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

發布時間:2022-05-20 03:43:37

❶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強烈地震,地震發生後,國務院啟動抗震救災Ⅰ級響應。國務院

(1)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我國在發生蘆山地震後,政府立即作出響應,確保了我國地區的穩定和人民的安定生活(3分)
(2)我國政府履行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職能,主要進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抗震救災中,政府奮力搶救受困群眾生命,維護當地治安,從全國調撥賑災物資、撥發專項資金、奮力疏導交通、防止災後疫情,修復倒塌設施,支持災後重建,為保證社會的安定和諧承擔了應有的責任。(3分)
(3)我國政府履行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為社會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公共環境。在地震後防止災後疫情,修復倒塌設施,支持災後重建,為人民的生活創造了穩定的環境。(3分)
(4)我國政府堅持對人民負責原則,政府是人民意旨的執行者和利益的捍衛者。在抗震救災中,我國政府捍衛了人民的利益。(3分)

❷ 中國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的國家管理體系有哪些主要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概括起來,分別是合作共治的社會管理體制、健全完備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法制規范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相互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❸ 抗震救災是我國政府行使什麼職能

保障人民民主和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職能
這是最主要的 維護社會安定嘛
其次是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
對吧
經濟和文化不大好體現

❹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的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1-2015年)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高防災減災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以及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劃。
(一)「十一五」期間防災減災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十一五」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時期之一,南方低溫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玉樹強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災害接連發生,嚴重洪澇、乾旱和地質災害以及台風、風雹、高溫熱浪、海冰、雪災、森林火災等災害多發並發,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嚴重影響。面對嚴峻災害形勢,有關各方密切配合,高效有序開展抗災救災工作,大力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是防災減災管理體制機制和法制不斷完善。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立了減災委員會或減災救災綜合協調機構,防災減災綜合協調職能得到充分發揮。修訂、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自然災害救助條例》、《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旱條例》等法律法規。
二是自然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基本形成。氣象、水文、地震、地質、農業、林業、海洋、環境等各類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和預警預報系統進一步完善,天氣和自動氣象觀測系統建設初具規模,山洪、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進一步完善,台風早期預警水平得到提高,農林病蟲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的監測預警能力進一步加強。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A、B星和風雲三號A星、風雲二號E星成功發射,衛星減災應用業務系統初步建立。
三是自然災害工程防禦能力穩步提升。實施了防汛抗旱、危房改造、飲水安全、公路災害防治等重大工程,大江大河防洪能力進一步提高,重點防洪保護區基本達到規定的防洪標准,人口密集區、大中城市及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得到初步治理,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實施,農村困難群眾危房改造工程扎實推進。
四是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能力大幅提升。以應急指揮、搶險救援、災害救助、恢復重建等為主要內容的救災應急體系初步建立。應急救援、運輸保障、生活救助、醫療救助、衛生防疫等應急能力大大增強,有效應對了地震、乾旱、泥石流等一系列重特大自然災害,最大程度減輕了災害損失,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五是科學技術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對自然災害發生、發展機理和演變規律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應急處置等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遙感、衛星導航與通信廣播等技術在重特大自然災害應對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關防災減災科研機構相繼成立,科技支撐平台逐步形成。
六是防災減災人才和專業隊伍逐步壯大。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納入《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專兼結合的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初步形成,人民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在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等專業隊伍不斷壯大,建立了50餘萬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防災減災救災隊伍建設全面推進。
七是防災減災社會參與程度顯著提高。防災減災社會動員能力和社會資源整合能力明顯增強。在重特大自然災害面前,社會各界踴躍奉獻愛心,積極投身搶險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復重建,海內外和衷共濟,形成了合力防災減災的良好氛圍。國家將5月12日設立為「防災減災日」,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逐步推廣,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明顯提升。
八是防災減災國際合作與交流不斷深化。我國與國際組織、機構以及有關國家政府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合作不斷深化。在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中非合作論壇和中日韓區域合作等框架下,建立了防災減災合作機制和行動計劃。我國政府積極援助遭受重特大自然災害的國家,履行了防災減災國際義務,在防災減災領域的國際影響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十二五」時期我國防災減災工作面臨的形勢、挑戰和機遇。
「十二五「時期,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自然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大,防災減災工作形勢嚴峻。乾旱、洪澇、台風、低溫、冰雪、高溫熱浪、沙塵暴、病蟲害等災害風險增加,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等災害仍呈高發態勢。自然災害時空分布、損失程度和影響深度廣度出現新變化,各類災害的突發性、異常性、難以預見性日顯突出。同時,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城鎮人口密度增加,基礎設施承載負荷不斷加大,自然災害對城市的影響日趨嚴重;廣大農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設防水平偏低,農村居民抵禦災害的能力較弱。自然災害引發次生、衍生災害的風險仍然很大。
「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面臨諸多挑戰:一是自然災害監測站網密度、預警預報精度以及信息傳播水平和時效性需進一步提高。二是部分城鄉基礎設施設防標准偏低,避難場所建設滯後,防災減災能力仍相對薄弱。三是應急救災物資儲備種類、數量難以滿足救災需要,救災應急裝備、技術手段、通信和應急廣播設施等比較落後,防災減災科技支撐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四是防災減災人才隊伍建設滯後,部門之間、區域之間協作機制尚需進一步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和培訓體系亟待完善,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需進一步提高。
面對嚴峻的災害形勢和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將防災減災工作作為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減輕災害風險列為政府工作的優先事項,防災減災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同時,我國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為防災減災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各界積極主動參與防災減災,為開展綜合減災工作創造了良好社會氛圍。「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工作需要立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統籌規劃綜合防災減災事業發展,加速推進各項能力建設,不斷完善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❺ 防震減災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十一屆第七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於2008年12月27日修訂通過,現將修訂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公布,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胡 錦 濤

2008 年l2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修訂)

(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 2008年12月27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修訂)

目 錄

第一章 總 則

第二章 防震減災規劃

第三章 地震監測預報

第四章 地震災害預防

第五章 地震應急救援

第六章 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

第七章 監督管理

第八章 法律責任

第九章 附 則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防禦和減輕地震災害,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地震災後過渡性安置和恢復重建等防震減災活動,適用本法。

第三條 防震減災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防震減災工作的領導,將防震減災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在國務院的領導下,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國務院經濟綜合宏觀調控、建設、民政、衛生、公安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減災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和其他有關部門在本級人民政府領導下,按照職責分工,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本行政區域的防震減災工作。

第六條 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全國抗震救災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負責統一領導、指揮和協調本行政區域的抗震救災工作。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承擔本級人民政府抗震救災指揮機構的日常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的宣傳教育,增強公民的防震減災意識,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能力。

第八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參加防震減災活動的義務。

國家鼓勵、引導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地震群測群防活動,對地震進行監測和預防。

國家鼓勵、引導志願者參加防震減災活動。

第九條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和民兵組織,依照本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軍事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命令,執行抗震救災任務,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

第十條 從事防震減災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防震減災標准。

第十一條 國家鼓勵、支持防震減災的科學技術研究,逐步提高防震減災科學技術研究經費投入,推廣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提高防震減災工作水平。

對在防震減災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二章 防震減災規劃

第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國家防震減災規劃,報國務院批准後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根據上一級防震減災規劃和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防震減災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備案。

第十三條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全面預防的原則,以震情和震害預測結果為依據,並充分考慮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需要。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編制防震減災規劃的需要,及時提供有關資料。

第十四條 防震減災規劃的內容應當包括:震情形勢和防震減災總體目標,地震監測台網建設布局,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救援措施,以及防震減災技術、信息、資金、物資等保障措施。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對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地震監測台網建設、震情跟蹤、地震災害預防措施、地震應急准備、防震減災知識宣傳教育等作出具體安排。

第十五條 防震減災規劃報送審批前,組織編制機關應當徵求有關部門、單位、專家和公眾的意見。

防震減災規劃報送審批文件中應當附具意見採納情況及理由。

第十六條 防震減災規劃一經批准公布,應當嚴格執行;因震情形勢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確需修改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送審批。

第三章 地震監測預報

第十七條 國家加強地震監測預報工作,建立多學科地震監測系統,逐步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第十八條 國家對地震監測台網實行統一規劃,分級、分類管理。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制定地震監測台網規劃。

全國地震監測台網由國家級地震監測台網、省級地震監測台網和市、縣級地震監測台網組成,其建設資金和運行經費列入財政預算。

第十九條 水庫、油田、核電站等重大建設工程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建設專用地震監測台網或者強震動監測設施,其建設資金和運行經費由建設單位承擔。

第二十條 地震監測台網的建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國家有關標准,保證建設質量。

第二十一條 地震監測台網不得擅自中止或者終止運行。

檢測、傳遞、分析、處理、存貯、報送地震監測信息的單位,應當保證地震監測信息的質量和安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相關單位為地震監測台網的運行提供通信、交通、電力等保障條件。

第二十二條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加強海域地震活動監測預測工作。海域地震發生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及時向海洋主管部門和當地海事管理機構等通報情況。

火山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利用地震監測設施和技術手段,加強火山活動監測預測工作。

第二十三條 國家依法保護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毀損、拆除或者擅自移動地震監測設施。地震監測設施遭到破壞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採取緊急措施組織修復,確保地震監測設施正常運行。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危害地震觀測環境。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會同同級有關部門,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劃定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范圍,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

第二十四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建設國家重點工程,確實無法避免對地震監測設施和地震觀測環境造成危害的,建設單位應當按照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要求,增建抗干擾設施;不能增建抗干擾設施的,應當新建地震監測設施。

對地震觀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的建設工程項目,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依法核發選址意見書時,應當徵求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意見;不需要核發選址意見書的,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依法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或者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時,應當徵求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的意見。

第二十五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建立健全地震監測信息共享平台,為社會提供服務。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將地震監測信息及時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專用地震監測台網和強震動監測設施的管理單位,應當將地震監測信息及時報送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第二十六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根據地震監測信息研究結果,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作出預測。

其他單位和個人通過研究提出的地震預測意見,應當向所在地或者所預測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書面報告,或者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書面報告。收到書面報告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進行登記並出具接收憑證。

第二十七條 觀測到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所在地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報告,也可以直接向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報告。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接到報告後,應當進行登記並及時組織調查核實。

第二十八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組織召開震情會商會,必要時邀請有關部門、專家和其他有關人員參加,對地震預測意見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形成震情會商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經震情會商形成地震預報意見的,在報本級人民政府前,應當進行評審,作出評審結果,並提出對策建議。

第二十九條 國家對地震預報意見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全國范圍內的地震長期和中期預報意見,由國務院發布。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區域內的地震預報意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照國務院規定的程序發布。

除發表本人或者本單位對長期、中期地震活動趨勢的研究成果及進行相關學術交流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測意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散布地震預報意見及其評審結果。

第三十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根據地震活動趨勢和震害預測結果,提出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意見,報國務院批准。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震情跟蹤,對地震活動趨勢進行分析評估,提出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後實施。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年度防震減災工作意見和當地的地震活動趨勢,組織有關部門加強防震減災工作。

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增加地震監測台網密度,組織做好震情跟蹤、流動觀測和可能與地震有關的異常現象觀測以及群測群防工作,並及時將有關情況報上一級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

第三十一條 國家支持全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的建設。

地震災害發生後,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應當通過全國地震烈度速報系統快速判斷致災程度,為指揮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依據。

第三十二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應當對發生地震災害的區域加強地震監測,在地震現場設立流動觀測點,根據震情的發展變化,及時對地震活動趨勢作出分析、判定,為餘震防範工作提供依據。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地震監測台網的管理單位,應當及時收集、保存有關地震的資料和信息,並建立完整的檔案。

第三十三條 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地震監測活動,必須經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批准,並採取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有關部門或者單位合作的形式進行。

第四章 地震災害預防

第三十四條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者機構,負責審定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確定抗震設防要求。

第三十五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工程,應當達到抗震設防要求。

重大建設工程和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國務院有關規定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按照經審定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建設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評價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標准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並對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的質量負責。

前款規定以外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地震烈度區劃圖或者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所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對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於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第三十六條 有關建設工程的強制性標准,應當與抗震設防要求相銜接。

第三十七條 國家鼓勵城市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地震小區劃圖。地震小區劃圖由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負責審定。

第三十八條 建設單位對建設工程的抗震設計、施工的全過程負責。

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抗震設防要求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進行抗震設計,並對抗震設計的質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圖設計文件的准確性負責。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進行施工,並對施工質量負責。

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應當選用符合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國家有關標准規定的材料、構配件和設備。

工程監理單位應當按照施工圖設計文件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准實施監理,並對施工質量承擔監理責任。

❻ 縣區防震減災十二五規劃

12月23-24日,震害防禦司在北京組織召開會議,對「十二五」防震減災專項規劃中的《地震災害防禦規劃》、《防震減災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規劃》和《防震減災宣傳規劃》進行了咨詢論證。三個專項規劃咨詢論證專家組組長分別由盧壽德研究員、孫福梁研究員和何永年研究員擔任,成員包括機關相關司室的負責人、研究所相關領域專家以及省級、市級地震部門的代表。震害防禦司杜瑋司長、黎益仕副司長參加了規劃論證會。論證專家組在聽取規劃編制組匯報的基礎上,認真地審閱規劃文本,經質詢和討論,一致認為三個專項規劃思路清晰,內容全面,目標明確,重點突出,任務具體,措施有效,同意通過論證,並對規劃文本提出了進一步完善的意見和建議。與會專家強調,「十二五」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實施《國家防震減災規劃(2006-2020年)》、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意見》的關鍵時期。科學制定並實施防震減災「十二五」各專項規劃,對於抓住和用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防震減災又快又好發展,對於增強國家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實現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根本宗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現實意義。與會專家認為,提交論證的3個規劃,是「十二五」防震減災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震害防禦司牽頭負責組織專家,在開展調查和相關問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當前地震災害防禦、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防震減災宣傳的工作實際,充分吸收汶川地震科學總結與反思成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發展趨勢,對國家防震減災規劃和國務院關於新時期防震減災工作要求提出的相關領域工作的目標、工作任務進行細化,提出了十二五期間本領域工作的具體目標、主要工作任務、擬開展的重大項目等,內容全面,針對性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與會專家在充分肯定規劃的同時,希望規劃編制組在後期的進一步修改完善中,注重與相關專項規劃、相關單位的規劃的銜接,為規劃能夠順利實施奠定基礎;根據當前的實際工作,仔細思考並合理確定十二五期間的目標和指標,量力而行,保證規劃任務能夠全面實現,更好地指導十二五期間震害防禦、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防震減災宣傳等領域工作。

❼ 省級地震安全示範社區抗震設防佐證材料怎麼寫

這一個是省級的安全社區的防震材料。
這一個你就可以寫整個社區內
有的措施。
是不是有一些宣傳,
還有就是社區內的人們。
有沒有防震的意識

❽ 什麼是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

1、防震減災工作三大體系是指「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緊急救援」。

2、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地震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是我國地震事業的起步階段,建立了最初的全國地震台網和地磁台網,編制了中國第一代地震烈度區劃圖;1966年邢台地震後,開展了大規模的地震監測預報和研究工作。

3、1976年唐山地震後,轉入了總結經驗、清理攻關的階段,對10多種觀測手段和各種方法工作,進行了清理和評價;1988年瀾滄—耿馬地震後,加強了地震應急的探索,形成了「四個環節」(即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地震應急、緊急救援和重建)的綜合防禦的局面。

4、做好防震減災工作,任重道遠。要在提高認識上下功夫,對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面臨的嚴峻震情形勢必須有清醒的認識;要在壓實工作責任上下功夫,切實履行好防震減災法律法規賦予我們的應盡職責;要在建立健全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繫上下功夫,真正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體系、震災預防體系和地震緊急救援體系。

(8)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擴展閱讀:

關於防震減災:

1、加強監測網點建設,提高地震預警能力。地震監測網點建設和運行是地震科學研究的基礎,是開展地震預警預報工作的前提。

2、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提高震災防禦能力。歷史震害表明,地震損失主要是由於建築物倒塌引起的。唐山地震之所以破壞嚴重,是因為唐山曾是一座不設防城市。因此,做好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是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的重要途徑。

3、加快地震應急准備工作,提高地震應急救援能力。震後反應快速,應急措施得力,各項准備工作充分,也是減少地震損失的主要途徑。

4、我們在積極做好政府和社會地震應急准備工作的同時,還應在公民個人和家庭中倡導做好防震減災准備,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

❾ 防震減災從我做起 作文

自然災害,包括人造災害,都是人們最大的敵人。自然災害有許多,比如,地震、酸雨、溫室效應、台風等。人造災害有火災、水土流失等。遠在古代,人們沒有防範意識,都是求神拜佛保佑平安。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懂得用科學道理、實用的方法來保護自己,減少災害威脅到自己的生命。本文將告訴大家怎樣用科學的方法來防震減災,保護自己,保護家園。 關鍵詞防震、減災、自然災害、美好家園、防範意識、人造災害、據調查,全國有許多地方發生大地震,如1514年雲南大理大地震,1975年遼寧海城大地震,1605年海南瓊州大地震,1786年四川康定南地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如此多災害,損傷慘重,特別是唐山大地震,有20多萬人死亡和受傷。 其實,有些災害是可以預防的。地震發生前,會有些預兆。比如馬等牲畜會掙脫韁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湧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群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如果發現這些動物有這些反常現象,須先辨別真假,再向地震局報告,以防在先,及早撤離。地震發生了並不是就必死無疑,其實,還有很多自救的方法。例如:地震了,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如果發生地震時你在家裡,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著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著,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其他自然災害不像地震一樣不可避免,有時是完全可以控制的。酸雨,被人們稱為「空中死神」,因為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跡,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可見,酸雨對人們的危害有多大!溫室效應就是指大氣層中有氣體吸收紅外線,導致氣溫升高的一種效應。它的危害也不小,會導致很多人喪失生命,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子。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 還有許多自然災害,其中有許多是人類自己的「傑作」。所以,我們要有這方面的知識,不要自己害了自己。不止自然災害,還有人造災害。如火災、泥石流、水土流失等,都是人類自己砍伐樹木而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所以,我倡議大家做好以下幾點: 1、 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 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 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 小心用火,不亂丟煙頭。 5、 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 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 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者一旦災難發生時會挽回不少人的生命。 保護我們的家園——地球,便是保護自己。讓我們行動起來,共同防止災害的發生,讓明天的地球更加光明,更加燦爛!

❿ 我國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號碼是多少

我國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號碼:12322。2009年5月8日,12322防震減災公益服務熱線正式開通。

與防震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
2013工商局個人總結 瀏覽:712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