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均等化留人

公共服務均等化留人

發布時間:2022-05-08 23:40:26

1.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版發展水平相權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2.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如何做到,有何意義

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代政府追求的目標。從19世紀末期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西方發達國家為克服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端,強化政府對公共經濟領域的壟斷地位,推動公用事業等重要行業的國有化,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基本實現了公共服務均等化或均質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世界各國政府積極探索國有公共企業私有化、政府與私人企業合作制等改革舉措。百餘年來,各國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動政治文明起了重要作用。
亞洲地區現代化的進程起步時間不一,各國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差別較大。二戰以後,先期實現體制變革和經濟騰飛的國家,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借鑒歐美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通過在公共財政、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公用事業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維持在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大多數亞洲國家,由於治理理念、政治體制、社會環境、經濟基礎、人口規模以及連年戰亂等因素,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不強,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水平不高。20世紀80年代以來,公共管理改革運動席捲全球,亞洲國家中,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高的國家認真總結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深化公共服務制度安和公共服務方式的變革;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較低的國家,主動借鑒發達國家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和經驗,努力探尋適合本國特點的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途徑和策略。在探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中,亞洲國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難題,也積累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努力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著力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第五,中國政府在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做了有價值的實踐探索。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一是確定了「完善公共財政制度,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針。主要做法是通過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調整稅

3. 如何完善外來人口服務管理

新形勢下,加強和完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在指導思想和任務目標上,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堅持全市統籌推進的理念,按照「公平對待、優化結構、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要求,逐步實施「新人新居民、同城同待遇」戰略,堅持「強抓基礎、狠抓重點、重抓服務、巧抓管理、實抓保障」,以進一步促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人本化、社會化、信息化、規范化」,促進新老紹興人「一體化」和「市民化」,形成「事業共創、責任共擔、生活共融、成果共享」的新局面,使有條件的流動人口成為「有理想、講文明、守法紀、懂技術、愛紹興」的新紹興人。
(一)明確標准,強抓基礎
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組織網路和隊伍建設是管理工作的基礎,務必要夯實、健全、完善。
1.全力以赴登記發證。針對我市基礎信息在省內較為落後的現狀,進一步加強分析研究,強化考核監督。結合企業、房東、中介機構和物業公司法律意識淡薄、支持配合不夠的實際,通過宣傳教育、摸底排查、走訪服務等方式,細致及時地做好信息採集、居住登記工作,確保我市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率、居住房屋出租登記率、「人戶一致」率、居住房屋治安責任書簽訂率等「四率」達到並高於省定標准。切實提高《浙江省居住證》的發證率,發放比例努力達到省定標准。重視做好已領證且符合條件的流動人口,享受相應市民待遇的落實工作。加強信息登記的業務指導,提高信息登記質量,提高流動人口,登記信息的准確性、完整性。完善流動人口綜合信息平台建設,在實現公安、流管信息實時共享的基礎上,盡快實現全市流動人口信息跨系統、跨部門、跨地區的共享共用。在此基礎上,建立統一的流動人口信息發布制度,定期向社會發布流動人口信息。
2.全面完善組織網路。組織網路建設是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盡快建立健全市、縣(市、區)、鎮(街)、村(社區)四級組織網路。還未正式成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的縣(市)要抓緊掛牌成立;市直幾個開發區也要盡快建立編制單列、職責清晰、機構獨立的工作部門。全市42個重點鎮(街)和203個人口倒掛村(社區),要按照「有明確任務、有人員編制、有硬體設施、有工作機制、有經費保障」的「五有」要求,統一建成「新居民服務管理所(站)」。切實把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網路延伸到基層;要高標准、嚴要求,建成一批運行規范、服務優質、機制健全的基層新居民服務管理所(站)。要指導和督促流動人口居住、務工人員超過100人以上的村(社區)和企業,擇時建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並落實專人專管。
3.全力強化隊伍基礎。要配強配足市縣兩級專門機構的領導班子和工作人員,落實職級待遇,強化職責職能。堅持以省定500:1的比例配備專職協管員。比例不達標的縣(市、區)要抓緊選配補充人員,特別要配足配強鎮(街)流管所、村(社區)流管站人員力量,進一步做好穩定專職協管員隊伍工作。全市各地各級要切實抓好流動人口40元/人的經費保障,提高工資待遇。要經常開展各類培訓學習,各種專題教育活動,全面提高專職協管員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和工作責任心。
(二)合力攻堅,狠抓重點
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迫切需要上下聯動,形成全市一盤棋;迫切需要部門互動,形成工作合力;迫切需要攻堅克難,抓住重點求實效。
1.抓重點區域強管理。流動人口登記數據表明,全市近80%的流動人口務工、居住在42個重點鎮(街)、203個人口倒掛村(社區)中,抓好這些重點鎮(街)、村(社區)的工作,至關重要,事關全局。要牢固樹立「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的理念,建立與流動人口流出地雙向協作協管機制,推廣「外警管外口」的做法,實現流出地與流入地「兩頭管、雙向管」的模式。要把維護這些重點鎮(街)、村(社區)良好的環境秩序和生產經營秩序當作一件大事來抓。政府應加強統籌,部門需協作聯動,查處違規生產、經商活動,打擊違法犯罪行為。要探索建立市、縣、鎮(街)三級領導重點區域分工聯系、重點工作責任包干機制,全面加強這些重點區域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領導和工作力度。
2.抓重大項目促落實。當前,我市流動人口對就學、就醫、居住等方面的需求劇增,滿足和解決他們這些需求願望,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重點所在。全市各地各級要切實抓好市裡「十大項目」的落實推進。細化項目落實計劃,明確項目任務目標,推出項目落實措施,真正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氛圍和機制,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各級各部門要敢於擔當,捨得用經費作保障,捨得用政策作支撐,主動給資源、認真做規劃、真抓實干抓落實,確保「十大項目」項項抓在手裡,項項落到實處。要建立項目檢查督促、評估考核、處罰獎勵機制。對需要出台具體政策的,要加強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對政策的吸引力、可行性進行詳盡周到評價,使項目得以更好落實,使流動人口得到更大實惠。各縣(市、區)和各開發區在認真抓好市裡「十大項目」的基礎上,充分結合各自實際,力爭推出一批內容更多、范圍更廣、要求更高、措施更扎實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項目,並全力以赴抓好落實。
3.抓重點層級(市本級)補短板。市、縣(市)城區是流動人口務工、生活的聚集地。從業情況復雜,居住狀況多樣,不能成為「燈下黑」,市區更要成為全市工作的樣板。越城區和市直開發區要抓住服務管理工作中的「短板」。通過健全體制機制、創新方法手段、凝聚各方力量等,攻堅克難,努力把短板補長。要加快各開發區專門機構的組建。市裡要給編制、定職責、撥經費,使開發區抓緊統一成立「新居民服務管理局」,使開發區各鎮(街)、村(社區)也相應建立專門的工作機構,確保市區流動人口組織體系的完整一致。根據市區多數流動人口在企業務工的實際,市直各開發區要重點抓好企業流動務工人員的服務管理工作。要重在引導企業規范用工行為,改善用工環境,在建立合理的企業用工和員工利益共享機制上下功夫。要重在支持企業,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工資待遇,改善住房條件,滿足文化需求上下功夫,提高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加大新老城區流動人口個體經商戶、無證經營者及無業閑散遊民等人員的管理。把他們列入「網格化」管理范圍,定期開展教育檢查等活動,發現問題及時化解處置,不斷規范他們經營、生活等方面的行為。要以文明城市創建為抓手,組織開展「文明禮儀、你我同行」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吸引流動人口積極參與,引導他們更好地愛護公共財物、遵守公共秩序、熱心公益事業、踐行公共禮儀,以提高他們的文明素質,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真正實現以「城」留人。
(三)整合資源,重抓服務
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抓流動人口的服務,要堅持剛性制度的落實與柔性關愛的推動相結合,堅持整合現有資源與發掘各方社會資源相結合,重在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效化和常態化上下功夫。
1.推進就業服務常態化。就業是根本。抓就業服務就是開展最好的公共服務。各地各級各部門都要緊緊抓住流動人口就業這個根本,運用多種形式,開辟多種渠道,開展常態長效化的就業服務。引導流動人口有序就業,解決企業「用工荒」。要全面實行城鄉統一、內外一致的就業服務政策。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和完善勞動力用工信息發布平台,及時為流動人口提供各種招工就業信息。要
調動社會各方積極性,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推出各類政策舉措。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發展服務業,開辟更多就業渠道和就業崗位,幫助更多的流動人口就業。同時要指導和督促現有用人用工單位,按照有關政策規定,規范用工,合理安排生產,騰出更多崗位,幫助流動人口就業。要廣泛開展與有關省(市)勞務對接工作。通過區域雙向交流,促進更多流動人口來紹就業務工,確保來者有「工」務,工者有錢「掙」,努力推進就業服務常態化。同時,要加強愛崗敬業教育,切實增強流動人口立足崗位多作貢獻,熱愛工作,多創業績的進取心和責任感。
2.推行重點服務實效化。要緊緊抓住我市流動人口普遍關心的住房、社會保障、看病就醫等問題,抓服務,求實效。要充分吃透「安居才能樂業」的道理,加大財政投入,加強保障性住房的規劃和建設力度,探索完善公積金制度向流動人口覆蓋,激活企業和社會資金改建、新建、合建流動人口公寓。通過保障性住房擴面提供、流動人口公寓廉價租住等方法途徑,不斷改善流動人口的居住條件,確保居者有其屋。加強出租房屋管理。對違反國家房屋租賃政策出租的車棚、車庫和消防安全不達標、亂搭亂建的房屋,依法予以堅決查處,讓租者安其屋,真正達到以「房」管人。要致力於解決流動人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優化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建立健全流動人口醫療救助體系,設立流動人口重病、大病醫療救助基金。通過開設流動人口門診部、流動醫療車、「流動醫院」、就醫綠色通道,讓病者有處醫、有錢醫。要真正提高流動人口社會保險比率,抓緊落實流動人口持《浙江省居住證》參加社會保險的政策待遇;抓緊研究推行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能轉移的流動人口社會保險辦法。積極探索無固定職業流動人口靈活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途徑,實施「五金」合征模式,切實提高流動人口參保覆蓋面。
3.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以人為本,積極向流動人口推出便民惠民的公共服務項目,有效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中的困難與需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展思路,逐步將公共服務享受資格與戶籍制度剝離分開。以流動人口在紹興居住年限、社會保險參保年限以及遵紀守法行為、社會良好聲譽等作為獲得公共服務的基本條件,推動我市公共服務由戶籍人口向非戶籍人口延伸,由本地人向外來人員拓展,努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當前,結合流動人口整體文化素質偏低、勞動技能缺少等實際,要重在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勞動技能的培訓上求突破、見成效。要進一步健全流動人口市民化培訓教育機制,充分依託社區、村、企業等基層平台,推行流動人口社區化教育,努力提高綜合素質。要探索建立「政府主導、企業支持、個人自願、社會參與」的流動人口培訓機制,提高流動人口就業技能和生活生存本領。同時順應流動人口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泛深入開展適合流動人口文化層次、生活特點、消費水平、實際需求、形式豐富多彩、內容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免費向流動人口開放各類文體活動場館,使他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產品,從中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提升素質。要將流動人口的就學、婚姻、計劃生育等方面的服務與管理納入經常性工作范圍,進一步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真正落實免費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制度。在流動人口子女「零門檻」入學、「公辦學校」入學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入學綠卡」「一卡通」制度,全面提高義務教育段流動人口子女就學率
(四)開拓創新,巧抓管理
立足當前工作實際,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需要不斷創新方法手段,重在「巧」上下功夫。
1.推行再組織化管理。對流動人口進行再組織化管理。我市已積累成功經驗,是工作的一大特色亮點。要不斷深化「以外管外、以外幫外、以外聯外」的模式。在全市推廣建立「和諧促進會」、「新市民聯誼會」等流動人口自治自律組織,充分發揮鄉親、親情、友情優勢,形成政府服務管理與流動人口自管自治的良性互動,促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要通過組織找流動人口、流動人口找組織的方式,把流動人口黨團員、婦女兒童等分別納入到各級黨團、工會、婦聯組織之中,做到「流動不流失、離鄉不離黨」。要加強村(社區)基層組織的民主建設,探索流動人口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新途徑,增強流動人口作為新市民、新居民、新職工的主人意識、集體團隊意識和遵紀守法的意識。
2.推動融入式管理。當前不少流動人口處於「城裡呆不長,鄉下不想回」、「城市融不進、老家回不了」的窘境。要大力發揚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發揮紹興開放包容和紹興人熱情好客的特點,把流動人口當作自家人,當作新紹興人,納入我市經常性管理范圍。要切實尊重和維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暢通他們訴求渠道,傾聽呼聲要求,切實解決他們生活和工作的實際困難,在思想情感上,給予流動人口應有的關心關愛。在政治待遇上,要突破身份界限。各級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應有一定比例的流動人口代表參加,充分發揮他們在參政議政等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要切實將流動人口納入優秀黨團員、優秀人才、勞動模範、道德模範等評選范圍,樹立一批流動人口先進典型人物,努力使流動人口在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處於平等地位,提高流動人口對紹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大限度地實現他們與紹興社會的融入與融合。
3.推進分類式管理。我市流動人口涵蓋了全國所有省份,其中還有維吾爾族、藏族、回族等十多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要針對這些情況和流動人口工作、生活的特點,採取「政府主管、企業自管、社會協管」的方法,逐步推進分級分類管理。堅持「屬地管理」原則,市政府要與各縣(市、區)政府簽訂工作目標責任狀。全市各地各級務必要全面加強本地區流動人口管理,努力讓他們進得來,融得入,過得好。對企業務工的流動人口,要引導各類用人單位增強社會責任感,按照「誰用工、誰管理」的要求,務必強化本企業外來務工人員的服務管理。運用經濟、文化等多種手段,運用教育、引導、約束等各種方法,服務管理好本企業外來務工流動人口,真正達到了以「業」控人。針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身份特別,要立足於民族團結和諧,不斷了解少數民族特點、熟悉民族文化特色、熟知少數民族生活習性。講究方法,注重策略,服務為先,教育為重,讓他們在紹興也能安其居、樂其業。全市各地各級要緊緊盯牢未登記人員,尤其是高危人群,加大發現、列管、控制和查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遏制流動人口違法犯罪高發態勢,進一步凈化社會環境,維護社會穩定。
(五)凝心聚力,實抓保障
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任務越來越艱巨,壓力愈來愈大,需要凝心聚力,努力在組織、輿論、政策保障上下功夫。
1.強化組織保障。各級各部門在思想上要一視同仁,始終把流動人口作為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設者和主人翁。高度重視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使他們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利和義務,實現經濟上同工同酬、政治上同責同權。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真正將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工作擺上重要位置,納入重要議程,列入目標責任制考核范圍。要改換流動人口的稱謂,統一為「新紹興人」,並把 「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局」改為「新居民服務管理局」。要抓緊制訂新紹興人發展規劃,把「新紹興人」服務管理工作納入紹興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總體設計,並提出長期、中期、近期目標規劃。特別是在城市發展定位、產業發展規劃、重大政策制定等方面,應將流動人口納入實有人口,進行通盤考慮,讓他們逐步享受到本地人的同等待遇。
2.強化輿論保障。充分利用和依託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媒體,開辟專版專欄專題。大力宣傳我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相關政策意見和經驗做法,宣傳流動人口先進典型和感人事例,倡導對流動人口更加接納包容的精神。廣泛開展「十佳新紹興人」評選活動,組織「愛心書遞」、「冬日暖陽.愛的紹興」等系列愛心活動,營造「新紹興人」融入紹興社會的良好氛圍。激發在紹流動人口主動參與城市建設、共同服務社會的熱情。要及時總結各地創新經驗,研究推廣創新做法,促進全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更上水平。
3.強化政策保障。近年來,我市針對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出台了不少政策舉措,效果作用明顯,但還有許多方面缺少剛性的政策支持。要下功夫制訂並完善有關流動人口在就業、就學、就醫、社保、住房保障等方面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抓緊細化流動人口居住證配套政策,提高《居住證》含金量,增加「一證通」功能,進一步增強流動人口申領居住證的吸引力。要抓緊制度落實保障性住房相關政策規定,健全和完善公積金制度,要盡快研究制定科學的落戶政策,把好流動人口「進入關」,加大高素質高技能優秀人才的引進和流入。抓緊完善和實施流動人口參加社會保險的辦法措施,真正提高流動人口的參保率。探索建立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的監督體系和評價制度,加強政策執行的督促和檢查。同時按照已有的規定標准,確保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經費的落實。

4. 什麼是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推進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重點為六方面:
一是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健康專檔案,為轄區居住6個月屬以上的流動人口建立統一、規范的健康檔案,及時掌握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
二是開展流動人口健康教育,提高流動人口健康素養,引導流動人口更好地接受服務;
三是加強流動兒童預防接種工作,為轄區內居住滿3個月的0-6歲流動兒童建立預防接種檔案,對入托入學流動兒童嚴格查驗預防接種證;
四是落實流動人口傳染病防控措施,對建築工地、商貿市場、生產加工企業等流動人口密集地區,加強傳染病監測工作,及時處置傳染病疫情,切實落實流動人口艾滋病、結核病等傳染病的免費救治政策;
五是加強流動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管理,為流動孕產婦和兒童建立保健管理檔案;
六是落實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使流動人口在現居住地獲得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宣傳倡導、計劃生育、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獎勵優待等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務。

5. 如何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

第一,政府主體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不完善。在我國,政府同時扮演了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專者和監屬督者兩個角色,這使得對基本公共服務缺乏有效的監管,從而容易產生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此外,由於政府長期的導向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就導致政府傾向於將有限的資源配置到經濟建設領域,而忽略了在公共服務方面的支出。從而,制度層面上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國的基本公共服務無法均等化。
第二,基本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失衡。這主要體現在地區間失衡,其背後是嚴重的城鄉二元化現象。如社保、教育、醫療等資源集中於大城市,鄉鎮等地區則鮮有覆蓋。
第三,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間公共服務提供失衡,除上述的資源集中於城市外,制度上也更為偏向城市,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其完善程度上遠不及城鎮醫療制度,農民的醫療保障范圍有待進一步擴大。
未來,我國改善基本公共服務面臨著比此前更為嚴峻的壓力,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會更加激化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2012年末,我國超過60歲老齡人口佔比已經達到14.3%,據預測,到2015年會達到16%,到2030年總數會翻一番,這將對我國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產生極大壓力,因此目前實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已經迫在眉睫。

6.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7. 什麼是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是指鎮街道(社區)計生工作人員要充分利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信息系統掌握准確的流動人口信息,為流動人口做好衛生計生宣傳、生育證件辦理、服務項目通告等工作,並對流動人口衛生計生服務需求進行分析,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撐。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要根據計生機構提供的流動人口服務對象信息,從保障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和流動人口最迫切需要的服務項目入手,突出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轄區內持居住證的流動人口建立健康檔案並提供便捷的衛生公共服務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

為流動適齡兒童及時建卡並開展預防接種,負責向計生機構反饋服務對象的服務項目、內容、結果等相關信息,使流動人口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信息內容更為全面,質量不斷提升。

(7)公共服務均等化留人擴展閱讀

流動人口衛生和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內容

一、建立健全流動人口健康檔案。為在轄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流動人口建立家庭健康檔案,掌握流動人口的健康狀況。

二、加強流動兒童預防接種工作。為轄區內居住滿3個月的0-6歲流動兒童建立預防接種檔案,為流動適齡兒童及時建卡、接種。根據傳染病防控需要,開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補充免疫、群體性接種和應急接種工作。

三、加強流動孕產婦和兒童保健管理。為在轄區居住6個月以上的流動孕產婦、兒童建立保健管理檔案。強化育齡婦女孕情監測、葉酸補服、圍產期保健、孕產婦早孕建卡、孕期保健、高危篩查、住院分娩和產後訪視等工作。

完善0-6歲流動兒童家庭訪視、新生兒滿月健康管理、嬰幼兒健康管理、學齡前兒童管理及健康問題處理等兒童保健服務。

四、落實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基本公共服務。開展計劃生育法規政策宣傳倡導、技術服務、優生優育、生殖健康、獎勵優待等服務項目,重點落實國家規定的計劃生育免費技術服務。為流動育齡人口提供避孕節育、優生優育科普宣傳、免費發放避孕葯具及健康指導服務。

8. 如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方法:
第一,堅持不懈地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始終堅持通過改革解放生產力的基本理念,始終堅持通過改革促進發展的基本路徑。通過改革,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家財政收入連續大幅度提高,為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奠定了堅實的財力基礎。
第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要求政府將維護最廣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學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系,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以人為本」和「統籌兼顧」,為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國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公平正義意味著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要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公共服務具有再分配的功能,需要通過均等化的制度設計,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勾畫了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的宏偉藍圖。
第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按照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目標的要求,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通過改革,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轉變,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向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的根本轉變,實現行政運行機制和政府管理方式向規范有序、公開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轉變,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建設人民滿意的政府。政府職能轉變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職能,在改善經濟調節、嚴格市場監管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央和地方政府要按照職能轉變的要求,突出各自的管理和服務重點;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合理界定政府部門的職責,做到權力與責任對等,避免職能交叉重疊。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為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立了體制基礎。

9. 基本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均等化

之所以如此,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後出現的新特點有密切關聯。這些新特點是: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所凸顯。通過市場化改革,我國的 財富增長很快。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讓財富的支配和消費更加公平、公正。中央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的具體探索。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從世界范圍來看,財富的生產在某一時期實現快速增長並非難題,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階段性的經濟奇跡,而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則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使生產出來的財富惠及更多社會成員,在促進財富快速生產的同時,實現財富消費的公平和公正,以防範片面追求財富增長所導致的公共風險和危機。 從這個現實背景來看,我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公共政策和純粹的福利行動,也不是一個化解社會矛盾的權宜之計,而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明晰化和具體化。它表明,中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一是增長的基本取向由單一的效率至上轉向公平與效率並重,使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更多的社會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是發展的基本取向由片面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使經濟的發展帶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回歸發展的終極價值;三是小康生活的基本取向由主要追求物質指標轉變到以和諧為導向,使生活的殷實和富足帶來更大程度的社會和諧,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由此看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當前的一項重大公共政策,而且還承載著時代變遷的重大使命。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 要使上述基本理念的轉變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逐步均等化體現出來,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公共服務與每個社會成員密切相關,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就業指導和培訓、社會治安以及食品葯品安全,等等。要使這些公共服務全面實現均等化,不是短期內單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發展是基礎,改革是動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應被理解為單純的國家財政分配過程,而是經濟發展過程與國家財政分配過程的有機結合;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財力配置過程,而是財力配置與制度創新的融合。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至少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項中長期任務。從公共服務的供應方來看,政府是最終責任主體。在我國,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相差很大,這種差距不只是財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鄉村政府、相對富裕地區的政府和貧窮地區的政府,也有認識水平、人員素質、創新意識、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設能力上的差距,這類差距不是通過增加財力、短期培訓、更換操作人員就可在短期內消滅的。從公共服務的需求方來看,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務的消費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這既有自然條件的影響,如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山區,即使把錢送到居民手上,也難以消費;也有當地人文社會因素的制約,如文化素質、傳統意識、風俗與宗教等等,都會造成居民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這種消費能力體現的是自主性和能動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最終依賴於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去消化、吸收,進而轉換化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質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並不是上學難、上學貴,而是主動輟學,有的家長認為上學不如賺錢實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認為孩子不上學將來也衣食無憂,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因富輟學」的怪現象。這說明,要縮小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確實需要居民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改善。 第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機會的平等。每個公民都有相同的機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因性別、年齡、戶籍、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公民的基本權利被分為三六九等,因身份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待遇,那就談不上均等化。比如農民工因身份受到制度歧視,即使常年在城市工作也無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社保等。這種因制度歧視造成的公共服務差距,只能通過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才能逐漸消除。當前,社會各界對擴大公共服務的呼聲很高,這是合理的,但要避免以籠統的公共服務規模的擴大來掩蓋差距的擴大,或以某一方面差距的縮小來掩蓋其他方面差距的擴大。 第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這有兩重含義:一是不能把居民局限於某一地理空間。例如,在城鄉分治的框架內通過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來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這在近期是必要的,但若長期如此,其均等化就會變成一種社會強制,使個人意志受到壓抑。二是有自主選擇的自由。例如,一個人不願居住在嘈雜的城市,而選擇居住在寧靜的山區,盡管山區政府和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有明顯差距,但對他來說,公共服務仍是均等的。因此,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更多從需求方來考慮,尊重居民的合理意願和選擇,不能光看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等於各地方政府財力的均等化。不少人認為,實現了財力的均等化就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的研究為便於數學模型的運用,也簡單假設:財力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筆者認為這樣的研究沒有價值。我們通常用人均財力這個指標來衡量地區間財力的差距,其實,無論分母使用財政供養人口,還是本地戶籍居民,這個指標都不能准確反映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距。因為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同樣的錢未必能提供同樣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的單位成本、醫療的單位成本、基礎設施的單位成本等等,會因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國土面積、民族構成等因素而不同。即使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相同,由於制度因素及管理水平的影響,同樣數量的資金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從公共服務的供給方來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財政能力的均等化,而財政能力是財力、單位成本和制度及管理因素的復合函數,僅看財力的多與少是片面的。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做到幾個「結合」 依據以上認識,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必須整體把握,分步實施,選擇好恰當的路徑和切入點。既不能單純從供給方來考慮,也不能僅從需求方來觀察,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國家的做法。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應考慮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首先,從發展與改革的結合上來規劃。一方面,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也是基本路徑。經濟蛋糕大了,財政蛋糕才能大;同時,經濟發展協調了,區域、城鄉差距縮小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就自然實現了。從整體上看,要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寓於經濟發展之中,使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公共服務固然是財富的消費,但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聯系,長期來看不但不會阻礙財富的增長,反而是財富生產可持續的保障。因此,既要有「增量」的觀點,也要有「循環」的理念,不能靜態、孤立地追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也是改革的過程,特別是行政體制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前者涉及政府責任意識的形成、職能的轉換、政府間責任的界定等,後者則與政府間分配關系密切相關,涉及財力與事權、責任的匹配等問題。此外,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有內在聯系。沒有改革的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無法推進的。相對於現在的利益格局而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是財富支配格局調整的過程,這就需要改革作動力。否則,利益格局的凝固化,會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空洞的口號。 其次,從財力與制度的結合上來操作。財力只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光有國家財力的投入,而沒有相應制度的創新和改進,擴大公共服務就會落空,均等化也會成為紙上談兵,甚至是投入越多,浪費也越多。例如教育,盡管國家投入沒有達到佔GDP比例4%的要求,但教育體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師范畢業生「有崗無編」(編制被非教學人員佔用),不少畢業生被迫轉行;一方面技工嚴重短缺,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醫學博士不能處置基本的臨床病例,等等。在這種體制下,如果只一味增加投入,其效果可想而知。從邏輯上看,是制度決定了財力的配置,從而決定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在不合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大財力的支持力度,只會使扭曲的公共服務更加不均衡。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保障。 再次,從供給與需求的結合上來實施。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方是政府,需求方是居民。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既要考慮政府的服務能力,更要看居民的要求和滿意度。任何一項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考慮需求方的意願、能力,尊重其自主選擇。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就遵循了自願參與的原則,結果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擁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衡量標准不是數字上的大體相等,而是群眾的滿意度和社會的和諧程度以及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 最後,從國家、市場與社會的結合上來運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並不排斥市場主體和非盈利組織的參與,國際上已出現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引進到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責任主體,但公共服務責任是可以分解的。通過這種責任分解,讓更多主體參與進來,可以培養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助於形成公共服務的道德倫理基礎。(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10. 高中政治 「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怎麼理解

一般地說,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回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答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留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