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礦坑

馬鞍山礦坑

發布時間:2022-05-09 13:19:07

① 當塗縣白象山鐵礦()

白象山鐵礦位於當塗縣城南12公里的大白象鄉幸福村、大塘村、包山村一帶,分布面積為1.7平方公里,是寧蕪斷陷盆地鍾山姑山礦田的重要礦床之一。

礦區與馬鋼開采利用的姑山鐵礦專用鐵路線相距2公里,專線長10公里與寧蕪鐵路干線的毛耳山車站相聯接。

礦區西北面巍峨秀麗的大青山,海拔371.91米,為本區第一高山。碧波漣漪的青山河像一條玉帶從礦區中間流過,周圍是一片肥沃田野,青山之南麓是唐代著名詩聖李太白的長眠之地,有不少中外人士來此憑吊。

白象山鐵礦是隱伏礦體,先後進行了許多地質、物探工作,它的發現是廣大物探、地質人員辛勤勞動的結晶。1956年,冶金部華東三區隊七分隊在鍾姑地區進行1∶1萬磁測,因測區偏於青山河西,磁場弱,未能圈出白象山磁異常。1959—1960年,安徽省冶金廳第二地質勘探隊物探人員繼續在大青山周圍、鍾姑地區開展1∶1萬磁法普查和詳查工作。幾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物探人員劉秉衡、蔡光華、李士林等,圈出白象山磁異常(M2),並提出驗證設計;但當時受物探找礦經驗的局限,認為磁異常低緩,推斷可能為埋藏不深的閃長岩引起,沒有驗證價值,一直未批准施工,一擱就是4年。

1965年,冶金部地質勘探總隊八一四隊在該區進行1∶5000磁法詳查,進一步圈定白象山磁異常,並進行綜合研究,亦提出對異常應進行驗證。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南京)八○八隊地質、物探人員,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認為可進行驗證的五條依據是:①區內有成礦母岩——閃長岩存在;②具有對成礦有利的成礦圍岩——含鈣、鎂較高的黃馬青組砂頁岩;③具有有利的控礦構造——破碎角礫岩構造帶和白象山背斜;④地表有零星的礦化露頭;⑤異常低緩,但形態較完整。

1966年,冶金八○八隊在白象山磁異常高值區的中心設計施工1號鑽孔,結果在三疊系黃馬青組砂頁岩下部的閃長岩中見到了厚近100米磁鐵礦體,沉睡地下億萬年的寶藏終於被發現,以後施工的幾個鑽孔也都找到了工業礦體。但在異常區北部施工的3號鑽孔,僅在近岩體接觸部位見到數米厚的小礦條,於是有人認為白象山的礦就南邊這么一個小疙瘩,成不了什麼大礦。1969年由郭百祥、劉德林、楊素珍等提交了《白象山鐵礦初步評價報告》,求得鐵礦石儲量4288萬噸。

1974年,地質技術人員劉從政擔任白象山礦區地質組長,他與物探人員深入調查研究,分析了岩體、圍岩、構造等條件,認為北部的成礦條件與南部類同,提出北部是白象山背斜的傾沒端,對成礦有利,物探人員又穿過礦區做了磁法精測剖面,並採用抬高法、切線法、米極值法、多點法和塔費也夫法等,計算了礦體的寬度和埋深,還對3號孔進行了三分量磁測井,結果都顯示出北部異常為礦與火成岩的疊加異常,這部分異常與南部異常是一個整體。在此基礎上,劉從政大膽地採用跨大步、探遠景的設計方案,以400米的孔距打了一條縱剖面,結果均見到了礦體,使原控制的礦體沿走向增長了1200米,揭露礦體的最大厚度達80餘米。當時在白象山進行地質工作的還有陸偉光、梁慶章、謝朝院。

為加快白象山鐵礦勘探,全組人員在劉從政的帶領下,提出了對該礦床的總體勘探設計,設計鑽孔200個,鑽探工程量10萬余米。顯然,這樣龐大的勘探工作量,單靠八○八隊的力量是難以完成的。冶金部地質司及安徽省有關領導考慮在白象山礦區及其外圍有必要進行找礦勘探大會戰。

1976年元月,安徽省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接到省委副書記李任之從北京發來的電報,要公司派人攜帶當塗地區鐵礦地質普查勘探有關資料到北京匯報,公司派楊忠秀(生產副主任)和周中美(地質科長)赴京。1月3日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委託安徽省委副書記李任之,在北京前門飯店召開安徽省鐵礦會戰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國家地質總局局長孫大光、副局長張同鈺、冶金部副部長葉志強、地質司司長朱國平、馬鋼經理崔劍曉、冶金局副局長錢澤棟。會上由周中美代表冶金地質系統具體匯報了以下內容:①寧蕪盆地鐵礦資源概況;②寧蕪盆地南段會戰的地質依據;③會戰的初步設想;④會戰預期成果及需要解決的問題。經過討論,同意安徽冶金地質勘探公司提出的當塗地區鐵礦會戰的初步安排意見。提出會戰的主要任務是:①進行白象山礦區勘探;②驗證青山河東磁異常;③進行外圍找礦。

4月27日,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批准成立了安徽省當塗地區地質會戰領導小組,由沈克忠、杜克、楊忠秀、周中美、馬儒傑及地方有關領導等17人組成,沈克忠任組長、杜克任副組長。

在會戰領導小組指揮下,在短期內集中了本公司19台鑽機(八○八隊10台、八○三隊1台、八一一隊4台、八一二隊2台、八一五隊2台)和物探普查隊的力量,.經過1年零7個月奮戰,白象山鐵礦勘探會戰基本結束。參戰單位的人員和鑽機陸續撤回原單位,餘下工程由八○八隊繼續完成。

在此,要特別提到的是,白象山礦區的水文地質勘探工作。白象山鐵礦床是埋深在地下200—600米的隱伏礦床,作為一個大型的鐵礦床,其經濟價值如何?除了礦床開采條件、礦石質量等因素外,水文地質條件是決定礦床開采指標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以往的幾個階段的地質工作中,同時進行了相應的水文地質工作,初步確定白象山鐵礦床為一個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大型礦床。在單孔抽水試驗中,CK304涌水量達2281噸/晝夜,水位降深僅為7.13米,CK706涌水量為1720噸/晝夜,水位降深也僅3.68米。由於鑽孔孔徑及抽水設備能力的限制,利用單孔抽水試驗,已無法達到水位的大降深,從而就不可能搞清白象山鐵礦床地下水能否被疏乾的問題;另外,青山河從南至北流經礦區,青山河河水與礦區地下水聯系的密切程度如何,必須在礦區進行長時間的大孔徑抽水和群孔觀測的試驗。

水文地質組組長劉秉衡,副組長張治中,組員沈國偉、蔣天縱、劉美琳、梅寶安、王蘅生、陳三九、徐佩鳳等,作了一個大井徑的抽水設計。開孔直徑20寸,終孔井徑為15寸,施工這樣大口徑的鑽孔,不僅在八○八隊從未進行過,就是安徽冶金地質勘探公司也是第一次。「路是人走出來的」,公司剛組建的水文隊,擔負起這一光榮的施工任務,經過水文隊職工的努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完成了這個深243.24米的大口徑水文地質抽水孔任務,創建了冶金地質勘探公司鑽探史上的光輝一頁。

大孔徑抽水試驗,是用14寸深井泵作抽水機械,抽水量達1萬噸/日以上,觀測孔有42個,分布在礦區2平方公里范圍內。要在統一的時間測試水位,晝夜連續24小時工作,觀測長達33天。隊黨委動員、組織了知青、家屬100多人參加觀測隊伍,他們經過短期的培訓就上崗工作,完滿地完成了觀測任務。證明在自然狀態下青山河水與礦區地下水無明顯的水力聯系,並掌握了礦坑涌水量的各種數據。

白象山鐵礦床的勘查,歷經了以下幾個階段:1966—1969年地質詳查階段,施工鑽孔11個,鑽探工作量0.54萬米,1969年12月提交了《白象山鐵礦床評價報告》,探明鐵礦石儲量4288萬噸,此階段的主要負責人有於景林、於敬國以及郭百祥和劉德林等地質技術人員;1976—1981年,礦床勘探階段,共施工鑽孔235個,總鑽探進尺10.05萬米,獲得鐵礦總儲量1.5億噸(平均品位39.43%)、伴生五氧化二釩31.96萬噸、鈷7383噸。報告於1984年經冶金部儲委批准,歷年地質勘探總投資1034萬元,約合每噸礦石勘探成本0.07元,勘探經濟效益良好。

直接參加提交報告的人員有∶地質工程師劉從政、陸偉光、趙雲佳、李以銳,地質助理工程師趙錦嫦、付惠玲、婁永良、栗占崗,地質技術員黃義訓、錢萍,水文地質助理工程師劉秉衡、張志中、蔣天縱、沈國仁、劉美琳,技術員王寶安、王蘅生、陳三九。

礦床現未建設利用,馬鋼已委託馬鞍山鋼鐵設計院作開發可行性研究,設計年坑采礦石100萬噸,總投資2.3億元;與進口澳大利亞鐵礦石比較,可節約大量外匯,開發白象山鐵礦是有可觀前景的,已列入馬鋼礦山10年發展規劃中。

白象山鐵礦為需要選礦的貧磁鐵礦石,1976年和1980年曾先後委託陝西冶金地質研究院和馬鞍山礦山研究院做礦石可選性試驗。前者試驗結果:鐵精礦品位60.50%,回收率84.48%,雜質含量符合冶煉要求;鈷呈黃鐵礦的形態存在,經浮選可獲得含鈷0.395%的鈷精礦,推薦工藝流程為浮-磁流程。馬鞍山鋼鐵設計院試驗結果:用二段磨礦(負0.077mm含量分別為55%和95%),三次磁選選別作業(一粗二精)流程,獲得磁性鐵回收率96%,全鐵回收率80%含鐵63%的鐵精礦,精礦中有害雜質含量符合冶煉要求。

礦床成因類型屬高溫氣液交代層控礦床,即「玢岩鐵礦」中閃長岩體與周圍沉積岩接觸帶中的鐵礦床,有人認為屬岩漿冷凝收縮裂隙中的高—中溫熱液充填礦床。

白象山鐵礦主礦體主要賦存在閃長岩與砂頁岩接觸部位的內帶,其形態主要受白象山背斜控制,橫向呈平緩拱形,產狀與圍岩基本一致,兩翼傾角5°—35°,一般為10°—30°,呈波狀向北傾伏,傾伏角13°左右,與背斜傾伏角大致相同。礦體沿走向延長最大達1780米,橫向最大寬度1130米,一般950米,厚度為2.22—121.72米,平均34.41米,礦體埋深在206米以下,賦存標高負200—負400米。

小礦體共10個,儲量162萬噸,占總儲量的1.1%,其中在主礦體上盤有9個,下盤1個。礦石自然類型有浸染狀、層紋狀、塊狀與角礫狀4種,角礫狀礦石主要分布在砂頁岩層間破碎帶、接觸帶和斷裂構造附近,前3種在分布上無明顯規律。

礦石工業類型,按礦石磁性鐵佔有率>85%為磁鐵礦石,占礦石總量的90.3%;<85%為混合礦石,占礦石總量的9.7%;後者多出現在淺部小礦體和主礦體邊部,全區平均磁性鐵佔有率88.88%。均屬需選礦的貧磁鐵礦石(全鐵平均品位39.43%)。

礦石物質成分以磁鐵礦為主,半假象—假象赤鐵礦、赤鐵礦次之,有少量鏡鐵礦和褐鐵礦。脈石礦物有黃鐵礦、鈉長石、石英、金雲母,少量透閃石、陽起石、綠泥石、滑石、金雲母及高嶺土等。

白象山鐵礦床是以物探方法為主發現的,由地質、物探綜合研究擴大了礦床遠景。礦體在負500米以上邊界已經控制,負500米以下除東北方向未完全控制外,其餘均已控制,據控礦條件推測在礦區西南一帶深部尋找白象山式鐵礦還有一定遠景。

② 安徽省馬鞍山市南d鐵礦的凹礦坑現已畜水其水質達到了什麼標准

摘要 親,您好,歡迎使用網路知道。我是網路旗下答主,接下來將由我為您解答,很榮幸為您服務,我將認真且仔細對待您的問題,打字和整理資料可能需要幾分鍾,請您耐心等待哦。

③ 古代礦業史

我國地質事業創始人之一章鴻釗先生說過:「自有天地以來即有礦,亦自有生民以來即用礦。」長江流域是中國遠古人類的起源地之一,而江蘇又是我國經濟發展較早地區。1992年在南京東郊湯山地區石灰岩溶洞中發現了距今數十萬年前的猿人頭蓋骨,說明幾十萬年前,江蘇就已有人類生活。在泗洪縣下草灣、丹徒縣白龍崗山蓮花洞、溧水縣回峰山神仙洞等地,發現有距今四五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新人骨化石。這些猿人、新人,都曾知道開采天然石頭,製作各種器具。從已挖掘出的文物來看,江蘇礦產開發利用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從那時開始,江蘇古代礦業經歷了由單礦種變多礦種,由地表開採到地下開采,由簡單加工到各種冶煉技術應用的發展過程。

古代礦業多是見礦開礦,就礦找礦,找礦開礦合二為一,且往往是多用多采,不用棄之。除鍛制兵器和制幣用的鐵、銅礦產外,其他礦產的產地很少有記錄可查,故江蘇春秋之前的礦業情況,多以考古資料和史書中的追記材料為依據。自漢代以後,對於礦業的記載,逐漸見於各類史書中。到清朝後期,一些主要礦產開采地都已有記錄可查。但資料均很簡單,一般只有礦種和礦產地的記錄。據統計,明清以前,江蘇境內已開採的礦種有鐵、銅、白石脂(高嶺土)、五色土(雜色粘土)、陶土、禹餘糧(粉末狀褐鐵礦)、茅山石、太湖石、瑪瑙石、花石、硯石、石炭(煤)、各種石料等。特別是鐵、銅礦的開采更為普遍,凡地表有露頭的鐵礦和銅礦,大部分都有古代開采記錄或古采礦遺跡。

舊石器時代,人們主要是用打制的方法把天然石塊、石片加工成各種簡單工具。東海縣山左口大賢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各類石器有200多件,在東海縣馬陵山瓜墩、蘇州市太湖中的三山島及連雲港市近郊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遺址。另外,在溧水縣神仙洞、句容縣廟家山有相當於舊石器時代的石器出土。說明古時江蘇的先民就利用岩石做生產工具和武器。

新石器時代,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地區,都分布著不少民族部落,他們已開始用磨製的方法製造石器。在贛榆、東海、灌雲、邳州、淮安、高郵、海安、常州、金壇、常熟、張家港、句容等縣(市)境內,先後發掘出數十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其出土石器表明,此時期人們在採集、利用、加工石器方面,大有進步。在淮安市宋集鄉出土的「青蓮崗文化」遺址(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4400年),代表著長江下游新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出土的石器不僅加工精細,而且能根據岩石的性質,做出不同用途的工具。如砍劈用的石斧,多用閃長岩、花崗岩、片麻岩等磨製而成,一般工具則利用頁岩、砂岩、雲母片岩等加工後使用。同時出土的還有少量用玉石、瑪瑙製作的裝飾品。數千年前生活在太湖地區的人類,已學會了用手工的方法製作和燒制各種陶器,宜興和張渚一帶就有原始的制陶業,據《宜興縣志》記載,宜興歸徑鄉南唐村發現5000多年前生產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遺址,證明當時人們已知開采利用陶土和砂岩製作日用陶器。

夏商時期,古人已從石器時代向銅器時代過渡,並開始出現冶煉技術。《尚書·禹貢》「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金、銀、銅三種金屬。商代,江蘇的銅冶業已較發達,南京市區北陰陽營商代遺址中,出土有銅礦石、小件銅器、銅渣以及冶銅工具。

西周時期,青銅業已相當發達,《詩·魯頌》有「憬彼淮夷,大賂南金(即銅)」的詩句,淮夷在今江蘇北部。此時的陶瓷業也很普遍,主要生產人們日常使用的器皿。宜興制陶業有大發展,除陶器外,還能生產一些原始青瓷器。

春秋時期,已由銅器向鐵器過渡。當時的吳國,經濟發達,鑄銅、冶鐵業水平較高,吳、越的青銅器冶煉、鍛造業已相當聞名。「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三收。」這是我國開采鐵礦最早文字記載,近年六合縣程橋春秋墓中出土了帶有「攻吾父」句吳字樣的青銅編鍾,還有用白口生鐵鑄成的鐵丸、由塊煉鐵(熟鐵)鍛成的鐵條。後者是國內發現的最早人工冶煉的生鐵實物,反映吳越的冶鑄匠人已發明了冶煉生鐵和煉鋼的技術。春秋晚期,宜興丁蜀一帶陶土得到大力開發和利用。傳說范蠡最早發現了丁蜀鎮附近陶土資源豐富,從而建窯燒陶。宜興的窯戶們曾奉他為制陶業的祖師,至今仍保留有以其名字命名的河流、村莊等。另外,此時鹽城一帶的煮鹽業也有所發展。

秦漢以來,江蘇礦業逐浙發達,特別是鐵、銅兩礦的采冶業尤甚。東漢時期長江下游江南地區鐵、銅開采頗盛。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時,江蘇境內設有用來管理開采和冶鑄的鐵官七處,計有東海郡下邳(現邳州市東)、朐(現海州南),臨淮郡鹽瀆(現鹽城)、堂邑(現六合縣北),沛郡沛(現沛縣東),楚國彭城(現銅山縣)和廣陵(現揚州)。根據古采冶遺跡看這些地方的鐵礦早已被開采。其中銅山縣利國地區硐山發現有東漢時期的礦井和露天礦坑遺跡各一處,說明利國鐵礦在漢代已被發現,並開采利用。鹽城北門漢代遺址中出土有煉鐵渣、紅燒土及各種鐵制具和大量漢代半兩錢。洪澤縣峰山鎮石橋亦發現有漢代冶鐵遺跡。銅礦石在當時主要用來鑄錢和制青銅鏡。西漢有「吳(吳王劉濞)鄧(大夫鄧通)錢,布天下」之說。傳說,吳王劉濞曾在六合縣冶山招集遊民采礦冶銅鑄錢。六合縣李崗楠木塘有漢初鑄錢遺址,其中有銅塊和鑄廢的鐵芯和鑄錢工具等。徐州北硐山、雲龍山也曾發現西漢時期的「半兩」和「五銖」的銅質錢范。東漢晚期,徐州已成為著名的銅礦產地。用徐州北硐山所采銅礦石冶煉後製成的銅鏡,質地非常好,故有「銅出徐州,師出洛陽」的美譽。直至魏晉時,徐州銅礦仍負盛名。《古鑒銘》:「漢有善銅出丹陽」之詞。據考,漢丹陽縣即現江寧縣小丹陽鎮(位於當塗東北),似可認為小丹陽之東、橫溪以南的橫山等地銅礦床在漢代即已被開采利用。三國時,吳統一長江以南後,利用丹陽所產鐵、銅,自鑄兵甲,並在南京築有冶城,專司冶煉。東漢晚期,江浙一帶陶瓷業有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正式瓷器。宜興的制陶業也有了發展,均山已能生產釉陶及青瓷器,南山窯群在三國兩晉時,已成為青瓷的主要產區之一。此外,江蘇鹽業也很盛行,沿海一帶分布有廣闊的鹽場。

南朝的冶鐵業以南京為中心,丹陽郡永世縣(現溧陽市)西南的鐵峴山是當時的主要鐵礦石產地,也是冶制兵器和農具的主要場所。梁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在溧水縣東南蘆塘山、東破山、西南銅山等地均曾開采過銅鐵礦,並在當地冶煉,舊爐冶址至今猶存。南朝時,南京附近的石灰岩被開採用來刻制各種石獸、石柱、石碑,南京六朝石刻頗聞名,在中國當時的雕刻藝術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隋唐時代,江蘇礦業仍以開采銅、鐵為主,次為陶土、高嶺土等。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代有鐵礦產地四處,分別為彭城(現銅山縣)、六合、溧陽、上元(現南京);銅礦產地七處,即江都、六合、上元、句容、溧水、溧陽、吳縣。銅山縣利國鐵礦在此期間獲進一步開采,成為當時「地產堅金」的要地。句容縣北銅冶山(羊山)產銅、鉛,為古采區,歷代采鑄,古代采跡遍布,唐代采鑄亦興盛,有些山頭都已挖平。據《太平寰宇記》所載,吳縣西十里的銅山為古代采礦鑄錢處,此書成書時(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此處尚見有銅。1958年,在丹徒縣南西巢鳳山北坡王家莊曾挖出一塊石碑,其上銘刻著該地自隋唐至宋代礦冶史實,說明巢鳳山一帶鐵礦,自隋唐即已開采利用。南京附近江寧縣境內的伏牛山、銅井、谷里、九華山等已知銅礦區,均發現有古采坑遺跡,但具體開采年代不詳。此外,蘇州西部高嶺土礦在唐代亦已開采,用做化妝品,稱為白石脂,並成為貢品。1975年在揚州唐城遺址的爐堂內發現有煤渣,說明遠在唐朝,這里已使用煤做燃料,但其礦石來源無考。

宋代,江蘇探礦冶煉業發達,徐州已發展成全國四大鐵礦石產地之一。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置利國監元豐年間,徐州鐵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利國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鐵礦場。利國地區的銅礦亦得開采,設有寶豐監,專鑄銅錢。當時,除徐州利國鐵銅礦業興盛外,六合、儀征、句容等境內鐵、銅礦仍繼續開采。據《太平寰宇紀》等史書記載,徐州的五色土、蘇州的白石脂、金壇茅山的禹餘糧、蘇州的花石、太湖的太湖石、茅山的茅山石等,在宋代均曾開采。宜興的陶土得進一步利用,紫砂陶和均陶產品問世,日常陶器亦得到發展。宋元豐元年(1078年),蘇軾在徐州任太守時,派人在蕭縣(1955年劃歸安徽省)白土寨找到石炭(煤),用於取暖和冶煉業。「冶鐵作兵(器),犀利勝常」。使徐州鐵冶業進入新階段。

明代,江蘇礦業漸趨衰退。明初,徐州鐵礦仍在開采,但隨著鐵礦業中心南移,盛極一時的利國鐵礦逐漸衰落。明代宜興陶瓷業較盛,中期集中於丁山、蜀山一帶,生產的陶器不僅內銷,還外銷東南亞等地。明清時期,宜興曾取得「陶都」的稱譽。無錫自明代起,就出現了制磚、制陶等手工業。據《明史·地理志》記載,溧陽東南有鐵山、銅山,西南有鐵冶山;儀征西北有大小銅山;徐州東北有盤馬山,產鐵,又有銅礦。《大明·一統志》關於江蘇礦產有如下記載:應天府(南京)南聚寶山(雨花台側)多細瑪瑙石,東南70里有銅山,昔人采銅於此;蘇州洞庭山出太湖石,陽山產白墡(高嶺土),土人當白石脂用。明代的石刻業也很興盛,南京東郊的陽山是當時開採石料的場所,遺存的「陽山碑材」現已成為供人們參觀的古跡。明清之交,是江蘇古代發現和使用煤炭的一個重要時期。《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卷667》中就提到嘉靖末,江寧府五石、馬鞍山等地「鑿井出煤,取之不竭」。《天工開物》一書中也指出煤產地不僅有「燕、齊、秦、晉」,還有「吳、越」。《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關江蘇礦產,尚有「江寧縣紫金山產紫金」;「溧陽縣東南產鐵」;「溧陽(縣)東南8里銅官山,昔產銅」;「溧水(縣)西南45里,有銅山,昔嘗鑄冶於此」;「蘇州府長洲縣(現吳縣)光福山西南55里,有銅坑山,晉宋間鑿坑,取沙土煎之皆成銅」;「徐州西20里有赭土山(楚王山或同孝山)」等記載。

清代,江蘇礦業較發達,礦產地的記載也較以前詳細,一些新的礦產被開發利用。宜興的陶土礦大量開采,成為全國日用陶器重要產區之一。寧鎮地區的煤礦也普遍得到開發利用。乾隆五至七年(1740—1742)間,政府提倡辦煤礦,故當時僅「江寧府的上元縣就有煤井數十處」。但在乾隆十年,因「防匪患」,又禁開礦。以後是時開時禁。《大清·一統志》和《江南通志》中對江蘇礦產地均有記載,除與歷代重復者外,尚有「六合靈岩山產瑪瑙,稱靈岩石(雨花石)」;「蘇州城西南黿頭山產青石,有天然玲瓏者,稱花石,宋徽宗采貢,故有花石綱之說。又一種色白而濕潤,號為玉石,又胎斑者光澤可愛,可充硯石」;「鎮江府丹徒縣圌山在縣東北六十里,出火石」;「漂陽縣南六十里,結都山產石煤」;「常熟縣西五十里苑山,產石堅硬,可為硯」;「宜興縣西南荊南山昔產銅,有司采之,故曰銅官(棺)」;「儀征縣西南神山產細石,五色皆具」;「通州泰興縣出硝」;「徐州府東山出花石,五色,文成竹木如繪;石岩(徐州府)郡邑(領銅山、蕭、沛、豐、碭山、宿遷、睢寧七縣及邳州)遍產」;「句容縣茅山出石墨」;「金壇縣茅山出茅山石,如玉石鍾乳」;「溧水縣琛山在縣東15里昔嘗出玉」;「吳縣穹窿山在縣西南六十里產自然銅」等。

除上述各礦業外,古代人們開采天然石料,用做修築房舍、墓穴等建築材料,利用黃土製作磚瓦等一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非金屬礦用品,也有悠久歷史。但其起源年代,已無從考查。

④ 含山縣花山粘土礦()

花山粘土礦位於含山縣城南4.5公里的三官鄉楊柳村,有公路通往縣城。東距和縣金河口碼頭45公里,過長江即為馬鞍山市。

1958年,含山縣地質隊在縣城郊進行礦產普查,在南郊小茨山及楊柳村一帶發現在下石炭統高驪山組有硬質粘土礦層,用稀疏探槽工程進行了控制,編寫了普查小結。1963年,馬鋼地質隊普查分隊(1965年該隊歸屬華東冶金地質勘探公司八○八隊)高明軒、譚喜魁、楊雙林等地質人員,根據馬鋼需要尋找耐火粘土原料的要求,查閱馬鞍山市附近各縣地質資料時,獲悉含山縣地質隊編寫的關於該縣粘土礦床分布的信息,隨即到實地進行踏勘,發現粘土礦層位較穩定,根據地層展布和延伸距離,初步認為該粘土礦有一定遠景。沿礦體走向和傾向布置探槽和淺井進行追索,1963年底編制了礦床評價設計,在肯定其工作價值的基礎上,1964年底編制了該礦床的勘探設計,1965年正式進行勘探,投入工作量:鑽探7608米,淺井1027米,探槽7469立方米,地質填圖4平方公里。

1966年提交了《安徽省含山縣花山耐火粘土礦床地質勘探總結報告書》,地質技術負責人和報告主編為高明軒,參加編寫報告的地質人員有譚喜魁、楊雙林、陸偉光、李士宏,水文地質人員有張永良、劉秉衡。1972年,省冶金廳徐恆成主持審查報告,因高級儲量工程式控制制不夠,未獲批准。後經補充工作,於1974年3月提交了《安徽省含山縣花山耐火粘土礦補充修改地質勘探報告》,同年4月由省冶金地質局審查批准。批准粘土礦石儲量1369萬噸,礦石含三氧化二鋁45.84%、三氧化二鐵2.08%,燒失量13.96%。

受馬鋼委託,1972年馬鞍山鋼鐵設計院對該礦床進行開采設計,1973年3月冶金部批准。礦山建設規模為年坑采原礦10萬噸,燒成熟料6.2萬噸。采礦方法為斜井中央開拓雙翼回採、長臂壁後退式采礦方法,礦山服務年限為35年。1975年開始基建,但由於礦石運輸問題,始終困繞著礦山的發展,主要是與馬鋼大江相隔,運輸困難、成本高。基建工作時上時停,至今尚未按設計正式投產,僅小規模露天開采粘土礦上部的石灰岩,權作馬鋼煉鐵熔劑之用。

本礦開采條件好,礦體頂板圍岩穩定,一般為硬度堅實的石灰岩。水文地質條件中等,計算零米標高礦坑總涌水量3642噸/晝夜。礦產的利用性能,經馬鋼耐火材料廠和馬鋼第二煉鋼廠1972年12月的試驗,證明花山粘土Ⅰ、Ⅱ級品理化指標可以生產合乎冶金部所規定標準的合格品。

礦床處於梅卷背斜的北翼,產於下石炭統高驪山組,該組地層劃分為4層,自下而上為:雜色頁岩,第2層硬質粘土,碳質粘土岩及高鐵粘土岩,第1層硬質粘土,再往上的圍岩為和州組的生物石灰礫岩。1、2層礦體沿走向長3000米,斜深700—900米,分布面積達2.13平方公里;平均厚度:第1層礦為1.79米,第2層礦為2.42米。兩層礦體的總厚度,沿走向及傾向變化都不均勻,總的趨勢沿傾向變化較大。一般礦體賦存標高為負55—負100米,最深為負176米。

礦石主要為硬質粘土,在地表見有少量的軟質或半軟質粘土。按外觀又可分青灰色硬質粘土及黑色硬質粘土,前者佔89%,後者佔11%;一般地表風化為黃褐色、深部青灰色,呈貝殼狀斷口。主要組成礦物為高嶺石,含量達95%以上,.其次為水雲母、綠泥石、金紅石、鋯石、水鋁石、菱鐵礦、赤鐵礦、黃鐵礦、長石。有微量石英、方解石、綠簾石、絹雲母。

礦床成因屬陸相湖泊化學沉積粘土礦床。

⑤ 馬鞍山南山礦業怎麼樣。發展前景工資待遇。本科。

南山礦到2014年停產,礦坑變成一個巨大的水庫,你自己看著辦

⑥ 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

向山硫鐵礦是國內著名的大型硫鐵礦床,是火山-次火山氣液「向山式」硫鐵礦床的典型礦床。礦區位於馬鞍山市東南14公里,距向山鎮0.5公里,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與寧蕪公路、鐵路及長江水運相銜接,交通十分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部位處於寧蕪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段西側,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礦區內地層主要有上侏羅統龍王山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薄層狀沉凝灰岩等,構成—軸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鐵礦體產於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產於接觸帶外帶。礦帶長約1900米,寬190—600米,延深約600米,其產狀與接觸帶大致平行。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豆莢狀;礦石類型有粉狀硫鐵礦、塊狀硫鐵礦及浸染狀硫鐵礦;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絹雲母、高嶺石、石英、硬石膏、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硫39.15%的硫精礦,回收率為87.53%。硫鐵礦石累計儲量為3554.32萬噸。

礦床中還共生有若干鐵礦體與硬石膏礦體,鐵礦體主要產於接觸帶內帶,呈似層狀、凸鏡狀、不規則串狀;礦石類型可分為角礫狀、塊狀、浸染狀三類。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次為黃鐵礦;脈石礦物有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高嶺石、絹雲母、硬石膏等。全鐵平均品位34.54%。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鐵68.56%的鐵精礦,回收率74.21%,累計控制儲量為3968.28萬噸。硬石膏礦體規模小、不具開采價值。

根據目前的認識,鐵礦體成因屬「火山-次火山氣成高溫熱液型」,硫鐵礦體屬「火山-次火山中低溫熱液型」,硬石膏礦體屬「沉積疊加改造型」。

向山硫鐵礦的發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最早始於1940年,最遲到1985年,歷時45年。總體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前

向山硫鐵礦未見有古采跡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孫健初、謝家榮、陳愷、程裕淇、李毓堯、朱森等在這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但未留下與向山硫鐵礦有關文字資料。

1940年,日寇侵華時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電法、磁法普查及地質調查,之後施工了若幹探槽和25個鑽孔(1894.40米),發現了向山硫鐵礦床淺部富礦體,推定礦石儲量140萬噸,含硫44.12%。簡單資料載於1941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寫的《南山—向山硫化鐵礦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進行了掠奪式開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礦約48萬噸,礦石全部運往日本。

1946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接管了該礦,據1946年《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事業年告》記載,1946年該局圍繞日本人所發現的礦體施工了31個鑽孔,工作量1563.55米,計算含硫45%以上的富礦儲量200萬噸,但對地質條件未加研究。從1946年復產到1948年停產3年中,礦石總產量只有17萬噸左右,礦山生產力低下,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向山礦,人民成了礦山的主人,礦山的歷史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礦石產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產量達17.9萬噸。

為了查明資源情況,適應生產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業部化工局陸續調集力量組成了重工業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隊。在建隊過程中,為了緩解礦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鑽探追索礦體(工作量約1000米),在原發現礦體的西南有兩個鑽孔見到了含硫30%—40%的黃鐵礦化和磁鐵礦化岩石。但當時未圈定礦體和計算儲量,也未查明地質情況,後來證實這是一個新發現的盲礦體。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隊李樹時等,在進行坑道地質編錄與日偽時期鑽探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施工了若幹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質圖,之後編寫了《向山硫鐵礦地質調查綜合報告》並計算了正在開采礦體的殘余儲量。其工作雖較粗略,但開始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

從1955年開始,三四二隊這支剛成立的地質隊伍在既缺資料又少經驗的情況下開始著手向山硫鐵礦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楊源昆編制了一份勘探設計。當時,按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專家已進入我國各工業部門幫助工作,勘探設計都要經蘇聯專家審查,這份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後,認為礦區地質構造情況尚未查清,應配合物探開展地表地質工作以後再作設計。同年1—2月,張雲騰、龍永壽、傅卻來進行了區域地質路線踏勘,龍永壽等人填制了1∶1萬向山礦區外圍地質圖,面積為18.5平方公里,為研究礦區的地質構造背景奠定了基礎。此後,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由龍永壽擔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隊改名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龍永壽繼續主持向山礦區地質工作。當時,由於礦山擴大生產並建立了選廠利用貧礦,已有的儲量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故上級下達了1955—1956年兩年提交礦石儲量380萬噸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龍永壽等人於1955年4—6月從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淺井、淺鑽,填制了1∶2000礦床地質圖,編制了1∶5萬區域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及1∶500坑道地質圖,於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礦區勘探設計。該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批准了4條剖面15個鑽孔並進行施工,以滿足采礦生產的需要,這時該區的地質工作處於勘探、詳查交叉的狀態。與此同時重工業部地質局物探隊第8分隊胡肅之等在此進行了1∶5000、1∶2000地面電法、磁法測量,工作面積為36.21平方公里,發現了與向山礦有關的3個電法異常和1個磁異常,為勘探提供了依據。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龍永壽等在對向山礦區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編錄和整理的基礎上,又施工了淺鑽4275米、淺井556米,綜合研究了礦區地質、物探資料,於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鐵礦、鐵礦補充勘探設計。1956年5月,瓦良卓夫專家審查了設計的鐵礦部分,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以後付諸實施。

野外勘探施工於1957年10月份結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黃鐵礦床最終勘探報告書》。這期間,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先後變動為冶金部八○四隊、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到提交報告時稱為華東地質局皖東南地質隊。當時隊長是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直接領導向山礦區的地質科負責人是張進科、李從之,礦區技術負責人為龍永壽。報告主編龍永壽,參加編寫人員還有傅卻來、唐延迪、陳樹林等。該報告於1958年6月7日經全國儲委審查批准,批准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2053.29萬噸,平均含硫17.10%。

鐵礦石:132.95萬噸,平均含鐵38.23%。

這次勘探由於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資料,詳細研究了礦區地質的構造特徵,有計劃、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對礦床的認識產生了一次飛躍,使礦床儲量比原來擴大10倍以上,並為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勘探報告提交以後,向山硫鐵礦以勘探報告為依據擴建成年產70萬噸礦石的采選聯合企業,從此恢復了礦山的青春,步入了興旺發達時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礦山擴建後,正常生產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鐵礦根據原勘探資料和開采情況估計保有儲量大約還可以開采10年,因此,開展礦區邊部、深部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和准備接替礦山又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時,皖東南地質隊的番號已不復存在,原在馬鞍山地區工作的三四二隊與原在蕪湖地區工作的三二二隊早已合並,成立了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二地質隊,該隊總工程師孫化東,物探技術負責人曹順祖等通過研究區域成礦規律,運用玢岩鐵礦「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礦區地質、地球物理特徵,提出在向山礦區南側可能存在具一定規模的鐵礦、硫鐵礦體。

1976—1984年,三二二隊三分隊先後編制和實施了普查設計、普查補充設計、詳查設計,共完成鑽探工作量3.48萬米,於1984年結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南硫鐵礦床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提交礦石儲量: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2647.33萬噸,平均含鐵32.56%。

當時三二二隊隊長葉忠民,總工程師孫化東,分隊長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易武齊,報告主編易武齊,編寫人還有楊聯鏡、任啟鵬、陳世金、方開華、王益金、胡福歐等。該報告經安徽省地礦局批准,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

向山硫鐵礦床與向山南鐵礦床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礦體在深部相連,由於歷史的原因以礦區的8號剖面線為界分成兩部分,據1990年重新統計,全區保有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3917.08萬噸,平均含鐵32.41%。

當時,向山硫鐵礦的坑道已開到8線負100米標高。8線以北的硫鐵礦已基本采完。

為延長向山礦山的服務年限,開采深部的鐵礦供馬鋼利用,1990—1991年馬鞍山市政府組織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院、馬鞍山礦山公司、向山硫鐵礦、馬鋼南山鐵礦等單位提出了一個向山礦擴建工程計劃,准備先行開采向山硫鐵礦深部負100米標高以下的鐵礦石,然後將坑道系統南延、下延,開采南部的硫鐵礦石、鐵礦石,並由三二二隊易武齊編制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地質勘查設計書》,准備對南部的礦體加密鑽孔;1991年6月該方案正在論證時,安徽省發生特大水災,馬鞍山地區也暴雨成災,洪水以每小時700立方米的流量湧入礦井,形成酸性水,嚴重腐蝕水泵,經檢修無效,6月15日礦井被淹沒,井內設施受損。災後經核算認為復產無經濟效益,故正式申請閉坑,擴建計劃和地質勘查設計也就未執行。

向山硫鐵礦的社會經濟效益是顯著的。自1958年擴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時間內,共采出硫鐵礦石1505.14萬噸,其中富礦389.16萬噸,采出鐵礦石153.06萬噸;全礦形成固定資產原值5210.20萬元,凈值680萬元,在冊職工3223人,離退休職工920人,實現利稅6400萬元,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地質科學技術領域,通過幾代地質人員的辛勤勞動、深入鑽研,向山硫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載入科研報告,編入了地質院校的教科書;作為一種勘探類型的實例編入了硫鐵礦勘探規范,為現在和將來的地質探礦工作者提供了學習的範例。

縱觀整個向山硫鐵礦的地質勘查歷史可以看出,進行找礦勘探必須嚴格遵循地質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查明控礦因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礦效果。

在貫徹「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方針方面,向山硫鐵礦1958年批準的鐵礦石儲量為1320.85萬噸,但采出量只有153.06萬噸;據1990年的統計資料,向山礦區8線以北負100米標高以上,即向山礦坑道系統范圍以內的鐵礦石還有984.06萬噸未在采硫鐵礦的過程中順便回收,現已塌陷。1990—1991年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計劃,打破了部門和行業的界限,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單一開採的不合理現象,貫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所規定的「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方針,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可惜由於水災等原因而未能實現,如果這一擴建計劃得以實現,向山礦會再一次煥發青春,為我國的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將做出新的貢獻;這支為向山硫鐵礦的發展奮鬥了近40年屢建功勞並曾經被地礦部命名為功勛地質隊的地質隊伍繼續為向山硫鐵礦的擴建再立新功。

⑦ 馬鞍山南山鐵礦的介紹

馬鞍山南山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是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具有採回一運一選一機修答配套的大型露天鐵礦山,華東第一大露天礦坑,深度達到了-210餘米。馬鞍山南山鐵礦也是馬鞍山鋼鐵公司鐵礦石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1916年就有少量開采,2000年後開始逐漸減產直至閉礦。其在帶來巨大資源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污染與生態破壞,俯瞰其似巨大漏斗,儼然成了地球「傷疤」1。

⑧ 馬鞍山南山礦的網紅舊火車在哪裡

摘要 馬鞍山南山鐵礦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東南,是華東地區首屈一指的具有采一運一選一機修配套的大型露天鐵礦山,華東第一大露天礦坑,深度達到了-210餘米。 馬鞍山南山鐵礦也是馬鞍山鋼鐵公司鐵礦石供應的重要基地之一。1916年就有少量開采,2000年後開始逐漸減產直至閉礦。其在帶來巨大資源的同時產生了巨大的污染與生態破壞,俯瞰其似巨大漏斗,儼然成了地球「傷疤」[1]

⑨ 華為已向車BU投入5億美元,安徽馬鞍山5G無人駕駛礦車試運行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今年已向車BU投入5億美元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華為今年已經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投入5億美元,而且短期內不會考慮盈利。據透露,在華為車BU的五大業務范圍中,智能電動是較為成熟的業務,也是最快與客戶達成合作的業務。目前,華為在電驅動系統、車載電源、電池管理系統等方面,已推出了量產產品,並且實現商用。

▎因潛在電池起火風險現代汽車決定全球召回7.7萬輛Kona純電動車

業內人士表示,現代汽車將在全球范圍內召回2017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間生產的約7.7萬輛Kona電動車型。2018年以來,該車型已報告發生有13起火災。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⑩ 馬鞍山礦坑公園在哪

馬鞍山向山凹山湖畔。

6月26日項目啟動,6月30日施工方案出爐,7月5日施工圖敲定,7月11日種下第一棵樹,「三棵樹」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建設的「進度條」不斷刷新,一個月的時間里,凹山湖西側20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已基本建設完畢,從觀景平台可以俯瞰凹山湖全貌;一直延伸到邊坡的景觀帶也基本種植完成,待部分噴播工序及完善工作結束後,凹山湖西側這片山體公園就可以與市民見面。

『元寶楓、杜仲、山桐子』是附加值極高的特種經濟林樹種,種植這些樹木在實質性解決礦山生態修復、環境整治等問題的同時,也將帶動後續產業發展。

項目現場負責人魏澤偉介紹,中國化學工程集團通過對「三棵樹」產業的深入探索實踐和特種經濟林行業的研究,總結出「礦山治理+特種經濟林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推行這樣的發展模式,使綠水青山真正向金山銀山轉化,推動向山地區真正實現生態修復和綠色轉型的協調發展。

凹山采場的轉型是向山地區生態修復的一個縮影。面對生態欠賬,近年來,我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壯士斷腕、背水一戰的決心,打響了生態修復攻堅戰、持久戰。一片片荒山被覆土復綠,一處處礦坑被治理造景,一系列功能配套提升陸續就位,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正在高規格高標准推進。

對接主城區路網升級,想要對煥然一新的景觀公園一探究竟,需要的是暢通無阻的交通路網。

去年以來,特別是今年7月以來,雨山區和寶武馬鋼等企業密切配合,高效協同發力推進綜合整治,全力打好新時代「凹山大會戰」,向山部分地區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往坑坑窪窪、塵土飛揚的道路完成升級改造,老舊廠房修葺一新,處處展示出生態蝶變的美好圖景。

如今,在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已很難再尋覓破敗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成片的綠植、層次分明的花園式景觀,向山鎮逐漸與主城區連為一體。進入西部入口,沿著新修建的向陽路一路向南,進入南山大道,破碎顛簸的盤山土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平整舒適的瀝青馬路,移步換景的蜿蜒山路為行程增添了野趣。

不僅進入向山鎮的路網進行了升級改造,其內部對偏遠村落的交通要道也進行了改造提升。通過「四好農村路」建設,向山鎮打造了一條南部循環路,將各村之間打通,方便車輛通行的同時,也由著這些柏油馬路將向山鎮推介出去。

「過去落星村南邊的自然村到省道313需要先到鎮上繞道,南部循環路修好後,可以直接以兩地最短距離穿行,至少能節約一半時間。」「四好農村路」擴面延伸工程落星村南部循環路項目負責人李正介紹,南部循環路全部採用瀝青鋪設,改變了以前機動車無法通行的狀況。

隨著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製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早日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東部新城。

以上內容參考馬鞍山市人民政府-荒山披「綠裝」 礦坑變公園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礦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