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商服務 > 公共服務效能評價

公共服務效能評價

發布時間:2022-04-22 03:58:17

㈠ 公共組織績效及評估

公共組織績效是公共組織在積極履行公共責任的過程中,在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因素與政治倫理因素、剛性規范與柔性機制相統一的基礎上,獲得的公共產出最大化(卓越,2004)。

(一)公共組織績效與企業績效

與企業績效相比,公共組織績效具有如下特徵。

1.公共組織的管理目標復雜

與企業突出經濟目標,利潤率、市場佔有率、單位成本等管理目標相比,公共組織的管理目標要復雜得多,有時候,社會目標、無形目標和長遠目標更具有根本意義。事實上,政府或者政府職能的延伸公共機構,其產出總是復雜的,經常是有爭議的。面對多重性的或不明確的目標,很難說是否會有效完成或完全完成這些目標。與公共組織管理目標相對的是,企業目標容易定量確定,也就容易進行績效評估,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報酬率、資產負債率、銷售增長率、資本積累率等基本指標能夠反映出企業的績效內容。而公共組織的一些目標,涉及公平、責任、素質等就難以簡單地進行定量分析。

2.公共組織的產品形態特殊

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形態上有兩個特徵:其一是可見性,大部分的企業產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其二是終端性,企業產品哪怕是一個配件,也具有獨立價值。企業產品在形態上的可見性和終端性,為企業績效評估提供了直接和直觀的基礎,提供了進行比較的平台。公共組織提供的產品主要是服務性質的,相當部分的產品是無形的,而且單個部門提供的產品在整個公共服務過程中,往往只是一種中間狀態,不大具有可比性,例如,很難說精心策劃一場行政會議,深入基層做一項調查研究,能在績效上有什麼直接體現。

3.公共組織的產品標准多維

與管理目標一樣,企業生產的產品通常採用單維的技術標准,客觀的技術標准容易達成共識。公共組織的產品就不簡單是一個技術問題,不同的產品有不同的標准,即使同一個產品,還涉及政治、文化和社會等諸多因素。來自不同領域的評估主體,有不同的評估視角,有特定的主觀感受,這些都是評估困難的原因所在。

4.公共組織的價格機制缺乏

市場價格反映了市場的供求關系,企業根據市場信號,調整生產結構,改進生產程序,提高生產質量。實際上,市場價格就是企業績效的評估機制,凡是在市場上賣出好價錢的,企業就是有績效的,企業產品低於社會勞動平均成本,企業就能夠盈利。公共組織所需的服務成本,已通過稅的形式預先向社會作強制性扣除,公共組織的服務產品,相當部分沒有價格顯示機制,即使一些收費性的項目,通常也是在沒有精確計算成本的情況下運作的,一些收費項目,因其亂收費的動機,反而扭曲了價格。總體來看,公共服務缺乏市場交易機制,公共產品缺乏價格檢驗機制,公共組織提供產品的數量、品質,消費者對於公共服務的偏好、估價缺乏信息反饋機制。

5.公共組織的生產要素獨特

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需要人、財、物等要素的結合,企業生產也不例外。公共服務當然需要物的要素,電子政府對物的要求帶有時代特徵,但相比之下,人的要素在公共服務中更具主流,具有比較相近的素質水平,但是,對人的評估顯然要比對物的評估困難得多,人的主觀性、動態性不太容易標准化。

(二)公共組織績效評佶特徵

我國公共組織績效評估呈現以下四個明顯特徵(周志忍,2007)。

1.評估的 「內向性」

即組織績效評估主要是一種政府的內部行為,由政府部門發動和實施,評價結果主要用於 「內部消費」。從政府/社會關系的視角來看,政府績效評估的內向性也就是對社會的相對封閉性。雖然近年來對顧客滿意度日趨重視,但這種形式的公民參與范圍有限且明顯具有被動性,評估過程和結果利用的透明度不足,問責和公眾監督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社會團體作為第三方對政府部門獨立進行績效評估剛剛起步,而且評價的影響和作用相當有限。

2.評估的 「單向性」

從政府層級關系看,績效評估主要是上級對下級的評估;從行政機關與其他公共組織的關系來看,重視政府主管部門對所屬企、事業單位的評估,忽視企業、事業單位對各自主管部門的評估。簡言之,績效評估的 「單向性」主要體現為自上而下。

3.評估的 「控製取向」

政府組織績效評估雖然服務於多重目標,但可以劃分為 「外部責任」和 「內部控制」兩種基本類型。發達國家的政府績效評估偏重於外部問責即報告績效水平以推動公民監督,我國的政府績效評估則更多著眼於內部控制和監督。這一目標定位,必然會在評估主體、內容和側重點、評估過程和結果利用等方面相應得到反映。

4.評估的 「自發性」

組織績效評估是部門和地方政府為提高績效的努力和嘗試,其實踐相應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迄今未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模式和實施規范。這種意義上的自發性在發展初期是不可避免的。但由於自發性,我國組織績效評估實踐的連續性明顯不足,評估內容框架、側重點、實施程序、結果利用方式等方面處在不斷變化之中。此外,領導者的高度重視是評估實踐得以推行的必要條件,但不同領導者的不同偏好又給績效評估的連續性帶來巨大影響,使績效評估的統一和規范化更加困難,最終影響到評估的科學化和效果。

(三)公共組織績效評估類型

我國的公共組織績效評估工作經歷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以 「目標責任制」為特徵的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末期以目標責任制和關注經濟增長,類型和方式紛呈為特徵的階段;進入21世紀後,為適應新施政理念和治理模式的評估、實施機制、關注重點和覆蓋范圍的中國特色模式逐步形成。各種績效評估類型也逐漸形成。

1.普適性組織績效評估

普適性組織績效評估有兩個特徵:(1) 績效評估不是獨立存在、獨立實施的,而是作為特定管理機制或管理技術中的一個環節,實踐中的例證包括目標責任制、社會服務承諾制、效能監察、效能建設、行風評議等;(2) 隨著特定管理機制的推廣和普及,其中的績效評估成分被廣泛應用,而且應用於多種公共組織和部門。

2.行業組織績效評估

行業組織績效評估應用於某個行業內部,一般具有自上而下的單向性特徵,即由政府主管部門設立評價指標體系,組織對所屬企事業單位進行組織績效的定期評估。實踐中的例證包括衛生部門為醫院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教育為各級各類學校設立的績效評估體系(如普通中小學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成人中等教育專業學校評估體系、大學本科教育合格評價體系等),財政部、國家經貿委、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計委聯合推出的企業效績評價系統等。

3.專項組織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針對某一專項活動或政府工作的某一方面。實踐中的例證如教育部門的普通中小學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評價,科學技術部制定的 「高新區評價指標體系」,北京市的機關網站政務公開檢查評議,江蘇省紀委的「應用指標分析方法對反腐敗五年目標實現程度的測評」,珠海市的萬人評政府,深圳市的企業評政府,山西省運城市的機關工作效率標准,等等。

值得說明的是,三種類型的組織績效評估在實踐中有一定程度的交叉,類型劃分並非涇渭分明。

(四)公共組織績效評價方法

《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部門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4] 354號)和《中央經濟建設部門項目預算績效考評管理辦法(試行)》(財建[2004]404號)均明確指出,績效考評採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主要包括:成本一效益分析、最低成本費用法、綜合指數法、模糊數學法、公眾考評法、使用價值考評法、目標考評法、打分法等。

成本一效益分析是將一定時期內部門的總支出與總效益進行對比分析的考評方法。

最低成本費用法是通過分析政府活動成本費用進行方案篩選的考評方法,又可根據不同情況分為總成本比較法、平均成本比較法、邊際成本比較法和臨界值計演算法。

綜合指數法是在多種經濟效益指標計算的基礎上,根據一定的權重計算出綜合經濟效益指數。

模糊數學法是指採用模糊數學建立模型,對財政支出效益進行綜合考評的方法,將模糊的、難以進行比較判斷的經濟效益指標之間的模糊關系進行多層次綜合考評計算,從而明確各部門使用財政支出的效益。

公眾考評法是指對無法直接用指標計量其效益的財政支出,通過專家評估及公眾問卷或抽樣調查,以評判其效益高低的方法。

使用價值考評法是通過對部門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的使用價值進行分析,評價部門財政支出的效果。

目標考評法是將年度計劃中的績效目標與本年度實際執行情況進行對比分析,對績效計劃完成情況進行考評,同時,對未完成績效計劃目標進行分析,並與以往年度績效指標完成情況進行比較。

打分法是指由行政機關、專家、社會公眾,對各項績效考評內容完成情況進行打分,並根據分值考評績效完成情況的考評方法。

現有的評價方法可以分為傳統評估方法和現代評價模型。

1.傳統評價方法

按照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不同的主體,傳統的評估方法可劃分為:

(1)管理部門評價法。是指由項目管理部門對實施內容績效指標、資金管理績效指標、產出指標的數量部分進行評價的方法。地質資料的管理部門大多為公共組織,由上級部門對其下屬機構監督指導,進行檢查評估以及單位內部的自我考核。這一類方法對受多種因素影響的事物或現象做出總的評價,在一定階段對改進服務能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

(2)客戶評價法。是根據效用理論,以消費對象作為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如地質圖件採用客戶評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客戶評價法可以採用許多具體的方法,如顧客滿意度調查法、支付意願法、顧客使用統計法、顧客使用證明法等。顧客滿意度調查法是指調查使用者的滿意程度的方法;支付意願法是指調查人們對地質產品支付意願的方法;顧客使用統計法是指通過可獲得途徑統計顧客使用情況的方法;顧客使用證明法是指由地質資料使用者出具證明的方法。

(3)專家評價法。是指由專家針對項目立項意義及可行性、項目完成的質量情況及預期效益、項目完成後的間接效益情況進行評價的方法。專家評價中可採用多種具體的方法進行。如成本效益比較法、對經濟影響法、貢獻程度評價法、增值法、損失減少法等。

上述方法是目前我國地質資料社會化服務中常用的幾類評價方法。它們評估的范圍廣,而業務評估只佔很小的一部分,主觀性較強,較難形成直觀的、可以直接應用於實際的研究結論,為決策提供預測依據與診斷方案。

2.現代評價模型

現代評價模型主要是依託信息處理技術,尤其是電腦技術的發展,應用統計學、運籌學、計量經濟分析的最新研究成果於服務績效評價,目前多見於文獻的研究方法包括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層次分析法(AHP)、模糊綜合評價法、灰色關聯分析法、多元統計綜合評價法、人工神經網路法(ANN)等,這些方法形成的評價結果直觀、易於操作,很多統計分析軟體都已經將其模塊化,易於推廣。下面是對這幾種方法的簡單介紹:

(1)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它是1978年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查恩斯(A.Charnes)和庫珀(W.Cooper)等人首先提出的,用來評價多輸入和多輸出的「部門」(稱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有效性。DEA方法可以看作是一種非參數的經濟估計方法,實質是根據一組關於輸入一輸出的觀察值來確定有效生產前沿面。DEA方法的應用領域很廣泛,可以用於多種方案之間的有效性評價、服務進步評估及效益評價等。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DEA技術在國內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也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理論方面涉及具有模糊要素的DEA評價方法、簡化確定DEA有效的演算法,以及只有輸入的DEA評價技術等。DEA方法的優點是不需要給出代表決策者偏好的權,也不需要給出輸入輸出的函數關系;而缺點是不允許輸入輸出數據是隨機變數,且沒有反映決策者的偏好。其應用范圍限於一類具有多輸入、多輸出的對象系統的相對有效性的評價。

(2)層次分析法(AHP)。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著名運籌學家塞迪(T.L.saaty)提出的,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據具有遞階結構的目標、子目標(准則)、約束條件及部門等來制訂評價方案,用兩兩比較的方法確定判斷矩陣,然後根據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徵根相應的特徵向量的分量作為相應的系數,最後綜合出各方案各自的權重(優先程度)。該方法是一種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在多指標的權重確定上應用廣泛。AHP方法由於讓評價者對照相對重要性函數表給出因素集中兩兩比較的重要性等級,因而可靠性高、誤差小,不足之處是遇到因素眾多、規模較大的問題時,該方法容易出現問題,它的應用限於諸因素子集中的因素不超過9個的對象系統,此外其重要性等級通常由專家給出,這必然涉及專家的主觀判斷的准確性問題。

(3)模糊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是一種用於涉及模糊因素的對象系統的綜合評價方法。它是在模糊環境下,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某種目的對一事物做出綜合決策的方法。它將評價對象和評價指標運用模糊數學方法轉變為隸屬度和隸屬函數,通過模糊復合運算來得到模糊結果集。它可以較好地解決綜合評價中的模糊性,在許多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4)灰色關聯分析法。在多指標綜合評價中,評價目標往往具有灰色性,因而,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進行綜合評價是適宜的。它由樣本資料確定一個最優參考序列,通過計算各樣本序列與該參考序列的關聯度,就能對評價目標做出綜合分析。在進行綜合評價時,這種方法的數學處理不太復雜,能使用樣本所提供的全部信息,而且它同等對待各評價指標,可避免主觀因素對評價結果的影響。

(5)多元統計綜合評價法。該方法是結合了數學和數理統計方法而得到的,在數學上更為嚴謹。它是一種不依賴於專家判斷的客觀方法,因此可以排除評價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影響,而且比較適宜於評價指標間彼此相關程度較大的對象系統的綜合評價。該類方法的最大優點在於其評價模型生成過程中同時也生成了信息量權重,這是其他方法所不具備的。然而,利弊共存,這同樣造成了其缺點之一,即無視指標的實際重要性,過於強調指標數據的客觀性。這類方法的另一大缺點是其評價結論的相對性。樣本構成變動將會導致評價結果的「逆序」,而這種逆序是不合理的。

(6)人工神經網路法(ANN)。近年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神經網路理論與遺傳演算法在綜合評價領域也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對評價技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人工神經網路是由大量的、簡單的處理單元廣泛連續而形成的網路系統,它最早開始於1943年Meculloch和Pitts提出的神經元的數學模型。它反映了人腦功能的許多基本特徵,是一個並行處理的非線性系統,但它並不是人腦神經系統的真實寫照,而只是對人腦的行為作某些簡化、抽象和模擬。ANN用於社會化服務綜合評價的基本原理是:將描述社會化服務的基礎指標的屬性值作為ANN的輸入向量,將代表綜合評價目標的結果作為ANN的輸出值;然後用足夠多樣本向量訓練這個網路,使不同的輸入向量得到不同的輸出值,這樣ANN所具有的那組權系數值便是網路經過自適應學習所得到的正確內部表示;訓練好的ANN便可作為一種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有效工具,對不同的服務進行綜合評價。它的最大優點是自適應性與學習能力強,但它也存在局部最優點、學習速度慢、容錯性下降、浮點溢出和網路不收斂等問題。

以上的幾種方法大致反映了服務項目評價不斷進步的傾向,也是認識問題的正當思路。從定性到定量再到數學計算機等多種手段綜合評價的方法,項目評估的不確定性變得越來越大,評估的對象范圍也在不斷地擴大而變得日益復雜;相應的,完成項目評估的方法支撐體系變得更加廣泛。實際上,各種評價之間有共性和互補性,更准確的理解是這些方法各有其評價適用的對象,要根據評價對象選擇相應的評價方法。

㈡ 拿什麼檢驗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講到公共文化服務這個話題,首先要弄清楚,到底什麼才是公共文化服務?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相關文件中的界定,文化服務指的是政府、私人、半公立機構或公司取得文化利益或滿足文化需求的活動,文化服務不包括其服務所藉助的物質形態,只包括藝術表演和其它文化活動,以及為提供和保存文化信息而進行的活動,其中自然包括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等機構的活動。文化服務中的「公共」概念二字,在這里並沒有明確表露出來。
根據我們的研究分析,學界對公共文化的界定非常接近和雷同於我國各級黨政部門以往對於「文化事業」的界定闡釋。我們認為:界定「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在於以下三個方面——第一,該產品和服務是否是面向社會公眾消費者的?是否是在社會公共空間出現的或者是否是通過公共渠道平台進入個人空間的(如廣播電視信號進入家庭)?第二,該產品和服務是否是由以政府機構為代表的公共部門生產提供的?或者是經由該公共部門策動並藉助第二方甚至第三方等生產提供的?第三,產品的公共性(不以強調個人化和私人訂制等為突出表徵)和公益性(適時體現出或免費或讓利的福利特點)較為鮮明。
以往人們衡量公共文化服務運轉發展如何,通常是看力量及資源等投入的單位產出「三效」:一是看「效率」,也就是實現的速度和數量;二是看「效果」,也就是實現的改善性結果;三是看「效益」,基本上就是獲得的有形無形收益增量,具體說就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單就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三效」衡量來看,由於既有的績效考核基本上是「以客觀量化數值產出大小為主要依據」來衡量運轉發展好壞,這就與國家給定的「公益性」基本定位之間形成了鮮明的矛盾沖突。其實「三效」本質上是一種主要傾向於「事後」檢驗的衡量。
衡量公共文化服務運轉發展的好壞,其實就是要看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效能概括來說就是指管理和經辦具體事務的主體,在實現目標「三效」方面的情況及具備相關「能力」方面的情況。

㈢ 怎樣理解公共部門績效評估" 4e"指標的選擇

眾所周知,效率是公共行政追求的目標之一。早在一百多年前,行政學的創始人威爾遜就指出,行政學研究的目標在於:①政府能適當地和成功地進行什麼工作;②政府怎樣才能以盡可能高的效率和在費用或能源方面用盡可能少的成本完成這些適當的工作。可以說,效率原則對落實責任政治、克服官僚主義、推動經濟與政治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但由於政府行政的特殊性使效率原則作為政府行政工作評估的尺度有很大的局限性。鑒於此,著名的行政管理學者西蒙指出:「對公共管理而言,我們必須尋找另一種衡量價值的方法。」這另一種方法就是績效評估.1
在績效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是績效評估,而績效評估中最困難的莫過於建立合理的評估指標體系。從理論上講,構建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可以使用「四要素」的模式:①各種必要資源或成本的「輸入」(Input);②資源或成本的轉換「過程」(Processes);③組織活動或提供服務的「輸出」(Output);④產出或服務所產生的影響或「後果」(Outcome)。上述模式雖然可以在一個側面反映一個組織的績效,但是更常見的,是用反映公共部門績效的價值取向的「4E」(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Equity)概念來構建指標體系。2
1 黎民.公共管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

2卓越.公共部門績效評估-公共管理碩士系列教材[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1)
【正文】
20世紀60年代,美國會計總署率先建立了以經濟(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益(Effectiveness)為主的3E評價法。這也是學者芬維克於1995年概括指出績效測量指標所應該包括的三個層面。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新公共行政學派提出社會公平價值觀,偏向經濟性等硬指標而忽視了公平、民主等軟指標的3E評價法因此受到了質疑。在隨後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中便納入了公平(Equality)指標,逐漸發展為福林於1997年所概括的4E評價法。「4E」指標的具體內容如下:
1.經濟(Economy)。經濟指標一般指組織投入到管理項目中的資源量。經濟指標要求的是以盡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與維持既定數量和質量的公共產品或服務。
2.效率(Efficiency)。效率指標通常包括:服務的提供,活動的執行,服務與產品的數目,服務的單位成本等。效率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例關系,效率關心的是手段問題,而這種手段經常以貨幣形式體現。
3.效能(Effectiveness)。效能通常是指公共服務實現標的的程度、公共服務符合政策目標的程度,通常以產出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加以衡量。
4.公平(Equity)。公平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它關心的主要問題在於「接受服務的團體或個人能否都受到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別照顧的弱勢群體是否得到了更多的社會照顧」。
「4E」指標是一個整體,缺少任何一項都會使得績效評估工作的不完美。我國公共部門的績效評估工作雖然嚴格按照「4E」指標行使,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首先,政府部門的產出難以量化。「4E」指標中的任何一項都離不開產出,公共部門也十分關注產出,但是所有績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現,在私營部門不構成問題,政府部門的績效評估遠比私營部門復雜。著名公共行政學家詹姆斯.威爾遜認為:「要度量一個機關的輸出量常常是很困難的,實際上即使是只對什麼是國家部門的輸出做一番設想都足以令人頭暈目眩。」由於行政組織是一種特殊的公共權力組織,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或服務是一些「非商品性產出」。它們進入市場的交易體系不可能形成一個反映其生產機會成本的貨幣價格,這就帶來對其數量進行正確測量的技術上得難度。3
其次,公共部門的決策者和管理人員抵制評估。「4E」指標中的公平(Equity)指標意味著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要進行績效評估,但是由於績效評估會鑒別出決策者和管理人員能力的高低,這種鑒別使他們感到威脅,擔心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因而抵制評估,這就大大降低的績效評估的公信力。
再次,績效評估作為新興領域,還未形成規范化、制度化的評估體系,這就給開展具體評估工作帶來很多操作上的困難。 3趙國軍.績效管理方案設計與實施[M].化學工業出版社
最後,公共部門的績效管理缺乏人本思想。公共部門本位理念淡化了人文關懷,偏離公共性,專注於評估中單純的經濟指標,護士了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以及公眾滿意程度等社會、人文發展指標。4
【結論】
「4E」指標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更應該將其靈活運用。當今社會經濟、效率、效能、公平固然重要,但歸根到底也是為人服務,只按指標辦事,而不考慮人的實際情況必然會引起爭議。所以,「4E」指標也應該具有生命力,與其他定性指標結伴前行。為了完善「4E」指標,給出關於績效管理的建議如下:
1.公共部門的績效主要內容應凸現人的全面發展。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是貫徹和實施政府績效評估工作的基本前提。政府績效不等同於單純的經濟增長,應包括經濟、社會、政治三個具體維度,重視人在發展中的主題地位,最大限度的滿足人們在物質、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公共部門績效評價必須重視公眾的滿意度。公共部門的目標與計劃是否實現,實現地如何,最有發言權的是廣大公眾。好的績效指標體系不僅包括投入、產出、結果和效率等定量指標,還包括公平、民主、服務質量以及公眾滿意度等一些定性的指標。

㈣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如何提高公共服務效率
過去傳統上,政府一直想把自己打造成全能政府版,在思維定式當中公共服權務從提供到管理都是政府的事情,這個格局從計劃經濟體制一直延續下來,近年來有所突破。中央提到頂層設計,頂層設計如果是基於現在的政府對職能的認識,因為拘泥於自身傳統思維和職責履行的方式,可能會有很大的局限。在講到引入社會資源這個問題,進一步如何管理的問題,這個問題引起很大的爭議。

再一個就是成本意識。公共服務是否要考慮公共服務提供和管理過程的成本,實際上在這個問題當中,我們講的這種成本不僅僅是政府投入的成本,而是指實際運作過程當中效率效能程序是否繁瑣。

廣大人民群眾需要公共服務需求量是非常大的,簡單看政府職能部門,涉及到公共服務的提供和管理的部門也不少,但是我們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公共服務提供的職能部門疊加、職能疊加,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另外一方面,公共服務缺失覆蓋不足嚴重缺失,效率和效能低下這兩個突出問題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當中過去都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㈤ 公共部門績效評估的意思是什麼

政府績效:指政府在社會經濟管理活動中的結果、效能、效益,回是政府在行駛其功能答,實現其意志過程中體現出的管理能力。 以上是教科書上提出的概念。給予參考 而我們常說的公共部門大多指政府部門。如果說公共部門的主要職能是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物品,績效泛指產出的效益、效能。放在廣義上的公共部門理解便是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能力,滿足社會需求的能力。 由於社會需求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方面的需求。公共部門的績效也就表現在這四個方面:制度規范安排和創新的能力;經濟持續協調發展,結構的挑戰,實現經濟穩定快速發展;文化的繁榮與整合;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的穩定、發展、進步。 另外,公共部門的績效還可以從微觀、中觀、宏觀上理解,微觀上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中觀指公共部門職能的履行的情況,宏觀上就是指滿足社會需求的程度。 附:上面提供的答案中1——8點屬於政府改革的范疇,如果提供公共部門的績效為其中之一。

㈥ 新公共服務的質量是評價電子政務是否有效的重要標准

隨著我國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不斷深入和發展,智慧政務在履行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社會應急職能方面作用愈發重要,在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政府社會治理能力、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地位日益凸顯,尤其是國家提出網路強國戰略以來,加快智慧政務發展已成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為此,我國要深化智慧政務改革,不斷適應新形勢,謀劃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構建新模式,發掘新途徑,滿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態。

一、工程導向到問題導向

智慧政務發展容易陷入誤區:以工程建設為導向,認為簡化審批、加快建設一大批信息化系統,就能較好地提高政府履職能力。這種以工程為導向的建設模式,不能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主要矛盾,突出重點,增強智慧政務建設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當下,智慧政務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建設機制。以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需求為目標,切實提高政府履職能力為出發點,合理規劃智慧政務建設項目,有效提高社會管理和公眾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的時效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二、分散建設到集約化建設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中缺乏頂層設計,分散、低水平、重復投資現象普遍存在。據統計,「十二五」期間,全國省級和副省級城市、地市級、區縣級設有獨立機房的部門平均比例分別為70%、32%、22%;省級、地市級、區縣級政府網站分散建設的比例分別平均為78%、32%、30%。智慧政務基礎設施建設分散狀況嚴重,粗放式的建設模式沒有得到根本遏制,給業務系統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帶來各種困難。因此,亟需切實加強智慧政務規劃、建設、運營的統籌協調,加快實現從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設,向集約化、高績效的協同發展轉變,從部門獨立建設、自成體系,向跨部門跨區域的業務協同和信息共享轉變。

三、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參與「治理」的主體包括了各類權力部門、公共部門,以及各類企業和社會組織,他們在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過程中是平等關系。「社會治理」彌補了「社會管理」內涵的局限,使社會治理體製得以創新和拓展。智慧政務是社會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智慧政務建設模式要始終適用於、服務於社會治理模式的變動和演化。

1、規范社會共建機制,打造以政府主導為一體,企業和社會廣泛參與為兩翼的社會共治模式。

2、規范監督和保障機制,規范參與方的權、責、利。

3、鼓勵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加快形成統一有效的購買服務平台和機制,釐清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明確政府購買的服務種類、性質和內容,建立起比較完善的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加快促進政府獨導到社會共治模式的轉變。

四、由數據割據到數據開放共享

據統計,政府擁有社會信息資源總量的80%之多,但有關部門調研的38個部委涉及的80個專網里,實現橫向交互的比例尚不及0.1%。這對數據尷尬刻畫了目前政府數據共享面臨的數據壁壘日益加重之窘境:政務業務數據成指數量級增長,但由於各業務系統技術標准、開發環境、系統架構等存在巨大差異,客觀上對政府部門數據共享造成了技術屏障。大數據時代,要徹底消除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羈絆,

1、開放數據。要盡快規劃政府數據開放的任務書、時間表、路線圖,推進開放數據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法治化。

2、落實數據共享機制,明確數據共享的權、責、利,根據「一數一源」原則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鮮活性、權威性。

3、加快制定應用規范和技術標准,藉助信息技術和手段打通各異構業務系統。

五、數據支撐到輔助領導決策

從發展歷程看,中國智慧政務經歷了辦公自動化、系列「金字」工程、政府上網到「三網一庫」的發展階段。伴隨著智慧政務的發展,社會保障、社會治安、電子口岸、社會信用、食品和葯品監管、應急指揮、智能交通、環境保護、安全監管等重點信息系統項目不斷展開研究、設計、立項和建設工作。這些信息系統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部門內部辦公、管理和協調,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有關業務系統和各部門的相關信息資源,完善綜合分析、統籌協調和督促檢查等業務應用系統,為領導決策指揮提供全面、准確、及時的信息服務,在大數據時代已日顯迫切。當下,這些信息系統需要通過整合智慧政務網路,以提高應用水平、發揮系統效能為重點,深化智慧政務應用,推動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業務協同和資源整合,建設符合中國國情的智慧政務輔助領導決策體系,提高政府宏觀管理與科學決策能力,加速推進我國政府信息化輔助決策的進程。

六、履行政府職能轉向提供公共服務

長期以來,智慧政務建設主要是從政府內部需求角度推進的,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方便監管,對民眾需求的考慮顯然不夠。《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逐步完善符合國情、比較完整、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過智慧政務建設,打造社會保障、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基礎教育、保障性住房和公共安全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設施,促進各級政府職能部門不斷創新優化完善公共服務,不斷將公共服務電子化,使智慧政務由流程規范化自動化,提高服務效率,轉變為有效為社會公眾提供最終交付品,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滿足公眾的個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務效能和水平。

七、傳統模式到新興形態

作為新興技術,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潛在的價值逐漸得到挖掘,關注度不斷得以提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大力推進國家智慧政務建設,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範,加強雲計算服務平台建設;《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利用多種技術手段相結合的智慧政務公共服務體系。工信部在2013年已完成「十二五」規劃的中期評估並進行了適當的調整,目前針對雲計算的「十三五」規劃也已經啟動。未來發展中,智慧政務應繼續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發展的重要支撐,藉助物聯網、雲計算、智慧城市和大數據等新技術進一步擴展政務信息來源,構建異構信息資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務信息化資源利用效能,深化業務應用,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質量。

八、核心技術設備國產化

目前我國的信息技術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體系逐漸完善,但是整體來看,國產設備佔有率低,核心設備差距明顯,潛在的戰略風險、數據泄漏風險和情報監控風險,嚴重威脅著信息安全乃至國家安全。「棱鏡門」事件之後,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去IOE」成為多個領域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智慧政務設備國產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開,國產晶元、操作系統、資料庫、中間件等基礎信息技術攻關有望加速,應用牽引、平台重構、分階段實施的國產化新思路將全面鋪開。
金鵬信息智慧城市解決方案

㈦ 如何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進行評價

論述你對我國...准確運用其對公共權力的壟斷地位,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影響進行揚棄,制定明確... ...

㈧ 如何提高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一是要以推進標准化實施為重點,以「利用率、參與率、滿意率和導向性」為主內要內容容,建立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機制,明確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重點服務指標和服務標准,探索制定文化志願服務標准化。
二是要以打造服務品牌化為重點,精準制定文化志願服務項目,開展分類、分群文化志願服務,推動文化志願服務品牌專業化發展;充分挖掘基層特色文化服務資源,發揮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陣地作用,鼓勵群眾在基層文化建設中「當主角、唱大戲」,形成村(社區)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要以提速數字化建設為重點,利用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建立起高效的服務供需對接渠道,進一步豐富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服務形式與服務內容;依託文化志願者網站和管理平台,加強文化志願者信息資料庫的建設,對專業分類與人才結構進行數據分析,使服務、培訓工作從「面」向「點」轉變,疏通文化志願服務發展瓶頸。

望採納我的回答。

㈨ 公共文化服務公眾評價制度

摘要 強調將突出績效導向,推動建立反映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饋制度和有公眾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考核評價制度,並將考核評價的結果作為確定獲得獎勵的依據,努力將政府端菜改變為群眾點菜、政府買單,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效率。

閱讀全文

與公共服務效能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學無形資產管理制度 瀏覽:680
馬鞍山向山鎮黨委書記 瀏覽:934
服務創造價值疏風 瀏覽:788
工商登記代名協議 瀏覽:866
2015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卷 瀏覽:985
創造營陳卓璇 瀏覽:905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