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貧困地區各項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其體現在
在《綱要》中,我國未來十年「三位一體」的扶貧工作格局逐漸版清晰:
---專項扶貧。權包括易地扶貧搬遷、整村推進、以工代賑、產業扶貧、就業促進、扶貧試點、革命老區建設等。
---行業扶貧。包括明確部門職責、發展特色產業、開展科技扶貧、完善基礎設施、發展教育文化事業、改善公共衛生和人口服務管理、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重視能源和生態環境建設等。
---社會扶貧。包括加強定點扶貧、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發揮軍隊和武警部門的作用、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等。
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構建了國家扶貧戰略的完整體系,互為支撐,相互呼應,將共同促進貧困地區加快發展,促進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② 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面臨的各種突出社會問題。在我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在於:地區間和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偏大、資源環境約束增加、內外需失衡、投資消費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這些問題又與我國當前存在的兩對突出矛盾密切相關:一是居民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與公共服務總體供給不足、質量低下之間的矛盾;二是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完善對政府職能的新要求與政府職能轉變緩慢之間的矛盾。公共服務是維護社會基本公平的基礎,通常發揮著社會矛盾的「緩沖器」作用。因此,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快改善我國公共服務狀況,有利於緩解我國當前經濟社會中所面臨的各種突出矛盾,順利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第二,有利於健全公共服務供給的體制機制。當前在我國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責中,沒有形成可持續的財政支持體制,沒有建立規范的政府分工和問責機制,沒有形成地區間和城鄉之間資源的公平配置制度,由此嚴重影響了公共服務所提供的數量和質量,並制約了公共服務基本功能的有效發揮。加強政府公共服務績效管理,強化各級政府和政府各部門的責任,促進政府間間接競爭機制的形成,有利於健全我國公共服務供給的各種體制機制,引導各級政府逐步樹立以公共服務為中心的政府職能觀和績效觀。
第三,有利於公眾參與公共服務的管理與監督。隨著信息化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公眾對公共服務需求越來越大、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對國家之間、地方之間公共服務的差異也越來越敏感,已經不再僅僅滿足於知道政府在公共服務上花了多少錢,更關心這些支出取得了哪些效果,對公眾的工作生活帶來了什麼切實的改善。從滿足信息需求的層面來看,加快政府公共服務績效評估,並形成定期公開報告制度,不僅為政府進一步改善我國公共服務提供決策參考,而且可以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提高他們參與政府管理和監督的能力,有利於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有利於提升政府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
第四,有利於提高公共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政府資源配置的職能不僅沒有削弱而且還在不斷加強。雖然2005年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僅為18.5%,但從政府實際能支配的資源和職能范圍看,我國屬於「大政府」國家。面對全球性政府規模不斷擴張、政府掌控資源不斷增加的趨勢,改善政府管理,提高政府效率,特別是加強其核心職責———公共服務的績效管理,有利於提高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效率和改善國民整體福利。
第五,有利於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日趨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以跨國企業為代表的國際競爭逐步演變為國家間市場、企業、政府、資源等全方位的競爭。政府不再是傳統意義上國際競爭的後台支持,而是直接走上了國際競爭的前沿舞台。政府作為資源配置的最重要的主體之一,其競爭力已經成為決定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政府競爭力又直接取決於其在資源配置中的管理能力和效率。因此,加快完善我國政府管理體制、確保政府的高效運行、充分發揮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和競爭力,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應對國際競爭的戰略性選擇。
③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中國在推進公共服務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內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於人容口多、底子薄,發展還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目前中國的公共服務水平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特別是在如何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長期以來,歐洲國家為適應公眾對更有效能的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解決公共服務中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實施以調整職能、改變公共產品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核心內容的行政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歐雙方圍繞公共服務創新,以論壇的形式,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與研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對於提高中歐雙方的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④ 如何以創新理念提高公共服務質量
中國政府在推進復公共服制務創新、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績,但由於人口多、底子薄,發展還很不平衡,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比較突出,目前中國的公共服務水平距離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與歐洲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也很大。在這方面我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還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特別是在如何建立起與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體系和運行機制方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和探索。長期以來,歐洲國家政府為適應公眾對更有效能的公共服務的需求,以及解決公共服務中政府財政支出不斷擴大、效率不高等問題,大力實施以調整政府職能、改變公共產品提供方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為核心內容的行政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歐雙方圍繞公共服務創新,以論壇的形式,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交流與研討,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對於提高中歐雙方政府的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⑤ 怎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實現惠及全體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是人們共享現代化成果的重要舉措,是改善民生、統籌城鄉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公共服務的高度重視以及持續投入,我國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主要表現在:一是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延伸,如公共服務不僅在社會保障、公共衛生體系、基本醫療保障等物質領域有了拓展,還關注精神文化領域,對公共博物館、紀念館、體育館等公共文化體育資源逐步實行免費開放,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公共服務的質量有所提高,如免費義務教育的全面實施,使義務教育實現了從「有書讀」的外延擴張到「讀好書」的內涵建設跨越,義務教育服務質量全面提升。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我國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分配不均的矛盾依然突出。從供給上看,由於公共服務概念和范圍的不確定性,政府職能轉變的不到位,其他供給主體的弱參與性,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不足,與人們日益增長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從分配上看,由於我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的長期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數量等優勢資源都往發達地區聚集,導致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遠低於城市,東部地區水平明顯高於中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城鄉、地區、人群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差距。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最緊迫的是構建覆蓋城鄉、公平合理、普惠標准不斷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群眾。
可見,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雖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距離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總體實現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因此,要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需要著力解決以下四方面的問題。
一是健全制度安排。良好的制度安排能產生強激勵,而較差的制度安排將對社會交易活動產生負外部性。公共服務由於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特性,更需要健全的制度安排,確保制度、機制保障。一方面,健全的政策法規等正式的制度安排有利於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在一個完善的法治社會中,公共服務供給者在考慮其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會盡可能考慮社會法律的各種約束的風險。因此,法律、法規等正式制度約束會提高公共服務的供給水平,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實現。另一方面,完善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能夠彌補正式制度安排中存在的缺陷,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例如,由村民自治組織執行監督或仲裁的非正式組織能有效提高村民監督和參與農村公共服務的積極性,從而保障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二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是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所在。政府既是經濟領域宏觀調控的主體,也是社會領域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當前,關鍵是要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充分挖掘公共資源潛能,集中力量組織和提供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和公益基礎服務,滿足群眾基本需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四方面共同構成了政府的主要職能,過去,我國政府主要注重經濟調控和市場監管的職能,忽略了後兩個職能的作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政府形態弊端日益顯現,迫切需要加以改變,注重公共服務供給,構建公共服務型政府,保障人們充分享受公共服務。為此,應著力調整可支配財政資源的支出結構,加大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熱衷於基礎設施等方面的硬體投入,而忽視改善民生方面的軟體投入,從而使得公共服務非均等化更加嚴重,因此,應改變財政支出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努力使基本公共服務惠及全體人民。
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完善的投入機制是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供給體系是包含政府、非政府組織、個人、企業等多個供給主體的體系范疇,可以從供給數量上彌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完善的供給體系還有利於改善政府財政支出結構,有利於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完善的供給主體可以解決公共服務的供給結構,將釋放部分財政資金進入其他領域的投資,從而有助於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結構的改善。此外,還要形成多元化的政府供給模式。目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非均等化供給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於政府供給模式單一,主要採取政府直接投資為主。政府應根據公共服務的不同屬性,採用不同的供給模式,豐富公共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如,有些公共服務可以採取招標、經營許可證等形式,強化競爭機制,提供對這類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對基礎公共服務、公共安全服務則採取政府供給的模式等。
四是改善公共服務質量,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水平。要積極探索公共服務供給改善渠道。通過建立統一科學的公共服務評價體系,准確判斷出公共服務水平,並通過建立公共服務修正機制,不斷修正公共服務供給方向和供給質量,使公共服務符合社會發展需要,並能真正惠及全體人民。同時,還應搭建公共服務供求雙方之間有效溝通的渠道,從而有利於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提高。(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⑥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推動文化和旅遊旅遊融合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
⑦ 如何提高公園建設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
為適應城鎮化快速發展需要,切實滿足人民群眾休閑、娛樂、健身等生活需要,切實改善人居生態環境,現就進一步加強公園建設管理提出以下意見:
一、正確認識公園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公園是與群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產品,是供民眾公平享受的綠色福利,是公眾游覽、休憩、娛樂、健身、交友、學習以及舉辦相關文化教育活動的公共場所,是城市綠地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承載著改善生態、美化環境、休閑遊憩、健身娛樂、傳承文化、保護資源、科普教育、防災避險等重要功能。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公園事業面臨著新的挑戰:一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群眾對公園的數量、內涵、品質、功能、開放時間與服務質量等方面需求不斷提高;二是隨著社會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市民群眾休閑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園的免費開放,公園遊客量急速增長,節假日更是人流劇增,公園的安全、服務、維護等方面壓力不斷加大;三是城鄉統籌發展對公園類型、布局、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四是城市道路拓寬、地鐵修建、房地產開發以及「以園養園」等變相經營對公園的用地范圍、公益屬性及健康發展都造成威脅。
各地要站在建設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安定和諧社會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新時期公園建設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生態、低碳、人文、和諧的理念,始終堅持公園的公益性發展方向,切實抓好公園建設管理工作。
二、強化公園體系規劃的編制實施
各地要在編制或修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時,本著「生態、便民、求實、發展」的原則,編制城市公園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構建數量達標、分布均衡、功能完備、品質優良的公園體系。一是適應城市防災避險、歷史人文和自然保護以及市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合理規劃建設植物園、濕地公園、雕塑公園、體育公園等不同主題的公園,並確保設區城市至少有一個綜合性公園。二是與城市道路、交通、排水、照明、管線等基礎設施相協調,統籌城市防災避險及地下空間合理利用等發展需求。嚴格控制公園周邊的開發建設,合理設置自行車停放場地、預留公交車停靠站點,限制公交車之外的機動車通行,並保障公園內交通微循環與城市綠道綠廊等慢行交通系統有效銜接。三是在保護、改造提升原有公園的基礎上,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見公園綠地的要求,結合城鄉環境整治、城中村改造、城鄉統籌建設、棄置地生態修復等,加大社區公園、街頭游園、郊野公園、綠道綠廊等規劃建設力度,確保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不低於5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於60%。四是將公園保護發展規劃納入城市綠線和藍線管理,確保公園用地性質及其完整性。
三、加強公園設計的科學引導
各地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順應自然、低碳環保的公園設計理念,從設計環節上引導公園建設走節約型、生態型、功能完善型發展道路。一是嚴把設計方案審查關,防止過度設計。公園設計要嚴格遵照相關法規標准,嚴格控制公園內建築物、構築物等配套設施設備建設,保證綠地面積不得少於公園陸地總面積的65%;嚴格控制游樂設施的設置,防止將公園變成游樂場;嚴格控制大廣場、大草坪、大水面等,杜絕盲目建造雕塑、小品、燈具造景、過度硬化等高價設計和不切實際的「洋」設計。二是以人為本,不斷完善綜合功能。新建公園要切實保障其文化娛樂、科普教育、健身交友、調蓄防澇、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並在公園改造、擴建時不斷完善。三是突出人文內涵和地域風貌。要有機融合歷史、文化、藝術、時代特徵、民族特色、傳統工藝等,突出公園文化藝術內涵和地域特色,避免「千園一面」。四是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要著力保護自然山體、水體、地形、地貌以及濕地、生物物種等資源和風貌,嚴禁建造偏離資源保護、雨洪調蓄等宗旨的人工濕地,嚴禁盲目挖湖堆山、裁彎取直、築壩截流、硬質駁岸等。五是以植物造景為主,以鄉土植物、適生植物為主,合理配植喬灌草(地被),做到物種多樣、季相豐富、景觀優美。
四、嚴格公園建設過程的監管
各地要在保護好現有公園的基礎上,有序建設新公園,合理改造提升、擴建老舊公園。一是切實加強對新建、改建、擴建公園項目從招投標到竣工驗收全過程的專業化監督管理,確保嚴格遵照規劃設計方案和工藝要求,安全、規范施工建設。二是以栽植本地區苗圃培育的健康、全冠、適齡的苗木為主,堅決制止移植古樹名木,嚴格控制移植樹齡超過50年的大樹;嚴格控制未經試驗大量引進外來植物;嚴禁違背自然規律和生物特性反季節種植施工、過度密植、過度修剪等。三是加強對新建、改建、擴建公園項目的竣工驗收和審計,對違反規劃設計方案施工、違規采購等要嚴肅查處,對不符合綠化強制性標准、未完成工程設計內容的公園建設項目,不得出具竣工驗收合格報告。四是切實加強對公園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後養護管理的指導服務和監督檢查。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會同水利、交通、房產等各相關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機構,定期發布公園建設項目設計、施工、養護、監理單位遵守法律法規、工程質量、誠信等情況,及時公布違法違規企業名單及處罰結果。五是積極推廣應用綠色照明、清潔能源、雨水收集及中水利用、園林垃圾資源化利用等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不斷提升公園品質和功能。
五、深化公園運營維護管理
(一)嚴格運營管理,確保公園公共服務屬性。
公園是公共資源,要確保公園姓「公」,嚴禁任何與公園公益性及服務遊人宗旨相違背的經營行為。一是嚴禁在公園內設立為少數人服務的會所、高檔餐館、茶樓等;嚴禁利用「園中園」等變相經營。二是禁止將政府投資建設的公園資產轉由企業經營、將公園作為旅遊景點進行經營開發。三是嚴禁違規增添游樂康體設施設備以及將公園內亭、台、樓、閣等園林建築以租賃、承包、買斷等形式轉交營利性組織或個人經營。
各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每年至少組織一次全面清理檢查,對存在違規行為的公園提出處理意見,責令限期整改,並將檢查清理情況及時報送城市人民政府及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各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應及時將有關情況報送住房城鄉建設部,並督促整改。
(二)強化綠線管制,保障公園綠地性質。
公園綠地是城市綠地系統最核心的組成部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佔。一是禁止以開發、市政建設等名義侵佔公園綠地。二是禁止出租公園用地,不得以合作、合資或者其他方式,將公園用地改作他用。三是嚴禁借改造、搬遷等名義將公園遷移到偏遠位置。經過公示、論證並經審核同意搬遷的公園,其原址的公園綠地性質和服務功能不得改變。四是嚴格控制公園周邊可能影響其景觀和功能的建設項目及公園地下空間的商業性開發。市政工程建設涉及已建成公園的必須採取合理避讓措施;確需臨時佔用的,必須徵得城市園林綠化主管部門同意,並按園林綠化主管部門的意見實施。
(三)加強日常管理,確保公園運營安全有序。
公園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完善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安全督查機制,保障公園內各項設施設備安全運營。公園內舉辦大型活動或設置游樂項目必須首先開展安全風險評估,嚴格審查和公示管理,必要時需組織論證和聽證。承擔防災避險功能的公園必須合理設置防災避險設施,並確保出現災情時及時開放、功能完好。
各地公園要切實加強日常管理,制訂公園管理細則,明確公園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遊人等的行為准則,以優質服務遊人為基本宗旨,倡導文明游園。一要保障公園內所有餐飲、展示、娛樂等服務性設備設施都面向公眾開放。二要按功能分區合理設置游覽休閑等項目,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教育、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和文化節、游園會、書畫展等文化娛樂活動,嚴禁低級庸俗的活動進園。三要加強衛生保潔以及公園內山體、水體、樹木花草等保護管理,確保公園水質清新、設施干凈、環境優美。四要加強游園巡查,制止和清除黑導、野泳、野釣、燒烤等行為,杜絕雜訊擾民、商品展銷、游商兜售等。五要加強對旅遊團隊的管理,講解人員須持證上崗,對歷史名園、遺址保護公園、植物園、動物園、濕地公園等,要實行專業化講解。六要嚴格限制寵物入園(寵物專類公園除外),嚴禁動物表演,嚴格限制機動車輛入園。
(四)加大管養投入,保障健康永續發展。
要本著「三分建設七分管養」的原則,在切實加大養護管理投入的同時全面推進公園管養專業化、精細化。一是從實際出發,制定公園養護管理技術規范和定額標准,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保障公園管養經費足額到位、保證專業化管養水準。二是充分利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建設公園人、財、物以及游園、服務等數字化管理平台,健全信息公開、社會監督和動態監管機制,提高對古樹名木、歷史文化遺產等資源保護效力和公園綜合管理效能。三是加大科研投入,積極開展引種馴化、物種資源保護、水質凈化水生態保護等實用性、前瞻性研究。四是積極探索研究公園分級分類管理,根據公園等級類型和功能的不同,在收費標准、資金投入、考核檢查等方面實行差異化管理。在標准完善、考核和監管機制健全的基礎上,對公園衛生保潔、安全保衛以及防治病蟲害等養護作業可實行社會化管理。
六、加強組織領導
(一)落實管理責任。
城市人民政府要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市綠化建設的通知》要求,把公園建設管理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各級政府要在理念引導、規劃控制、資源協調、資金投入、政策保障、監督管理等方面強化主導作用。
各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組織制訂完善公園建設管理的法規政策、制度以及技術標准、操作規程等,指導、監督公園管理機構正常履行職責,並對轄區內公園運營管理等組織考核並跟蹤監督。
(二)完善公眾監督。
各地要建立健全公園建設管理全過程監管體系,自覺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營造「政府重視、社會關注、百姓支持」的良好氛圍。已建成開放的公園,要及時面向社會公示公園四至范圍及坐標位置,加強社會監督。各地公園要建立自律自治和舉報監督機制,及時受理群眾舉報,接受公眾、媒體監督,引導社會各界參與公園的維護、管理,促進公園規范運營、和諧發展。
(三)健全動態監管。
各地要建立公園登記注冊、普查清理、督查整改等動態監管機制,各省級住房城鄉建設(園林綠化)主管部門要在每年12月31日前將本地區公園建設管理及跟蹤督查情況上報住房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將根據各地上報信息及群眾舉報、媒體報道等情況組織重點抽查和專項調查,並及時通報違規情況。
⑧ 如何完善公共服務
安全、有效、便捷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是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也是提升內整個社會幸福感的容重要途徑。醫療衛生的質量直接關繫到人們的健康,因此,確保人們在適當優惠條件下公平合理地享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是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保障。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醫療衛生投入的加大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普及,不僅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還減輕了人們的醫療負擔,特別是對廣大農民。此外,住房保障服務、勞動就業服務、社會管理服務、公共文化與體育服務以及城鄉基礎設施等其他公共服務也會對人們的幸福感產生影響。
(8)公共資源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擴展閱讀
公共服務的完善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徑。保持經濟穩步增長。經濟水平直接決定公共服務支出規模,政府應結合我國地區性經濟差異情況,對不同區域給予相應的資金和政策扶持,平衡全國的資源分配。
同時,加強和諧社會的建設,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從社會地位、生活質量、安全保障等方面提高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加大義務教育階段貧困生的「兩免一補」力度,提高義務教育的水平,提升社會的基本教育水平,從而提高人們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滿足,提升居民幸福感。
⑨ 借力大數據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借力大數據提升公共服務質量_數據分析師考試
大數據時代,公共管理領域的決策將日益基於數據分析而作出,大數據在政府公共服務領域必將發揮重要的決策支撐作用,甚至能夠為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帶來革命性影響。可以說,大數據不僅是技術變革,更是一場社會治理方式的變革,政府應當因勢利導,借力大數據優化公共服務方式,提升公共服務質量。
准確把握公共服務需求
公共服務本質上屬於以服務形式提供的公共產品。由於服務具有不可分割性,服務的生產過程同時也是消費過程,因此,對於作為服務提供者的政府來講,要想讓自己提供的公共服務「合口味」、進而提升公共服務質量,必須在提供服務之前掌握大量的決策支撐信息,特別是准確把握服務對象對於公共服務種類以及質和量等方面的需求。這其中就涉及如何高效地將社會成員的真實需求收集起來並進行有效的整合。
在收集和獲取公共服務需求信息時,傳統的入戶調查式方法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得「一事一查」,效率極差;而運用大數據技術則可以輕而易舉地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只需要將多部門建立的信息資料庫加以歸集、整合、轉化,並進行挖掘、處理和分析,就可以很快地准確把握服務對象的公共服務需求。當中可能的困難是需要將不同部門數據格式、採集標准、顯示規范都不同的海量數據讀取、轉換並統一呈現出來,數據清理的工作量和難度還是很大的。對此,政府可以設立或指定專司大數據歸集、處理、挖掘和分析的部門來專門負責,並藉助最新數據處理技術來解決,政府其他業務部門有數據使用需要時只須「按需下單」即可,省時省力、效率倍增。
精確核算公共服務成本
現代政府在每出台一項公共政策的時候,都需要進行成本核算。同樣,在開展公共服務時,政府也需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將成本費用分析法運用於政府部門的計劃決策中,以尋求在公共服務決策上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這是公共決策科學性以及經濟性原則所要求的。
以往,政府在開展公共決策可行性論證以及編制公共服務預算時,往往只能依靠已有的零散信息直接進行成本概算,或者依靠外部專家進行所謂的「充分」論證。事實上,這兩種常見的成本核算方式所能掌握的數據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一般業務部門和外部專家所能掌握的信息處理能力也相對有限,據此得出的成本核算結論往往距離真實情況較遠。因此,這些傳統的公共決策成本核算方式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大缺陷。主要表現在:政府在進行公共服務決策時,如果將成本和困難估計大了,可能導致該提供的公共服務沒能提供,影響服務需求的滿足和社會問題的解決;反之,如果將成本和困難估計小了,則可能導致公共服務的財務可持續性存疑,影響政府公信力。政府在編制公共服務預算時,如果將成本概算多了,可能導致公共服務項目經費結余過多、出現年底「突擊花錢」等非正常現象,影響公共資金使用效率;如果將成本概算少了,則可能導致公共服務項目經費短缺,致使原本應該提供的公共服務項目無法提供、原本能夠達到的服務水準也無法達到。
大數據時代,政府在進行公共決策或進行編制公共服務預算時,可以藉助大數據技術在海量數據處理和挖掘方面的優勢,對分散在政府各個部門的數據進行有效整合,剔除無效和干擾信息,進行深度挖掘,尋找數據間的關聯性,既考慮當前情況,也預測未來變化,從而能夠基於相對完全信息得出成本核算結論,提高決策科學性和預算準確性。
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資源
政府提供公共服務,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個可及性問題,也就是如何准確高效地將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和遞送給有需要的社會成員。從社會成員的角度來講,就是他們能否更便捷、以更低的成本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問題不僅直接影響公共服務的供給效率,也關繫到公共服務項目能否最終「落地」、滿足社會成員的服務需求。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來看,民生服務可及性主要受到公共服務資源配置均等化水平、公共服務管理服務體系及具體服務流程完善程度這兩個方面的制約和影響。大數據時代,政府完全可以借力大數據技術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並對公共服務管理服務體系及具體服務流程進行再造。這一點不僅對於公共服務資源配置頂層設計重要,而且對處在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基層末梢也是至關重要。
具體而言,在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在以人口為核心的關鍵數據、各種類型構成數據以及公共服務機構和設施分布數據的支撐下,很清楚地提示公共決策者哪個地方公共服務資源過於集中,哪個地方相對缺乏。這樣就能夠有效防止政府部門在進行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時將「均等」標准變成「平均」指標,搞平均主義、「撒胡椒面」,有助於政府將公共服務資源向欠發達區域、鄉村地區以及困難群體重點傾斜。
在公共服務管理服務體系及具體服務流程再造方面,大數據技術能夠幫助政府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實時定位公共服務的重點對象,迅速找到管理服務體系中的薄弱環節及具體服務流程中的遺漏缺憾與服務盲區,並據此提出再造公共服務體系及具體服務流程的合理化建議,使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能夠靠前接近最有需要的重點人群。
以上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關於借力大數據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的相關內容,更多信息可以關注環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貨
⑩ 網路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國有文化資源數字化網路化存在的困難及問題
摘要 1.1 公共數字文化建設中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