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這幾個字是什麼字
張君憲印
㈡ 康有為認為共和制無法實現的原因
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結束傳統的君主專制制度,向現代立憲政治轉型。在戊戌維新及其後的十數年間,君主立憲被康有為、梁啟超等部分社會名流和政治人物視為實現這一政治轉型的最佳途徑,甚至也得到清廷當局的認可。清末「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預備立憲。然而這項重要的政治制度改革直到辛亥革命爆發,也始終停留在「仿行」階段,並無實質性進展。民國成立之初,君主立憲的論調暫時平息了數年。但隨著民初政局的動盪,政爭、內訌不斷,黨派傾軋,國家貧弱依舊,種種不如人意使部分社會、政治人物對共和制產生某種失望心理,於是到了1915年,便又有了君憲說的出現。此時正值袁世凱暗中醞釀復辟帝制並製造輿論之際,君憲說恰逢其時,自然得到袁氏的支持。不過,當時輿論界主張君憲說最有影響的人物如楊度、古德諾之流,倒也並非完全為了迎合袁的政治需要,主要還是出於他們自己對中國政治問題的理解。隨著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君憲說從此在中國政界銷聲匿跡,不過在理論界、思想界卻不時依然有其知音。如身為美國政治學學者的古德諾,在其晚年的封筆之作《解析中國》(1927年)一書中,依然堅持君憲是中國政治變革的最佳途徑,對於清末君主立憲未能實現頗覺「惋惜」,認為「若非辛亥革命的發生,中國按理說到1917年就可建成具有一定的有限君主制性質的代議政體」。近年學術界一些學者也有類似看法,認為晚清新政是漸進式的現代化變革,如果沒有辛亥革命,這條漸進式改革道路是有望引導中國走上現代化正軌的。其中,君主立憲作為一種非暴力革命的政治變革方式,其積極意義應當予以充分肯定。
君憲說無疑是受到像英國、日本這類君主立憲國家的成功經驗的啟發和鼓舞,同時也是鑒於拉美等國實行共和制過程中出現政治動盪、戰亂頻仍的歷史教訓。民國初年的政治亂象確實也說明共和政治並不能立馬給國家帶來和平、穩定和繁榮。
君憲說認為,實行君主立憲的最大好處在於可避免政局動盪,尤其是可避免流血、暴力、戰亂等等非理性的政治現象。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貧弱的大國而言,此類非理性現象將使國家長期陷入惡性循環而得不到穩定和發展。加以近代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頗為險惡,更不容長期的政治動盪。那麼,君主立憲何以有利於保證政治穩定、理性有序呢?其理由最主要的不外是中國國情,中國有著悠久的君主專制傳統,人民的政治素質不高,皇權思想、權威崇拜意識根深蒂固,所以一下子由君主專制變為民主共和必然不能適應,而君主立憲則是最佳的過渡方式。籌安會稱:共和國主權全在人民,大權采於國會,「若人民知識不及法美而亦握此無上之權,則必囂亂糾紛……不能圖治,反以滋亂」。楊度說:「欲求富強,先求立憲;欲求立憲,先求君主」,中國之所以不能像法、美等國那樣以共和國體實行立憲,是因為中國的「人民程度不及法、美」,並以民國初年的政爭及二次革命為例,稱在共和制下「中國將來競爭大總統之戰亂不知已於何時」,「唯有易大總統為君主,使一國元首立於絕對不可競爭之地位,庶幾足以止亂」。古德諾也同樣認為:「中國數千年以來狃於君主獨裁之政治,學校闕如,大多數之人民智識不甚高尚,而政府之動作彼輩絕不與聞,故無研究政治之能力。四年以前由專制一變而為共和,此誠太驟之舉動,難望有良好之結果者也。」他說如果當初中國不推翻清朝帝制,則在帝制下逐步發展立憲政治的效果將比現在更好。在他看來,中國實行共和制最大的危險就是權力更替容易引發內亂,內亂往往最終導致最壞的政府形式即軍事獨裁製的出現,而重建帝制的合理性也僅僅在於帝制可以使這個問題得到更加穩妥的解決。結論是「中國如用君主制,較共和制為宜,此殆無可疑者也。蓋中國如欲保存獨立,不得不用立憲政治。而從其國之歷史習慣、社會經濟之狀況與夫列強之關系觀之,則中國之立憲,以君主制行之為易,以共和制行之則較難也」。
君主立憲作為立憲政治的一種形式,在近現代世界一些國家得到成功的實踐,典型者即如英國、北歐、日本等。然而在近代中國,它卻終究只是少數人士的政治設想,根本沒有實現。不過這並不能說明君主立憲本身的錯誤,從理論上分析,畢竟君憲說的根本還是要在中國實現立憲政治,君主制不過是服務於這一目標的手段、形式而已,所以不宜將君憲說簡單地等同於維護封建專制。比如1915年古德諾發表《共和與君主論》時,梁啟超就明確表示,只要政體是立憲政治,國體為君主還是共和並不重要,所以在清末君主制存在時自己主張君主立憲,而在民國共和國體已經建立數年之際則主張共和(民主)立憲,總之沒有必要在國體問題上折騰。這種看法應當說是比較理智、公允的。如果我們肯定立憲政治是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正當方向,那麼,需要拷問的就不是君主立憲是否應當,而是君主立憲是否可能。
㈢ 籌安會的成立
1915年8月14日,楊度串聯孫毓筠、李燮和、胡瑛、劉師培及嚴復,聯名發起成立「籌安會」。孫、李、胡、劉4人都曾參加過同盟會,是名噪一時的革命黨。楊度用了許多手段把嚴復列為發起人,使袁世凱」極為歡悅」。8月23日,由楊度親自起草的籌安會宣言公開發表,籌安會宣布正式成立。楊度為理事長,孫毓筠為副理事長,嚴、劉、李、胡4人為理事。
民國4年8月上旬,袁的美國顧問古德諾要回國時,袁授意他寫了一篇《共和與君主論》,並命法制局參事林步隨譯成中文,送交《亞細亞報》發表,這好像是帝制的先鞭。
8月14日,楊度、孫毓筠、嚴復、劉師培,李燮和、胡瑛六人聯名通電全國,發表籌組籌安會宣言。 曾通電各省軍民兩長及各政治團體派代表來京討論國體問題。6天後宣布各省代表「一致主張君主立憲」,「廢民主而立君主」。9月1日,組織各省旅京人士以「公民請願團」的名義,向參政院請願,並為各「請願團」代擬要求變更國體的請願書。由於籌安會鼓吹帝制,罪惡昭著,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譴責。時人曾指斥他們「亂政滅國」,要求將其「明正法典」。1916年7月討袁護國戰爭後,「六君子」以帝制禍首罪,或被通緝,或避居家中。1918年3月獲特赦。
籌安會雖然通知會員說:「本會宗旨,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於中國,專以學理之是非與事實之利害為討論之范圍,此外各事,概不涉及。」
然而在會員填寫入會書後,發現籌安會並不是個研究機構而是一個行動機構,它的行動就是「勸進」,對於志願參加入會的人來說,巴不得這是個「從龍」機會,所以當籌安會把投票紙分別發給各省代表,請他們在紙上填寫「君憲」或「共和」時,大家當然一致填寫君憲了。 籌安會成立之後,原定計劃是組織各省代表前來北京,向代行立法院的參政院請願,要求變更國體,但因為參政院要在9月1日開會,各省代表來不及全體趕到北京,因此只好改由各省旅京人士組織「公民團」分途向參政院請願。所有請願書均由籌安會代擬。
9月1日參政院開會時,便有所謂山東、江蘇、甘肅、雲南、廣西、湖南、新疆、綏遠等省區代表,紛紛呈遞請願書。籌安會自成立到組織請願團,前後不到10天,袁一生中所玩的政治把戲,這一幕是最拙劣而幼稚的了。
9月6日,袁派政事堂左丞參楊士琦出席參政院,代表他發表對於變更國體的宣言如下:「本大總統受國民之付託,居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地位,四年於茲矣!憂患紛乘,戰兢日深,自維衰朽,時虞隕越,深望接替有人,遂我初服;但既在現居之地位,即有救國救民之責,始終貫徹,無可委卸,而維持共和國體尤為本大總統當盡之職分。近見各省國民紛紛向代行立法院請願改革國體,於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似難相容。然本大總統現居之地位本為國民所公舉,自應仍聽之國民。且代行立法院為獨立機關,向不受外界之牽掣,本大總統固不當向國民有所主張,亦不當向立法機關有所表示。惟改革國體於行政上有絕大之關系,本大總統為行政首領,亦何敢畏避嫌疑,緘默不言!以本大總統所見。改革國體,經緯萬端,極應審慎,如急遽輕舉,恐多窒礙,本大總統有保持大局之責,認為不合時宜;至國民請願,不外乎鞏固國基,振興國勢,如徵求多數國民之公意,自必有妥善之上法,且民國憲法正在起草,如衡量國情,詳晰討論,亦當有適用之良規,請貴代行立法院諸君子深注意焉!」
這是一篇半推半就的妙文,袁明白表示如果全國人民硬要強迎他做皇帝,他便只能服從民意而不便有所反對,因此他授意參政院另獻製造民意的文策。
籌安會的成立,雖然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不過這個機構本是一個研究國體的機構,所以除了國體論戰而外,反對的人也是循法律途徑,希望政府解散這個團體,沒有其他的實際行動。
最有趣的,是楊度的老師王闓運,他辭去國史館長回湖南老鄉,楊度覺得自己這一傑作如果沒有老師捧場,似乎美中不足,因此發生了以下的一幕。
4年12月15日,王闓運由衡州來電去:「大總統鈞鑒:共和病國,烈於虎狼,綱紀盪然,國亡無日。近聞伏闕上書勸進者不啻萬餘人,竊謂漢語有雲:代漢者當途高。漢謂漢族,當途高即今之元首也。又明讖雲:終有異人自楚歸,項城即楚故邑也。其應在公,歷數如此,人事如彼,當決不決,危於積薪。伏願速定大計,默運淵衷,勿諉過於邦交,勿懷情於偏論,勿蹈匹夫遹守之節,勿失兆民歸命之誠,使衰年餘生,重睹開日,闓運幸甚!天下幸甚!闓運叩。刪。」袁即日復電雲:「衡州王館長鑒:刪電悉。比者國民厭棄共和,主張君憲,並以國事之重付諸藐躬,夙夜彷徨,罔知所屆。外顧國勢之棘,內懍責任之嚴,勉徇從請,力肩大局,春冰虎尾,益用兢兢。當冀老成碩望,密抒良謨,匡予不逮。世凱。」各省的勸進電都沒有得到袁的復電,只王闓運一電有復,趨炎附勢之徒驚為異數。其實據說這封勸進電是假的,因為王闓運已屆八十有五高齡,自不會緣木求魚。實在是被他的得意門生楊度偷奸一次。籌安會成立先後只有兩個月,開始時轟轟烈烈,趨炎附勢之流爭相攀附,迨梁士詒的請願聯合會出現後,籌安會聲勢大減,於是改名為憲政協進會,並發通電宣告籌安會結束,電雲:「籌安會之設立,原以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何者適於中國,今國體問題,已待決於國民代表大會,以全國民情向背論之,吾人所希望之君主國體,當能得多數國民之同意。惟吾人前此宣言,非立憲不能救國,非君主不能立憲,是所希望者,在君主國體,並在立憲政體。蓋國體必為君主,始有一定之元首;政體必為立憲,始有一定之法制。無一定之元首,何以撥亂?無一定之法制,何以致治?今者國體之解決匪遙,政體之研究愈重,允宜乘此時機,加以討論,務求國體解決之後,憲政即隨而發生,得以速底於成,庶幾一國國是,從茲大定。然憲政端緒,至為繁復,外觀世界,內審國情,自宜早事研討,以供上下之采擇。今據會員多數之同意,決定將籌安會名義改為憲政協進會,所有本會中組織及一切職員,並各處加入討論之代表,概仍其舊。特此宣布,邦人諸友,幸共圖之!憲政協進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