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江邊老照片

馬鞍山江邊老照片

發布時間:2022-04-29 08:37:21

❶ 琴壹故里在哪裡

古琴台,知音的故里。
鍾子期與伯牙成就一段千古佳話。
斯人已逝,琴仍在。
這琴,是碧水綠波,是鬱林翠葉。
風從歷史的衣袖伸出手,輕輕撫奏,綠波盪漾,吟唱歲月悠悠;翠葉拍響,傾訴季節輪回。
琴音千年未斷,聽者如我,狂心頓歇,飄然若仙。

馬鞍山採石磯大腳印背景故事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朴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亭西側石階下還可以看到懸空橫出的巨石,上有一隻50餘厘米長的大腳印,傳說是明初大將常遇春三打採石磯時留下的。朱元鄣攻打採石,誰先登上採石磯者為先鋒官。

大將常遇春,勇不可擋,他手持寶劍,拔開不斷射來的飛箭,用竹篙在江上一撐,縱身躍上採石磯,殺死驚魂未定的元兵,沖入敵營,元軍望風披靡,立即潰散而逃。常遇春登上採石磯留下了千載不滅的腳印,這就是採石磯古跡中著名的:大腳印!

(2)馬鞍山江邊老照片擴展閱讀

採石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南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峭壁千尋,突兀江流,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素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採石磯歷來為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著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游、文天祥、陳運和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里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 多次來採石磯游覽,留下了許多有名的詩篇。

❸ 馬鞍山為什麼叫做馬鞍山

相傳楚漢戰爭時,楚霸王項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敗退至和縣烏江,請回漁人將心愛的答坐騎烏騅馬渡至對岸,後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亡。烏騅馬思念主人,翻滾自戕,馬鞍落地化為一山,馬鞍山由此而得名。

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有「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詩句,表達了對這一段可歌可泣的史事的無限感慨。

(3)馬鞍山江邊老照片擴展閱讀: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安徽省東部,地處北緯31°46′42″~31°17′26″與東經118°21′38″~118°52′44″之間;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

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具有臨江近海,緊靠經濟發達的長江三角洲的優越地理位置。

馬鞍山市最北點在慈湖河入江口,最南點在黃池鎮水陽江中心航道線上,最西點為江心洲與和縣之間長江主航道中心線,最東點處於石臼湖中心線。全市總面積1686平方公里,南北最大縱距54.4公里,東西最大橫距46公里。

❹ 安徽馬鞍山有幾個區

安徽馬鞍山有3區3縣,博望區、花山區、雨山區范圍,約715平方千米。

❺ 馬鞍山介紹資料

馬鞍山市位於長江下游南岸,與六朝古都南京毗鄰,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眾所周知,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馬鞍山地區西周時屬吳國,春秋戰國時屬越國和楚國;秦統一時,屬丹陽。馬鞍山悠久的歷史積淀了璀璨的文化,歷代名人薈萃。1956年馬鞍山建市後,經濟建設快速發展,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當我們以國家衛生城,全國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為榮的同時,還要自豪地強調:地處「江東第一城」的馬鞍山還是一座文化名城!
一、歷史悠久
馬鞍山地處和縣猿人、湯山猿人、繁昌人字洞三處。古人類遺址的中心位置,屬長江流域中華文明搖籃的中心地帶。通過市內眾多的古文化遺址,可以把歷史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3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00多件珍貴的出土文物,准確地展示了馬鞍山地區悠久的歷史。
(一)馬鞍山地區早期遺址豐富多彩,文化信息豐富。
煙墩山、七畝塘、高個山、鄭家等新石器時期遺址表明,馬鞍山地區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發達的農業文明。煙墩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等400多件文物充分證明了馬鞍山地區早在5000多年前,宗教地位和政治地位就已十分顯赫。五擔崗、鄧家、船墩、荒廟墩等遺址的出土文物表明,商周時期,馬鞍山地區手工業文明已達相當高度,人們開始使用製作精美的青銅器物品,根據五擔崗遺址出土的文物類別和遺址布局,可以初步判斷這里是早期的中心城池。
(二)馬鞍山市的源頭可以上溯到三國的姑孰城和東晉的牛渚誠。
公元222年,三國孫權築城姑孰。347年,東晉鎮西將軍謝尚築城牛渚(今採石一帶)。雖然,這「城」與現代的「市」內涵有別,但是,其軍事地位、政治地位顯赫,且有較大的地域規模(牛渚城達10多平方公里),別處無可比擬。由此,我們可以把這兩城視作馬鞍山城市的源頭。
(三)採石磯為群雄逐鹿之地。
馬鞍山市與六朝古都南京近在咫尺。採石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南京的天然屏障,也同時成為著名的古津渡、古戰場,此地曾發生過數十次戰爭,史冊中載有許多劍影刀光、金戈鐵馬的採石大戰故事。
(四)館藏文物類別齊全。
馬鞍山文物管理部門珍藏著豐富多彩、類別齊全的珍貴文物,其中經過鑒定的珍貴文物1028件(套),這些文物絕大部分為我市出土,文化信息准確,文化內涵豐富。其中春秋勾連紋大鐃,三國青瓷雞首罐、青瓷虎子、青瓷羊、 孟府 君墓誌磚、季扎掛劍圖漆盤等一、二級文物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和審美價值。
二、古文化璀璨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馬鞍山地區勞動、生息,創造了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使這一地區以太白墓、朱然墓為代表的墓葬,廣濟寺為代表的寺廟,太白樓為代表的樓台亭閣等古文化資源俯拾皆是。主要有:
(一)朱然墓轟動全國。
馬鞍山地區曾先後出土大量三國、兩晉時期的古墓葬,其中1700多年前的三國東吳名將朱然墓尤其引人注目。其墓葬為目前已發掘的300多座三國東吳古墓中墓主身份最高的大型墓葬。其墓的結構與墓中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令世人矚目。尤其是60多件精美的漆器及其繪畫作品,填補了漢代至三國時期漆器工藝及美術的空白。其文物在日本展出期間,曾引發「三國熱」。此墓的發掘,被列為80年代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二)廣濟寺名冠江南。
位於翠螺山南麓的廣濟寺,又名資福院,始建於三國時間,後毀於戰火。清光緒年間,重新建造山門、大雄寶殿和觀音閣,氣勢壯觀,為江南名剎之一,素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譽。
(三)黃山塔鎮守市口。
此塔位於寧蕪路東側的黃山之頂,為當塗進入市區的標志物。此塔由南朝宋武帝劉裕建造。原塔前有凌敲台,後有懷古亭,為武帝避暑離宮,李白有「長嘯倚天梯」詩句贊其雄姿。
(四)謝公宅爭輝青山。
謝公宅位於當塗青山,為南朝宣城太守謝脁故宅。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謝脁詩、書、文俱佳,尤擅五言山水詩,有山水詩祖之稱,李白對其推崇備至,曾明確表示死後要與謝脁結為「異代芳鄰」,留下了文壇千古佳話。
(五)太白墓古樸典雅。
太白墓園位於當塗青山西麓,佔地6公頃。李白逝後初葬龍山,後人遂其「與謝脁為鄰」之願遷葬青山。園前立挺拔的牌坊,園內有李白墓、太白祠、青蓮池、十詠亭等古跡,其古樸典雅的布局與李白曠達的情懷、浪漫的詩風相得益彰。啟功、趙朴初、林散之、舒同、司徒越等書畫大師的題額更使墓園增色。宋碑「大唐翰林李公新碑」2000餘字,是今人研究李白最重要的資料。
(六)謫仙樓輝煌壯美。
謫仙樓,太白樓別稱。因李白人稱「謫仙人」而得名。此樓始建於唐元和年間,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長江三樓一閣」,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美譽,為歷代文人雅士所鍾情。李白祠、清風亭,同風閣等建築與太白樓相互呼應,構成了別具特色的太白樓古建築群。
(七)昭明閣遺跡猶存。
昭明,南朝梁武帝蕭衍長子蕭統謚號。蕭統博覽群書,編纂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昭明文選》。昭明閣,系昭明太子讀書處,位於慈姥山,原有閣、廳、樓和碑刻,現留殘碑一塊,上刻有昭明讀書的形象。
(八)三元洞臨江欲飛。
三元洞原為採石江邊懸崖絕壁中的天然石洞,清康熙年間,一僧人依崖造屋,設天、地、水三官神位於內,三元洞由此得名。整修後的三元洞,三面臨江,躍躍欲飛。遊人入洞後,可直達江底;返登其上,既可極目遠眺,也可俯視江流。三元洞的有關傳說,折射著中國文化人的道德追求、政治想往和價值取向。
(九)峨眉亭江月盡攬。
峨眉亭與三元洞緊鄰,因亭飛檐如峨眉而得名。北宋沈括詠其「雙峰秀山兩眉彎,翠黛依然鑒影間」。此外,文天祥、趙孟兆頁等人均登亭攬勝,留下佳作名篇。現亭內存碑五塊,元碑《過采江詩》尤為珍貴,郭沫若稱其為不可多得之物。
(十)翠螺山古跡薈萃。
翠螺山一面臨江、三面環河,其山上的燃犀亭、醉月齋、赤烏井、懷謝亭等文物古跡隨處可見,尤其是與李白有關的李白衣冠冢、捉月台更具文化韻味。更值得一說的是翠螺山的自然景觀十分幽美。長江三磯之首的採石磯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美稱,是如今長江下游唯一的岸蝕景觀。歷代文人孟浩然、劉禹錫、王安石、陸游、蘇軾……均到此漫遊。李白曾多次登磯游覽,寫下《橫江詞》、《牛渚磯》等不朽詩章。
(十一)明皇窯遙傳輝煌。
當塗青山有兩座窯場遺址。南窯專制琉璃,北窯專制磚瓦,是明洪武年間為燒制鳳陽皇陵而特建的皇家窯場。現此窯已廢,但透過窯址隨處可見的琉璃瓦碎片及斷磚,不難發現其昔日的輝煌。
(十二)古詩文爭奇斗艷
馬鞍山地區的山水為歷代文人雅士推崇備至。著名南齊山水詩人宣城太守謝朓迷戀當塗青山,稱其為「山水都」並築室鑿井,作《治宅》《游山》詩作,當為名人為馬鞍山地區留下的較早的佳作。李白一生酷愛山水,尤其鍾情馬鞍山地區,給馬鞍山留下了60多首(篇)詩文。其中的《登天門山》、《姑孰十詠》、《橫江詞六首》、《夜泊牛渚懷古》等成為千古絕唱,廣為傳誦。李白逝世後,劉禹錫、白居易、賈島、李紳、杜牧、韋庄、梅堯臣、杜荀鶴等一大批詩人即到馬鞍山拜謁李白墓,李白祠和李白衣冠冢,留下了大量的華章佳句。其中劉禹錫的《泊牛渚》、白居易的《李白墓》、杜牧的《牛渚》等詩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對李白的仰慕之情。截止清末明初,馬鞍山地區已積淀了贊詠李白及其勝跡的詩文1100餘首(篇),楹聯130多幅,各類碎文、序文、祭文數百篇,涉及文化名人和文臣武將600多人。
(十三)古碑刻豐富多彩。
大量的古碑刻散落在城鄉各地。其中太白墓內的李白全身像碑、唐李華《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墓誌》、劉全白《唐古文翰林學士 李 君碣記》和裴敬的《翰林學士李公墓碑》以及范傳正撰寫的《大唐翰林李公新墓碑》,為考證李白生平創作與思想提供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採石峨眉亭內的宋碑、元碑、明碑,被 郭沫若 先生稱之為「不可多得之物」。此外,橫山「石門、慈姥山「昭明太子碑」、太白樓內的重修太白樓記碑、梅花碑、虎字碑、然犀亭碑等均有極高的文化價值。馬鞍山麓的「江東第一城」雖然為當代人所刻,但其社會價值也絕不可小視。

❻ 馬鞍山福山大橋能過去嗎

能過去。
馬鞍山福山大橋沒有事,能過去。
馬鞍山(簡稱「馬」),是安徽省轄地級市,位於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臨石臼湖與江蘇溧水縣和高淳縣交界;西瀕長江與和縣相望,南與蕪湖市郊、蕪湖縣、宣城市接壤;北與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毗連。截止2022年2月21日,下轄地區包括3個區、3個縣,面積約4049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末,常住人口為215.993萬人。2021年5月,馬鞍山上榜中國地級市百強品牌城市榜單,排名93位。兩千多年前,垓下之戰後,楚霸王項羽南逃至烏江,將自己的坐騎烏騅送過江後,就自刎在江邊,而已渡過江的烏騅看到主人身亡,遂翻滾自戕,落地的馬鞍化為一山,馬鞍山即由此得名。民國裁府留縣,當塗縣直屬安徽省。馬鞍山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

❼ 南京明城牆原有多少個門

三山門.水西門

水西門原是南唐都城以及宋元時期金陵城的龍光門,當時也被稱作水西門,下水門,它位於城西,坐東向西。洪武初年,朱元璋直接利用這座舊城門作為城西的城門,直到洪武十九年(1368年)推倒重新建造了這座城門,並定名為三山門,而民間仍稱作水西門並沿用至今,可見水西門之名是諸多城門名當中最古老的名稱。水西門建有內瓮城三座,門垣四道,城門之上建有城樓一座,閘樓四座,形狀與通濟門,聚寶門相似,規模氣勢均略遜於以上二門,但都超過其它諸門,城下南側建有水關一座,也就是西水關,西水關的規模比及東水關要小很多,現在已經面目全非,不注意看是看不出來的

從50年代拍攝的兩禎老照片上看,水西門城樓上和中華門一樣雄峙巍峨,遠處青山隱隱,民居悠悠,舊時的水西門前,人們閑散的走在商肆林立的街道上,一派祥和寧靜之氣。水西門附近原是老南京城最繁華的商業區域所在,人口也相對稠密,是世代南京平民百姓的精神家園,現在水西門已不復存在,周圍的街道已經被擴大數倍,但是附近的小街巷依然保持著舊有的格局,從回龍街,木屐巷,七家灣,五福街,下浮橋等一批老街巷的名稱中仍然讓人有無限的思古情愫再生。人們還能在車水馬龍人來熙攘的升州路兩旁尋覓到三三兩兩的老民居老店肆,從中捕捉著些許古城的風情。最近評事街,倉巷兩大地塊依然在大拆,報刊已經披露是准備大建中式別墅,在不久的將來南京有幸又會得到一大批假古董。

漢西門.石城門

石城門是現有南京古城門僅有保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它在洪武初年建成,是在南唐大西門的基礎上而改建,城門建好後因能遙望到石頭城遂定名為石城門,民間一直稱其為漢西門,旱西門,該門原來的格局有兩座內瓮城,三道城門皆為拱券砌築,城樓屢建屢毀,最後一次被毀是在民國年間,城外有跨秦淮河的石城橋,

城內有連接城門的石鼓路,石鼓路原是南京城西出城外最主要的東西向主幹道,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修築的漢中路遂取而代之。現政府部門已經將其主體及所屬的瓮城修葺一新做為市民廣場供人觀賞休憩,可惜已經失去了一道城門,由城門向南到水西門,往北直到清涼門的兩段城牆包括民國初年開築的漢中門都已經拆毀,石城門身陷鬧市區被周圍的高樓大廈及立交橋包圍其中,儼然就像是一座孤寂的城堡,不明就裡的外地遊人怎麼都不敢將它和古城牆聯系在一塊。

漢中門

在漢西門的北測緊挨者車水馬龍的漢中路路口原來有一民國時期開築的漢中門,漢中路是《首都建設計劃》當中最為重要的城市東西向主幹道,1931年道路建好後將漢西門北測的城牆破一豁口西出城外,民國22年5月5日(1933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公函戰字第1911號中稱:新民,武定,漢中「該三處添建新門,原系市府計劃,拆毀已久,延未修築,對於防務自極甚慮,該市府急切無款興修,亦屬實情」。補建城門是因「漢中門正對江心洲之夾江口,該處有啟易登陸之顧慮」。從此公函中可以看出,國民政府有計劃開築新民門,武定門,漢中門,只是資金不足拆毀城牆已久不能建設,軍事委員會從戰略角度考慮急促政府將以上三門加緊修築。1934年漢中門建成,城門形狀一改明代城門拱券式樣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另開的新民門,武定門皆為此樣式,現只有新民門保留下來,)此種式樣頗為簡單,不知當初建設者是出於省錢省時的考慮還是從戰備的需要出發,結構堅實而美感不足,更沒有古樸之氣,小時候從門下走過總感覺進了某大型廠礦企業的大門,1976年漢中路改造,漢中門被拆除,這是南京城牆最後一座被拆除的城門。

清江門.清涼門

清涼門曾名清江門,位於城西,漢西門之北,清涼門的主城門結構尚存,是南京明代13座古城門倖存下來的四座原版城門之一,

城門頂部的城樓已毀,清涼門原有內瓮城一座,呈半圓形,是有數據記載的南京最小的瓮城,據1999年出版的《鼓樓區文物志》當中文物工作者韓品崢,季士家等回憶「直徑約40米,東高西低,傾斜度在25度左右,瓮城們緊貼城牆內壁,座北向南開」,內瓮城在文革後期被拆除。沿清涼門外測向北百餘米就是著名的石頭城,石頭城是南京城最早的歷史遺存也是南京城牆的根基和肇端,公元212年孫權在此建石頭城開創了他的霸業,然而東吳的王氣隨著王浚的樓船而黯然,可是由此開創的金陵城池卻永載史冊,六朝時期石頭城是南京西部的制高點,臨江聳峙,有「天生城壁」之說,江水直拍山岩,年長日久,沖刷得絳紅色的山崖鬼怪嶙峋,其中一塊山岩好似被山體擠出了一張變形的鬼臉,石頭城也因此被俗稱為「鬼臉城」。今天看見的石頭城是朱元璋在前人的基礎上依山築城的結果,從裸露的岩石和斑駁的城磚上似乎看見了南京城頭上歷史的風雲變幻。在鬼臉城的前面有一水塘,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鬼臉倒映在水裡霎是有趣,這一景觀被歷史上南京的金陵四十八景稱作「鬼臉照鏡」。

清涼門到鬼臉城一帶舊時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更有墳塋憧憧,解放後南京外來人口急劇上升,以至城牆外測及秦淮河兩岸等多是河南,安徽等省逃難來寧人員的聚居地,曾經是南京有名的貧民窟地區,現經整治,清除淤積,障礙,亂差等現象,顯現清麗風華之大氣象,成為南京舊城改造及秦淮河風光帶整治最為成功的地方,據說聯合國授予南京「聯合國人居獎特別榮譽獎」,就是根據這段風光帶的整治做為南京人居環境美好的實體樣板所做的肯定。清涼門大橋是在2000年為解決河西地區開發而興建的,當初橋面的設計高度沒有城牆高,就在城牆的上部開了一個寬40米,深6米的大豁口,再在牆體的內外兩側各建了一座橋墩,使沉重的橋梁直接落在橋墩上,不至於對古城牆造成巨大的傷害和震動,這看起來是明智之舉,可細想無異於殺雞取卵,為了建一座現代化橋梁你不惜破壞古老的文物將僅存的一段美好的古城牆割裂從而破壞了整體的美觀,不知當初的文物部門是干什麼吃的,竟能同意此等低能的設計方案,何不讓設計者抬高橋面6米,只不過提高了一些建橋成本而已,不至於去破損古老的文物,孰輕孰重?有點文物保護意識的人都能分辨出來,我們南京的有關部門近年來還在干類似的蠢事呢。

草場門

出鬼臉城公園北大門就是一條南北縱向的石頭城路一直向北抵達模範西路,這條大路就是完全在被拆毀的城牆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其中在與北京西路相交的地段原來有一清朝光緒三十四年(1908)開築的草場門,因其城內有大片的草場所以故名為草場門,草場門為單孔拱券結構,城門深約20米,寬約6米草場門早在1954年就被拆

除,是南京最早被拆除的城門,在拆除以前城門被封堵多年,周圍也屬荒涼地界,建國初期,物資匱乏,南京有家建築公司為了多快好省的建設社會主義,全體幹部群眾日夜奮戰在工地上,由於工程進度快,出現了磚塊短缺供應不上的局面,有人突發奇想,盯上了草場門附近的城磚,何不拆城取磚以解燃眉之急,一塊城磚可以低上七八塊小青磚啊,,一段城牆就可以蓋好多樓房啊,於是報告打上去的充分理由就是「變廢為寶」,「古為今用」,又例舉了其它城市拆城的先例,領導們想了很久終於同意了這一「善舉」,南京城牆的滅頂之災由此開始。其實早在民國初年就有了拆城行動,民國3年(1914年)齊耀琳任江蘇巡按使,為「旗民生計局籌辦之備」大規模拆除清八旗駐防城以及明皇城殘垣,「以工代賑」變賣大量的城磚做為建材,南京現存的許多著名建築,諸如民國元年(1912年)由英國人柏耐登設計並主持建造的揚子江飯店(今下關區公安分局),民國2年建造的南京大學桃園北樓及禮堂,民國14年在鼓樓南坡建造馬林醫院病房(今鼓樓醫院)等等,被拆卸的城磚除用於南京本地的建設外,還有部分運往外埠,比如參議院參政張謇(南通人)通過與江蘇巡按使齊耀琳的關系,將部分拆卸城磚運往南通。

今天的草場門實際就是一個地名,北京西路的盡頭有著名的南京

藝術學院和江蘇教育學院等,過草場門大橋就是河西著名的現代化小區龍江新寓,此處已經被現代化重重包圍,沒有一絲半點古城牆的遺跡可巡了。

馬鞍門 定淮門

由草場門沿石頭城路繼續向北在模範西路的路口就是定淮門的地界,定淮門是明初最早的十三座城門之一,建於洪武初年,因靠近城內的馬鞍山,定名為馬鞍門,洪武七年改為定淮門,是因為城門外瀕臨秦淮河,有穩定之意,故名「定淮」,可是在明清的長時間里民間百姓俗稱它為「淮遠門」,可能是因為此門遠離鬧市,荒僻而幽遠。可能也正是這定淮門荒僻而幽遠的原因,加上其門本身也非特色之處,歷史文獻的記載少之又少,就連它存世期間的照片筆者也沒有發現一張,更不要說它是被最早拆除的城門,現在更不可能有它的影子了,現在沿定淮門城牆向北有一百米的距離有一城牆的斷頭,此處做為一個停車場和一大型小區的進出口,由東向西過秦淮河建起了一座通衢大橋是城北溝通河西的最重要的通道,一改以往荒僻幽遠的處境已身處鬧市之中,人們在此進進出出忙忙碌碌可能很少有人關注這段城牆的新替歷程。定淮門內的馬鞍山上明代建有一座古林寺,號稱「中興戒律第一祖庭」,與城內的香林寺,毗廬寺合稱「金陵三大剎」,可惜在太平天國年間毀於戰火,遺址就是今天的古林公園。

儀鳳門.興中門

儀鳳門位於城北獅子山與綉球公園之間,坐東向西,建於洪武初年(1384年),建有城樓城門拱券8米,跨度6米,上面建有城樓,明成化年間(1465年)由於人跡罕至被堵塞,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梁化鳳重開儀鳳門,民國十七年(1928年)夏,國民政府下令將儀鳳門改為興中門,意味振興中華之意,門額題匾由國民政

府行政院院長譚延闓題寫,此門是所有城門距離長江最近的一座,據此可以遠眺江上白帆點點,猶如瀏覽一副美妙的長卷,現在也就只能憑空懷古,想若非非了。1971年此門被徹底拆除,2005年重新改建為三門拱的新一代城門並恢復了儀鳳門的老名字,由於是南京最早修復的一座城門,做工還算精細,再加上城樓雕梁化鳳,整體處在山水之間,樣子相比較後來的幾座新城門更像是古代城門,已經被南京市民們所接受。

鍾阜門

最初修建城門的時候叫東門,洪武十年將東門改名為鍾阜門,因為它遙對鍾山(鍾山亦稱鍾阜)而得此名,此門地處盧龍山東南麓,坐西向東,幾乎和儀鳳門相對,也是兩座距離最近的城門,不過此門也和儀鳳門的命運相同被堵塞了很長時間,歷史文獻里也鮮有照片留存,再說它是南京被拆除最早的城門之一,所以在南京市民的印象里也就沒什麼記憶了,現在的鍾阜門周邊全然沒有一點城牆的影子連一塊城磚也找不到,跨護城河的一座大橋只是連接城北主幹道建寧路的一段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你如果問十個南京人鍾阜門在哪裡?十有八九不知道,如果問附近的鹽倉橋在哪裡?那都知道,因為鹽倉橋比鍾阜門名氣大多了。

金川門

金川門位於鍾阜門南,坐南向北,橫跨金川河,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金川門旁當初建有水關一座用於疏通城內外的金川河,是南京少有的幾座帶水關的城門之一,結構比較繁復,號稱「北水關」,由此可以使南京城內的船隻來往於長江之間,1907年修築的「寧省鐵路」小火車由此出城至江邊的終點站,這樣一座水陸兩用城門連同小火車在1957年被毀於一旦。

燕王朱棣於建文四年(1402年)率「靖難之師」渡口南下經龍潭進攻南京,由朱元璋的第十八個兒子谷庶人和李緊隆等接應打開金川門迎接燕王軍隊進入城內,使燕王很快的順利登基做了皇帝,南京城歷史上本來應該發生的第一場攻城之戰卻沒能打的起來。

新民門

在鍾阜門和金川門之間,民國年間出於城北交通和戰備的需又增築城門一座「新民門」,該門具有濃郁的民國特色,設計為鋼筋混凝土過梁式,和漢中門,武定門是為同期建設起來的三座樣式一致的城門,這是唯一保留至今的一座該樣式的城門,兩邊已經沒有城牆的影子了,只有被眾多的住宅樓商鋪所包圍,雖然看起來和傳統的拱券式城門不相稱,時至今日也算是文物了,就是經常在此出入的人們很難和老城門聯想起來。

❽ 在馬鞍山哪野炊比較好

江邊怎麼去我已經在你的另一個問題里回答過了,江邊總體還是不錯的。
去濮塘燒烤的話也是有竅門的,你可以去大潤發看看,裡面應該有賣燒烤架的,自己買一個到時候帶過去,否則租的話或許比較貴,另外就是要准備自己喜歡的食物飲料帶過去。濮塘那裡好地方很多,不用擔心的,記得把手機、照相機、錢都放好,以免丟失了,祝你野炊愉快。
補充一下:記得不要玩到太晚,小心沒車回來,會很危險的。

❾ 馬鞍山名字的由來

馬鞍山名字的來歷據說當年西楚霸王兵敗烏江, 自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 在烏江自刎版. 臨死前,將心愛的戰權馬託付一漁夫, 讓他幫戰馬帶到江南,好生照料. 漁夫在擺渡戰馬時, 船到江心,戰馬見主人已經死就一躍跳江了. 漁夫非常感動,決定厚葬這匹馬, 可惜沒打撈上來, 只撈上來一幅馬鞍, 最後就把馬鞍葬在江邊的山上, 此山後來就叫馬鞍山

❿ 馬鞍山慈母山在哪

是慈姥山吧?

在金家莊區,長江邊上,俗稱"貓子山"!

馬鞍山的西北方向,有一座瀕臨長江名為慈姥山的小山丘,山勢不高海拔僅59.4米。但它那垂崖峻絕,層巒疊嶂的氣勢,會讓遊人感受到此山蘊含著一股神奇的靈秀之氣。在金黃的菜花展放的初春,在稻香飄散豐收景象的原野之秋,這座被黃花綠浪裹圍著的山丘更顯得格外俊美。從馬鞍山方向遠遠北望,此山山形頗似一隻頭枕江流,身卧江畔綠野中的大貓,故此山俗稱貓子山。

山上昔有昭明太子讀書閣,始建於南梁,南朝梁武帝肖衍的長子肖統,世稱昭明太子曾在這里讀書。原讀書閣是一座三層古雅樓閣,梁末毀於兵火,後人在東北坡復建過昭明閣。據當地居民介紹:位於此山東北坡上的昭明閣在解放初期,上世紀50年代尚保存完好,整座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每當春暖花開之際來昭明閣游覽、進香的遠近遊客絡繹不絕。臨近昭明閣的江邊處早年還有一座港口碼頭,俗稱和尚港。相傳其名的由來與楚高僧真定有關,高僧真定泛舟江上,見此山絕壁臨江磯頭浪涌,便「以杖錫開河於磯後」故得名和尚港。據昭明村年長者說:和尚港當年集市相當熱鬧,商販雲集,店鋪櫛比,交易農副土產的攤位擠滿了港前的市場,鼎盛時期市場內賣肉的肉案子多達七十二個,僅此一項足可說明昔日這里的繁榮景象。

史書記載昭明太子肖統在此苦讀多年,在慈姥山上的讀書閣中,他「或與學士商榷古今,繼以文章述,率以為常」。從這段文字的記述來看,肖統主編的「文選」大有可能是肖統召集劉勰等文人學士在慈姥山的讀書閣編選的。這里遠離喧鬧的京城,江流三面環繞,即使在酷暑盛夏,山上輕風習習,涼爽宜人,是撰文著述的佳境。史書中還記載,肖統的母親多次讓他回京城南京他都不回去,這或許與他在讀書閣組織繁忙的編選工作有一定關系。肖統憑借帝室的方便條件,為編輯「文選」集中很多人力物力,並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他「有書幾三萬卷,名才並集,文學之盛晉宋以來未之有也。」可見肖統領導下的編書班子學術風氣之盛,收集的資料之廣,從而保證了這部文學選集的質量。

肖統雖是太子,但三十一歲病逝,未能繼位。他當太子時「為政寬和,京師谷貴,他命菲衣減膳,改常饌為小食;每霖雨積雪,遣心腹左右,周行閭巷視貧困家,有流離道路者密加賑賜 」。可見肖統不僅博學多才而且還是一位勤儉仁愛之人。後人為紀念他,至今在慈姥山下還保有昭明村、昭明橋等地名。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江邊老照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