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採石江南集團

馬鞍山採石江南集團

發布時間:2022-05-03 17:47:56

1.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的主要景點

蛾眉亭
蛾眉亭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由太平州知州張瑰創建,但從詩人賈島的《牛渚》詩「泊舟涉危亭,蛾眉望中碧」中可以推測,蛾眉亭其實在中唐時期就有了。
千百年來,蛾眉亭集秀美與壯觀於一身,站在蛾眉亭,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蛾眉亭的景色宛如四季圖,尤其是晴天去蛾眉亭,日照江面,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彷彿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
三台閣
三台閣秀麗的採石磯就像一組如畫的屏風矗立在長江下游的江岸上,而聳立在翠螺山至高點上的三台閣則像一粒珍珠鑲嵌在山巔。
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時毀。據康熙時太平州州守楊霖在《採石三台閣記》中所載: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為大中丞時,捐俸買下了松蒔山。光祿公(曹履吉)也自願捐三千金建閣於山巔。閣建好後,以「三台」為名,以祀「文昌」之意。當時閣的東西各有三楹,以居黃冠。由此可見,「三台」是星官的名字,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閣不只為了觀星象,而是兼有觀天時、世時、水時之用。曹履吉身為當塗人,在外做官後回到家鄉,「念採石要地,患巨測」,乃「自建高閣翠螺之巔,假風水署『三台』,實閱江防飛渡也」,希望藉助文昌帝君來保護一方的平安,此為一說。也有人認為,曹履吉在京都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積蓄建三台閣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勵鄉鄰賢士認真讀書,將來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傳說曹履吉的後代果然不負眾望,其中一個叫曹忠文的被欽點中了狀元,並且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
林散之藝術館「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採石磯,採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願。
林散之先生是我國書法藝術一代宗師,有詩、書、畫「三絕」之稱。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縣,出生於江蘇江浦,自幼聰慧,六歲入村塾,習詩文、聯語,同時臨習顏柳楷書,又喜塗抹繪畫。13歲到南京從張青浦學人物畫,16歲師從范培開學書法,18歲向清代進士張粟庵學古文詩詞,32歲拜國畫大師黃賓虹為師並立志遠游。此後,先生歸居鄉里,潛心藝事。公務之暇,發憤自礪。自稱60歲始學草書,古稀之年後仍悉心變法,使其書法藝術日臻完善,進入全盛階段。其草書入於古人,於筆法墨法,多有新創,既有清新飄逸之姿,又有雄強恣肆之氣,為我國書法藝術史上繼二王、懷素之後的又一高峰,故有「當代草聖」之譽。
太白樓
太白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806~820年),原名「謫仙樓」,宋元時期均有修葺。明正統五年(1440年),工部右侍郎周忱巡視江南時重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知府胡季瀛重建,改名為太白樓,又稱「唐李公青蓮祠」。後毀於兵燹。清光緒三年(1877年),兵部尚書彭玉麟捐資重建。
太白樓位於翠螺山南麓,依山而臨江。樓高18米,三層兩進,前樓後閣,左右迴廊;歇山屋頂,筒瓦滴水,鱉魚走獸,飛檐翹角,蔚為壯觀。尤其是祠堂正廳供奉的一尊楠木雕李白站像,背負雙手,昂首挺胸,神態瀟灑飄逸,十分傳神地再現了詩仙風韻。遊人士子,登樓遠眺,長江如練,綠洲溢翠,百舸爭流,鷗鳥翱翔,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的美譽,它與湖南嶽陽樓、湖北黃鶴樓、江西滕王閣並稱為長江著名的「三樓一閣」。
為紀念偉大詩人李白,弘揚李白詩歌文化,1986年,太白樓東側一組清代建築改建並與太白樓合璧,由此構成了全國建樓最早、歷史最久、規模最大、文物藏品最多的李白紀念館。
館內還陳列著一尊楠木雕李白卧像和古代文物字畫及不同時期、不同版本的李白全集、當代名人書畫、李白研究專著等。
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詩人在登臨蛾眉亭時都情不自禁地為其題詩,一吐內心的無限感慨。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題詩描繪蛾眉亭是「雙峰秀出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南宋詩人陳塏則題詩曰:「女媧煉石乾坤定,為鎮長江立兩鰲。」在陳塏眼裡,蛾眉亭所在的採石山和東西梁山都像傲世獨立、氣節清高的巨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相同的景色在不同的人心中激起的是不同的反響,蛾眉亭景色之妙由此可見。盡管也屢經戰火的摧毀,但它卻屢毀屢建,這也是蛾眉亭千年不衰的原因。
據歷史記載,亭中原有石碑五通,因風雨剝蝕,多有破損,現已被移至李白紀念館。今天的蛾眉亭為1987年重修,亭檐正中懸「蛾眉亭」額匾,新立的五通石碑就嵌在亭內的石壁上。《重修蛾眉亭記》為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郁賢皓撰文,由書法家李六珍書就。按原碑復制的還有元代李泂的《過采江詩》;另外李白的《望天門山》、林和靖的《採石山》、文天祥的《採石懷古》等詩,均由當代書法家重新書寫成碑。
風光綺麗的蛾眉亭背山面水一如從前,時光彷彿沒有移動,改變的只是歷史。
太白樓自唐迄今留下了元縝、白居易、陸游、文天祥、李鴻章、郭沫若等名人足跡和歷代文人吟唱的大量詩作,平添了太白樓深厚的無形財富,它們同太白樓建築群的有形財富一道為國人呈現了淳厚無比的文化積淀。

2.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

3. 馬鞍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馬鞍山市歷史悠久,市名來源於歷史,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漁人將心愛的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馬鞍山市現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馬鞍山山名記載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輿地誌》: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舊有神祠,赤烏二年所建。
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改屬越國和楚國,秦至西晉均屬丹陽縣(治所今當塗縣丹陽鎮)。
東晉咸和四年(329 年),淮河之濱的當塗縣(今安徽懷遠縣境內)流民南徙,遂於今南陵一帶僑置當塗縣,江南始有當塗縣名,但非實體縣。
永和元年(345 年),江北豫州(今河南東南部,湖北東部)僑置於牛渚(今採石)。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 年),分丹陽縣置南丹陽郡,郡治採石。
隋開皇九年(589 年),僑置於皖南一帶的當塗縣徙治姑孰城(今當塗城關鎮),此是姑孰為當塗縣城之始,並迄今相沿未變。
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 年)設太平州,治姑孰城,轄當塗、蕪湖、繁昌三縣。
元改太平州為太平路。元至正十五年(1355 年),朱元璋率起義軍攻佔當塗,改太平路為太平府,轄縣照舊。明清府治隸屬不變。
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
1949年4月,當塗解放。
1954年2月,設馬鞍山鎮,隸屬當塗縣。
1955 年8 月,設馬鞍山礦區政府(縣級),隸屬蕪湖專區。
1956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准設立馬鞍山市,為省轄市。其間,當塗縣先後隸屬蕪湖專區(地區)、宣城地區。
1983年7月,當塗縣(除大橋鄉外)劃屬馬鞍山市。轄縣和縣古名歷陽,因「縣南有歷水」而得名。
2011年8月22日,原地級市巢湖市所轄含山縣、和縣(不含沈巷鎮)劃歸馬鞍山市管轄。
2012 年,撤銷金家莊區、花山區,設立新的花山區;設立博望區,將當塗縣博望、丹陽、新市3 個鎮劃歸博望區管轄。

民歌
當塗民歌是流行於皖東長江兩岸的各類民歌的統稱。早在六朝時期(220-589)就有當塗民歌的記載,劉宋皇帝劉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當塗民歌演唱之一脈。長期生活在當塗的北宋詞人李之儀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吟唱都屬於民歌范疇。清代當塗人黃鉞以當地風俗民情為主要內容的五十多首《於湖竹枝詞》代表了當時當塗民歌的最高藝術水平。

1949年以後,當塗人民創作民歌、傳唱民歌形成了熱潮,到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至鼎盛階段。
當塗民歌語言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多樣,唱法獨特,代表曲目有《打麥歌》、《放牛歌》和《姐在田裡薅豆棵》等。
市花
桂花是馬鞍山的市花,在馬鞍山有廣泛的栽植。馬鞍山雨水較多,氣候溫和,適合桂花的生長,一般9月中旬至國慶期間,是桂花盛花期。

4. 誰知道南宋採石之戰的資料

宋金採石之戰

採石之戰是南宋宋軍抗金斗爭的重要戰役。此戰發生於紹興末年,由文臣虞允
文指揮宋軍打敗金軍,使金軍未能如願從採石機渡江南侵。

紹興和議後,金統治者滅亡宋朝的夢幻並未破滅。1148年,金兀術死去,海陵
王完顏亮當右丞相。次年,完顏亮發動宮延政變,殺死金熙宗,自立為帝。他夢想
一舉滅宋,盡享江南繁華。1132年,命張浩等大修燕京宮室,次年從上京遷都燕京
,命名中都大興府。接著又營汴京,准備逐步南遷,直逼南宋。完顏亮遷都,一方
面是為了加強對河東、河北及中原地區的統治,另方面是為了便利對南宋的軍事進
攻。

公元1159年正月,宋金貿易的榷場,除泗州一處外,全部被金停止。二月,完
顏亮命戶部尚書蘇保衡等於通州造戰船,並調集諸路猛安謀克軍以及契丹、奚人年
25歲以上50歲以下者從軍,共50餘萬人。又命諸路大造兵器,征調軍馬,共徵到馬
56萬余匹。1160年,簽發各路漢軍和水手,得3萬人。同時,加緊修建開封的宮殿
,作為南侵的前進基地。1161年七月,完顏亮遷都汴京。九月,完顏亮自將32總管
,60萬兵力,分四路大舉南侵。東路,完顏亮親自率領,由壽春攻淮南。中路,劉
萼、仆散烏者率領,自蔡州南攻荊襄。西路,徒單合喜、張中彥率領,自鳳翔攻大
散關。海路,蘇保衡、完顏鄭家率水軍由海道直取臨安,勢在一舉滅亡南宋。

1158年,宋朝賀金正旦使孫道夫回國後即報告了金國有南侵之意,高宗以為金
沒有什麼借口。宰相湯思退疑心孫道夫藉此引薦主戰派張浚,便把孫道夫貶知綿州
。1159年末,金出榜禁止百姓傳說即將起兵南侵的消息傳到南宋,金朝賀宋正旦使
施宜生也向宋透露了金兵不時南侵的訊息。宋高宗一方面立趙瑗為皇子,以便在抗
金形勢不利時退位逃避抗金的重任;另一方面,於紹興三十年(1160年)春,派同
知樞密院事葉義問出使金朝,探偵虛實。葉義問證實金軍即將南侵的消息後,右相
陳康伯、兵部尚書楊椿立即布置兩淮守備。在金軍南侵的威脅下,秦檜的幫凶,左
相湯思退,首先遭到抗戰派反對和攻擊,高宗無奈,只得將其免官。紹興三十一年
(1161年)四月,金派使至宋,正式挑釁。五月,金使到臨安,使者當面辱罵高宗
,要求派大臣去開封商議割淮漢流域土地給金,並以大江為界。戰爭一觸即發,南
宋群臣議論紛紛。主和派又主張逃跑。陳康伯堅決反對,說:「敵國敗盟,天人共
憤。今日之事,有進無退。」堅決主張抗金。一些太學生也積極請戰。高宗遂命令
備戰,分四路迎敵。以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以老將劉錡為淮南、
江南、浙西制置使,節制諸路軍馬,擔負江淮地區抗擊金軍主力的重任;以成閔為
京湖制置使,率兵3萬戍鄂州,與守襄陽的吳拱犄角相應,防守長江中游;以李寶
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進,襲擊金水軍。

金軍南下後,宋軍不戰而潰。一個月左右,金兵推進到長江北岸的和州(今安
徽和縣)。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劉錡抱病從鎮江渡江進駐揚州,隨即派兵北上,
進駐寶應、盱眙、淮陰,淮東的防務有所准備。但負責淮西防務的王權卻逗留建康
,不肯進軍,在劉錡督催之下,才與妻泣別,進駐長江北岸的和州,不想前進。又
在劉錡再三命令之下,才進駐廬州。十月初,當劉錡趕到淮陰時,金軍到達淮河北
岸。由於王權不進,淮西事實上沒有設防,金軍由此從容南下。而當王權得知金軍
過淮河,又棄廬州南逃。金軍迅速推進到滁縣,即將臨江。在港陰抗擊金軍的劉錡
得知這此消息,也只得退兵揚州。

金軍臨江消息傳到臨安,京城亂作一團。文武官員紛紛把家屬送走,宋高宗也
要「浮海避敵」。只有陳康伯和黃中的家屬留在臨安,並堅決反對逃海,高宗才表
示「親征」,繼續抵抗。十月中旬,派知樞密院事葉義問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
虞允文參謀軍事。這時金軍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王權又從和州逃到採石。
接著揚州失守,劉錡退守瓜州,後又退回鎮江。

完顏亮發動非正義的侵宋戰爭,遭到金統治區各族人民的強烈反對。金宗室完
顏雍乘機奪取政權,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金世宗。完顏亮得到知這一消息
更加瘋狂南侵。當時,他領兵駐扎在和州雞籠山,決定於十一月初八日從採石(今
安徽當塗北)渡江。

葉義問到建康後,把王權撤了職,另派李顯忠代替王權的職務,可這個葉義問
卻膽小如鼠,不敢親往前線,另派一中書舍人(文官名)虞允文,慰勞採石的宋軍
將士。十一月八日,虞允文採石犒師,距採石數公里外,即聞鼓聲陣陣,問道旁行
人,說是金軍今日渡江,隨行人都想回去,虞允文不聽,進至採石,此時王權已經
走了,接替他職務的李顯忠卻還沒到。宋軍沒有主將,人心惶惶,秩序混亂。虞允
文到了江邊,見王權殘部士氣低落,零散坐於路旁,皆作逃遁之計。見到隊伍這樣
渙散,虞允文十分吃驚,覺得等李顯忠來已經來不及了,就立刻召集宋軍將士,說
以忠義,鼓舞士氣,決心一戰。

宋軍部將見虞允文出來作主,也打起精神來了。他們說:「我們吃盡金人的苦
,誰不想抵抗。現在既然有您作主,我們願意拚命作戰。」有個跟隨虞允文一起去
的官員悄悄地對虞允文說:「朝廷派您來勞軍,又不是要您督戰。別人把事辦得那
么糟,您何必背這個包袱呢?」 虞允文氣憤地說:「這算什麼話!現在國家遭到
危急,我怎麼能考慮自己的得失,逃避責任。」

虞允文是個書生,從來沒有指揮過戰爭。但是愛國的責任心使他鼓起勇氣
。他立刻命令步兵、騎兵都整好隊伍,沿江布陣,又把江面的宋軍船隻分為五隊,
一隊在江中,兩隊停泊在東西兩側岸邊,另外兩隊掩匿山後。敵軍以為採石無兵,
及近南岸,見宋軍列陣相待,當塗人民觀戰助威者十數里不絕,方才大驚,欲退不
能,只得前進。幾百艘金軍大船迎著江風,滿載著金兵向南岸駛來。沒有多少時間
,金兵已經陸續登岸。虞允文命令部將時俊率領步兵出擊。時俊揮舞著雙刀,帶頭
沖向敵陣。兵士們士氣高漲,拚命沖殺。金兵進軍以來,從沒有遭到過抵抗,一下
子碰到這樣強大的敵手,就都垮下來了。江面上的宋軍戰船,也向金軍的大船沖去
。宋水軍多踏車海鰍船,大而靈活,而金軍船隻底平面積小,極不穩便,宋船乘勢
沖擊,就像尖利的鋼刀一樣,插進金軍的船隊,把敵船攔腰截斷。敵船紛紛被撞沉
。敵軍一半落在水裡淹死, 一半還在頑抗。太陽下山了,天色暗了下來,江面上
的戰斗還沒有結束。這時候,正好有一批從光州 (今河南潢州)逃回來的宋兵到
了採石。虞允文要他們整好隊伍,發給他們許多戰旗和軍鼓,從山後面搖動旗幟,
敲著鼓繞到江邊來。江上的金兵聽到南岸鼓聲震天,看到山後無數旗幟在晃動,以
為是宋軍大批援兵到來,紛紛逃命。金軍遭到意料不到的慘敗,氣得完顏亮暴跳如
雷,將怒氣全發泄在士兵身上,勒令第二天強渡長江,完不成任務者軍法從事。次
日,虞允文又派新盛率水軍主動進攻長江北岸的楊林渡口。金船出港,宋軍用強弩
勁射,又使用霹靂炮轟擊,又大敗金軍。完顏亮見渡江失敗,只得退回和州,接著
逃往揚州。

宋軍在採石大勝之後,主將李顯忠才帶兵到達。李顯忠了解到虞允文指揮作戰
的情況, 十分欽佩。 虞允文對李顯忠說:「敵人在採石失敗之後,一定會到揚州
去渡江。對岸鎮江那邊沒准備,情況很危險。您在這兒守著,我到那邊去看看。」
李顯忠馬上撥給虞允文一支人馬,由虞允文率領前往鎮江。 鎮江原來是由老將劉
錡防守。那時候,劉錡已經病得不能起床了。虞允文到了鎮江,先去探望劉錡。劉
錡躺在床上,緊緊拉著虞允文的手,心情沉重地說:「國家養兵三十年,沒有立過
一點戰功,想不到立大功的還是靠您這位書生,我們當將軍的實在太慚愧了。」
虞允文安慰他一陣,就回到軍營。他命令水軍在江邊演習。宋軍製造了一批車船,
由兵士駕駛,在江邊的金山周圍巡邏。金兵打了幾次敗仗,都害怕作戰。有些將士
暗地裡商量逃走。完顏亮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
江南侵,否則一津處死。隔岸的宋軍剛打了勝仗,士氣商漲,嚴陣以待,金軍強渡
無望,而完顏亮一貫用法苛嚴,使金軍將士進退兩難。他們得知完顏雍已在遼陽稱
帝,並廢完顏亮為庶人,便也思變,於27日清晨完顏元宜率軍殺死完顏亮。十二月
初,金軍退走,宋軍乘機收復兩淮地區。之後,金世宗為了穩定內部,派人到南宋
議和,宋金戰爭又暫時停了下來。

採石之戰是宋、金戰爭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南宋軍民在虞允文的指揮下
,力挫南侵金軍主力,打破了完顏亮渡江南侵、滅亡宋廷的計劃,加速了完顏亮統
治集團的分裂和崩潰,使宋軍在宋、金戰爭中處於極為有利的地位。

5. 侯景之亂如何評價

侯景之亂是咋回事?東魏武定五年(梁太清元年公元547年)正月至552年,侯景先後叛東魏、叛梁以及被討平的戰爭。主要分侯景叛東魏之戰、侯景叛梁之戰、侯景攻三吳之戰、蕭繹討平侯景之亂幾個部分,時間長達4年。史稱「侯景之亂」。 侯景(南梁漢帝,公元503年-公元552年),字萬景,羯族人。出生於懷朔鎮(今包頭固陽),侯標之子,乙羽周之孫。擅長騎射,早期為爾朱榮部下,後投靠高歡,得到他們重用。曾自封為「宇宙大將軍」,起兵進攻南梁,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梁漢帝。據說侯景又矮又丑又矬又瘸,集各種缺點於一身。卻有別人不具備的優點:作戰勇敢,智謀出眾。

公元6世紀,南北朝由南北對峙轉入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三國對峙中,東魏實力最強,西魏整合最優,南梁經濟文化發達。侯景對東魏實際掌權者高歡比較服帖,卻與高歡的世子高澄關系不睦。東魏高歡剛死不久,侯景就公開反叛東魏,他先請求以河南六州附西魏,西魏實際主宰者宇文護態度冷靜謹慎,表面上授以侯景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的官爵,實際並沒有出兵援助侯景的意思。侯景見援助無望,又求助於梁朝,願以十三州附梁武帝。

這是因為,那些皇族士子、淮南江南舊朝利益集團覺得侯景威脅不是自己,樂見他們爭斗,為自己火中取栗。這恰恰為侯景縱橫開闔、占據主動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點,侯景廢除了梁朝盤剝百姓的市場稅和田租賦,釋放奴婢和罪犯的這一招也正打在南朝的要害上。總的來說,蕭家內斗才是侯景能肆虐一時的主要原因。而造成這個原因罪責,的確應該由梁武帝蕭衍來負。那麼,剩下的只有一條路,也就是皇族內戰了。你看侯景拉蕭正德為內應為什麼那麼容易?侯景進攻南朝的時候,大家為什麼都在座山觀虎鬥?這是因為,那些皇族士子、淮南江南舊朝利益集團覺得侯景威脅不是自己,樂見他們爭斗,為自己火中取栗。這恰恰為侯景縱橫開闔、占據主動提供了客觀條件。另一點,侯景廢除了梁朝盤剝百姓的市場稅和田租賦,釋放奴婢和罪犯的這一招也正打在南朝的要害上。總的來說,蕭家內斗才是侯景能肆虐一時的主要原因。而造成這個原因罪責,的確應該由梁武帝蕭衍來負。

事實上,侯景能把江南整得天翻地覆,主要是因為淮南、江南以前的舊南朝利益集團躲在了侯景的背後。而侯景也充分地利用了這一點,他率領八百人縱橫開合,很快就把南梁帝國攪得天翻地覆。而正是因為侯景這樣,淮南、江南許多舊利益集團紛紛用不同的形式與侯景合作。

在他們眼中,侯景不是他們的敵人,而是一枝任他們使喚的「槍」,他們認為可以通過利用侯景,謀取更大的利益。如果淮南、江南的利益集團、群體把侯景視為危險的敵人,絕不會也不敢與他合作。那樣的話,莫說侯景不是率領八千人進入南梁帝國,就是率領八萬人也難進入南梁帝國!失去江南的舊利益集團的支持,侯景什麼也不是。而這也是侯景後來屢戰屢敗、窮途末路的原因。

如果把侯景寫成一個殘暴的軍閥。那麼,就可以把梁武帝說成是一個傻子。如果梁武帝稍微聰明一點,稍微對舊江南、淮南舊利益做適當讓步,就完全可以避免「侯景之亂」了。如果侯景起初,區區只有八百人的時候,梁武帝就進行干預、制止。也可以完全避免「侯景之亂」。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人支持,侯景軍就是再勇猛、再敢玩命,也絕不會對帝國造成什麼災難性後果的。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在分析「侯景之亂」時,應該從更深層次、客觀環境條件中尋求答案。當然,對於「侯景之亂」造成的災難,以及侯景的殘暴行為,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但是,南梁政權沒能阻止這場浩劫,武帝蕭衍也是難辭其咎、罪有應得的。他最後被活活餓死,也是對他所作所為得報應和懲罰!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在分析「侯景之亂」時,應該從更深層次、客觀環境條件中尋求答案。當然,對於「侯景之亂」造成的災難,以及侯景的殘暴行為,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但是,南梁政權沒能阻止這場浩劫,武帝蕭衍也是難辭其咎、罪有應得的。他最後被活活餓死,也是對他所作所為得報應和懲罰!

6. 馬鞍山採石風景區,怎麼交給這么個地產代理小公司開發

嘉年華落地投資馬鞍山30億元,每年吸引遊客300-500萬人次,僅旅遊單項收入每年約30億元,同時提供數萬就業崗位。

政府是沖這個數字去的,他們要的是經濟增長點,要政績而已~

7. 馬鞍山有哪些歷史文化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因楚霸王項羽的坐騎烏騅馬的馬鞍落地而得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發生在馬鞍山當塗。高山流水,知音難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自古素有「九山環一湖,翠螺出大江」之美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李白的衣冠冢和太白樓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三國朱然墓 被列為80年代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濮塘風景區里的500多年前發掘的玉乳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號稱江南魚米之鄉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長江鰣魚、刀魚、金毛蟹等名貴水產品的主要產地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小九華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有個馬鋼集團 曾是中國十大鋼廠之一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現在安徽省融入長三角的計劃中,馬鞍山站在排頭兵的位置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 以香樟樹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黃池茶干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江東第一橋 葉家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澄心寺隱居而聞名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我國第一位獲論文工程博士學位者 徐大懋
馬鞍山沒什麼可牛的 就是有個 首位國家法學博士 周道濟

8. 馬鞍山有什麼特產

馬鞍山的特產

1、含山綠茶

全縣有茶園1000公頃,大都分布在昭關、蒼山兩處丘陵腹地。山上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終年雲霧繚繞,陽光漫射,茶、林相得益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形成含山茶葉獨特的自然品質。歷史名茶「昭關翠須」獲1992年首屆中國農業博覽會銀質獎。

「橫龍翠眉」茶以其香濃、味醇、色翠、形美,一舉獲得1996年中國農業博覽會金獎。為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含山縣正著手開發新型的綠色茶葉、有機茶葉,以滿足廣大消費者的更高需求。

2、含山大米

含山大米含山縣位於江淮之間,素有「魚米之鄉」美稱,水稻種植歷史久遠,土壤肥沃、水庫資源豐富。

「含山大米」原產地緊靠太湖山國家森林公園,轄全國生態鎮——陶廠鎮、運漕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大漁灘濕地,群山環抱,丘圩交錯,森林覆蓋率達40%,裕溪河、牛屯河穿境而過,生態環境優良,為發展優質稻米提供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近年來,含山縣農委大力推廣水稻良種良法配套、水稻機插、秸稈粉碎還田、綠肥種植和病蟲害綠色防控等水稻綠色生產技術,降低化學農葯和化學肥料的使用量。

3、運漕酒

運漕,古稱蓼花州,曾為安徽省含山縣首鎮,自東漢末年建鎮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明、清鼎盛時期,運漕有48道閘、72條巷,人口達1萬人之多,各類商號、牙行、作坊、店鋪、錢庄、當鋪、茶館等數百家,鋪面連襟,鱗次櫛比。

漕河上商船往來如梭,兩岸泊船綿延數里。街面商賈雲集,車水馬龍,一派商貿繁榮景象。為我省古代江北八大商業重鎮之一。 漕河,蜿蜒數十公里,銜巢湖,達長江,為南北交通運輸的黃金水道。

4、巢湖白米蝦

體長透明,肉白籽黃,甲殼甚薄,微有棕斑。白蝦加工曬干製成蝦仁(又稱湖米),故又稱巢湖白米蝦。巢湖白米蝦,學名秀麗白蝦,在巢湖水域的蝦類組成中,白米蝦約佔80%,年捕獲量達數千噸。巢湖蝦米經用熱水浸泡,燒豆腐、白菜或芹菜,風味獨特,皆成佳餚。

我國民間久有死蝦泛紅之說,巢湖白米蝦卻不然,燒熟也不變紅,渾身依然白色。傳說古巢州腥穢不堪,魚蝦水族也遭污染而混濁。

5、含眉綠茶

含眉綠茶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含山縣的特產。安徽含眉生態茶葉有限公司的「含眉」牌綠茶,憑借獨特的色、香、味、形、韻被評定為「安徽十大品牌名茶」。馬鞍山「含眉」綠茶生長於雲霧繚繞、溪水環山而流的含山縣清溪鎮長山大壟,漫山遍野、綠油油的千畝有機茶園,茶香沁人心脾

9. 採石之戰是怎麼回事

南宋紹興十九年(金皇統九年,1149),金副相完顏亮刺殺金熙宗後奪取帝位。完顏亮在帝位穩固以後,決定破壞「紹興和議」,消滅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完顏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積極備戰。紹興三十一年(1161)五月,完顏亮遣使到臨安,明確提出要南宋派出大臣到開封,商議割讓淮南地區給金。戰爭迫在眉睫,南宋政府被迫作出防禦部署,任命吳璘為四川宣撫使,負責川、陝防務,又任命成閔為京西、湖北制置使,率軍前往武昌,扼守長江中游。任命名將劉錡為江、淮、浙制置使,負責長江下游防務。

七月,金遷都開封,隨即進行侵宋部署,幾路大軍先後南侵。九月下旬,完顏亮也自開封南下,至此,侵宋戰爭全面展開。金軍南侵的消息傳來,抗金名將劉鏑扶病從鎮江進駐揚州,對部將們發出「取重陽日到京師(開封)」的豪言,仍採取順昌保衛戰時堅壁清野的戰略防禦措施,並決心在揚州與金軍決一死戰。然而,負責淮西防務的主將王權卻不聽從劉錡的指揮,在聽到金軍已經自渦口(今安徽懷遠東)渡淮時,立即率部南逃,由於淮西完全沒有防務,金軍如入無人之境,迅速佔領廬州、滁州。劉鑄被迫回軍守江。

得知金軍馬上就要到達長江北岸的消息,文武百官紛紛把家人送走,宋高宗也決定再次入海避難。在宰相陳康伯等人的堅決反對下,高宗表示親征,任命知樞密院事葉義問任督視江淮軍馬,中書舍人虞允文任參謀軍事,統一指揮江淮戰事。此時,王權已棄和州(今安徽和縣),逃到長江南岸的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南)。金軍很快佔領和州,完顏亮率軍抵達長江北岸採石磯附近的楊林渡。另路金軍也已佔領真州(今江蘇六合),並進攻揚州。已是重病在身的劉鏑等退守瓜州(今揚州南),再奉命渡江退守鎮江,揚州被金軍佔領。

金軍主力雖然取得重大進展,進抵長江北岸,其他各路卻進展不大,水軍甚至還沒出發,就被宋將李寶率部消滅於膠西東南海灣中的陳家島金水軍基地。

然而,就在十月金軍渡淮大舉南侵之後數日,金朝後院起火,反對完顏亮窮兵黷武的將領擁立金東京(今遼寧遼陽)留守完顏雍為帝,這就是金世宗,改元大定。一個月之內,黃河以北地區很快歸附新皇帝。十一月初,完顏亮得到消息後,決定立即渡江進攻南宋,占據江南。他們決定初七日在採石磯渡江南侵。

這時,宋督視軍馬葉義問將王權罷官,改任李顯忠為都統制。十一月八日,參謀軍事虞允文到採石磯犒軍,舊將王權已被罷職,新將李顯忠未到,宋軍沒有統帥,將士們零零散散地坐在路旁,騎兵也丟失了馬匹,士氣十分低落。遙見江北金軍的大量水軍船隻已出楊林渡口,形勢非常危急,虞允文立即召集諸將議事。有人對他說:「你只受命犒師,又沒有受命督戰。別人做壞事,你來承擔責任嗎?」他叱責道:「危及社稷,豈能退避!」於是迅速部署防禦,並命當塗縣民兵乘海鰍船沖擊金水軍船隊,擊敗金軍。次日,命宋將盛新率軍乘船防守長江江心,控制金水軍基地楊林渡河口,不放一艘金軍船隻出河入江。宋軍以火攻燒毀金水軍的大量船隻,完顏亮被迫退往揚州。採石之戰宋軍大勝。

李顯忠到達採石時,戰爭已經結束,他立即派李捧率軍萬餘人隨虞允文前往鎮江防守。完顏亮得知水軍全部被宋軍消滅,利用水軍攻佔臨安的企圖已經破滅,加上黃河以北地區已歸附新帝金世宗,他已是後退無路,於是孤注一擲,決定佔領江南地區,命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過河,不渡者處死,激起了金軍內部的矛盾。十一月二十七日,金都統制完顏元宜率軍殺死了完顏亮,並以金世宗名義行牒鎮江宋樞密行府,表示要退兵以修舊好。金軍隨即退兵,十二月中旬渡淮北歸。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採石江南集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