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柳州都有哪些旅遊景點
柳州都有以下旅遊景點:
1.龍潭公園
龍潭公園位於柳州市區南部,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岩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龍潭公園林木蒼翠、群山環抱、自成屏障,卧虎山、美女峰、孔雀山等二十四峰形態各異,聳立於一湖(鏡湖)二潭(龍潭、雷潭)四谷地之間。雷山絕壁下湧出一泓清泉在雷、龍二山間匯成「龍潭」古稱「雷塘」,咫尺相隔的「雷潭」經地下河與之相潛通。清澈的潭水經「八龍噴雪壩」瀉入鏡湖後蜿蜒如游龍穿園而過,注入園外蓬花山下的溶洞里,消失得無影無蹤。
2.三江程陽風雨橋
三江程陽風雨橋又叫永濟橋、盤龍橋,是廣西壯族地區眾多具有侗族韻味的風雨橋中較出名的一個。到廣西不能不看民族風情,看民族風情不能不到柳州,苗族的節日、壯族的對歌、瑤族的舞蹈和侗族的建築被譽為柳州民族風情「四絕」。程陽風雨橋就是典型的侗族建築,這座橫跨林溪河的木石結構大橋,建於1912年,河中有五個石砌大墩,橋面架杉木,鋪木板。橋長64.4米,寬3.4米,高10.6米。
3.柳侯公園
柳侯公園是為紀念唐代大文豪、曾任柳州刺史的柳宗元而建的公園,柳州市中心的城市公園,是個鬧中取靜的好地方。這個免費的公園有著常見的江南風格,樹木參天。您可以進入柳侯祠拜一拜柳宗元的衣冠冢,瞻仰這位柳州最著名的文化名人。逛過公園,不妨沿著文惠路往南走約20分鍾,到曙光路和文惠路路口的東門城樓看一看,登上這僅存的城牆,在門樓上俯瞰柳江,感覺彷彿回到古時那個萬夫莫開的老城池。
4.魚峰山
依山勢而修建,內有特色岩洞,並可坐纜車到馬鞍山。
5.程陽八寨景區
您可漫步風光優美的侗族村寨,觀賞表演、展覽等,了解侗族風情。
Ⅱ 我國的「四大名樓」、「八大名樓」、「十大名樓」的資料,以及它們的所在地
蓬萊閣
蓬萊閣是我國古代四大名樓之一,始建於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經過了宋、明、清三代不斷的擴建和改建。
武漢黃鶴樓
巍峨聳立於武昌蛇山的黃鶴樓,享有「天下絕景」的盛譽,與湖南嶽陽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江南三大名樓」。黃鶴樓始建於三國時期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至唐朝,其軍事性質逐漸演變為著名的名勝景點,歷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覽,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唐代詩人崔顥一首「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已成為千古絕唱,更使黃鶴樓名聲大噪。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黃鶴樓已具規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於是,宴必於是」。然而兵火頻繁,黃鶴樓屢建屢廢。最後一座「清樓」建於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毀於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此後近百年未曾重修
湖南嶽陽樓
岳陽樓為位於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岳陽,岳陽古稱「巴陵」,位於湖南省北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與綿延萬里的長江在這里交匯,名冠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岳陽樓就座落在傍水而生的一古城西門城頭。岳陽樓始建於公元220年前後,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初唐時,稱為「南樓」,中唐李白賦詩之後,始稱「岳陽樓」。岳陽樓高21.5米,三層、飛檐、純木結構。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造型奇偉,「岳陽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歷史上的詩人如杜甫、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李商隱等均前來登臨覽勝,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陽樓名揚天下。
江西滕王閣
素有「西江第一樓」之稱的滕王閣,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臨江,瑰偉絕特,因「初唐四傑」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簡稱《滕王閣序》而得以名貫古今,譽滿天下。
滕王閣,始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建。 今之的滕王閣乃仿宋建築。主體建築凈高57.5米,建築面積13000平方米。其下部為象徵古城牆的12米高台座,分為兩級。台座以上的主閣取「明三暗七」格式,即從外面看是三層帶迴廊建築,而內部卻有七層,就是三個明層,三個暗層,加屋頂中的設備層。新閣的瓦件全部採用宜興產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鴟吻為仿宋特製,高達3.5米。勾頭、滴水均特製瓦當,勾頭為「滕閣秋風」四字,而滴水為「孤鶩」圖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兩個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風雨橋。樓閣雲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山西鸛雀樓
鸛雀樓位於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西向的黃河東岸、蒲州古城城南,本是北周時兵家修建的軍事建築。因其氣勢宏偉,高大眼闊,登上層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古城緊靠黃河,有一種食魚鳥類經常成群棲息於高樓之上,此水鳥似鶴,但頂不丹,嘴尖腿長,毛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稱「鸛雀樓」。
鸛雀樓樓體壯觀、結構奇巧,加之地理位置優勢、風景秀麗,唐宋時期文人學士登樓賞景,留下許多不朽詩篇。其中王之渙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堪稱千古絕唱。詩因樓作,樓因詩名。
昆明大觀樓
大觀樓位於昆明市西郊約3公里的滇池畔。它近吞波光浩渺的滇池,遠與太華山遙遙相望。被贊為「萬里雲山一水樓」的大觀樓聳立其間,園林也因之得名——大觀公園。
大觀樓是觀賞滇池的好地方。大觀樓為三層木結構建築,形式古雅。樓前湖中有三座石亭,是依照杭州西湖三潭印月設置的景物。登樓憑欄遠眺,可欣賞滇池和西山的美景。
南京閱江樓
閱江樓景區位於南京城西北,瀕臨長江。閱江樓的特色,一是高,山高78米,樓高52米,總高130多米,是最高的名樓;二是精,處處精工細作,精雕細刻,無比華美;三是內涵豐富,有許許多多歷史文化積淀,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的足跡和作品;四是皇家氣派,因為只有南京,出過十姓二十六位帝王,這里的建築都是按照皇帝的規格建造房屋。
閱江樓整體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兩翼均可觀賞長江風光。主樓在兩翼的犄角處,外四內三共計七層,總高度為51米,總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兩翼各以歇山頂層次遞減,屋頂犬牙交錯,高低起伏,跌宕多變,輪廊優美;屋面覆蓋黃色琉璃瓦,並鑲有綠色琉璃瓦緣邊,色彩鮮麗;檐下斗拱彩繪各異,廊柱、門窗紅中呈暗,更顯古色古香。
長沙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長沙市,1984年重建,閣樓具有明清兩朝城樓風格,高閣用游廊連接,形似山巒起伏,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它的結構用挑梁,不用斗拱,三層閣用四十六根紅漆圓柱支撐,廊柱結合,栗瓦粉牆,灰白色石基敦厚穩實,六十二頭石獅各具姿態,三十二隻龍首托起翼角,翹首藍天,三十二隻風馬銅鈴迎風鳴響,巨型吻龍各領風騷。石壁圖案,更是古人所崇拜的圖騰、狩獵和戰車戰馬,看上去,彷彿仍然是旌旗獵獵,戰馬蕭蕭。整個建築色調凝重而雄渾,風格去華飾而存古樸,是一幅歷史的畫,是一首古雅的詩。
Ⅲ 古代建造樓閣的用途有那些
古代,樓閣有多種建築形式和用途。比如城樓,是軍事防禦設施,在戰國時期就已出現,漢代城樓已高達三層。漢代的樓閣建築很興盛,有闕樓、市樓、望樓等,樓閣的建造與崇信神仙方術有關。漢代的皇帝認為,建造高峻樓閣,可以見到仙人,故而許多高樓拔地而起。即便到了唐代,詩人依然認為,樓閣是與仙人相關的。白居易《長恨歌》中有「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可知蓬萊仙子的住處,是在樓閣之中,周圍有五色祥雲籠罩。
藏書的樓閣,是古代供藏書和閱覽圖書用的建築。最早的藏書建築建於宮廷,如漢朝的天祿閣、石渠閣。宋朝以後,隨著造紙術的普及和印書的推廣,民間也建造藏書樓。寧波天一閣是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為面寬六間的兩層樓房,樓上按經、史、子、集分類列櫃藏書,樓下為閱覽圖書和收藏石刻之用。建築南北開窗,空氣流通。書櫥兩面設門,既可前後取書,又可透風防霉。北京故宮文淵閣是專為收藏四庫全書而建的藏書樓,其房屋制度、書架款式都仿效天一閣。
可以登高望遠的觀景建築,也用樓閣為名,如黃鶴樓、滕王閣等。王勃的《滕王閣序》,描述這一經典景觀建築是「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而登臨樓閣,極目遠眺的情景,是「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
旖旎秀麗的樓閣,正是中國古建築的代表。無論是「樓閣玲瓏五雲起」,還是「蔭花樓閣謾斜暉」,抑或「樓閣朦朧細雨中」,在風景清嘉之處,點綴一座樓閣,如同畫龍點睛,是神來之筆。
Ⅳ 湖北荊州有哪些景區
荊州市十大旅遊景點
1、荊州博物館AAAA
石首南嶽山,原名龍蓋山,乃道教名山,古綉林十景之一,現為省級森林公園。南嶽山狀似龍蟠寶蓋,故名。今名南嶽山,山底有一湖,即山底湖。東西向有岳陽經石首至公安二級省道,南北向有秦市經石首至黃石二級省道。距荊州古城(沙市)約118公里。是綜合型城市森林公園。南嶽山森林公園總面積94.8公頃,由筆架山、馬鞍山、南嶽山和山底湖組成,其中南嶽山主峰海拔141.7米。園內三山挺拔,一水環抱,山水相依,雄秀兼具,是長江中游荊江平原和洞庭湖北部一帶少有的山地景觀,是難得的城市森林和山水佳景。由於南嶽山是鄂南湘北著名的道教勝地,故又被譽為「小南嶽」、「小武當」。南嶽山森林公園既是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的重要場所,又是森林游覽、宗教觀光、健身休閑的理想勝地。主要景觀有:情人岩、仙人洞、李衛公祠、抗日戰爭遺址、曬經石、祖師殿、三元宮、關帝廟等。現南嶽廟已修葺一新,蒼松籠煙,翠竹拂風,朱英綴錦,奇石傍徑,景色十分幽麗……[詳細]
Ⅳ 柳州有古玩市場嗎有的話在哪裡
摘要 柳州東門城樓內有古玩交易店,半山和馬鞍山的防空洞內也有部分古玩交易點,另外在榮軍花鳥市場那也有古玩交易區,主要就這幾處,但總的來說,柳州的古玩交易市場比較冷
Ⅵ 柳州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柳州龍潭公園(4A級景區)、柳侯公園(4A級景區)(廣西唯一兩個國家級重點公園)、百里柳江百里畫廊(亞洲最大噴泉,瀑布,水上舞台,東堤春曉,柳江南岸的江濱公園,蟠龍山,文廟,東門城樓(4A),北岸的河堤風景走廊。)爬馬鞍山(公園)可以看柳州全景還可以坐纜車到魚峰山(公園)(4A級景區)。可以到河東看看新柳州領略柳州城市發展,雀兒山公園,柳州博物館,工業博物館,軍事博物館,人民廣場,河東廣場,柳州動物園,廣西園博園(柳州植物園),西來寺,體育中心(體育廣場,李寧體育館,籃球特訓館,柳州游泳館),馬鹿山公園,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君武森林公園,越南領導胡志明舊居(韓國臨時政府舊址),都樂岩風景區(4A),白蓮洞風景區(4A),柳州奇石館。.....小吃到處都有,青雲美食街,新時代商業港美食街,光明古玩街等等很很多...購物:柳州工貿百貨,五星商廈,五星步行街,人人樂超市,南城百貨,優越百貨,聯華超市,大潤發超市,東都百貨,建嘉名店(服裝),銀龍商廈(服裝),飛鵝商城,新時代商業港,飛龍新城,華地工貿,飛鵝路地下街,龍城路地下街,三中路電腦一條街,屏山大道電腦城,魚峰手機街區,龍城路不得不走看看。柳州還有好多大橋,被稱為橋梁博物館,來了就知道。谷埠街國際商業城。谷埠街手機一條街。
Ⅶ 柳州附近有什麼著名的旅遊景點么麻煩告訴我
大桂林山水民俗文化旅遊線
線路: 桂林(陽朔)-靈州-興安-資源-龍勝-三江-融水-柳州
特色: 以桂林山水、柳州民族風情為主的大桂林旅遊區,組成以灕江、象鼻山、蘆笛岩、靈渠、龍勝、三江程陽橋、融 水苗族風情、劉三姐傳歌成仙的魚峰山、箭盤山奇石館等景區形成一條豐富多彩的旅遊精品線。
柳州市內旅遊線
線路: 魚峰山景區-柳侯風景區-大龍潭風景區- 箭盤山奇石園-馬鞍山奇石市場
特色: 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林茂為特點。魚峰山風景區、柳侯風景區和大龍潭風景區都為國家AAAA 級旅遊景區,馬鞍山奇石市場和東環奇石城是各種奇石匯聚交易的場所。
民族風情旅遊線
線路: 柳州壯族風情-三江侗族風情-融水苗族風情-金秀瑤族風情
特色: 壯族的歌,侗族的建築,苗族的節,瑤族的舞。悠久的歷史、淵源流長的民俗文化,構成了柳州原汁原味的少數民族風情。
柳州山歌: 柳州幾乎天天都能聽到山歌的對唱。每年春秋兩 季,男女青年都會盛裝妝扮匯聚到特定的場所進行對歌。這種歌會形式稱為 「 歌圩 」 亦稱為 「 歌節 」 ,尤其以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歌會最為熱鬧。倘逢歌節,廣西民族歌手都聚集魚峰山和江濱公園等地,高歌互答,盛況空前。
融水苗族風情: 融水苗寨沿著貝江而蜿蜒:春到苗寨,沿江盛 開的杜鵑花映紅了兩岸,奼紫嫣紅、爭奇斗艷,盛夏嚴日、江 風拂面、涼意無窮,秋冬時節、紅葉漫坡、野果橙黃、氣派非凡。到苗寨作客,好客的苗哥苗妹用攔路歌和攔路酒熱情的款待你。
劉三姐山歌文化之旅
線路: 柳州-宜州-桂林
特色: 美麗的劉三姐出生於宜州下梘河,順流而下到了柳州,並在魚峰山下傳歌成仙,而如今桂林《印象 劉 三姐 》則能讓您對劉三姐產生無盡的遐想。
原始生態旅遊線
線路:三門江國家森林公園-鹿寨香橋風景區-融安紅茶溝森林公園-元寶山原始森林-聖塘山原始森林
特色: 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汁原味的天然美景。來到柳州,你才能感受到,除了桂林山水外, 原來柳州的風光更別有洞天。
工農業旅遊線
線路: 柳州鋼鐵工業景點-柳州煙廠工業景點-觀光農業旅遊區-柳州汽車工業景點。
特色: 感受現代工業的脈搏,領悟高新農業技術魅力。天地的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原汁原味的天然美景。來到柳州,你才能感受到:除了桂林山水外,原來柳州的風光更別有洞天。
AAAA級景區: 大龍潭景區、柳侯景區、魚峰山景區 AAA級景區: 都樂景區
市周邊旅遊景區: 三江程陽風雨橋-馬胖鼓樓景區、融水貝江 — 元寶山景區、鹿寨香橋景區、融安大洲 — 紅茶溝 景區。
市區公園、景點
柳侯公園 大龍潭 大龍潭風景區魚峰公園 雀兒山公園 八桂奇石館鵝山公園 蟠龍公園 東門城樓 魚峰山 江濱公園 柳江風光 都樂風景區
宗教旅遊景點
靈泉寺、西來寺、天主教堂、基督教禮拜堂和清真寺
觀光農業旅遊景區、森林公園柳州觀光農業旅遊區、三江國家森林公園、沙塘森林公園縣旅遊景點融水貝江—元寶山景區 響水風景區 融安大洲—紅茶溝景區 鹿寨香橋風景區 三江侗鄉風雨橋、鼓樓
Ⅷ 剛到荊州,都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湖北荊州旅遊景點一覽:
荊州古城
漢末三國時期,魏、蜀、吳從他們自己立國圖強、建立霸業的政治目的出發,都想得到荊州這塊重要的戰略之地。曹操經多年征戰基本統一北方之後,即揮師南下取荊州;處於荊州下游的東吳孫氏政權,把荊州視為自己立國的屏障,早就兩眼緊盯著荊州;大半生顛沛流離、苦於沒有立足之所的劉備,更是將荊州看作0子,把它作為建立未來政權最理想的基地。於是三方圍繞荊州展開了激烈的爭戰,時而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時而又偃旗息鼓,暗中爭斗。
魏、蜀、吳荊州之爭,構成了三國歷史發展的主軸,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歷史經驗。終三國之世,無論是三國鼎足局面的形成,還是魏、蜀、吳霸業的興衰,無不跟荊州的得失相關;而其中興衰成敗的歷程,也無不給後人以有益的啟迪。 荊州城,位於荊州市城區西部,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組成部分之一。其城名因地處荊山之南而得。荊州為天下九州之一。西漢時,改九州為十三刺史部(州),荊州居其中。魏晉以降,荊州均為州、府之名。其治所多不固定,直到明初,荊州才作為城名固定下來。
荊州城又稱江陵城,是因此地在秦破郢後置江陵縣,作為縣城而得名。其後兩千多年裡,江陵作為地名,歷代沿用,故有一城二名。荊州城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89年楚文王遷都郢(今荊州城北5公里的紀南城)後,這里就是楚國的官船碼頭。楚成王(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還在此修築了別宮,取名渚宮。公元前278年, 秦將白起攻佔郢都,這里成為江陵縣的治所。西漢初年,封臨江王於此地。其後有東晉安帝、南齊和帝、梁元帝、後梁、隋末梁王、唐代南都、荊南國等在此建都。楚、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南北朝、宋、明等朝,封王侯於此地。 荊州城的城郭,在戰國末年形成。漢代已有城牆。蜀將關羽、吳太守朱然,東晉桓溫、梁元帝、南平王高季興等,都對荊州進行修葺,北宋末年,城毀。南宋淳熙年間,重修城牆,淳祐十年(公元1250年)挖城壕。元初,忽必烈下令拆除荊州城。元末,朱元璋稱吳王時,派員依舊基重建荊州城。明末,張南忠率義軍攻佔荊州城,將城牆拆毀多半。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又依明代城基重新修築荊州城,並重新命名城門:東門曰寅賓門,東南門(小東門)曰公安門,西門曰安瀾門,南門曰南紀門,大北門曰拱極門,小北門曰遠安門。 荊州城現存磚城為明末清初建築。整座城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垣周長10.5公里,城內面積4.5平方公里,1970年後,隨著交通事業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城垣上新開3座三孔城門,原有的6座城門,共有9座城門。 磚城內有土築城牆,與磚城相依,城上可通行。磚城外有外環道與水城環繞。水城俗稱護城河。荊州城牆高9米左右,城牆厚10米左右,城牆上有3座藏兵洞,24座炮台。原有城樓6棟,其中5棟毀於戰亂,僅存拱極門(大北門) 城樓朝宗樓。八十年代,政府撥款重建寅賓門城樓,沿用舊名,曰賓陽樓。 荊州城自明末清初最後一次修復以來,已有350年歷史, 至今保存完好,是我國現存為數很少的古代城垣中較完好的一座,是長江中游地區唯一一座完好的古城垣,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尤其是《三國演義》故事的廣泛流傳,使得荊州名揚四海。現在,荊州城已成為我國三國旅遊線上的一個重要的旅遊區,有30多處三國遺蹤和文化景點供遊客探尋。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並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餘處。無可置疑的史跡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歷史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磐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而荊州城牆上發現最早的、有年號的文字磚是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的,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此磚比在萬里長城上發現的萬曆年間的文字磚要早207年。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除小東門之外,其他五座城門均有閭門,為二重門,二門之間有瓮城,二重門各設一個木質對開門,木門內還有一道10厘米厚的閘板,以防水患。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城牆上建有城垛4567個,炮台26個以及藏兵洞4個,而如今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荊州古城為AAAA級景點
荊州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佔地4.8萬平方米。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中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荊州博物館配合各項工程建設,發掘出土珍貴文物12萬余件。其中,有戰國絲綢;四代越王劍、吳王夫差矛;有戰國秦漢漆器;有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專著《算數書》和蕭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漢初簡牘;有迄今為止保存年代最久遠、最為完好的西漢男屍。
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荊州城西門內側,是一座融陳列展覽、群工
接待、文物保護、田野考古、文物收藏、科學研究為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始建於一九五八年,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荊州博物館在地方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累計投資近億元,目前,館舍佔地面積4.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1.77萬平方米。荊州博物館配合各種基本建設,累計發掘了七千餘座古墓葬和五十餘處古遺址,其中江陵馬山戰國絲綢、江陵張家山漢簡及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均為當年全國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出土了大批珍貴的文物。是全國最大的地市級博物館。
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13多萬件。其中楚國和秦漢時期的漆器逾萬件,是全國收藏古代漆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楚和秦漢簡牘數量在全國居第一,戰國絲織品更以其時代早、品種多、保存完好而聞名中外,被專家學者譽為世界「絲綢寶庫」。此外,還有保存完好的珍貴的西漢古屍。
為了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荊州博物館先後推出了《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傳世文物展》、《荊州出土簡牘文字展》、《荊州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器精品展》、《楚漢織綉品展》七個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專題文物陳列展覽。
荊州博物館現有工作人員一百多人,其中高級職稱19人、中級職稱45人,初步形成了一支門類齊全、 學術水平較高的文博專業隊伍,並出版了一大批在省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科研成果,先後出版了《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論》、《楚漆器研究》、《楚國絲織品研究》、《楚系簡帛文字編》、《肖家屋脊》、《荊州高台秦漢墓》、《棗林崗與堆金台》等專著及三百多篇學術論文,其中《江陵雨台山楚墓》、《江陵馬山一號楚墓》等專著還分別獲得全國夏鼐考古學術研究成果二等獎和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一九九三年,荊州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地縣級十佳優秀博物館之首,一九九五年被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集體。一九九九年《江漢平原楚漢文化展》獲得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二○○○年,荊州博物館榮獲國家旅遊局4A級旅遊單位稱號。二○○三年,我館「馬山一號墓戰國楚墓絲織物的保護研究」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荊州博物館為AAAA級景點
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
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位於湖北荊州洪湖瞿家灣鎮。風景區陸路四通八達,距宜黃高速公路58公里,東接武漢,距武漢市170公里,西挽荊州。洪湖藍田旅遊風景區是以洪湖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為依託的風景區,具有古(明清文化)、老(革命老區)、水(水鄉特色)、新(全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等特點。屬湖泊型自然風景區。
洪湖是世界上迄今少有的未被污染的淡水湖泊,有著自然純朴的原始生態美。20世紀90年代,洪湖藍田水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依託洪湖豐富的水生資源在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同時,大力興辦生態農業旅遊,在洪湖的西北角建造了一個佔1.2萬多畝的生態園。於1998年開園。生態園區碧水似鏡,鶴鷗翔集,游魚騰浪;蓮湖紅荷灼灼、白荷皎皎、粉荷盈盈;蓮花源似海市蜃樓。
在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中,有湘鄂西革命舊址群、觀荷橋、蓮花源、觀音蓮台、荷花仙子、百米等數十處景點。
民俗街:有500多年歷史,集古建築和革命舊址於一體,是國內少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建築群。徽派的飛檐翹角、雕欄畫棟;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創建的湘鄂西革0據地首府,被稱為「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是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生態園:門口巨大的仿古建築牌坊,古色古香。生態園以垂釣、賞荷采蓮、劃船捕魚、漁家樂等水上特色的生態農業旅遊項目為主打旅遊產品。
蓮花源:原為百里洪湖上的一個自然小島,每年夏季,這里的荷花最先開放,格外清香。周邊有朝聖門、重約22.5噸的銅鑄觀音像等景點。島上可眺望湖區的自然美景。
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為AAAA級景點
Ⅸ 老舍的作品讀後感
書中故事發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和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矛盾、斗爭為主線、生動、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開始,趙伯韜拉擾吳蓀甫進行公債投機,而吳蓀甫又聯合其他資本家組成信託公司,想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因而與趙伯韜產生了矛盾。趙伯韜依仗外國的金融資本做後台,處處與吳蓀甫作對,加上軍閥混戰、農村破產、工廠的工人怠工、罷工,盡管吳蓀甫和同夥竭盡全力,拚命掙扎,最後也沒有改變全盤失敗的命運。這幕悲劇說明,在帝國主義的侵略、控制、壓迫下,中國的民族工業是永遠得不到發展的。
吳蓀甫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一個失敗了的英雄形象:吳蓀甫具有兩個方面的性格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發展民族工業,擺脫帝國主義及買辦階級的束縛,最終實現資本主義。因此,在與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斗爭中,他表現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與趙伯韜的鬥法中,確實顯示了他沉著干練、剛愎自用。動搖、悲觀。公司的連連失敗,沉重的一擊之下,他那的動搖、悲觀就暴露出來了。當吳蓀甫與趙伯韜的斗爭中慘敗時,他的悲劇命運也達到了高潮。吳蓀甫的性格充分顯示出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一方面對帝國主義、買辦資產階級、封建主義的不滿;另一方面對工農運動和革命武裝極端恐懼與仇視。一方面對統治階級的腐敗制度與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滿;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動勢力鎮壓工人農民運動。兩重性使得他處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夾縫中,同時也決定了他命運的必然悲劇結局。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軍閥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於當時政治和經濟上的種種關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隨著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來。
宏大嚴謹的結構。作品以吳蓀甫為矛盾沖突的軸心,輻射出各種人物和事件。幾條線索錯落有致地進行鋪敘,其中以吳趙鬥法為整個作品的主線,以此帶動其他幾條線索的展開,使之融合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十分緊湊,時間跨度小人物眾多。徑緯交匯地建成了《子夜》這部作品的「網狀結構」。
心理描寫採用傳統的肖像描寫、人物語言描寫以及細節描寫的方法刻畫人物。對人物下意識和幻覺的描寫增強了整個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運用象徵主義的手法。吳老太爺的一切言行總是圍繞著一個總體象徵展開。
《駱駝祥子》是以北平一個人力車夫祥子的行蹤為線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們展示軍閥混戰、黑暗統治下的北京底層貧苦市民生活於痛苦深淵中的圖景。人性的丑惡在此暴露無遺。要翻身做主人,單靠個人奮斗是不行的。
祥子是社會悲劇、帶有歷史的必然性,精神悲劇、帶有深刻的個體勞動者的思想印記,性格悲劇、性格軟弱無能。深深至根於市民文化中,還打上了半殖民的畸形發展的都市現代文明烙印。
北京味重,傳統風俗文化,以通俗化得幽默為重要特徵的諷刺色彩,語言具有鮮明地方特色。
邊城,兩組三人關系,兩組對比,文化的悲劇
典型鄉村文化小說、融紀實、紀夢、象徵於一爐,詩意效果,文字的魔術師
家,描寫的是「五四」之後,故事集中在1920年冬到1921年秋的八九個月時間里,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撕開了在溫情關系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暴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荒淫無恥,也描寫了新思潮聽喚醒的一代青年的覺醒和反抗,從而宣告了這個封建大家庭必然崩潰的命運。
① 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悲劇,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揭露、控訴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 ② 歌頌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斗爭;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沒落、崩潰。
① 高老太爺是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專制。但他也有慈祥、溫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 高老太爺這性格矛盾的兩面,統一於他的維持、發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爺是封建制度行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是一個「有兩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個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深受封建倫理道德熏陶的地主少爺。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認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選取的是無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作為他行為的理論根據。就兩重性格而言,這後一面佔主導地位。這是一個復雜的性格,一個悲劇的性格。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品。描寫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種冷靜客觀地現實主義描寫不同,具有很濃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則是人物的心靈傾訴,通過心理描寫抒情。 充滿感情的細膩的心理描寫。這種心理描寫是人物發自肺腑的心靈傾訴,以女性居多,因而細膩而飽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處境而各具特色。
雷雨》劇作完全運用了三一律,兩個家庭八個人物在短短一天之內發生的故事,卻牽扯了過去的恩恩怨怨,剪不斷,理還亂。狹小的舞台上不僅突現了倫常的矛盾,階級的矛盾,還有個體對於環境,時代強烈不諧調的矛盾,在種種劇烈的沖突中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其實悲劇早已潛伏在每一句台詞,每一個伏筆中,只是到最後時分才終於爆發出來,化作一場傾盆雷雨,無比強烈的震撼了每個人的靈魂。劇本以扣人心弦的情節,簡練含蓄的語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極為豐富的潛台詞。如刀刃一般在讀者的心弦上緩緩滑過,那抖顫而出的餘音,至今未息。在自然景物、肖像描寫方面,《雷雨》特別重視音響和色彩效果,不惜用濃墨重彩表現。同時,還注意對人物的聲音、氣味、眼睛進行誇張的處理。
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個性最鮮明的人物。她是五四運動以來追求婦女解放,爭取獨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愛敢恨,對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園,也不放在眼裡。當然,她對舊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種畸形的方式表現出來的,她在重壓下,常常無助、自卑、甚至自虐。這是蘩漪無法擺脫的弱點。正象作者所說,她陷入了「一口殘酷的井」。作者用力刻畫了這個人物的內心世界。她對周家庸俗單調的生活感到難以忍受,對陰沉的氣氛感到煩悶,對精神束縛感到痛苦,她要求掙脫這一切。在一定意義上她也是一個被侮辱與被損害者。而劇本又使她在難以抗拒的環境中走向變態的發展:愛變成恨,倔強變成瘋狂。周沖是一個受新思想、新文化影響下成長的青年。他富於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沒有韌性,對封建制度的頑固性認識不足,這註定了他悲劇命運。周沖和四鳳是整出戲中最讓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們兩個同樣的單純、清澈,對甜蜜的愛情那麼憧憬,對未來充滿了熱情,他們明亮的眼睛無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濤洶涌,一心只勾勒著幸福的輪廓,當他們的幼稚在殘忍的現實面前被得頭破血流的那一剎那,老鍾就已經鳴起。四鳳只是因為和周萍相戀,不料卻捲入一場風波。她本是個有著青春、活力的人,然而一連串的打擊卻使她的命運變得坎坷多難。其實周沖化比四鳳更加無辜,看上去他只是一個孩子,沒有周萍的成熟,沒有周朴園的罪惡,有的是他這個年紀該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鳳同他哥哥戀愛時,不像繁漪那樣妒火中燒,但是他對四鳳還有一種執著,在四鳳沖出去之後,他義無返顧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個觸電而亡的結局。魯侍萍,雖然處境艱難,但她憑借自身堅強的性格,不屈不撓走過了人生最艱苦的時期,可以說,她是一個頑強的女性。侍萍的沉默卻讓我們不敢同樣沉默地漠視命運。
《日出》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比《雷雨》更成熟 劇作選取了一個豪華大飯店和一個三等妓院作為強烈對比的場景,前者圍繞一個交際花陳白露以及糜集在她周圍的銀行經理、富婆、面首、洋教授,展開了上層社會紙醉金迷的生活;而後者,則環繞著妓女翠喜以及一個被賣到寶和下處的女孩「小東西」的命運,揭示了人間地獄般的黑暗。他舍棄了《雷雨》中"太象戲"的結構和"用的過份"的"技巧",採取了與表現"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形態相適應的"橫斷面的描寫"。用"片斷的方法",用"色點點成光彩明亮的後期印象派圖畫"的技法,寫出"社會的真實感",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中國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我」似乎有著滿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願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我」似乎在期待什麼、追求什麼,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標又顯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她」出現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詩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徵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鬱和消沉的特點。《雨巷》就是這樣。這首詩寫的是梅雨季節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
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有比喻意象和描述意象。在《雨巷》一詩中,「丁香」可以看做是詩人迷茫的內心追求,它是比喻意象。而這首詩幾乎通篇用的都是描述意象,它選擇日常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大量細節構成一幅幅畫面,由詩人飽含深情的筆墨把它們化成敘事性的詩句,給人強烈的畫面感和情感沖擊力。例如詩的第4節,詩人連續用8個排比句,每一句都是一個大堰河日常生活的描述意象,集中塑造了大堰河這個勤勞、善良、朴實、貧苦的農村婦女形象。 艾青的詩在形式上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在奔放與約束之間取得協調,在參差與變化里取得一致,在繁雜的細節中提煉出單純的意象。這首詩充分體現了這些特點。它在形式上不拘泥於外形的束縛,很少注意詩句的韻腳或字數、行數的劃一,但又運用有規律的排比、復沓造成變化中的統一、參差中的和諧。
大量詩作傾訴中華苦難,為了激發愛國,對民族奮起的預感,特徵、意向的豐富性與形象性,富有蘊藉的意向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農民的憂郁」、「流浪漢的心態」是他情感世界的主要特徵。獨特的創作風格:現實性、理想性和現代性的有機統一。追求感受力的統一,即感覺、情緒、想像和思想(理性)的綜合。形式自由奔放。散文句式自由追求。語言簡潔、明朗。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裡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鍾書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方鴻漸是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為他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這不上不下的位置是尷尬的。很多學者把他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的形象聯系起來,但「多餘人」的悲劇在於思想上開始覺醒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而「圍城人」的悲劇在於他的庸常。「多餘人」會給人以時代的前衛和英雄的感覺,而「圍城人」卻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於找尋解脫或依附。 但《圍城》人物譜里更有獨特意義的是孫柔嘉。這個怯生生的小女生,這個似乎沒有什麼主見的小女生,這個小鳥依人地交付方鴻漸照顧的小女生,卻是個最工於心計的人。這種既柔又嘉、卻暗自陰柔而且柔能克剛的人,就像一個甜蜜的圈套,卻掌控著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運,也掌控著方鴻漸的婚姻、生活和命運。這是一個極具中國文化內涵的人物形象,中國道家文化中的所謂「陰柔」,中國政治文化中的所謂「權謀」,都可以在她身上找到影子。
《圍城》中的文化諷刺更多的是基於中西文化沖突、碰撞的歷史平台,一是以現代文化觀照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弊端,如方鴻漸的父親方老先生的迂腐,他推薦的線裝書中「中國人品性方正所以說地是方的,洋人品性圓滑,所以主張地是圓的」之類。二是嘲諷對西方文化的生搬硬套,「活像那第一套中國裁縫仿製的西裝,把做樣子的外國人舊衣服上兩方補丁,照式在衣袖和褲子上做了」,如曹元朗摹仿「愛利惡德」(艾略特)《荒原》的《拚盤姘伴》詩,又如買辦張先生式的洋涇濱。三是探討對西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吸收中的荒誕,如方鴻漸在家鄉中學演講時所說的,「海通幾百年來,只有兩件西洋東西在整個中國社會里長存不滅。一件是鴉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又如三閭大學中的「導師制」。《圍城》中的諷刺更多的是基於對人性的解剖
Ⅹ 南京明城牆原有多少個門
三山門.水西門
水西門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時期金陵城的龍光門,當時也被稱作水西門,下水門,它位於城西,坐東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這座舊城門作為城西的城門,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這座城門,並定名為三山門,而民間仍稱作水西門並沿用至今,可見水西門之名是諸多城門名當中最古老的名稱。水西門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四道,城門之上建有城樓一座,閘樓四座,形狀與通濟門,聚寶門相似,規模氣勢均略遜於以上二門,但都超過其它諸門,城下南側建有水關一座,也就是西水關,西水關的規模比及東水關要小很多,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來的
從50年代拍攝的兩禎老照片上看,水西門城樓上和中華門一樣雄峙巍峨,遠處青山隱隱,民居悠悠,舊時的水西門前,人們閑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寧靜之氣。水西門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域所在,人口也相對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園,現在水西門已不復存在,周圍的街道已經被擴大數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著舊有的格局,從回龍街,木屐巷,七家灣,五福街,下浮橋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稱中仍然讓人有無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們還能在車水馬龍人來熙攘的升州路兩旁尋覓到三三兩兩的老民居老店肆,從中捕捉著些許古城的風情。最近評事街,倉巷兩大地塊依然在大拆,報刊已經披露是准備大建中式別墅,在不久的將來南京有幸又會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漢西門.石城門
石城門是現有南京古城門僅有保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門的基礎上而改建,城門建好後因能遙望到石頭城遂定名為石城門,民間一直稱其為漢西門,旱西門,該門原來的格局有兩座內瓮城,三道城門皆為拱券砌築,城樓屢建屢毀,最後一次被毀是在民國年間,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橋,
城內有連接城門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東西向主幹道,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修築的漢中路遂取而代之。現政府部門已經將其主體及所屬的瓮城修葺一新做為市民廣場供人觀賞休憩,可惜已經失去了一道城門,由城門向南到水西門,往北直到清涼門的兩段城牆包括民國初年開築的漢中門都已經拆毀,石城門身陷鬧市區被周圍的高樓大廈及立交橋包圍其中,儼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裡的外地遊人怎麼都不敢將它和古城牆聯系在一塊。
漢中門
在漢西門的北測緊挨者車水馬龍的漢中路路口原來有一民國時期開築的漢中門,漢中路是《首都建設計劃》當中最為重要的城市東西向主幹道,1931年道路建好後將漢西門北測的城牆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國22年5月5日(1933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戰字第1911號中稱:新民,武定,漢中「該三處添建新門,原系市府計劃,拆毀已久,延未修築,對於防務自極甚慮,該市府急切無款興修,亦屬實情」。補建城門是因「漢中門正對江心洲之夾江口,該處有啟易登陸之顧慮」。從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有計劃開築新民門,武定門,漢中門,只是資金不足拆毀城牆已久不能建設,軍事委員會從戰略角度考慮急促政府將以上三門加緊修築。1934年漢中門建成,城門形狀一改明代城門拱券式樣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另開的新民門,武定門皆為此樣式,現只有新民門保留下來,)此種式樣頗為簡單,不知當初建設者是出於省錢省時的考慮還是從戰備的需要出發,結構堅實而美感不足,更沒有古樸之氣,小時候從門下走過總感覺進了某大型廠礦企業的大門,1976年漢中路改造,漢中門被拆除,這是南京城牆最後一座被拆除的城門。
清江門.清涼門
清涼門曾名清江門,位於城西,漢西門之北,清涼門的主城門結構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門倖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
城門頂部的城樓已毀,清涼門原有內瓮城一座,呈半圓形,是有數據記載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據1999年出版的《鼓樓區文物志》當中文物工作者韓品崢,季士家等回憶「直徑約40米,東高西低,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們緊貼城牆內壁,座北向南開」,內瓮城在文革後期被拆除。沿清涼門外測向北百餘米就是著名的石頭城,石頭城是南京城最早的歷史遺存也是南京城牆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孫權在此建石頭城開創了他的霸業,然而東吳的王氣隨著王浚的樓船而黯然,可是由此開創的金陵城池卻永載史冊,六朝時期石頭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點,臨江聳峙,有「天生城壁」之說,江水直拍山岩,年長日久,沖刷得絳紅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塊山岩好似被山體擠出了一張變形的鬼臉,石頭城也因此被俗稱為「鬼臉城」。今天看見的石頭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礎上依山築城的結果,從裸露的岩石和斑駁的城磚上似乎看見了南京城頭上歷史的風雲變幻。在鬼臉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鬼臉倒映在水裡霎是有趣,這一景觀被歷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稱作「鬼臉照鏡」。
清涼門到鬼臉城一帶舊時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更有墳塋憧憧,解放後南京外來人口急劇上升,以至城牆外測及秦淮河兩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難來寧人員的聚居地,曾經是南京有名的貧民窟地區,現經整治,清除淤積,障礙,亂差等現象,顯現清麗風華之大氣象,成為南京舊城改造及秦淮河風光帶整治最為成功的地方,據說聯合國授予南京「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就是根據這段風光帶的整治做為南京人居環境美好的實體樣板所做的肯定。清涼門大橋是在2000年為解決河西地區開發而興建的,當初橋面的設計高度沒有城牆高,就在城牆的上部開了一個寬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牆體的內外兩側各建了一座橋墩,使沉重的橋梁直接落在橋墩上,不至於對古城牆造成巨大的傷害和震動,這看起來是明智之舉,可細想無異於殺雞取卵,為了建一座現代化橋梁你不惜破壞古老的文物將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牆割裂從而破壞了整體的美觀,不知當初的文物部門是干什麼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設計方案,何不讓設計者抬高橋面6米,只不過提高了一些建橋成本而已,不至於去破損古老的文物,孰輕孰重?有點文物保護意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我們南京的有關部門近年來還在干類似的蠢事呢。
草場門
出鬼臉城公園北大門就是一條南北縱向的石頭城路一直向北抵達模範西路,這條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毀的城牆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其中在與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來有一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築的草場門,因其城內有大片的草場所以故名為草場門,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草場門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門,在拆除以前城門被封堵多年,周圍也屬荒涼地界,建國初期,物資匱乏,南京有家建築公司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全體幹部群眾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由於工程進度快,出現了磚塊短缺供應不上的局面,有人突發奇想,盯上了草場門附近的城磚,何不拆城取磚以解燃眉之急,一塊城磚可以低上七八塊小青磚啊,,一段城牆就可以蓋好多樓房啊,於是報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變廢為寶」,「古為今用」,又例舉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領導們想了很久終於同意了這一「善舉」,南京城牆的滅頂之災由此開始。其實早在民國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動,民國3年(1914年)齊耀琳任江蘇巡按使,為「旗民生計局籌辦之備」大規模拆除清八旗駐防城以及明皇城殘垣,「以工代賑」變賣大量的城磚做為建材,南京現存的許多著名建築,諸如民國元年(1912年)由英國人柏耐登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揚子江飯店(今下關區公安分局),民國2年建造的南京大學桃園北樓及禮堂,民國14年在鼓樓南坡建造馬林醫院病房(今鼓樓醫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磚除用於南京本地的建設外,還有部分運往外埠,比如參議院參政張謇(南通人)通過與江蘇巡按使齊耀琳的關系,將部分拆卸城磚運往南通。
今天的草場門實際就是一個地名,北京西路的盡頭有著名的南京
藝術學院和江蘇教育學院等,過草場門大橋就是河西著名的現代化小區龍江新寓,此處已經被現代化重重包圍,沒有一絲半點古城牆的遺跡可巡了。
馬鞍門 定淮門
由草場門沿石頭城路繼續向北在模範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門的地界,定淮門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門之一,建於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內的馬鞍山,定名為馬鞍門,洪武七年改為定淮門,是因為城門外瀕臨秦淮河,有穩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長時間里民間百姓俗稱它為「淮遠門」,可能是因為此門遠離鬧市,荒僻而幽遠。可能也正是這定淮門荒僻而幽遠的原因,加上其門本身也非特色之處,歷史文獻的記載少之又少,就連它存世期間的照片筆者也沒有發現一張,更不要說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門,現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現在沿定淮門城牆向北有一百米的距離有一城牆的斷頭,此處做為一個停車場和一大型小區的進出口,由東向西過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橋是城北溝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遠的處境已身處鬧市之中,人們在此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關注這段城牆的新替歷程。定淮門內的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號稱「中興戒律第一祖庭」,與城內的香林寺,毗廬寺合稱「金陵三大剎」,可惜在太平天國年間毀於戰火,遺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園。
儀鳳門.興中門
儀鳳門位於城北獅子山與綉球公園之間,坐東向西,建於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樓城門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樓,明成化年間(1465年)由於人跡罕至被堵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鳳重開儀鳳門,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國民政府下令將儀鳳門改為興中門,意味振興中華之意,門額題匾由國民政
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題寫,此門是所有城門距離長江最近的一座,據此可以遠眺江上白帆點點,猶如瀏覽一副美妙的長卷,現在也就只能憑空懷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門被徹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為三門拱的新一代城門並恢復了儀鳳門的老名字,由於是南京最早修復的一座城門,做工還算精細,再加上城樓雕梁化鳳,整體處在山水之間,樣子相比較後來的幾座新城門更像是古代城門,已經被南京市民們所接受。
鍾阜門
最初修建城門的時候叫東門,洪武十年將東門改名為鍾阜門,因為它遙對鍾山(鍾山亦稱鍾阜)而得此名,此門地處盧龍山東南麓,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不過此門也和儀鳳門的命運相同被堵塞了很長時間,歷史文獻里也鮮有照片留存,再說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門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沒什麼記憶了,現在的鍾阜門周邊全然沒有一點城牆的影子連一塊城磚也找不到,跨護城河的一座大橋只是連接城北主幹道建寧路的一段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如果問十個南京人鍾阜門在哪裡?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問附近的鹽倉橋在哪裡?那都知道,因為鹽倉橋比鍾阜門名氣大多了。
金川門
金川門位於鍾阜門南,坐南向北,橫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門旁當初建有水關一座用於疏通城內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幾座帶水關的城門之一,結構比較繁復,號稱「北水關」,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內的船隻來往於長江之間,1907年修築的「寧省鐵路」小火車由此出城至江邊的終點站,這樣一座水陸兩用城門連同小火車在1957年被毀於一旦。
燕王朱棣於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難之師」渡口南下經龍潭進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谷庶人和李緊隆等接應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軍隊進入城內,使燕王很快的順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歷史上本來應該發生的第一場攻城之戰卻沒能打的起來。
新民門
在鍾阜門和金川門之間,民國年間出於城北交通和戰備的需又增築城門一座「新民門」,該門具有濃郁的民國特色,設計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和漢中門,武定門是為同期建設起來的三座樣式一致的城門,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該樣式的城門,兩邊已經沒有城牆的影子了,只有被眾多的住宅樓商鋪所包圍,雖然看起來和傳統的拱券式城門不相稱,時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經常在此出入的人們很難和老城門聯想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