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馬鞍山徽州人家

馬鞍山徽州人家

發布時間:2022-04-26 12:50:52

Ⅰ 安徽有什麼好吃的美食

1、葛粉圓子

是安徽徽州山區漢族傳統小吃。徽州山區盛產葛根,性涼、味甜,葛根榨洗出粉名葛粉,又名山粉,徽州民間常用以製作點心類食品。

2、五城茶干

原產於黃山市休寧縣五城鎮。其位於率水河(新安江源頭)岸邊,自古是徽州重鎮。五城茶干味咸耐嚼,水分極少,是佐茶佳品,也伴隨曾輝煌一時的徽商聲名遠揚皖浙贛三省。

3、豆腐腦髓

是安徽歙縣地區的特色傳統小吃。易消化吸收,因豆腐丸子很嫩,故命名為豆腐腦髓。軟嫩可口,湯汁鮮美,風味獨特,易消化吸收,因豆腐丸子很嫩,故命名為豆腐腦髓。

4、秤管糖

安徽省徽州地方傳統名點。這是一種有特色的飴糖製品,其形狀像一根根切斷了的大秤管,故稱之為秤管糖。 秤管糖用飴糖裹著白芝麻或黑芝麻,裡面有一個白色的糖心,糖心是白糖拌以芝麻粉、米粉做成的。如將其搓捏得更細(如鋼筆筒)即成一品香。其特點是鬆脆,不粘牙,甜香適口,老少皆宜。

5、績溪菜糕

是安徽績溪地區漢族傳統風味小吃,香氣撲鼻,松軟可口,口味獨特。

6、徽州棗泥酥餜

原料主要為上白麵粉、黑棗;輔料為面酥、白糖,配料為豬油、麻油等。金黃色,扁圓形,外皮透明,香甜味美。

7、格拉條

也叫格拉麵,是安徽省阜陽地區漢族傳統小吃。頗受當地人的喜愛,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這種類似面條的食物需要將各種作料均勻攪拌所以就被稱為格拉條,而因其顏色金黃、面形粗壯,也叫金條面。

8、安徽如意鴨

特別注重湯汁,湯汁的配料特別的多。當鴨肉被湯汁滲透的時候,鴨肉由內而外都有著一股清香。而且安徽如意鴨的外表也是特別的好,呈現出褐紅色,皮薄油亮。

9、徽墨酥

它的原材料主要是小麥粉,植物油和黑芝麻。這三種材料的選用都是特別的嚴格的,都要求是優質的。所以,這就在極大程度上保證了徽墨酥的美味,入口酥軟,香氣襲人。

10、臭鱖魚

名氣非常大的徽菜代表,聞著臭,但鱖魚肉非常緊致好吃,潔白的魚肉如同蒜瓣,結實入味,風味獨特。

Ⅱ 安徽有哪些著名的景點

安徽著名的景點:

1、黃山去安徽旅遊肯定很多人第一個打卡的就是黃山,而且還有不少人的目的地就是沖著黃山去的山一年四季的景色都不錯,山奇險峻巍峨,以為奇松、雲海、怪石、溫泉「四絕」著稱,非常推冬天去黃山,霧凇、雪景非常美,只能用「仙境」來形容了。

2、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因唐代大詩人李白見此山「高數千丈,上有九峰如蓮花」,賦詩更名為九華山。自然風光與人文景觀、佛教氣氛融為一體,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自古就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九華山風景區等級:國家5A級景區、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

3、皖南古村:在中國安徽皖南的青山秀水中,散落著這樣的村莊,一幢幢粉牆黛瓦的百年老屋,錯落有致地鑲嵌在皖南寧靜優美的大地上。它們是中國古代社會後期成熟的一大建築流派——徽派建築的典範之作。

4、龍川村:龍川村是位於皖南績溪縣,是由胡姓聚族而居形成的船形古村落,已有一千六百餘年的歷史,傳至歷史,傳至「「錦錦」」字輩已有字輩已有4848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世。龍川村被稱為最美麗的鄉村之一。村內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川胡氏宗祠。

5、萬佛湖風景區:萬佛湖風景區是以萬佛湖為中心的湖泊型觀光風景區。景區面積299平方公里,湖面50平方公里,容水8.2億立方米。萬佛湖,即龍河口水庫,是舉世聞名的淠史杭灌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徽十大水庫之一。周圍群山環抱,波光瀲灧,水面開闊,一碧萬傾,港叉曲折,綠島浮動,鷗島翔集。

Ⅲ 安徽省有哪些地名

安徽省的地名有合肥、宿州、淮北、亳州、阜陽、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馬鞍山、安慶、蕪湖、銅陵、宣城、池州、黃山、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肥東縣、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等。具體介紹以下幾個地區:

1、合肥

合肥,簡稱廬或合,古稱廬州、廬陽,是安徽省省會,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雙節點城市 ,合肥市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江淮之間,環抱巢湖,總面積11445.1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70平方公里)。

2、阜陽

阜陽,簡稱阜,古稱汝陰、順昌、潁州,位於安徽省西北部,華北平原南端。西北部與河南省周口市,西與河南省新蔡縣相鄰,西南部與河南省信陽市相接,北部、東北部與亳州市毗鄰,東部與淮南市相連,南部與六安市隔淮河相望。

3、瑤海區

瑤海區,隸屬於安徽省合肥市,位於合肥市主城區東部,東接肥東縣,西、南濱南淝河,北鄰長豐縣、新站區。合徐、合寧、合蕪等高速公路貼境而過,安徽汽車客運樞紐站、安徽郵政樞紐和合肥火車站等座落區內,南淝河水運通道通江達海,區內路網四通八達。

4、屯溪區

屯溪區,是安徽省黃山市一個市轄區,位於安徽省南部。地處白際—天目山、黃山之間的休屯盆地,扼橫江、率水與新安江匯合處。東北、東南分別與徽州區、歙縣毗鄰,其餘均與休寧縣接壤。

5、祁門縣

祁門縣,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地處黃山西麓,與江西毗鄰,是安徽的南大門,屬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建縣於唐永泰二年(公元766年),因城東北有祁山,西南有閶門而得名,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

Ⅳ 安徽周邊旅遊景點大全

行攝徽州 5天4晚 ¥2220/人起

黃山 市區司機舉牌接機(站)送市區酒店-屯溪老街自由探訪美食

【陽產土樓群,邂逅皖南最後一片秘境】一個沒有任何現代建築的土樓群/東方生土建築文化藝術殿堂,黃山市百佳攝影點之一,村中90%都是溫暖的土黃色,給人原始、古樸、靜默的獨特鄉土美感。

Ⅳ 江南的地理位置和常識

江南,字面意義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
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的文學意象不盡相同。江南最早出現在先秦兩漢時期,在東周時期是以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為背景所指的長江中下游今浙江、安徽、江蘇、贛東北等地的長江以南部分。東周春秋時吳王曾建「姑蘇台」,以後「姑蘇」一詞經常出現在歷代文人歌詠江南的詩詞作品中,如唐詩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姑蘇台枕吳江水,層級鱗差向天倚」,詩仙李白的「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里醉西施」等。詩神蘇東坡家喻戶曉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將江南西湖美景比喻為西施之美,更是強化了這種文化內涵 。唐代歐陽炯《江城子》一詞中「空有姑蘇台上月,如西子鏡,照江城」的名句,無疑體現了脫胎於春秋吳越爭霸歷史背景的純美文化,淡去俠骨,盡顯柔情。因此,在歷史上,江南一度被中原稱為吳越,後來隨著中原漢人大量南遷,江南成為一個文教發達、美麗富庶的地區,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人們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從古至今「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江南往往代表著繁榮發達的文化教育和美麗富庶的水鄉景象。
「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地域概念,狹義江南多指浙江的湖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區、江蘇南部的南京,蘇州,鎮江,常州,無錫等地區、以及上海共同組成的長三角。地理位置上的江南范圍還包括安徽的蕪湖、馬鞍山、徽州等皖南地區,湖南、江西滬昆線北部南昌、九江、上饒、景德鎮、岳陽、長沙、益陽、常德等地,以及湖北長江南部地區。明清時期,江南主要是原江西省及江南省(江蘇和安徽合稱)以及浙江北部地區。
「江南」的含義在古代文獻中是變化多樣的。它常是一個與「江北」、「中原」等區域概念相並立的詞,且含糊不清。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也是一個社會政治區域。
廣義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西、湖南、浙江全境,以及江蘇、安徽、湖北、上海三省一市長江以南地區。與唐代的江南道相比,少了涉及貴州省的部分。福建北部地區有時也被稱為江南。廣義的江南面積博大,地貌多樣,因而常被看做是「大江南」,這與氣象學中的江南范圍大致相符。江南四大米市、江南四大名樓都處在大江南的范圍。該區域囊括了著名的三山三江三湖——黃山錢塘江與太湖、廬山贛江與鄱陽湖、衡山湘江與洞庭湖,這三處山江湖流域分別是吳文化、贛鄱文化、湖湘文化的發祥地。 大江南的定義始於古代的區劃(江南道),也常有文學作品描述。如杜甫《江南逢李龜年》,是寫在長沙的事。天氣預報中的所指的江南也大致為廣義江南地帶。
從元代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還有被用於行政區劃,清初時期江南省,即今江蘇、安徽和上海市的統稱江南,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等江南八府同時也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行政地。明清時期江西省境內的饒州府、九江府、南昌府 和安徽省境內的池州府、太平府、寧國府、徽州府等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江南地區。

地貌
相對於北方而言,江南地區的地形地貌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多平原和多水。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形上呈南高北低之勢,其北部地勢平坦,以平原為主,南部則分布有一些山地丘陵;另外除了降水豐富以外,江南地區還擁有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兩者通過運河相互連通。江南地區河道棋布、湖泊眾多,有中國著名的三大淡水湖,即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鄱陽湖和江浙兩省的太湖。在長期的開發過程中,又興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之相互勾連,如泰伯開泊瀆、伍子胥開胥溪、夫差開鑿邗溝與江南運河等等,所以歷來就享有「水鄉澤國」的美譽。
在這樣的氣候和地形地貌下形成的江南自然地理有著和北方顯著的不同。古人是這樣去描繪的:
吳均的《與朱元思書》,是南朝最傑出的寫景小品之一,其對自富陽至桐廬的自然風光的描寫,頗能反映出江南自然風光的秀美: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陶宏景《答謝中書書》更是將江南地區譽為「欲界之仙都」,其文字同樣具有極大的吸引力: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世說新語·言語篇》亦載:「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而到了唐代,隨著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文人游歷江南者進一步增多,詩歌中對江南山水風物發表現就更為充分了:
楊柳閶門外,悠悠水岸斜。乘船向山寺,著屐到人家。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江天詩境好,回日莫令賒。(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顧渚山邊郡,溪將罨畫通。遠看城郭里,全在水雲中。(鄭谷《寄獻湖州從叔員外》)
向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杜牧《潤州二首》之一)
而近代汪辟疆先生則認為:「江浙皆《禹貢》揚州之域,所謂天下財富奧區也。其地形,蘇則有南北之殊,而皆瀕海貫江,山水平遠,湖沼縈回;浙則山水清幽,鄰贛閩者,亦復深秀。」 以上所引文字充分展示出了江南山水特有的清曠靈秀之美。
江南丘陵
長江以南、南嶺以北、武夷山和天目山以西、雪峰山以東,包括中國湘、贛兩省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區的大片低山和丘陵,總稱江南丘陵。介於北緯25°~31°,東經110°~120°,面積約37萬平方公里。
中生代以來南部抬升,北部斷裂沉陷,形成向北傾斜的地勢。主要部分可視為湘贛兩省毗連的大窪地,東南西三面均有山地盤踞,地表徑流分別通過湘江、資水、沅江、澧水和鄱江、信江、撫河、贛江、修水等河流注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東北部浙皖邊區的山地丘陵與浙贛交界的山地丘陵相連,成為長江和浙閩獨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嶺。區內許多中山和低山均為東北—南西向排列,新華夏構造體系清晰。山嶺海拔多在1000米左右,局部可達1500~2000米。主要山脈有:湘贛交界的幕阜山脈、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和諸廣山,浙西的天目山、仙霞嶺,閩贛界上的武夷山脈和皖南的黃山等。其中廬山、衡山、黃山、九華山、天目山和井岡山等均為著名旅遊勝地。
金衢盆地
金衢盆地是浙江省為數不多的盆地、平原地形,包括金華、衢州兩大地級市,自古以來為富庶之地,擁有「浙江聚寶盆」之美譽。為錢塘江發源地,河水清澈,為浙江人民的母親河。

Ⅵ 皖南,蒙古包,土家族吊腳樓分別在哪裡

皖南 區域 安徽省長江以南的城市,包括安徽省的蕪湖、宣城、馬鞍山、銅陵、池州、黃山六市。
面積:
36536平方公里
人口:
1005萬
方言:
北方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吳語(宣州片)、徽語、客家話
行政區劃:
蕪湖市:鏡湖區、弋江區、鳩江區、三山區、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
宣城市:宣州區、寧國市、郎溪縣、廣德縣、涇縣、績溪縣、旌德縣
馬鞍山市:雨山區、金家莊區、花山區、當塗縣
銅陵市:銅官山區、獅子山區、郊區、銅陵縣
池州市:貴池區、東至縣、石台縣、青陽縣
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區、徽州區、歙縣、休寧縣、黟縣、祁門縣
【著名景區】 黃山、九華山、牯牛降、齊雲山、太平湖、雲嶺、桃花潭、敬亭山、西遞、宏村、採石磯
【推薦景點】 青弋江、秋浦河、蓬萊仙洞、馬仁山、月亮灣、查濟、盧村、西山牡丹、陽干、青龍灣、太極洞
【鄉村風光】 岩源風光、美女潭、濮塘、高山茶園、奎潭湖、姑孰水鄉、南漪湖、烏霞寺、陶辛水韻
【歷史遺跡】 花山迷窟、朱然文物古跡、林散之藝術館、李白墓園、古銅礦遺址、薛家崗古文化遺址、三祖寺
【備注】歷史上,曾以長江以北,安慶境內的天柱山(古稱皖山)為界,認為天柱山以南為皖南。所以,有的時候安慶也算作「皖南」。 行署 1949年5月13日設皖南行署(省級),駐蕪湖市。范圍為安徽省長江以南地區。1952年4月12日,撤皖北、皖南行署。1952年8月7日與皖北行署合並重建安徽省。
包括:
蕪湖市
宣城專區 池州專區 徽州專區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據《黑韃事略》記載:「穹廬有二樣:燕京之制,用柳木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開門,上如傘骨,頂開一竅,謂之天窗,皆以氈為衣,馬上可載。草地之制,以柳木組定成硬圈,徑用氈撻定,不可卷舒,車上載行。」隨著畜牧業經濟的發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廬或氈帳逐漸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0-150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120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游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600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
蒙古包是許多蒙古人的日常居住地。大多數的蒙古人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氂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只駱駝運到落腳點,再起帳篷。
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牧等特點。 多用在族「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容納600多人;小者可以容納20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蒙古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便可以開始按照圈的大小搭建。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毯,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具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40峰駱駝或10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20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編輯本段組成部分 蒙古游牧人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於游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米左右,用條木編圍砌蓋;游牧區多為游動式。游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氈、繩帶三大部分組成。製作不用水泥、土坯、磚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謂建築史上的奇觀,游牧民族的一大貢獻。
1.蒙古包的架木: 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烏尼、哈那、門檻。
(1) 套瑙
蒙古包的套瑙分聯結式和插椽式兩種。要求木質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製作。兩種套瑙的區別在於:聯結式套瑙的橫木是分開的,插椽式套瑙不分。聯結式套瑙有三個圈,外面的圈 上有許多伸出的小木條,用來連接烏尼。這種套瑙和烏尼是連在一起的。因為能一分為二,駱駝運起來十分方便。
(2) 烏尼
烏尼通譯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聯套瑙,下接哈納。其長短大小粗細要整齊劃一,木質要求一樣,長短由套瑙來決定,其數量,也要隨套瑙改變。這樣蒙古包才能肩齊,能圓。 烏尼為細長的木棍,橢圓或圓形。上端要插入或聯結套瑙,頭一定要光滑稍彎曲,否則造出的氈包容易偏斜傾倒。下端有繩扣,以便於哈那頭套在一起。粗細以哈那決定,一般卡在哈那頭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齊為准。烏尼一般由松木或紅柳木製作。
(3) 哈那
哈那承套瑙、烏尼,定氈包大小,最少有四個,數量多少由套瑙大小決定。 哈那有三個神奇的特性:
其一,是它的伸縮性。高低大小可以相對調節,不像套瑙、烏尼那樣尺寸固定。一般習慣上說多少個頭、多少個皮釘的哈那,不說幾尺幾寸。皮釘一般有十個皮釘,十一個皮釘等等(指一個哈那)。皮釘越多,哈那豎起來越高,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釘越少,哈那豎起來越低,往長拉的可能性越大。頭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個不等。增加一個頭,網眼就要增加,同時哈那的寬度就要加大。這一特點,給擴大或縮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做哈那的時候,是把長短粗細相同的柳棍,以等距離互相交叉排列起來,形成許多平行四邊形的小網眼,在交叉點用皮釘(以駝皮最好)釘住。這樣蒙古包可大可小、可高可矮。蒙古包要高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窄,包的直徑就小;要矮建的話,哈那的網眼就寬,包的直徑就大。雨季要搭得高一些,風季要搭得 低一些。蒙古人四季游牧,不用為選蒙古包的地基犯愁,這樣的房子是無論如何不能比擬的。由於哈那這一特性,決定了它裝卸、運載、搭蓋都很方便。
其二,是巨大的支撐力。哈那交叉出來的丫形支口,在上面承接烏尼的叫頭,在下面接觸地面的叫腿,兩旁與別的哈那綁口叫口。哈那頭均勻地承受了烏尼傳來的重力以後,通過每一個網眼分散和均攤下來,傳到哈那腿上。這就是為什麼指頭粗的柳棍,能承受二三千斤壓力的奧妙所在了。
其三,是外形美觀。哈那的木頭用紅柳,輕而不折,打眼不裂,受潮不走形,粗細一樣,高矮相等,網眼大小一致。這樣做成的氈包不僅符合力學要求,外形也勻稱美觀。
哈那的彎度要特別注意掌握。一般都有專門的工具,頭要向里彎,面要向外凸出,腿要向里撇,上半部比下半部要挺拔正直一些。這樣才能穩定烏尼,使包形渾圓,便於用三道圍繩箍住。
(4)門
哈那立起來以後,把網眼大小調節好,哈那的高度就是門框的高度。門由框定。因此蒙古包的門不能太高,人得彎著腰進,在彎腰的同時,也表達了對蒙古包內主人的尊敬,相當於給主人鞠躬。氈門要吊在外面。
(5)支柱
蒙古包上了八個哈那要頂支柱。蒙古包太大了,重量增加,大風天會使套瑙的一部分彎曲。連接式套瑙多遇這種情況。八---十個哈納的蒙古包要用四根柱子。蒙古包里,都有一個圈圍火撐的木頭框,在其四角打洞,用來插放柱腳。柱子的另一頭,支在套瑙上加綁的木頭上。柱子有圓、方、六面體、八面體等。柱子上的花紋有龍、鳳、水、雲多種圖案。王爺一般才能用龍紋。
2.苫氈的裁製:
由頂氈、頂棚、圍氈、外罩、氈門、氈門頭、氈牆根、氈幕等組成。
(1)頂氈
頂氈是蒙古包的頂飾,素來被看重。頂氈是正方形的,四角都要綴帶子,它有調節空氣新舊、包中冷暖、光線強弱的作用。頂氈的大小,以正方形對角線的長度決定。裁剪時,以套瑙橫木的中間為起點,向兩邊一乍一乍地來量,四邊要用駝梢毛捻的線繚住,四邊和四角納出各種花紋,或是用馬鬃馬尾繩兩根並住縫在四條邊上,四個角上釘上帶子。
(2)頂棚
頂棚是蒙古包頂上苫蓋烏尼的部分。每半個像個扇形,一般由三到四層氈子組成。里層叫其布格或其日布格。以套瑙的正中心到哈那頭(半個橫木加烏尼)的距離為半徑,畫出來的氈片為頂棚的襟,以半個橫木畫出來的部分為頂棚的領,把中間相當於套瑙了么大的一個圓挖去,頂棚就剪出來了。剪領的時候,忌諱把烏尼頭露出來。苫氈的製作講究看吉日。裁剪的時候,都分前後兩片,銜接的地方不是正好對齊的,必須錯開來剪。這樣才能防止雨水、風、塵土灌進去。里層苫氈子在哈那和烏尼腳相交的地方必須要包起來,這樣外面的氈子就不會那麼吃緊,同時也使蒙古包的外觀保持不變。
頂棚裁好後,外面一層周邊要鑲邊和壓邊。襟要鑲四指寬、領要鑲三指寬。兩片相接的直線部分也要鑲邊。 這樣做,可以把氈邊固定結實,同時看起來也比較美觀。
(3)圍氈
圍繞哈那的那部分氈子叫圍氈。一般的蒙古包有四個圍氈。里外三層,里層的圍氈叫哈那布其,圍氈呈長方形。
裁縫圍氈的時候,比哈納要高出一乍。圍氈的領部要留抽口,穿帶子。圍氈的兩腿上也有繩子。圍氈外邊露出來的部分要鑲邊和壓條。東北圍氈和東橫木相接的地方用壓條。有壓條的圍氈要壓在沒壓條的圍氈上面。圍氈的襟沒壓條,也不鑲邊。
(4)外罩
外罩用蒙古語叫胡勒圖日格,是頂棚上披苫的部分,它是蒙古包的裝飾品,也是等級的象徵。
裁縫胡勒圖日格的時候 ,其領正好和套瑙的外圈一般大。胡勒圖日格的腿有四個,和烏尼的腿平齊。外罩的襟多綴帶子。它的領和襟都要鑲邊。有雲紋、蓮花、吉祥圖案,刺綉的非常美麗。胡勒圖日格的起源很早,從前一般的人家都有,後來才變成貴族喇嘛的專利。
(5)門
門,原指氈門,用三、四層氈子納成。長寬用門框的外面來計量。四邊納雙邊,有各種花紋。普通門多白色,藍邊,也有紅邊。上邊吊在門頭上。門頭和頂棚之間的空隙要用一條氈子堵住,有三個舌(凸出的三個氈條),也要鑲邊和納花紋。
3.製作帶子和圍繩:
蒙古包的帶子、圍繩、壓繩、捆繩、墜繩的作用是:保持蒙古包的形狀,防止哈那向外炸開,使頂棚、圍氈不致下滑,在風中掀起來。總之,對保持蒙古包的穩固堅定和延長壽命都有很大的關系。
(1)圍繩 圍繩是圍捆哈那的繩子,用馬鬃馬尾製成。分內圍繩和外圍繩。把馬鬃馬尾搓成六細股,三股左三股右搓成繩子,再用二、四、六根並排起來縫成扁的。這種圍繩的好處是能吃上勁,不伸縮。內圍繩是蒙古包立架時,在赤裸的哈那外面中部捆圍的一根毛繩。哈那的壓力很大,內圍繩的質量一定要特別結實。內圍繩一旦斷裂或沒有捆緊,哈那就會向外撐出來,套瑙下陷,蒙古包就有倒塌的危險。外圍繩捆在圍氈外面,分上、中、下三根。圍繩的顏色有的搭配得很好,搓出來是花的。外圍繩不僅能防止哈那鼓出來,還能防止圍氈下滑。
(2)壓繩 壓繩也叫帶子,分內壓繩和外壓繩。立架木的時候,把赤裸的烏尼橫捆一圈的繩子叫壓繩。內壓繩蒙古包內有四或六根,也用馬鬃馬尾搓成,較細。這些壓繩和烏尼壓繩一樣粗細,防止套瑙下陷或上翹,是蒙古包頂保持原來的形狀。
外壓繩分為普通八條壓繩、網路帶子和外罩帶子三種。普通壓繩比內壓繩要粗,外壓繩用在苫氈的外面。前面四根,後面四根。網路帶子和普通壓繩不同,套在頂棚上,從包四周流蘇一樣垂下來。尤其是頂棚襟邊的製作更為精緻,垂下來縫壓在圍氈上。外罩帶子是有外罩的蒙古包才有的。有外罩的氈包不用其它外壓繩,外罩本身就起了包頂壓繩的作用。外罩與其說是苫氈,不如說成是壓繩更准確。外罩腳上、領上釘的帶子,將頂棚的襟、鍋捆壓得更妥貼,大風吹不起來。
(3)捆繩和墜繩
捆繩是把相鄰兩片哈納的口綁在一起,使其變成一個整體的細繩,用駱駝膝蓋上的毛和馬鬃馬尾搓成。墜繩是套瑙最高點拉下的繩子。蒙古人對這根帶子分外看重,用公駝和公馬的膝毛或鬃尾搓成。大風起時把墜繩拉緊,可以防止大風灌進來把氈房吹走。 編輯本段介紹 遼闊的草原是蒙古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台,最適合游牧民族的居舍就是蒙古包。蒙古包,這是游牧民族特有的文化模式伴隨著蒙古民族走過了漫長的年代。
蒙古包有其發展、演變的過程:古人製造洞室,沿洞壁用木頭石頭砌到洞沿,上面搭一些橫木封頂就成了洞室。洞頂要留一口子,供人出入及走煙、出氣、採光、通風之用。後來發展成蒙古包的門和天窗。那時稱這種洞室為烏爾斡,"烏爾"原意為"挖"的意思,現代蒙古語中已經專指蒙古包天窗上的頂氈,引伸為"家"、"戶"等意。在狩獵採集時代,蒙古族住在窩棚里,這種圓形拱頂的隱蔽窩以活樹為支柱,用樺樹皮覆蓋,製做簡單,便於遺棄。隨著原始人類由採集向狩獵過渡,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同時也把一部分食草動物逐漸馴養成家畜,出現了畜牧業的胚胎。要求一種便於遷徙的居室,於是窩棚之類的建築應運而生。在狩獵時代向游牧時代過渡時,其居住由窩棚過渡到帳篷,帳篷用樹木做支架上蓋毛皮。進入畜牧 社會,支架變成哈納,同上面提到的洞頂變成天窗結合在一起,便有了蒙古包的雛形。也出現了毛氈帳,其形似天幕,用羊毛毪覆蓋。據《呼倫貝爾概要》載:"呼倫貝爾之普通蒙人,每限於游牧,依水草而居,轉徙無常,概以穹廬為棲止。此種天幕生涯,可蔽風雪,可防虎狼。"'穹廬'滿洲語曰'蒙古博',俗讀'博'為'包'。"宋末元初遼人趙良嗣詩曰:"朔風吹雪下雞山,燭暗穹廬夜色寒",所詠的就是蒙古包。
古代的翰兒朵。此系古代蒙古貴族所用的蒙古包。亦做"窩裹陀",又稱"宮帳"。這種蒙古包與普通蒙古包相比較有三個特點:
其一,容積很大。普通蒙古包高約十三、四尺,寬五、六尺。古時的翰兒朵則高大得多。據魯不魯乞記敘:"他們把這些帳幕做得如此之大,以至有時可達三十英尺寬。有一次,一輛車在地上留下的兩道輪跡之間的寬度,為二十英尺。當帳幕放在車上時,它在兩邊伸出車輪之外至少各有五英尺。有這樣的情況,有一輛車用二十二匹牛拉一座帳幕……"這種用二十二條犍牛所拉的巨型蒙古包是一種極富表現力的創造
其二,古代貴族用的翰兒朵富麗堂皇。《黑韃事略》徐霍注雲:"霆至草地時,立金帳,其制則是草地中大氈帳,上下用氈為衣,中間用柳編為窗眼透明,用千餘條線曳住,閾與柱皆以金裹,故名。"《蒙古秘史》雲:"王汗毫不介意地立起了金撒帳。"撒帳即細毛布,此處為細毛布做成的金碧輝煌的鉅帳。這種經過裝飾以後的宮帳也叫"金殿"。
其三,宮帳的造型與蒙古包略有區別。宮帳的架子,是在哈勒嘎斯上插入烏尼並豎起哈那製成的。外形像人的脖子一樣。魯不魯乞稱蒙哥汗的宮殿為"有頸發屋"。據《水晶鑒》記載:"有天宮之帳曰宮帳"。宮帳上面呈葫蘆形,葫蘆象徵福祿禎祥;下面呈桃兒形,桃兒形模仿天宮。現在成吉思汗陵寢地還保存有這種宮帳的造型。宮帳金頂輝煌,蒙古包用黃緞子覆蓋,其上還綴有藏綠色流蘇的頂蓋,極為富麗,表現了蒙古民族特有的建築藝術。 土家族吊腳樓 吊腳樓為土家族人居住生活的場所,多依山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為最佳屋場,後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依山的吊角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房屋規模一般人家為一棟4排扇3間屋或6排扇5間屋,中等人家5柱2騎、5柱4騎,大戶人家則7柱4騎、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間屋結構者,中間為堂屋,左右兩邊稱為饒間,作居住、做飯之用。饒間以中柱為界分為兩半,前面作火炕,後面作卧室。吊腳樓上有繞樓的曲廊,曲廊還配有欄桿。 從前的吊腳樓一般以茅草或杉樹皮蓋頂,也有用石板當蓋頂的,現在,鄂西的吊腳樓多用泥瓦鋪蓋。吊腳樓的建造是土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備齊木料,土家人稱「伐青山」,一般選椿樹或紫樹,椿、紫因諧音「春」、「子」而吉祥,意為春常大,子孫旺;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稱為「架大碼」,在樑上還要畫上八卦、太極圖、荷花蓮籽等圖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樑柱接上榫頭,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堅柱」,主人選黃道吉日,請眾鄉鄰幫忙,上樑前要祭梁,然後眾人齊心協力將一排排木扇豎起,這時,鞭炮齊鳴,左鄰右舍送禮物祝賀。立屋堅柱之後便是釘椽角、蓋瓦、裝板壁。富裕人家還要在屋頂上裝飾向天飛檐,在廊洞下雕龍畫鳳,裝飾陽台木欄。 土家人還在屋前屋後栽花種草,各種果樹,但是,前不栽桑,後不種桃,因與「喪」「逃」諧音,不吉利。 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吊樓還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優雅的「絲檐」和寬綽的「走欄」使吊腳樓自成一格。這類吊腳樓比「欄干」較成功地擺脫了原始性,具有較高的文化層次,被稱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腳樓的形式多種多樣,其類型有以下幾種: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並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吊腳樓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後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徵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於正屋。

Ⅶ 為什麼說安徽沒有安徽話一說那安徽講的是什麼方言

蕪湖的跟南京比較像,安慶的應該算是皖南比較典型的方言了,但是黃山的方言他們自己一個縣不同山頭都互相聽不懂,所以安徽話這種說法在安徽這個地方是不存在的!與普通話差別比安徽背部更大。而安徽再向南與江蘇南部講的是吳語。安徽最南端講的是徽語言和贛語!因為歷史的原因(古代安徽與江蘇是一家時間比較長)所以安徽北部中部南部與江蘇北部中部南部橫向會比較相像!

河南徐州,可能是你說的那種跟遼寧話差不多安徽還有江淮地帶江淮地帶的又是一種話叫合肥話,像我們經常說的話都是北京話,一半北京話,一半合肥話叫京肥話,也叫江淮普通話。我覺得遼寧話,和安徽話有很大的區別,安慶話安徽北方人都聽不懂,同是安徽,區域差別都很大,不要說垮省了。遼寧話和安徽話相近?還是第一次聽說。總體來說,阜陽、亳州話和河南商丘地區接近,淮北、宿州和徐州接近,滁州、馬鞍山、蕪湖、銅陵和南京一帶接近。但作為在遼寧生活了30年的我,一般和對方聊十分鍾左右,就能判斷出對方大概是哪個城市的。

Ⅷ 安徽有幾個省轄市

截至2020年7月,安徽省共有16個省轄地級市,9個縣級市,50個縣,45個市轄區,249個街道辦事處,1239個鄉鎮【其中968個鎮,271個鄉(7個回族鄉,1個回族滿族鄉,1個畲族鄉)】。

16個省轄地級市分別是:

合肥市(皖A);蕪湖市(皖B);蚌埠市(皖C);淮南市(皖D);馬鞍山市(皖E);淮北市(皖F);銅陵市(皖G);安慶市(皖H);黃山市(皖J);阜陽市(皖K);宿州市(皖L);滁州市(皖M);六安市(皖N);宣城市(皖P);池州市(皖R);亳州市(皖S)。

省轄市概念區分:

省轄市,即由省級行政區管轄的市。中國共計312個省轄市,包括293個地級市、19個省直轄縣級市。在中華民國的憲法中稱為「市」,隸屬於省政府,地位與縣同級。

依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50萬人以上未滿125萬人,且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地位重要之地區,設省轄市,其地位等同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級市。

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稱「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盡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安徽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省轄市

Ⅸ 安徽的民風民俗

安徽的民風民俗有

1、九華山廟會

自唐代以來,每年農歷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吉誕日)前後,佛教徒和當地工商界都聯合舉辦盛大紀念活動,遠近朝山拜佛者和遊人紛至。1983年廟會制度恢復,至1989年共舉辦7屆。1989年廟會為期1個月,舉辦各種活動12項。

大型的佛事活動有:百歲宮金堂佛像和無瑕真身開光儀式、水陸法會、紀念金地藏(金喬覺)誕辰1294周年法會、祗園寺傳授三壇大戒和佛教禪宗二祖慧可法師道場地址證會等。聯誼活動有首屆中國四大佛山聯誼會、海內外高僧大德座談會等。

拓展資料:

1、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

中國巢湖漁火音樂節將在安徽合肥巢湖舉行,從中廟到姥山島的巢湖湖面漁火映湖美景;湖畔舉辦「大湖之夜」音樂會、湖鮮美食嘉年華、舞龍舞獅大賽、光影巢湖攝影大獎賽等諸多精彩活動,為合肥市民呈現一場視聽盛宴。

2、中國黃梅戲藝術節

是針對我國著名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而開展的一個文化藝術節,1992年10月6日誕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是中國第一個黃梅戲藝術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交流展示的重要藝術節之一,是安徽省安慶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和最具標志性的文化形象。

3、中國(蕭縣)伏羊節

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蕭縣、宿州、淮北等地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4、中國國際吟詩節

為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繼承和發揚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遺風,增進國際友誼與文化交流,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安徽馬鞍山市從1989年起,在每年金秋重陽節期間,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吟詩節。

閱讀全文

與馬鞍山徽州人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