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和基本要求是什麼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和基本要求如下: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原則:
1、在使用時可根據選用的組織結構類型和規劃四周的設施條件,對配建項目進行合理的歸並、調整。
2、當規劃用地的居住人口規模介於組團和小區之間或小區與居住區之間時,除配建下一級應配建的項目外,還應根據所增人數及規劃用地周圍的設施條件,增配高一級的有關項目及增加有關指標。
3、地處流動人口較多的居住區,應根據不同性質的流動人口數量增設有關項目及增加相應面積。
4、在Ⅰ、Ⅵ建築氣候區和處於山地的居住區,其商服配建項目和面積可酌情增加,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5、在Ⅰ、Ⅶ建築氣候區和處於山地的居住區,其商業服務設施的配建項目和面積可酌情增加,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6、舊區改造和城市邊緣的居住區,其配建項目與千人總指標可酌情增減,但應符合當地城市規劃管理部門的有關規定。
7、凡國家確定的一、二類人防重點城市,均應按人防部門的有關規定配建防空地下室,並應遵循平戰結合的原則,與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相結合統籌安排,將居住區使用部分的面積,按其使用性質納入配套公建。
居住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布置的基本要求:
1、各級公共服務設施都應有合理的服務半徑:居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為800~1000 米;居住小區級公共服務設施為400~500米;居住組團級公共服務設施為150~200米。基層服務設施的設置應方便居民,滿足服務半徑的要求。
2、商業服務、金融郵電、文體等有關項目宜集中布置,形成各級居民生活活動中心,並宜與相應的公共綠地相鄰布置。
3、應結合職工上下班流向、公共交通站點布置,將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設在交通較方便、人流較集中的地段。
4、在便於使用、綜合經營、互不幹擾、節約用地的前提下,宜將有關項目相對集中設置,形成綜合樓或組合體。
(1)常州市主城區社區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布局規劃擴展閱讀:
居住區內的各級商業服務設施規劃布置時,考慮的主要因素包括:居民的生活習慣、氣候條件、建設規模、特別是用地的緊張程度及現狀條件。 布置方式:設在住宅或其他建築的底層;獨立設置。
居住區中,中小學校規劃布置的考慮因素:中小學校選址應有足夠的用地面積,便於學生上學,有方便的道路連接,出入口較為明顯;學校基地有良好的通風與日照條件,並遠離鐵路線和城市交通幹道,避免交通雜訊對教學的干擾。
學校基地形狀應有利於校舍、校園及運動場地的布置;此外,還應注意學校本身對居民的干擾,應與住宅保持一定的距離,可以與綠地相鄰或與其它一些較安靜且不怕吵鬧的公共建築相鄰布置。
⑵ 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包括哪些內容
公共服務設施專項規劃包括行政管理與社區服務設施、文化娛樂設施、體育設施、醫療衛生設施、教育設施、社會福利與保障設施等六大類。
望採納我的回答。
⑶ 公共設施用地規劃布局有哪些原則
正確答案:C 解析:公共設施的布局規劃要求:(1)公共設施項目要合理地配置;回(2)公共設施要按照與居民答生活的密切程度確定合理的服務半徑;(3)公共設施的布局要結合城市道路與交通規劃考慮;(4)根據公共設施本身的特點及其對環境的要求進行布置;(5)公共設施布置要考慮城市景觀組織的要求;(6)公共設施的布局要考慮合理的建設順序,並留有餘地;(7)公共設施的布置要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礎。
⑷ 常州市鍾樓區新閘街道十四五規劃
摘要 親您好很高興能為您解答;近年來,鍾樓區堅持規劃引領,努力走出一條老城振興與舊城改造有機融合、歷史保護和城市更新統籌推進的新路子。在相關文件指引下,針對鍾樓區范圍內老舊小區進行現狀摸底,以改善住區生活環境、健全物業服務機制、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帶動周邊整體提升為行動綱領,制定了「十四五」期間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規劃,引導老舊小區改造由單一走向全面,由綜合整治走向社區更新,做到有的放矢實施改造,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⑸ 城市總體規劃中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的內容包括哪些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二十條城市總體規劃包括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和中心城區規劃.
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應當先組織編制總體規劃綱要,研究確定總體規劃中的重大問題,作為編制規劃成果的依據.
第四章城市規劃編制內容
第一節城市總體規劃
第二十八條城市總體規劃的期限一般為二十年,同時可以對城市遠景發展的空間布局提出設想.
確定城市總體規劃具體期限,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政策的要求.
第二十九條總體規劃綱要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市域城鎮體系規劃綱要,內容包括:提出市域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綜合目標和保護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各城鎮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布局方案和建設標准;原則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
(二)提出城市規劃區范圍.
(三)分析城市職能、提出城市性質和發展目標.
(四)提出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范圍.
(五)預測城市人口規模.
(六)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提出建設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范圍;
(七)提出交通發展戰略及主要對外交通設施布局原則.
(八)提出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目標.
(九)提出建立綜合防災體系的原則和建設方針.
第三十條市域城鎮體系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提出市域城鄉統籌的發展戰略.其中位於人口、經濟、建設高度聚集的城鎮密集地區的中心城市,應當根據需要,提出與相鄰行政區域在空間發展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城鄉統籌發展等方面進行協調的建議.
(二)確定生態環境、土地和水資源、能源、自然和歷史文化遺產等方面的保護與利用的綜合目標和要求,提出空間管制原則和措施.
(三)預測市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各城鎮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布局和建設標准.
(四)提出重點城鎮的發展定位、用地規模和建設用地控制范圍.
(五)確定市域交通發展策略;原則確定市域交通、通訊、能源、供水、排水、防洪、垃圾處理等重大基礎設施,重要社會服務設施,危險品生產儲存設施的布局.
(六)根據城市建設、發展和資源管理的需要劃定城市規劃區.城市規劃區的范圍應當位於城市的行政管轄范圍內.
(七)提出實施規劃的措施和有關建議.
第三十一條中心城區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分析確定城市性質、職能和發展目標.
(二)預測城市人口規模.
(三)劃定禁建區、限建區、適建區和已建區,並制定空間管制措施.
(四)確定村鎮發展與控制的原則和措施;確定需要發展、限制發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莊,提出村鎮建設控制標准.
(五)安排建設用地、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和其它用地.
(六)研究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確定建設用地規模,劃定建設用地范圍.
(七)確定建設用地的空間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築密度、建築高度、容積率、人口容量等).
(八)確定市級和區級中心的位置和規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九)確定交通發展戰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總體布局,落實公交優先政策,確定主要對外交通設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設施布局.
(十)確定綠地系統的發展目標及總體布局,劃定各種功能綠地的保護范圍(綠線),劃定河湖水面的保護范圍(藍線),確定岸線使用原則.
(十一)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及地方傳統特色保護的內容和要求,劃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保護范圍(紫線),確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范圍;研究確定特色風貌保護重點區域及保護措施.
(十二)研究住房需求,確定住房政策、建設標准和居住用地布局;重點確定經濟適用房、普通商品住房等滿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需求的居住用地布局及標准.
(十三)確定電信、供水、排水、供電、燃氣、供熱、環衛發展目標及重大設施總體布局.
(十四)確定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提出污染控制與治理措施.
(十五)確定綜合防災與公共安全保障體系,提出防洪、消防、人防、抗震、地質災害防護等規劃原則和建設方針.
(十六)劃定舊區范圍,確定舊區有機更新的原則和方法,提出改善舊區生產、生活環境的標准和要求.
(十七)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原則和建設方針.
(十八)確定空間發展時序,提出規劃實施步驟、措施和政策建議.
第三十二條城市總體規劃的強制性內容包括:
(一)城市規劃區范圍.
(二)市域內應當控制開發的地域.包括:基本農田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濕地、水源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地下礦產資源分布地區.
(三)城市建設用地.包括:規劃期限內城市建設用地的發展規模,土地使用強度管制區劃和相應的控制指標(建設用地面積、容積率、人口容量等);城市各類綠地的具體布局;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布局.
(四)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包括:城市幹道系統網路、城市軌道交通網路、交通樞紐布局;城市水源地及其保護區范圍和其他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文化、教育、衛生、體育等方面主要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
(五)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包括:歷史文化保護的具體控制指標和規定;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的具體位置和界線.
(六)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目標,污染控制與治理措施.
(七)城市防災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標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與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設施布局;地質災害防護規定.
第三十三條總體規劃綱要成果包括綱要文本、說明、相應的圖紙和研究報告.
城市總體規劃的成果應當包括規劃文本、圖紙及附件(說明、研究報告和基礎資料等).在規劃文本中應當明確表述規劃的強制性內容.
第三十四條城市總體規劃應當明確綜合交通、環境保護、商業網點、醫療衛生、綠地系統、河湖水系、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下空間、基礎設施、綜合防災等專項規劃的原則.
⑹ 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社區服務法規制度建設和標准化建設。推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完善地方配套法規。建立健全社區服務標准體系,認真執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國家標准,科學規劃配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和社區基礎商業網點,並嚴格用途管理。研究制定基層人民政府或其派出機關指導社區工作規則、社區服務標准體系及管理辦法、社區公共服務目錄及准入制度、社區服務居民滿意度測評體系、社區社會組織培育等方面的法規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社區服務法律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
(二)加大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投入。多渠道籌集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要按有關規定區分不同情況,對社區服務設施建設與維護經費、社區服務人員報酬、社區服務工作經費、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經費等,採取財政補助、委託辦理服務事項的單位劃轉、社區經濟收入中安排等方式予以解決。中央基建投資要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向困難社區傾斜。不斷拓寬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金來源渠道,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個人和外資以多種形式捐贈或興辦社區服務事業,建立多元化投入分擔機制。
(三)完善社區服務扶持政策。將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可以採取劃撥方式供地的,地方政府要切實予以保證;閑置的賓館、培訓中心、福利設施、辦公用房,優先用於社區服務。進一步完善社區服務稅收、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工商和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鼓勵發展社區服務業。
(四)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立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國務院領導下,制定各項目標任務分解落實方案,明確各部門分工任務,統籌協調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研究落實重大問題和重點工作。各級政府切實履行好發展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責任,加強督促檢查,開展績效評估,將社區建設成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工作目標考核,考核結果作為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
(五)積極開展國內外合作與宣傳。加強社區服務領域雙邊、多邊合作,立足國情,學習借鑒國外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先進經驗,開展人員、資金、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交流,鼓勵吸引外資發展社區服務業,提高社區服務能力和水平。加強國內各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大對口幫扶支援力度。依託研究培訓基地,加強社區服務理論研究。擴大社區服務宣傳,大力宣傳在社區服務中有突出貢獻的駐區單位、社會組織、志願者組織、先進個人,形成全社會人人關心、支持、參與社區服務的良好氛圍。
繼續開展農村社區服務試點,加強資源整合,推進農村社區綜合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將就業、社會保障、衛生、計劃生育、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重點發展面向農村老年人、病殘人員、婦女及未成年人等群體的照料、幫扶等服務,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把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和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與農村社區建設結合起來。
⑺ 如何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四)加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各地要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運行管理機制,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原則上實行平台獨立運行、業務歸口指導的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信息採集制度,加強社區信息資源規劃,明確社區信息採集標准,將社區場所、人員、事件等信息納入採集范圍,按照一數一源、集中採集、共享校核、及時更新的原則,實現「數據一次採集,資源多方共享」。整合街道、社區層面管理服務力量,加強社區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實行統一考核、調配和管理,實現同工同酬。強化服務隊伍教育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服務能力,能夠較好地勝任「綜合服務」的要求,推動服務隊伍的專業化和職業化。建立健全首問負責、限時辦結、績效考核和群眾監督機制,積極引入服務對象滿意度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切實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服務領域和功能,優先發展針對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困難群體的系統應用,創新開發針對艾滋病人、精神病人、吸毒人員等特殊人群的特色服務。廣泛吸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服務企業信息資源,促進社區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互助服務的有機融合和系統集成。完善社區服務信息推送機制,主動及時地為社區居民提供各類公共服務信息和生活服務信息。加強多種網路接入手段間的結合和轉換,大力發展各類信息服務載體和信息服務終端,為社區居民提供「一網式」、「一線式」的綜合服務。
四、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在各級黨委政府重視支持下,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協調機制,加強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形成整體合力。各級民政部門要會同發展改革、公安、工業和信息化、財政等部門做好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統籌規劃、資源整合、設施布局和運行管理等工作,各級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要指導協調利用各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開展社區公共服務應用的頂層設計、平台構建、技術保障和評測評估等工作。
(二)完善籌資機制。建立社區信息化建設多元化籌資機制,加快實施《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各地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實際情況,整合政府各部門信息化建設資金項目,逐步提高社區信息裝備條件和社區服務信息化水平,採取財政補助等方式解決社區公共服務信息平台建設經費。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信息化建設,發揮通信運營商、信息服務商和軟硬體供應商在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優勢,降低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和維護成本,支持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適合社區需求的信息系統及終端產品。
(三)健全制度標准。加快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標准,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設施建設、技術支撐、運行管理和監督考核,切實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質量。研究制定全國社區公共服務標准體系,規范社區公共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服務方式、服務質量和服務評價,切實提高服務社區居民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居民滿意度評價體系,推動社區信息化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及時清理不利於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規章制度,逐步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電子化辦理。
(四)強化信息安全。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網路、綜合信息庫和各部門業務信息系統的安全防護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依法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實現面向電子政務內外網與各級各類業務應用的身份認證、訪問授權和責任認定等安全管理,為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提供安全保障。制定實施與系統應用緊密結合、技術上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和保密解決方案,加大安全可靠軟硬體產品應用力度,配備相關技術力量,定期組織開展信息安全風險評估,確保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加大對違章違法泄密行為的責任追究和懲罰力度,保護國家和公民的信息安全。
(五)堅持試點推進。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長效運行機制,以社區居民最關心和最急需的公共服務為抓手,依託信息惠民國家示範省市建設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試點工作,著力推進體制機製革新和制度標准創新。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推廣力度,逐步擴大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地域覆蓋和項目覆蓋,將社區居民全員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服務范圍。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單位要率先開展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工作。
⑻ 如何利用社區公共服務平台實現社區服務
三、推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建設的重點任務
(一)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各地應結合實際,以街道(鄉鎮)為基本單元,應用功能集成、界面規范、部署集中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確有需要的可依管理幅度和服務半徑向所轄社區延伸。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應兼具政務事項辦理和基礎信息採集功能,實行「前台一口受理、後台分工協同」的運行模式。統一設立電子政務辦理界面,通過與人口、法人單位等國家基礎信息資源庫的信息共享,建立以公民身份號碼、組織機構代碼等基礎信息為索引的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管理機制,實現居民身份證辦事「一證通」。按照不同業務的具體需要優化電子政務流程,建立政府主動公開信息、政務辦理痕跡信息和公共管理狀態信息的實時共享機制,實現社區公共服務的跨部門業務協同。積極開發網上咨詢辦理、服務熱線呼叫、現場自助查詢等系統功能,為居民群眾提供網路、電話和窗口服務關聯組合的一體化社區公共服務,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整合社區公共服務信息資源。各地應依託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加快統籌社區公共服務網路和信息資源,原則上凡涉及社區居民的公共服務事項,均要逐步納入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集中辦理。加快社區信息系統集約化建設,推動部署在不同層級、不同部門、分散孤立、用途單一的各類社區信息系統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遷移或集成,最大限度精簡基層業務應用系統、服務終端和管理台帳。在保證數據交換共享安全性的前提下,促進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與現有部門業務應用系統實現互聯互通。推動政府職能部門向基層轉移職能,規范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范圍、共享方式和共享標准,逐步豐富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和服務信息,不斷擴大社區政務事項的跨區域通辦范圍。
(三)完善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規劃布局。各地要充分發揮市(地、州、盟)層級電子政務公共平台作用,集中建設社區公共服務綜合信息平台和綜合信息庫,為街道(鄉鎮)及社區開展服務提供便捷渠道和技術支持。支持依託街道(鄉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統一提供社區基本公共服務的咨詢、辦理和反饋服務。「一站式」服務機構的設施建設或改造應合理布局、科學分區、完善功能,方便居民群眾辦事。根據需要可以依託社區級綜合服務設施,為社區居民提供委託代辦服務,增強社區公共服務的便捷性。
⑼ 常州5年內的規劃
法律分析:根據《常州市鎮村布局規劃優化完善工作實施方案》有關要求,為進一步優化新北區城鎮村空間布局,明確村莊分類和布局,引導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整治,提升鄉村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特編制《常州市新北區鎮村布局規劃》。新北區行政管轄的5個鎮(孟河、薛家、羅溪、西夏墅、奔牛)和3個街道(新橋、春江、魏村)城鎮現狀建成區范圍以外的所有自然村。
1.集聚提升類村莊:是指現有規模較大、發展條件較好的中心村、重點村和其它仍將存續的規劃發展村莊,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在城鎮規劃建設用地以外新建的新型農村社區,應納入「集聚提升類村莊」。
2.特色保護類村莊:是指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3.城郊融合類村莊:是指城市近郊區及縣城城關鎮周邊、處於城鎮規劃建設用地范圍之外的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後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
4.搬遷撤並類村莊:是指因避災避險、脫貧攻堅、生態建設、重大項目和城鎮規劃建設等需要搬遷撤並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
5.其它一般村莊:是指目前看不準、暫時無法分類的村莊。村莊分類首先明確上述四類看得清、能確定發展方向的村莊,其它在城鄉發展進程中難以看清的大量村莊應納入「其它一般村莊」中,留出足夠的觀察和論證時間。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第十四條 城市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城市總體規劃。
直轄市的城市總體規劃由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國務院確定的城市的總體規劃,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查同意後,報國務院審批。其他城市的總體規劃,由城市人民政府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審批。
第十五條 縣人民政府組織編制縣人民政府所在地鎮的總體規劃,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其他鎮的總體規劃由鎮人民政府組織編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