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塌陷

馬鞍山塌陷

發布時間:2022-04-30 17:57:12

『壹』 拉森鋼板樁每米重量

常見的日韓和國產的熱軋拉森鋼板樁:

拉森III型60kg/m

拉森IV型76.1KG/M

『貳』 選題依據及研究意義

岩溶空隙指岩溶地塊中發育的溶蝕空間,包括溶蝕裂隙、溶洞、溶蝕管道等。由於岩溶發育的特點,在近地表處常發育了較多的岩溶空隙,這類空隙由於離地表很近,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從礦坑抽水到人類對飲用水的開發、房屋建設、鐵路運輸、水庫的修建等都反映出這種密切性。地下空隙造成的地面失穩事件非常頻繁,給社會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據不完全統計全球已有16個國家存在嚴重的岩溶塌陷問題,我國岩溶分布面積達363×104km2,塌陷坑已超過3萬多個(陳國亮,1994),每年仍以驚人的速度遞增,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湖南、雲南、湖北、四川及北京、山東、山西、遼寧、河北、陝西等地。

廣西的岩溶分布廣泛,也是我國岩溶塌陷的主要分布地區。據資料統計,作為重點開發新區的桂林市西城區,截至1999年1月,該區已發生的塌陷一共有319處,在覆蓋岩溶區塌陷密度達7.59個/km2,其中人為塌陷86處,佔27%;1996年發生於桂林市中心體育場的岩溶塌陷,造成直接、間接經濟損失近千萬元;1990年廣西玉林柴油機股份有限公司金工車間的塌陷,造成損失500多萬元(陳國亮,1994);1999年桂林市臨桂縣一糧庫發生塌陷,40 t糧食陷入地下,同年1月該縣城大圓盤南側又發生塌陷,造成一死一傷,並損壞一輛運輸車。

南昆線的正線長863.5km(不含樞紐部分),其中可溶岩地段長387.6km,約佔1/2,以路基形式通過的地段有300.5km。施工過程中路基因減薄蓋層或揭露溶洞後造成的岩溶塌陷,有記錄的達63處之多(鐵道部第二勘察設計院,1984)。

貴州是有名的岩溶區,全省已有塌陷近100處,塌陷坑點2200餘個,80%集中在六盤水市、安順市、遵義市、貴陽市,造成很大的損失。在六盤水市,房屋倒塌達80多座,直接經濟損失260多萬元。在水城盆地毀損農田100多畝,鐵路中斷運行,道路被破壞,地下水遭污染等(劉凱棟,1990)。貴州天生橋引水發電隧道開挖至中部,遇到長90m、寬20m、高約100m的岩溶大廳,線路懸空,最後迫使線路轉彎,損失60多萬元。

1959年以來,武漢有記錄的塌陷如下:1959~1962年武昌馬鞍山井田發生多次塌陷;1977年9月20日漢陽鸚鵡洲軋鋼廠貨場出現兩個大陷坑,直徑20m,深9~10m,其後20天內又陸續出現5個陷坑;1983年武昌江連道口發生塌陷;1988年5月武昌陸家街附近的市司法學校發生塌陷,規模為40m×30m,兩個月後離此2km處的青菱鄉發生大面積塌陷,陷坑共13個,直徑10~60m不等(陳國亮,1994)。

統計資料表明,山東泰安市共發生過塌陷近100處,直接影響了津浦鐵路的運輸,塌陷曾使路軌架空、行車中斷,迫使列車長期慢行達半年之久,為治理該區塌陷,共耗資2000餘萬元;另外,在山東省僅因採煤一項造成的地面塌陷失穩面積達1.3萬余公頃,引發了諸如土地絕產、建築物破壞及居民大搬遷等一系列次生災害(壽冀平,1998);在岩溶地區各類礦山中,因為水位下降產生的塌坑數量經常都在千個以上,大大地增大了後期環境治理的費用。

從以上這些實例可以看出,岩溶塌陷在我國分布具普遍性,迫切需要解決由其引起的地質問題。這類地質災害大多數為人類活動而引起,少數為自然塌陷。

在國外,岩溶區的這類災害同樣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國外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南斯拉夫、德國、波蘭、南非、原蘇聯、土耳其等,其中以美國的岩溶塌陷居多。

美國岩溶分布區約占其總面積的15%。以亞拉巴馬、佛羅里達、喬治亞、田納西、肯塔基等幾個州的岩溶塌陷最為嚴重。美國的北卡羅來納州Jamestown地區有兩個塌陷發生在抽水型降落漏斗區內。亞拉巴馬州有1700個塌坑,賓夕法尼亞州大約有1000個塌陷,都是因抽水而引起的;佛羅里達州Tampa附近,1964年在以抽水井為中心、1.6km為半徑的范圍內,發生了64個塌坑;有名的佛羅里達州Winter Park巨型塌陷,損失超過400萬美元。俄羅斯中、東部石膏層地區的岩溶塌陷也較普遍。在俄羅斯平原內的一些地區,塌陷漏斗較為常見,如莫斯科向斜南翼及西北翼、奧卡—茨那長垣地區、阿拉堤爾垣區等等。

另外,國外水庫蓄水引發的岩溶塌陷較為突出。在美國密蘇里州水庫、亞利桑那州的Lone Pine水庫及加利福尼亞州Cave city附近的水庫等都曾發生過塌陷;原蘇聯安拉河上大型水庫May水壩、加拿大的Grand Rapids水電站及捷克的一些水庫也都曾發生過塌陷(陳國亮,1994)。

南非Far West Raod金礦,自20世紀50年代排水疏干以來,發生數百個塌陷,死亡38人。

岩溶空隙引起的地表失穩主要表現為普遍性、復雜性以及它的難以預測性。作為地質災害,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損失。西部作為我國岩溶分布的主要地區,在實施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對岩溶地質災害的研究更體現出其重要性。

對於岩溶致塌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塌陷機理及評價預測方面,但由於岩溶致塌的特殊性、復雜性及跨學科性,造成了對它的客觀評價及預測工作做得遠遠不夠,因而其發展有待於多學科技術在該領域的滲透及交叉。

從上述可見,岩溶塌陷已成為世界上頻發的地質災害之一,其對社會發展和工程建設具有嚴重的危害,在這一領域還有諸多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的科學問題。因此,加強對這類災害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對充實和完善這一領域的科學理論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叄』 馬鞍山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地震、台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有幾次發生

『肆』 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

向山硫鐵礦是國內著名的大型硫鐵礦床,是火山-次火山氣液「向山式」硫鐵礦床的典型礦床。礦區位於馬鞍山市東南14公里,距向山鎮0.5公里,有公路、運礦鐵路通往馬鞍山市,與寧蕪公路、鐵路及長江水運相銜接,交通十分方便。

礦區地質構造部位處於寧蕪向斜南翼,其林山-尖山斷裂南段西側,陶村火山穹窿之南,凹山火山穹窿北西交接部位。礦區內地層主要有上侏羅統龍王山組的沉火山碎屑、安山岩及下白堊統大王山組的薄層狀沉凝灰岩等,構成—軸向北70°—80°西的向斜,次火山岩閃長玢岩侵入於該向斜的核部和翼部。

硫鐵礦體產於閃長玢岩與火山岩接觸帶附近,主要產於接觸帶外帶。礦帶長約1900米,寬190—600米,延深約600米,其產狀與接觸帶大致平行。礦體呈似層狀、凸鏡狀、豆莢狀;礦石類型有粉狀硫鐵礦、塊狀硫鐵礦及浸染狀硫鐵礦;礦石礦物為黃鐵礦,次為磁鐵礦、赤鐵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絹雲母、高嶺石、石英、硬石膏、綠泥石等。平均含硫16.81%,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硫39.15%的硫精礦,回收率為87.53%。硫鐵礦石累計儲量為3554.32萬噸。

礦床中還共生有若干鐵礦體與硬石膏礦體,鐵礦體主要產於接觸帶內帶,呈似層狀、凸鏡狀、不規則串狀;礦石類型可分為角礫狀、塊狀、浸染狀三類。礦石礦物主要為磁鐵礦、赤鐵礦,次為黃鐵礦;脈石礦物有鈉長石、陽起石、綠簾石、高嶺石、絹雲母、硬石膏等。全鐵平均品位34.54%。礦石經選礦可獲得含鐵68.56%的鐵精礦,回收率74.21%,累計控制儲量為3968.28萬噸。硬石膏礦體規模小、不具開采價值。

根據目前的認識,鐵礦體成因屬「火山-次火山氣成高溫熱液型」,硫鐵礦體屬「火山-次火山中低溫熱液型」,硬石膏礦體屬「沉積疊加改造型」。

向山硫鐵礦的發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最早始於1940年,最遲到1985年,歷時45年。總體而言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新中國成立以前

向山硫鐵礦未見有古采跡的記載。20世紀30年代,孫健初、謝家榮、陳愷、程裕淇、李毓堯、朱森等在這一帶進行地質礦產調查,但未留下與向山硫鐵礦有關文字資料。

1940年,日寇侵華時期,日本人在此做了2.5平方公里電法、磁法普查及地質調查,之後施工了若幹探槽和25個鑽孔(1894.40米),發現了向山硫鐵礦床淺部富礦體,推定礦石儲量140萬噸,含硫44.12%。簡單資料載於1941年華中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編寫的《南山—向山硫化鐵礦概要》一文中(未刊)。1940—1945年,日寇進行了掠奪式開采,共采出含硫40%以上的富礦約48萬噸,礦石全部運往日本。

1946年,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接管了該礦,據1946年《資源委員會華中礦務局事業年告》記載,1946年該局圍繞日本人所發現的礦體施工了31個鑽孔,工作量1563.55米,計算含硫45%以上的富礦儲量200萬噸,但對地質條件未加研究。從1946年復產到1948年停產3年中,礦石總產量只有17萬噸左右,礦山生產力低下,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

2.1949—1958年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向山礦,人民成了礦山的主人,礦山的歷史開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礦石產量逐年上升,到1959年年產量達17.9萬噸。

為了查明資源情況,適應生產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1953—1954年,重工業部化工局陸續調集力量組成了重工業部化工局三四二勘探隊。在建隊過程中,為了緩解礦山的燃眉之急,使用鑽探追索礦體(工作量約1000米),在原發現礦體的西南有兩個鑽孔見到了含硫30%—40%的黃鐵礦化和磁鐵礦化岩石。但當時未圈定礦體和計算儲量,也未查明地質情況,後來證實這是一個新發現的盲礦體。

1954年7月—1955年,三四二隊李樹時等,在進行坑道地質編錄與日偽時期鑽探資料整理的基礎上,施工了若幹探槽,填制了0.4平方公里地質圖,之後編寫了《向山硫鐵礦地質調查綜合報告》並計算了正在開采礦體的殘余儲量。其工作雖較粗略,但開始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

從1955年開始,三四二隊這支剛成立的地質隊伍在既缺資料又少經驗的情況下開始著手向山硫鐵礦床的勘探。

1955年1月,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楊源昆編制了一份勘探設計。當時,按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專家已進入我國各工業部門幫助工作,勘探設計都要經蘇聯專家審查,這份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後,認為礦區地質構造情況尚未查清,應配合物探開展地表地質工作以後再作設計。同年1—2月,張雲騰、龍永壽、傅卻來進行了區域地質路線踏勘,龍永壽等人填制了1∶1萬向山礦區外圍地質圖,面積為18.5平方公里,為研究礦區的地質構造背景奠定了基礎。此後,向山礦區勘查技術負責人由龍永壽擔任。

1955年3月,三四二隊改名為重工業部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龍永壽繼續主持向山礦區地質工作。當時,由於礦山擴大生產並建立了選廠利用貧礦,已有的儲量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故上級下達了1955—1956年兩年提交礦石儲量380萬噸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龍永壽等人於1955年4—6月從加強基礎地質工作入手,施工了一批探槽、淺井、淺鑽,填制了1∶2000礦床地質圖,編制了1∶5萬區域地質圖、1∶1萬礦區地質圖及1∶500坑道地質圖,於1955年6月提交了向山礦區勘探設計。該設計經瓦良卓夫專家審查,批准了4條剖面15個鑽孔並進行施工,以滿足采礦生產的需要,這時該區的地質工作處於勘探、詳查交叉的狀態。與此同時重工業部地質局物探隊第8分隊胡肅之等在此進行了1∶5000、1∶2000地面電法、磁法測量,工作面積為36.21平方公里,發現了與向山礦有關的3個電法異常和1個磁異常,為勘探提供了依據。

1955年11月—1956年4月,龍永壽等在對向山礦區全部地面、地下工程重新編錄和整理的基礎上,又施工了淺鑽4275米、淺井556米,綜合研究了礦區地質、物探資料,於1956年4月提交了向山硫鐵礦、鐵礦補充勘探設計。1956年5月,瓦良卓夫專家審查了設計的鐵礦部分,經重工業部地質局批准以後付諸實施。

野外勘探施工於1957年10月份結束,1958年2月提交了《向山黃鐵礦床最終勘探報告書》。這期間,南京地質勘探公司八○四隊先後變動為冶金部八○四隊、化工部地質礦山管理局三四二隊,到提交報告時稱為華東地質局皖東南地質隊。當時隊長是楊永瑾,總工程師為楊源昆,直接領導向山礦區的地質科負責人是張進科、李從之,礦區技術負責人為龍永壽。報告主編龍永壽,參加編寫人員還有傅卻來、唐延迪、陳樹林等。該報告於1958年6月7日經全國儲委審查批准,批准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2053.29萬噸,平均含硫17.10%。

鐵礦石:132.95萬噸,平均含鐵38.23%。

這次勘探由於重視了基礎地質工作,取准、取全了第一手資料,詳細研究了礦區地質的構造特徵,有計劃、有目的地部署了勘探工作,故對礦床的認識產生了一次飛躍,使礦床儲量比原來擴大10倍以上,並為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勘探報告提交以後,向山硫鐵礦以勘探報告為依據擴建成年產70萬噸礦石的采選聯合企業,從此恢復了礦山的青春,步入了興旺發達時期。

3.1976—1985年

1958年礦山擴建後,正常生產了18年。至1976年,向山硫鐵礦根據原勘探資料和開采情況估計保有儲量大約還可以開采10年,因此,開展礦區邊部、深部找礦、延長礦山服務年限和准備接替礦山又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時,皖東南地質隊的番號已不復存在,原在馬鞍山地區工作的三四二隊與原在蕪湖地區工作的三二二隊早已合並,成立了安徽省地質局三二二地質隊,該隊總工程師孫化東,物探技術負責人曹順祖等通過研究區域成礦規律,運用玢岩鐵礦「三部六式」的模式,分析礦區地質、地球物理特徵,提出在向山礦區南側可能存在具一定規模的鐵礦、硫鐵礦體。

1976—1984年,三二二隊三分隊先後編制和實施了普查設計、普查補充設計、詳查設計,共完成鑽探工作量3.48萬米,於1984年結束野外施工,1985年10月提交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南硫鐵礦床詳細普查地質報告》,提交礦石儲量: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2647.33萬噸,平均含鐵32.56%。

當時三二二隊隊長葉忠民,總工程師孫化東,分隊長沈迪彥,分隊技術負責人易武齊,報告主編易武齊,編寫人還有楊聯鏡、任啟鵬、陳世金、方開華、王益金、胡福歐等。該報告經安徽省地礦局批准,並獲地礦部找礦四等獎。

向山硫鐵礦床與向山南鐵礦床實際上是一個整體,礦體在深部相連,由於歷史的原因以礦區的8號剖面線為界分成兩部分,據1990年重新統計,全區保有儲量為:

硫鐵礦礦石:1501.03萬噸,平均含硫19.82%。

鐵礦石:3917.08萬噸,平均含鐵32.41%。

當時,向山硫鐵礦的坑道已開到8線負100米標高。8線以北的硫鐵礦已基本采完。

為延長向山礦山的服務年限,開采深部的鐵礦供馬鋼利用,1990—1991年馬鞍山市政府組織冶金部馬鞍山鋼鐵設計研究院、馬鞍山礦山公司、向山硫鐵礦、馬鋼南山鐵礦等單位提出了一個向山礦擴建工程計劃,准備先行開采向山硫鐵礦深部負100米標高以下的鐵礦石,然後將坑道系統南延、下延,開采南部的硫鐵礦石、鐵礦石,並由三二二隊易武齊編制了《安徽省馬鞍山市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地質勘查設計書》,准備對南部的礦體加密鑽孔;1991年6月該方案正在論證時,安徽省發生特大水災,馬鞍山地區也暴雨成災,洪水以每小時700立方米的流量湧入礦井,形成酸性水,嚴重腐蝕水泵,經檢修無效,6月15日礦井被淹沒,井內設施受損。災後經核算認為復產無經濟效益,故正式申請閉坑,擴建計劃和地質勘查設計也就未執行。

向山硫鐵礦的社會經濟效益是顯著的。自1958年擴建至1991年6月4日止,在31年半的時間內,共采出硫鐵礦石1505.14萬噸,其中富礦389.16萬噸,采出鐵礦石153.06萬噸;全礦形成固定資產原值5210.20萬元,凈值680萬元,在冊職工3223人,離退休職工920人,實現利稅6400萬元,為我國化學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貢獻。

在地質科學技術領域,通過幾代地質人員的辛勤勞動、深入鑽研,向山硫鐵礦床作為一種成因類型的典型礦床載入科研報告,編入了地質院校的教科書;作為一種勘探類型的實例編入了硫鐵礦勘探規范,為現在和將來的地質探礦工作者提供了學習的範例。

縱觀整個向山硫鐵礦的地質勘查歷史可以看出,進行找礦勘探必須嚴格遵循地質工作程序,要研究成礦地質條件,查明控礦因素,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有目的地部署勘查工作,這樣才能避免盲目性,提高找礦效果。

在貫徹「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方針方面,向山硫鐵礦1958年批準的鐵礦石儲量為1320.85萬噸,但采出量只有153.06萬噸;據1990年的統計資料,向山礦區8線以北負100米標高以上,即向山礦坑道系統范圍以內的鐵礦石還有984.06萬噸未在采硫鐵礦的過程中順便回收,現已塌陷。1990—1991年馬鞍山市提出的向山硫鐵礦擴建工程計劃,打破了部門和行業的界限,改變了歷史遺留下來的單一開採的不合理現象,貫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所規定的「綜合勘查、合理開采、綜合利用」的方針,這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創舉。可惜由於水災等原因而未能實現,如果這一擴建計劃得以實現,向山礦會再一次煥發青春,為我國的化學工業、鋼鐵工業的發展和國民經濟建設將做出新的貢獻;這支為向山硫鐵礦的發展奮鬥了近40年屢建功勞並曾經被地礦部命名為功勛地質隊的地質隊伍繼續為向山硫鐵礦的擴建再立新功。

『伍』 石橫鎮的地理環境

石橫地區處於肥城凹陷區西端。凹陷與基底構造線斜切,內部第四系廣布。第四系之下為石炭—二迭系煤系, 其他地層走向近於東西,傾向北,呈單斜狀。構造以斷裂為主,縱橫交錯,多為高角度正斷層,斷層走向主要為北東向,分布密集。其中自石橫向南為演馬庄斷層,呈東東南—北北西向延伸。
境內地層屬華北型地層沉積。出露的地層有太古界的泰山群,古生界的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新生界的下第三系、第四系。受中生代以後燕山及喜馬拉雅山運動較劇,發育較齊全。石炭系、二迭系構成煤田。奧陶系隱伏在第四系之下。寒武系裸露在周圍山區。 石橫鎮處於肥城盆地西北隅,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北部為丘陵區,海拔在100—250米之間;趙庄管理區全部、大留管理區和石橫管理區北部、中部為平原,海拔在70—75米之間;南部為澇窪地,海拔60米左右。丘陵、平原、澇窪約各佔三分之一。
境內渾圓形緩坡度的丘陵山頭共38個,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均系泰山之延脈,自西向東有寨山、石廟山(福山)、馬鞍山、萬靈山、薛山、流力山、圍子山、鳳凰山等,形成肥城盆地西部天然屏障。石質多為青色石灰岩。 其中圍子山最高,海拔250米。
石橫鎮境內微地貌變化明顯,全鎮大體分為10個微地貌單元。 微地貌單元分布位置面積(畝)占總面積石質山嶺 寨山、福山、薛山、萬靈山、流力山 1.300 1 荒坡嶺 寨山、尖山、馬拉山、萬靈山等山中上部 4.793 3.5 山坡梯田 對福山、仁里、聖佛寺、雙泉峪等 14.063 10 溝谷梯田 聖佛寺、八道嶺等 1.288 0.92 坡麓梯田 趙庄、雙泉峪、正明山等 11.147 8 緩階地 石橫以北以西、中高余以西 14.553 10.44 傾斜平地 南大留以東、以西 16.222 11.64 近山階地 北高余、西鋪等 4.347 3.1 微傾斜平地 石橫東部和衡魚、紅廟 65.430 48 塌陷 煤礦區(隆庄北、南大留、中高余) 6.201 3.1 石橫屬於溫暖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氣溫回暖快,變化強烈,降水少,風速大,氣候乾燥;夏季氣溫濕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急降,雨量驟減,天高氣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乾燥。年降水量約650毫米, 最大降水量是1082.7毫米(1964年);最小降水量是434毫米(1966年)。 全年降水分布不均,春旱夏澇。年蒸發量2200毫米。有霜期平均176天,無霜期平均189天。年平均總輻射量123.53千卡/平方厘米。大風多發生在春季和秋季,最大風力一般為7—8級,冬春之交多為東南風和西北風。北部八道嶺為主要風口區。
由於境內發電廠諸晾水塔產生巨大蒸氣,電廠和附近幾平方公里以內形成獨特的小氣候,夏季往往局部降小陣雨,或增大降雨量;冬季往往形成小陣雪。 地表水
石橫鎮境內諸河流為大汶河支流,屬大汶河水系,多由北流向南或由東流向西,中部和南部有匯河、康王河兩條較大河流,境內流域面積92平方公里。 匯河發源湖屯鎮北部陶山、小泰山一帶,在隆庄東北入石橫境,經隆庄村南、東衡魚和後衡魚村北,在後衡魚村西與康王河匯流入平陰縣,境內長7.2公里。康王河上游由肥河、康河匯流而成,在道口村東北入石橫境,經道口、紅廟、東衡魚等村,至後衡魚西入匯河流入平陰縣,境內長10.6公里。兩河均為季節河,旱季干,雨季滿。
境內較大湖泊兩個。隆庄湖在隆庄村西南角,為1958年冬開挖的人工湖,東西長1公里,寬100餘米;煤礦塌陷湖,位於查庄西,馬坊、隆庄北,中高余和南高余東,共6000餘畝,20世紀90年代起用電廠煤灰填湖造田。
地下水
石橫鎮境內潛水埋深平均17米左右。無雨季節廠礦用水及自然蒸發水位每天下降0.5毫米,雨季時康匯兩河水位上漲,潛水埋深平均每天上升2毫米左右。 1946年夏, 實行土地改革,1949年糧食總產達到156.6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320公斤,總產達到224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境內200餘公頃煤礦塌陷地進行復墾,開挖魚塘130餘公頃。對康匯兩河及其支流進行多次疏浚,使水害變為水利,旱能灌、澇能排的穩產高產田占可耕地的96%。1994年被評為泰安市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總產已達3400萬公斤。
1990年以來, 全力發展高值田,實行種植結構調整,發展果園380公頃,2000年見果面積268公頃, 果品產量3680噸。全鎮建冬暖式大棚960個,小拱棚740個,主要種植韭菜、 黃瓜、豆莢、芹菜、葡萄等10餘種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場供應蔬菜5.6萬噸, 畝產值1.8萬元。2000年韭菜種植面積6000畝,畝產1800公斤。是年注冊了「石橫牌」無公害韭菜,在全省第二家通過了無公害檢測認證。並召開了「石橫牌」無公害韭菜新聞發布會。
該鎮重視植樹造林, 保護生態環境,山區植檜柏180萬株,平原林網及四旁植楊柳樹550萬株,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43億元,其中種植業7000萬元,林業900萬元,畜牧業5700萬元,漁業680萬元。 工業:建國前,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建國初,手工業作坊大部停辦。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農具廠、酒廠、麵粉廠、磚廠、鞋廠、耐火材料廠等小型企業。1962年,從業人員超過1000人,固定資產原值20萬元。1965年成立運輸隊、電廠施工隊和電料廠,1970年至1977年先後辦起查庄礦磚廠、國庄礦磚廠、焦化廠、電石廠、陶瓷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後,又辦起被服廠、木器廠、石橫磚廠、衡魚磚廠、榨油廠、水泥廠、汽運隊、預製件廠、化工廠等企業。 9個村建粘土或煤矸石磚窯,北部山村建石料廠和石灰窯,12個村建起小工廠或汽車、 拖拉機維修廠。1978年,鎮辦企業總產值225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47萬元。1985年,經濟體制改革,社隊企業改為鄉鎮企業,形成鎮、村、聯戶和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 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399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259萬元。9 0年代後,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 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圍繞「三型」(資源型、加工型、外向型) 、「四路」(調整之路、聯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向之路) ,外引內聯,優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建材為龍頭,以化工、礦山機械配件、 建築、食品、煤炭為骨幹協調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77個,從業人員10316人,產品169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4.14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7.48億元,創利稅4833萬元。名優產品有:「萬靈山」牌425R普通硅酸鹽水泥獲省優、部優、國家質量認證、省名牌、省免檢和農業部名牌產品等榮譽稱號;溶解乙炔、工業硫酸質量標准達到國際水平,產品實物質量水平達到一等品;液體硫酸鋁填補省內空白,被列為省首批星火計劃項目。鎮建安公司承建的三中辦公樓被評為省優工程。
建築業:境內建築業由來已久,清末民初,境內石、瓦、木、鐵四大匠約400人,四大匠多為「親連親」「戶連戶」「父子師徒相傳」。多為個體經營,或由師傅帶領搭幫結伙承包項目,時聚時散,工薪按技術高低確定。建築工具多為平板、瓦刀、斧頭、錘子、鋸、刨子等簡易工具。四大匠合作承建或維修民房,少數施工技術高超的可承建廟宇、瓦房、樓房等。
建國後建築隊伍有所發展, 建築工匠多系亦工亦農,承擔農民的建房和維修。1958年之後, 不少村隊組織了建築隊,承建集體用房和民房。1965年,公社建築隊成立,各村建築人員大多加入公社建築隊。1978年之後,隨著農民建新房的迅速增加,石橫二、 南高余、新勝等村先後成立村辦建築隊,個體辦的小型建築隊大量涌現。1984年, 公社建築隊、村辦建築隊均改名為建築安裝工程公司。1987年,鎮建築工程公司有幹部職工1573人,村辦及個體建築隊發展到49處約1400人。
1978年之後,建築設備不斷更新,打夯機、震搗器、拖拉機、汽車、絞車、鋼筋切斷機、攪拌機、軋路機、電焊機、吊塔、起重機等機械普遍運用,施工架改用鋼管鋼夾,設安全網。1987年,石橫鎮建築安裝工程公司共有各種機械100多台(部) 。施工水平日益提高,1987年鎮建安公司為土建、安裝三級企業,不僅能承建一般民用建築,而且能承建跨度24米內的砼裝配式單層工業廠房、多層砼現澆框架結構倉庫、車間, 500~2000噸冷風庫,60米以下煙囪和水塔,3000客座、24米跨砼、鋼球形結構影劇院,6000平方米多層各式大樓。安裝工程能承建大型設備安裝、鍋爐安裝和供暖、給水、排水設備等。
2000年,鎮建安公司有固定資產1265萬元,幹部職工1200多人,其中各類技術人員365人,屬國家二級資質企業,三級建築施工起重機械拆裝資質。公司下設9個分公司、3個經濟實體單位,生產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是集生產、施工、設備安裝、裝飾裝潢一條龍服務的鎮辦集體股份制企業。該公司多次被評為肥城市建築施工先進企業、重合同守信譽企業、泰安市連續十年安全無事故企業、國家三級計量合格企業、泰安市明星鄉鎮企業。2000年全鎮建築業總收入1689萬元。 1904年境內有私塾33處, 學生400餘人,是年開始興辦學堂,建初等小學兩處。1912年之後,限制私塾,發展新教育。1930年,興辦初級中學福陽民眾學校,招生50餘人。至1949年,境內有小學33處,在校生1721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9%。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東衡魚中心村創辦農民業校,10餘年,在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基礎上,多數學員達到初中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學校房舍、設備均達到省級標准。90年代,鎮投資800萬元建起3處高標准中學和3幢教師公寓。1986年成立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累計63 45人。1993年鎮籌集42萬元資金作為教育基金,每年利息用於獎勵模範教師和優秀學生。2000年, 全鎮有小學15所,在校生4291人;中學5所,在校生4927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457名。
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792人,自1983年以來,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58項。1989年2月, 黨委書記王茲英在省科普文明現場會上作了典型發言。1990年,中國科協領導一行16人來石橫總結科普經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省市電視台記者隨從采訪,外省市科協領導多次來石橫參觀。同年被評為「泰安市科普文明先進鎮」。
石橫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泥塑等代代相繼。建國後,群眾文化更加活躍和繁榮。1958年建文化站,1960年建廣播站,1971年建電影隊。80年代強村和機關、 學校建圖書閱覽室,鎮建立檔案室。1982年9月,成立史志辦公室,1988年12月, 《石橫鎮組織史資料》出版發行。1993年4月,《中共石橫鎮黨史大事記》出版發行,成為境內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是年在泰安市黨史優秀成果評選中, 榮獲二等獎。1997年8月,經史志工作者15年的辛勤勞動,石橫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石橫鎮志》由方誌出版社出版,全書74.8萬字,著重記述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一、二、三產業所發生的巨大變化。志書還著重記述了石橫人民的革命斗爭歷程和創造的光輝業績,有力地體現了時代風貌。
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十餘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葯鋪。1951年,成立衛生工作者協會,1956年成立大聯營診所,衛生技術人員增加到54人。1959年建衛生保健站,1961年改為衛生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 1987年衛生院佔地2.47公頃,有門診、病房樓各1幢,總建築面積4217平方米,醫務工作者63人,病床60張,轄衡魚1處衛生所,年門診病人82911人次,住院1578人。 此外有村衛生室42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34人。1990年12月,南大留衛生室榮獲「山東省先進行政村衛生室」稱號。1991年10月,全縣除氟改水現場會在隆庄村召開。不久,省改水降氟控制地方性氟中毒考核驗收組會同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有關專家,對隆庄村的改水工程、兒童氟斑牙患病情況進行了現場考核,屬高水平達標。水降氟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95年石橫衛生院投資30萬元安裝暖氣,投資20餘萬元購置B超機等先進醫療設備, 改善了醫療條件,被評為「泰安市配套改貌建設先進單位」。2000年,有鎮衛生院1處,村級衛生室32處,病床178張。
境內學校體育活動空前活躍,體育競賽形成制度。鎮、強村及鎮辦企業有體育場、文化活動室等。 石橫傳統武術源遠流長,有300餘年的歷史,有「鏢不打銅城,槍不扎石橫」和「徐家的槍,梅家的棍,鄒家的皮錘不用問」的歌傳。建國後,石橫武壇群英,多次參加各級武術比賽、表演並獲得榮譽。80年代開始,群眾尚武精神復甦並發展。武壇老將振作精神,熱心傳藝。不少青年前來拜師學藝,業余武術訓練場達20餘處。學校師生亦掀起武術熱,自願成立武術隊、組。 1987年12月,鎮委副書記傅士華代表石橫鎮出席山東省小城鎮工作理論研討會。1990年12月,實現了百華里鎮級公里竣工通車。1991年10月,鎮駐地兩條主街道建設竣工。1992年12月,鎮駐地的馬坊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村」。1994年8月委託泰安城市規劃設計院設計「石橫小城鎮規劃」 ,共9圖1書。自1997年以來, 投入城鎮建設資金8000多萬元,新建樓房300多幢,拓寬改造9條街道,總長26公里,先後被列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山東省百新工程試點鎮和山東省中心鎮。該鎮確立了「政府出台政策,廠礦出資修路,大戶投資開發,市政負責管理」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5%以上。按總體規劃合理確定人口和用地規模,統籌安排工業、商業、居住、文化、市政和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並充分利用保存比較完整的20餘處名勝古跡,積極發展觀光旅遊,優化了小城鎮投資環境。2000年,建成了左丘明廣場燈塔,投資70多萬元完成了石橫大街974米的硬化鋪油工程。 投資26萬元,投工3.6萬個,完成了左丘明南路350 0米的路基拓寬工程。完成了以紅石河帶狀公園為主的精品工程。春季一次性植法桐、檜柏3000株。石橫鎮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鄉鎮」。

『陸』 安徽省財政廳的規劃計劃

為指導美好鄉村建設,構築分區、分類、分步驟的美好鄉村建設路徑,實現「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總體目標,特製定本規劃。
規劃范圍為安徽省行政轄區,國土面積14.01萬平方公里。規劃期限為2012—2020年,規劃短期至2016年,遠期至2020年,重大問題展望至2030年。
一、背景和意義
(一)現實基礎。
安徽省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村改革的發源地,農業資源豐富,區位條件優越。經過多年的努力,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積累了豐富經驗,潛力和優勢正逐步顯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民收入構成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農村改革由單項改革向綜合配套改革轉變,傳統農業正向現代農業加速演進,為安徽省美好鄉村建設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2011年,安徽省戶籍人口6675.9萬人,常住人口5968萬人,城鎮化率44.8%;鄉村常住人口3294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5.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32元。全省共有行政村15539個,比2000年減少14206個;自然村228763個,比2000年減少63407個。全省村莊建設用地面積1.14萬平方公里,占城鄉建設用地總量的72%。
安徽省村莊空間布局、鄉村人口、經濟狀況分布不均衡。皖北地區村莊規模較大,分布密度高,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皖中、沿江地區村莊規模中等,分布密度較高,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皖西地區村莊規模較小,分布密度中等,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皖南地區村莊規模較小,分布密度低,農民人均純收入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安徽省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階段,鄉村人口逐年減少,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能力不斷增強,但鄉村發展分區差異明顯,還存在村莊體系不夠穩定、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同時,村莊建設缺乏規劃指引,風貌特色彰顯不足。
(二)重大意義。
建設美好鄉村,是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美好安徽的基礎性工作,是打造「三個強省」的具體行動。通過美好鄉村建設,有利於推進鄉村產業與經濟發展,促進農民致富增收,構建安徽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途徑;有利於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傳承優秀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質文化,拓展安徽文化展示和傳承的新空間;有利於保護鄉村山水生態資源的完整性和連續性,構建綠色鄉村體系,打造生態強省的新亮點。
二、目標與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方略,以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村莊建設、環境整治和農田整理為突破口,同步推進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鄉村,努力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
(二)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是建設「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美好鄉村。
生態宜居村莊美是指:村莊規劃科學合理,農民住房實用美觀,中心村道路、電力、供排水、信息網路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垃圾污水得到有效處理,村容村貌整潔有序,自然生態保護良好,人居環境明顯優化。
興業富民生活美是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農業產業水平大幅提升,農民就業創業空間不斷拓展,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農村公共事業加快發展,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文明和諧鄉風美是指:村民自治機制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基本健全,鄉村特色文化得到傳承發展,農民精神風貌積極向上,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到2016年,力爭全省4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20年,力爭全省80%以上的中心村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全面達到美好鄉村建設要求。
(三)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農民主體。始終把維護農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把群眾認同、群眾參與、群眾滿意作為根本要求,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依靠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建設美好家園。
2.堅持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好鄉村建設,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農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覆蓋,著力構建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3.堅持規劃引領,示範帶動。強化規劃的引領和指導作用,科學編制美好鄉村建設規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後建設、不規劃不建設。按照統一規劃、集中投入、分批實施的思路,堅持試點先行、量力而為,逐村整體推進,逐步配套完善,確保建一個成一個,防止一哄而上、盲目推進。
4.堅持生態優先,彰顯特色。把農村生態建設作為生態強省建設的重點,大力開展農村植樹造林,加強以森林和濕地為主的農村生態屏障的保護和修復,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規劃建設要適應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突出鄉村特色,保持田園風貌,體現地域文化風格,注重農村文化傳承,不能照搬城市建設模式,防止「千村一面」。
5.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針對各地發展基礎、人口規模、資源稟賦、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切實加強分類指導,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現階段應以舊村改造和環境整治為主,不搞大拆大建,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中心村建設佔用基本農田。
6.堅持以縣為主,合力推進。縣級黨委、政府在美好鄉村建設中承擔主要職責,以縣為單位整體謀劃、整合資源、統籌推進。省市兩級加強政策扶持和指導督察,形成上下聯動、分工負責的工作格局。
三、空間布局
(一)村莊體系。
中心村為鄉村基本服務單元,主要建設任務是完善基本鄉村公共服務及支農服務功能。選擇人口較多,經濟基礎較好,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較完善,交通較便捷,用地條件較好或耕地資源較豐富,有利於生態保育和環境保護的村莊,將其培育成為中心村。中心村應與城鎮和其他村莊有一定間距,在合理半徑內可利用現有設施服務周邊村莊。中心村應規劃為村「兩委」駐地,按標准建設服務設施,吸引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自然村為鄉村基層單元,主要建設任務是保留鄉村特色,改善人居環境。
中心村、自然村分別配套不同標準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
(二)空間分區。
根據省內區域差異明顯的特徵,綜合考慮地理、文化、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關系等因素,將全省分為皖北片區、皖中片區、沿江片區、皖西片區、皖南片區,實行差別化的美好鄉村建設路徑。
1.皖北片區,包括亳州市、淮北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陽市。該片區美好鄉村建設以推進現代農業發展、舒適人居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按照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加強村莊整合和人居環境整治,大力推進土地整治,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加快建設新型農村社區。
2.皖中片區,包括合肥市、六安市(不包括霍山縣、金寨縣)、淮南市,以及安慶市的桐城市。該片區美好鄉村建設以推進鄉村環境整治、土地集約利用和鄉村產業發展為重點;有序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加強村莊整治和土地整治,加快都市農業和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加快建設優質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
3.沿江片區,包括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不包括石台縣、青陽縣)、滁州市、宣城市(不包括旌德縣、績溪縣)、安慶市(不包括岳西縣、潛山縣、太湖縣、桐城市)。該片區美好鄉村建設以優化人居環境、加快產業發展和加強社會建設為重點;突出土地整治、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產業提升、風貌塑造和文化保護等內容,加快建設宜居宜業的都市城郊型鄉村。
4.皖西片區,包括六安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安慶市的岳西縣、潛山縣、太湖縣。該片區美好鄉村建設以加強生態保護、推進舒適人居建設與發展鄉村特色旅遊為重點;突出生態保育,適度發展林木業和果品產業,在保持山村空間特色及肌理的基礎上,加強風貌整治、村莊治理,提高基礎設施配套水平,適度開發鄉村旅遊,打造中國原生態鄉村品牌。
5.皖南片區,包括黃山市,宣城市的旌德縣、績溪縣,池州市的石台縣、青陽縣。該片區美好鄉村建設以保護鄉村自然資源、文化遺產、民風民俗為重點;加強綜合配套與人居環境建設,突出山村空間肌理,彰顯傳統風貌特色,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打造世界文化鄉村品牌。
(三)村莊布點。
1.統籌鄉村人口分布。根據《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12—2030年)》,到2016年,全省城鎮化率為53%,鄉村常住人口規模為3040萬人;到2020年,全省城鎮化率為58%,鄉村常住人口規模2800萬人;到2030年,全省城鎮化率為70%,鄉村常住人口規模2200萬人。規劃到2016年,全省中心村1.5萬個左右,自然村17萬個;到2020年,全省中心村1.3萬個左右,自然村12萬個;到2030年,全省中心村1萬個左右,自然村7萬個。
優化村莊空間布局,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促進鄉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規劃到2016年,中心村人口占鄉村人口比重達到30%以上,2020年達到35%以上,2030年達到50%以上。
2.分區村莊規模。依據現狀,逐步引導皖北片區中心村實現平均服務常住人口規模3000人左右,皖中、沿江片區2000人左右,皖西片區1500人左右,皖南片區1000人左右。皖北片區中心村集聚人口規模不少於1000人,皖中、沿江片區不少於500人,皖西、皖南片區不少於200人。皖北片區保留自然村人口規模不少於400人,皖中、沿江片區不少於200人,皖西、皖南片區不少於100人。
(四)分類引導。
1.依託資源,引導村莊特色發展。村莊按照地理位置可分為城郊型村莊和鄉村型村莊。
(1)城郊型村莊是指城市、鎮規劃控制范圍內,城鎮建設用地以外的村莊。城郊型村莊應綜合考慮工業化、城鎮化和村莊自身發展影響,合理控制村莊規模,注重與城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銜接,不斷改善村莊居住環境。
(2)鄉村型村莊是指城市、鎮規劃控制范圍外的村莊。鄉村型村莊應充分考慮丘陵、平原、水網等不同自然地理條件和產業發展需求,注重與環境協調,合理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避免空間布局過度分散,營造清新優美環境和濃郁鄉土風情。
鄉村型村莊按產業及資源條件,可分為種植型、養殖型、林業型、旅遊型、保護型等。
種植型村莊應結合種植類型,推進規模化、綠色化生產,促進村莊環境與田園風貌相結合。
養殖型村莊應注重污染治理,嚴格保護環境。具有一定規模的村莊養殖產業應相對集中布置,並配套建設安全防護設施,滿足衛生防疫要求。
林業型村莊應結合林特產品生產和生態保護需要,適度集中布局,促進村莊環境與林業生態建設相結合。
旅遊型村莊應根據旅遊資源特點,統籌配套設施建設,合理安排旅遊服務功能,注重對旅遊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
對具有重要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村莊,應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編制專項保護規劃,嚴格保護傳統村落和特色村落,整治影響或破壞傳統特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妥善處理新建住宅與傳統村落之間的關系。
2.因地制宜,採用不同建設模式。美好鄉村村莊建設主要採用改造提升、拆遷新建、舊村整治、特色保護4種模式。其中,中心村一般宜採用改造提升或拆遷新建模式,保留的自然村一般宜採用舊村整治或特色保護模式。
(1)改造提升型村莊。主要指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和對外交通條件,已有一定的建設規模和基礎設施配套,周邊用地能滿足改擴建需求的村莊。規劃在原有規模基礎上進行改擴建,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美化村莊環境,引導周邊散落的居民點向村莊集中,有序推進改造提升。
(2)拆遷新建型村莊。主要指因城鎮建設、重點項目建設(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土地整治項目、採煤塌陷區和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項目等)和村莊安全需要,必須進行整體拆遷的村莊。新建村莊應做到選址安全、布局合理,並按新型社區標准進行建設。其中,規劃將被納入城鎮建設用地的村莊,應按城鎮標准建設新社區。
(3)舊村整治型村莊。主要指配套設施不完善但暫時需要保留的村莊,規劃重點是有步驟地開展危舊房改造,改善村莊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
(4)特色保護型村莊。主要指具有特殊人文景觀(古村落、古建築、古民居)和自然景觀等,需要保護的村莊。規劃在保持村莊基礎格局、布局形態、建築風貌的前提下,對現有建築進行保護、修繕和改造,美化村莊環境。
四、建設要求
(一)總體原則。
在村莊建設和整治中,要堅持不破壞自然環境、不破壞自然水系、不破壞村莊肌理、不破壞傳統風貌,做到尊重自然、注重安全、遠近結合、因地制宜。
(二)選址布局。
1.選址要求。新建村莊的選址,應遵循「科學安全、有利生產、方便生活、順應自然、體現特色、保護文化、傳承文明」的原則,便於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盡量不佔或少佔耕地,尊重群眾意願,提倡相對集中。鄉村居民點和鄉村住房選址,應避讓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及歷史文化保護區核心區域。
2.村莊布局。按照融入自然、彰顯特色的原則,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空間,保持綠色山野空間和自然景觀,充分尊重當地生活習俗及傳統村落布局模式,結合地形、植被、水體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鄉村風貌。
規模較大的村落,宜結合自然條件分為多個院落布局,院落規模不宜超過30戶。院落布局和組合方式應注重相融性與多樣性結合,順應地形,顯山露水,宜聚則聚、宜散則散,同時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符合鄉村生活習慣。
單體布局可採用獨門獨戶與多戶組合等方式,處理好每戶出入口與公共空間之間的關系。
(三)建築風貌。
1.一般要求。鄉村住房建築設計應針對鄉村生產生活特點,體現「經濟、適用、安全」,避免照搬城市住宅設計方法。建築外觀應充分考慮地方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在整體協調的基礎上體現多樣性。建築立面力求高低錯落,進退變化,層次豐富,與周邊環境相呼應,形成優美的天際線。鄉村住房一般不宜超過三層,對於人均宅基地較少或建設用地較局促的鄉村居民點,可結合實際確定建築層數。公共配套建築外觀應盡量體現地方特色,使之成為村落的標志性建築。
平面布局應充分考慮農民生產生活需要,滿足面積、通風、採光和朝向等要求。平面設計應提供靈活、可變的功能設計方案,在適宜發展旅遊業的區域,為農戶經營「農家樂」或「鄉村酒店」預留條件。
2.建築風格。強化皖北、皖中、沿江、皖西、皖南片區的建築風格特色。
(1)皖北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採用中原地區風格。建築形式敦實、厚重、質朴、方整、規則,前後庭院開敞,圍合度較高。牆體色彩深厚;屋頂坡度平緩,以偏青冷色調為主,部分區域可考慮紅色。
(2)皖中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融合皖南民居和皖北民居的特點。建築形式多樣,組合自由。牆體色彩以白色為主;屋頂採用坡屋頂,以青冷色調為主。
(3)沿江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融合江南水鄉和皖南民居特點。建築形式較多樣,前門開闊,後院緊湊。牆體色彩以白色為主;屋頂坡度較大,以灰色為主,注重與圩區地形地貌融合。
(4)皖西片區總體建築風格宜帶有部分徽派元素,建築形式簡潔流暢。牆體色彩以白色為主;屋頂坡度較大,檐口挑檐較寬,以灰色為主,部分可採用紅色等飽和度較高的顏色,注重與山區自然風貌融合。
(5)皖南片區總體建築風格為徽派建築風格。保護型村莊應注重保護以祠堂為中心、布局緊湊的村落格局和傳統建築,做到修舊如舊。新建村莊應在保持粉牆黛瓦整體風格的基礎上,盡量採用傳統徽派建築元素,注重與整體地理人文環境相融合。
(四)環境美化。
鄉村環境應合理利用地形,保持田園風光,結合民俗民風,體現鄉土氣息。
1.村口景觀。景觀營造應自然、親切、宜人,通過小品配置、植物造景、活動場地與建築空間建設等,突出景觀效果,體現村莊特色與標志性風貌。
2.水體景觀。整治疏通河道水系,改善水質環境。河道坡岸盡量隨岸線自然走向,採用自然斜坡形式。濱水駁岸以生態駁岸形式為主,採用硬質駁岸的不宜過長,斷面形式宜採用台階式。濱水綠化以親水型植物為主,豐富河岸景觀。
3.綠化景觀。以村口、道路兩側、宅院周邊、濱水地區以及不宜建設地段為綠化重點。道路兩側綠化以種植喬木為主、灌木為輔,宅院周邊綠化景觀應品種適應、尺度適宜。濱水地區以及不宜建設地段應做到見縫插綠。綠化景觀材料以本地品種、鄉土材料為主,不宜採用維護成本高的綠化樹種。注重保護古樹名木。
4.村莊活動空間。結合鄉村居民生產生活習慣和民風民俗,適當布置休息、健身和文化設施。注重營造和諧宜居的鄰里交往空間,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在適宜發展旅遊業的村莊,合理設置遊客休閑設施。
5.庭院環境。庭院環境應注重對圍牆、綠籬等圍合構築物和庭院出入口的美化處理,不宜採用大面積的硬質鋪裝;植物配植採用喬、灌、草結合方式。鼓勵村民積極美化庭院,營造戶戶皆美景的環境效果。
(五)公共服務。
中心村配置「11+4」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11項公共服務包括小學、幼兒園、衛生所、文化站、圖書室、鄉村金融服務網點、郵政所、農資店、便民超市、農貿市場、公共服務中心(村「兩委」及科技、就業、警務等便民服務場所)。4項基礎設施即公交站、垃圾收集點、污水處理設施、公廁。
自然村配置「2+1」基本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2項公共服務包括健身活動場地、便民超市,1項基礎設施即垃圾收集點。
村內服務設施應盡量布置在村莊幾何中心附近,方便居民使用。兼有對外服務功能的設施,宜布置在交通便利的路旁或村口。
(六)設施建設。
道路交通工程。道路選線應順應地形,盡量利用原有鄉村道路,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點等不良工程地質條件,按交通需求合理確定道路寬度。主要道路路面採用水泥或其他硬質材料,次要道路路面採用石板、碎石、鵝卵石等鄉土材料,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應採用傳統建築材料。結合鄰里交往和休閑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村莊步行道。機耕道、巷、梯、坎、徑、埂與主次道路連接處,應設置簡易警示柱。
給水工程。在城鎮供水服務半徑內的村莊,應優先採用管網延伸供水。不在城鎮供水服務半徑內且具備水源條件的大、中型村莊,應採用獨立集中供水。小型村莊和相鄰村莊可結合實際採用區域集中供水,散戶宜採用簡易獨立供水。選擇水源時必須開展水資源勘查,保證水質良好、水量充沛。對村莊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應建立水源保護區實施保護。
排水工程。在確保既有農田排灌水系不受影響及防洪排澇安全的前提下,雨水排放宜採用明溝方式,特殊區段(如人口密集區段等)可用管道或暗溝。生產生活污水應由管溝收集,經污水處理系統處理後排放。新建村莊應採用雨污分流排水系統。
燃料。在城鎮供氣服務半徑內的村莊,應同步敷設天然氣管網。不具備生活供氣條件的村莊,應優先推廣使用新型燃具、灶具,倡導使用沼氣、秸稈、農作物殘棄物等燃料,鼓勵使用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積極探索秸稈發酵沼氣、大中型畜禽糞便處理沼氣等集中供氣試點和推廣工作。
環衛工程。按照「村收集、鄉鎮運、縣處理」的模式,逐步實現村莊垃圾分類收集、封閉運輸、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鄉村地區醫療廢棄物、突發性死亡畜禽、病害農作物等特別廢棄物,應預留專門場地進行收集處理。中心村及旅遊型村莊應設置水沖式公共廁所。
電氣工程。村莊供電線路宜採用架空線方式,沿道路架設,特殊地段可結合地形合理確定路徑。低壓架空線與建築物的安全距離、變壓器及電氣裝置應滿足相關安全要求。
通信。中心村應設置有線電視節點,按光纖/同軸電纜混合有線電視網方式組網。中心村實現光纖到村,村村通電話。
防災減災。應採取主動防災方式,規劃建設生命線工程及重要基礎設施。大中型村莊道路應設置兩個以上出入口,並在較為開闊的安全地帶設置避難場所。集中供水的村莊應布設消防栓等設施,不具備集中供水條件的,可利用既有水系或建設人工消防水池滿足消防要求。生產或儲存易燃易爆物品的工廠、倉庫、堆場等,應設置在相對獨立的安全地帶。村莊防洪應達到當地和流域防洪標准,易澇地段應規劃建設排澇設施。
(七)產業發展。
1.因地制宜發展農產品生產。依據全省農業發展現狀及資源條件,規劃構建5個農產品生產集聚區。
(1)淮北平原地區糧食生產集聚區,包括阜陽市、亳州市、淮南市、宿州市、淮北市、蚌埠市。規劃形成以小麥、玉米、棉花、大豆生產為主導,以中葯材種植和桑果種植為特色,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配套的農業生產集聚區。
(2)江淮丘陵區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六安市、滁州市、合肥市。規劃形成以雙低優質油菜生產、畜禽養殖為主導,以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為配套的農業生產集聚區。
(3)沿江平原區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馬鞍山市、蕪湖市、銅陵市、池州市以及安慶市的沿江平原地區。規劃形成以水稻、小麥、棉花、油菜生產,及水產品、畜禽養殖主導,以農產品加工、流通為配套,以觀光農業、休閑農業為特色的農業生產加工產業集聚區。
(4)皖南特色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黃山市,宣城市的旌德縣、績溪縣,池州市的石台縣、青陽縣。規劃形成以茶葉、桑果種植和加工為主導,以觀光休閑農業為配套的特色農業生產基地。
(5)皖西大別山區特色農業生產集聚區,包括六安市的金寨縣、霍山縣,安慶市的岳西縣、潛山縣、太湖縣。規劃形成以油茶、茶葉、竹、林木和苗木花卉生產為主導,以生態休閑農業和農業加工為配套的農業產業集聚區。
2.保障傳統產業發展。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嚴格保護耕地,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造中低產田,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准農田。
3.積極發展特色產業。以自然資源為基礎,依託傳統產業,因地制宜發展農副產品加工、畜牧水產養殖、觀光農業、鄉村物流等產業。
(八)文化保護。
保護鄉村歷史文化。以「西遞、宏村皖南古村落」世界文化遺產為核心,以旌德縣江村、績溪縣龍川村、鳳陽縣小崗村等歷史文化名村為重點,系統保護鄉村歷史文化遺產、景觀風貌和人文資源。
發展特色文化。適度保留鄉村地區傳統節慶活動與文化藝術活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傳承鄉土文化形式和內涵。強化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中國花鼓燈原生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促進黃梅戲等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
五、行動建議
(一)分步實施。
從2013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建設1500個左右中心村,全面推進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建設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10000個左右自然村,以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建設周期1年。
(二)規劃引導。
1.建立規劃體系。以縣(市、區)為單位修編完善村莊布點規劃,科學確定中心村布點,明確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數量,並具體分解到鎮(鄉)。以鎮(鄉)為單位編制村莊體系規劃,明確中心村規模,落實自然村布點。以中心村、自然村為單位編制村莊規劃,明確村莊、宅基地和房屋布局及建設要求。
2.強化技術和經費支持。大力開展村鎮幹部村莊規劃建設專項培訓,推進建設幹部下基層擔任村鎮規劃建設指導員。設立省級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採取以獎代補方式,重點支持中心村規劃建設。各市、縣(市、區)設立美好鄉村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中心村建設和自然村治理。

『柒』 固體廢物處理項目用地標准

必須是工業用地性質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污染控制標准
(GB18599-2001)

前言
1. 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2. 引用標准 3. 定義
4. 貯存、處臵場的類型 5. 場址選擇的環境保護要求 6. 貯存、處臵場設計的環境保護要求 7. 貯存、處臵場的運行管理環境保護要求 8. 關閉與封場的環境保護要求 9. 污染物控制與監測 10. 標準的實施與監督
前 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防治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二次污染,制定本標准。
本標准規定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選址、設計、運行管理、關閉與封場、以及污染控制與監測等內容。 本標准為首次發布。

本標准由國家環保總局科技標准司提出。 本標准由原冶金部馬鞍山礦山研究院負責起草。 本標准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負責解釋。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1. 1主題內容
本標准規定了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選址、設計、運行管理、關閉與封場、以及污染控制與監測等要求。 1.2適用范圍

本標准適用於新建、擴建、改建及已經建成投產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的建設、運行和監督管理;不適用於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場。

2 引用標准
下列標准所包含的條文,在本標准中引用而構成本標準的條文。與本標准同
效。
危險廢物鑒別標准 GB5085.1-5085.2-1996 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GB8978-1996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GB16297-1996
地下水質量標准
GB/T14848-93
工業固體廢物采樣制樣技術規范 HJ/T20-1996
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GB5086.1~5086.2-1997 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測定方法 GB/T15555.1~15555.12-1995 生活飲用水標准檢驗方法
GB5750-85
環境保護圖形標志-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 GB15562.2-1995 當上述標准被修訂時,應使用其最新版本。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 2001-11-26 批准 2002-07-01實施
3定義
本標准採用下列定義: 3.1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系指未被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或者根據國家規定的GB5085鑒別標准和GB5086及GB/T 15555鑒別方法判定不具有危險特性的工業固體廢物。
3.2 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按照GB5086規定方法進行浸出試驗而獲得的浸出液中,任何一種污染物的濃度均未超過GB8978最高允許排放濃度,且PH值在6至9范圍之內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3.3 第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按照GB5086規定方法進行浸出試驗而獲得的浸出液中,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污染物濃度超過GB8978最高允許排放濃度,或者是pH值在6至9范圍之外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
3.4 貯存場
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臵於符合本標准規定的非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場所。
3.5 處臵場
將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臵於符合本標准規定的永久性的集中堆放場所。 3.6 滲濾液
一般工業固廢物在貯存、處臵過程中滲流出的液體。
3.7 滲透系數
水力坡降為1時,水穿過土壤、岩石或其他防滲材料的滲透速度,以cm/
s計。 3.8 防滲工程
用天然或人工防滲材料構築阻止貯存、處臵場內外液體滲透的工程。
4 貯存、處臵場的類型
貯存、處臵場劃分為Ⅰ和Ⅱ兩個類型。
堆放第Ⅰ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處臵場為第一類,簡稱Ⅰ類場。 堆放第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貯存、處臵場為第二類,簡稱Ⅱ類場。
5場址選擇的環境保護要求
5.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5.1.1 所選場址應符合當地城鄉建設總體規劃要求。
5.1.2應依據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確定場址的位臵及其與周圍人群的距離,並經具有審批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可作為規劃控制的依據。 在對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場址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應重點考慮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產生的滲濾液以及粉塵等大氣污染物等因素,根據其所在地區的環境功能區類別,綜合評價其對周圍環境、居住人群的身體健康、日常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影響,確定其與常住居民居住場所、農用地、地表水體、高速公路、交通主幹道(國道或省道)、鐵路、飛機場、軍事基地等敏感對象之間合理的位臵關系。
5.1.3 應選在滿足承載力要求的地基上,以避免地基下沉的影響,特別是不均勻或局部下沉的影響。
5.1.4 應避開斷層、斷層破碎帶、溶洞區,以及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響區。 5.1.5 禁止選在江河、湖泊、水庫最高水位線以下的灘地和洪泛區。 5.1.6 禁止選在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5.2 Ⅰ類場的其他要求
應優先選用廢棄的采礦坑、塌陷區。
5.3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5.3.1 應避開地下水主要補給區和飲用水源含水層。
5.3.2 應選在防滲性能好的地基上。天然基礎層地表距地下水位的距離不得小於1.5m。
6 貯存、處臵場設計的環境保護要求
6.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6.1.1 貯存、處臵場的建設類型,必須與將要堆放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類
別相一致。
6.1.2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應設臵貯存、處臵場專題評價;擴建、改建和超期服役的貯存、處臵場,應重新履行環境影響評價手續。
6.1.3 貯存、處臵場應採取防止粉塵污染的措施。
6.1.4 為防止雨水徑流進入貯存、處臵場內,避免滲濾液量增加和滑坡,貯存、處臵場周邊應設臵導流渠。
6.1.5 應設計滲濾液集排水設施。
6.1.6 為防止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滲濾液的流失,應構築堤、壩、擋土牆等
設施。
6.1.7 為保障設施、設備正常運營,必要時應採取措施防止地基下沉,尤其是防止不均勻或局部下沉。
6.1.8 含硫量大於1.5%的煤矸石,必須採取措施防止自燃。
6.1.9 為加強監督管理,貯存、處臵場應按GB15562.2設臵環境保護圖形
標志。
6.2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6.2.1 當天然基礎層的滲透系數大於1.0×10-7cm/s時,應採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構築防滲層,防滲層的厚度應相當於滲透系數1.0×10-7cm/s和厚度1.5m的粘土層的防滲性能。
6.2.2 必要時應設計滲濾液處理設施,對滲濾液進行處理。
6.2.3 為監控滲濾液對地下水污染,貯存、處臵場周邊至少應設臵三口地下水質監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臵場上游 ,作為對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設在貯存、處臵場下游,作為污染監視監測井;第三口設在最可能出現擴散影響的貯存、處臵場周邊,作為污染擴散監測井。
當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表明含水層埋藏較深,經論證認定地下水不會被污染
時,可以不設臵地下水質監控井。
7 貯存、處臵場的運行管理環境保護要求 7.1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7.1.1 貯存、處臵場的竣工,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投入生產或使用。
7.1.2 一般工業固體廢物貯存、處臵場,禁止危險廢物和生活垃圾混入。 7.1.3 貯存、處臵場的滲濾液達到GB8978標准後方可排放,大氣污染物排放應滿足GB16297無組織排放要求。
7.1.4 貯存、處臵場使用單位,應建立檢查維護制度。定期檢查維護堤、壩、擋土牆、導流渠等設施,發現有損壞可能或異常,應及時採取必要措施,以保障正常運行。
7.1.5 貯存、處臵場的使用單位,應建立檔案制度。應將入場的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的種類和數量以及下列資料,詳細記錄在案,長期保存,供隨時查閱。 a) 各種設施和設備的檢查維護資料;
b) 地基下沉、坍塌、滑坡等的觀測和處臵資料;
c) 滲濾液及其處理後的水污染物排放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等的監測資料。
7.1.6 貯存、處臵場的環境保護圖形標志,應按GB15562.2規定進行檢查和維護。
7.2 Ⅰ類場的其他要求
禁止Ⅱ類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混入。
7.3 Ⅱ類場的其他要求
7.3.1 應定期檢查維護防滲工程,定期監測地下水水質,發現防滲功能下降,應及時採取必要措施。地下水水質按GB/T 14848規定評定。
7.3.2 應定期檢查維護滲濾液集排水設施和滲濾液處理設施,定期監測滲濾液及其處理後的排放水水質,發現集排水設施不通暢或處理後的水質超過GB8978或地方的污染物排放標准,須及時採取必要措施。
8 關閉與封場的環境保護要求 8.1 Ⅰ類場和Ⅱ類場的共同要求
8.1.1 當貯存、處臵場服務期滿或因故不再承擔新的貯存、處臵任務時,應分別予以關閉或封場。關閉或封場前,必須編制關閉或封場計劃,報請所在地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准,並採取污染防止措施。
8.1.2 關閉或封場時,表面坡度一般不超過33%。標高每升高3-5m,須建造一個台階。台階應有不小於1m的寬度、2-3%的坡度和能經受暴雨沖刷的強度。
8.1.3 關閉或封場後,仍需繼續維護管理,直到穩定為止。以防止覆土層下沉、開裂,致使滲濾液量增加,防止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堆體失穩而造成滑坡等事

『捌』 馬鞍山南湖公園的作文500字

美麗的南湖公園
一提到南湖公園,在我們心中,是一座最美麗的公園。
南湖公園坐落在市區的中南部,據說是開采塌陷區自然形成的,經過勤勞的唐山人美化和改造,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一顆明珠。
我們走進北門,沿著光滑的石板路,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寬大的石壁,石壁上刻著「唐山是綠色環境公園」幾個鮮紅的大字。旁邊遊人們有的在拍照,有的在觀賞湖中歡快游動的金魚,有的在如棋子石座上眺望。穿梭在草坪和林間的曲曲折折的小路邊,增添了許多小木屋,真讓人感到像走入了大草原和放牧人的家。
走了一段路,我們來到一座雕塑前,在一座巨型蓮藕的雕像上,居然站立著兩個的愛頑皮的孩子,他們一前一後好像在嬉戲玩耍,又像在表演著跳舞。從湖面上,一陣風吹來,他們好像根本沒有感覺到,依然專心地跳舞。
我向遠處望去,廣闊的南湖似乎看不到彼岸,茫茫的水面上,有五彩的遊船盪來盪去,遠處的樹林鬱郁蔥蔥。我看到不遠處,還聳立著一座高大的風車耳邊好像傳來歌唱的聲音,彷彿歡迎著我們的到來。
我從沒有去過西湖,西湖的美人人皆知,獨具江南嫵媚。但在我心中南湖是壯觀的美。是流淌在城市中央的一泓直抒胸臆的清泉。傍晚,我么你一不舍離開了南湖。夕陽里留下我們的身影。

『玖』 到的許多大城市看到那高樓林立的真讓人暈啊,真不知道馬鞍山什麼時候會有讓人暈的建築

人口是最基本的基數,市區人口越多,高樓越多,否則有了高層也是鬼城。至於怎樣增加市區人口,比較可行的是發展二產,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吸引外來人口,放鬆人口政策,控制房價和物價,留住外來人口。本地人從事三產,外地人從事二產。 查看原帖>>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塌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