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鞍山工程類牆體彩繪牆體手繪哪家專業類似小區宣傳語的。
您好,馬鞍山浩色藝術為您服務。
我們是一家專業從事牆體彩繪的回公司,以工程類牆繪為答主。
浩色藝術建議您可以以街道的歷史、社區小區的文化背景或者一些類似防火、防盜等安全性質的宣傳語及圖案為題材,構思創作一些牆繪作品。
您看你對內容方面有什麼要求,都可以提出來,我們可以幫您設計幾套作品供您參考。
㈡ 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的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漆木屐,木胎,一對,屐板基本呈橢圓形。趾部有一穿孔,根部有二穿孔,為系絆帶所用,絆帶均朽不存。屐板髹黑紅漆,剝落嚴重,殘存漆皮為素麵。長20.5厘米、寬8厘米、厚0.3厘米、重50克。漆木屐前面是有一個孔栓繩子,後面有兩個孔作成木屐的形態。這個漆木屐和當代木屐樣子差不多,在日本、韓國展出時還引起了轟動。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中日之間就有了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沒有出土以前,一般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明的,通過朱然墓漆木屐的發現,木屐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後被日本逐漸使用。 朱然墓貴族生活圖漆盤 三國(吳) 1984年6月安徽馬鞍山市雨山鄉(現為雨山區)朱然墓出土「彩繪貴族生活圖漆盤」,盤徑24.8厘米,底徑22.5厘米,高3.5厘米,重200克。平沿直口,淺腹平底,沿與腹下各有一鎏金銅扣。盤內壁及底髹紅漆,外壁及底髹黑紅漆。盤內繪十二人,分為三層。上層為宴賓圖,畫面五人。中間一豆形器,內有一勺,左邊一男一女當是主人,一侍女立於一旁,右邊是兩男賓。賓主都跽坐在圓形坐墊上,似正暢談。底座前有一矮足圓盤,上置食物。中層也繪五人。左邊是梳妝圖,畫中有一女子跽坐在鏡架前梳妝,旁置一奩,蓋已揭開。中間畫對弈圖,兩男子分坐兩邊,中間置一棋盤,前有矮足圓盤,上置食物。中間畫對弈圖,兩男子分坐兩邊,中間置一棋盤,前有矮足圓盤,上置食物。右側畫馭鷹圖,兩人對坐,手臂前舉,各架一鷹,中間置矮足圓盤,上置食物。以上四組活動都在室內,有門窗和屏風的設置。下層似為出遊圖。畫面二人,一人騎羊,一人跟於羊後,羊前有一山丘。
現藏於:馬鞍山市博物館
相關文獻: 朱然墓位於安徽馬鞍山雨山鄉。發現於1984年6月,已在地下沉睡了1700多年。朱然墓總長8.7米,寬3.54米,最高處2.94米,自南向北分別墓道、封土牆、前室、擋土牆,後室等幾個部分組成。整座磚室墓結構嚴謹,布局合理,顯示出三國時高超的建築技術。附近的家族墓與之互相映證,豐富了我們對當時葬俗及社會意識的了解。 該墓雖經盜掘,仍出土隨葬品140餘件,絕大部分為漆木器。其中描繪宮廷生活的「宮闈宴樂圖」漆案,道德禮教題材的「百里奚會故妻圖」、「伯榆悲親圖」漆盤等為漆器珍品。還發現「蜀郡乍牢」漆器銘文,可據以推測漆器產地。
㈢ 牆體彩繪用塗料能掩蓋住嘛》
你的塗料遮蓋力不夠。塗料太稀,顏料少。重新選用厚漿高遮蓋力塗料。
只要有好的遮蓋力,肯定能蓋住的。
㈣ 馬鞍山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一個大眾化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午陽節、艾節、夏節等。馬鞍山人傳統的端午節習俗雖然與其他地方總體一致,但從吃、穿、玩等方面來看,也還有一定的地方民俗特色。
傳統節日一般都帶有人們良好的祈願,端午節也不例外。
除紀念屈原外,每年的這一天,馬鞍山人大都將艾葉及菖蒲擺放在正堂、香案之上或插於門楣。以艾葉為神器、菖蒲作神劍,祈求驅魔祛鬼、避邪清毒。不少人家還懸掛鍾馗像,以鎮宅驅邪,祈求平安。遇上有的人家當年有長者仙逝,這一天,晚輩們還得帶上粽子等物品上新墳祭祀,以祈願家人平安。
端午節,在當塗縣還有「大送小」的習俗。節前或過節當天,長輩們主動給小孩送來「端午線」、「端午龍」、夏令衣物等禮物,以求晚輩少兒健康成長。
每逢節日,豐盛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塗人對端午節的「吃」一直頗有講究。
這一天清晨,當塗人用綠豆糕、蜜餞糕當點心,品茗著早茶。早餐以粽子為主食,午餐則盛行吃「五紅」。
「綠豆糕」以綠豆為主料(沒有綠豆則以蠶豆代之),顏色黃綠,味道香甜而酥;「蜜餞糕」則以糯米為主料,外撒芝麻,色澤圓潤,味道甜而黏。「粽子」千姿百態,味道各異。從形狀上分,有「小腳形」、「枕頭形」、「菱角形」、「牯牛形」等;從原料上來看,均以糯米為主料,因配料不同而分為棗子粽、赤豆粽、火腿粽、雞絲粽、白米粽等。
所謂「五紅」:一是紅心咸鴨蛋,二是黃鱔,三是河蝦,四是莧菜,五是雄黃酒。「五紅」之中,有葷有素,有吃的有喝的,有腌制的有新鮮的,均為時令佳餚,美味無窮。
端午節這天,當塗人的穿戴也富有一定的節日特徵。
這一天,傳統的當塗婦女都在手腕上戴著「端午線」,孩童們則將「端午線」系戴在手腕、腳腕上,胸前掛「香袋」,背背「布老虎」,腳穿「老虎鞋」,手握「端午龍」,以示驅邪避疫。「端午線」是用數十根五色絲線環繞而成,帶著清香。「香袋」是用五彩絲線穿連的飾物,一般呈「紅心」形,內填五穀及香料。「端午龍」及「布老虎」在製作方法上與「香袋」大體相同,只是外形上略帶誇張,色彩鮮艷花哨。
據明《山堂肆考》記載,端午佩香袋是明代以後的事。如今,人們從科學角度認為:端午節前後天氣開始悶熱,梅天將至,佩戴「香袋」則有消除汗臭、霉味,清爽神志之功效。
賽龍舟是端午節傳統上最熱鬧的一項大眾化游藝活動。姑孰大地,江東澤國,歷史悠遠,地介吳楚,襟江帶湖,龍舟競渡,傳統亦久。採石、大信於江,姑溪、黃池於河;博望、湖陽尚勇捷,丹陽、新市尚文巧。端午時節,四鄉八鎮龍舟競渡,視先後為勝,熱鬧非凡。屆時,水面龍舟彩繪、旌旗招展,兩岸標桿懸彩、人頭攢動。重炮開鳴,眾舟齊發,循爆竹聲聲飛馳,奔錦壱彩桿而去。擊鼓指令節奏,掌舵把握方向,劃槳奮力前行,一鼓一漿,整齊有力,如離弦之箭,破浪前沖,以摘得「彩頭」為先。岸邊人家及水上船家,忽東忽西、忽左忽右,或遠或近、或前或後,升起「彩頭」,引得龍舟們爭先恐後,來回奔騰,奮力爭「彩」。岸上人山人海,吶喊助威,好不熱鬧。
緊張過後,大家賽唱船歌,《劃龍船》成為當塗民歌優秀曲目,入選安徽百首民歌、上海市、安徽省中學音樂教科書、全國初中義務教育讀本。在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鑼鼓聲、劃槳聲中,一人高亢領唱,眾槳手時而伴唱、時而幫腔、時而吆喝號子,唱腔和韻律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公圩等地流傳的《龍船調》民歌這樣唱道:清水河長又長,兩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著龍頭杖,姑娘們穿起了花衣裳;要問今天做什麼事,端陽佳節賽龍船;青龍黃龍來競賽,賽得江河翻浪花;賽得小孩子蹦蹦跳,賽得姑娘笑斷了腸……
改革開放以來,馬鞍山人的端午習俗年年有龍舟賽事,當塗龍舟全省屢屢奪魁,全國大賽也取得過第三、第四的好成績。近年來,當塗縣連年在護城河上舉行龍舟大賽。護城河整治,還專門修建了民俗味濃厚的龍舟廣場。
㈤ 馬鞍山哪裡可以定製文化衫市區
在紅星中學對面有個彩繪店可以製作
㈥ 請問,馬鞍山做電視背景牆彩繪的
你好,我們是牆體彩繪,專業做彩繪的。 在金星新村24--107(花山路劍橋公館對面路口往裡100米),有空可以過來看看,有事留言聯系方式 查看原帖>>
㈦ 求一篇關於中國名勝古跡的620字左右的作文
馬鞍山採石磯
李白漫遊江南時,寫下了許多歌詠山水的名篇,廬山、天台山、九華山 瑰奇明秀的風光因他的詩筆而格外生色。他特別喜愛牛渚磯,即今安徽馬鞍 山市西南的採石磯,這里遙對天門山,長江到此,水流被兩山峭壁夾峙,更 加湍急,李白著名的《橫江詞》、《望天門山》等詩篇寫的就是這里的景色。 採石磯上現有太白樓,始建於唐代元和年間。樓上有畫著太白漫遊採石磯的 屏風太白游蹤圖,以及黃楊木雕的李白像。採石磯的陡峭崖壁上有一塊突出 的石台,傳說李白醉酒,從這台上跳下江去捉月,所以名捉月台。又傳他在 這里捉月溺死後,衣冠落在江中,漁民撈起,建成衣冠冢。其實李白是在上 元二年(公元 761 年)病死在他的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家的,葬在安徽當 塗縣龍山東麓。因他生前喜歡龍山對面的青山,後來他的好友范倫的兒子范 傳正到這里當觀察使,找到李白的兩個孫女,知他遺願葬在青山,便將墓遷 到青山西麓,並親自在墓前立碑,撰寫碑文,在墓旁建「李白祠」。
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在唐乾元二年(公元 759 年)九月由華州來到成都,第二年在浣花 溪畔營建居室,共住三年零九個月,作詩 247 首。按前人的考證,杜甫草堂 大約在浣花溪西,萬里橋南,西郊碧雞坊石筍街外,北望可見西嶺,大約占 地一畝。附近只有八九戶江村人家,環境非常幽靜。杜甫在這里過了一段較 為平靜而舒暢的生活,寫了不少描寫草堂附近四季景色的詩篇,人所熟知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就寫於這一時期。杜甫原來的草房早已不存,五代前
蜀詞人韋庄等人在舊址重建茅屋,北宋元豐年間在這里建祠堂,後經歷代擴 建,奠定了現在的規模。一共有大廨(xiè 謝)、詩史堂、工部祠三重古雅 的廳堂。工部祠東側竹林深處,有清代果親王所寫的「少陵草堂」石碑亭,是 一座圓頂茅草亭,十分簡朴。工部祠的建築將紀念祠堂與園林藝術融為一體, 里邊翠竹、紅梅、杜鵑、秋桂應時開放,荷池水檻、曲橋溪流、花徑亭榭, 十分幽雅。
杭州白堤和龍門白居易墓
白居易在唐長慶二年(公元 822 年)任杭州刺史。第二年江南乾旱,他 疏浚六井,整修井壁,使井水充足。次年又增築湖堤,竣工後還寫了一篇《錢 塘湖石記》,將管理湖水的辦法刻在石上,留給後來的杭州刺史。他在杭州 三年,寫下了個少歌詠西湖的著名詩篇,這些作品與他興修水利的功績同樣 不朽。現在杭州西湖上有一條白堤,從孤山通向斷橋,就是白居易當初最愛 去的地方,原名白沙堤,後人為了紀念他,改稱白堤,但並不是白居易所修 築的那條湖堤。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陽,與龍門香山如滿和尚結為香火社,經
常來往。他穿著白衣,拄著鳩杖,自稱香山居士,還用自己的家財開鑿了龍 門八節石灘。75 歲去世,遺囑不歸故鄉,葬在香山如滿法師的舍利塔旁。現 在洛陽龍門東岸香山有白少傅墓,因他在洛陽時任太子少傅,所以這樣稱呼。 唐詩深受歷代人民喜愛,不少古跡就因為一首唐詩而揚名天下。最典型
的例子莫過於武昌的黃鶴樓和蘇州的寒山寺。
黃鶴樓
在武昌蛇山黃鶴磯頭,相傳建於三國吳黃武年間。關於這座樓的來歷, 有不少神話。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有一個姓辛的人在此賣酒,特別照顧常來喝 酒的一個道士,不收他的酒錢。道士在離開這里之前,用桔皮在牆上畫了一 只黃鶴,說:「酒客來,拍拍手,鶴就會下來飛舞。」辛氏因此致富。10 年 後,道士重來,用笛聲召喚黃鶴下壁,跨鶴飛去。辛氏便建了這座樓。盛唐 詩人崔顥來此,題了一首著名的《黃鶴樓》詩說:「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 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 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登樓憑眺,本想 吟詩,看見崔顥的題詩,覺得難以超過,便嘆息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 顥題詩在上頭。」從此黃鶴樓更加聲名大震,歷代屢次重建,愈修愈美,勝 似仙宮樓閣。清光緒十年(公元 1884 年)因失火被毀。現已在舊址再度重建。
寒山寺
在蘇州閶門外楓橋鎮。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拾得從天台山國清寺 來此住持,把原來建於梁天監年間的妙利普明塔院改名為寒山寺。這座寺院 屢建屢毀,現存建築是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 1896 年)到宣統三年(公元
1911 年)重建的。寒山寺之出名主要是因唐天寶年間詩人張繼寫了一首著名
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詩中描寫夜泊姑蘇城外楓橋,面對江中月色,點點漁火, 聲聲烏啼,令人難以入寐的情景,這時半夜裡從寒山寺傳來的鍾聲,更觸動 了客子的愁思。詩境優美含蓄,尤其是寒山寺的夜半鍾聲,為這寂靜而蕭疏 的秋夜平添了無限雋永的韻味。從此以後詩韻鍾聲,千古流傳。近年來,每 當除夕午夜,常有許多日本客人專到這里來聽鍾。
唐代散文是我國散文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韓愈和柳宗元發起中唐古文
運動,創造了適宜於說理敘事抒情的新散文。北宋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 繼他們之後,把散文推向新的高潮。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遂被奉為中古散文的 典範。紀念韓愈和柳宗元的祠堂也成為重要的名勝。
韓文公祠
韓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內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散文家和詩人。曾兩次被貶到嶺南(今廣東)。第一次因 上書唐德宗,請求寬免農民的賦稅,被貶到廣東陽山任縣令。他在陽山能體 察民情,斷案公正,深受百姓愛戴。陽山城北的牧民山後來因此而改名為賢 令山。山腰有一座石灰岩溶洞,因韓愈常和青年士子來此游息吟詩,所以名
為游息洞。洞前有線刻的韓愈畫像碑。洞口崖壁布滿歷代詩刻。洞外山坡上 有一片石叢,中有一塊巨石,上刻「千巗表」三個大字,是韓愈手跡,旁邊 還有韓愈署名的銘語:「萬石叢中,巍然獨尊,與歲寒君,相契無言。」意 思是說這塊岩石在萬石叢中的尊雄之狀,可稱千岩之表(表即突出的意思)。 它的精神和歲寒的松柏一樣,彼此是如此默契。此外,韓愈還曾從陽山上溯 連州,為貶到那裡的名士王仲舒所建的亭作記,命名為「燕喜亭」。現燕喜 亭仍在廣東連縣城東,前傍海陽湖,後靠中峰山,周圍景色清雅。
韓愈第二次被貶是因為上表諫阻唐憲宗把佛骨迎進宮內。這次貶到潮 州,僅八個月。潮州韓文公祠建於北宋咸平年間,以後歷代重修。祠堂座落 在潮州城東的筆架山麓,面臨韓江。前後共兩進院落。內有 40 多塊石刻碑記, 其中最著名的是蘇軾所撰的《潮州韓文公廟碑》,這是蘇軾散文中膾炙人口 的名篇。文章以「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 三軍之帥」這四句話概括了韓愈一生的品格和德業,以及他的學說和文章在 中國思想史及文學史上的地位,准確精闢,極有氣勢。潮州韓文公祠也因這 篇文章而更加出名。
柳侯祠
柳宗元(公元 773—819 年),字子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唐 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唐順宗永貞年參加王叔文的政治集團,大力 推行改革。但永貞改革七個月就失敗了,他被貶到永州(今湖南零陵縣),
10 年後調回京師,隨即又調為柳州刺史。最後死在柳州。柳宗元在柳州的四
年裡,根據當地民俗設立教令和禁令,設法解決當地窮人用子女當抵押借錢 的問題,使上千人回家,免作奴婢。他還指點了不少考進士的文人,對當地 的開化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去世以後,韓愈為他寫了著名的《柳 子厚墓誌銘》。穆宗長慶二年(公元 822 年),柳州人民為紀念柳宗元,建 了一座羅池廟。韓愈又為之撰寫《柳州羅池廟碑》,碑後附詩一篇。宋徽宗 追封柳宗元為文惠侯,羅池廟改名為柳侯祠。現存建築是清雍正七年(公元
1729 年)重建的。祠周圍已辟為柳侯公園。祠前的「柑香亭」,傳說是柳宗
元講學、會客、種柑的地面。祠內有著名的「荔子碑」,即韓愈所撰羅池廟 碑,因羅池廟詩第一句「荔子丹兮蕉黃」而得名。碑文是蘇軾的手跡,所以 稱為「韓詩蘇書柳事碑」。另有「龍城石刻」,傳說是柳宗元的手跡。祠堂 附近還有柳宗元的衣冠冢,青石砌築,周圍青松翠柏,庄嚴肅穆。
唐代佛教盛行,龍門、敦煌石窟主要是唐代佛教藝術的結晶。此外,著 名的遺跡還有四川的樂山大佛,西安的大雁塔、小雁塔等。
樂山大佛
在四川樂山市東凌雲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合流處。相傳 唐代僧人海通因為看到山前江水奔騰,時常翻船,便倡議鑿山為佛,以鎮水 妖。大佛開鑿於唐開元元年(公元 713 年),最後由川西節度使韋皋於貞元 十九年(公元 803 年)完成,前後歷時 90 年。大佛頭與山齊,雙手撫膝,足 踏大江,據說通高 71 米,頭高 14.7 米,肩寬 28 米,眼長 3.3 米,耳長七米。 耳朵中間可並立二人,頭頂可置圓桌,腳背上可圍坐百餘人,是世界上最大
的石刻佛像,所以俗稱「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大佛刻成後通身彩繪, 原來建有 13 層樓閣,名叫大像閣,明末毀於戰火。1986 年 2 月,武漢測繪 科技大學和四川測繪研究所的專家曾對大佛作過精確的測量,得出的數據 是:大佛從頭到腳高 58.7 米,頭上發髻共有 1200 個。於是產生了樂山大佛 矮了 12 米的說法。但文物界認為樂山大佛的身高應包括現已不復存在的蓮花 寶座在內。有趣的是,專家們還測出:在 1—3 月的枯水期,大佛頭頂到水面 的高度大致是 72 米。這就是說,如果蓮花寶座存在,它的基底應在枯水期的 ?》
㈧ 我在馬鞍山,想在8月底去黃山玩,想去西遞宏村和一些不用爬山的景區,想知道去那的一些事宜
一跟團行如行程: 早7:30~8:00接團發車,游仿生學建築村落「中國畫里的鄉村」-宏村(約2小時),中餐品嘗民間徽味。下午游「中國明清徽派建築博物館」-西遞村(約1.5小時),返程中可增游徽州山越民俗風情園(門票118元/人,費用自理),盡情感受山越風情,後參觀狀元土特產超市(約40分鍾);欣賞徽州絲綢服飾表演秀(約40分鍾);後車返屯溪,結束愉快旅程。
二是自助行徒步游宏村、黟縣縣城、南屏村、關麓,住關麓農家。
步行線路為宏村→黟縣縣城(距宏村11KM)→南屏村(距縣城4KM)→關麓(距南屏3KM)。
景點介紹:
1.宏村
游宏村大約1.5個小時。宏村數百幢古民居的布局,被古人規劃成「牛」形。村旁的小山叫「牛頭」;通向家家戶戶的水渠,稱為「牛腸」,相當於現在的自來水;小湖稱為「牛胃」,相當於現在的小水庫。
最近獲奧斯卡大獎的「卧虎藏龍」,主要拍攝地點之一就在宏村。
2.南屏村
從宏村向南走15公里,經過1萬多人的黟縣小縣城,就到了被稱為「迷宮式古村落」的南屏村。大約1個小時就可以走完全村。全村共有36眼井、72條巷和總祠、家祠等,縱橫交錯,高牆深巷,幽深寂靜,形同迷宮。近年在南屏村發現的陶淵明筆下「桃花源」。
南屏以其獨有的人文情結和藝術魅力吸引了張藝謀、鞏俐、周里京、梁家輝、盧奇、李鳴等影視界名人,還在這里拍攝了《菊豆》、《復活的罪惡》、《南京的基督》、《大轉折》、《徽商》及《風月》等影視片,成為蜚聲海外的「中國影視村」。
3.關麓
離南屏3公里,就到了關麓村。古代徽商重視教育和儒教,關麓村許多人家的宅名,如「安雅書屋」、「臨溪書屋」、「問渠書屋」、「雙桂書屋」、「小書齋」等,簡直就象進入了一個「中國古代私塾村」。的確,古時這里的私塾學堂非常有名,外省學生還慕名而來呢。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十幾位專家教授,不僅為關麓民居中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所折服,更為村落的選址與布局驚嘆不已。他們評價道:「關麓村的『古老屋』很有價值,至今保存之完整,在全國少見…此村前途大有可為,價值至少不在西遞(世界文化遺產)一下,甚至超過。」
Day2上午在關麓欣賞雕刻,中午乘車去屯溪,住市內。下午游全國重點歷史文化套保護區老街。
屯溪老街:是我國目前保護最完好、街市最長(1.5千米)的古商業街,起源於宋代,為典型徽派建築。幾百家店鋪清一色的白色馬頭牆,小青瓦敷蓋的雙坡屋頂,雕花彩繪,再加黑漆鎏金的店招匾額,飄拂著的犬牙形字型大小旗幡,無不透溢一股濃郁的古風神韻。因而,被譽為「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
老街上還特別便宜,回家之前最好在這里買紀念品。有名的「祁門紅茶」「黃山毛峰」茶,「徽墨」「歙硯」等文房四寶,「徽州四雕」(磚、木、石、竹),徽派國畫、版畫、碑帖、金石、盆景、根雕,都隨處可見。
Day 回家。
㈨ 寫一篇去馬鞍山旅遊日記
11月末,正是秋末冬初的時候,我們文學社去朱然墓、採石磯和林散之紀念館進行了采風。
第一站:朱然墓
雨輕輕地下著,彷彿不願大煞周圍的風景。我和其他幾位文學社成員漫步在朱然墓公園里。
朱然墓於1984年在安徽省馬鞍山雨山鄉發掘,是三國時期東吳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朱然的陵墓。而且朱然墓是迄今發掘的吳墓中等級最高的一座,對研究東吳的埋葬制度甚有價值。
聽導游講:陳列館為一座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築,由南京工學院古建築研究所劉敘傑教授設計。館以墓體為基礎,古樸凝重。館內大廳中央部分是墓穴,穴中置棺木一尊。四周陳列有墓中出土的文物和有關朱然墓研究的圖片、中外文獻資料等。朱然墓內共出土隨葬器物140多件,有漆木器、瓷器、陶器、銅器等,其中漆木器約佔57%。許多漆器上彩繪人物故事和動植物紋圖案。正當我欣賞著這些其中的青瓷器時,導游突然喊我們集合了,我只得意猶未盡地離開了。
第二站:採石磯
採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約5公里的採石公園里的翠螺山莊,採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因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以山勢險峻,風光綺麗,古跡眾多而列三磯之首,素有「千古一秀」之譽。採石磯突兀江中,絕壁臨空,扼據大江要沖,水流湍急,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里曾發生「宋金採石之戰」。
採石磯分為翠螺山、太白樓和三元祠三個景點;由於時間有限,我們只游覽了翠螺山上的三元祠。三元祠(又稱三官洞)是採石磯最大的一座天然石洞,在蛾眉亭西側岩下,洞傍山臨江嵌在崖壁間,下落無地,如自水出。江水拍擊洞邊崖壁,浪花飛濺,令人眩目。洞內上下兩層,洞內有洞,可通大江,環境別致,四季景色迥然各異,洞中供奉天、地、水三元水府神位。內還設有茶室。
我們因時間有限就只游覽了一個小時左右就走了。
第三站:林散之紀念館
「草聖」林散之先生是江浦縣林山鄉人,他一生潛心藝道,不倦求索,在詩、書、畫方面均有很高造詣,趙朴初先生譽其為「三絕」。特別是他的草書氣勢奔放,獨步當今,啟功先生贊嘆「林老寫字真如大鵬展翅」;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先生訪華時稱「草聖遺法在此翁」。「草聖」林散之先生生前熱愛祖國,情系家鄉,親自將書畫珍品210幅捐贈給江浦。林散之藝術館是中國草書大家,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先生的作品陳列館。林散之先生祖籍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一生酷愛山林,早年受益於書畫大師黃賓虹,他每遇山水佳境,必登臨、吟詠、圖貌之,得寫生畫稿八百餘幅,詩作二百餘首,尤精於書法。他六十歲起始作狂草,卻功深力到,妙造自然,享譽海內外,有一代宗師之譽。先生生前曾十餘次放歌採石,心儀先賢,素有「歸宿之期與李白為鄰」的願望,因此,在他百年之後,馬鞍山市為他設館於採石公園內,以遂其願。
「草聖」林散之紀念館在山林之間,山上多竹,四季常青,象徵著林散之先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品格和不畏冰霜雨雪的風骨。佔地面積一萬兩千多平米的紀念館在翠綠的竹海中,恬淡脫俗、質朴自然,給遊人一種塵襟盡滌、俗慮俱消的感覺。曲徑通幽,花香陣陣,引遊人走到「散之山房」,這是主展廳,陳列著「草聖」林散之書畫精品400多幅。草書《自作詩論書一首》,整張丈二宣紙,45平方尺,通篇用枯筆寫成,是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我們游覽至一點左右便隨著冬風回家了。
窗外,冬風依然在吹著……
㈩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都有哪些
中國64件禁止出國展出文物,具體的圖片和詳細的簡介你要要得話說一聲,我直接給你發郵箱了好了。(編輯了好長時間,要是滿意就千萬記得採納啊,以後有關於這方面的記得直接問我)
◆「五星出東方」護膊
亦稱:「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
漢晉時代。
現藏於:新疆區考古研究所。
◆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新石器時代。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陶鷹鼎
商代。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銅鼎
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利簋
西周早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
西周西周康王時期。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盂鼎銘文
◆虢季子白盤
西周。
虢季子白盤先曾藏於故宮博物館,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鳳冠
明代。1957年北京市昌平縣定陵出土。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六龍三鳳冠、三龍二鳳冠、九龍九鳳冠、十二龍九鳳冠
◆嵌綠松石象牙杯
商代。現藏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晉侯蘇「編鍾」
西周厲王時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
◆大克鼎西周晚期。
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太保鼎
現藏於:天津市藝術博物館。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新石器時代。
1977年河姆渡遺址T231出土。
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時代。現藏於: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水晶杯
戰國。
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鎮石塘村戰國墓出土。
現藏於:浙江省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
◆淅川出土「雲紋銅禁」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出土。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春秋中期。
1923年於河南新鄭李家樓春秋鄭國大墓出土。
此壺原為一對,一件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河南省博物館。
◆齊王墓「龍紋矩形銅鏡」
西漢時期。
1980年山東淄博大武公社窩托村南古墓五號陪葬坑出土。
現藏於:山東省淄博博物館。
◆鑄客「銅鼎」
戰國。1933年壽縣朱家集(今屬長豐縣)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現藏於:安徽省博物館。
◆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朱然墓出土「彩繪貴族生活圖漆盤」
三國(吳)。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
現藏於:馬鞍山市博物館 。
◆司馬金龍墓出土「彩繪人物故事漆屏」
北魏。
現藏於:大同市博物館。
◆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局部)
北齊。
現藏於: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涅槃變相碑
◆常陽太尊石像
◆大玉戈
商代前期。
1974年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編鍾」
戰國早期。
1978年出土於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墓「外棺」
戰國。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曾侯乙「青銅尊盤」
戰國早期。
1978年於湖北省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彩漆鳳鹿木雕座屏
戰國。
1965年湖北省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紅山文化「女神像」
新石器時代晚期。
現藏於: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鴨形玻璃注
北燕。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青銅神樹商代。
三星堆遺址出土。
現藏於: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商代。
三星堆遺址出土。
現藏於: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搖錢樹
東漢。
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
現藏於:四川省綿陽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