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們當地生寶寶後有什麼習俗
我們當地的就是在孩子出生三天之後,老了會帶著一些東西,然後是帶著錢去看寶寶,到時候給寶寶一些錢,但是那些錢最後都給了媽媽,但是還是為了寶寶准備的。
2. 為什麼生孩子要送紅雞蛋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紅雞蛋。」喜饃饃是一種婚慶吉祥的風俗食品,俗傳:喜饃饃帶回去,親人吃了得吉利。因此,這句歌謠屬於祝福的吉語,再從字面上理解,此句開頭和結尾的兩處紅雞蛋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前一個「紅雞蛋」是作為一種聖物出現,有祈子賜福之功;而後一個「紅雞蛋」則成為了孩子降生的報喜標志,也是一種起宣告作用的物體。向親友分發用顏料染紅的雞蛋,是通行於全國各地的一種表達喜慶的方式,常用於結婚、生育、做「滿月」等各種喜慶場合,以示慶賀並圖吉祥。那為什麼民間要分發「紅皮的雞蛋」來表示喜慶快樂呢,本文將根據此民謠討論「紅雞蛋」的民俗含義。
二、各地分食紅雞蛋的傳統。
中國民間歷來有分食紅雞蛋的傳統,主要是賀降誕之喜或祈求子嗣。以下為幾處小地留有的紅雞蛋習俗。
1. 山東微山縣在新娘送入洞房後,由攙扶下轎的婦女為她開臉,用染了紅色的雞蛋在她臉上滾幾趟,邊滾邊念吉語:「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你的喜饃饃,明年吃你的喜雞蛋。」
2. 還有的農村地區在舉行婚禮的前一、二天時,女方要進行一道美容工序:絞臉,她們把前額和後頸露出的一些絨毛用兩根擰成麻花狀的紅線「絞」下來,具體請兩位大嫂輪番操作,一緊一松,一松一緊,把絨毛「絞」掉,「絞」完臉以後,用兩個紅雞蛋在臉上滾,一邊滾一唱道:「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見!」。然後,在新娘臉上撲些粉,既蓋住了被「絞」出的血點,又美化了容顏。紅雞蛋在這個程序中也起到了作用,雖然具體的唱詞有異,但表達內容不變;
3. 舊時膠縣生男孩第三天向娘家報喜,女孩第六天報喜,婆家人去時帶1斤重的饅頭20個,娘家必須全留下,否則小孩不好養,娘家要回上19個紅雞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一個人要送紅雞蛋,這叫做「人人喜」;
4. 蓬萊縣生男孩帶公雞去報喜,生女孩報喜用母雞,由此可以看出雞和雞蛋在民間傳統風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鄒縣男孩報喜用一本書,女孩報喜用一朵花,此外還給鄰居親友送「報喜蛋」,即染紅色的雞蛋,娘家和親友鄉鄰前來祝賀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湯米";在開封一帶,嬰兒出生後報喜常帶紅雞蛋。如果是男孩,要六個或八個,必得雙數,染紅後還要在雞蛋的一頭用墨點一個黑點,表示「大喜」,男孩送雙數的原因是,孩子長大以後好找媳婦,和媳婦成雙成對,必能花好月圓。如果是女孩,雞蛋只染紅色,不點黑點。數量是5個或7個,必須是單數,表示「小喜」。送了單數的雞蛋,說明家裡添了女孩,將來好嫁出去。
三、紅雞蛋民俗的淵源。
分食紅雞蛋的傳統在各地許多民族都存在,主要觀點有:卵生神話說、祥瑞之物說、圖騰崇拜說、生殖崇拜說和辟邪禳災說五種。
1. 卵生神話說:
我國先民在想像中追溯著天地形成、人類起源,綜合古籍可總結出「卵生」神話的影響。在三國徐整所著《三五歷紀》中最早對始祖盤古氏開天闢地故事有了記述:「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令,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又有《史記》述商人起源:有娀氏的女兒簡狄「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為商人始祖;又述秦人起源:顓頊氏的孫女女修在織帛時,「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大業乃秦人始祖。正是這種朦朧的對於「卵」的原始崇仰,在民間形成了將雞蛋和出生、傳宗接代聯繫到一起的傳統文化。且紅色在民間被看成是喜慶祥瑞之色,因此多為紅皮雞蛋。
2. 祥瑞之物說:
紅雞蛋之功,非單食用,民間自古就有「雕卵畫蛋」之工藝品,而且,這在風俗資料中也可找到諸多歷史記載。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記有「鏤雞子」習俗,注雲:「古之豪家,食稱畫卵。今代猶染藍茜雜色,仍加雕鏤,遞相餉遺,或置之盤俎。」以此可知,「鏤雞子」或畫卵,就是在雞蛋上染畫顏色後,朋友間作為相互饋贈、食用佳品。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鄴中記》里也有「寒食日,俗畫雞子以相餉」的記載,都說明此習俗一直在民間流傳,並逐漸發展成熟為一門民間傳統工藝,在各種喜慶場合成為饋贈佳品,顏色也慢慢演變到單一的最能渲染喜慶之意的紅色。直到現在,雕卵畫蛋依舊是一種民間工藝品,人們從對「卵」的崇拜,發展到了喜愛紅蛋並視之為祥瑞之物。
3. 圖騰崇拜說:
從考古學的角度可探知中國原始文化中有相當大的比重是對於「鳥」的圖騰崇拜,河姆渡、良渚、馬家窯文化中有大量鳥紋形象,而古人所謂「玄鳥」,包括而後成為中華民族代表性圖騰之一的鳳凰,均以未經馴化的原雞為原型。於是,「雞」便成為了人們的原始圖騰崇拜在現實中的依託。《史記?秦本紀》中有吞卵的女修,其後裔大廉「實鳥俗氏」,「身體是鳥而能人言。又雲口及手足似鳥也。」由此知秦人也以野雞為圖騰。從對雞的喜愛崇仰,逐漸發展成民間的紅蛋習俗,滲潤著濃郁的歷史信息。
4. 生殖崇拜說:
紅蛋習俗是原始社會人類生殖崇拜文化的遺留,蛋既能孵雞,故人食蛋便能生子,因此古人每以「雞子」代稱雞蛋。這種基於對雞蛋功能的認識而形成的思路,可以從一系列具體的行為方式中尋繹出來。雲南鶴慶一帶的白族少婦,每逢春耕前多到河塘乞育,乞育者手握兩個煮熟的紅雞蛋,到塘里沐浴,並用紅蛋滾擦身體,回家後與丈夫分食紅蛋。這種紅蛋滾擦身體的行為,便與本文開頭民謠中唱得「紅雞蛋,滿臉串」極為相似。那麼,本身就有孵育子嗣功能的雞蛋,何以又要染成紅色呢?對此,「生殖崇拜說」也做出了不同於「卵生神話說」所謂紅為喜慶之色的解釋,而認為此乃初民的經血崇拜觀念的傳承。此種觀點有《中國史稿》為證:「據了解,一些近代仍處於原始社會階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認為紅色代表鮮血,是生命的來源和靈魂的寄生處」(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1頁)。
5. 辟邪禳災說:
紅蛋習俗也起源於辟邪禳災的巫醫之術的運用。古人以雞為百禽之長,認為其具有鎮伏妖魅的作用,如《春秋運斗樞》雲:「玉衡星精散為雞」;《春秋解說辭》雲:「雞為積陽,南方之象,火陽精物炎上,故陽出雞鳴」等等,都反映出古人對雞之神性的認識。雞從蛋出,蛋由雞生,則蛋亦有神性是理所當然的。舊時民間還盛行用雞蛋占卜之俗;古人又以為凡遇喜慶之事,必有妖魅相擾,或某些特定的節氣與時辰,必有病疫侵人,所以食蛋防範。像今天中原和西南一些地區的「三月三,吃雞蛋」風俗,以及民間流行的新婚之夕讓新人分食紅蛋的傳統,都可推探出紅蛋習俗實由雞蛋辟邪的巫術演繹而來。
綜上所述,紅雞蛋在中國民間是祥瑞之物,有賜福送子喜慶安樂之意,本文開頭的民謠小曲,即是在婚前或儀式上眾親友對於新人的一生平安幸福、家族子孫滿堂的最美好的祝福。
3. 生孩子「報喜」,民間習俗有哪些
自古以來,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在中國更是有延續香火這么一說,生孩子是一件大喜事,自己家裡歡喜那更不用多說,主人公家還需要想親朋好友,特別是娘家人報喜,那麼報喜在民間都有那些習俗呢,一起來看看吧。
現在我們很多地方都將這些習俗簡化了,也沒有那麼多的講究了,但是報喜的活動還是有,只是在程序上簡化了,在我們這邊很多地方,一般生第一胎時,會給村子裡每家每戶分一些喜糖,喜蛋之類的,表示給大夥兒報喜,然後得到大家的祝福與祝賀。
4. 生孩子送禮習俗
生孩子送禮習俗
小孩一出生,先用舊布做成的(單的或棉的)約三尺見方布塊把小孩包起來。然後再把嬰兒的**擠一擠,傳說否則女孩將來會乳頭凹陷、發癢;男孩會長成**房樣子。有的把臍血加黃酒讓產婦喝下去以便催乳;如果3—5天產婦的奶水還不能下來或很少,家人就要給產婦燉黃老母雞加蜂糖,豬蹄燉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目的是催奶(俗稱「投媽兒」)。用黑山楂熬黃酒喝,可以減輕產後子宮收縮時的疼痛(俗稱「二陣疙瘩疼」),為了加強產婦的營養且便於消化吸收,「麵疙瘩打雞蛋荷包」、「掛面條加炒雞蛋」是離不了的主食。以至於多數產婦一個月內體重增加十幾斤、幾十斤!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要向小孩的外婆家傳報小孩出生的喜訊,俗稱「報喜」。生男孩者報喜人帶一隻活公雞去報喜,對方再回贈一隻活公雞,即報喜人是帶兩只活公雞返回的;如生女孩則是帶一隻活母雞去報喜,回贈的也是一隻活母雞。如果對方確實無雞回贈時,可拿些雞蛋回贈。
小孩出生的第三天,生小孩的人家要做一些稀面條,又稱「喜面條」,讓鄰居們吃,一則向鄰居傳達生小孩的喜訊,二則讓眾人為小孩「咬災」,或稱「壓災」;同時面條寓意「長壽」,其實是希望小孩能健康地成長。
由於過去的消毒條件差,小孩在出生四天到七天之中,得臍帶瘋(俗稱四六瘋、七日瘋)的幾率高,能否存活尚不把握,所以這幾天中不舉行什麼慶賀活動。
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小孩的外婆家要來「送米面」。因這時嬰幼兒度過了易感染發病期,加上母乳喂養,小孩的代謝功能基本正常,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強,趨於正常發育期了。「送米面」的人員,由小孩外婆家的親友組成。所送物品為大米、白面、乾麵條(俗稱「掛面」)、雞蛋(有的把雞蛋染成紅色,有的用紅紙剪個花貼在雞蛋上,以示喜慶。據說不送鴨蛋,因怕產婦吃後落下搖頭的毛病);小孩用的衣服、帽子、小褥、尿布(小孩出生前所做的衣服要留上幾針不完全做好,等到小孩出生後再完成);還有一「抱裙」,就是用一塊方布,在一邊的兩端綴上布帶,寓意要抱一群小孩,即多子多福吧;還要給小孩的父親送一條褲子,寓意小孩有粗腿可抱;還有為小孩准備的「長命鎖」(一般為銀質)、「麒麟送子」銀牌子、銀鐲子、小孩帽子上綴的「虎頭銀錢」、銀鈴等。現在一般只可購到長命鎖和銀鐲子。生小孩的一方會設喜宴隆重招待,俗稱「待米面客」。這喜宴與結婚的婚宴(見我寫的《故鄉婚俗》)基本上一樣,俗稱「整桌」,或稱「全場兒」,,只是開席時先上稀(喜)面條(寓意同前)。當送米面的人員返回時,主人家會拿一點掛面予以回贈,俗稱「回贈禮」,寓意親戚之間往來不斷。現在是送一些必要的、象徵性的米面衣物外,大都是送的錢,同時回贈禮基本上也免了。這一天,家人也會早早把為小孩准備的用舊布做的衣服或尋別人家小孩穿過的舊衣服(當然不會是爛的)穿戴整齊,迎接外婆家人的祝賀,並抱到「當門」(客廳)讓客人誇耀一番。用舊布包裹、用舊布做衣服、尋別人家的舊衣服,說的是這樣小孩好養活、長命,其實科學道理是舊衣服軟和,不會傷到嬰兒柔嫩的皮膚。
從小孩出生到「滿月」這期間,生小孩人家的錢、糧、物件均不外借和外出。凡來看望小孩者,需先在客廳歇息後,才可到產房去看小孩母子。據說是來者行路勞累,應先歇息一下;其實主要是怕來者帶有風,因坐月子的人最怕「張風」落病,不利於小孩母子的健康。為了避免「岔媽兒」(回奶),一般情況下,不讓身有異味的人進入產房。尤其是花椒氣味極易「岔媽兒」。由於過去醫療衛生條件所限,坐月子期間產房的門窗緊閉,產婦衣著整齊,甚至褲腳還要用帶子扎緊。有的產婦甚至一個月不出產房。
待罷小孩外婆家的米面客至滿月,這是生小孩家的親戚、朋友、鄰居、同事送米面的時期。這期間,凡去送米面的,都會喝到一碗雞蛋荷包(起碼四個雞蛋)加白糖的「雞蛋茶」。等到滿月時或滿月後的某一天,主人家會設喜宴招待送禮者,喜宴規格和招待外婆家一樣。現在大都稱「做滿月酒」,主人家會向送禮者送去請柬,一般稱「滿月之喜」、「彌月之喜」;舊時寫請柬時,生男孩的寫為「弄璋之喜」,生女孩的寫為「弄瓦之喜」。現在不少人家為了省事,在小孩出生的第十二天或等小孩滿月時,把應到的親朋都請來,同小孩外婆家來的客人一起設喜宴招待。過去只待頭胎,現在有的人家二胎、三胎、買的娃,統統都要大待一番。
在小孩滿月後的某一天,媽媽會帶上小孩,由家人護送去外婆家住幾天(不多住),俗稱「挪臊泊(鋪)」。據說挪臊泊能改變小孩的不良習慣,同時還有認親的意思。外婆會為小外孫送上「衣飯碗」,即一隻小碗、一隻小勺(俗稱「調羹」)或一雙筷子。根據不同的時代和不同的經濟條件,可用瓷碗、木碗、銀碗、搪瓷碗、塑料碗、鋁碗、不銹鋼碗;小勺有瓷、銀、鋁、搪瓷、塑料和不銹鋼的;筷子有木、竹、銀的,任選其一。小碗內盛上米或面,用紅紙蓋上,再用紅線紮好,以免米面撒出,寓意小孩以後有飯吃有衣穿。還要送「線蛋」,就是用紅布包上一百個柏籽殼、一百粒柏籽,外面用白線纏繞成球形,再繫上紅線繩,可以掛在小孩脖頸上,寓意百子百年長遠不斷線。這些線只能給小孩做鞋襪衣服用。
新生兒滿月後某一天要「剃頭」(理發),過去是剃個花頭,即不規則地剃去一部分、留一部分;但一定要剃眉毛,據說把眉毛剃剃長的旺。以後再剃頭時可根據家長的意願,或留個「木梳背」,即在頭頂前部正中留一片上邊稍呈弧形的頭發,余者全剃光;或留個「鐵箍」,即把頭頂和下部都剃光,而在頭的中上部留一圈寬約兩厘米頭發不剃;或留個「鱉衣兒」,即在腦後留一片不剃,其它都剃光,好象留個尾巴;當然還有其它多種剃(理)法。而今滿月或百天時,胎發製成胎毛筆,或制腳模等;照像更是普遍的了,有的一出生就開始照,把每個階段的成長變化都仔細地記錄下來。
由於過去的小孩都是到了上學的年齡才會起個正規名字,所以,多數小孩小的時候,都是按照本家或族人的排行,叫個老王六、張大娃、李二娃;女孩就叫李大妮、張小妮;個別的用黑蛋、狗娃、小毛等昵稱;想再要男孩的就把女孩叫「煥(與換同音)」,相當於南方的女孩叫「招弟」一樣。
5. 生了小孩,有何道喜風俗
風俗:男的一般不去坐月子的產婦家。
你若女的可以帶些小孩用的東西,產婦吃的營養品。紅糖、桂圓、糕點......。尿片最實惠,還有小棉被,還有祝福的紅包,還有如上說的,還有送絨線啦等等。
6. 馬鞍山的節日習俗
每年的春節都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春節期間也出現來許多想像力豐富的習俗和詞彙。孩子平時要把碗打壞了,總免不了挨罵,但是春節期間就不一樣了,說是「歲歲平安」。類似這樣討吉利的話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說,吃年夜飯時,滿桌的菜餚有一樣不可以動筷子吃,那就是一條整魚。不準吃的原因是要討個吉利——年年有餘。有的人家還在這盤魚的身上,放一兩根蒜,說是精打細算;而年夜飯上的圓子大家都要吃,這叫團團圓圓。 年三十晚上和初一早上燃放在門口的鞭炮屑,不準清掃,這叫紅紅火火;大年初一到人家拜年時,大多數人家都會給來拜年的泡一杯糖水,這杯糖水還必須得喝,說是甜甜蜜蜜;在喝了糖水後,還要吃上幾塊糕,叫高高興興,步步高升。 春節期間,許多人家從年三十晚上開始就不許關燈睡覺,有的還要把大門開著,說是迎接貴人和財神。大年初一,記者在當塗的農村看到,一位老人把一頭老黃牛牽著到處走,他對圍觀的人說,今年是牛年,這叫金牛來獻瑞,好運永相隨;摸摸牛的嘴,生活有滋味;握握牛的角,日子過得好;拍拍牛的背,稱心又如意;捏捏牛的腿,前途有作為
滿意請採納
7. 生孩子向娘家報喜規矩有哪些
如下:
1、報喜人選
孩子出生後,一般是他爹拿著茶壺去報喜。
2、報喜時間
生了孩子三天以後,奶爸帶上物品到娘家報喜。
3、報喜物品
如果是男孩,就要拿著書去報喜。如果是女孩,就拿著花去報喜。
4、報喜紅包
有些地方不用拿紅包,有些地方需要拿紅包。紅包的金額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給,最好是吉利的雙數。
5、地方習俗
報喜要帶上5斤豬肉、一隻公雞、2斤豆腐,還有一些炮竹,進門的時候放。任意水果5斤,如果你們老婆有大伯的話一家還要5斤豬肉!滿月的時候伯伯們就要來看滿月。報完喜後回家岳母就會提只雞給你帶回去,然後岳母家就會來你家看寶寶。
8. 馬鞍山結婚習俗
1.男方到女方家見面,帶禮品。
2.女方如果同意,女方到男方家(包括婚房看)
又稱看門樓子,也就是說在兩家父母都同意的情況下,女方父母親戚去男方家看看的意思,而且男方家人是要放炮迎接的,要非常熱情的接待,不然女方會說你不重視他們,完事走的時候,男方還得回女方去的所有人紅包and糖果,不限多少,是個意思。
3.男方帶著媒人(或者只是媒人來)來女方家或者請女方家去飯店談彩禮。
不管你是自由戀愛還是別人介紹的,必須得有媒人,也就是說在雙方父母見面的時候,得有一個媒人是男方人帶來的跟著,父母之間是不談什麼嫁妝啊、彩禮類的事情的,都是由媒人傳達,討價還價之後會達成一個共同的意見,這就是媒人的作用。
彩禮:一般來說,男方家負責房子和裝潢,婚宴,女方負責家電。至於彩禮,要看女方父母要不要了。一般來說當塗或者家裡有兩個小孩的會要彩禮。市區里一般來說是不要的。
4.談攏了之後,男方就會帶著女方去買五金以及女方的衣服。(五金指金項鏈,金戒指,金耳環,金鐲子,金墜子)
ps:可惜我是一輩子不打耳洞的人~所以金耳環可以省了。。
5.之後就是大家在一起訂結婚的日子,大家到飯店吃飯一起談日子。
6.談好了之後就可以約個日子送日子了。首先要帶「四四隨禮」,有煙、酒、豬腿、兩條大鱖魚。煙酒是各四樣,四條煙四瓶酒。豬腿現在一般都買金華火腿了!(一般送日子會在結婚前十天送。)
7.之後男方要給女方父母各買一套衣服。(這個沒有硬性的規定,有的女方父母自己買不要男方買。也有的女孩子想給男方父母也買一套。總之是兩個小孩付錢)
8.男方要給錢給女方父母在婚宴的前一天晚上辦酒席,因為有的父母家裡外地親戚會提前一天到。在婚宴前一天下午到,那麼女方父母就要負責擺酒席給親戚。
9.結婚當天雙方父母會包紅包也稱改口費。這個不規定,也有四份,一人一份的。也有兩份,兩人一份的。
10.結婚當天,帶一幫兄弟接親。要准備很多紅紙包,5塊10快的都可以,這是開門用的。
下午,一定要派車,把新娘的父母和近親戚,接到新房。然後,晚上再送到飯店。晚上宴會結束,要記得把娘家主要親戚安排車子送回家,沒有車子,記得打出租主動付錢。其他的也沒有什麼花樣了。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捨得花錢,態度好點,沒什麼辦不了的事情。
總之,馬鞍山的城裡人還是很講情理的。嫁女兒基本都是倒貼。你大方點,老丈人面子過得去,也不是想你那倆錢。也就是個面子問題吧,女兒都給你了,他們還能圖到什麼呢?
11.結婚後第二天女方家要去婚房吃飯或者去飯店吃飯,又稱回親。
12.第三天女孩子要會娘家,叫做回門。嫁出去的女兒,三天的時候要帶女婿一起回娘家的,就叫回門,而且要穿一套新衣服,新鞋子,就是結婚過後第一次進家,而且要當天回男方家裡的,如果太遠的話,要在娘家住,也是不睡同一張床的。
9. 小孩滿月都有哪些習俗
小寶寶的出生是一個家庭新希望的開始,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撫養也是細心呵護的,所以在寶寶的滿月、周歲、成人禮等傳統節日上,就會特別的在意。
那麼,嬰兒滿月有哪些習俗?1.滿月酒
所謂的滿月酒就是寶寶滿月了(30天),在這一天里,寶寶的家人要擺酒告知家裡的其他親人,我家寶寶從軟綿綿的小嬰兒升級到滿30天的小寶寶了,這是非常值得慶祝的。
寶寶的滿月酒要擺的隆重些,越隆重就代表大家越在乎寶寶,寶寶的將來也是越好的。所以在擺滿月酒這天,大家會包好多的利是給寶寶,紅彤彤的真是一片喜氣。
總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特色,寶寶滿月就是好的開始,大家只要不太鋪張,幫寶寶慶祝下還是不錯的。
10. 生育的生育習俗
過去婦女懷孕,是男是女無法鑒別,只有根據喜食何物來判斷,民間有「酸兒辣女」之說。也有的看體形,腹尖為兒,腹圓為女。還有的玩一種「撕草」的游戲,若撕成四根交叉則為女,若中間帶有半截短莖則為兒。最有趣的是捏吹火筒,猜時先用左手捏住吹火筒的最上端,說一句「生兒」,再用右手緊挨左手的下方捏住,說一句「生女」,如此兩手輪換,從上到下,手手相接,直到最下端為止,最後一聲判陰陽。現在,撕草和捏吹火筒的習俗早已無人相信,但它仍作為姑嫂、妯娌、姊妹之間相戲逗趣的游戲,一直延續下來。
孕婦,民間稱「四眼人」、「雙身子」、「懷肚婆」,忌諱較多:不能給新婚夫婦牽床,若進了新房孩子難帶盡生女孩;辦事乾脆果斷,分娩就快;若扶柩哭喪,胎兒就會畸形悶死;抱過的嬰兒愛拉肚子;摸了或摘了果木,樹就會「小氣」,幾年不掛果;吃了羊肉、母豬肉或兔肉,生下的孩子會得羊角瘋、母豬瘋和豁嘴子;吃了公雞肉,小孩愛吵夜;坐了碓窩或門坎,要懷一對年;坐了木馬要懷十三個月;了火,小孩容易犯湯火關;踩了秤或牛韁繩,生的慢;丈夫出門抬喪,要偷根筷子別在褲腰上,不然小孩脖子軟;不能在娘家坐月子,也不能看戲,因戲中有花臉等。
孕婦在孕期做的針線活,都是嬰兒的必備之物,但不能做得齊齊全全,以免生下來養不起。預備的食品有鹽掛面、大米、雞蛋、豬蹄、母雞、紅糖和皮紙等。臨產時還要准備一條高板凳,以便發作時爬在上面。地上鋪上紙或乾草,以防嬰兒下地沾灰。如遇輕微的難產,丈夫要為其抱腰助產。發作時忌諱張揚,免得別人看了延長產期。若難產,要趕快派人到娘家去拿點食品給產婦吃。再不行,就把婆子媽的褲子蓋在產婦頭上,有的把箱櫃打開或焚燒紙傘,還有的將鏵燒紅倒上水或醋叫產婦聞。丈夫進了產房,也會延長產期。
臨產前,鄉下大都請當地人接生,城鎮除請助產士到家接生外,多為住院分娩。
孩子落地,用熱水洗後包起來,記下下地的時辰。男嬰用衣服包,女嬰用褲子包,還要用線將手腕和腳腕纏起來,免得長大後手腳不幹凈。想叫孩子長得高大,就用秤稱一下。
男嬰出世就屙尿,就是犯了「將軍箭」,要請人治。嬰兒下地不哭,稱為「悶生子」,要一邊打碗一邊喊:「回來啊!回來啊!」有的連聲呼喚嬰兒父親之名,直到有了哭聲方罷。
產房稱「血堂」,最忌揣鑰匙和穿草鞋的人靠近,說會把嬰兒的奶帶走。嬰兒下地,產婦要喝一碗用紅糖、胡椒、雞蛋做的「定心湯」。
有的將胎盤埋在床下,有的埋在漆樹或構樹底下,埋時臍帶朝上,免得嬰兒倒奶。脫落的臍帶,要塞進牆洞眼內,若封得不緊,嬰兒愛鬧肚子痛。現在也有將胎盤悄悄弄走,洗凈焙乾沖酒喝,補養身體。
雙胞胎以先出世的為大,穿戴一樣。若有一個夭折,活的那個要從床底下遞出來,找一個洗衣棒用舊布包上,作為活嬰的替身同死嬰一塊埋葬。性別一樣為最好,若一陰一陽就要送一個給人。
若頭胎嬰兒沒活,第二胎下地就用雞罩蓋住,又從罩眼裡取出來,意為是雞罩所生,與頭一胎之母毫無關系。頭胎活了,下面的又領不起來,請三個寡婦看頭胎孩子的腳板心,若有十字印,就在十字路口做雙鞋給孩子穿。若頭三胎均夭亡,請人弄些柴將嬰兒屍體火化在十字路口,骨灰隨地埋葬,任千人踏萬人踩。說是這樣一治,下一胎就會養活。
產婦困難產亡故,要請道士做「道場」、「過火炕」。有的孕婦怕產後當替死鬼,在給死者穿衣時,悄悄揣一些白火石、白狗毛和菜籽在荷包里。有的在墳頭上壓一扇石磨,用白狗血淋墳頭。
嬰兒出世之後最先遇到的人是逢生於老子,主人要在他肩上搭幾根紅線,酒肉款待。干爺乾娘,名義上的第二父母,周歲之前要帶上禮品去「認」。干爺除回贈一些穿戴之類的東西外,還有一根褲腰帶——長命帶。
第二天,女婿要提只「報喜雞」到丈人家報喜,若是公雞,就知道生了男孩,若是母雞,必是千金。時間在黎明前或黃昏後最好,將雞朝門前一放便不言自去。也有用嘴報喜的,是女就說「給人家的」,是男就說「學生」或「放牛娃兒」。
第三天用菖蒲、艾葉、蒜辮及鷹爪楓熬水為嬰兒淋浴,叫「洗三朝」,產婦可坐在盆中凳子上蒸浴。過去洗三朝還要請人主持,來人都要「添盆」,就是將銅錢投入盆中,說些吉祥話。主持人邊洗邊念祝詞:「先洗頭,作武侯;後洗腰,一輩要比一輩高;洗臉蛋,作知縣;洗洗尻,作知州」。洗罷,用薑片或艾葉灸嬰兒的腦門和關節,嬰兒如能哭上幾聲,叫「響盆」,是大吉之兆。最後用大蔥連打兩下,念道:「一打聰明,二打伶俐」。打畢,由孩子之父將蔥扔到房頂上。
三日內,產婦吃的飯碗要擱在枕頭上,不然小孩就會長成尖尖頭。月子里吃了雞腚,小孩就會長成翹嘴巴,吃了雞胃為烏嘴唇,吃了公雞容易逗風,吃了茄子蔥產婦要吊茄(子宮脫垂)或得氣病,沾了麻得麻病。產婦頭包青絲帕,老了眼睛清亮。
嬰兒穿的衣服多為舊布改制而成,俗話說:「小時穿爛,大了穿緞」。手腳捆到固定三天,使孩子肩直腳正,防止成為「羅圈」腿。半月後剃胎頭,先用艾葉水洗,順便煮個雞蛋,邊剃邊滾,忌在頭上劃口,胎毛團成疙瘩用布包著掛在嬰兒帽子上,用來避邪。男孩多為「壽桃型」,女孩左右四叢,長大好辮辮子。滿清時期,還有剃成「馬鬃型」的。
娘家及親朋給月母子「送湯」,禮物多為雞蛋、掛面、豬蹄、母雞、黃花、紅糖、小兒衣褲鞋帽等,還有催裙、抱裙和背帶。鞋底要綉「壽」字,帽沿上綉「長命百歲」、「榮華富貴」。送湯的多為女性,俗話說:「男不送湯,女不坐夜(打喪鼓)」。
滿月那天辦酒席招待送湯的叫「做滿月」。晚年得子或愛熱鬧的,還要在這天請鼓樂師吹打一番,並請德高望重的長輩給孩子取名。取名分三種情況:一為避災病,故意取些難聽的,如黑娃、丑娃、叫化(乞丐)等;二是查八字,若五行中缺水就取水娃或海清,缺土就取土娃或地娃;三是以季節而論,冬天生的就叫冬娃,春天生的就叫春娃,四月生的或排行第四,就叫四娃子。女孩之名,多是「鳳蓮巧雲琴,玉蘭桂花香」之類的字。根據族譜取名,一般都為三字,前為姓,中為派,後為名。也有忘了譜的,就用數字代替,有俗語說:「×家亂了譜,一二三四五」。
嬰兒每晚啼哭,用五色紙扎花環,做些兵書寶劍,寫上「天黃黃,地黃黃,我家有個夜哭郎。過路君子念一遍,一覺睡到大天亮」,貼於十字路口。
嬰兒萎靡不振,就以為走了影子(魂魄),要燒胎。將雞蛋上纏些黑線,一邊畫符一邊念咒語,然後煨在紅火灰里燒。燒熟的蛋黃上有浮雕似的印痕,便說是人形或其它動物。是人形,燒一次即可,動物形就要七日一燒,連燒三次。燒罷,將雞蛋上的黑線取下纏在嬰兒的脖頸、手腕或腳頸上。
若不小心摔了孩子,且後來膽子越來越小,就要到出事的地方「喊赫」。母親抱著孩子在前面喊:「×娃子,回來沒有?」父答:「回來了!」連喊三夜。
嬰兒長到五個月,就能聞到五穀香了,父母就要為其「開葷」,地點最好在親戚或長輩家過生時辦。由姨、嬸或姑抱著,遞給一位見識廣的長輩:「崽崽已聞到五穀香了,請您老開葷帶吉祥」。長輩接過孩子,用筷子蘸上菜湯,喂到孩子口中,把熟爛的肥肉夾麥粒大一丁點喂給孩子,再喂一疙瘩米飯,邊喂邊說:「嘗點酒,一年四季天天有;吃點菜,文武雙全人人愛;吃點肉,身強體胖能長壽;吃點飯,孝敬父母心不變」。說罷掏點零錢裝在孩子衣兜里,表示吉祥如意。
一月之內,產婦不能外出竄門。說是竄門會給別人帶去霉氣,背時不走運,萬一不慎違禁,要放炮避邪。
小孩滿周歲,就在桌上擺文房四寶和算盤、碗勺、尺剪之類的東西,讓其任意抓拿。先抓到算盤,意為將來會做生意;先抓到泥巴,將來就是盤莊稼的;抓到碗則為不吉利,最忌將碗摔碎,此番舉動叫「抓周」。民間視抓過周的人長大知禮懂規矩,遇上誰好動,就說:「你怕是沒抓過周?」在鄉下現在還能看到抓周的情形,城鎮只給孩子照一張彩照。鄉下相反,最忌照像,說會把孩子的影子照走。
民間,非常看重孩子的生庚八字。若八字上犯了「關煞」,就要拜寄——找個保關煞的干老子。被拜寄的大都是木匠或屠夫,這些人火焰高,能厄住災星。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就要抱上孩子,提上酒菜到路口去「撞拜」。凡是第一個撞見的,無論是男是女是人是獸就是孩子的干老子或乾娘。孩子父母上前道:「我們把這個孩子拜寄給你了!」來人不能推辭,要很樂意地吃點酒菜,給孩子取個名字,解下褲帶賜給干兒,並說上幾句吉利話。若遇上貓狗,只給孩子取名「虎保」、「狗保」就行了。啥都沒遇上,就去拜石頭。
小孩換牙,是上牙就放在門臼里或扔在床底下,是下牙就扔到房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