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民營化有何優點和缺點

公共服務民營化有何優點和缺點

發布時間:2022-05-21 13:49:00

1. 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有哪些弊端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政府治道變革的潮流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會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世界性潮流。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對傳統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不論是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還是轉型國家,幾乎都被捲入了這一潮流。在這場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行政理念。這種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應以顧客或市場為導向,政府應開放公共服務領域,實現公共管理社會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務的效率和質量,政府的管理職能應是掌舵而不是劃槳,政府的工作模式中應引入市場化機制等。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國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幾乎都是圍繞著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務而的。能夠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務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觀念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法治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政府的改革方向。所謂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指政府「籌集各種資源,通過民主政治程序設定社會需要的優先目標;與此同時,又利用私營部門之所長,組織商品和勞務的生產。」具體而言,即指政府通過政治過程作出決策,確定公共服務的供給數量和質量標准,然後以市場機制為杠桿,通過多種方式調動私營部門、非贏利部門等組織的參與,在競爭中完成公共服務的供給。其目的是在政府部門不放棄公共政策制定責任的前提下,通過引進市場機制,挖掘社會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來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作為一種制度創新,公共服務市場化突破了政府決策、政府執行的傳統模式,通過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之間的復合配置,凸現了雙方各自的功能優勢,從而為政府以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式履行公共服務職責提供了可能。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要求在公共部門中引入市場機制,要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向公眾提供公共服務,要通過市場機制來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與公共服務的社會化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公共服務社會化就是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調動社會力量改善公共服務,鼓勵各種民間組織參與興公益事業和社會服務。要根據不同公共服務項目的性質和特點,實現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和供給方式的多樣化。要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實質就是改革公共服務供給方式,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傳統觀念認為,微觀經濟領域應由私營企業承擔,而公共服務應由政府壟斷。但是由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往往缺乏效率。在公共服務領域引進市場機制,將政府權威與市場交換的功能優勢有機組合,使政府從公共服務的「直接提供者」變為「促進者」和「發包人」,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政府對公共服務的壟斷,提高了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用最低的成本向社會提供最好的服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總的指導思想和指導原則。但具體地說,還有一個政府改革的目標模式選擇問題。這一目標模式,就是建立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即要實現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從低效政府向有效政府的轉變。在20世紀里,由於計劃經濟、宏觀調控、福利國家以及以政府促進發展等一系列實踐因素,無論是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其政府規模和管理范圍都得到了空前的擴張,並且超過了必要的限度,其結果是導致了財政困難、發展停滯、人民生活質量下降等問題。自70年代末以來,世界各國都認識到了這一問題,並開始了國有企業民營化和精簡政府機構和人員等變革,政府規模逐漸縮小,政府職能逐漸受到限制。這一進程可以概括為當代各國政府實施治道變革的重要方面,即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進程。在這一治道變革進程中,各國的做法主要是把公共服務生產和提供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內涵主要是指在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城市公用事業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進行市場化改革。各國的實踐表明,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對於實現政府從無限政府走向有限政府的治道變革,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一領域的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實現政府職能的治道變革,也不可能改善公共服務的質量。市場化是當今時代之大勢,公共服務市場化不僅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自身管理現代化的客觀要求。我國政府順應這一時代潮流,適應公民日益增長的對公共服務的需要與要求,積極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是我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一個重要標志。最近幾年來,我國已有部分城市在公共服務產品由國企壟斷供應大格局不變的情況下,有限度地開啟了市場化運作的嘗試。例如浙江省的一些城市,社會資本收購城市水廠、參股水務公司、組建民營公交、合股經營管道燃氣等事已屢見不鮮,但就開放的程度看,仍停留在點上的嘗試階段。2002年8月深圳市政府推出城市公共服務領域投融資改革新舉措——對外開放一直由國企壟斷經營的城市水、氣、公共交通等公共產品的供給服務市場,歡迎國外投資者通過增資擴股或股權轉讓參與深圳市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運作。此消息一傳出,很快就有70多家國際投資機構表達了合作意向。這就足以證明深圳全面對外開放公共服務市場,是迎合時代潮流的明智之舉。我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已經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前是要進一步的完善和鞏固這一體制。各級政府應該緊緊把握住當前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努力推進中國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社會化。二、公共服務市場化中存在的問題與缺陷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產生顯著效益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缺陷,值得我們予以關注。這些問題和缺陷有學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化帶來的國有資產的流失。市場化是以提高效率(經濟效率與管理效率)為出發點和根本特色,但是由於市場化改革往往容易偏離最初的宗旨,其結果可能是政府在市場化中獲得了財政危機的暫時解脫,而企業也通過某些非正當手段取得了相當客觀的利潤,而最應該保值增值的國有資產卻在市場化中悄悄流失。二是市場化使公共利益受到忽視。例如說,在傳統上,公共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是間接關系,公眾集體付費,政府集體供給,一般來說在消費者之間不會存在差異。但在市場條件下,單一的供求關系可能被打破,因為生產者以盈利為目的,它會按照市場競爭法則去選擇有利於其獲利的服務項目,對於那些不能很好獲利但又不能不提供的服務,則有可能消極供給,這就可能使一部分人得不到服務;而對消費者而言,它無須集體性統一地消費,因而可以選擇不同服務或不同層次的服務,但對於那些生活困難者來說,卻是沒有選擇權而言的。當一部分人被剝奪了某些選擇權時,很難說是社會公正的表現。三是市場化引發腐敗與私人壟斷。因為市場化就是通過一系列化公為私、公私合作方式,藉以引入競爭機制,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市場化不一定必然帶來腐敗問題,但在公私合作、化公為私的過程中會增加腐敗的機會。與公共服務市場化所產生的腐敗問題相伴而來的可能就是市場化之後形成的新的私人壟斷現象。由於市場化沒有形成真正的競爭局面,使企業具有了取得壟斷利潤的現實條件。於是,新的私人壟斷就會產生。這樣,對於公眾而言,市場化就是用私人壟斷代替政府壟斷。四是市場化帶來公共責任缺失。許多地方政府在進行市場化改革過程中,直接考慮的是解決財政與投資問題以及減少政府管理職能,減少人員編制等,而對於市場化後可能存在的公共責任空白卻估計不足,也或許主觀上就希望能夠減少政府責任,如此等等。這都會引發公共部門的責任危機,最終損害公共利益。五是市場化帶來新的社會穩定問題。在我國一些地區,一些領域,公共服務在市場化之後確實在效率上有所提高,但與此同時卻帶來新的問題,如突出表現為一些提供公共服務的國有企業實行股份制改造或被私人收購後,出現大量裁員,引起社會不穩定。六是市場化可能引發政府管理危機。對各級政府來說,實施市場化是一種公共決策的過程,它要求決策者對決策對象有充分的認識與准備,包括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在我國行政管理決策科學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任何輕率的市場化措施都可能會發生問題。事實上,公共服務市場化是個復雜的改革進程,改革者既要有公共管理知識與技能,又要有市場經濟的專門技術,才有利於確保改革不會漏洞百出,反復無常。除此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存在的問題還有: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口號下將社會公益事業統統推向私營化和市場化,規避政府責任。20世紀80年代中期,鑒於中央政府對社會福利的投資長期不足,民政部率先提出了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口號,並隨情況發展將社會化演進為市場化、產業化、民營化。接著,教育、衛生、體育、文化等部門也相繼提出了類似的口號。事業單位的發展方向從此被導向企業化模式。近20年過去了,在事業單位改革中由於放權過度、約束不足,基礎教育、衛生防疫等承擔政府法定責任的機構乃至承擔監督執法職能的機構也被允許創收,而且政府對於創收活動的內容、收入比例以及用途幾乎沒有限制。一些機構的業務活動內容及活動方式過分自由。很多機構的目標和行為偏離社會事業發展的基本要求和規范,過分突出機構和小群體利益。社會事業領域出現了混亂局面。還有,市場化後一部分公共服務的質量並未達到政府和公眾的要求。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的目的,是在節省政府資金的同時,保持並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盡管許多地方的改革實現了既定的目標,但也有不少的公共服務在市場化改革後出現下降的局面,與政府和公眾原先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例如,媒體多次報道過,由市場提供的中小學校早點、午餐盒飯經常出現衛生問題,引發學生集體中毒。公共服務事業市場化改革中出現問題的根源何在?我們認為,政府與市場的責任邊界不清,政府職能「缺位」和市場化「過度」;政府職責不清,放權過度、約束不足;行政管理體制缺陷;條塊分割與不同層級政府間的責任劃分不合理;改革過程缺乏統籌規劃,制度建設滯後等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責任的缺失。三、強化政府責任是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關鍵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是政府的責任。不管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發展公共服務事業都應該是政府的責任。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改變的不是企業和當地政府領導或被領導的關系,而是在公共服務事業中引進和實行了市場機制,這種機制下政府的責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場經濟規律來發展公共服務事業。政府不應該大包大攬,並不是事事都要政府自己,政府應該做的是組織協調各方的力量共同去,政府要從公共服務事業的經營者轉變為組織管理者。具體而言,在把公共服務推向市場化的改革進程中,政府責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進程中,政府必須加強監管職責,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政府部門的共識。監管是必要的,關鍵的問題在於正確而充分地發揮監管的作用。應當認識到,遵守規則本身並不是目的,只要其服務提供者在運作中不違反法律,並且公眾最終能夠獲得符合要求的服務,政府就不應僅僅只注重運作的過程而忽視其結果,相反,政府必須以結果為導向對市場化公共服務實行有效監管。否則,不僅有可能窒息服務提供者的經營活力和創新動力,也會加大政府的監管成本,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因此,政府要認真分析可能影響公共服務質量的若干因素,對其中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因素實施監控,同時注意收集公眾對公共服務質量的評價信息,建立並完善相應的公共服務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其次,在具體實施方案前應做好可行性論證工作,減少改革的盲目性。公共服務市場化需要一系列的條件作支撐,並非所有的公共服務都能成為市場化的對象,也並非所有的市場化改革都能取得成功,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除了經濟和效率,政府還需要考慮其它眾多的因素,有些領域的公共服務可能並不適合推行市場化。另外,公共服務市場化在節省政府直接資金的同時,也對政府在談判技巧、監管能力、評估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作出最終的決定之前,應該組織機構和人員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例如,作為改革對象的公共服務是否確實適合市場化運作,它有無可能對公共利益造成損害?它能否為大眾所接受?如果適合市場化運作,那麼政府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好指導、監管和評估等工作?政府在安排談判、從事監管和組織評估等方面需要多少投入,市場化帶來的預期收益是多少?即使研究無法准確回答和完美解決以上問題,也可以促使政府部門進行冷靜思考,增強其在改革中的決策理性。第三,在制度層面強化對政府相關人員的監督和制約,降低和消除廉政風險。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涉及政府行政權力在市場領域中的運用,政府在確定服務價格、挑選服務提供者、制定監管規則等方面擁有較大的裁量權。如果沒有相關的監督制度作配套,就很容易發生貪污腐化、權錢交易等行為。國外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中腐敗丑聞不斷,也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因此,我國政府在推行此項改革時,要特別注意相關廉政制度的配套。除了推行網上公、完善政務公開外,政府還需要規范相應的操作流程,保持各工作環節之間的銜接,同時要暢通投訴渠道,充分發揮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積極作用。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人員的素質。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行使,最終還是要簡化為人的具體活動,政府管理人員的思想素質、業務素質直接影響到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高低。從目前我國實際情況看,培養大批具有高素質的公共管理人員,是對市場化的公共服務進行有效監管的當務之急。第四,必須加強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法制建設,要在國家相關立法中進一步明確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責。要通過一系列的實體法和程序法的建構,為公共服務提供製度性的保障。要進一步加強對公共服務的規范和監督,強化政府責任意識。在大部分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對於城市公用事業都有明確的管理機構和管理許可權劃分,政府對城市公用事業依法進行管理,而且各項法律法規比較健全。這就有效地避免了管理部門管理的隨意性,大大減少了管理部門憑借自己主觀判斷對市政公用企業的無效干預。公共服務市場化,在中國目前還是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要進行法制化建設,關鍵是在法治理念和政府治理理念上要有創新,要有突破。首先,法治理念要從過去強調「管制」向維護市場平等權利轉變,使政府成為創造良好環境的主體;其次,法治理念從「允許」性規定向「禁止」性規定轉變。「禁止」性理念強調的是,法律只規定什麼是禁止做的,凡是法律沒有禁止的都是可以做的。這種理念可以為創新行為提供空間,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最後,政府治理理念要從主要依靠行政性規章和文件向依據法律授權轉變,從「權力本位」向「責任本位」轉變。這是理順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基礎,也是避免政府過度隨意干預市場的重要保證,有利於防止官員腐敗和維護市場秩序。第五,建立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所謂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是指政府通過特定的程序,授予企業在一定時間和范圍內對某項市政公用產品和服務進行經營的權利,並以協議的方式界定政府與被授予經營權的企業雙方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的一種制度。其實質意義在於用政府「有形之手」控制、彌補市場「無形之手」所造成的「市場失靈」。特許經營制度有三個特徵,一是在經營主體的選擇過程中,引入競爭機制;二是政府授權;三是主體雙方用協議的形式界定各自的權責利。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制度的主要內容有如下三個方面:一是特許經營權的申請與授予。通過公開向社會招標選擇投資者和經營者;政府依據城市發展的要求提出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項目,進行社會招標,擇優選擇特許經營權授予對象,由主管部門代表當地政府向被授予特許經營權者頒發權證,並由主管部門代表政府與其簽訂特許經營協議。二是特許經營協議的基本內容。包括特許經營內容、區域、范圍及有效期限;產品和服務標准;價格或收費的確定方法和標准;以及監督機制;違約責任等等。三是特許經營權的變更和終止。在協議期限內,獲得特許經營權的企業未按要求履行合同,產品和服務質量不符合標准等情況,主管部門可以變更和終止協議。第六,要在推進公共服務市場化中盡快實現政府職能的轉變。一是各級政府和公共服務主管部門要盡快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轉變管理方式,從直接參與對公共服務的經營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從對企業負責轉變為對公眾負責、對社會負責。政府管理的主要職責是積極培育公共服務行業市場;制定公共服務行業的市場規則;加強市場監管職能,規范市場行為。二是防止對「市場化」的簡單理解,出現「一賣了之」的現象。有很多人理解市場化就是賣。說十六大精神就是一個字,賣!快賣!國有企業都要趕快賣,急功近利,根本不按經濟規律事,有些地方搞偏了,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所以,要明確市場化決不等於私有化。三是認真分析和分別對待各類公共服務行業。不加區分統統推向市場是不對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文化服務就不能完全推向市場,對公益性事業和補貼性行業,政府必須有足夠的投入,保證其正常運轉。綜上所述,公共服務市場化對於政府管理而言,是一個新的挑戰,但是我們認為,只要各級政府官員強化責任意識,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健全法制、依法治理,不斷調整對公共服務事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實現在全社會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的目的,就能夠適應現階段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要求。

2. 公共服務市場化的主要特徵

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公共服務市場化已經成為當今世界一股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面前,為有效解決公共服務領域中存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高的現狀,近年來我國也開始邁出了公共服務市場化的改革步伐。隨著改革的向前推進,公共領域開始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部分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合同出租也開始進入道路清理、後勤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維護等邊緣性服務領域。這些改革較好地改善了公共服務,滿足了公民的公共服務需求。但是,當前我國公共服務市場化雖已初見端倪,但市場化過程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並受到各種因素的限制,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尚未建立起來。概括起來,建立和健全公共服務市場體系的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市場機制不完善。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相關制度不健全。觀念上存在偏差。

我國許多重要的社會指標都從低收入國家的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的行列,表明我國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處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我國政府社會支出不斷增加;我國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有飛速發展;我國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確立,並已覆蓋大部分城鎮職工;我國政府扶貧政策的成就顯著;我國在改革政府與社會關系方面,如推進社會事業社會化、加強城市社區建設、加強農村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培育發展民間組織等邁出了較大步伐;危機管理得到加強。近些年,我國各級政府還加快了對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的改革步伐,在社會實踐中創新了許多有益的做法,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復雜化、多樣化的公共服務需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結構不斷優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我國許多重要的公共服務指標已經從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國家行列,諸如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等指標都不同程度地優於中下等收入國家水平;政府公共服務支出不斷增加,教育、社會保障、公共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水平迅速提高;社會救助水平近年來迅速發展,經過多次改革,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強化,規范化程度不斷提高,服務型政府建設取得了突出成效。

但是,從總體上說,我國公共服務的覆蓋面還較低,體制還不健全,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公平保障體系比較完善的社會。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迫切要求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部署,健全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這既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現實需要。

3. 考研:請問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利弊是什麼,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措施有哪些

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的利弊剖析

有選擇地將部分公共服務項目進行市場化、社會化的改革,反映了政府職能在公共領域的退縮和市場價值的回歸。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政府面臨著社會需求急劇增長與公共財力相對不足的困境。上述改革是順應政府職能轉變,順應民眾訴求的必然趨勢。

(一)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有利因素

1.實現政府職能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在公共服務領域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和民營化的方式,實質上是引入了競爭機制,從而能有效降低公共服務成本和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實現市場對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而政府通過制定標准和對服務效果進行評估和監督,則又發揮了政府宏觀管理的作用。因此,市場化取向的公共服務項目的改革,有效地解決了政府動作缺乏效率,而市場動作缺乏政府公共支持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紹興縣比較早地使一些私立醫院和學校進入公共服務領域,打開了政府壟斷醫療、教育資源的缺口,增加了民眾對資源的選擇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公立學校、醫院的競爭壓力,對這些行業加強規范管理和提高服務質量,進而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有積極作用的,這些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化、社會化改革對緩解政府財政壓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2.提升城市品位與服務普通民眾相結合。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化、社會化程度是衡量城市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尺度,傳統的以政府「統包」的公共服務,雖然管理秩序井然,但卻缺乏應有的活力,從而使廣大民眾的公共消費維持在較低的基點上。政府主動降低公共服務項目的市場准入門檻,構築起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項目投入機制,使公共服務領域在橫向上不斷擴展並在此基礎上向縱深發展,有助於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服務網路。以社會的力量介入公共服務領域,既是對政府職能的承接和轉移,也是公共管理領域對「小政府、大社會」的呼喚。私立醫院高起點的規劃建設和高規格的醫療服務,私立高中近年來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社會影響的擴大,匯聚了城市人氣,集聚起大批人才。一些私立醫院運行以來先後引進了一批碩、博士生;私立高中的舉辦也從外省引進了大批本科生,這對提升城市的知名度進而打造城市品牌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城市品位的根本宗旨是服務民眾,公共服務項目實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地緩解了公共服務供給與市場需求的矛盾。

3.節約行政資源與激發民間活力相結合。隨著社會事業的地位凸現,柯橋城市空間的不斷拉大,必然使公共服務的領域不斷拓展,公共服務項目分工的細化。在這種背景下,政府有限的財政資金既要加大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又要不斷充實到公共服務領域,從而使政府資金的支配與使用壓力加重。因此,剝離政府的部分公共服務職能,有利於降低行政成本,便於政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與此同時,一些公共服務項目採取市場化的手段,對化解不良資產,卸下財政包袱也確實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民營企業介入公共服務領域,確實是承擔了政府想辦而又無力興辦的某些項目,為推動縣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經濟發達又藏富於民的紹興縣,實現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有其現實的社會基礎,特別是一大批規模以上企業,通過多年的市場拼搏和成功的企業運作,已積累了相當雄厚的經濟實力,從而為企業實現多元化拓展及參與公共項目經營創造了重要條件。

4.轉變政府職能與擴大民主參與相結合。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能達到政府職能卸載和機構精簡的目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釐定了政府與市場的職能關系:政府的職能主要在於「掌舵」,而「劃漿」的職能則更多地由市場來完成。公共服務採取民營化等形式,實現部分政府職能向市場和社會的轉移,能有效地調整和優化部門職能,有助於建設「廉價政府」。一般而言,凡是可以由私營部門和非政府組織來完成且可以比政府完成得更好的職能,就不應保留在政府公共服務部門,這樣做有助於實現政事分開,管養分離,從而達到精簡機構的目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還能擴大公民的民主參與,促進民主程度的提高。政府通過在公共服務領域引入市場、社會力量,實行多元化服務供給,實際上是政府向社會的「權力返還」和民眾對行政的參與過程,這一過程的本質是社會民主過程的發展。政府與其他市場主體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中,充滿著復雜的利益博弈關系,這有助於政府在未來的決策中做到更加科學有效。

5.轉變執政理念與提高應對能力相結合。從更深層面上看,公共服務的市場化、社會化是一場觀念層面的革命,它促使人們逐漸擺脫僅從政府自身來拓展公共服務資源的思維定勢,逐步確立起社會良性互動運行的觀念,辯證認識現代社會的三大支柱(政府、企業及社會組織)的功能和作用,真正使政府做到「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促使政府從以權力中心向規則中心的運作方式轉變,從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從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轉變。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過程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尤其是在其發展的初期,由於政府本身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運作的經驗和體制監督方面的欠缺,容易造成大量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的閑置乃至浪費。這深度拷問著政府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從而促使其提高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二)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肯定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的正面效應的同時,也應如實尋找其負面因素。市場化不是萬能的,其間出現的政府與投資商之間復雜的利益博弈,良好願望與客觀效果的現實反差,使人領悟到公共服務市場化之路的艱難與曲折。

1.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公共服務市場化進程中,政府和投資者對公共產品上的價值目標的追求是不盡一致的。作為政府部門不僅要求其有效率,而且更注重社會責任;而私營部門可能在計較投入產出率下,忽略社會責任及公共利益。這始終是一個難以兩全的矛盾。這樣,在運作過程中就會出現「掠奪性」經營和欺詐問題。在實際運作中,一些投資者通過變更合同、欺詐等手段,造成了工程款拖欠、銀行追討貸款、法院查封土地、群眾上訪等問題,這是經營者公共責任的嚴重缺失。在一些私立學校的經營中,由於投資者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沖動,在安插親戚掌管財、物大權的同時,隨意不履行自己的承諾,又直接干預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引發學校內部管理的混亂。因此,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化實踐中的「道德風險」的化解,從根本上說是不能寄希望於投資者的良心發現,而行政監管的失范和制度約束的脫離,使道德風險的機會加大。

2.社會資源閑置、虧損嚴重。從私營投入公共服務項目的實際運作情況來看,公共服務項目運作業績令人堪憂。一些私立醫院存在著設備閑置、經營虧損的情況。同時,由於業務不足,引進的高檔次人才大量閑置,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穩定。而與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公立醫院服務處於飽和狀態。一些私立學校由於自身辦學定位及內部管理問題,也出現連年虧損甚至停止辦學。造成上述項目經營處於困境及虧損有其自身原因,但從客觀上講,在政府公共服務資源處於強勢地位的發達縣域,尤其是象教育、醫療這樣的領域,私人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生存的空間本來已經不大。在現存體制和行政偏好下,政府直接經營公共服務項目的強力扶持也在情理之中。

3.公共服務市場化思路狹窄、形式單一。在推出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社會化過程中,基本上是採取民營化這一形式,相當程度上是屬於土地「一賣了之」的做法。因此,在產權上割斷了與政府的聯系,從客觀上削弱了政府介入這些服務項目的深度和力度。這顯然是屬於外部鬆散型的政府與市場結合模式。這種做法,看似比較徹底的公共服務的市場化,卻反映了我們對市場化認識的不成熟。在推出項目的具體操作上也沒有做到循序漸進,從而造成一些公共服務項目經營虧損和資源閑置。僅僅採用民營化這一模式,從長遠來看也造成了政府優質資源(包括土地)的流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對經濟資源的調控和城市整體的規劃;同時,由於私營部門公共服務項目經營的虧損,勢必又會對政府提出利益補償的要求,從而使政府的良好初衷化為泡影。其實,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不僅可採取民營方式,還可以採取政府項目合同外包及政府與民間合作等模式。

4.引進項目監管不力,規劃執行缺乏剛性。公共服務項目市場化中出現的問題常常與政府對項目監管與規劃的執行有關。在引進該項目時,政府管理沒有步步跟進,沒有嚴格按合同實施,輕易地允許一些投資商調整規劃,關鍵環節上政府職能的缺位,常常成為誘發錢權交易的溫床。同時,這些項目建設中出現的問題也與城建、金融、工商部門等沒有全方位的監管有關,從而使資金抽逃和違規運作有機可乘。從現實的經濟發展階段和投資者的職業操守來看,要使其自覺自願地承擔公共服務項目的社會責任,似乎為時還早,這也是公共服務項目的投資者總是要以「房產捆綁」等形式,向政府提出利益回報的原因。

5.政府後續管理缺乏,內部機制不全。在公共服務市場化的過程中,政府只注重公共服務市場化的前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等,而對其建成後的實際運作,往往缺乏後續管理制度和措施,常常是在出現問題或投資者提出要求後,以政策性的文件代替規范化的管理,從而不能有效地建立起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經常性的對話和協商機制,造成政府和私營部門信息不暢與不對稱。事實上,在市場化過程中,政府是不能與之完全脫離的,政府仍然負有績效管理與評價的責任。公共服務領域在運作中出現的問題,也與私營部門自身缺乏健全的內部管理機制有關,投資者慣用對企業的那套「老闆管理」模式來管理公共服務項目,以低薪聘用外地人才,不重實際效果,並急功近利要使公共項目早出效益。同時,公共服務領域是高知識人才集聚的地方,而這些被投資者聘用的管理者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盡管沒有資產,但他們有思想和能力,投資者只有充分激發管理者的積極性,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創業環境,才能實現公共服務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4. 麻煩問一下大家 你們如何看待公共資源私營化的現象呢在線等

公共資源民營化是非常必要的。對政府而言,一來減輕財政支出壓力,二來縮小政府職能范圍,三可以增加財政收入。對人民而言,公共資源民營化可以提高公共物品質量,提升服務效率, 公共服務更全面更民主。

5. 公共服務民營化的定義是什麼

公共服務的民營化,是指更多地依靠民間機構,更少地依賴政府來滿足公眾的需專求。在產品屬或服務的生產和財產擁有方面減少政府的作用,增進社會其他機構作用的行動。對於公共服務民營化,需要法律對於這種行政管理手段加以確立,並為這種管理模式的轉變奠定法治的前提

6. 如何看待公共管理民營化

民營化的出現不僅有其必然性,在對政府失靈的反省之後的一種治理戰略的選擇,其理論與實踐影響相當深遠的。在當代行政改革與政府職能市場化的重新定位中作為一種治理理念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於改革的實踐當中。1.從理論內容上來說,民營化屬於當代行政改革的主流。公共選擇和管理主義無疑是當代行政改革的主導理論。公共選擇理論的獨到之處在於:與傳統的行政學致力於改革完善政府本身不同,公共選擇關注的中心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它認為沒有任何邏輯可證明公共服務必須由政府官僚機構來提供,擺脫困境的最好出路是打破政府的壟斷地位,建立公私機構之間的競爭。因此民營化是公共選擇理論的邏輯結論,又是公共選擇濟世葯方中的一味主葯。另一個主導理論:新公共管理,在薩瓦斯看來,它是一系列創造性改革的通用標簽,其最顯著的特徵是將市場機制引入到政治領域。民營化顯然屬於新公共管理的主流,體現了新公共管理的所有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民營化就新公共管理。2.從治理變革理念的選擇上來說,民營化是治理工具之一。政府治道變革含義廣泛,總的說來,主要是政府職能的市場化、政府行為的法制化、政府決策的民主化、政府權力的多中心化。政府職能的市場化包括國有企業的民營化、公共事務引入內部市場機制等。對當前行政改革主線有不少學者認為有兩個,一是高舉民營化大旗,利用民間部門高效率、低成本地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務;另一條是公共部門提出一系列的創新方案,改善對公眾服務並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這一系列的創新方案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私營部門與非營利性組織,表面上看來政府自身的改革與民營化相對,但政府內部的改革依然沒法擺脫民營化。3.從未來發展角度看,民營化必然成為政府新治理模式的核心要素。從企業化政府的理論與實踐中可以看出,幾乎都與民營化有著密切聯系。正如諸多的口號掌舵而不是劃槳也就是政府把政策制定與服務提供分開的體制,而這個過程恰好是民營化的發展過程;如社區擁有的政府、競爭性政府、受顧客驅使的政府、有事業心的政府、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等原則,都與民營化緊密相關。

7. 什麼是公共事業民營化改革

在我國現行的法規、規章中,對公用事業及其范圍有著不同的界定。當前普遍認為,我國的 公用事業包括:供水、供熱、供氣、城市公交、排水、污水、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環境衛 生等市政公用事業;道路與橋梁等基礎設施;電訊、供電、郵政、鐵路、公路、水路和民航 運輸等行業。長期以來,我國公用事業運營的基本模式是政府投資建設,財政補貼運營,國 有企業壟斷經營。由於這種經營模式缺乏競爭機制,導致公用事業領域機構臃腫、效率低下 、虧損嚴重、服務意識淡漠等等一系列的弊端。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開始了公用事業的市場化改革,其主要內容和基本趨勢是:(1)民營 化,即從國有企業壟斷經營向民營化轉變,這是目前公用事業市場化的最基本內容。(2)投 資主體多元化,即從單一的政府財政投資向吸收民營資本、國外資本轉變。(3)競爭化,即 由自然壟斷性向競爭性轉變。(4)經營化,即在公用事業的公益性基礎上向經營性拓展,由 事業逐漸向產業轉變。

8. 私有化的優點和缺點,為什麼近年來幾乎所有國家都在推行私有化

近幾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都在把部分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外刊稱之為非國有化或私有化),英國在這股席捲全球的私有化浪潮中處於前列,被美刊稱為「帶頭羊」。英國私有化不僅針對企業,還涉及住房、社會福利、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部門。
私有化的具體目標是:減少國家干預,減少財政負擔,擴大市場作用,促進競爭,以振興英國經濟。保守黨1979年競選綱領中就將私有化列為其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那麼優點就是減少國家干預,擴大市場的作用,促進競爭。
但缺點也是非常明顯的,第一,私有化必然導致私人以逐利為目的。這必然導致非人性化手段的泛濫。美國現在還在用100年前的煤氣網路就是證明。第二,私有化在很大程度上縮小了經濟規模。企業將不再以國家全部資源共享為特徵進行競爭。第三,競爭雖然很好,但為了生存下來,資本必須存活、壯大才能生存,這必然導致各種開支的減少。比如說一些公共部門,私有化將讓公共資源不再為大眾服務,而是成為私人剝削大眾的工具。
以非洲國家奈及利亞為例,在沒有進行私有化的時候,國家有十幾所大學,學生毛入學率75%以上,私有化以後,大學減少到兩所,學生毛入學率降低到10%以下。
因此私有化在減少國家干預的同時,必然導致對民生等需要花錢的部門投入減少。

9. 公共關系公司優缺點

比較公共關系部與公共關系公司的優勢和不足之處。答:公共關系部的優勢:1)熟悉組織情況;2)能提供及時的公共關系服務;3)有利於保持公共關系工作的連續性和穩定性;4)有利於節約經費。不足:1)職責不明,負擔過重;2)看問題有時不夠客觀;3)總費用可能比聘請公共關系公司多;4)有可能成為組織的一種負擔。
公共關系公司的優勢:1)職業水準比較高;2)看問題比較客觀;社會關系廣泛;4)信息比較靈通;5)機動性強;6)建議容易為人們所重視;7)節約經費。不足:1)不太熟悉客戶情況;2)工作缺乏連續性,持久性差;3)遠離客戶。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民營化有何優點和缺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馳名商標申請的條件 瀏覽: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個好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