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通遼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比

通遼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比

發布時間:2022-05-08 22:15:45

① 請問在地方財政中,市財政、區財政如何劃分

<strong>在地方財政中,市財政、區財政劃分如下:</strong>
1.市級財政事權由市級承擔支出責任。屬於市級的財政事權,應由市級財政安排經費,市級各職能部門和直屬機構不得要求區級安排配套資金。市級財政事權委託區級行使的,通過市級專項轉移支付安排相應經費。
2.區級財政事權由區級承擔支出責任。屬於區級的財政事權,原則上由區級財政通過自有財力安排經費。對區級履行財政事權、落實支出責任存在收支缺口的,除部分資本性支出通過依法發行政府性債券等方式安排外,主要通過市級給予的一般性轉移支付彌補。區級財政事權如委託市級機構行使,區級應負擔相應經費。
3.市與區共同財政事權區分情況劃分支出責任。根據基本公共服務的屬性,結合全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等總體要求,對體現國民待遇和公民權利、涉及全市統一市場和要素自由流動的財政事權,如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等,研究制定全市統一標准,並由市與區按比例或以市級為主承擔支出責任;對受益范圍較廣且信息相對復雜的財政事權,如環境保護與治理、需要市統籌布局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等,根據財政事權外溢程度,由市與區按照比例或市級給予適當補助等方式承擔支出責任;對市、區兩級有各自機構承擔相應職責的財政事權,如職業教育、公共衛生等,由市與區各自承擔相應支出責任;對市級承擔監督管理、出台規劃、制定標准等職責,區級承擔具體執行等職責的財政事權,市與區各自承擔相應的支出責任。
隨著社會成員的塔多,管轄區域的擴大,公共事務變得越來越復雜多樣,靠單一的政府已難以或根本就不能有效地處理全部公共事務,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公共需求。這時就需要構建一個由多級政府組成的政府有機體,經過合理分工,實現中央負責全局,地方只對本轄區負責的行政管理格局。當然,若要讓地方政府替中央政府分擔一定的責任,發揮一定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功能,就必須擁有一定的財政權力。
這就客觀地要求中央政府必須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財政權力,這樣,地方財政應運而生。較常見的做法是一級政府,一級財政。
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地方財政在地方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及影響愈來愈大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需要如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首先,應研究、解決中央和地方財政諸多問題:採取什麼樣的財政管理體制,中央和地方採取的財政分權制度程度如何,是否符合國情和實際需要,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如何進行科學合理的分工,其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是什麼,彼此的財政地位如何,如伺協調好彼此的財政關系與政策關系,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收入與支出如何劃分,有何標准等。

② 基本公共服務如何實現均等化

之所以如此,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後出現的新特點有密切關聯。這些新特點是: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所凸顯。通過市場化改革,我國的 財富增長很快。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讓財富的支配和消費更加公平、公正。中央提出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實際上就是對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的具體探索。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具體體現 從世界范圍來看,財富的生產在某一時期實現快速增長並非難題,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階段性的經濟奇跡,而如何更加公平、公正地支配財富和消費財富,則是一個更難解決的問題。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就是使生產出來的財富惠及更多社會成員,在促進財富快速生產的同時,實現財富消費的公平和公正,以防範片面追求財富增長所導致的公共風險和危機。 從這個現實背景來看,我們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是一項孤立的公共政策和純粹的福利行動,也不是一個化解社會矛盾的權宜之計,而是政府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明晰化和具體化。它表明,中國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取向正在發生重大轉變:一是增長的基本取向由單一的效率至上轉向公平與效率並重,使物質財富的增長帶來更多的社會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二是發展的基本取向由片面的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使經濟的發展帶來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回歸發展的終極價值;三是小康生活的基本取向由主要追求物質指標轉變到以和諧為導向,使生活的殷實和富足帶來更大程度的社會和諧,提高國民幸福指數。由此看來,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僅是當前的一項重大公共政策,而且還承載著時代變遷的重大使命。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 要使上述基本理念的轉變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逐步均等化體現出來,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體制和機制。公共服務與每個社會成員密切相關,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基本醫療、社會保障、就業指導和培訓、社會治安以及食品葯品安全,等等。要使這些公共服務全面實現均等化,不是短期內單靠中央政府的轉移支付就可以實現的,而是需要發展與改革的雙重推動。發展是基礎,改革是動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應被理解為單純的國家財政分配過程,而是經濟發展過程與國家財政分配過程的有機結合;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不是一個簡單的財力配置過程,而是財力配置與制度創新的融合。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至少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項中長期任務。從公共服務的供應方來看,政府是最終責任主體。在我國,各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相差很大,這種差距不只是財力上的,如城市政府和鄉村政府、相對富裕地區的政府和貧窮地區的政府,也有認識水平、人員素質、創新意識、管理能力以及制度建設能力上的差距,這類差距不是通過增加財力、短期培訓、更換操作人員就可在短期內消滅的。從公共服務的需求方來看,由於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原因,公共服務的消費能力也存在巨大差距。這既有自然條件的影響,如一些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山區,即使把錢送到居民手上,也難以消費;也有當地人文社會因素的制約,如文化素質、傳統意識、風俗與宗教等等,都會造成居民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居民的這種消費能力體現的是自主性和能動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最終依賴於這種自主性和能動性去消化、吸收,進而轉換化為居民生活的改善、基本素質和技能的提高。譬如教育,有些並不是上學難、上學貴,而是主動輟學,有的家長認為上學不如賺錢實惠,也有暴富的家庭認為孩子不上學將來也衣食無憂,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因富輟學」的怪現象。這說明,要縮小公共服務消費能力上的差距,確實需要居民自主性和能動性的改善。 第二,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機會的平等。每個公民都有相同的機會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不因性別、年齡、戶籍、民族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如果公民的基本權利被分為三六九等,因身份不同而給予不同的待遇,那就談不上均等化。比如農民工因身份受到制度歧視,即使常年在城市工作也無法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社保等。這種因制度歧視造成的公共服務差距,只能通過社會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創新才能逐漸消除。當前,社會各界對擴大公共服務的呼聲很高,這是合理的,但要避免以籠統的公共服務規模的擴大來掩蓋差距的擴大,或以某一方面差距的縮小來掩蓋其他方面差距的擴大。 第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這有兩重含義:一是不能把居民局限於某一地理空間。例如,在城鄉分治的框架內通過給農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務來縮小城鄉公共服務的差距,這在近期是必要的,但若長期如此,其均等化就會變成一種社會強制,使個人意志受到壓抑。二是有自主選擇的自由。例如,一個人不願居住在嘈雜的城市,而選擇居住在寧靜的山區,盡管山區政府和城市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有明顯差距,但對他來說,公共服務仍是均等的。因此,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要更多從需求方來考慮,尊重居民的合理意願和選擇,不能光看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 第四,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不等於各地方政府財力的均等化。不少人認為,實現了財力的均等化就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有的研究為便於數學模型的運用,也簡單假設:財力的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筆者認為這樣的研究沒有價值。我們通常用人均財力這個指標來衡量地區間財力的差距,其實,無論分母使用財政供養人口,還是本地戶籍居民,這個指標都不能准確反映地區間財政能力的差距。因為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在不同地區是不同的,甚至差距很大,同樣的錢未必能提供同樣多的公共服務。比如教育的單位成本、醫療的單位成本、基礎設施的單位成本等等,會因地形地貌、人口密度、國土面積、民族構成等因素而不同。即使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相同,由於制度因素及管理水平的影響,同樣數量的資金所提供的公共服務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從公共服務的供給方來看,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財政能力的均等化,而財政能力是財力、單位成本和制度及管理因素的復合函數,僅看財力的多與少是片面的。 「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需要做到幾個「結合」 依據以上認識,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必須整體把握,分步實施,選擇好恰當的路徑和切入點。既不能單純從供給方來考慮,也不能僅從需求方來觀察,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國家的做法。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出發,應考慮做好以下幾個「結合」: 首先,從發展與改革的結合上來規劃。一方面,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礎,也是基本路徑。經濟蛋糕大了,財政蛋糕才能大;同時,經濟發展協調了,區域、城鄉差距縮小了,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就自然實現了。從整體上看,要把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寓於經濟發展之中,使公共服務與經濟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公共服務固然是財富的消費,但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聯系,長期來看不但不會阻礙財富的增長,反而是財富生產可持續的保障。因此,既要有「增量」的觀點,也要有「循環」的理念,不能靜態、孤立地追求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過程也是改革的過程,特別是行政體制改革與財政體制改革,前者涉及政府責任意識的形成、職能的轉換、政府間責任的界定等,後者則與政府間分配關系密切相關,涉及財力與事權、責任的匹配等問題。此外,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也有內在聯系。沒有改革的深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無法推進的。相對於現在的利益格局而言,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利益再分配的過程,是財富支配格局調整的過程,這就需要改革作動力。否則,利益格局的凝固化,會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成為空洞的口號。 其次,從財力與制度的結合上來操作。財力只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一個必要條件,光有國家財力的投入,而沒有相應制度的創新和改進,擴大公共服務就會落空,均等化也會成為紙上談兵,甚至是投入越多,浪費也越多。例如教育,盡管國家投入沒有達到佔GDP比例4%的要求,但教育體制本身也存在一些問題:師范畢業生「有崗無編」(編制被非教學人員佔用),不少畢業生被迫轉行;一方面技工嚴重短缺,另一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難以找到工作;醫學博士不能處置基本的臨床病例,等等。在這種體制下,如果只一味增加投入,其效果可想而知。從邏輯上看,是制度決定了財力的配置,從而決定了公共服務的均等化過程。在不合理制度的基礎上加大財力的支持力度,只會使扭曲的公共服務更加不均衡。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保障。 再次,從供給與需求的結合上來實施。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方是政府,需求方是居民。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既要考慮政府的服務能力,更要看居民的要求和滿意度。任何一項公共服務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考慮需求方的意願、能力,尊重其自主選擇。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就遵循了自願參與的原則,結果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擁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衡量標准不是數字上的大體相等,而是群眾的滿意度和社會的和諧程度以及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 最後,從國家、市場與社會的結合上來運作。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並不排斥市場主體和非盈利組織的參與,國際上已出現的PPP模式(公私合作)可以結合我國國情引進到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政府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最終責任主體,但公共服務責任是可以分解的。通過這種責任分解,讓更多主體參與進來,可以培養全社會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助於形成公共服務的道德倫理基礎。(作者單位: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

③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論文字數在1500以上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以來,中央明確提出,今後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我國進入「十三五」時期以來改革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舉措。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供給側改革,已成為通遼經濟轉型升級的突破口和著力點。參與變革、主動變革、承受變革,需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中央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培育和形成經濟新的增長點,最大限度地釋放全市發展潛能,才能協力擺脫困境,奪取追趕超越的新成效。
一、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驅動力.
創新是引領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通遼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創新史。特別是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深入推進人才強市工程,有效帶動了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但是如果放在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放在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來審視,我市的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傳統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漸趨乏力、漸成瓶頸。「打破」才能得生機,「取直」才能後發趕超。為此,推進創新發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能有效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水平,能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競爭優勢,大大減少增長動力轉換「青黃不接」的時間,從而更好適應新常態。
一是積極培育發展新動力。發揮投資對增長的關鍵作用,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挖掘新的投資領域和投資需求;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發揮出口戰略,提高我市產業在出口市場的地位。
二是加強平台建設。加強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協同創新,建立一批院士專家站、博士專家站、建設工程技術研究院、工程實驗室,創辦各類科技創業孵化模式,鼓勵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空間。
三是構建發展新體制。加快形成有利於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製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
二、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整體性.
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升發展整體效能、推進事業全面進步的有力保障。十二五時期,通遼市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900億元,年均增長10.9%,位居自治區前列。但作為少數民族聚居的經濟欠發達地區,還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相關領域的制度改革與制度供給滯後,導致多重矛盾疊加形成的深層次結構問題。因此,必須要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系統、協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建等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努力在推動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推動北部「霍扎」、南部「四點一帶」協同發展,促進中部「兩區一縣」融合發展,塑造主體功能約束有效、資源環境可承載、經濟優勢互補、基本公共服務均等的通遼發展新格局。
二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深入實施農村牧區「十個全覆蓋」工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服務力度,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壯大縣域經濟。
三是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完善文化服務運行機制,推進文化改革創新發展,建設民族文化強市。
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可持續性。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通遼的品牌所在、優勢所在,也是百姓的福祉所在、關切所在。這些年我們大力推進生態保護、污染治理和城鄉環境改善,成效總體是顯著的。但我們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市仍有部分地區的生態問題比較嚴重,群眾要求進一步加大環境改善的呼聲還很高。因此,必須以綠色發展為引領,在注重需求側創新升級的同時,開辟供給側改革的新境界。要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將生態文明的理念、目標、任務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貫徹到各級各類規劃和各項工作中,堅持從生產和生活兩頭入手、治理和保護兩手齊抓、約束和激勵兩端發力,下大力氣狠抓生態環境中的薄弱環節治理,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好家園。
四、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聯動性。
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是集聚高端要素、拓展發展空間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市對外開放的水平總體上還不夠高,利用開放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集聚創新要素、推進創新發展的能力還不夠強。要想在下一步發展中乘勢而上、彎道超車,必須大力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一是深化國內區域合作。抓住國家新一輪支持東北加快發展的機遇,深度融入東北經濟一體化發展,建設東北製造業配套基地、東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區域性物流中心,加快推進與京津冀地區合作,加強與周邊盟市合作,實現更深層次、更廣領域區域發展。二是加快融入「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持續推進開放招商,拓展對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利用國際國內市場、資源的效率和效益,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增強通遼經濟發展的聯動性。
五、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增強經濟發展公平性。
社會公平、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國家的奮斗目標和本質要求,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必須堅持社會公平、人民共享的價值導向,使全體人民在公平發展和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通遼在民生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促進共享的同時更要調動各方面共建的積極性,在保障大多數、提昇平均數的同時更要關注極少數,確保民生建設能夠走在自治區前列。因此,堅持共享發展,必須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建立健全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一是落實好「五個一批」、「六個精準」脫貧措施,精細化到每一戶每一人,做到因戶施策、因為施策,確保2017年底消除絕對貧困。
二是落實好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健全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社會優撫、相互銜接的社會保障體系,有效保障城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三是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同時要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

④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⑤ 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2年7月出台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從實踐操作層面制定了基本公共服務國家基本標准,明確了四個主要目標:供給有效擴大、發展較為均衡、服務方便可及、群眾比較滿意,最終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擴大有效供給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前提。從經濟上來看,這既包括擴大供給,需要大幅度增加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總量和比例),又包括有效供 給,需要優化和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方式。從政治的角度來看,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目標在於政府最大化地實現代表性、回應性和責任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轉 型和發展,政府通過各項制度或者公共政策更大程度地實現其代表性和責任,回應多元利益主體日益增加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需要基於全體社會成員的需求來完善 基本公共服務國家標准體系,不斷健全標准動態調整機制。從管理視角來看,擴大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是從管理社會向社會管理轉變的基本措施和重要途徑,從 整體上看,社會管理的焦點在於擴大有效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這一結果上。為獲得預期效果,在產品和服務的提供方面可以妥善運用各種市場競爭機制,可以通過政 府、市場、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通過多種途徑來提供,即公共服務供給方式多元化,實現提供主體與提供方式多元化。為了實現有效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政府既應 該強調民眾需求導向的觀念,又應該扮演「掌舵者」而非「劃槳者」的角色,還應該關注服務對象民眾的回應即社會滿意度。
發展較為均衡是基 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要求。基本公共服務發展包括規模的擴大和結構的優化,最直接的因素是公共服務需方與供方的匹配。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的實質在於政府兌 現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的承諾,通過深化改革,建立與完善教育、住房、就業、衛生醫療等領域內的制度建設,通過具有普遍可接受或可容忍的基本公共 服務結果和機會均等來限制社會的不平等。從宏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人、財、物等各種資源,各地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實現基本公 共服務的供給在總量和結構上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達到相對的均衡。從中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是指要基本實現城鄉間、地區間在基本公共教育、勞動就 業、衛生醫療、養老服務等各種公共資源配置的均衡,尤其要實現各縣域內基本公共服務的均衡發展。從微觀層面來看,發展較為均衡包括服務領域內資源配置的均 衡、服務結果的均衡以及服務評價的均衡,尤其要明顯地提高農村和老少邊窮地區的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公正平等分配能力以及服務評價能力,以解決公眾的住房 難、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等問題,使全體社會成員都有均等地享有住房、教育、醫療、勞動的權利與機會。
服務方便可及是基本公共服務均 等化的具體方向。隨著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探討從理論上升到實踐層面,它的可獲得性和方便性是國家基本標准得以落實的重要衡量因素。首先,要健全服務網路。目 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有較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但服務網路延伸得不夠長,對基本公共服務利用率比較低,導致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與方便性相對不足,又由 於他們的支付能力有限,尤其在災難性事件出現以後,容易因病致貧或者因災致貧。因此,實現國家基本標准有賴於全面建立以基層為重點的服務網路。其次,要提 高針對特定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標准化水平,使基本公共服務需求者能方便地獲得相應的服務。比如,提高教育機構、培訓機構設施的標准化設施是受教育 者、勞動者獲得便捷的教育、信息、培訓服務的基礎。再如,要增強基本公共服務的規范化、專業化和信息化。最後,要保障城鄉居民就近獲得服務。基本公共服務 國家標準的第一個階段性目標是通過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規劃一體化與服務制度銜接、加大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支持力度等方式,逐漸消除在二元社會結構中基本公共服 務獲取的差異性,使城鄉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務具有可及性和方便性。

⑥ 什麼是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能不能通俗易懂點

基本公共服務就是醫療衛生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基礎設施建設這類的東西。均等化就是使各地各階層的人都能均等地享受這些。可以理解不_(:з)∠)_?

⑦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使全體社會成員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結果相等. 正確 錯誤

錯誤吧。這是政府旨在建造公共服務型政府打出的口號,目的是保障人人享有的公共服務能夠平等,即均等化,但是由於各種因素的限制,政府現在只能說希望給社會人群提供的接受機會能達到,即人人能享受的機會均等。不是產生的結果。

⑧ 熱點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涵是什麼

基本來權益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涵自蓋公民的生存權、健康權、居住權、受教育權和工作權等基本權利;公共負擔性和政府負責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公共財政承擔、主要由政府負責提供;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應由全社會普遍分享,惠及全體人民群眾。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就是要逐步使人民群眾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的權利得到基本實現和維護,特別是使困難群眾和困難地區盡快享受到社會平均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務,其實質是政府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基本而又有保障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最迫切、與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關系最密切的公共服務在城鄉、區域和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均等配置,把差距控制在社會可承受的范圍內。

⑨ 基本公共服務為什麼均等化而不是平均化

之所以如此,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後出現的新特點有密切關聯。這些新特點是回:一方面,經濟發展取得答的成就舉世矚目;另一方面,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有所凸顯。通過市場化改革,我國的 財富增長很快。接下來需要考慮如何讓財富的支配和消費更加公

⑩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指政府要為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與經濟社會版發展水平相權適應的、能夠體現公平正義原則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是人們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條件的均等。從我國的現實情況出發,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內容主要包括:一是基本民生性服務,如就業服務、社會救助、養老保障等;二是公共事業性服務,如公共教育、公共衛生、公共文化、科學技術、人口控制等;三是公益基礎性服務,如公共設施、生態維護、環境保護等;四是公共安全性服務,如社會治安、生產安全、消費安全、國防安全等。這些基本公共服務做好了,才能使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受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

閱讀全文

與通遼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