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創新

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創新

發布時間:2022-04-24 00:38:46

1. 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有什麼方法

第一,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明確公務員的工作宗旨。我們的工作宗旨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為人民服務」。就是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工作都要體現和維護人民的利益。無論從政策的調研、制定到執行、修正,都要牢記人民利益高於一切。

要確立人本意識,以民眾需求為出發點,以民眾意志為根本導向,在執行公務中做到保障民權,尊重民意,關注民生。要確立責任意識,以提高服務質量為己任,以公眾滿意度為最高標准,以對民眾負責為崇高使命,擺正自己與人民的位置。要確立正確的權力服務觀,即公務員在權力運用中始終把服務放在首位,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要牢牢記住,我們每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群眾的滿意為工作的出發點。

第二,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個人素質。公務員個人素質的好壞,決定了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的高低。公務員是人民的公僕和服務員,必須有服務意識、服務知識和服務技能。提高個人素質的關鍵就在於加強學習。我們要認真學習國家的法律法規,對自身從事的行業相關業務規章制度也要瞭然於心。不僅要透徹理解政策,還要能正確運用政策,具有較高的業務能力和協調能力。工作雖然繁重,但是我們依舊堅持接好每一個電話,接待好每一名相對人。經常對一個相同的問題,需要解答幾十次上百次。但是依舊要保持平衡、良好的心態,把握服務的技能,針對問題較多的服務對象,面對棘手的問題,也要認真耐心處理。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做到群眾反映的事情件件有著落,事事有迴音。公務員素質的好壞,其實就在這樣重復的工作中始終堅持「廉政好、服務好、態度好」就可以得到體現。

第三,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提高公務員的全局意識,加強配合,減少不必要的內耗。部門之間溝通不暢,職能業務交叉現象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事兒要麼大家搶著管,要麼誰都不管,政府公共服務出現「真空」,跨部門政府服務難以聯動。這種現象造成了群眾有了問題往往不知找誰,或者辦一件小事而需要跑很多趟,費時費錢又費心。所以,公共服務需要一體化,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公共服務需要「一次性告知」,不要讓群眾辦事摸不著頭腦。

第四,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強化公共服務職能。公共服務職能的強化,最重要的是要求各級政府能夠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包括加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事業,發展社會保障服務和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事業,以及發布公共服務信息等。這既是保障社會公眾服務的需要,也是保障一個地區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需要。

要切實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深化和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把不該由政府管的事情交由企業、市場、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最大限度地解決公共服務職能的越位、錯位和缺位問題。

要調整和優化政府公共服務結構,努力構建充滿活力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擴大公共服務的覆蓋面,全面提升各級政府公共服務的中心功能,推進政務的公開、便捷、優質、高效。同時,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工作的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基層的公共服務體系。

第五,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均等化。解決這一問題,關鍵是要通過深化改革,改變公共財政支出結構,逐步提高公共支出在公共財政中支出的比重,努力做到經濟性公共服務與社會性公共服務相協調。

通過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准,保證低收入人群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這里,要特別注重推進城鄉和地區之間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保障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依靠法律和制度享有接受教育、進行創造、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正當權益,盡快形成文化、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務體系。

通過整合社會事業資源布局,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社會事業的均衡發展,並從體制機制上解決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比如,通過加快新農村建設,逐步把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逐步緩解城鄉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目前,我國由政府主導的收入再分配,主要包括稅收和轉移支付兩大類。因此,可從這兩方面進行考慮,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緩解日益突出的城鄉收入差距矛盾。

第六,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規范公共服務行為。公共服務行為是否規范,直接關繫到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作為各級政府和公務員要圍繞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要針對目前一些地方在關系人民生命安全的食品、醫葯領域,假冒偽劣產品還時常出現的問題,切實強化政府監管職能。

要重在形成包括完善的法律環境、專業化的行政監管機構、多種行業自律組織、多級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以及輿論媒體和公眾監督在內的現代監管體系,實現政府對市場監管職能的真正到位。

要加強對社會的管理。當前,各級政府和公務員應當把相當大的精力用於各類社會矛盾的解決,各方面利益的協調,化解社會不和諧因素,切實把構建和諧社會的任務落實到基層。要建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特別是採取法律、技術和增加投入等多種措施;提供良好社會治安環境,從源頭上減少犯罪,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最大限度地整合不同的利益群體,以減少社會動盪。

第七,要提高公務員的公共服務能力,就要創新公共服務方式。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法治化。通過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加強行政立法特別是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深入推進執法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執法體制,加大行政執法力度,推進嚴格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探索建立公共服務行政執法預警制度,形成良好法制環境。

要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通過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完善電子政務網路平台,加強信息互聯共享,積極開展網上服務,不斷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推進公共服務公開化,要完善辦事公開制度,擴大群眾知情權。加快推進公共服務社會化。在公共服務中引入市場機制,通過招投標、合同承包、特許經營等市場運作方式,調節公共服務的供給和需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真正形成政府主導、各種社會主體共同參與的公共服務供給格局。

2. 互聯網下如何創新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方式

創新公共服務管理、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是我國政府職能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隨著新一輪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應用,互聯網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手段。在近日國務院印發的《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進一步明確了未來三年以及十年的「互聯網+」發展目標,提出了包括益民服務、便捷交通、普惠金融、協同製造等11項重點行動。這其中,互聯網與公共服務的結合,成為「互聯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公共服務創新的重要平台和「抓手」。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於以教育、醫療、養老、交通等為代表的公共服務需求日漸擴大。實際上,大到個人的生老病死、婚喪嫁娶,小至水電燃氣繳費、護照通行證辦理、個人身份數據信息等等,政府公共服務幾乎囊括了一個人一生的一切活動。然而,由於供需矛盾突出,致使上學難、看病難、買票難、打車難等問題層出不窮,已成為廣大民眾對公共服務不滿的主要表現。為了獲得更好的公共服務,一些民眾不得不付出更高昂的代價,甚至通過走後門、找黃牛黨、打黑車的途徑來解決自己的需要。
互聯網在公共服務領域的蓬勃興起,為破解公共服務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務質量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互聯網,人們可以方便地獲得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訂火車票、打車服務等公共服務,大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比如互聯網產品中最火的打車、拼車App,解決了乘客與車輛資源的精準供需匹配,提升了人們的出行效率,降低了成本。在教育方面,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未來的一切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老師在互聯網上教,學生在互聯網上學,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在醫療方面,依靠移動醫療實現網上掛號、詢診、購買、支付,並依靠互聯網在事後與醫生溝通。此外,政府部門中廣泛運用的電子政務,也極大地解決了民眾辦事難的問題。
事實上,互聯網+公共服務正成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們搶食的一塊蛋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阿里雲簽約的省市已達17個,支付寶錢包合作的省份、直轄市則達到29個。騰訊與地方政府簽定「互聯網+」框架協議的省市達到21個,上線微信「城市服務」的城市5個。
「互聯網+」不僅給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還能夠有效地促進政府職能的轉變,加快簡政放權的步伐。此次《意見》中提出,要創新政府網路化管理和服務,包括加快互聯網與政府公共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促進公共服務創新供給和服務資源整合,構建面向公眾的一體化在線公共服務體系。同時,加快推進政務新媒體發展建設,加強政府與公眾的溝通交流,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制定的響應速度,提升政府科學決策能力和社會治理水平,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
一方面,互聯網能夠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功能,將資本、資源引入供需矛盾突出的公共服務領域,實現有限資源的重新配置,並以公開透明的方式讓用戶去選擇服務,這將對原有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提出更大的挑戰。另一方面,互聯網將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方式方法信息更加公開,對政府行為形成了更強大的監督,有利於政府的廉潔自律和自我約束機制的形成。此外,互聯網提供的大數據,還為政府掌握公共服務的供需狀況,以便做出更為准確的決策提供了依據。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互聯網只是為政府公共服務創新提供了技術上的支持,並不意味著創新活動就會自動發生。實際上,一些地方政府對「互聯網+」的概念理解僅停留在表面上,抑或只是當做一種「形象工程」。因此,各級政府應該抓住難得的歷史性機遇、乘勢而上,充分發揮自身信息庫資源龐大、完整、准確等優勢,藉助互聯互通,大膽進行制度創新、服務創新,使「互聯網+」成為提高公共服務效能的好幫手,讓老百姓充分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利。這既是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的必要之舉,也是提升服務質量、創新服務方式和內容的必經之路。

3. 如何做好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服務及創新社會管理

政府購買服務是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採取市場化、契約化方式,面向具有專業資質的社會組織、企業、事業單位購買服務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健全政府購買服務制度,深入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對創新公共財政投入形式、改進現代社會管理和服務方式、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行政效率、增進社會公共福利、有效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具有重要意義。但長期以來,基本公共服務的內涵、范圍等,各界有許多研究,也有不同認識,如何有效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工作需要我們深入探索和思考。

(一)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是開展政府購買服務的重要保障。隨後印發了《關於開展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試點工作的意見》,在全省試行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在全國屬率先之舉。為進一步規范和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工作,進一步明確了服務主體、服務范圍、服務程序、經費保障機制等。

(二)購買程序進一步規范。購買服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預演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有關規定組織實施。重大項目、重大民生事項或黨委、政府因工作需要臨時確定的重要事項,由財政部門委託第三方機構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供應方組織實施;其餘項目中,屬於政府采購范圍的,應按規定採取公開招標等方式實施;不屬於政府采購范圍的,除單筆金額較小的項目外,均通過公開競爭方式實施。實際操作中,由部門編制政府購買服務計劃(包括政府購買服務需求、數量和質量相關指標),該計劃報財政部門審定後上網公示,進行公開招標,確定供應主體後組織實施。

(三)購買規模逐步擴大。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從購買資金看,部分地方政府逐步將購買服務納入財政預算資金支持范圍,同時引導其他資金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發展。二是從購買項目看,不少地方政府針對不斷涌現的新的緊迫社會需求問題,及時設計相應的服務項目,通過購買服務方式,為有需要的個人和群體提供服務。三是從購買范圍看,政府購買服務逐步從中心城市拓展到邊遠農村,從經濟發達地區拓展到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從養老服務、殘疾人服務、青少年服務、社區服務、就業服務等傳統領域逐步拓展到司法矯治、醫療衛生、教育輔導、婚姻家庭、新農村建設、外來務工人員服務、志願服務等新興領域,從民政部門、殘聯拓展到司法、教育、衛生、工會、共青團會等其他部門和組織,逐步形成了多部門、多組織、多領域購買服務的新格局。

(四)購買方式多樣化。社會發展的非均衡性決定著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的多樣性。根據當地群眾的服務需求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務規模情況,有選擇、分步驟地發展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並面對這些機構購買服務。這種方式既可以保證民辦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發展的獨立性和服務的專業性,又可以避免機構間的無序競爭,是在政府購買服務的規模和數量不大、社會工作服務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全情況下的一種好的選擇。

4. 談談如何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

創新政府管理和服務方式、完善宏觀經濟治理體制,需要完善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能,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進一步提高宏觀經濟治理能力。

(一)構建有效協調的宏觀調控新機制。加快建立與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宏觀調控目標體系、政策體系、決策協調體系、監督考評體系和保障體系。健全以國家發展規劃為戰略導向,以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就業優先政策為主要手段,投資、消費、產業、區域等政策協同發力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增強宏觀調控前瞻性、針對性、協同性。完善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科學穩健把握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更好發揮財政政策對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支持作用,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實施就業優先政策,發揮民生政策兜底功能。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加強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制度建設,構建國家糧食安全和戰略資源能源儲備體系。優化經濟治理基礎資料庫。強化經濟監測預測預警能力,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建立重大風險識別和預警機制,加強社會預期管理。

(二)加快建立現代財稅制度。優化政府間事權和財權劃分,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形成穩定的各級政府事權、支出責任和財力相適應的制度。適當加強中央在知識產權保護、養老保險、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事權,減少並規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完善標准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依法構建管理規范、責任清晰、公開透明、風險可控的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監督問責。清理規范地方融資平台公司,剝離政府融資職能。深化稅收制度改革,完善直接稅制度並逐步提高其比重。研究將部分品目消費稅徵收環節後移。建立和完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調整完善地方稅稅制,培育壯大地方稅稅源,穩步擴大地方稅管理權。

(三)強化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和金融監管協調。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健全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決策機制,完善基礎貨幣投放機制,推動貨幣政策從數量型調控為主向價格型調控為主轉型。建立現代金融監管體系,全面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制定交叉性金融產品監管規則。加強薄弱環節金融監管制度建設,消除監管空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依法依規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監管權責分工,強化地方政府屬地金融監管職責和風險處置責任。建立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基本制度。有序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四)全面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和組織體系。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編制新一輪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使國家科研資源進一步聚焦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重點單位。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在重要領域適度超前布局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研究建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多元投入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攻關。建立健全應對重大公共事件科研儲備和支持體系。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形成機制和組織實施機制,更多支持企業承擔科研任務,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科技創新績效。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大中小企業和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創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完善技術成果轉化公開交易與監管體系,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完善科技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健全符合科研規律的科技管理體制和政策體系,改進科技評價體系,試點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

(五)完善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體系。推動產業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轉型,強化對技術創新和結構升級的支持,加強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協同。健全推動發展先進製造業、振興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化解過剩產能長效機制,健全有利於促進市場化兼並重組、轉型升級的體制和政策。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完善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戰略推進實施機制,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

(六)以一流營商環境建設為牽引持續優化政府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行政許可事項,對所有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實行「證照分離」改革,大力推進「照後減證」。全面開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簡化、整合投資項目報建手續,推進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依託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台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創新行政管理和服務方式,深入開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推進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建設。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落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完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適時在全國范圍開展營商環境評價,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七)構建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和新型監管機制。完善誠信建設長效機制,推進信用信息共享,建立政府部門信用信息向市場主體有序開放機制。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體系,培育具有全球話語權的徵信機構和信用評級機構。實施「信易+」工程。完善失信主體信用修復機制。建立政務誠信監測治理體系,建立健全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制度。嚴格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加強違法懲戒。加強市場監管改革創新,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以食品安全、葯品安全、疫苗安全為重點,健全統一權威的全過程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網路市場規制體系,促進網路市場健康發展。健全對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制度。

資料來源: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 網頁鏈接

5. 如何運用互聯網技術提升政府公共服務能力

「互聯網+」下如何能更好的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著力。
一、以「互聯網+」解決方案為抓手,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
2015年4月13日,上海市政府與騰訊公司在滬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該協議依託上海市相關產業基礎和政策資源,結合騰訊公司網路社交、創業基地、雲計算、大數據等領域的領先優勢,開展全方位、深層次的戰略合作,特別是優化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此次框架協議的簽訂把互聯網+應用到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刀刃之處。各地可參照此次框架協議,充分利用各地基礎數據資源,搭建互聯網便民平台,把日常所需的居民購物、出行、學習、教育、信息服務都添加到該便民平台模式中,通過此平台為便民夯實基礎。
二、以「互聯網+」技術為依託,實現無線熱點全覆蓋。
利用互聯網技術,建立無線熱點基站,把無線城市項目打造的更能貼合民眾需要。可以將無線熱點覆蓋到整個城市,包括社區、街道。熱點內容包括居民出行、醫療、教育、社保、養老和居家服務,同時應重點打造智慧政府、智慧民生、智慧家庭,實現社會管理信息化、居民生活智慧化。
三、以「互聯網+」為溝通橋梁,拓寬政民交流新渠道。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打破了傳統政民面對面交流的局限。網民可通過互聯網發表自己對事物的觀點、表明自己的立場,以及可以對政府服務提出意見和意見。近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也會通過互聯網傾聽「人民的聲音」,並且與網民在線交流。現在網路舉報、網路投訴、網路建議等多種平台增加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溝通交流渠道,使得政府能夠傾聽到更多的心聲,根據民眾的建議提升服務能力。當前互聯網技術發展之快,多種媒體渠道可以充分利用。政府機關可以通過建立微信公眾號、網站交流平台、政務微博等多種方式,讓民眾參與到政府工作當中,發表他們的觀點,從而能夠全方位的認識不足,提升服務能力。
伴隨知識社會的來臨,還有無處不在的數據資源,我們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從創新、開放多角度充分利用,從而改變政府工作的方式方法,引領工作服務「新常態」。

6. 如何改進政府在社區的公共服務方式

整合政府各抄部門在城市基層的辦事機構,積極推進「一站式」服務,提高為社區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務的水平。政府有關部門不得將應由自身承擔的行政性工作攤派給社區組織。對有些社區組織做起來有優勢的行政性工作,可依法採取「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委託社區組織承擔。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項目管理等多種形式,調動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的積極性,促進公共服務社會化。梳理、整合各類服務熱線、呼叫熱線,形成社區公共資源共享機制。建設社區信息化平台,提高社區公共服務的自動化、現代化水平。

7. 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

放管服改革,供給側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擺在政府面前的各項具體工作要求每個政府工作人員一心為民解決問題的公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常態心對人民的愛心,埋頭苦幹甘心老黃牛事無巨細敢於擔當的責任心。為此提出建設服務型政府一點看法,僅供參考。
1. 完善公共服務職能。一是完善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體系。加強公用基礎設施、公共衛生設施、公共教育設施、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等方面的建設,積極發展義務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保健事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形成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公共服務不「缺位」。二是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總體水平。要根據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努力提高公共產品的總量與質量,使公平服務與經濟增長協調發展,力爭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和社會保障支出佔GDP的比重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以上。三是建立適合省情的公共服務模式。從公共服務支出來講,應以社會性公共服務支出為主;從公共服務消費來講,應當做到覆蓋面廣、水平適度、兼顧公平與效率;從發展過程來講,應當優先完善教育與科技公共服務;從公共服務供給來講,應當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公共服務供給體系。四是創新公共服務的方式。借鑒西方的做法,將競爭機制引入公共服務領域,開放一些公共服務的市場,在一定范圍內允許社會組織和企業進入提供公共服務的領域。按照養事不養人的原則,探索麵向社會公開招標的方式,堅持政府購買勞務、購買服務,企業和社會組織應標承辦勞務和服務,進行合同管理,按合同兌現報酬。五是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務制度。這些制度主要包括義務教育制度、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制度、公共醫療衛生制度、科技補貼制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制度、公共收入與公共支出制度、公共服務參與制度、社會合作制度等。六是實現人人享有公共服務的目標。滿足全體公民最基本的公共服務需要,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貧有所助、病有所醫、幼有所教。

2. 加快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一是把取消和調整的審批項目落實到位。對省政府決定取消的審批項目,任何部門和市(州)、縣(市、區)政府不準再行審批或變相審批;對省政府決定改變管理方式的審批事項,要按規定交由社團、行業組織或中介組織實行自律管理,並指導其制定操作規程,健全運行機制;對省政府決定下放管理層級的審批項目,要放得下、接得住,不攬權、不推諉。二是加強後續監管工作。認真分析研究取消審批後還需通過其他方式監管的事項,制定並落實後續監管措施和辦法。不斷探索行政機關履行行政管理職責的方法和手段,強化間接管理和事後監督,充分發揮行政規劃、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的作用。建立行政審批項目動態評估機制,對現有行政審批項目作進一步的調整。三是加快《行政許可法》的配套制度建設。建立統一受理行政許可申請、統一送達行政許可決定的操作規則,積極探索聯合辦理、集中辦理、統一辦理行政許可的制度。完善有關聽取第三人意見的程序,便於申請人、利害關系人陳述和申辯。要認真執行聽證制度,依法確定聽證的具體范圍,制定聽證規則。四是清理規范社團、行業組織和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建立政府部門依法監管、社團和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中介組織依法執業的制度,按照「正確引導、依法規范、加強監管、嚴格自律、推動發展」的工作思路和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這項工作。

3. 明確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向與途徑③。一是強化宏觀管理職能。主要是強化戰略引導職能;強化平衡協調職能,制定相關法律法觀,規范市場主體行為;強化保護職能,通過合理的政策引導,幫助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規避風險。二是弱化微觀管理職能。以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改變政府管理經濟的基本方式。凡能由市場調節、企業自己決定、中介機構能提供服務的事項,政府堅決退出不再審批。能取消的堅決取消,能下放的堅決下放,不能「錯位」、「越位」。三是合理劃分行政職能。凡由省政府管理的許可權由省級政府負責,凡由市州政府管理的事項由市州負責,凡由縣級政府管理的事項由縣(市)負責。四是轉化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政府應促進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等社會組織的法制建設,明確政府與中介組織、行業組織的關系,擺脫其與政府部門的從屬關系,割斷其與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臍帶」,實現真正的脫鉤,把社會管理的有關職能真正讓位於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

8. 如何建設服務型政府

要做到改善民生和創新社會管理最主要的是政府管理創新,政府要達到為民服務的要求,就可以一切從民眾意願出發,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社會管理創新,建設服務型政府,在當前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事情:
首先,要樹立服務為先的理念,提升為民服務的本領。人民政府為人民,這是由政府的性質決定的。也是有我們黨的性質決定的,所以我們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打造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樹立服務理念。只要有了為民服務的信心,不管困難有多大,都可以克服,不管問題有多大,都可以解決。政府也才能得到群眾的擁護,得到群眾的支持,政府的措施才能落實,才能有效。在全球化、信息化迅猛發展的今天,政府提升服務主要是提陞官員服務的本領,政府官員為人民服務的本領要升級,這些本領包括敏銳開放的思維能力、調查研究的分析能力、科學的決策判斷力、迅速有效的執行力等等,只有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及時有效的化解社會矛盾、解決民生問題。政府官員要樹立服務理念、適應時代需求,積極促進社會穩定和諧。
其次,政府服務要與時俱進利用網路,提高辦事效率。互聯網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傳統的政府管理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公眾需求,一個更便捷、更高效、更透明、更強調互動的政府辦事流程成了政府職能轉變的必然要求。首先,網路服務方便、快捷、高效、規范,不僅能節省人力物力,還可以提高辦事效率。利用網路為公眾提供服務,成為政府服務職能實現的首選。其次,政府還可以利用網路問政於民,在一個開放的社會,政務公開是政府的一種法定義務,也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網上公開是一種成本最低、受眾最廣、效率最高的方式,政務公開的低門檻有利於滿足公眾的知情權、提升公眾的參與度、推動權力公開運行。使政府能夠積極改進為民服務的政策等。
第三,建設服務型政府要把立足點放在服務上。建設服務型政府首先要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政府的宏觀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在政府職能劃分中,盡量做到職責分明,該下方的權利要下放。釋放民間組織的能量,讓民間社會化組織能夠按照民意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而政府所要做的是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制度和行政審批制度。這是服務型政府的主要職責。也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主要內容。

9. 如何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服務型政府

一、要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堅持科學發展觀,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改革的核心與關鍵,加強和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特別是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努力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政府管理體制。
二、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政府的一切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執政為民是各級政府的崇高使命。在中國特色的服務型政府建設中,要把重點放在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公共服務上,從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保障人權、公共利益等角度進行制度設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地普惠於民,鞏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三、要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推進中國特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動力。服務型政府建設作為改革創新的時代產物,迫切需要加強學術理論的引導、貫徹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推行服務型政府建設,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解放思想,沖破傳統行政管理觀念的束縛,大膽實踐;進一步與時俱進,革除傳統行政管理體制和機制的弊端,積極進取;進一步開拓創新,充分認識到制度建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勇於探索。
四、要堅持集中統一領導,健全組織機制。中國特色服務型政府制度建設是一項事關全局的重大改革,涉及各個部門和各個層次,必須納入黨委、政府的總體部署,一把手親自抓;必須建立健全上下協調的工作機制,具體組織實施。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各部門的齊心協力,具有強烈事業心和創新精神的工作隊伍,是服務型政府建設順利實施並取得實效的重要保證。
五、要堅持擴大民主、引導社會參與。擴大民主、引導社會參與是推進中國特色服務型政府建設的重要手段。服務型政府建設在這方面要抓住兩個核心環節:一是規范行政決策公開制度,讓人民群眾廣泛參與政府公共事務的決策監督。二是規范行政行為過程公開制度,讓行政權力的行使在公眾監督之下。實現政府公開方式由單向主動逐步向多元互動的轉變、政務公開領域從注重結果逐步向過程拓展,從而提高了政府公信度。
六、要與政治體制、行政體制、社會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是孤立的、封閉的,而是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行政體制及其他各項改革配套進行的,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服務型政府建設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關鍵,處於改革的中心環節,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都與服務型政府建設、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
七、必須夯實基礎、細化制度措施。各級、各地政府要從工作實際出發,制定和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措施,確保服務型政府的運行和行政體制改革的落實。各地政府要以科學民主決策制度、依法行政制度、服務承諾三項制度、政務公開制度、行政責任追究制度和績效管理制度為基礎,積極完善具體制度措施,增強制度運行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繼而提高政府運行的效能。

閱讀全文

與政府公共服務方式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4年社區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方案 瀏覽:873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考試題庫 瀏覽:245
購買軟體使用權合同 瀏覽:134
灰燼創造者職業 瀏覽:566
德州撲克發明者 瀏覽:78
如申請馳名商標 瀏覽:225
知識產權平台協議書 瀏覽:506
個人存款證明的期限 瀏覽:466
四川正華知識產權公司 瀏覽:287
海南期貨從業資格證書領取時間 瀏覽:874
防水層合理使用年限 瀏覽:875
執轉破成果 瀏覽:20
羊年限定金克絲現在多少錢 瀏覽:568
附近店面轉讓或出租 瀏覽:412
廣東海億食品有限公司商標 瀏覽:287
華進聯合專利商標代理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匯報 瀏覽:314
橫濱商標印刷有限公司 瀏覽:28
珠吉轉讓 瀏覽:191
商業住房貸款年限55歲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