邑」雅稱,今有「錦綉梨鄉」美贊。蒼溪雪梨種植歷史悠久,已有1000多年,在全國享有盛名,被譽為「中國雪梨之鄉」。每年3月,「千樹萬樹梨花開」,美不勝收。

蒼溪縣委、縣政府依託豐厚的梨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資源,大膽推進資源轉化戰略,打破了過去只賣果不賣花的傳統農業禁錮,故此提出舉辦「以花為媒,以節促經,以節提神,以節揚名」為主題的「中國·蒼溪梨花節」。

B. 白族火把節的對聯有哪些,作業要!

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大妖魔,它身長八丈,頭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長,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它經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搶去做媳婦,而且每天要吃三對活人的眼睛,如達不到它的要求,就會降禍於各村寨,讓人們得一種怪病,讓人全身腐爛,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圍的彝族百姓為之深惡痛絕,欲除之而後快。但因為魔王法力強大,眾百姓無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沒有眼睛的屍體或未死的殘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們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麼時候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有一天寨中頭人對大夥說:「鄉親們,我們不能這樣等著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們才有活路。」大家異口同聲說:「請頭人想想辦法,救救我們吧!」頭人答應了大家的請求,決心除去喏吒王。他組織了一幫年青膽大、身體強壯的青年人,帶上長矛、大刀、火葯,潛入喏吒王住的山洞裡,只見那魔怪,惡眼圓睜,恰似兩盞大燈。為了除害,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把長矛大刀使勁投向喏吒王,誰知,喏吒王一點反應也沒有,原來魔怪皮子太厚,長矛刀箭根本傷不了它,只好象給它搔癢而已。頭人又指揮大家把火葯放在喏吒王身下,點燃引線「轟」一聲巨響,喏吒王被炸了一個翻身,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張開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將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為它當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還吃了很多人,人們絕望了,被逼得逃命他鄉。所以,這里原本人丁興旺的彝鄉變得人煙稀少,農田荒蕪,村落破敗。
在這危難的時期,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從下江(古時指景東一帶)走來了一位道人,他清風道骨,一身正氣,身著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後背著一個小竹籃,走進村寨,只見一幅破敗景象,人煙極少,偶爾見人一問,得知妖魔作祟。道長下決心為民懲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籃,取出斬妖劍,在竹籃上貼上符章,舉劍念咒語,不到一個時晨,頓時飛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見喏吒王急急忙忙跑來,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籃邊,身體越來越小,道長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罵道:「你這個畜牲,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說完,道長把喏吒王放進小竹籃中,背到巍山和南澗交界處的太極山下,囚在一個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讓它在每年農歷6月25日從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當地的彝族百姓們恨透喏吒王,每當它探頭往外看時,人們都要抬著火把,灑著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著:「烙!烙!感謝老道長,燒死喏吒王……」千萬人的火把照亮天地,萬千人的喊聲震天動地,幾年後的農歷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嚇死在洞中,人們更加興高采烈,奔走相告,點起火把,燒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慶祝妖怪的死亡,歡呼彝山的安寧。所以火把節就這樣形成,並一年年一代代地傳下來,一直傳到現在。
--------------------------------------------------------------------------------------------------
http://www.pjjinhua.net/news/printpage.asp?id=108

鹽與火把節的來歷
2005-11-28

在美麗的大涼山上,有一個產鹽的地方名叫鹽源。鹽水出在山青水秀的塔爾山和轉盤山之間,塔爾山又叫神女峰,山上住有一個年方十六的摩梭姑娘,她經常出沒於河畔林間,為上司放牧羊群。這姑娘美麗大方,心地善良,富於智慧的雙眼十分傳神,使人見到便感到可愛可親。

那時,這地方有一種打鞦韆的習慣。就是在熱鬧的新春初幾頭,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在村裡搭起鞦韆架,歡樂的小夥子推著花枝招展的姑娘在鞦韆上盪來盪去。他們唱情歌說情話,這是一個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可就在這樣的大喜日子裡,這個摩梭姑娘沒有去打鞦韆,因為她放的羊昨天在密林中丟失了兩只,急著要找她那心愛的羊。

清晨,少女迎著燦爛的朝霞進入叢林,這里常常是清明不斷雪,穀雨不斷霜,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是白的,被氈是白的,滿山的雪是白的,神女峰的泥巴也是白的,這簡直是一個銀色的海洋。姑娘抓起一把雪,眼望著雪白的山,心裡深情的想著,這一坡一山的雪都是鹽該多好。

她在神女峰上生活,已有整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來到底吃了多少鹽?鹽!可比金子還貴重呢?幾年前酋長給了阿媽一點鹽,鹽中不知滲了多少白泥,從此就有了還不清的鹽債,自己才在風雨里為酋長放羊。不久前,阿媽從回族人手中換了一塊硬鹽,高興得象得了寶貝一樣,還用麻繩把鹽掛了起來,三五天才提出來在湯里攪一下,阿媽還誇口說:「山珍海味,鹽巴才是頭一位呢!」放了鹽的湯真好吃。可是,聽回族叔叔講,這點鹽運進山來也不容易,一路上老虎豹子多,土匪惡霸多,隨時都有危險……姑娘走啊想啊,想像著翅膀飛上了廣闊的天穹。

忽然,一陣咩咩的叫聲打斷了姑娘的思緒,她撥開樹叢一看,嗬!兩只羊在草叢中活蹦亂跳,其中一隻是黑色的大公羊,為羊群的頭羊,另一隻是花白的母羊。兩只羊今天競跑到這里撒歡,害得人家到處尋找。姑娘有些生氣,揮舞著羊鞭疾奔過去。兩只羊見了,不但不逃,反而竄到姑娘面前直撒嬌。姑娘心軟了,嬌叱一聲,還不快回去!羊鞭輕輕一揚,趕著羊就往回走。丟失的羊兒又回來合群了,從這以後,這兩只羊兒就引著羊群在塔爾山吃草,喝山裡頭來的水,長得膘肥體壯,毛色光亮,村寨的人都稱贊姑娘是個好放羊人。

轉眼到了六月十六日,照老習慣這天晚上的少女,都要離開村莊到風景秀美的地方露宿,希望求到好夢,得到一個好情人。可是這個姑娘沒那份心思,她卻總是想把羊群養得好的迷解開。

這天,姑娘發現羊群越過奔流急湍的河,卻不喝河裡清亮的水,在頭羊的帶領下,一個勁的鑽入深林,向大森林深處奔去。她緊緊跟在後面,前面出現一個水塘,羊群圍上去吃著塘水。這水,為什麼羊群喜愛吃?為什麼常常是一隻兩只好幾只的羊不見了,第二天又跑出來呢?問題一個個在姑娘心裡回盪。聰明的姑娘突然意識到,羊兒愛吃的水我應嘗嘗,只見她輕盈的走到塘邊,如明鏡的水映著她美麗的身影。她雙手伸進塘里,塘面起著漣漪,她手捧塘水送進口裡,異樣的感覺使她驚叫起來,這明明是清香可口的鹽水呀!她忙痛飲了幾回,立即感到渾身舒服有力。她常聽阿媽說:人不吃鹽身上要長深深的汗毛。我放牧為啥?我阿媽曾用羊皮換的啥?我們朝幕想為的啥?可不就是這種神水嗎?不就是我們日夜盼望和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鹽水嗎?她輕輕地撫摸著羊頭,無限深情的贊美說:「我心愛的羊兒啊!你們雖然不說話,可你們是很聰明啊!」

姑娘為找鹽,歷盡了千辛萬苦,今日她發現了鹽水,喜悅的心情就不用說了。她為了給缺鹽的山民帶來佳音,分享幸福,使人們能生活美滿,身體健壯,逢人便說:「那裡有鹽水!」這驚天動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小涼山。人們不怕遠隔千山萬水,都到這里來背鹽水吃。

一天,姑娘在鹽水塘邊燒火做飯,臨走時阿媽給了她兩個雞蛋,當她吃了蛋又在空蛋殼中裝滿鹽水,無意的放在余火上烘烤,不久水幹了,雞蛋殼內全是雪白的鹽。她從此得到啟示,帶了一個鐵鍋來熬,這就是直到解放後,還用蛋形鐵鍋熬冒殼鹽的起源。

自那以後,鹽塘邊上人們越集越多,按各人的專長分工合作,開始了用牛車拉柴,制鐵鍋熬鹽。這種興旺的情景民間詩人曾描繪:「合井松煙火晝然,羨她煮海白如棉;貧家婦女無生計,支鍋熬出雪花鹽。」鹽業生產越來越旺,四方經商者絡繹不絕,人們都尊敬那牧羊的姑娘,可這事卻氣壞了土司,他氣極敗壞地責備姑娘;「你發現鹽水,為什麼不先給我說?」姑娘理直氣壯的回答;「鹽水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先向你說?」土司抽刀把姑娘殺死,砍成塊塊裝進牛皮袋,丟在硝坑洞中去了。

摩梭姑娘遇害的惡噩一傳開,上千的各族人民在深夜舉起了憤怒的火把,從四面八方趕來,直向酋長的衙門沖去。衙門轉眼被火焚燒,土司在混戰中被打死,當地的各族人民用火把迎來了黎明的曙光。據說這晚正是舊歷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後來鹽源人民火把節的來歷。

自那以後,人民還在鹽水井旁修了一個廟,名小龍王廟,神台上塑了姑娘和她的一群羊兒的像,尊稱她叫「開山娘娘」。清光緒初年,鹽源縣知縣歐陽街還在《神女峰開山娘娘廟上祭文》中,最後禮贊曰:「新宮紫殿鴛鴦瓦,指揮忠將井龍王,左右分龕同祀灶,永世不忘開山娘。」
--------------------------------------------------------------------------------------------------
http://www.yncx.cn/pubnews/doc/read/jsjwy/907470516.85487797/

火 把 節 散 記

(彝)阿 蕾

朋友,你到過祖國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嗎?你參加過那裡的火把節嗎?如果沒有的話且聽我細細講來。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傳統的重大節日,一般都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火把節的來歷說法不一,從活動很隆重的布拖、普格等地火把節儀式來看,在諸多有關火把節的傳說故事中,天神恩體古茲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後,為了報復,放出害蟲禍害人們,而凡間的人們毫不妥協,相邀在六月二十四這天用火把焚燒害蟲這個故事是比較實在的一種解釋。


時值火把節的彝山,是一幅重彩塗抹的油畫,一支清音繁復的歌。
你看,那橙黃的蕎地,那正翻白灌漿的燕麥,還有墨綠的晚洋芋地里那白的花、紫的花;你聽,那清新透明的雨後晴空下雲雀歡朗的歌唱,山林里杜鵑們那高一聲低一聲的呼應,深山老林中獵狗急切的追逐聲和獵人充滿激情充滿歡欣的助威聲,樹叢中蟬兒那不知疲倦的長鳴,花草叢中被驚動的蚱蜢猛地彈起後那抖動翅膀的習習聲;你聞,那已騰出來播上甜蕎或圓根的早洋芋地里潮呼呼的泥香,熱溽中氤氳的蕎麥熟透了的氣息及花香草香……假如你是遠方的客人,且不說那火把節的歡樂場面,單就這畫、這歌、這香就足以使你沉醉而留連忘返的。


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村裡的男人除了足不出戶的老人及牧童外,全都聚到村旁的小溪邊殺豬宰牛分肉。本來就一肚子怨氣的牧童很不情願地把牛羊趕到草坡上後,無心再和羊羔們撒歡,和牛犢們嬉戲,也無心傾聽獵狗攆到了哪座林子,兩隻眼睛老盯著小溪邊螞蟻一樣蠕動著的人堆和升騰的青煙,想著噝噝冒油的烤肉,不住地吞咽著冒涌的涎水,焦燥不安地等待著父兄或姐妹們快來替換他們。可是太陽有意跟他們作對似的,老釘在那個地方不肯挪步。好不容易等到太陽偏西的時候,終於盼來了接班的。來不及交班,只見他們被露水擦洗得白白的小腳丫就已晃出好遠。
他們飛也似地回到家裡,先燒上一籠火烤一坨肝呀腎的解解饞,然後帶著滿嘴的鍋煙滿臉的汗水掏出罩在背篼底下的聖潔的蘆花大閹雞或黃色仔母雞,又飛也似地抱到自家地里,倒提著雞腳一邊轉一邊念:「沙布刀——沙煙刀①——」老實的孩子一絲不苟每塊地都轉上那麼一圈,蹭得雞都腳破血流了;滑頭的孩子們則象徵性地轉上兩圈就回來了。回來後無一例外地都催正忙著挖洋芋騰地撒圓根或摘花椒的母親趕快燒火煮飯。他們害怕晚上點火把時落到別人後頭,被人笑話是因為「點保累」②才落在後邊的。
於是,夕陽下的瓦房頂、瓦板房頂、茅草房頂上飄起晚炊的縷縷青煙,給山谷山腰纏上一條條輕柔的白紗。牧歸的人們深吸著夾雜有毛焦肉煳的煙味,歡快地吹著口哨,跑前跑後地吆喝著愛離群的貪饞母羊們。牛羊擠擠挨挨地進了圈正要關圈時,在小溪邊為骨渣肉屑爭斗傷了腿的狗瘸著腿從彌漫著煙子的門洞里迎了出來,用頭親昵地蹭著牧歸的主人,「嚶嚶嚶」小聲地訴說著委屈。主人無暇安慰它,急慌慌地放好傘後,挽起袖子也忙活起來。
過去曾有兒歌這樣唱道:「君臣過節宰閹牛,富人過節打閹羊,窮人過節燒母雞,單身漢過節打蛋湯,寡婦過節海椒水下薄餅」。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勾勒出舊社會各階層人們物質生活的基本狀況。
如今瓦房頂下、瓦板房頂下、茅草房頂下的人們依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有殺小豬的,有打閹羊的,也有去集市割幾斤肉的。但無論殺豬宰羊割肉,每家都得殺一隻雞敬奉祖先後根據雞舌骨、雞苦膽、雞股骨卜一年的吉凶。敬奉祖先的祭品必須是潔凈的,所以,一清早就得把用來過節的雞捉來罩在背篼下,免得它去啄刨臟東西。
敬奉祖先的雞或殺死或捏死或將雞頭按在水中悶死,依各家族的慣例而行,但在殺雞前都要進行打醋炭去污潔凈——將特撿的干凈石塊燒紅後夾在盛有清水的瓢中,上覆碩瑪枝從主位方開始繞鍋庄轉到客位方,在雞嘴下繞過後潑出門外,表示屋內潔凈了雞也潔凈了。
剖雞時要看有沒有苦膽(沒苦膽是凶兆,得另殺一隻),然後,燒雞肝、雞翅敬獻祖先,最後用連湯雞肉及主食獻祭。主食煮蕎饃或蒸米飯,依各家族的慣例而定。如用煮蕎饃,除了做成圓饃外還做兩端按出鼻眼的條形饃。屋內掛有祖靈的端到祖靈下敬獻,祖靈已超度的人家則把祭品端到門外去施獻。每次敬祖前都要打醋炭去污潔凈。主祭者一般都限於男性,家中沒有男丁又不便勞動別人時,也有由女人自己獻祭的。獻祭的人必須披加施或瓦拉③。他們一邊虔誠地舉行祭獻儀式,一邊念念有詞地祈求祖先賜予子孫平安吉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敬過祖先一家之主先看雞舌骨、雞股骨卜吉凶,雞舌中的軟骨微微往裡彎為吉,兩根雞股骨共四個氣孔並且排列對稱為上上吉。看過雞舌骨雞股骨後,全家便圍聚在一起開始吃飯。飯開得遲的人家有的才喝一口湯,有的剛拿起木勺,就聽見外邊喧騰起來,按捺不住興奮的孩子們象聽到號令一樣丟下木勺和正吃著的肉,點起各自的蒿桿火把沖了出去。
火把是剛開春就擗來紮好的,又肯燃又有股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家家戶戶都得點,不能有遺漏。孤寡老人還特地留下雞大腿犒賞為他們點火把的鄰居孩子呢。點火把時一家人只能從屋裡點出一支,其餘的火把出了門才能點上。孩子們爭先恐後,興高彩烈地一邊舞火把一邊高聲吼著:「哦嗬依——快來啊,快來舞火把。還沒點火把的人是不是因為肉不夠吃,還在舔砧板——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孩子們此起彼伏長聲吆吆地吼著從四面八方匯向村子中央寬大的敞壩中。村裡的男女老幼也傾巢而來,就連那些頭一次接來婆家過火把節的新媳婦們也用加施半遮住臉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們的背後看熱鬧來了。涼山彝人結婚後一般都從火把節開始安家立業,即從火把節第一天開始分灶坐鍋。
人們自由組合做各種游戲,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盪然消失。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過節三天沒有玩錯的道理。
你看,已「人老七十不吆雞」的老爺爺正機警地俯身護著身下的幾塊小石頭,周圍是一幫小伙正躍躍欲試地尋找機會搶石頭。
經過一番激烈地爭奪,到底人老腿腳不靈便,不一會小石頭就都被小伙們搶光了,老爺爺直起腰來拍拍灰,晃著頭,張著沒齒的癟嘴,蹙著干圓根一般的臉望著人們笑得喘不過氣。看他這副模樣,連新媳婦們也忍俊不禁,用披氈掩著嘴偷偷地笑了。這個游戲叫「狐狸護子」。
那邊孩子們的「老牛跳欄」也玩得正熱鬧,「蕎主人」正追打那頭糟蹋他蕎子的「牛」。游戲可以說是在演示一個完整的故事:蕎主人撒下蕎後,每天都來巡視蕎地,當他看到他的蕎子蕎葉象斗笠寬,蕎桿象棍子粗,蕎粒象石臼大時是怎樣的高興。可有一天他又懷著豐收的喜悅再次來到蕎地時,蕎子已被牛糟蹋得不成樣子。順著蹄印他找到牛主人,可牛主人耍賴說不是他家的牛,於是蕎主人就追打牛。扮演「蕎主人」和「牛」的孩子都必須是強壯的,要不然跑兩圈就跑不動了。其它的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圈扮「牛主人」兼「牛欄」,時時絆住追打「牛」的「蕎主人」。
「拔圓根」的是一群姑娘,選一個塊頭大力氣大的當「圓根」,就象小學課文中的拔蘿卜,拔圓根的一個勾著一個的腰奮力向後拉,誰要是沒勾緊拉脫了,她的後邊就要倒一串,因此激起一串串鈴樣的笑聲。
「取蜂蜜」的游戲,「蜂王」由一個姑娘扮演,小孩們不分男女只要願意參加都扮「小蜜蜂」,「取蜜人」人數不限,想「取蜜」的都可以當「取蜜人」。「取蜂蜜」的勝負是看能否把「蜂王」從「小蜜蜂」中搶出來。「蜂王」的表哥表弟們最熱衷於這項游戲,因為他們可趁混亂時揪揪表姐或表妹的嫩肉而不被人察覺。當表姐或表妹嗔怪地圓睜杏眼咬著下唇恨他們時,他們更得意更來勁了,擠得護衛「蜂王」的「小蜜蜂」們吱哇亂叫。
「取蜜人」中不乏被「蜂王」蜇中而在手背上留下一條條抓痕的,但誰都不覺得疼,反而覺得心裡甜絲絲的,比吃了蜂蜜還甜呢。
年輕的媽媽們一邊看熱鬧,一邊用奶頭逗弄著嬰兒的小嘴,哼著兒歌:「烏鴉媽媽黑亮亮,兒也黑亮亮;喜鵲媽媽花翅膀,兒也花翅膀;狐狸媽媽花花臉,兒也花花臉;兔子媽媽豁豁嘴,兒也豁豁嘴……」
當一彎弦月掛在東山頂,狂歡的人們發現時候不早時才不得不回家歇息。因為明天還有更激動人心的場面等著他們呢。


第二天雞叫頭遍,人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帶著飯團、千層餅、雞脯雞腿、豬肉、羊肉、牛肉、水果,簇擁著本村的摔跤手,趕著角上扎有各色綢帶的鬥牛斗羊,騎手們拉著配有體面鞍韉轡頭的駿馬,姑娘們撐著一色的黃油布傘,提起裙腳小心翼翼地踩著露水,涉過一道道溪水,穿過一片片林子,走過一面面草坡,從四面八方湧向綠草茵茵、繁花點點的山間小平壩。
平日里,姑娘們認為黃油布傘映照下人顯得特別嬌美,因此無論出不出太陽,下不下雨都愛撐把黃油布傘,黃油布傘成了她們離不開的飾物,火把節聚會這天更是成了黃油布傘的海洋。黃色的確是一種美的色彩,特別是透過黃傘的光能使人平添幾分朦朧的詩意。難怪《媽媽的女兒》中,女兒降生之夜做黃蕎饃、燒黃母雞慶賀,祝女兒長大美如黃澄澄的油菜花。在滿山遍野舉目皆是綠的夏季,姑娘們的傘象一朵朵黃花點綴在其中顯得特別和諧、清爽、醒目。
舉行火把節盛會的場地是較固定的,周圍的小山包是天然的看台,山間小平壩是競技場,人們在這里舉行摔跤、賽馬、鬥牛、斗羊,力的角逐不時地激起一陣陣歡呼。偶爾有斗敗的牛沖散里三層外三層引頸觀望的人們落荒而逃,引起人們一陣陣驚慌與騷動。
牛斗勝了,羊斗勝了,騎手得了冠軍,鬥牛斗羊賽馬的主人心花怒放。為了這一天,鬥牛的主人起早貪晚精心飼養其鬥牛,每天清早把鬥牛牽去吃露水草,除了精飼料還喂其生雞蛋,使鬥牛壯得肩部可平放一盆水。為了戰勝對手,鬥牛主人還把牛角削得尖尖的,節前把鬥牛趕到場地讓其熟悉比賽場地。賽馬的主人走到哪兒寧可自己挨餓也要先把馬伺候好。牛羊斗勝了,騎手摔跤手得了冠軍,姑娘小伙被選為俊男美女,不光是那家人的榮耀,也是全家族全村全鄉的驕傲。他們被人們簇擁著,滿場招搖,接受人們的歡呼。除了有組織的獎外,還有個人自發獎賞財物給冠軍的,被淘汰出局的牛羊主人和名落孫山的騎手摔跤手則躲在角落裡無心再露面了。
在場子的外圍,是一圈圈撐著黃油布傘半掩著臉轉著圈唱歌的姑娘,她們穿著鮮亮的衣裙,每人手裡拿著一方圍巾或紗巾用以連接圈子,跟著領唱的姑娘緩緩地轉,用心悠悠地唱。她們中間大多數是將要到婆家坐家的姑娘,誰知明年還能不能再和姐妹們相聚呢?特別是那些對自己的婚姻不甚滿意的姑娘,她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呢?我敢說她們是把自己的感情織進歌聲里了。你看她們有的唱著唱著就抬起撐傘的手臂在偷偷抹淚呢。只有那些還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純屬圖好玩的,你看她們漫不經心地跟著轉,心不在焉地跟著唱,還時不時地從傘下亮出稚氣的臉來和周圍的熟人逗樂。
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回穿行在姑娘小伙群中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評選當年火把節的俊男美女,經公正無私的老人們評選出的俊男美女誰都服。
在離角逐場歌舞場稍遠的草地上,上了年紀的人們正這里一圈那裡一堆,一面拉家常,一面把帶來的豐盛食物擺在親朋面前熱情地勸吃勸喝,並且暗暗地比誰家的雞脯厚,雞腿大。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到這里來會親朋好友的,雖然不受熱鬧場面的誘惑,但也時時中斷熱烈的交談,側耳傾聽選美結果。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比別家的小伙英俊勇敢,希望自己的女兒比別家的姑娘端莊漂亮。
歌舞場外的小伙們被勾走了魂般呆望著轉動的黃傘圈,瞅機會向圈內的意中人頻頻傳遞眼神,圈內的姑娘用傘半遮著面向圈外的心上人暗送秋波。來到這里的姑娘小伙玩在其次,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在這里尋找愛的歸宿。他們中有一見鍾情歡欣而歸的,有不歡而散懷著深深的失意悵然而歸的。當然,也不乏受騙上當苦不堪言的。


火把節的第三個晚上,也就是節日的最後一個晚上,隨著「哦嗬依——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的吼聲,送火的人們爭先恐後地舉著火把在房前屋後、莊稼地里一邊舞著一邊喊「沙布刀——沙煙刀——」,然後匯成一列長隊,向著村子下方歷年焚燒邪崇精靈的地方,一路拋著火把,拋了撿,撿了拋,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滾動著的火龍。如果這時原地轉個圈,那麼黑黢黢的四周山上映入你眼簾的是一條條這樣翻滾游動著的火龍。
到了焚燒邪祟精靈的地方,人們各自為陣拆開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殺雞時特意留下的翅膀上的管羽,雞腳桿上捋下的角質層和雞嘴殼、雞股骨一齊焚燒,象徵著邪祟的精靈也隨之焚毀了。因為這雞已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角轉過,人們相信所有的邪祟精靈都已收附到雞身上了。
頓時,一股股皮毛焦煳的味兒和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兒隨著火星迸濺,在柔柔的晚風中彌漫開來。
借著篝火的光亮,人們一邊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徵喂牲畜鹽水的木槽和喂豬的石槽,嘴裡不停地喚馬、喚牛、喚羊、喚豬、喚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些人還根據火光卜卦,據說火焰通明預示村人們平安無恙,火焰中呈現黑影預示村中不久將有人追隨祖先上天去。
送過火,三天的火把節就算是過完了,但歡樂的氣氛並不因此戛然而止。村組幹部們趁此機會開個簡短的村民會,講上邊的政策,講顆粒歸倉。接著村民們三五一夥商量明天開始割誰家的蕎子,他們之間的互助關系基本上是以近親或好鄰居為基礎,所以互助關系比較穩定。
小孩子們呢,也聚在一起商量明年上哪去找最好的蒿枝扎火把,順帶評論今年誰的火把數第一,有時甚至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從此,他們又開始盼來年的火把節……
註:
①沙布刀、沙煙刀——一切邪祟滾出去的意思。
③點保累:舔砧板之意。
③加施:披氈。瓦拉:毛織的帶穗披風。

C. 請問梨花節是幾月幾號

梨花節,根據當地的天氣情況決定,一般天氣熱的地方為清明前後4月3日——4月10日,天氣一般地方為四月下旬4月20日——4月30日。大概在四月,詩句告訴我們:詩情畫意梨花節,人間最美四月天。

D. 巍山夏天刮什麼方向風

最炫民族風

E. 哪個知道火把節的來歷

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大妖魔,它身長八丈,頭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長,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它經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搶去做媳婦,而且每天要吃三對活人的眼睛,如達不到它的要求,就會降禍於各村寨,讓人們得一種怪病,讓人全身腐爛,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圍的彝族百姓為之深惡痛絕,欲除之而後快。但因為魔王法力強大,眾百姓無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沒有眼睛的屍體或未死的殘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們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麼時候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有一天寨中頭人對大夥說:「鄉親們,我們不能這樣等著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們才有活路。」大家異口同聲說:「請頭人想想辦法,救救我們吧!」頭人答應了大家的請求,決心除去喏吒王。他組織了一幫年青膽大、身體強壯的青年人,帶上長矛、大刀、火葯,潛入喏吒王住的山洞裡,只見那魔怪,惡眼圓睜,恰似兩盞大燈。為了除害,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把長矛大刀使勁投向喏吒王,誰知,喏吒王一點反應也沒有,原來魔怪皮子太厚,長矛刀箭根本傷不了它,只好象給它搔癢而已。頭人又指揮大家把火葯放在喏吒王身下,點燃引線「轟」一聲巨響,喏吒王被炸了一個翻身,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張開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將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為它當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還吃了很多人,人們絕望了,被逼得逃命他鄉。所以,這里原本人丁興旺的彝鄉變得人煙稀少,農田荒蕪,村落破敗。 在這危難的時期,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從下江(古時指景東一帶)走來了一位道人,他清風道骨,一身正氣,身著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後背著一個小竹籃,走進村寨,只見一幅破敗景象,人煙極少,偶爾見人一問,得知妖魔作祟。道長下決心為民懲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籃,取出斬妖劍,在竹籃上貼上符章,舉劍念咒語,不到一個時晨,頓時飛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見喏吒王急急忙忙跑來,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籃邊,身體越來越小,道長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罵道:「你這個畜牲,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說完,道長把喏吒王放進小竹籃中,背到巍山和南澗交界處的太極山下,囚在一個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讓它在每年農歷6月25日從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當地的彝族百姓們恨透喏吒王,每當它探頭往外看時,人們都要抬著火把,灑著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著:「烙!烙!感謝老道長,燒死喏吒王……」千萬人的火把照亮天地,萬千人的喊聲震天動地,幾年後的農歷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嚇死在洞中,人們更加興高采烈,奔走相告,點起火把,燒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慶祝妖怪的死亡,歡呼彝山的安寧。所以火把節就這樣形成,並一年年一代代地傳下來,一直傳到現在。 -------------------------------------------------------------------------------------------------- http://www.pjjinhua.net/news/printpage.asp?id=108 鹽與火把節的來歷 2005-11-28 在美麗的大涼山上,有一個產鹽的地方名叫鹽源。鹽水出在山青水秀的塔爾山和轉盤山之間,塔爾山又叫神女峰,山上住有一個年方十六的摩梭姑娘,她經常出沒於河畔林間,為上司放牧羊群。這姑娘美麗大方,心地善良,富於智慧的雙眼十分傳神,使人見到便感到可愛可親。 那時,這地方有一種打鞦韆的習慣。就是在熱鬧的新春初幾頭,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在村裡搭起鞦韆架,歡樂的小夥子推著花枝招展的姑娘在鞦韆上盪來盪去。他們唱情歌說情話,這是一個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可就在這樣的大喜日子裡,這個摩梭姑娘沒有去打鞦韆,因為她放的羊昨天在密林中丟失了兩只,急著要找她那心愛的羊。 清晨,少女迎著燦爛的朝霞進入叢林,這里常常是清明不斷雪,穀雨不斷霜,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是白的,被氈是白的,滿山的雪是白的,神女峰的泥巴也是白的,這簡直是一個銀色的海洋。姑娘抓起一把雪,眼望著雪白的山,心裡深情的想著,這一坡一山的雪都是鹽該多好。 她在神女峰上生活,已有整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來到底吃了多少鹽?鹽!可比金子還貴重呢?幾年前酋長給了阿媽一點鹽,鹽中不知滲了多少白泥,從此就有了還不清的鹽債,自己才在風雨里為酋長放羊。不久前,阿媽從回族人手中換了一塊硬鹽,高興得象得了寶貝一樣,還用麻繩把鹽掛了起來,三五天才提出來在湯里攪一下,阿媽還誇口說:「山珍海味,鹽巴才是頭一位呢!」放了鹽的湯真好吃。可是,聽回族叔叔講,這點鹽運進山來也不容易,一路上老虎豹子多,土匪惡霸多,隨時都有危險……姑娘走啊想啊,想像著翅膀飛上了廣闊的天穹。 忽然,一陣咩咩的叫聲打斷了姑娘的思緒,她撥開樹叢一看,嗬!兩只羊在草叢中活蹦亂跳,其中一隻是黑色的大公羊,為羊群的頭羊,另一隻是花白的母羊。兩只羊今天競跑到這里撒歡,害得人家到處尋找。姑娘有些生氣,揮舞著羊鞭疾奔過去。兩只羊見了,不但不逃,反而竄到姑娘面前直撒嬌。姑娘心軟了,嬌叱一聲,還不快回去!羊鞭輕輕一揚,趕著羊就往回走。丟失的羊兒又回來合群了,從這以後,這兩只羊兒就引著羊群在塔爾山吃草,喝山裡頭來的水,長得膘肥體壯,毛色光亮,村寨的人都稱贊姑娘是個好放羊人。 轉眼到了六月十六日,照老習慣這天晚上的少女,都要離開村莊到風景秀美的地方露宿,希望求到好夢,得到一個好情人。可是這個姑娘沒那份心思,她卻總是想把羊群養得好的迷解開。 這天,姑娘發現羊群越過奔流急湍的河,卻不喝河裡清亮的水,在頭羊的帶領下,一個勁的鑽入深林,向大森林深處奔去。她緊緊跟在後面,前面出現一個水塘,羊群圍上去吃著塘水。這水,為什麼羊群喜愛吃?為什麼常常是一隻兩只好幾只的羊不見了,第二天又跑出來呢?問題一個個在姑娘心裡回盪。聰明的姑娘突然意識到,羊兒愛吃的水我應嘗嘗,只見她輕盈的走到塘邊,如明鏡的水映著她美麗的身影。她雙手伸進塘里,塘面起著漣漪,她手捧塘水送進口裡,異樣的感覺使她驚叫起來,這明明是清香可口的鹽水呀!她忙痛飲了幾回,立即感到渾身舒服有力。她常聽阿媽說:人不吃鹽身上要長深深的汗毛。我放牧為啥?我阿媽曾用羊皮換的啥?我們朝幕想為的啥?可不就是這種神水嗎?不就是我們日夜盼望和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鹽水嗎?她輕輕地撫摸著羊頭,無限深情的贊美說:「我心愛的羊兒啊!你們雖然不說話,可你們是很聰明啊!」 姑娘為找鹽,歷盡了千辛萬苦,今日她發現了鹽水,喜悅的心情就不用說了。她為了給缺鹽的山民帶來佳音,分享幸福,使人們能生活美滿,身體健壯,逢人便說:「那裡有鹽水!」這驚天動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小涼山。人們不怕遠隔千山萬水,都到這里來背鹽水吃。 一天,姑娘在鹽水塘邊燒火做飯,臨走時阿媽給了她兩個雞蛋,當她吃了蛋又在空蛋殼中裝滿鹽水,無意的放在余火上烘烤,不久水幹了,雞蛋殼內全是雪白的鹽。她從此得到啟示,帶了一個鐵鍋來熬,這就是直到解放後,還用蛋形鐵鍋熬冒殼鹽的起源。 自那以後,鹽塘邊上人們越集越多,按各人的專長分工合作,開始了用牛車拉柴,制鐵鍋熬鹽。這種興旺的情景民間詩人曾描繪:「合井松煙火晝然,羨她煮海白如棉;貧家婦女無生計,支鍋熬出雪花鹽。」鹽業生產越來越旺,四方經商者絡繹不絕,人們都尊敬那牧羊的姑娘,可這事卻氣壞了土司,他氣極敗壞地責備姑娘;「你發現鹽水,為什麼不先給我說?」姑娘理直氣壯的回答;「鹽水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先向你說?」土司抽刀把姑娘殺死,砍成塊塊裝進牛皮袋,丟在硝坑洞中去了。 摩梭姑娘遇害的惡噩一傳開,上千的各族人民在深夜舉起了憤怒的火把,從四面八方趕來,直向酋長的衙門沖去。衙門轉眼被火焚燒,土司在混戰中被打死,當地的各族人民用火把迎來了黎明的曙光。據說這晚正是舊歷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後來鹽源人民火把節的來歷。 自那以後,人民還在鹽水井旁修了一個廟,名小龍王廟,神台上塑了姑娘和她的一群羊兒的像,尊稱她叫「開山娘娘」。清光緒初年,鹽源縣知縣歐陽街還在《神女峰開山娘娘廟上祭文》中,最後禮贊曰:「新宮紫殿鴛鴦瓦,指揮忠將井龍王,左右分龕同祀灶,永世不忘開山娘。」 -------------------------------------------------------------------------------------------------- http://www.yncx.cn/pubnews/doc/read/jsjwy/907470516.85487797/ 火把節散記 (彝)阿蕾 朋友,你到過祖國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嗎?你參加過那裡的火把節嗎?如果沒有的話且聽我細細講來。 一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傳統的重大節日,一般都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火把節的來歷說法不一,從活動很隆重的布拖、普格等地火把節儀式來看,在諸多有關火把節的傳說故事中,天神恩體古茲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後,為了報復,放出害蟲禍害人們,而凡間的人們毫不妥協,相邀在六月二十四這天用火把焚燒害蟲這個故事是比較實在的一種解釋。 二 時值火把節的彝山,是一幅重彩塗抹的油畫,一支清音繁復的歌。 你看,那橙黃的蕎地,那正翻白灌漿的燕麥,還有墨綠的晚洋芋地里那白的花、紫的花;你聽,那清新透明的雨後晴空下雲雀歡朗的歌唱,山林里杜鵑們那高一聲低一聲的呼應,深山老林中獵狗急切的追逐聲和獵人充滿激情充滿歡欣的助威聲,樹叢中蟬兒那不知疲倦的長鳴,花草叢中被驚動的蚱蜢猛地彈起後那抖動翅膀的習習聲;你聞,那已騰出來播上甜蕎或圓根的早洋芋地里潮呼呼的泥香,熱溽中氤氳的蕎麥熟透了的氣息及花香草香……假如你是遠方的客人,且不說那火把節的歡樂場面,單就這畫、這歌、這香就足以使你沉醉而留連忘返的。 三 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村裡的男人除了足不出戶的老人及牧童外,全都聚到村旁的小溪邊殺豬宰牛分肉。本來就一肚子怨氣的牧童很不情願地把牛羊趕到草坡上後,無心再和羊羔們撒歡,和牛犢們嬉戲,也無心傾聽獵狗攆到了哪座林子,兩隻眼睛老盯著小溪邊螞蟻一樣蠕動著的人堆和升騰的青煙,想著噝噝冒油的烤肉,不住地吞咽著冒涌的涎水,焦燥不安地等待著父兄或姐妹們快來替換他們。可是太陽有意跟他們作對似的,老釘在那個地方不肯挪步。好不容易等到太陽偏西的時候,終於盼來了接班的。來不及交班,只見他們被露水擦洗得白白的小腳丫就已晃出好遠。 他們飛也似地回到家裡,先燒上一籠火烤一坨肝呀腎的解解饞,然後帶著滿嘴的鍋煙滿臉的汗水掏出罩在背篼底下的聖潔的蘆花大閹雞或黃色仔母雞,又飛也似地抱到自家地里,倒提著雞腳一邊轉一邊念:「沙布刀——沙煙刀①——」老實的孩子一絲不苟每塊地都轉上那麼一圈,蹭得雞都腳破血流了;滑頭的孩子們則象徵性地轉上兩圈就回來了。回來後無一例外地都催正忙著挖洋芋騰地撒圓根或摘花椒的母親趕快燒火煮飯。他們害怕晚上點火把時落到別人後頭,被人笑話是因為「點保累」②才落在後邊的。 於是,夕陽下的瓦房頂、瓦板房頂、茅草房頂上飄起晚炊的縷縷青煙,給山谷山腰纏上一條條輕柔的白紗。牧歸的人們深吸著夾雜有毛焦肉煳的煙味,歡快地吹著口哨,跑前跑後地吆喝著愛離群的貪饞母羊們。牛羊擠擠挨挨地進了圈正要關圈時,在小溪邊為骨渣肉屑爭斗傷了腿的狗瘸著腿從彌漫著煙子的門洞里迎了出來,用頭親昵地蹭著牧歸的主人,「嚶嚶嚶」小聲地訴說著委屈。主人無暇安慰它,急慌慌地放好傘後,挽起袖子也忙活起來。 過去曾有兒歌這樣唱道:「君臣過節宰閹牛,富人過節打閹羊,窮人過節燒母雞,單身漢過節打蛋湯,寡婦過節海椒水下薄餅」。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勾勒出舊社會各階層人們物質生活的基本狀況。 如今瓦房頂下、瓦板房頂下、茅草房頂下的人們依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有殺小豬的,有打閹羊的,也有去集市割幾斤肉的。但無論殺豬宰羊割肉,每家都得殺一隻雞敬奉祖先後根據雞舌骨、雞苦膽、雞股骨卜一年的吉凶。敬奉祖先的祭品必須是潔凈的,所以,一清早就得把用來過節的雞捉來罩在背篼下,免得它去啄刨臟東西。 敬奉祖先的雞或殺死或捏死或將雞頭按在水中悶死,依各家族的慣例而行,但在殺雞前都要進行打醋炭去污潔凈——將特撿的干凈石塊燒紅後夾在盛有清水的瓢中,上覆碩瑪枝從主位方開始繞鍋庄轉到客位方,在雞嘴下繞過後潑出門外,表示屋內潔凈了雞也潔凈了。 剖雞時要看有沒有苦膽(沒苦膽是凶兆,得另殺一隻),然後,燒雞肝、雞翅敬獻祖先,最後用連湯雞肉及主食獻祭。主食煮蕎饃或蒸米飯,依各家族的慣例而定。如用煮蕎饃,除了做成圓饃外還做兩端按出鼻眼的條形饃。屋內掛有祖靈的端到祖靈下敬獻,祖靈已超度的人家則把祭品端到門外去施獻。每次敬祖前都要打醋炭去污潔凈。主祭者一般都限於男性,家中沒有男丁又不便勞動別人時,也有由女人自己獻祭的。獻祭的人必須披加施或瓦拉③。他們一邊虔誠地舉行祭獻儀式,一邊念念有詞地祈求祖先賜予子孫平安吉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敬過祖先一家之主先看雞舌骨、雞股骨卜吉凶,雞舌中的軟骨微微往裡彎為吉,兩根雞股骨共四個氣孔並且排列對稱為上上吉。看過雞舌骨雞股骨後,全家便圍聚在一起開始吃飯。飯開得遲的人家有的才喝一口湯,有的剛拿起木勺,就聽見外邊喧騰起來,按捺不住興奮的孩子們象聽到號令一樣丟下木勺和正吃著的肉,點起各自的蒿桿火把沖了出去。 火把是剛開春就擗來紮好的,又肯燃又有股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家家戶戶都得點,不能有遺漏。孤寡老人還特地留下雞大腿犒賞為他們點火把的鄰居孩子呢。點火把時一家人只能從屋裡點出一支,其餘的火把出了門才能點上。孩子們爭先恐後,興高彩烈地一邊舞火把一邊高聲吼著:「哦嗬依——快來啊,快來舞火把。還沒點火把的人是不是因為肉不夠吃,還在舔砧板——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孩子們此起彼伏長聲吆吆地吼著從四面八方匯向村子中央寬大的敞壩中。村裡的男女老幼也傾巢而來,就連那些頭一次接來婆家過火把節的新媳婦們也用加施半遮住臉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們的背後看熱鬧來了。涼山彝人結婚後一般都從火把節開始安家立業,即從火把節第一天開始分灶坐鍋。 人們自由組合做各種游戲,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盪然消失。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過節三天沒有玩錯的道理。 你看,已「人老七十不吆雞」的老爺爺正機警地俯身護著身下的幾塊小石頭,周圍是一幫小伙正躍躍欲試地尋找機會搶石頭。 經過一番激烈地爭奪,到底人老腿腳不靈便,不一會小石頭就都被小伙們搶光了,老爺爺直起腰來拍拍灰,晃著頭,張著沒齒的癟嘴,蹙著干圓根一般的臉望著人們笑得喘不過氣。看他這副模樣,連新媳婦們也忍俊不禁,用披氈掩著嘴偷偷地笑了。這個游戲叫「狐狸護子」。 那邊孩子們的「老牛跳欄」也玩得正熱鬧,「蕎主人」正追打那頭糟蹋他蕎子的「牛」。游戲可以說是在演示一個完整的故事:蕎主人撒下蕎後,每天都來巡視蕎地,當他看到他的蕎子蕎葉象斗笠寬,蕎桿象棍子粗,蕎粒象石臼大時是怎樣的高興。可有一天他又懷著豐收的喜悅再次來到蕎地時,蕎子已被牛糟蹋得不成樣子。順著蹄印他找到牛主人,可牛主人耍賴說不是他家的牛,於是蕎主人就追打牛。扮演「蕎主人」和「牛」的孩子都必須是強壯的,要不然跑兩圈就跑不動了。其它的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圈扮「牛主人」兼「牛欄」,時時絆住追打「牛」的「蕎主人」。 「拔圓根」的是一群姑娘,選一個塊頭大力氣大的當「圓根」,就象小學課文中的拔蘿卜,拔圓根的一個勾著一個的腰奮力向後拉,誰要是沒勾緊拉脫了,她的後邊就要倒一串,因此激起一串串鈴樣的笑聲。 「取蜂蜜」的游戲,「蜂王」由一個姑娘扮演,小孩們不分男女只要願意參加都扮「小蜜蜂」,「取蜜人」人數不限,想「取蜜」的都可以當「取蜜人」。「取蜂蜜」的勝負是看能否把「蜂王」從「小蜜蜂」中搶出來。「蜂王」的表哥表弟們最熱衷於這項游戲,因為他們可趁混亂時揪揪表姐或表妹的嫩肉而不被人察覺。當表姐或表妹嗔怪地圓睜杏眼咬著下唇恨他們時,他們更得意更來勁了,擠得護衛「蜂王」的「小蜜蜂」們吱哇亂叫。 「取蜜人」中不乏被「蜂王」蜇中而在手背上留下一條條抓痕的,但誰都不覺得疼,反而覺得心裡甜絲絲的,比吃了蜂蜜還甜呢。 年輕的媽媽們一邊看熱鬧,一邊用奶頭逗弄著嬰兒的小嘴,哼著兒歌:「烏鴉媽媽黑亮亮,兒也黑亮亮;喜鵲媽媽花翅膀,兒也花翅膀;狐狸媽媽花花臉,兒也花花臉;兔子媽媽豁豁嘴,兒也豁豁嘴……」 當一彎弦月掛在東山頂,狂歡的人們發現時候不早時才不得不回家歇息。因為明天還有更激動人心的場面等著他們呢。 四 第二天雞叫頭遍,人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帶著飯團、千層餅、雞脯雞腿、豬肉、羊肉、牛肉、水果,簇擁著本村的摔跤手,趕著角上扎有各色綢帶的鬥牛斗羊,騎手們拉著配有體面鞍韉轡頭的駿馬,姑娘們撐著一色的黃油布傘,提起裙腳小心翼翼地踩著露水,涉過一道道溪水,穿過一片片林子,走過一面面草坡,從四面八方湧向綠草茵茵、繁花點點的山間小平壩。 平日里,姑娘們認為黃油布傘映照下人顯得特別嬌美,因此無論出不出太陽,下不下雨都愛撐把黃油布傘,黃油布傘成了她們離不開的飾物,火把節聚會這天更是成了黃油布傘的海洋。黃色的確是一種美的色彩,特別是透過黃傘的光能使人平添幾分朦朧的詩意。難怪《媽媽的女兒》中,女兒降生之夜做黃蕎饃、燒黃母雞慶賀,祝女兒長大美如黃澄澄的油菜花。在滿山遍野舉目皆是綠的夏季,姑娘們的傘象一朵朵黃花點綴在其中顯得特別和諧、清爽、醒目。 舉行火把節盛會的場地是較固定的,周圍的小山包是天然的看台,山間小平壩是競技場,人們在這里舉行摔跤、賽馬、鬥牛、斗羊,力的角逐不時地激起一陣陣歡呼。偶爾有斗敗的牛沖散里三層外三層引頸觀望的人們落荒而逃,引起人們一陣陣驚慌與騷動。 牛斗勝了,羊斗勝了,騎手得了冠軍,鬥牛斗羊賽馬的主人心花怒放。為了這一天,鬥牛的主人起早貪晚精心飼養其鬥牛,每天清早把鬥牛牽去吃露水草,除了精飼料還喂其生雞蛋,使鬥牛壯得肩部可平放一盆水。為了戰勝對手,鬥牛主人還把牛角削得尖尖的,節前把鬥牛趕到場地讓其熟悉比賽場地。賽馬的主人走到哪兒寧可自己挨餓也要先把馬伺候好。牛羊斗勝了,騎手摔跤手得了冠軍,姑娘小伙被選為俊男美女,不光是那家人的榮耀,也是全家族全村全鄉的驕傲。他們被人們簇擁著,滿場招搖,接受人們的歡呼。除了有組織的獎外,還有個人自發獎賞財物給冠軍的,被淘汰出局的牛羊主人和名落孫山的騎手摔跤手則躲在角落裡無心再露面了。 在場子的外圍,是一圈圈撐著黃油布傘半掩著臉轉著圈唱歌的姑娘,她們穿著鮮亮的衣裙,每人手裡拿著一方圍巾或紗巾用以連接圈子,跟著領唱的姑娘緩緩地轉,用心悠悠地唱。她們中間大多數是將要到婆家坐家的姑娘,誰知明年還能不能再和姐妹們相聚呢?特別是那些對自己的婚姻不甚滿意的姑娘,她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呢?我敢說她們是把自己的感情織進歌聲里了。你看她們有的唱著唱著就抬起撐傘的手臂在偷偷抹淚呢。只有那些還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純屬圖好玩的,你看她們漫不經心地跟著轉,心不在焉地跟著唱,還時不時地從傘下亮出稚氣的臉來和周圍的熟人逗樂。 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回穿行在姑娘小伙群中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評選當年火把節的俊男美女,經公正無私的老人們評選出的俊男美女誰都服。 在離角逐場歌舞場稍遠的草地上,上了年紀的人們正這里一圈那裡一堆,一面拉家常,一面把帶來的豐盛食物擺在親朋面前熱情地勸吃勸喝,並且暗暗地比誰家的雞脯厚,雞腿大。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到這里來會親朋好友的,雖然不受熱鬧場面的誘惑,但也時時中斷熱烈的交談,側耳傾聽選美結果。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比別家的小伙英俊勇敢,希望自己的女兒比別家的姑娘端莊漂亮。 歌舞場外的小伙們被勾走了魂般呆望著轉動的黃傘圈,瞅機會向圈內的意中人頻頻傳遞眼神,圈內的姑娘用傘半遮著面向圈外的心上人暗送秋波。來到這里的姑娘小伙玩在其次,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在這里尋找愛的歸宿。他們中有一見鍾情歡欣而歸的,有不歡而散懷著深深的失意悵然而歸的。當然,也不乏受騙上當苦不堪言的。 五 火把節的第三個晚上,也就是節日的最後一個晚上,隨著「哦嗬依——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的吼聲,送火的人們爭先恐後地舉著火把在房前屋後、莊稼地里一邊舞著一邊喊「沙布刀——沙煙刀——」,然後匯成一列長隊,向著村子下方歷年焚燒邪崇精靈的地方,一路拋著火把,拋了撿,撿了拋,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滾動著的火龍。如果這時原地轉個圈,那麼黑黢黢的四周山上映入你眼簾的是一條條這樣翻滾游動著的火龍。 到了焚燒邪祟精靈的地方,人們各自為陣拆開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殺雞時特意留下的翅膀上的管羽,雞腳桿上捋下的角質層和雞嘴殼、雞股骨一齊焚燒,象徵著邪祟的精靈也隨之焚毀了。因為這雞已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角轉過,人們相信所有的邪祟精靈都已收附到雞身上了。 頓時,一股股皮毛焦煳的味兒和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兒隨著火星迸濺,在柔柔的晚風中彌漫開來。 借著篝火的光亮,人們一邊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徵喂牲畜鹽水的木槽和喂豬的石槽,嘴裡不停地喚馬、喚牛、喚羊、喚豬、喚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些人還根據火光卜卦,據說火焰通明預示村人們平安無恙,火焰中呈現黑影預示村中不久將有人追隨祖先上天去。 送過火,三天的火把節就算是過完了,但歡樂的氣氛並不因此戛然而止。村組幹部們趁此機會開個簡短的村民會,講上邊的政策,講顆粒歸倉。接著村民們三五一夥商量明天開始割誰家的蕎子,他們之間的互助關系基本上是以近親或好鄰居為基礎,所以互助關系比較穩定。 小孩子們呢,也聚在一起商量明年上哪去找最好的蒿枝扎火把,順帶評論今年誰的火把數第一,有時甚至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從此,他們又開始盼來年的火把節…… 註: ①沙布刀、沙煙刀——一切邪祟滾出去的意思。 ③點保累:舔砧板之意。 ③加施:披氈。瓦拉:毛織的帶穗披風。

F. 火把節的來歷

http://www.njtiaocai.com/html/minsu/mjgsh/mjgsh/200507260572615012666500.htm

火把節的來歷

很久很久以前,在哀牢山的一座大山腳下,住著一個大妖魔,它身長八丈,頭大如斗,獠牙似尖刀,爪子一尺多長,它常在彝族人居住的山寨中興風作浪,危害百姓,它經常把山寨中漂亮的姑娘搶去做媳婦,而且每天要吃三對活人的眼睛,如達不到它的要求,就會降禍於各村寨,讓人們得一種怪病,讓人全身腐爛,臭味熏天,使人想死不能,欲活不成,周圍的彝族百姓為之深惡痛絕,欲除之而後快。但因為魔王法力強大,眾百姓無可奈何,每天只好收拾沒有眼睛的屍體或未死的殘人,真是目不忍睹。
人們在喏吒王的淫威下度日如年,人人自危,不知什麼時候災難降臨到自己頭上。有一天寨中頭人對大夥說:「鄉親們,我們不能這樣等著死吧!只有除掉妖魔,我們才有活路。」大家異口同聲說:「請頭人想想辦法,救救我們吧!」頭人答應了大家的請求,決心除去喏吒王。他組織了一幫年青膽大、身體強壯的青年人,帶上長矛、大刀、火葯,潛入喏吒王住的山洞裡,只見那魔怪,惡眼圓睜,恰似兩盞大燈。為了除害,勇士們冒著生命危險,把長矛大刀使勁投向喏吒王,誰知,喏吒王一點反應也沒有,原來魔怪皮子太厚,長矛刀箭根本傷不了它,只好象給它搔癢而已。頭人又指揮大家把火葯放在喏吒王身下,點燃引線「轟」一聲巨響,喏吒王被炸了一個翻身,這下可把它惹怒了,它張開那血盆大嘴,猛吸一口,將洞里洞外的人都吸入口中,成為它當天的腹中美餐了。
魔怪未被除掉,還吃了很多人,人們絕望了,被逼得逃命他鄉。所以,這里原本人丁興旺的彝鄉變得人煙稀少,農田荒蕪,村落破敗。
在這危難的時期,一個秋高氣爽的早晨,從下江(古時指景東一帶)走來了一位道人,他清風道骨,一身正氣,身著黑衣道袍,手握降魔杖,身後背著一個小竹籃,走進村寨,只見一幅破敗景象,人煙極少,偶爾見人一問,得知妖魔作祟。道長下決心為民懲治妖魔,他放下小竹籃,取出斬妖劍,在竹籃上貼上符章,舉劍念咒語,不到一個時晨,頓時飛沙走石,山崩地裂,只見喏吒王急急忙忙跑來,又哭又叫,悲哀地跪在小竹籃邊,身體越來越小,道長用手捏住魔怪的身子,罵道:「你這個畜牲,為何在此地害人,今天你受罪的日子到了。」說完,道長把喏吒王放進小竹籃中,背到巍山和南澗交界處的太極山下,囚在一個岩洞中,使它永不得出山害人,只讓它在每年農歷6月25日從岩洞中看一看外面的世界。當地的彝族百姓們恨透喏吒王,每當它探頭往外看時,人們都要抬著火把,灑著松香,漫山遍野地喊叫著:「烙!烙!感謝老道長,燒死喏吒王……」千萬人的火把照亮天地,萬千人的喊聲震天動地,幾年後的農歷6月25日晚,喏吒王被嚇死在洞中,人們更加興高采烈,奔走相告,點起火把,燒起篝火,唱起山歌,跳起舞蹈,慶祝妖怪的死亡,歡呼彝山的安寧。所以火把節就這樣形成,並一年年一代代地傳下來,一直傳到現在。
--------------------------------------------------------------------------------------------------
http://www.pjjinhua.net/news/printpage.asp?id=108

鹽與火把節的來歷
2005-11-28

在美麗的大涼山上,有一個產鹽的地方名叫鹽源。鹽水出在山青水秀的塔爾山和轉盤山之間,塔爾山又叫神女峰,山上住有一個年方十六的摩梭姑娘,她經常出沒於河畔林間,為上司放牧羊群。這姑娘美麗大方,心地善良,富於智慧的雙眼十分傳神,使人見到便感到可愛可親。

那時,這地方有一種打鞦韆的習慣。就是在熱鬧的新春初幾頭,青年男女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在村裡搭起鞦韆架,歡樂的小夥子推著花枝招展的姑娘在鞦韆上盪來盪去。他們唱情歌說情話,這是一個談情說愛的好機會。可就在這樣的大喜日子裡,這個摩梭姑娘沒有去打鞦韆,因為她放的羊昨天在密林中丟失了兩只,急著要找她那心愛的羊。

清晨,少女迎著燦爛的朝霞進入叢林,這里常常是清明不斷雪,穀雨不斷霜,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梨花是白的,被氈是白的,滿山的雪是白的,神女峰的泥巴也是白的,這簡直是一個銀色的海洋。姑娘抓起一把雪,眼望著雪白的山,心裡深情的想著,這一坡一山的雪都是鹽該多好。

她在神女峰上生活,已有整十六個年頭了。十六年來到底吃了多少鹽?鹽!可比金子還貴重呢?幾年前酋長給了阿媽一點鹽,鹽中不知滲了多少白泥,從此就有了還不清的鹽債,自己才在風雨里為酋長放羊。不久前,阿媽從回族人手中換了一塊硬鹽,高興得象得了寶貝一樣,還用麻繩把鹽掛了起來,三五天才提出來在湯里攪一下,阿媽還誇口說:「山珍海味,鹽巴才是頭一位呢!」放了鹽的湯真好吃。可是,聽回族叔叔講,這點鹽運進山來也不容易,一路上老虎豹子多,土匪惡霸多,隨時都有危險……姑娘走啊想啊,想像著翅膀飛上了廣闊的天穹。

忽然,一陣咩咩的叫聲打斷了姑娘的思緒,她撥開樹叢一看,嗬!兩只羊在草叢中活蹦亂跳,其中一隻是黑色的大公羊,為羊群的頭羊,另一隻是花白的母羊。兩只羊今天競跑到這里撒歡,害得人家到處尋找。姑娘有些生氣,揮舞著羊鞭疾奔過去。兩只羊見了,不但不逃,反而竄到姑娘面前直撒嬌。姑娘心軟了,嬌叱一聲,還不快回去!羊鞭輕輕一揚,趕著羊就往回走。丟失的羊兒又回來合群了,從這以後,這兩只羊兒就引著羊群在塔爾山吃草,喝山裡頭來的水,長得膘肥體壯,毛色光亮,村寨的人都稱贊姑娘是個好放羊人。

轉眼到了六月十六日,照老習慣這天晚上的少女,都要離開村莊到風景秀美的地方露宿,希望求到好夢,得到一個好情人。可是這個姑娘沒那份心思,她卻總是想把羊群養得好的迷解開。

這天,姑娘發現羊群越過奔流急湍的河,卻不喝河裡清亮的水,在頭羊的帶領下,一個勁的鑽入深林,向大森林深處奔去。她緊緊跟在後面,前面出現一個水塘,羊群圍上去吃著塘水。這水,為什麼羊群喜愛吃?為什麼常常是一隻兩只好幾只的羊不見了,第二天又跑出來呢?問題一個個在姑娘心裡回盪。聰明的姑娘突然意識到,羊兒愛吃的水我應嘗嘗,只見她輕盈的走到塘邊,如明鏡的水映著她美麗的身影。她雙手伸進塘里,塘面起著漣漪,她手捧塘水送進口裡,異樣的感覺使她驚叫起來,這明明是清香可口的鹽水呀!她忙痛飲了幾回,立即感到渾身舒服有力。她常聽阿媽說:人不吃鹽身上要長深深的汗毛。我放牧為啥?我阿媽曾用羊皮換的啥?我們朝幕想為的啥?可不就是這種神水嗎?不就是我們日夜盼望和我們生命息息相關的鹽水嗎?她輕輕地撫摸著羊頭,無限深情的贊美說:「我心愛的羊兒啊!你們雖然不說話,可你們是很聰明啊!」

姑娘為找鹽,歷盡了千辛萬苦,今日她發現了鹽水,喜悅的心情就不用說了。她為了給缺鹽的山民帶來佳音,分享幸福,使人們能生活美滿,身體健壯,逢人便說:「那裡有鹽水!」這驚天動地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大小涼山。人們不怕遠隔千山萬水,都到這里來背鹽水吃。

一天,姑娘在鹽水塘邊燒火做飯,臨走時阿媽給了她兩個雞蛋,當她吃了蛋又在空蛋殼中裝滿鹽水,無意的放在余火上烘烤,不久水幹了,雞蛋殼內全是雪白的鹽。她從此得到啟示,帶了一個鐵鍋來熬,這就是直到解放後,還用蛋形鐵鍋熬冒殼鹽的起源。

自那以後,鹽塘邊上人們越集越多,按各人的專長分工合作,開始了用牛車拉柴,制鐵鍋熬鹽。這種興旺的情景民間詩人曾描繪:「合井松煙火晝然,羨她煮海白如棉;貧家婦女無生計,支鍋熬出雪花鹽。」鹽業生產越來越旺,四方經商者絡繹不絕,人們都尊敬那牧羊的姑娘,可這事卻氣壞了土司,他氣極敗壞地責備姑娘;「你發現鹽水,為什麼不先給我說?」姑娘理直氣壯的回答;「鹽水又不是你的,為什麼要先向你說?」土司抽刀把姑娘殺死,砍成塊塊裝進牛皮袋,丟在硝坑洞中去了。

摩梭姑娘遇害的惡噩一傳開,上千的各族人民在深夜舉起了憤怒的火把,從四面八方趕來,直向酋長的衙門沖去。衙門轉眼被火焚燒,土司在混戰中被打死,當地的各族人民用火把迎來了黎明的曙光。據說這晚正是舊歷六月二十四,也就是後來鹽源人民火把節的來歷。

自那以後,人民還在鹽水井旁修了一個廟,名小龍王廟,神台上塑了姑娘和她的一群羊兒的像,尊稱她叫「開山娘娘」。清光緒初年,鹽源縣知縣歐陽街還在《神女峰開山娘娘廟上祭文》中,最後禮贊曰:「新宮紫殿鴛鴦瓦,指揮忠將井龍王,左右分龕同祀灶,永世不忘開山娘。」
--------------------------------------------------------------------------------------------------
http://www.yncx.cn/pubnews/doc/read/jsjwy/907470516.85487797/

火 把 節 散 記

(彝)阿 蕾

朋友,你到過祖國西南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嗎?你參加過那裡的火把節嗎?如果沒有的話且聽我細細講來。


火把節是涼山彝族傳統的重大節日,一般都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火把節的來歷說法不一,從活動很隆重的布拖、普格等地火把節儀式來看,在諸多有關火把節的傳說故事中,天神恩體古茲派嘍羅到凡間收苛捐雜稅被殺後,為了報復,放出害蟲禍害人們,而凡間的人們毫不妥協,相邀在六月二十四這天用火把焚燒害蟲這個故事是比較實在的一種解釋。


時值火把節的彝山,是一幅重彩塗抹的油畫,一支清音繁復的歌。
你看,那橙黃的蕎地,那正翻白灌漿的燕麥,還有墨綠的晚洋芋地里那白的花、紫的花;你聽,那清新透明的雨後晴空下雲雀歡朗的歌唱,山林里杜鵑們那高一聲低一聲的呼應,深山老林中獵狗急切的追逐聲和獵人充滿激情充滿歡欣的助威聲,樹叢中蟬兒那不知疲倦的長鳴,花草叢中被驚動的蚱蜢猛地彈起後那抖動翅膀的習習聲;你聞,那已騰出來播上甜蕎或圓根的早洋芋地里潮呼呼的泥香,熱溽中氤氳的蕎麥熟透了的氣息及花香草香……假如你是遠方的客人,且不說那火把節的歡樂場面,單就這畫、這歌、這香就足以使你沉醉而留連忘返的。


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村裡的男人除了足不出戶的老人及牧童外,全都聚到村旁的小溪邊殺豬宰牛分肉。本來就一肚子怨氣的牧童很不情願地把牛羊趕到草坡上後,無心再和羊羔們撒歡,和牛犢們嬉戲,也無心傾聽獵狗攆到了哪座林子,兩隻眼睛老盯著小溪邊螞蟻一樣蠕動著的人堆和升騰的青煙,想著噝噝冒油的烤肉,不住地吞咽著冒涌的涎水,焦燥不安地等待著父兄或姐妹們快來替換他們。可是太陽有意跟他們作對似的,老釘在那個地方不肯挪步。好不容易等到太陽偏西的時候,終於盼來了接班的。來不及交班,只見他們被露水擦洗得白白的小腳丫就已晃出好遠。
他們飛也似地回到家裡,先燒上一籠火烤一坨肝呀腎的解解饞,然後帶著滿嘴的鍋煙滿臉的汗水掏出罩在背篼底下的聖潔的蘆花大閹雞或黃色仔母雞,又飛也似地抱到自家地里,倒提著雞腳一邊轉一邊念:「沙布刀——沙煙刀①——」老實的孩子一絲不苟每塊地都轉上那麼一圈,蹭得雞都腳破血流了;滑頭的孩子們則象徵性地轉上兩圈就回來了。回來後無一例外地都催正忙著挖洋芋騰地撒圓根或摘花椒的母親趕快燒火煮飯。他們害怕晚上點火把時落到別人後頭,被人笑話是因為「點保累」②才落在後邊的。
於是,夕陽下的瓦房頂、瓦板房頂、茅草房頂上飄起晚炊的縷縷青煙,給山谷山腰纏上一條條輕柔的白紗。牧歸的人們深吸著夾雜有毛焦肉煳的煙味,歡快地吹著口哨,跑前跑後地吆喝著愛離群的貪饞母羊們。牛羊擠擠挨挨地進了圈正要關圈時,在小溪邊為骨渣肉屑爭斗傷了腿的狗瘸著腿從彌漫著煙子的門洞里迎了出來,用頭親昵地蹭著牧歸的主人,「嚶嚶嚶」小聲地訴說著委屈。主人無暇安慰它,急慌慌地放好傘後,挽起袖子也忙活起來。
過去曾有兒歌這樣唱道:「君臣過節宰閹牛,富人過節打閹羊,窮人過節燒母雞,單身漢過節打蛋湯,寡婦過節海椒水下薄餅」。從一個側面形象地勾勒出舊社會各階層人們物質生活的基本狀況。
如今瓦房頂下、瓦板房頂下、茅草房頂下的人們依然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有殺小豬的,有打閹羊的,也有去集市割幾斤肉的。但無論殺豬宰羊割肉,每家都得殺一隻雞敬奉祖先後根據雞舌骨、雞苦膽、雞股骨卜一年的吉凶。敬奉祖先的祭品必須是潔凈的,所以,一清早就得把用來過節的雞捉來罩在背篼下,免得它去啄刨臟東西。
敬奉祖先的雞或殺死或捏死或將雞頭按在水中悶死,依各家族的慣例而行,但在殺雞前都要進行打醋炭去污潔凈——將特撿的干凈石塊燒紅後夾在盛有清水的瓢中,上覆碩瑪枝從主位方開始繞鍋庄轉到客位方,在雞嘴下繞過後潑出門外,表示屋內潔凈了雞也潔凈了。
剖雞時要看有沒有苦膽(沒苦膽是凶兆,得另殺一隻),然後,燒雞肝、雞翅敬獻祖先,最後用連湯雞肉及主食獻祭。主食煮蕎饃或蒸米飯,依各家族的慣例而定。如用煮蕎饃,除了做成圓饃外還做兩端按出鼻眼的條形饃。屋內掛有祖靈的端到祖靈下敬獻,祖靈已超度的人家則把祭品端到門外去施獻。每次敬祖前都要打醋炭去污潔凈。主祭者一般都限於男性,家中沒有男丁又不便勞動別人時,也有由女人自己獻祭的。獻祭的人必須披加施或瓦拉③。他們一邊虔誠地舉行祭獻儀式,一邊念念有詞地祈求祖先賜予子孫平安吉樣,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敬過祖先一家之主先看雞舌骨、雞股骨卜吉凶,雞舌中的軟骨微微往裡彎為吉,兩根雞股骨共四個氣孔並且排列對稱為上上吉。看過雞舌骨雞股骨後,全家便圍聚在一起開始吃飯。飯開得遲的人家有的才喝一口湯,有的剛拿起木勺,就聽見外邊喧騰起來,按捺不住興奮的孩子們象聽到號令一樣丟下木勺和正吃著的肉,點起各自的蒿桿火把沖了出去。
火把是剛開春就擗來紮好的,又肯燃又有股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家家戶戶都得點,不能有遺漏。孤寡老人還特地留下雞大腿犒賞為他們點火把的鄰居孩子呢。點火把時一家人只能從屋裡點出一支,其餘的火把出了門才能點上。孩子們爭先恐後,興高彩烈地一邊舞火把一邊高聲吼著:「哦嗬依——快來啊,快來舞火把。還沒點火把的人是不是因為肉不夠吃,還在舔砧板——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孩子們此起彼伏長聲吆吆地吼著從四面八方匯向村子中央寬大的敞壩中。村裡的男女老幼也傾巢而來,就連那些頭一次接來婆家過火把節的新媳婦們也用加施半遮住臉羞羞答答地藏在婆婆姑子們的背後看熱鬧來了。涼山彝人結婚後一般都從火把節開始安家立業,即從火把節第一天開始分灶坐鍋。
人們自由組合做各種游戲,上下輩之間的拘謹在這節日的氣氛中盪然消失。俗話說,火把節是玩的節日,過節三天沒有玩錯的道理。
你看,已「人老七十不吆雞」的老爺爺正機警地俯身護著身下的幾塊小石頭,周圍是一幫小伙正躍躍欲試地尋找機會搶石頭。
經過一番激烈地爭奪,到底人老腿腳不靈便,不一會小石頭就都被小伙們搶光了,老爺爺直起腰來拍拍灰,晃著頭,張著沒齒的癟嘴,蹙著干圓根一般的臉望著人們笑得喘不過氣。看他這副模樣,連新媳婦們也忍俊不禁,用披氈掩著嘴偷偷地笑了。這個游戲叫「狐狸護子」。
那邊孩子們的「老牛跳欄」也玩得正熱鬧,「蕎主人」正追打那頭糟蹋他蕎子的「牛」。游戲可以說是在演示一個完整的故事:蕎主人撒下蕎後,每天都來巡視蕎地,當他看到他的蕎子蕎葉象斗笠寬,蕎桿象棍子粗,蕎粒象石臼大時是怎樣的高興。可有一天他又懷著豐收的喜悅再次來到蕎地時,蕎子已被牛糟蹋得不成樣子。順著蹄印他找到牛主人,可牛主人耍賴說不是他家的牛,於是蕎主人就追打牛。扮演「蕎主人」和「牛」的孩子都必須是強壯的,要不然跑兩圈就跑不動了。其它的孩子手拉手圍成一圈扮「牛主人」兼「牛欄」,時時絆住追打「牛」的「蕎主人」。
「拔圓根」的是一群姑娘,選一個塊頭大力氣大的當「圓根」,就象小學課文中的拔蘿卜,拔圓根的一個勾著一個的腰奮力向後拉,誰要是沒勾緊拉脫了,她的後邊就要倒一串,因此激起一串串鈴樣的笑聲。
「取蜂蜜」的游戲,「蜂王」由一個姑娘扮演,小孩們不分男女只要願意參加都扮「小蜜蜂」,「取蜜人」人數不限,想「取蜜」的都可以當「取蜜人」。「取蜂蜜」的勝負是看能否把「蜂王」從「小蜜蜂」中搶出來。「蜂王」的表哥表弟們最熱衷於這項游戲,因為他們可趁混亂時揪揪表姐或表妹的嫩肉而不被人察覺。當表姐或表妹嗔怪地圓睜杏眼咬著下唇恨他們時,他們更得意更來勁了,擠得護衛「蜂王」的「小蜜蜂」們吱哇亂叫。
「取蜜人」中不乏被「蜂王」蜇中而在手背上留下一條條抓痕的,但誰都不覺得疼,反而覺得心裡甜絲絲的,比吃了蜂蜜還甜呢。
年輕的媽媽們一邊看熱鬧,一邊用奶頭逗弄著嬰兒的小嘴,哼著兒歌:「烏鴉媽媽黑亮亮,兒也黑亮亮;喜鵲媽媽花翅膀,兒也花翅膀;狐狸媽媽花花臉,兒也花花臉;兔子媽媽豁豁嘴,兒也豁豁嘴……」
當一彎弦月掛在東山頂,狂歡的人們發現時候不早時才不得不回家歇息。因為明天還有更激動人心的場面等著他們呢。


第二天雞叫頭遍,人們就穿上節日的盛裝,帶著飯團、千層餅、雞脯雞腿、豬肉、羊肉、牛肉、水果,簇擁著本村的摔跤手,趕著角上扎有各色綢帶的鬥牛斗羊,騎手們拉著配有體面鞍韉轡頭的駿馬,姑娘們撐著一色的黃油布傘,提起裙腳小心翼翼地踩著露水,涉過一道道溪水,穿過一片片林子,走過一面面草坡,從四面八方湧向綠草茵茵、繁花點點的山間小平壩。
平日里,姑娘們認為黃油布傘映照下人顯得特別嬌美,因此無論出不出太陽,下不下雨都愛撐把黃油布傘,黃油布傘成了她們離不開的飾物,火把節聚會這天更是成了黃油布傘的海洋。黃色的確是一種美的色彩,特別是透過黃傘的光能使人平添幾分朦朧的詩意。難怪《媽媽的女兒》中,女兒降生之夜做黃蕎饃、燒黃母雞慶賀,祝女兒長大美如黃澄澄的油菜花。在滿山遍野舉目皆是綠的夏季,姑娘們的傘象一朵朵黃花點綴在其中顯得特別和諧、清爽、醒目。
舉行火把節盛會的場地是較固定的,周圍的小山包是天然的看台,山間小平壩是競技場,人們在這里舉行摔跤、賽馬、鬥牛、斗羊,力的角逐不時地激起一陣陣歡呼。偶爾有斗敗的牛沖散里三層外三層引頸觀望的人們落荒而逃,引起人們一陣陣驚慌與騷動。
牛斗勝了,羊斗勝了,騎手得了冠軍,鬥牛斗羊賽馬的主人心花怒放。為了這一天,鬥牛的主人起早貪晚精心飼養其鬥牛,每天清早把鬥牛牽去吃露水草,除了精飼料還喂其生雞蛋,使鬥牛壯得肩部可平放一盆水。為了戰勝對手,鬥牛主人還把牛角削得尖尖的,節前把鬥牛趕到場地讓其熟悉比賽場地。賽馬的主人走到哪兒寧可自己挨餓也要先把馬伺候好。牛羊斗勝了,騎手摔跤手得了冠軍,姑娘小伙被選為俊男美女,不光是那家人的榮耀,也是全家族全村全鄉的驕傲。他們被人們簇擁著,滿場招搖,接受人們的歡呼。除了有組織的獎外,還有個人自發獎賞財物給冠軍的,被淘汰出局的牛羊主人和名落孫山的騎手摔跤手則躲在角落裡無心再露面了。
在場子的外圍,是一圈圈撐著黃油布傘半掩著臉轉著圈唱歌的姑娘,她們穿著鮮亮的衣裙,每人手裡拿著一方圍巾或紗巾用以連接圈子,跟著領唱的姑娘緩緩地轉,用心悠悠地唱。她們中間大多數是將要到婆家坐家的姑娘,誰知明年還能不能再和姐妹們相聚呢?特別是那些對自己的婚姻不甚滿意的姑娘,她們的未來將會是怎樣的呢?我敢說她們是把自己的感情織進歌聲里了。你看她們有的唱著唱著就抬起撐傘的手臂在偷偷抹淚呢。只有那些還不諳世事的小姑娘純屬圖好玩的,你看她們漫不經心地跟著轉,心不在焉地跟著唱,還時不時地從傘下亮出稚氣的臉來和周圍的熟人逗樂。
德高望重的老人來回穿行在姑娘小伙群中指指點點,交頭接耳地評選當年火把節的俊男美女,經公正無私的老人們評選出的俊男美女誰都服。
在離角逐場歌舞場稍遠的草地上,上了年紀的人們正這里一圈那裡一堆,一面拉家常,一面把帶來的豐盛食物擺在親朋面前熱情地勸吃勸喝,並且暗暗地比誰家的雞脯厚,雞腿大。他們的主要目的是到這里來會親朋好友的,雖然不受熱鬧場面的誘惑,但也時時中斷熱烈的交談,側耳傾聽選美結果。他們希望自己的兒子比別家的小伙英俊勇敢,希望自己的女兒比別家的姑娘端莊漂亮。
歌舞場外的小伙們被勾走了魂般呆望著轉動的黃傘圈,瞅機會向圈內的意中人頻頻傳遞眼神,圈內的姑娘用傘半遮著面向圈外的心上人暗送秋波。來到這里的姑娘小伙玩在其次,最主要的還是為了在這里尋找愛的歸宿。他們中有一見鍾情歡欣而歸的,有不歡而散懷著深深的失意悵然而歸的。當然,也不乏受騙上當苦不堪言的。


火把節的第三個晚上,也就是節日的最後一個晚上,隨著「哦嗬依——朵羅嗬——朵格啦,點保累啦——」的吼聲,送火的人們爭先恐後地舉著火把在房前屋後、莊稼地里一邊舞著一邊喊「沙布刀——沙煙刀——」,然後匯成一列長隊,向著村子下方歷年焚燒邪崇精靈的地方,一路拋著火把,拋了撿,撿了拋,遠遠望去就像一條滾動著的火龍。如果這時原地轉個圈,那麼黑黢黢的四周山上映入你眼簾的是一條條這樣翻滾游動著的火龍。
到了焚燒邪祟精靈的地方,人們各自為陣拆開火把,燃起篝火,把第一天晚上殺雞時特意留下的翅膀上的管羽,雞腳桿上捋下的角質層和雞嘴殼、雞股骨一齊焚燒,象徵著邪祟的精靈也隨之焚毀了。因為這雞已在主人家的房前屋後、田間地角轉過,人們相信所有的邪祟精靈都已收附到雞身上了。
頓時,一股股皮毛焦煳的味兒和蒿枝燃燒的清香味兒隨著火星迸濺,在柔柔的晚風中彌漫開來。
借著篝火的光亮,人們一邊用蒿枝架起一排排象徵喂牲畜鹽水的木槽和喂豬的石槽,嘴裡不停地喚馬、喚牛、喚羊、喚豬、喚雞,祈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些人還根據火光卜卦,據說火焰通明預示村人們平安無恙,火焰中呈現黑影預示村中不久將有人追隨祖先上天去。
送過火,三天的火把節就算是過完了,但歡樂的氣氛並不因此戛然而止。村組幹部們趁此機會開個簡短的村民會,講上邊的政策,講顆粒歸倉。接著村民們三五一夥商量明天開始割誰家的蕎子,他們之間的互助關系基本上是以近親或好鄰居為基礎,所以互助關系比較穩定。
小孩子們呢,也聚在一起商量明年上哪去找最好的蒿枝扎火把,順帶評論今年誰的火把數第一,有時甚至為此爭得面紅耳赤。從此,他們又開始盼來年的火把節……
註:
①沙布刀、沙煙刀——一切邪祟滾出去的意思。
③點保累:舔砧板之意。
③加施:披氈。瓦拉:毛織的帶穗披風。
--------------------------------------------------------------------------------------------------
http://www.ctripnet.com/Blog/Tblog/1628/archives/2005/1927.html

閱讀全文

與巍山馬鞍山梨花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